特色课程开发的价值探索 ——“瓶玩”主题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作者:唐林华 单位:奉贤区四团幼儿园园长
课程设置的改革和建设是幼儿园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全面实现幼儿培养目标的着眼点。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学前教育的性质与功能都有课程体现。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模式主要形态有分科课程、主题综合课程、五大领域课程、主题网络课程、以及区域活动课程等。我们在课程模式的采用上以各种模式并存,同时根据幼儿园自身教育条件以及其他具体情况为主。因而,幼儿园的课程开发和建设就成为幼儿园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它也成为幼儿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工作。
在课程开发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理念传达不到位,以及人们对于园本课程的认识不深,导致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异化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将会阻碍特色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本文主要从课程模式共同理念的认识、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操作策略角度,进行探索,旨在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幼儿园应该要克服的是不要盲从,要做到以尊重幼儿的天性为本,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建立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
课程模式共通理念的认识
在当今幼儿园课程改革大潮中,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关注和投入到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工作中,但是,有不少幼儿园教师片面地认为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幼儿情感、态度、能力、兴趣等培养,忽略和否定学科知识体系这一课程的依据。其实,我们在倡导“课程是生活、课程是活动、课程可以生成”等理念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仍然源于学科。因为学科本身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成熟的组织与结构形式,我们仍然从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角度来确定幼儿需要知道什么,应当去做什么。当然,考虑学科知识体系必须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相结合,而且要考虑各科目的横向联系。
《上海市幼儿园课程管理指导意见》指出:“要树立共建、共享课程资源的理念与机制,充分挖掘幼儿园地域、社区、幼儿家庭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充实课程资源”。四团有闻名全国的神仙酒,不仅易于收集各种材质的酒瓶,还能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夸美纽斯把学前教育课程定性为简易的实物课程,裴斯泰罗齐强调让幼儿通过实物和实验学习,杜威强调课程应尊重幼儿,以幼儿为中心,让幼儿在做中学,与生活打成一片,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经验。因此,我们开发“瓶玩”主题课程,制定“瓶玩”课程方案,并提出“在趣玩中启迪玩智” 的课程理念,实践“以瓶建体、以瓶审美、以瓶启智、以瓶求新”。通过“瓶玩”,培养健康活泼、好奇探究、文明乐群、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并富有创意的幼儿。
与此同时,在课程模式上,我们又遵循三大原则:
1、幼儿发展观——
尊重幼儿是成功教育之本源,它意味着热爱幼儿,以幼儿为中心,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明确幼儿发展的敏感期,并通过“瓶颈”主题课程去发现“幼儿的秘密”,从而使其内在的潜能得以充分地展现和发展。体现在:
(1)关注平等。让所有幼儿都处于平等地位,享有平等权利。并在共同的环境下和谐地学习、生活;
(2)关注民主。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权,尊重和鼓励幼儿的创造性活动,教师以“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探索规律;
(3)关注合作。我们要让幼儿在具有自己的动机、行动、角色作用的前提下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在活动中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互激发对方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平等对话并进行自我评价,从而建构知识,共同发展。
2、教师角色观——
教师作为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这种角色特征意味着课程的实施过程始终都应以幼儿的需要为实施课程的导向,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促进幼儿的“学习”。幼儿不是单纯的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体,是主动的知识构建者,幼儿的学习乃是“同客观事物的对话,同教师和幼儿的对话,同自身的对话”。因此,教师的教学也应该是“对话中心教学”,教师的角色应该由权威者转变为合作者、引导者,应该平等地对待幼儿,尊重幼儿,认识到自己的教育对象也是一个有自己的思想的个体,从而改变“知识权威者”观点。
对此,我们加强教师的园本研修工作,尤其加大在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有效回应、师幼互动等方面的力度。通过开展一系列园本研修活动,让教师角色重新定位,既是课程的组织者者,又是课程的引导者和开发者。并提倡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者,即教师是研究者,课程是实践,课堂是实验室,真正体现教师需要转变其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
3、社区合作观——
社区是课程活动资源的重要来源,然而社区的影响又是多元的,社区对学前课程的影响也是多种性质的,故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特色课程的实现。社区作为影响幼儿发展的环境系统之一,它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我园位于奉贤区东首,濒临临港新城,周边相邻着文化广场、小学、中学、医院,还有商业街、菜市场,居民区聚集,资源较丰富。四团又有全国著名的“酒乡”之美誉,同时还有赵天鹏等历史英雄人物,是爱国主义教育小基地。这为构成园本课程提供了更为丰富、更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素材。
随着科学儿童观的出现,对于如何教育幼儿并使之健康快乐的观点和方法层出不穷,一些创新的学前教育课程范式应运而生。因而,我们在特色课程开发和建设上,要学习世界学前教育课程流派,如蒙台梭利教育方法、埃里克森方法、瑞吉欧方案教学法、多元智能理论等学前教育课程或教育方案。原因就在于它们都体现了“为了幼儿的发展”这一学前教育的基本价值目标。
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呈现
在多元价值取向的今天,到底什么课程是有价值的,什么课程对“幼儿一生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我认为,课程的价值就在于充分体现“真善美”,即健康、社会领域应崇尚实用的态度以善是最高目的,语言、艺术领域应崇尚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科学领域应崇尚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
在此基础上,我破门也要体现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玩,即让幼儿在自由自主的活动中发展。我们开发“瓶玩”主题课程,是指利用瓶的一切器皿,依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目标制定一定的规则要求,开展教学活动,让幼儿在趣玩中启迪玩智。由此,在开发“瓶玩”主题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除了体现“真善美”的课程价值取向外,也强调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实际上,一个真正的教师永远是一个个性,一个鲜明的个性,独具一格的个性,他们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帮助幼儿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生活道路。因而,幼儿园特色课程开发和建设的核心理念就是:课程开发只有根据幼儿园的具体实际需求与可能才是有意义的,而能够了解这种具体实际需求与可能的是幼儿园,特别是幼儿园里的教师。这是教育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所在。幼儿也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情趣体验、个性的闪光点,以及他们自己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在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幼儿个体的经历和体验价值,也须立足于教师的个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幼儿园特色课程开发和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使得幼儿园的特色课程更凸显个性。
“瓶玩”主题课程坚持以瓶为源,以玩为主,以育为重的课程理念和思想,从幼儿日常生活常见的物品“瓶子”出发,从幼儿自身的兴趣出发,开展各种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可以促进幼儿身体健康的发展,增强幼儿的体质;在活动过程中可以促使幼儿建立美感,促使幼儿学习简单的艺术活动技能,发展艺术创造力;在活动过程中可以促使幼儿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首先,强调师幼处于课程开发的核心地位。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她们要带着自己对幼儿和课程的理解对课程进行选择与组织。
其次,强调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张力。幼儿园的课程、幼儿园的个性和教师的风格实际上就是在课程目标中成长起来的。课程开发应该植根于幼儿园独特的办园宗旨和教育理念,幼儿个性的形成必须要在幼儿需要的满足过程中进行,教师风格的树立必须置于教师的经历之中。
再次强调园本课程资源的有效性。它是幼儿个性实现载体。我们的“瓶玩”主题课程,就是利用自己的独特的资源,进行自己独特的实践,并体现幼儿园自身独特的价值。
第四,强调课程开发和建设的有效管理。幼儿园对自身课程的建设和实践过程进行的规范、引导和帮助,其根本目的是提升课程的成效,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幼儿园的课程开发和建设最大价值就在于:让每个幼儿园的教师群体都能认识到自己幼儿园的独特性(教师、幼儿的独特性,幼儿园教育文化传统的独特性,幼儿园内外环境资源的独特性等),都能接纳自己幼儿园的独特性,都能赏识自己幼儿园的独特性,都有信心不断去发展、完善自己幼儿园的独特性,并使这些独特价值不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与众不同的光芒。
“瓶玩”主题课程的操作策略
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认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学使孩子获得发展”。具体表现在:幼儿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其中有效性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幼儿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只有有利于幼儿当前和终身发展的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瓶玩”主题课程实施的深浅和成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有效地实施教学,促进“瓶颈”主题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我们必须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
策略之一:激趣性
所谓激趣性,是指教师设计新颖别致的活动,或并将活动放在妙趣横生的情境中,增加其求知欲,从而引发其学习兴趣及好奇心,使幼儿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要考虑设计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及活动情境。
我们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及发展需要编排了各年龄段的瓶器械操。托班“奶瓶操”、小班“瓶豆操”、中班“瓶盖操”、大班“瓶棒操”。通过瓶器械操发展幼儿身体基本动作,同时也赋予器械操活动很强的趣味性,从而在主动、轻松和愉快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协调性和节奏感,并把单调的器械操内容变得妙趣横生。
策略之二:激疑性
激疑性是指教师以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把要传达的信息,精心组织在一些能够使人疑惑的关键处,让孩子在好奇心的驱动下,通过亲身探索来获取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是由于个体认知结构与环境或某种刺激不适应所产生的一种心智驱动和不宁,其存在会引发人们的认知冲突,开展探究活动,由此可能从中产生不同凡响的认识和创造。
我们创设丰富的瓶玩环境及操作材料,为幼儿提供自发、自主、自由的游戏空间,激发幼儿对“瓶玩”活动的探究乐趣,使幼儿在认知能力和态度上不断进步。
策略之三:启发性
启发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幼儿的感觉,在环境创设中引导幼儿通过思考。获得认知、发展能力。
新《纲要》强调给幼儿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多层次、具有选择性和自由度的,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接触到环境,使幼儿通过有自己的方式在与环境主动积极地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使环境也成为一种活动课程。我们表明:只有能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环境,才能被称得上是有价值的环境,才能成为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环境。如,户外的塑胶场地上15个不同动态的瓶娃有机形代表着15个班级,寓意着团结、团聚、团干;幼儿玩沙池借鉴英国式的可流动河流造型;走道上瓶的方向暗示着幼儿文明行走的规则。
同时,楼层也创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瓶玩环境。一楼走道以“社会热点”为主题内容,有“幼儿园和世博馆”、“嘀嘀---奶瓶车开来了”、“热点立牌”、“每周新闻”等。两楼走道以“创意嘉年华”为主题内容,有“瓶娃艺术墙” 、“许愿瓶”、“亲子创意瓶”、“漂流瓶”等。三楼走道以“瓶文化”为主题内容,有“瓶展”、“瓶标主题墙”、“瓶的发展”、“家乡的酒”等。
策略之四:阶梯性
阶梯性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来拓展“瓶玩”主题课程活动内容。
我们通过“瓶玩”主题课程的渗透教育,教幼儿用彩笔、橡皮泥、豆类等各种材料制作艺术瓶,以及自制乐器,开展歌舞游戏及美术、音乐、文学等各类艺术活动。
一直以来,我园偏重于共同性课程的实践研究,而对选择性课程的关注甚少。教师能利用周边的资源,但挖掘的不够深入并缺乏梳理;教师能观察幼儿活动,但对幼儿的发展情况缺乏系统的分析与评价。另外,农村的幼儿活动空间大,成人管束少、对外界信息接触少,对新事物不敏感。家长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对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还比较淡薄。
2009年开始,我园初步尝试构建以“瓶玩”为特色的课程框架,并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以“在趣玩中启迪玩智”的办学理念统领课程理念,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健康快乐地发展。
今天,在“瓶玩”主题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应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幼儿心理特点精心创设有效的教学活动情境,让情境生兴趣,让兴趣促思维,让思维促创新,让课堂充满磁性,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