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知识点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学习资源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知识点

时间:2022-08-12 16:30:46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知识点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学习资源的您有所帮助。

1、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知识点

  01

竹里馆

注释:

  ①幽篁:幽深的竹林。

  ②啸:(人)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③深林:这里指“幽篁”。

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又长啸。幽篁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其中,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赏析: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琴以抒寂寞的情怀。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抑郁之情,所以长啸一声。

  后两句进一步渲染孤寂的情绪和气氛。月光给幽暗的竹林镀上了一层银色,这种变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气,一层诗意,孤寂之感一扫而光,竹林、明月、诗人都融入静穆和谐的夜色之中了。

  这首诗,有景有情(幽静之景、幽独之情)、有声有色(琴啸之声、林月之色)、有静有动(独坐、弹琴长啸),相映成趣。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展现出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问题:

1.诗歌的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02

春夜洛城闻笛

注释:

  ①玉笛:笛子的美称。

  ②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③故园:故乡,家乡。

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飞出的?随着春风飘荡,传遍洛阳城。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曲调,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赏析:

  已经是深夜了,诗人难以入睡,忽然传来几缕断断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了诗人的羁旅情怀。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受的极度夸张。后两句写诗人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针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而言,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蓄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的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这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诗作的风格特点。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其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作者写闻笛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最感人的地方。

问题:

1.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由听到的“折柳”的曲调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声之悠扬,反衬诗人闻笛后的思乡之情。

  03

逢入京使

注释:

  ①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②凭:请求,烦劳。

  ③传语:捎口信。

译文:

  回头东望故园,路途遥远,两袖被沾湿,热泪依然流淌。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赏析:

  天宝八年(749),岑参告别了在长安的亲人,跃马踏上赴安西之路。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在长安的家,“东望”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路途遥远。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念亲人的深情。“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念之情。

  第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吻。马上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家里捎个平安的口信吧!岑参此行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而此时的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有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妙处就在于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问题:

1.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双袖龙钟泪不干”?意在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夸张。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2.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的后两句。

  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中的典型情节,别出心裁,体现了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04

晚春

注释:

  ①不久归:即将归去。

  ②杨花:指柳絮。

  ③榆荚:指榆钱。

  ④才思:才气、才华。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争芳斗艳。就连那没有才气的柳絮和榆钱也不甘寂寞,只知道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赏析:

  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诗中运用拟人手法,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大胆想象,思之无穷,品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

问题:

1.“百般红紫斗芳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芳斗艳的美丽景象。

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柳絮团团,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图文解读

2、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采薇(节选)》知识点

知识点

教材分析:

  《采薇(节选)》出自《诗经·小雅》,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诗经·小雅》是《诗经》二雅之一,它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全诗六章,每章八句。《采薇(节选)》是一首戎卒返乡诗。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全诗六节(每八句为一节),模仿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第六节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

  此诗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末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诗歌理解

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昔】从前,指出征时。

  【往】指当初去从军。

  【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思】句末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雨雪】雨雪:指下雪。“雨”,这里读yù。

  【霏霏】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迟迟】迟缓的样子。

  【载】则,又。

  【莫】没有人。

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主题:

  《采薇(节选)》写一位远征战士在回乡途中的所思所想等,表达了从军将士思归的情怀。

赏析:

  作者抓住“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这两种分别代表春天和冬天的自然景物,描述了军旅生活的漫长。“杨柳依依”写出了杨柳枝条随风摇曳的样子,“雨雪霏霏”写出了雪花飞舞的情景。

问题归纳:

1、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

  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却要——(离开家乡)。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出征的“我”眼中却只看到了依依的杨柳。“柳”与“留”谐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达思乡之情。这哪里是依依的杨柳啊,这分明是双依依挽留的手啊。

2、最能表达诗中人心情的诗句是什么?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知识点

知识点汇总

  _

  _

式微

一、创作

  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首《式微》即是深刻的反应了社会现实的诗歌。

二、理解词义

注释

  式:作语助词。微:(日光)衰微,黄昏或曰天黑。

  微:非。微君:如果不是你们。

  故:原因,缘故。

  中露:露中,在露水中。倒文以协韵。

  微君之躬: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躬:身体。

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必还在露水中劳作!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必还在泥浆中劳作!

三、问题归纳

1.这首诗以设问起笔,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论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

2.这首诗在句式方面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这首诗重章换字,押韵和谐,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

四、古诗赏析

  《式微》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采用反问、隐语、互文等多种修辞方式,情感表达宛转而有情致。重章换字,押韵和谐。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韵律和谐优美,用词异常精巧。式微也成为后世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对后世古典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

  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 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 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其一, 一章“微君之故”和二章“微君之躬”。上下章只变换“故”“躬”两字, 却使诗歌语义饱满、押韵和谐。“微君之故”, 朱熹《诗集传》释为:“我若非以君之故”;“微君之躬”, “躬”是“躳”的异体, 《尔雅·释言》:“躬, 身也。”躬、身二字互训, 故“躬”即自身也, 也即“君”。“微君之躬”即“我若无君”。上章言“我若非以君之故”, 下章言“我若无君”。上下章表达相同的意思却运用不同的字眼, 把作者委婉含蓄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其二, 一章“胡为乎中露”和二章“胡为乎泥中”。“露”为“路”的假借字。《尔雅·释名》:“路, 露也。言人所践蹈而露见也。”方玉润《诗经原始》:“‘泥中’犹言泥涂也。”按:“中露”也即今俗语所谓心里沉沉的, 像被什么东西堵得慌;“泥中”犹今所谓陷入泥中而不能自拔。因此“中露”、“泥中”是虚写而非实写, 上下章可互相补充理解。

  同时,作者字数的变换中, 始终不忘记押韵的和谐。一章“故”、“露”为阴声“鱼”韵和入声“铎”韵同用;二章“躬”、“中”押阴声“侵”部韵。此两句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 又能押韵和谐字数整齐, 有一箭双雕之功效。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由是,重章换字, 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体现了《诗经》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 节奏感强。《式微》诗短短三十二个字, 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 工整与灵活相整合, 参差错落, 能极力地表达女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而其句式的选择又是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灵活变化的, 增强了诗的节奏感。总之, 《式微》运用语言的艺术, 非但韵律和谐优美, 而且用词精巧。

  在艺术上,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正是因为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 才使《式微》一诗“境界具于词语之外, 愈反复看去,愈觉其含义无穷。”

五、课文主题

  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子衿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曰:“《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孔颖达疏:“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朱熹《诗集传》云:“此亦淫奔之诗。”这些观点今人多不从。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歌者热恋着一位青年,他们相约在城阙见面,但久等不至,歌者望眼欲穿,焦急地来回走动,埋怨情人不来赴约,更怪他不捎信来,于是唱出此诗寄托其情思。

二、理解词义

注释

  ①子:男子的美称。

  ②衿:衣领。

  ③悠悠:此指忧思深长不断。

  ④宁:难道。

  ⑤嗣,通“贻”,音yí,给、寄的意思。

  ⑥嗣音:传音讯。

  ⑦挑达:音táo tà,独自来回走动。

  ⑧城阙:城门楼。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 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 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我来回踱着步子呵, 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 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三、

1.“青青子衿”至“子宁不来”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这八句对仗工整,以排比的手法写出了对方服饰给主人公留下的深刻印象,进而用反问句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无比思念之情。

2.全文虽寥寥几十字,人物形象却十分鲜明,为什么会达到如此效果?

  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信、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象,可谓字少而意多。

四、古诗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 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讯、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此诗已开其先。

  这首诗是《诗经》众多情爱诗歌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它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女主人公在诗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对情人的思念。这在《诗经》以后的历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

五、课文主题

  此诗写单相思,描写一个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每当看到颜色青青的东西,女子就会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领和青青的佩玉。于是她登上城门楼,就是想看见心上人的踪影。如果有一天看不见,她便觉得如隔三月。全诗采用倒叙的手法,充分描写了女子单相思的心理活动,维肖维妙,而且意境很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的情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作品。

同步练习

  一、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诗句的填空

  1.《式微》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 式微式微 , 胡不归 ”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2.《子衿》中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的句子是“ 挑兮达兮 , 在城阙兮 ”。

  3.人们常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两句,来表达朋友虽然相距遥远却如在身边的感情。

  4.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是“ 气蒸云梦泽 , 波撼岳阳城 ”。

  二、划分句子节奏

  5.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准确的一项是(A)

  A.式微/式微,胡不/归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C.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D.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解析】A项,正确的划分应为“式微/式微,胡/不归”。

  三、古诗歌阅读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式微

  《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胡不归(胡:为什么)

  B.微君之故(微:小)

  C.胡为乎中露(中露:即露中,露水中)

  D.微君之躬(躬:身体)

  【解析】B项,“微”,(如果)不是。

  (2)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这是人民苦于劳役,对君主发出的怨词。全诗用简短的几句话,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统治者压迫奴役的极端憎恨。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曹操的《 短歌行 》一诗引用了本文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诗中两句“纵我不往”有什么作用?

  两句“纵我不往”,以假设的语气、让步的姿态,发出了强烈的反问。只有爱如烈火,思如涌潮,才会有这样的嗔怪和责备。

  8.(广州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宦游:出外做官。无为:无须,不必。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边,表达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9.(资阳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这首诗的颔联为世人传诵,成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的妙处。

  颔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云梦泽水气蒸腾,洞庭湖波涛汹涌,摇撼岳阳城的景况,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或:从视觉、听觉和触觉角度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蒸”字展示了洞庭湖丰富的储蓄,“撼”字衬托洞庭湖的浩阔激荡,气势宏大)(意思对即可)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本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为民谋利的苦衷,希望自己能够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

4、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知识点

知识点汇总

  _

  _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作者简介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二、故事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时所写。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三、理解词义

注释

  少府:官名。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同:一作“俱”。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无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译文

  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四、

  1.此诗中既表现作者旷达胸襟又表现友情不为地域所隔的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下列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劝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宕开,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表现了诗人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同为宦游之人,虽别而如比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五、古诗赏析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

  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喻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颔(hàn)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这首诗四联均紧扣“离别”起承转合,诗中的离情别意及友情,既得到了展现,又具有深刻的哲理、开阔的意境、高昂的格调,不愧为古代送别诗中的上品。

六、课文主题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同时也勉励朋友乐观进取、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体现了作者宽阔的胸怀和远大抱负。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一、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二、故事背景

  此诗当作于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三、理解词义

注释

  ⑴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

  ⑵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

  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太清:指天空。

  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云

  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⑷撼:一作“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⑸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济:渡。

  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⑹端居耻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

  端居:闲居。

  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⑺坐观:一作“徒怜”。

  ⑻徒:只能。一作“空”。

译文

  秋水盛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四、

  1.名句默写。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运用动态描写写洞庭湖美景的千古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诗中表明诗人想投身仕途而又无人举荐的诗句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五、古诗赏析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本文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涵虚,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中秋时节,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岸平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美丽极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六、课文主题

  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同步练习

  一、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诗句的填空

  1.《式微》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 式微式微 , 胡不归 ”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2.《子衿》中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的句子是“ 挑兮达兮 , 在城阙兮 ”。

  3.人们常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两句,来表达朋友虽然相距遥远却如在身边的感情。

  4.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是“ 气蒸云梦泽 , 波撼岳阳城 ”。

  二、划分句子节奏

  5.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准确的一项是(A)

  A.式微/式微,胡不/归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C.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D.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解析】A项,正确的划分应为“式微/式微,胡/不归”。

  三、古诗歌阅读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式微

  《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胡不归(胡:为什么)

  B.微君之故(微:小)

  C.胡为乎中露(中露:即露中,露水中)

  D.微君之躬(躬:身体)

  【解析】B项,“微”,(如果)不是。

  (2)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这是人民苦于劳役,对君主发出的怨词。全诗用简短的几句话,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统治者压迫奴役的极端憎恨。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曹操的《 短歌行 》一诗引用了本文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诗中两句“纵我不往”有什么作用?

  两句“纵我不往”,以假设的语气、让步的姿态,发出了强烈的反问。只有爱如烈火,思如涌潮,才会有这样的嗔怪和责备。

  8.(广州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宦游:出外做官。无为:无须,不必。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边,表达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9.(资阳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这首诗的颔联为世人传诵,成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的妙处。

  颔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云梦泽水气蒸腾,洞庭湖波涛汹涌,摇撼岳阳城的景况,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或:从视觉、听觉和触觉角度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蒸”字展示了洞庭湖丰富的储蓄,“撼”字衬托洞庭湖的浩阔激荡,气势宏大)(意思对即可)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本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为民谋利的苦衷,希望自己能够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

5、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注释 译文 重点问题归纳解答

式微

一、注释

  式微:天黑了。式,语气助词。微,昏暗。

  胡:何,为什么。

  微:非,这里有“若非”的意思。

  君:这里指贵族统治者。

  中露:即露中,露水中。

  躬:身体。

二、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何还不回家?若非不是为了你们,哪会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何还不回家?若非为了养活你们,哪会在泥中?

三、问题归纳

1.这首诗以设问起笔,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论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

2.这首诗在句式方面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这首诗重章换字,押韵和谐,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

子衿

一、注释

  子衿(jīn):你的衣领。衿,衣领。

  悠悠:深思的样子。

  宁(nìng):岂,难道。

  嗣:继续。佩:指佩玉的绶带。

  挑兮达(tà)兮:即挑达,往来相见的样子。

  城阙:城门两边的高台。

二、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没去找你,你岂能不继续通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 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没去找你,你岂能不来?往来相见多少次,在城门高台上张望。一天没和你见面,好像三个月一样。

三、问题归纳

1.“青青子衿”至“子宁不来”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这八句对仗工整,以排比的手法写出了对方服饰给主人公留下的深刻印象,进而用反问句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无比思念之情。

2.全文虽寥寥几十字,人物形象却十分鲜明,为什么会达到如此效果?

  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信、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象,可谓字少而意多。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注释

  少府:县尉的别称。

  城阙:指长安。

  意:心情,心绪。

  海内:四海之内。

  知己:知心的朋友。

  天涯:天边,指极远的地方。

  无为:无须,不必。

  歧路:岔路口。

  儿女:这里指恋爱中的青年男女。

二、译文

  (即将告别)由三秦大地辅卫着的长安城,遥望蜀州,只见风烟迷茫。与你离别的心情(相同),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出外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海角,也像近邻。我们不要在离别的岔路口,像那些恋爱中的青年男女一样都挥泪告别。

三、问题归纳

  1.此诗中既表现作者旷达胸襟又表现友情不为地域所隔的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下列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劝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宕开,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表现了诗人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同为宦游之人,虽别而如比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一、注释

  涵虚:水映天空。

  混太清: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泽:古代大湖名。

  济:渡。

  端居:闲居、平常家居。

  耻圣明: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

  徒:白白地。

二、译文

  八月湖水升涨,几乎与岸平,湖水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我想渡湖而没有船只,闲居在家,却又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闲坐观看别人临河垂钓,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

三、问题归纳

  1.名句默写。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运用动态描写写洞庭湖美景的千古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诗中表明诗人想投身仕途而又无人举荐的诗句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6、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一)》课文朗读、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岑 参( 约 715—770),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当时西北边疆一带 , 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深刻的体会。岑参的诗想象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史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为“济南二安”。辛弃疾现存词 600 余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

二、故事背景

  《十五从军征》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中华书局 1979 年版)。题目是后人加的。《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泪下。当时繁复的兵役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自《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唐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第二次出塞,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 ( 唐代协助地方长官处理事务的文官 ),住在轮台幕府 , 天宝十四年秋,友人武判官回归京城长安,诗人便作了这首诗送别。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年版)。在 1203 年(宋宁宗嘉泰三年)6 月末,辛弃疾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三、理解词义

十五从军征

原文: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注释

  阿:前缀,用在某些称谓或代词前面。

  累累:众多的样子。这里形容坟丘众多。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野兔出入其中,暗示家园早已荒废。

  雉:野鸡。

  旅谷:野生的谷子。旅,植物未经播种而生。

  井:这里指井台。

  旅葵:即野菜。葵,一种蔬菜。

  舂谷: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

  持:拿。

  羹:这里指菜羹。

  一时:一会儿。

  饴:同“贻”,送给。

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路上碰到一个乡里人,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远看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杵臼捣去野谷的皮壳来做饭,摘下葵叶来做菜羮。菜羮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原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白草:西域所产的一种牧草,干枯时变为白色。

  胡天:这里指塞北一带的天空。

  珠帘:用珍珠缀成的帘子。与下面的“罗幕(丝绸制作的帐幕)”一样,是美化的说法。

  锦衾薄: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

  角弓:一种以兽角作装饰的弓。

  控:拉开。

  都护:唐朝镇守边疆的长官。

  着:穿。

  瀚海:指沙漠。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惨淡:阴暗。

  中军:主帅的营帐。

  饮:宴请。

  胡琴:泛指西域的琴。

  辕门:领兵将帅的营门。

  掣:拉,扯。

  翻:飘动。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塞北一带的天空八月就纷纷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着不暖,织锦被也显得单薄。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沙漠结冰百丈纵横交错,万里长空凝聚着阴暗的愁云。主帅的营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风拉扯着红旗,红旗冻僵了无法飘动。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离开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原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注释

  神州:中原地区。

  年少万兜鍪:指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兜鍪,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

  坐断:占领,占据。

  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军容整肃,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对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四、问题归纳

十五从军征

1.怎么理解诗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八十” 相对照,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老兵“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突出兵役的繁重。一个“始”字,也表明盼家之心已久。

2.“家中有阿谁?”主人公为什么这样追问呢?

  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

3.老兵回家时看到了什么景象,这一景象揭示了什么?

  野兔乱窜出入狗洞,野鸡乱扑飞上房梁,野生谷子长满庭院,野生葵菜布满井沿,满眼凄楚荒凉的景象,揭示了封建社会残酷的战祸和人民被统治者奴役的痛苦。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开头两句描写了边塞怎样的气候特征?

  描写了边塞风狂雪早的气候特征,“卷”“折”形容风势之猛,“即”,表明这里与内地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不免使人惊异,“飞”字勾画出雪花漫天飘舞的景象。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

  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北风看成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新颖贴切,联想美妙,展现出一幅壮丽的北国冰雪风光图,营造出一个情趣盎然、壮美浪漫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

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着。”这四句诗描写了边塞战士怎样的生活状态?

  描写了边塞战士苦寒的生活状态,“散入”一句承上文的野外雪景,笔触由帐外转入帐内,写塞外极寒雪天里军中的生活情景,后两句互文见义,从侧面衬托出边塞的苦寒。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这两句是过渡句,将视线又转向了“外景”,“百丈冰”是夸张的写法,“愁云惨淡”为送别酝酿了“愁”的气氛,这里把边塞战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中,给人以奇异壮伟的感受,同时由咏雪过渡到送别,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5.请展开合理的想象,描绘“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现的画面。

  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俨然一位守边将士。

6.“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感情。情景交融,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想,思绪绵绵,余味无穷。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为什么说“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是自问无答?词人为什么这样问?

  这两句是倒装句,应为“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词人之所以自问无答,是为了表达此时的悲愤心情。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触景生情故而发问。

2.分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表达效果。

  词人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出发,具有深沉的历史感。“悠悠”“滚滚”两个叠词,加重感情色彩,增强韵味。同时,“悠悠”一词既指时间漫长久远,也指词人的思绪无穷。

五、课文主题

  《十五从军征》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怨恨与同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边塞风光的热爱、赞美,以及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和对离别的惆怅之情。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人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 , 讽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7、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一)》知识点整理

  一、作者简介

  岑 参( 约 715—770),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当时西北边疆一带 , 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深刻的体会。岑参的诗想象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史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为“济南二安”。辛弃疾现存词 600 余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

  二、故事背景

  《十五从军征》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中华书局 1979 年版)。题目是后人加的。《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泪下。当时繁复的兵役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自《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唐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第二次出塞,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 ( 唐代协助地方长官处理事务的文官 ),住在轮台幕府 , 天宝十四年秋,友人武判官回归京城长安,诗人便作了这首诗送别。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年版)。在 1203 年(宋宁宗嘉泰三年)6 月末,辛弃疾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三、理解词义

  十五从军征

  原文: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注释

  阿:前缀,用在某些称谓或代词前面。

  累累:众多的样子。这里形容坟丘众多。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野兔出入其中,暗示家园早已荒废。

  雉:野鸡。

  旅谷:野生的谷子。旅,植物未经播种而生。

  井:这里指井台。

  旅葵:即野菜。葵,一种蔬菜。

  舂谷: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

  持:拿。

  羹:这里指菜羹。

  一时:一会儿。

  饴:同“贻”,送给。

  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路上碰到一个乡里人,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远看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杵臼捣去野谷的皮壳来做饭,摘下葵叶来做菜羮。菜羮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原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白草:西域所产的一种牧草,干枯时变为白色。

  胡天:这里指塞北一带的天空。

  珠帘:用珍珠缀成的帘子。与下面的“罗幕(丝绸制作的帐幕)”一样,是美化的说法。

  锦衾薄: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

  角弓:一种以兽角作装饰的弓。

  控:拉开。

  都护:唐朝镇守边疆的长官。

  着:穿。

  瀚海:指沙漠。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惨淡:阴暗。

  中军:主帅的营帐。

  饮:宴请。

  胡琴:泛指西域的琴。

  辕门:领兵将帅的营门。

  掣:拉,扯。

  翻:飘动。

  译文: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塞北一带的天空八月就纷纷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着不暖,织锦被也显得单薄。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沙漠结冰百丈纵横交错,万里长空凝聚着阴暗的愁云。主帅的营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风拉扯着红旗,红旗冻僵了无法飘动。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离开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原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注释

  神州:中原地区。

  年少万兜鍪:指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兜鍪,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

  坐断:占领,占据。

  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军容整肃,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对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四、问题归纳

  十五从军征

  1.怎么理解诗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八十” 相对照,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老兵“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突出兵役的繁重。一个“始”字,也表明盼家之心已久。

  2.“家中有阿谁?”主人公为什么这样追问呢?

  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

  3.老兵回家时看到了什么景象,这一景象揭示了什么?

  野兔乱窜出入狗洞,野鸡乱扑飞上房梁,野生谷子长满庭院,野生葵菜布满井沿,满眼凄楚荒凉的景象,揭示了封建社会残酷的战祸和人民被统治者奴役的痛苦。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开头两句描写了边塞怎样的气候特征?

  描写了边塞风狂雪早的气候特征,“卷”“折”形容风势之猛,“即”,表明这里与内地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不免使人惊异,“飞”字勾画出雪花漫天飘舞的景象。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

  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北风看成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新颖贴切,联想美妙,展现出一幅壮丽的北国冰雪风光图,营造出一个情趣盎然、壮美浪漫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

  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着。”这四句诗描写了边塞战士怎样的生活状态?

  描写了边塞战士苦寒的生活状态,“散入”一句承上文的野外雪景,笔触由帐外转入帐内,写塞外极寒雪天里军中的生活情景,后两句互文见义,从侧面衬托出边塞的苦寒。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这两句是过渡句,将视线又转向了“外景”,“百丈冰”是夸张的写法,“愁云惨淡”为送别酝酿了“愁”的气氛,这里把边塞战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中,给人以奇异壮伟的感受,同时由咏雪过渡到送别,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5.请展开合理的想象,描绘“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现的画面。

  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俨然一位守边将士。

  6.“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感情。情景交融,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想,思绪绵绵,余味无穷。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为什么说“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是自问无答?词人为什么这样问?

  这两句是倒装句,应为“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词人之所以自问无答,是为了表达此时的悲愤心情。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触景生情故而发问。

  2.分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表达效果。

  词人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出发,具有深沉的历史感。“悠悠”“滚滚”两个叠词,加重感情色彩,增强韵味。同时,“悠悠”一词既指时间漫长久远,也指词人的思绪无穷。

  五、课文主题

  《十五从军征》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怨恨与同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边塞风光的热爱、赞美,以及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和对离别的惆怅之情。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人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 , 讽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8、语文四年级(下)第1-2单元基础知识复习卷(含答案)

第一单元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威力 疏落 锄草 倘若 和谐

  闪烁 绮丽 慰藉 扇动 盘旋

  二、形近字组词。

  绮(绮丽) 烁(闪烁) 锄(锄草) 旋(旋涡)

  骑(骑马) 砾(砾石) 助(助力 ) 旗(红旗)

  瞥(瞥见) 飘(飘扬) 荡(飘荡) 纤(纤细)

  弊(作弊) 漂(漂流) 汤(热汤) 迁(迁移)

  籍(书籍) 帐(帐篷) 朴(朴素) 赖(依赖)

  藉(慰藉) 张(张扬) 补(弥补) 懒(懒惰)

  三、多音字组词。

  xiǔ 星宿 bō 剥莲蓬

  sù 住宿 bāo 剥花生

  ɡuàn 冠军 jìn 禁止

  ɡuān 鸡冠 jīn 禁得住

  jiè 慰藉 sì 似乎

  jí 狼藉 shì 似的

  hé 和谐 xuán 旋涡

  hè 应和 xuàn 旋风

  四、填写合适的词语。

  (独特)的风光 (奇幻)的云彩 (灰色)的蝙蝠

  (暖和)的晴天 (浓密)的绿荫 (华丽)的装饰

  一(幅)画 一(扇)门 一(顶)帐篷

  一(阵)微风 一(朵)桃花 一(处)住所

  五、填写近、反义词。

  近义词

  期盼—(期待) 启示—(启发)闪烁—(闪耀)

  和谐—(和睦) 率领—(带领)装饰—(装扮)

  反义词

  照例—(破例)傍晚—(清晨)独特—(普通)

  明洁—(黯淡)绮丽—(朴实)纤细—(粗壮)

  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括号里。

  华丽 瑰丽

  1、这家店面装潢非常(华丽),吸引力不少人驻足观看。

  2、天空中铺满了晚霞,(瑰丽)多彩。

  安静 静谧

  3、明明平时不爱说话,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待着。

  4、夜晚,星光灿烂,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原上,天地间一片(静谧),晚风轻轻的吹过,草浪随风起伏,显得分外惬意。

  七、写出运用的修辞手法并仿写句子。

  1、( 拟人 )

  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

  2、(排比 )

  母爱是温暖心灵的太阳,母爱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母爱是灌溉心灵的沃土,母爱是美化心灵的彩虹 。

  八、按要求改写句子。

  1、改成反问句: 这时候,小小的天窗难道不是你唯一的慰藉吗?

  2、改成转述句: 老师对我说, 她教我怎么写。

  3、即使附近的石头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不吃惊。

  九、按课文原文填空。

  1、还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儿株花,芍药、风仙、鸡冠花,大理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浓浓的绿荫。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2、《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中,描写昼长人稀,蜻蜓蝴蝶飞舞的诗句是: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3、《清平乐·村居》中,刻画了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静雅的环境的诗句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4、啊,河流醒来了!三月桃花水,舞动着绮丽的朝霞,向前流淌。有一千朵桃花,点点洒上了河面;有一万个小酒窝,在水中回旋。

  十、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抄写短文中喜欢的四字词语。

  玲珑剔透、神思飞扬、漫天飞舞、美不胜收

  2、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来写,其中二、三、四自然段从 美丽 、奇异 、宝贵 、方面写出了雪花的可爱。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的修辞方法是排比、比喻。

  4、说明雪花的姿态很多。

  5、它能降低土温,冻死害虫。它又能湿润土壤,使庄稼有充足的水分。它还含有很多氮的化合物,是庄稼的好肥料。

第二单元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详细 健康 效率 包揽 挣扎

  不懈 隐形 防备 四肢 膨胀

  二、形近字组词。

  指(指导) 侧(侧面)埋(埋藏)晌(晌午)挣(挣钱)

  脂(脂肪) 测(推测)理(道理)响(响声)净(干净)

  碳(碳酸) 隐(隐形)建(建设)臭(臭气)蔬(蔬菜)

  研(研究) 阳(阳光)健(健康)嗅(嗅觉)疏(疏忽)

  逐(逐渐) 吨(吨位)未(未来)毫(毫米)栖(栖息)

  遂(隧道) 顿(顿时)末(末尾)豪(豪气)晒(暴晒)

  三、多音字组词。

  chuán传单 zài 载歌载舞

  zhuàn 自传 zǎi 永载史册

  lǜ 效率 jié 结果

  shuài 率领 jiē 结实

  jiǎ假日 yǐn饮料

  jià真假 yìn饮马

  mán埋怨 zhēnɡ 挣扎

  mái 埋藏 zhènɡ 挣钱

  四、填写合适的词语。

  (柔嫩)的翅膀 (透明)的琥珀 (澎湃)的波涛

  (漫长)的演化 (凶猛)的恐龙 (新奇)的特性

  一(声)巨响 一(记)教训 一(次)变化

  一(对)翅膀 一(只)鸽子 一(座)森林

  五、填写近、反义词。

  近义词

  约莫—(大约) 晌午—(正午)详细—(详尽)

  结实—(坚固) 深刻—(深厚)功能—(功效)

  反义词

  温顺—(凶猛)脱离—(结合)迟钝—(敏捷)

  普通—(特别)深刻—(浅显)隐形—(暴露)

  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括号里。

  震撼 震动

  1、火车启动时有些(震动),走了一段路程后就有写平稳了。

  2、这部电影是现实主义力作,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温顺 温和

  3、这头牛很(温顺),我骑在它背上很平稳。

  4、爸爸(温和)地对我说:“瞧,这些花儿在对你微笑呢!”

  七、仿写句子。

  1、如果你是鱼儿,那快乐就是一汪清凉清凉的水;如果你是小草,那快乐就是一束暖暖香香的阳光;如果你是 阳光 ,那快乐就是  驱散所有的黑暗 。

  2、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你珍爱自己的生活环境吗?那么别砍伐森林,因为森林是构成生命的骨架。

  八、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们经常在教室里讨论数学题。(改变词序,意思不变)

  这时候,小小的天窗难道不是你唯一的慰藉吗?

  2、人们终于登上了千百年来心驰神往的月球。(缩句)

  人们登上月球。

  3、柳树被风吹动。(改为拟人句)

  风一吹,柳树便翩翩起舞来了。

  九、按课文原文填空。

  1、《琥珀》是 德 国作家 柏吉尔 写。

  2、小苍蝇不能 掸 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

  3、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的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不管怎样,科学家们认为: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崭新的生活天地。

  4、在《江畔独步寻花》中,诗人杜甫描写到桃花开得火红的诗句是: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十、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用“”画出文中描写椰子树的语句。

  椰子林,如同一道道绿色的屏障,那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椰子树,树形奇特,树干没有分枝,树梢上的绿叶像一把撑开的大伞,伞下果实累累。海风吹来,绿叶摇摆,仿佛在向人们招手。

  2.文章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海南岛的物产丰富,是从水果、海产品、矿产等方面来写的。

  3.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海南岛的气候宜人、风景优美,突出介绍了五指山、万泉河、天涯海角、亚龙湾海滩等名胜。

  4.本文最后一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9、五年级(下)第1-2单元基础知识复习卷(含答案)

第一单元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昼夜 樱桃 篝火 华侨 巍峨

  蝴蝶 晃动 萌发 点缀 幼稚

  二、形近字组词。

  啃(啃食)瓢(水瓢)拔(拔河)瞎(瞎闹)蝴(蝴蝶)

  肯(肯定)飘(飘扬)拨(拨动)害(害怕)湖(湖水)

  妙(奇妙)澄(澄清)瑞(瑞雪)蓬(蓬发)垠(无垠)

  渺(渺小)橙(橙子)端(端午)逢(相逢)根(树根)

  乖(乖巧)码(码头)侨(华侨)绢(手绢)玷(玷污)

  秉(秉性)蚂(蚂蚁)娇(傲娇)鹃(杜鹃)站(站立)

  三、多音字组词。

  jiē 结巴 huànɡ 晃动

  jié 结束 huǎnɡ 明晃晃

  fēn 分开 mā 抹布

  fèn 分外 mǒ 涂抹

  yān 燕园 shù 数字

  yàn 燕子 shǔ 数不清

  shuò 数见不解

  四、填写合适的词语。

  (黑暗)的地方(蓝悠悠)的天空(圆而粗)的柱子 (成群)的知了

  (碧波万顷)的大海(巍峨雄奇)的高山(冷艳)的梅花 (冰凉)的泪珠

  一(张)长桌 一(支)蜡烛 一(场)虚惊

  一(个)秘密 一(盏)油灯 一( 阵)敲门声

  五、填写近、反义词。

  近义词

  知晓—(知道)提供—(供给)闪烁—(闪耀)瞎闹—(胡闹)

  秉性—(本性)眷恋—(留恋)衬托—(陪衬)气派—(气势)

  反义词

  孤单—(热闹)广阔—(狭窄)晶莹—(浑浊)平凡—(伟大)

  爱惜—(糟蹋)训斥—(夸奖)郑重—(草率)低头折节—(不屈不挠)

  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括号里。

  珍惜 爱惜

  1、我们非常(珍惜)彼此间的友谊。

  2、(爱惜)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

  安静 静谧

  3、明明平时不爱说话,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待着。

  4、夜晚,星光灿烂,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原上,天地间一片(静谧),晚风轻轻的吹过,草浪随风起伏,显得分外惬意。

  七、仿写句子。

  1、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你有理想吗?那么别懒惰,因为努力奋斗才能实现理想。

  2、大自然能结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

  一群蚂蚁抬走骨头,那是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 八、按要求改写句子。

  1、香港回归伟大的祖国,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

  改成双重否定句:香港回归伟大的祖国,我们不能不感到无比的自豪。

  2、我们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增加学习效率。

  修改病句:我们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黑暗吞没了天边最后一丝光亮。

  改为“被”字句:天边最后一丝光亮被黑暗吞没了。

  九、按课文原文填空。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描写农村人们昼夜劳作的繁忙景象的诗句是: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2、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3、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4、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十、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填空。

  (1)这幅国画画的是高山、松树、枣红马、白马,主要画的是健美有力,腾空而起的枣红马和洒脱矫健的白马。

  (2)妈妈买这幅画的目的是希望“我”努力学习,不怕挫折,永远向前飞奔。

  2.用“ ”画出写“我”观画时联想的句子。

  3.用‖把文章分成3段,并用简洁的语句写出文章的叙述顺序。

  文章先写国画的美丽,再写“我”的联想和妈妈对“我”的希望,最后写了“我”的决心。

  4.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反映了妈妈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希望“我”努力学习,不怕挫折,永远向前飞奔。

  5.请给短文写一个标题。

  一幅画

第二单元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妒忌 猿猴 窍门 呐喊 遮挡

  熟悉 兼并 申请 敞亮 委托

  二、形近字组词。

  纳(归纳)鲁(粗鲁)督(监督)寨(山寨)遮(遮挡)

  呐(呐喊)冒(感冒)淑(淑女)塞(堵塞)庶(庶子)

  迸(迸发)猿(猿猴)猕(猕猴)楷(楷书)涧(山涧)

  瓶(花瓶)袁(姓袁)弥(弥补)谐(和谐)间(中间)

  膛(胸膛)截(截取)踉(踉跄)肋(肋骨)霹(霹雳)

  唐(荒唐)载(车载)良(良好)助(助力)避(避免)

  三、多音字组词。

  diào 调度 dànɡ 上当

  tiáo 调整 dānɡ 当然

  bó 停泊 chāo 绰起

  pō 湖泊 chuò 绰号

  ā 各位呵 xīnɡ 兴旺

  hē 一气呵成 xìnɡ 高兴

  四、填写合适的词语。

  (故意)迟延 (吃惊)地说 (齐声)呐喊 (败落)的山神庙

  (渐渐)地坠下去 (紧紧)地揪住 (应声)高叫 (天造地设)的家当

  一(架)桥梁 一(行)楷书大字 一(份)便当

  一(匹)骏马 一(本)笔记 一(位)人才

  五、填写近、反义词。

  近义词

  才干—(才能)推却—(推辞)紧急—(紧迫)迟延—(拖延)

  咆哮—(怒吼)耻笑—(讥笑)恰好—(正好)踉踉跄跄—(摇摇晃晃)

  反义词

  齐整—(凌乱)晦气—(吉祥)精致—(粗糙)推却—(接受)

  炎热—(寒冷)宽阔—(渺小)顽劣—(乖巧)喜不自胜—(悲痛欲绝)

  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括号里。

  宽阔 广阔

  1.农村有很多的教育机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学校的操场(宽阔)平坦,是我们的乐园。

  反抗 抵抗

  3.那个孩子通过尖声嚷叫来表示他的(反抗)。

  4.我军的顽强(抵抗)使得敌人的进攻又一次失败了。

  七、仿写句子。

  1.父爱是北斗,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方,也能让我辨明方向。

  父爱是大树,即使在烈日炎炎的夏日,也能为我撑起一片绿荫。

  2.选择了高山,你也就选择了攀岩前行;

  选择了宁静,你也就选择了孤单前行。

  八、按要求改写句子。

  1.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他真不如诸葛亮。

  2.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改为陈述句:毒刑拷打不算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3.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改为“被”字句:它们被疲劳和干渴折磨得有气无力。

  九、按课文原文填空。

  1、《鸟鸣涧》中,描写明月出现鸟儿有动静的诗句是: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胞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力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

  3、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4、那座山正当山顶,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中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十、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给第二自然段加上标点。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意愿:大家的意思。

  难免:形容事物的不可避免性。

  3. 收了别人的鱼就成了罪人,就不能吃到鱼了。

  4.“现在爱吃鱼自己去买,不是一直可以吃到鱼吗?”这句话的意思是:

  (3)不收别人送的礼,秉公办事,就能生活平安幸福。

  5.短文反映了公孙仪具有正直、为官清廉的好品质。

幼儿园学习资源推荐 《传统节日》生字拼音组词笔顺 《羿射九日》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 五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六知识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八》同步练习 《千人糕》同步练习 《古对今》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及同步练习 《操场上》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预习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课文12《古诗二首》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一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八知识点归类预习 《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同步练习 《青蛙卖泥塘》生字拼音组词多音字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类复习 五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段落大意课文主题与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四年级下册第9课《短诗三首》生字组词等课文知识点解读及练习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图文讲解

最新学习资源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知识点 第8课《木兰诗》重点问题归纳解答课后习题答案 第12课《词四首》课后思考题答案 课文8《蒲柳人家》导学设计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1课《社戏》课后思考答案探究 第9课《桃花源记》课后思考题答案 12课《〈诗经〉二首》课后思考题答案 24课《诗词曲五首》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17课《紫藤萝瀑布》课后习题答案

相关信息 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专项训练 七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总复习 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年级组长个人工作述职报告 第三感恩父母 七年级感恩父母的详细描写作文 七年级下册古诗文知识梳理 年级组长工作报告 七年级作文我有个不简单的爸爸 七年级下册英语期中知识点归纳,考前务必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