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点关于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尊敬的各位专家、亲爱的各位同行:
大家晚上好!很感谢梁桂云老师的邀请,来参加大家的网络教研。群里有很多专家和名师,我看到邱一红老师、宋鹏校长也在群里,心里就有底气了,因为我说得不对的地方,这些专家和名师会予以纠正。同时,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发言之前,我想先表达一个观点:文言文的教学很有必要。现在统编教材加大了文言文的比重,我非常赞同。在小学阶段,我认为文言文篇目占比还可以适当地加大。但是教材篇目总数有限,我们的老师能否自觉地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再补充一些精短、有趣的文言文呢?全国各地已经有很多的老师做出了这样的探索。朱文君老师编了一套《小学生小古文100课》,影响很大。类似这样的小古文读本、配套读物如雨后春笋,这是我们开展文言文教学的一个有利条件。我在松山湖实验小学工作时,就编写过校本课程《晨诵》,六年级的内容就是128篇精短文言文。孩子们用一年的时间熟读这128篇文言文,上初中后学习文言文一点难度都没有了。
在小学里怎样开展文言文教学,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给大家这样几条建议:
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让孩子们多读,在读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文言文语感。它和白话文的语感有所不同,它的遣词造句、表达习惯等都不同,我们要通过朗读让孩子们形成积累。文言文就是要反复的诵读,把它化为己有。陈琴老师说:“一篇文章,至少要读个100遍。”台湾的王财贵教授就是这样做的,一篇文章,或者是一本书要求学员至少要读100遍。他办的夏令营读《论语》,就是这样素读的,一天一遍,坚持100天,这个非常有效。当然在我们的教学中,一般是做不到的。但我们可以取其精华,也就是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变换各种形式让孩子们多读。
古代读的方式是诵读,我们现今是朗读,许多的年轻教师都很少接触诵读或吟诵。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学习文言文主要是靠诵读。朗读只是这100年以来的事情,废除科举考试以后,我们的教材以白话文为主,文言文就逐步减少了,接着我们读课文的方式就变成了现在的朗读。但在1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读书的方式全部是吟诵的。吟诵有吟诵的好处,它能够把文字里边的音长和音高,通过声音表现出来,来表现文章里面的情感,这种方式是朗读不能代替的。陈琴老师在推广经典素读的时候,用的是歌诀乐读法,孩子们非常喜欢,连四岁的小朋友也能用这种方式诵读《岳阳楼记》,这种方式大家也可以去了解了解。以上是我想表达的第一个观点,就是孩子们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动口,要熟读成诵,要能够把它记下来。张潮在《幽梦影》里说:“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能用不难,能记为难。”这段话真是太精辟了!
第二,让孩子们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动脑,要思考、感悟,要得其意。刚才有老师们在解读《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这篇文言文的确很有意思,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要怎样引导孩子们去动脑筋呢?我这里跟大家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大家都认为这篇文章,主要是表现孔子实事求是的精神。我在教这篇文章的时候,凭着直觉打了一个问号:这篇文章表达的是这个意思吗?我怎么没有读出来呢?就着这个问题,我自己思考,琢磨出了一点道理。我认为这篇文章就是跟孔子开了一个玩笑,有点挖苦他、揶揄他的意思。开头写的就是“孔子东游,见两小辩斗,问其故。”这个事情发生在孔子东游的过程当中,在当时信息闭塞的情况下,孔子东游走到哪儿,有没有人认识?我觉得这是值得打个问号的。特别是两个小孩子,两个小孩关心来的这个人是谁吗?“笑问客从何处来”,两个孩子对这个外来的成年人基本是不关心的,但是到文章结尾的时候,“两小儿笑曰:孰谓汝多知乎!”这就明显地表明,这两个小儿知道眼前的是孔子了,是传闻知识渊博、见多识广、很有智慧的孔老先生了。那这就和前文矛盾起来了,第一次见面,两小儿不认识孔子,但到后面的结尾就明显地感觉到两小儿知道眼前的这个人是谁。那么,为什么会存在这个矛盾呢?我就推断,这个故事它不是真实的。它是作者编造出来的一个故事。我的推断有没有理由呢?再看看这篇文章的出处,它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本什么书呢?是道家学派的一本代表作。道家和儒家在一些基本观点上面是相左的。所以它是不可能去歌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的。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就可以断定这篇文章的主旨根本不是像我们平时所理解的那样,可能大家受教参的影响比较大,认为本文是歌颂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实事求是的精神品质,我觉得这个是不太正确的,值得商榷。再比如,课文中对“盘盂”这个词的注解,也是有待商榷的,“盂”和“盘”的区别不应在方圆,而应在深浅。这就说明我们在读文言文的时候,真的是要引导学生去开动脑筋,去思考。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地思考,他才能获得文本要表达的真正的意思。这是我们文言文教学要做到的第二点。
第三,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动动手,能够实践,能够加以运用,感受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孩子们读得多了、背得多了,形成了一些文言文的语感之后。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在自己的作文、日记当中迁移运用。在学生有了这样的苗头之后,我们适当地加以引导。下面,我向大家展示一篇我班上的一个孩子写的日记。这个孩子平时不怎么爱写日记的,但是那段时间就特别积极,特别踊跃,为什么呢?他迷上了文言文。他就用这个文言文的句式,写了一篇《讨价还价》。
讨价还价
深圳小学六(1)班李浩源
今日午休时,粤君作业,问吾有无橡皮。吾答曰:“玩十局神枪手即可借用一次。”粤君曰:“二局!”吾怒,曰:“不,至少五局。”粤君答:“好,好喏!橡皮递来。”
片刻后,粤君再借橡皮,吾回曰:“借二送一!”过不久,粤君又再借橡皮两次。
须臾,吾乃昏昏欲睡,忽闻粤君言:“李君,吾有难题莫能解!”吾打哈欠后,答曰:“玩十局神枪手即可教尔一次。”粤君无可奈何,答曰:“行!”
事后,吾记债,共计25局神枪手。便告之还债,再与粤君戏之。
大家看一看,觉得是不是挺有意思的。从这个水平来看,当然还是很初级的,但是这个孩子尝试用文言文的句式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经历的时候,他的语言变得精炼,同时,孩子们喜欢的趣味性并没有丢失,讲的就是同学借橡皮和他讨价还价的事情。我觉得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让我们的文言文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陈琴老师在富阳永兴学校带了一个实验班,这个班她教了四年,后来陈老师的弟子彭弘老师接手。这个班在六年级毕业之前,做当年高考的试卷,陈老师和彭老师将孩子们的高考作文发在了朋友圈,我看了之后被深深震撼。从孩子们的写作来看,真的已经非常非常厉害了。表现在:第一,他们不仅能够很有思想地完成高考作文,内容上面能够展现出他们这个年纪所难以达到的高度,甚至和参加高考的应届生没有很明显的差异,有些孩子的作文真的就这么老到;第二,大部分孩子用的都是文白夹杂的那种语体风格,所以,读起来觉得非常的典雅,的确让人震撼。
这就是我一直主张的三点:孩子们学习文言文,首先是动口得其言,其次是动脑得其意,第三是动手得其趣。
最后,我想跟大家说,教好文言文,不能仅盯着教材上的几篇文言文。我们的老师都是科班出身,学了不少文言文,希望大家不要丢掉了。大家参加工作以后,包括我们现在正在一线的老师,也要在文言文这方面加强自己的修养,较为系统地学习与文言文相关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这样我们自己才能把握住文言文教学的精髓。
我看过一些名师执教的文言文公开课,其中就有一些硬伤,这个硬伤指的是什么呢?一是对文言文训诂理解上存在着争议。二是课件存在着很不应该的错误,老师将文字用小篆表现出来,也有用大篆、甲骨文的,这样做的目的很好,一来故意给学生制造认读上的困难,检验学生的背诵情况,二来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我们中华文字的神奇。但是有老师在字体转换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因为我们在转换时,使用的是电脑工具,电脑转换是不准确的,会有一些低级的错误,但是,执教者并没有发现更没有改正。这就说明我们老师在文字学上面的修养还是很欠缺的。这样的错误会传递给孩子们,带来不好的影响。
我再举一个初中文言文例子。孟子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的断句一般都是这样断的,我们的教材上面也是这样断句的。可是,真正的断句应该是怎样子的呢?我看到了一位专家写的文章,最后专家认为“空乏其身”这里我们的断句错了。正确的断句应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里构成一组排比;“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这个位置构成对仗,“行”是一个通假字,通“形”。我觉得这个专家的分析很有道理。如果我们的修养不够,就会造成这样那样的错误。
在文言文教学当中,我们打铁还需自身硬,系统地提高自己专业素养,这样我们在课堂上就可以表现得更加自信、淡定。
再次感谢大家的信任,耽误了大家的宝贵时间。错漏之处,在所难免,请大家批评指正!
2、文言文知识点解答
问:《木兰诗》中“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骑”,读qí还是jì?
答:“骑”表示名词含义(骑的马或其他动物,骑马的人),推荐读qí(jì为旧读)。
这个字在古诗文中的读音有一定争议。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应根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统读为qí;另一种则认为文言文中的“骑”不属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审音范围,名词义仍应读jì。我们综合各类辞书注音及专家意见后,删去了原教材中的注音jì,即倾向读qí。需要说明的是,新旧读并不涉及词义的差别,不能简单地认为旧读jì就是错的,教师不宜拿此字读音来考学生。
除此处外,八年级上册王维《使至塞上》“萧关逢候骑”,八年级下册白居易《卖炭翁》“翩翩两骑来是谁”,九年级下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千骑卷平冈”,“骑”字皆照此处理。
问:《木兰诗》中“著我旧时裳”的“裳”,读chánɡ还是读shɑnɡ?
答:“裳”字一般只在现代汉语“衣裳”一词中读轻声shɑnɡ,古诗文中应统一读chánɡ。如八年级上册郦道元《三峡》“猿鸣三声泪沾裳”,八年级下册白居易《卖炭翁》“身上衣裳口中食”等。
问:《木兰诗》“同行十二年中”中“行”的读音是什么?
答:推荐读xíng。
问:《孙权劝学》中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更”权威的读音和解释是什么呢?最新版本的教材上的解释与之前的似乎有所不同。
答:“更”意为“另,另外”。推荐读四声。建议以最新版教材为准。
问:《孙权劝学》中“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的“之”怎么解释?是“取消句子独立性”还是“表强调,翻译成’这样,如此’”?
答:“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的“之”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成“这样、如此”,是全句意译时补充的。
问:《回忆鲁迅先生》中“鲁迅先生坐在那儿,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 后半句是否存在语序不当?
答:后半句无表述不当。突出“鲁迅先生坐在那儿”的特征:安静、平和。
问:可以解释一下为什么教材现在的通假字基本改为同义字吗?通假字和同义字两者是有区别的。
答: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等确实不同,但考虑到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为避免“繁、难、偏、杂“的导向,以减轻学生文言学习的负担,教材对三者不作专门区分,用“同”表示某字与某字表意一致。
八年级下册常见15个问题
问:《大道之行也》中“故外户而不闭”,为什么要译成: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感觉很别扭,还是原来译法好:外户:大门;闭,用门栓闩门。直接译成:大门不用闩(关)上,更加通俗易懂。
答:关于“外户而不闭”,教材的注释采取的是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的说法:“外户而不闭者,扉从外阖也;不闭者,不用关闭之也。”
这里的“关闭”特指用门闩把门闩上。语法上讲,“外户而不闭”中,“而”是连词,“不闭”是动词性成分,“外户”相应地也应该是动词性成分,而不应该是名词“大门”。
问:课本118页积累拓展的第四题,是李白的诗《上李邕》第六句是“见余大言皆冷笑”,但是网上能查到的版本都是“闻余”,该怎样解释呢?
答:这是古诗文的异文问题。这首诗教材依据《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收录,其中的文字就是“见余大言皆冷笑”。
根据该书校勘记,的确有少数版本作“闻”,作“见”的更多。清人编纂的《全唐诗》选录此诗作“闻余”,《全唐诗》影响一直比较大,所以在网上查到的大都是“闻余”也是不奇怪的。
问:《马说》中的“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1)要把这个祗字当做通假字吗?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中的“祗”书下注释是“同‘衹’”,既然后面又说“衹”并非通用规范汉字,那为何不直接注释为“同‘只’”呢?这样更明白,更好记好写。
答:可以视为广义的通假字。
事实上古人在表达表达“只”这个意思的时候会有“祗、衹、祇、秪、秖”等多种写法,或者说,“祗、衹、祇、秪、秖”在“只有、仅仅”这个意义上是通用的关系(因为字形太接近了),但《通用规范汉字表》规定,“衹”是“只”的繁体字,“祇、秖”是“只”的异体字,而从“祗”不能直接到“只”,所以需要从“只”的正式繁体形式转一道,所以被迫采用了一个非规范汉字。
这样做更严谨,也便于理解“祗—衹—只”之间的关系。
问:《马说》中关于“石”的发音,有读者回应:
(1)“一食或尽粟一石”的“石”,怎么读更妥?
首先学生手头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杨合鸣主编的双色版平装本2013.5重印,第477页,就明确标示“石”读dan。
其次,既然专家一再强调,没加注,就按现代规范的读法!那现代字典、词典都明确规定“石”做量词使用时读dan,那就读dan,无需再去纠结古代的读法,同时读dan还很“顺口”,否则“骑”“裳”等字又该惹来更多的争议之声了。
(2)如果是“应该读shi”,那后面的“至于、则”是不是与句子的意思不太符合?“至于、则”改为“而且、也”是否更符合句意?
答:(1)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请认准“原编者王力、岑麒祥、林焘等,修订者蒋绍愚、唐作藩、张万起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版本,目前最新的版本是2016年出的第5版。
这个比较权威。这本字典“石”字只有一个音,就是shí。《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华字典》(第11版)规定“石”作为量词读dàn,但也明确指出,“在古书中读shí”。
《马说》是古书里的文章,读shí没有疑义。至于其中的道理,请看相关文章《〈马说〉中“一食或尽粟一石”的“石”到底读啥?》
(2)原文中的“至于……则……”是承着上一句来的,因为上一句说的是《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两部现代汉语辞书,这里另起话头说古代汉语辞书,用“至于……则……”并无不妥。
问:《核舟记》中“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在这里通假吗?
答:“甫”本身就有尊称的意思,不必视为通假。
问:《核舟记》中“神情与苏黄不属”的“属”,读shu还是zhu?
答:读shǔ。
问:《核舟记》中“中峨冠而多髯者”中冠的读音,这里用作动词,需要读作四声吗?
答:不读四声。“峨冠”是“高帽子”,这里活用为“(戴着)高帽子”,只是一种临时的活用,不必改读四声。读四声时,是使用它的固定下来的动词义。
如果读成四声,就不是“戴着高帽子”而是“高高地戴帽子了”。当然,这里也不一定非要理解成活用,译成“中间那个高帽子、大胡子的”也没问题,这样就更不存在读四声的可能了。
问:《核舟记》中“诎右臂支船”的“诎”原来注释是同“屈”,弯曲,现在为什么把同“屈”去掉了?它还是通假字吗?
答:去掉“同‘屈’”,就表示不是通假字。因为“诎”本身就有弯曲的意思,不必同“屈”。
问:《小石潭记》中“下见小潭”一句”见”是读xⅰan还是jian呢?
答:读jiàn。
问:《诗经二首》中“钟鼓乐之”的“乐”究竟读“le”还是“yue”呢?
答:读lè。
问:《桃花源记》中“桑竹之属”中的“之”怎么解释?
答:跟现代汉语里“之类”的“之”一样。建议不要单独拿这个“之”字出来考学生,没什么意思。
问:《桃花源记》中关于“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的“有”字,应该怎样理解?
我翻看教参,是把它翻译成“有过(汉朝)”。但查《汉语大词典》,“有汉”的“有”,是把它理解成助词的。类似的如:有唐、有宋、有明、有清。
我觉得,从句式的角度看,“有”作为名词词头,在“不知……无论……”句中是能够讲通的。怎么给学生讲清楚、讲正确?
答:从语感上说,把“有”解作虚词也通,而且从同时代的语料中可以找到不少“有汉=汉”的用例。
但是,目前没有有力的证据能够排除“有”作为实词的可能性,而且“有”作为实词是常见、常用的用法,如果意义上可以讲通,词法和语法上也无法排除,就可以暂时不考虑其他。
问:文中对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押韵的解释很牵强!
古人写诗用平水韵表,平水韵表分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和入声。杜甫的这首诗中黑、裂、绝、彻同属入声字九屑。
答:平水韵反映的是中古音的押韵规律,如果我们能够用中古音读,押韵押得好好的,一点问题都没有;有的方言保留了中古音的一些特点,读起来也是押韵的;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只能拿普通话或北方方言来读,听起来的确不押韵。
不押韵就改读硬押,既不是中古音,也不是普通话,等于生造了一种不伦不类的新式发音,是不可取的。
这不是我个人的观点,北大中文系汉语专业的唐作藩教授(王力先生的弟子)在1980年代就写文章谈过这个问题,我的说法都是从唐先生那里搬过来的。
问: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是“更著风和雨”,还是“更着风和雨”呢?
答:“着”“著”两种写法都对。
问:《核舟记》中“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的“简”应该解释为通假字(如通“检”)吗?
答:不用。在古代文献中,“简”直接解释为“挑选”的例子出现得很早,也非常常见,因此一般将“挑选”视为“简”的固有含义,不必通“检”才能解释为“挑选”。
九年级下册常见7个问题
问:《送东阳马生序》“未尝稍降辞色”一句中“降”的读音和意思各是什么?
答:这里的“降”读jiàng,减、退义,“稍降辞色”的意思是稍微将言辞放委婉些。
问: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被白发”的“被”怎么读?
答:按照词谱,“被”应为仄声。这里的“被”是覆盖义,读为bèi。
问:《陈涉世家》中“楚人怜之”的“怜”字,旧版语文书注释为“爱戴”,统编教科书中为何改为了“哀怜、怜悯”?
答:“怜”没有爱戴的义项。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用“怜”,一定是因为对方有悲惨遭遇。在对方没有悲惨遭遇的情况下,表达“爱戴”的意思,不太可能用“怜”。
问:《送东阳马生序》中“容臭”的“臭”,读xiù还是chòu?
答:读chòu。《汉语大词典》中“臭(chòu)”字的第二个义项是:香;香气。容臭即香囊。
问:文天祥《南安军》中,是“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还是“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答:两种版本都有。四部丛刊本《文山先生集》中是前者,教科书目前依据《文天祥诗集校笺》(中华书局2017年版)用后者。二者都不为错。
问:《出师表》中“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的“效”,教科书中注释为“功效”,整句话怎么翻译?
答:如果直译,可译作:将讨伐奸贼兴复汉室这一可取得功效之事托付给我。也可意译为: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兴复汉室并取得功效。教学时,教参译文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不必逐字对应。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要理解正确,具体表述上可适当灵活。
问:《月夜》中“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中的“的”是否应该写作“地”?
答:“的”的使用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吕叔湘先生曾撰文,唐宋时期,用作虚词的de,多写作“底”“地”,大概是因为“底”“地”二字的实词义都是日常应用的字,仍作上声和去声,需要找一个别的字代替轻声音,于是找了不常用的“的”字。“的”自元代逐渐替换了“底”和“地”(《论底、地之辨及底字的由来》)。在五四运动之前,助词de主要采用“的”的形式。1919年“的”字带来的歧义现象又引发了一场辩论,当时的学者认为要分化“的”的功能,于是开始讨论“底”“地”“的”的分工并进行实践,但此后的二三十年,“底”不再有助词功能,而“地”“的”保留了下来。在现代汉语规范中,表示定语和中心语修饰关系用“的”,表示前边的词语是状语用“地”。这首诗作于1917年,为了体现诗歌的原貌,教材保留了“的”的形式。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3、小学文言文教学定位与策略
摘 要:统编教材十分重视文言文教学,但因其自身特性等因素,当前的文言文教学情况不容乐 观,存在有陌生感、难读、难理解、师生缺乏兴趣等诸多问题。如何教好小学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明确 其在教材中的基本定位至关重要。基于其“初识”的教学定位,本文梳理了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的五种 基本策略:以读为本,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教给方法,在主动学习中理解内容;强化语用,在语 言实践中提升能力;比较发现,在深度学习中提升思维;适度拓展,在课外拓展中感受传统文化。旨在努 力为提高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效率,丰实文言文教学策略提供新的思考。
关键词:统编教材 教学定位 教学策略 文言文
优秀的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 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渊源和根脉。叶圣陶、吕叔湘 等语文先辈曾经说过:文言文是中国汉语言文学的 瑰宝,不但能提升孩子对汉语言的认识,激发崇敬之 情,同时,也能够优雅孩子的言语,丰富孩子们的语 汇,当然,对吸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也 是有好处的。他们“不主张到了中学或者大学突然让 孩子们学习文言文,而倾向于在小学就开始让孩子 有所接触,然后逐渐深入”。
统编教材十分重视文言文教学,从三年级开始 增设文言文课文篇目。以下是对小学阶段文言文的 篇目梳理:
反观小学文言文教学,情况并不乐观。钱梦龙老 师曾在《文言文教学改革争议》一文中说:“文言文教 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小学文言文教学 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比较陌生。文言文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接触 得不多,因为不熟悉,所以有陌生感。
二是不太好读。文言文的朗读有它独有的特点, 断句、停顿有一定的规律,教师们普遍感觉不太好读。
三是难以理解。文言文有很多生僻字、难理解的 字,包括它的语法特点、用典等,也都比较繁复,因此 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四是缺乏兴趣。很多教师对文言文教学有畏难 情绪,自己也提不起兴趣,学生学习也没有趣味。
那么,如何教好统编教材的文言文?
一、初识古文,明确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定位 小学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有别于初高中,它的 基本定位是“初识”。人教社在全国统编教材培训中 对文言文教学这样定位:我们的要求是让学生初步 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色。从课程标准来看,都没有让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文言文。因为课程标准是 2011 年 颁布的,而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这里的“初识”,我的理解是:
(1)见个面,认识一下。知道文言文是另一种文 体,它有别于白话文。
(2)重在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觉得 这样的文章不是很难读,还比较有意思。
(3)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文言文的语 言特点比较复杂,教学中主要让学生感受文言文语 言简洁这一特点。)
(4)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 人文风俗等。
从选入教材的课文来看,统编教材所选文言文 符合“初识”这一教学定位。比如三年级第一学期的 《司马光》,故事内容学生都比较熟悉,全文仅 30 个 字,两句话,学生借助注释能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因为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课后有这样 一个练习题:“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 不同?和同学交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让学生初步 认识文言文。
二、探索策略,精准实施教学
基于上述的教学定位,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实 践,努力探索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策略。
策略一:以读为本,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古人云:读书 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充分朗 读,读通、读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在教材的练 习编排上,文言文课后的习题都要求“正确流利地朗 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一,要读得正确,借助拼音、注释把课文读正 确,注意句子中的节奏、停顿,注意朗读时要声断气 连。比如《司马光》中的“光持石击瓮破之”,课上师生 一起标注了相应的停顿:“光/持石/击瓮/破之”。尽管 句子中间有停顿,但又要引导学生读得连贯,不能一 下一下机械停顿,要声断气连。
第二,要读得通顺,文从字顺,断句合理,通畅 自然。
第三,要读出韵味,想象文章的画面,将文章的 深意和情感带入朗读之中。比如《王戎不取道旁李》 一文中的“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 戎不动”,在理解其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李子 怎样多?孩子们看到这么多的李子,会说些什么,又 是如何“竞走取之”?……在想象的基础上,进一步读 懂课文,读出画面感。
策略二:教给方法,在主动学习中理解内容
文言文学习常常用到“翻译”这个词,那么小学 文言文要不要“翻译”?笔者认为,对文言文字词的理 解首先要防止这样两种倾向:第一种是置之不理型, 认为学生能借助注释以及工具书,自己能把课文读 懂;第二种是字字落实型,即对课文中的每一字每一 词都不放过,古今对照逐句翻译。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中对字词的理解,对文章内 容的理解,要不走极端,适度而为,防止囫囵吞枣,不 加理解地朗读和背诵;不能拔高要求,逐词逐句翻 译;不能将注释作为考试内容。
帮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理解文言文的内容,重 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教给学生哪 些方法?我们不妨看看各年级第一学期几篇文言文 课文的课后相关练习:
从以上罗列的课后练习中不难看出,理解课文 中的字词和课文大意需要一定的方法,课文练习提 供的方法主要是“借助注释”“讲述故事”“结合资料” “联系生活实际”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 多种方法,灵活处理。
基于教学定位,统编教材的文言文每一篇都比 较浅显,教学中不建议让学生机械理解,要带着学生 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浸润在语言里,品出语言的味 道。孙绍振先生告诫我们: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 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 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 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 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策略三:强化语用,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能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 性、实践性课程。加强语言实践,是每一节语文课的 任务和要求。在文言文教学中,除了必要的理解,也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关注。
例如教学《司马光》,课上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 说一说耳熟能详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再让孩子静 心去读读文中的故事,与文字直接对话,在理解课文 内容的基础上,有条理地讲讲这个故事;最后教师进 行示范,教学生“适当增加内容”“注意讲故事的语 气”把这个故事讲完整、讲生动。整节课,教师把课后 练习中的“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作为教学重点,“基于经验讲故事—读通读懂讲故 事—学着把故事讲好”,三个板块,层层推进,在理解 的基础上更关注表达,强化了语言实践。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 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 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 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文言 文的教学同样应加强语言实践。
策略四:比较发现,在深度学习中提升思维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 容之一。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读懂 写了什么,即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与主旨,更要 把视角引向文本深处,让学生充分比较、质疑、发现, 在“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辨中深入学习课文,进一 步把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
如王崧舟老师执教《两小儿辩日》一课时,充分 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在理解中学会思考。
师:大家注意看,现在,我在这两个词语之间画 一条线,在这两个词语之间也画上一条线。(板书:车 盖——盘盂 沧沧凉凉——探汤)想一想,为什么要 这样画?(陆陆续续有人举手)
师:不着急!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你们不妨 边听边琢磨琢磨其中的名堂。(教师范读全文,学生 倾听。)
师:这两条线这么一画,联系课文内容,你发现 了什么名堂?
生 1:我发现它们都是反义词。
师:哦!能具体说说你的发现吗?
生 1:车盖和盘盂是一对反义词,它们一个样子 大,一个样子小。沧沧凉凉和探汤也是一对反义词, 它们一个感觉冷,一个感觉很热。
师:目光敏锐,表达清楚,说得好!他看出了两对词 语之间意思正好相反,这是他的发现,你们的发现呢?
生 2:我发现第一对词语都是在写太阳的样子, 第二对词语都是在写太阳给人的感觉。
师: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刚才那位同学看到的是 两对词语之间相反的关系,现在,你却看到了它们之 间相同的关系。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王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 “车盖、盘盂”和“沧沧凉凉、探汤”之间的关系,学生 发现两个词语是一对反义词,发现它们所指的对象 不一样,在不断的发现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策略五:适度拓展,在课外拓展中感受传统文化
朱自清先生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 文化。学习文言文重要的是感受、浸润、影响、滋养。小学文言文尽管增加了篇目,但一学期一到两篇的 文言文教学,无论在量上、课时上都是比较少的,因 此我们倡导“1+X”的文言文学习方式。这里的“1+ X”主要是两个层面:
1. 补充相应的文言短篇,进一步帮助学生感受 文言的特点。如下表:
2. 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 学习文言的兴趣。改变传统的读读讲讲、读读议议的 文言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活动,比如讲故 事、表演读、排演课本剧、制作人物书签等,进一步拓 展学习途径,于活动中学习语言。比如学习了《王戎 不取道旁李》,老师组织学生一起把课文编写成课本 剧,分小组排演课本剧,在班级里、学校里进行汇报 展示,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写剧、排剧、 演剧的过程,也是学生语文及综合能力的锻炼过程。
统编教材的文言文教学是一个新的话题,我们 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教学定位,深入思考,大胆实 践,采取有效的策略,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效率,让传 统的经典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发芽、开花。
(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区第三实验小学)
4、【观点】关于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尊敬的各位专家、亲爱的各位同行:
大家晚上好!很感谢梁桂云老师的邀请,来参加大家的网络教研。群里有很多专家和名师,我看到邱一红老师、宋鹏校长也在群里,心里就有底气了,因为我说得不对的地方,这些专家和名师会予以纠正。同时,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发言之前,我想先表达一个观点:文言文的教学很有必要。现在统编教材加大了文言文的比重,我非常赞同。在小学阶段,我认为文言文篇目占比还可以适当地加大。但是教材篇目总数有限,我们的老师能否自觉地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再补充一些精短、有趣的文言文呢?全国各地已经有很多的老师做出了这样的探索。朱文君老师编了一套《小学生小古文100课》,影响很大。类似这样的小古文读本、配套读物如雨后春笋,这是我们开展文言文教学的一个有利条件。我在松山湖实验小学工作时,就编写过校本课程《晨诵》,六年级的内容就是128篇精短文言文。孩子们用一年的时间熟读这128篇文言文,上初中后学习文言文一点难度都没有了。
在小学里怎样开展文言文教学,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给大家这样几条建议:
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让孩子们多读,在读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文言文语感。它和白话文的语感有所不同,它的遣词造句、表达习惯等都不同,我们要通过朗读让孩子们形成积累。文言文就是要反复的诵读,把它化为己有。陈琴老师说:“一篇文章,至少要读个100遍。”台湾的王财贵教授就是这样做的,一篇文章,或者是一本书要求学员至少要读100遍。他办的夏令营读《论语》,就是这样素读的,一天一遍,坚持100天,这个非常有效。当然在我们的教学中,一般是做不到的。但我们可以取其精华,也就是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变换各种形式让孩子们多读。
古代读的方式是诵读,我们现今是朗读,许多的年轻教师都很少接触诵读或吟诵。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学习文言文主要是靠诵读。朗读只是这100年以来的事情,废除科举考试以后,我们的教材以白话文为主,文言文就逐步减少了,接着我们读课文的方式就变成了现在的朗读。但在1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读书的方式全部是吟诵的。吟诵有吟诵的好处,它能够把文字里边的音长和音高,通过声音表现出来,来表现文章里面的情感,这种方式是朗读不能代替的。陈琴老师在推广经典素读的时候,用的是歌诀乐读法,孩子们非常喜欢,连四岁的小朋友也能用这种方式诵读《岳阳楼记》,这种方式大家也可以去了解了解。以上是我想表达的第一个观点,就是孩子们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动口,要熟读成诵,要能够把它记下来。张潮在《幽梦影》里说:“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能用不难,能记为难。”这段话真是太精辟了!
第二,让孩子们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动脑,要思考、感悟,要得其意。刚才有老师们在解读《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这篇文言文的确很有意思,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要怎样引导孩子们去动脑筋呢?我这里跟大家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大家都认为这篇文章,主要是表现孔子实事求是的精神。我在教这篇文章的时候,凭着直觉打了一个问号:这篇文章表达的是这个意思吗?我怎么没有读出来呢?就着这个问题,我自己思考,琢磨出了一点道理。我认为这篇文章就是跟孔子开了一个玩笑,有点挖苦他、揶揄他的意思。开头写的就是“孔子东游,见两小辩斗,问其故。”这个事情发生在孔子东游的过程当中,在当时信息闭塞的情况下,孔子东游走到哪儿,有没有人认识?我觉得这是值得打个问号的。特别是两个小孩子,两个小孩关心来的这个人是谁吗?“笑问客从何处来”,两个孩子对这个外来的成年人基本是不关心的,但是到文章结尾的时候,“两小儿笑曰:孰谓汝多知乎!”这就明显地表明,这两个小儿知道眼前的是孔子了,是传闻知识渊博、见多识广、很有智慧的孔老先生了。那这就和前文矛盾起来了,第一次见面,两小儿不认识孔子,但到后面的结尾就明显地感觉到两小儿知道眼前的这个人是谁。那么,为什么会存在这个矛盾呢?我就推断,这个故事它不是真实的。它是作者编造出来的一个故事。我的推断有没有理由呢?再看看这篇文章的出处,它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本什么书呢?是道家学派的一本代表作。道家和儒家在一些基本观点上面是相左的。所以它是不可能去歌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的。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就可以断定这篇文章的主旨根本不是像我们平时所理解的那样,可能大家受教参的影响比较大,认为本文是歌颂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实事求是的精神品质,我觉得这个是不太正确的,值得商榷。再比如,课文中对“盘盂”这个词的注解,也是有待商榷的,“盂”和“盘”的区别不应在方圆,而应在深浅。这就说明我们在读文言文的时候,真的是要引导学生去开动脑筋,去思考。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地思考,他才能获得文本要表达的真正的意思。这是我们文言文教学要做到的第二点。
第三,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动动手,能够实践,能够加以运用,感受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孩子们读得多了、背得多了,形成了一些文言文的语感之后。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在自己的作文、日记当中迁移运用。在学生有了这样的苗头之后,我们适当地加以引导。下面,我向大家展示一篇我班上的一个孩子写的日记。这个孩子平时不怎么爱写日记的,但是那段时间就特别积极,特别踊跃,为什么呢?他迷上了文言文。他就用这个文言文的句式,写了一篇《讨价还价》。
讨价还价
深圳小学六(1)班李浩源
今日午休时,粤君作业,问吾有无橡皮。吾答曰:“玩十局神枪手即可借用一次。”粤君曰:“二局!”吾怒,曰:“不,至少五局。”粤君答:“好,好喏!橡皮递来。”
片刻后,粤君再借橡皮,吾回曰:“借二送一!”过不久,粤君又再借橡皮两次。
须臾,吾乃昏昏欲睡,忽闻粤君言:“李君,吾有难题莫能解!”吾打哈欠后,答曰:“玩十局神枪手即可教尔一次。”粤君无可奈何,答曰:“行!”
事后,吾记债,共计25局神枪手。便告之还债,再与粤君戏之。
大家看一看,觉得是不是挺有意思的。从这个水平来看,当然还是很初级的,但是这个孩子尝试用文言文的句式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经历的时候,他的语言变得精炼,同时,孩子们喜欢的趣味性并没有丢失,讲的就是同学借橡皮和他讨价还价的事情。我觉得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让我们的文言文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陈琴老师在富阳永兴学校带了一个实验班,这个班她教了四年,后来陈老师的弟子彭弘老师接手。这个班在六年级毕业之前,做当年高考的试卷,陈老师和彭老师将孩子们的高考作文发在了朋友圈,我看了之后被深深震撼。从孩子们的写作来看,真的已经非常非常厉害了。表现在:第一,他们不仅能够很有思想地完成高考作文,内容上面能够展现出他们这个年纪所难以达到的高度,甚至和参加高考的应届生没有很明显的差异,有些孩子的作文真的就这么老到;第二,大部分孩子用的都是文白夹杂的那种语体风格,所以,读起来觉得非常的典雅,的确让人震撼。
这就是我一直主张的三点:孩子们学习文言文,首先是动口得其言,其次是动脑得其意,第三是动手得其趣。
最后,我想跟大家说,教好文言文,不能仅盯着教材上的几篇文言文。我们的老师都是科班出身,学了不少文言文,希望大家不要丢掉了。大家参加工作以后,包括我们现在正在一线的老师,也要在文言文这方面加强自己的修养,较为系统地学习与文言文相关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这样我们自己才能把握住文言文教学的精髓。
我看过一些名师执教的文言文公开课,其中就有一些硬伤,这个硬伤指的是什么呢?一是对文言文训诂理解上存在着争议。二是课件存在着很不应该的错误,老师将文字用小篆表现出来,也有用大篆、甲骨文的,这样做的目的很好,一来故意给学生制造认读上的困难,检验学生的背诵情况,二来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我们中华文字的神奇。但是有老师在字体转换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因为我们在转换时,使用的是电脑工具,电脑转换是不准确的,会有一些低级的错误,但是,执教者并没有发现更没有改正。这就说明我们老师在文字学上面的修养还是很欠缺的。这样的错误会传递给孩子们,带来不好的影响。
我再举一个初中文言文例子。孟子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的断句一般都是这样断的,我们的教材上面也是这样断句的。可是,真正的断句应该是怎样子的呢?我看到了一位专家写的文章,最后专家认为“空乏其身”这里我们的断句错了。正确的断句应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里构成一组排比;“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这个位置构成对仗,“行”是一个通假字,通“形”。我觉得这个专家的分析很有道理。如果我们的修养不够,就会造成这样那样的错误。
在文言文教学当中,我们打铁还需自身硬,系统地提高自己专业素养,这样我们在课堂上就可以表现得更加自信、淡定。
再次感谢大家的信任,耽误了大家的宝贵时间。错漏之处,在所难免,请大家批评指正!
5、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课后习题答案与课外知识点拓展
课后习题答案: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通国之善弈者也。善:善于,擅长。
◇思援弓缴而射之。之:它,指天鹅。
◇孔子不能决也。决:判断。
三、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
《学弈》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可是他心里却总以为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想拿弓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却学的不如前一个。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是远小近大。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四、在《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的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前一个小孩的观点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他说明自己的观点是根据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看起来大,中午的时候看起来小的感受和离得远的事物看起来小,离得近的事物看起来大的常识。
后一个小孩的观点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中午的时候离人近。他说明自己的观点是根据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冷,中午的时候感觉热的感受和离发热物体近感觉热,离发热物体远感觉凉的常识。
课外拓展:
一、古诗中的太阳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杜甫《绝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二、“远者小而近者大”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
是视觉误差、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显得小了。
三、“近者热而远者凉”中午气温高,是否此时的太阳教早晨离我们近些呢?
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四、关于学习专心的成语 :
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专心致志、心无二用、废寝忘食
6、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二、课文理解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
弈:下棋。
者:代词,用在名词后,指“……的人”。
也: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感叹。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使:让。
诲:教导。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惟:只。
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之:指弈秋讲的内容。
鸿鹄:天鹅。
援:拉。
弓缴:弓[缴:指系在箭上的丝绳]。
之:指鸿鹄。
译文: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将要飞到这里来,想取过弓箭,把它射下来。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他,指前一个人。
俱:一起。
弗若:不如。
矣:了。
译文:这个人虽然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
为:因为。
其:他,指后一个人。
弗若:不如。
与:吗。
曰:说。
非:不是。
然:这样。
译文:
学了《学弈》,你明白了什么?
学习态度不同,结果就不同。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东游:向东游历。
辩斗:辩论,争胜负。
故:缘故。
译文:孔子向东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一儿曰:
以:认为。
始:开始。
去:离。
日中:正午。
也:助词,无意义。
译文: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开始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译文:另一个孩子认为太开始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正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一儿曰:
如:像。
及:等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
为:是。
译文:一个小孩说:“太阳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等到了正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一儿曰:
探:伸手。
汤:热水。
译文: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初升时清清凉凉,等它在正午时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孔子/不能决也。
决:判断。
译文:孔子不能判断。
两小儿笑曰:
孰:谁。
汝:你。
译文: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答:
孔子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
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1、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3、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诚实谦虚。
7、《21.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优秀诗文,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文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本课的两则文言文都是经典之作,《伯牙鼓琴》运用了叙事、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由面及点地展开叙述,创设了一幅意境深远的“高山流水知音”图。《书戴嵩画牛》通过牧童对戴嵩的画的评价,揭示道理,文章有理有据,暗含了实践出真知的深刻道理。教学本文,教师要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艺术文化的熏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高山流水》,出示《伯牙鼓琴》课文插图,激趣导入:同学们,请一边看图,一边听音乐,说说图和音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预设:
生1:这位正在聚精会神挑指弹琴的人必是俞伯牙了,而这位身着粗布大衣,正在倾听,满脸沉醉的必是锺子期了。
生2:两个人那么醉心地沉醉在音乐中,是多快乐的事啊!
2.导入:就这样的一幅图,还有一段故事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伯牙鼓琴》去细细聆听吧!
3.学生简介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
设计意图:开篇音乐、图片引入新课,既可活跃学生的思维,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图片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从而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感知,检测字词句
1.检查预习。
(1)写出正确字音。
汤( )汤乎若流水 善哉( )
巍( )巍乎若太山
(2)形近字组词。
哉( )栽( )) 巍( )魏( )) 弦( )炫( ))
(3)教师指导书写生字“哉、巍、弦”,学生交流书写注意点。
2.自读课文。
要求: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通句子;三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指名读课文,划分节奏:
请两位同学读课文,分别进行评点,
找出较难的句子进行点拨指导。
4.教师配乐诵读,学生听后说感受。(放音乐古筝曲《高山流水》)
5.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自主学习生字、词语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言文关注诵读,引导学生诵读的方法,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魅力。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过渡: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哪些方法可以帮我们疏通文意呢?
注重知识迁移,培养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及自学能力。
预设:
生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小组研讨。
生2:不懂之处在词句旁边画问号,请教小组同学或教师。
2.这是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其实还有一种方法是阅读文言文值得推崇的,那便是做阅读批注,初步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接下来,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吧!
3.教师巡视,相机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4.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定教,学生运用喜欢的方法自主领悟,教师要激发、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文言文。
四、质疑解难,读懂道理
1.学生自由读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哪些问题是不懂的,需要大家一起讨论的呢?
2.梳理问题:伯牙为何破琴绝弦呢?通过阅读懂得了什么?
3.小组讨论,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4.学生汇报。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知音”的意义。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质疑,教师要适当地点拨、引导,学会抓住文章的主脉络,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同时引导学生品味文言文的语言特色,从而体会文章的中心,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能力。
五、回读课文,体会表达。
1.诵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说一说对文中人物的感受。
2.阅读课后“资料袋”内容,进一步把握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带着自己的感悟再读全文。
设计意图: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注重文本的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关注写法特点,这也是教学的关键,正所谓: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第二课时
一、图画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戴嵩的《斗牛图》)请同学们看看,你想说些什么?(生畅所欲言)
2.导入:(出示古文《书戴嵩画牛》)这是大文豪苏轼写的一篇小古文,让我走进课文好好地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调动学生的感官,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任务,学法多样
1.通过上节课学习《伯牙鼓琴》,你学会了哪些学习小古文的方法?
生1: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多读,读通顺。
生2: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等多种方法,自学古文中的字词句,然后再了解古文的意思。
生3:要一边阅读一边质疑,并通过阅读、感悟解决问题,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出示学习任务:
(1)初读,读通读熟。借助学习单自学字词,会写生字“轴、锦、曝、矣”。
(2)细读,借助注释,疏通文义。
(3)精读,质疑解难,读懂道理。
三、回读感知,体会表达
1.组织学生开始10分钟的学习,教师做好指导。
2.小组汇报,针对共性问题,老师要逐一讲解。
3.引导学生细读,借助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学生汇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理解。
4.精读,质疑解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戴嵩的画是正确的吗?还是牧童的话是正确的?
要用这“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5.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说清楚自己的观点。
6.总结:牧童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确定牛尾样子的,戴嵩是画家,艺术要源于生活,而艺术往往也会高于生活,例如:齐白石的《虾》,梵高的《星空》就是再现想象的创作。因此,牧童和戴嵩都可以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任务驱动式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有层次、有梯度地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布置作业,总结全文
1.作业:
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人物对话时的表情与动作,用自己的语言写下这个故事,让故事更生动有趣。
2.总结: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既要敢于挑战权威,又要谦虚谨慎。同时,在读书时要结合插图展开想象,让故事更富有个性,读厚故事,也要读薄故事,懂得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设计意图:迁移运用,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总结本课所学内容,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在小学是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是重中之重,那么教师要把握好重点:炼字炼句,理解并体会道理。通过品读一段话、一句话、一个词,体会文言文之意。首先,学生借助注释与资料,疏通文意;其次,通过反复诵读,想象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情感;最后,通过对比阅读深入理解文本,发现异同,直接导入单元主题。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教给学生学文言文的方法、策略,能运用这样的方式去进行更广泛的阅读。
8、文言文阅读必须牢记的知识点
熟悉特殊文言句式
熟悉文言实词辨析法
熟记常见固定结构
(1)表示疑问
①何以……? 译:凭什么……?
②何所……? 译:所……是什么?
③奈何……? 译:……怎么办?为什么……?
④如……何;奈……何? 译:把……怎样呢?
⑤孰与……? 译:与……比,哪个更……?
(2)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 ? 译:怎么能……呢?
②何……为? 译:……干什么呢?
③何……之有? 译:有什么……呢?
④如之何……? 译:怎么能……呢?
⑤岂(其)……哉(乎,耶)? 译:难道……吗?
⑥安……哉(乎) ? 译:哪里……呢?
⑦不亦……乎? 译:不是……吗?
⑧……非……欤? 译:……不是……吗?
⑨宁……耶? 译:哪里……呢?
⑩顾……哉? 译:难道……吗?
独……哉? 译:难道……吗?
(3)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 译:怎么那么……啊!
②直……耳! 译:只不过……罢了!
③惟……耳! 译:只……罢了!
④一何…… 译:多么……啊!
⑤亦……哉! 译:也真是……啊!
⑥……何如哉! 译:……该是怎样的呢!
(4)表示揣度
①无乃……乎(欤)? 译:恐怕……吧?
②得无(微)……乎? 译:该不……吧?
③其……欤? 译:不是……吗?(兼表反问)
④庶几……欤? 译:或许……吧?
(5)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 译:与其……,哪如……?
②……欤(耶),抑……欤(耶)? 译:是……,还是……呢?
③其……,其……? 译:是……呢,还是……呢?
断句的标志性词语
直译的原则和方法
03
文言文阅读答题方法总结
(1)断句方法
①明确主谓关系,熟知常见句式。
②辨清首尾虚词,记住“曰”后断开。
③关注排比、对偶,前后句式一致。
(2)文化常识题辨析法
调动课内积累,辨清考查重点,结合前后文意。四个选项中通常有两个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文化常识,有些知识点甚至直接来源于教材注释,这部分内容主要依靠积累、识记来判断对错,务必将课本当作学习文化常识的基本立足点;剩下两个相对生僻、有一定难度的选项更多考查的是涉猎文化知识的宽广度,有些知识点还可能涉及与政史学科交叉的边缘内容。当然,根据选文上下语境排除错误选项依旧是重要方法。
(3)文意概括分析题常见“设误点”
①顺序错乱。时间顺序颠倒,空间安排错位。
②张冠李戴。人物与事件搭配错位,主语或宾语错乱。
③曲解文意。对个别文言词汇的解释不当或混淆、删减原文内容。
④无中生有。主观臆断,随意添加原文没有的内容。
(4)翻译句子
基本步骤:
先整句意译,疏通大意;再推敲直译,关注关键字词、句式,落实“采分点”;最后重新审视译句,润色修改,使表达更加流畅。
考点对应:
①实词:实词无定数,常见实词就有120个,完全依靠识记显然不现实,更重要的方法是学会利用语境合理推断实词的意义。常见实词推断法包括:辨别词性法、代入原文法、语义搭配法、字形分析法、结构对称法、互文见义法、词根推衍法、形音相似通假法等。
②虚词:熟记虚词一词多义谱系图,掌握基本语法知识,通过语境确定虚词意义和用法。
③句式:熟记并理解基本句式、固定句式(详见“知识链接”相关内容)
翻译原则:
①在首选直译原则的基础上,适当灵活巧妙意译,力求使译文准确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直译,强调字字落实,实词、虚词、句式均要对应文本尽可能精准译出;意译,相对灵活地翻译文本的大意,是直译的补充润色步骤。)
②准确译出句子语气和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必要时适当添加语气词和关联词。
9、小学文言文知识要点解读及训练策略
统编教材共选编了14篇文言文,课后安排的学习任务,明确定位了教学的目标。本文依循教材中的文本、注释和习题,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文言文知识要点进行一次梳理解读,提几点训练建议。
一、字正腔圆,夯实“诵读”基石
教材对每篇文言文都提出了诵读要求:“正确”——三年级时提出了“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的具体操作方法;“流利”——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尤其是相对难读的句子;“背诵”——除《铁杵成针》和《书戴嵩画牛》之外的12篇文言文都要求背诵。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即是小学文言教学统一的基础目标——实现其他目标的基石。
(一)认准字形,读准字音
生僻字和多音字是学习文言文必须关注的重点。
瓮 [wèng] 耒[lěi] 冀[jì] 堙[yīn] 囊[náng] 胤[yìn]
焉[yān] 媪[ǎo] 杵[chǔ]隼[sǔn] 矞[yù] 硎[xíng]
哉[zāi] 岂[qǐ] 鬻[yù] 巍[wēi] 曝[pù] 拊[fǔ]
搐[chù] 谬[miù]鹄[hú]缴[zhuó]盂[yú]
对于这类字的复习,可设计识字游戏、注音比赛等竞技活动,趣味巩固。典型的可以设计辨识练习。如,为相同的字注上不同的音。
(二)句句流利,停顿得当
1.句读:句读是文言学习的基础要点,是对文本理解的外在表现。
对于学生来说,典型的易错句读如:
有的句读颇有争议,比如“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以为”后面都是“以为”要陈述的内容,因此只要在大的停顿上没问题,小的细节因不同的理解而形成细微的不同停顿,就像白话文中的同一个句子,重音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一样,只要不影响句意的感受,个人认为不必太过统一。
2.语调:文言文语调除了一些句中需要强化的词语外,最为明显的就是语气虚词,可在趣味练习中体会。
①找出有“哉”的句子,给它标标音调(符号不唯一),解说理由并朗诵。
【范例】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少年中国说》
美哉↑(上扬以示展望),壮哉↓(坚定以示雄心);美~~哉↑(颤音以示沉醉),壮~~哉↓(以示豪情);美↑哉~~ (以示铺陈),壮↓哉~~ (以示努力后的勃发)……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伯牙鼓琴》
②句式改变:将下列句子换一种说法。
【范例】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心到,眼口自然(肯定)能到。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孰为汝多知乎?
③找出课文中的叠词,结合注释,尝试用其他词语换一换,并说说不同的效果。
3.篇篇成诵,韵味无穷。
14篇文言文,其中90%是学生乐于阅读的故事,《少年中国说》和《论语》选句也是“可聊”的话题。再如《两小儿辩日》与口语交际的辩论赛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更有成效,故创设“消化”活动很有必要。
①由人物联想原文,进行记忆检测:
②人物“串烧”:将14篇文言中的人物(包括作者)进行各种“串烧”式相遇,如: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总之,诵读不要一味地“小和尚念经”,角色分配读、情趣创设讲述、课本剧表演等等都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言文语感的好方法。
二、说文解字,借用“注释”挖资源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是学文言的初级目标。教材中多达9篇课文在课后练习中强调“借注释”,用以完成的任务有:学会理解词语、理解句子、理解文本及讲述故事等。
(一)借注释,讲故事
借助文中注释的词语作为关键提示语,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将所有故事类文本做成签,抽取后出示关键词,要求说出词语的意思,讲述时必须将这些注释内容嵌在其中。
以《精卫填海》为例,讲述者依据提示,在讲述之初交代自己为大家讲述的故事起源,对于“炎帝”和“精卫”这样的人物有所交代,尤其是对“精卫”的外形应该有详细的描述。而在情节处理中,必须出现“小女儿”“溺水”“因此”“填塞”这样精准的词语描述,其他语言不作太多强求,充分体现自由发挥与规范引导的结合。
(二)借注释,解句子
六年级课后训练出现翻译句子的要求,形成小学与初中的知识衔接。积字(词)而成句的方法如:
(三)借注释,猜人名
课文中对于相关人物的解释,可以反其道而用之。如:请根据描述,说出具体的人物。
还可开发出借注释(或图片)猜器物:瓮、耒、练囊、铁杵、干将、硎、缴、车盖、盘盂;猜动物:萤、隼、鸿鹄;猜事物:牛、太山、株、锦囊玉轴、股,以及其他描述性名词。
(四)借注释,玩哑谜
文言中动词的运用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往往一个字(词)就形象地表现出极为丰富的动态或状态。通过出示文中注释,要求学生两人一组,我“演”(不出声)你“猜”。
【范例】
出示“释:放下”→表演者将手中物件“放下”→队友猜出“释”。
此类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动词和形容词,动态描写诸如:迸、冀、溺、堙、弈、下问、识、陷、诣、鼓、搐、耻、掉、探汤;状态描摹诸如:恭勤、方、矞矞皇皇、八荒、漫浪、急、沧沧凉凉;行为描摹如:感其意、还卒业。
(五)借注释,看视频
老师依照文本中的注释,收集相关对应的视频片段,学生联想相关文言语句。
(六)借注释,知细微
对于典型的文言常识类注释,作知识性识记是必须的。此类词语如:皆、因、故、尝、唯、信然、哉、夫、乃、善哉、若、然之、之、弗若、然、以、孰、汝。
以典型的“之”为例:①了解“之”在文本中的几种常见意思。②找出教材中所有带“之”的句子。③将其分类归档。
(七)借注释,学分辨
阅读文言,有些词语必须借助注释,否则容易引起误解,需要集中对照。
(八)借注释,知关联
知识,形成模块记忆更牢固。
1.近义解释:运用近(同)义词直接替换式解释。
2.关联贯通:有这样几组相关联的词语,可以贯通感受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表现过程中内在意义的联系与区别:
(九)借注释,学解析
教材注释就是解析词语的模板,练习要求很低。
1.组词法。
文言有“单字成词”的特性,可利用选择
性组词还原其意思。在教材中也出现过类似的解释,如:
庭(庭院) 好(喜好) 诲(教诲) 敏(聪敏)
为(因为) 通(通晓) 志(心志)(情志)
2.“联系上下文”法。
此类练习教学中应该细致引导分析。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结合情节及人物语言,可见“誉”是一个动词,得出“赞美、夸赞”的理解。)
其人弗能应也。(“弗”与“不”是可以直接替换的,直接借用文中原句即可帮助感受。)
不可同世而立。(这个“立”单独理解较为困难,需结合上下文经历意思变迁的过程:“立”最初形象地表示向上的“直立、竖立”→然后抽象为“树立、建立(制定)”→再由“制定”“建立”推及建立或制定的人,表明其特殊的地位“(君王)立位”→转而既有了尽快执行的“立刻”之意,又有了不可更改的“确立”之意→结合文本“同世而立”即表明了其“存在”之意。)
思援弓缴而射之。(文言中的“之”是极为常见的,如悟空一样善变的“之”所指代的事物必须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上文中这个学生“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决定了此处“之”即代指“鸿鹄”。)
孔子不能决也。(此处的“决”自然是要结合前文中两小儿之辩斗内容而作出的“决断”“判断”。)
三、开疆拓土,打开“链接”广阅读
注重课外延伸阅读是统编教材的一大特色,文言课后实践操作性的开放习题、“资料包”及“阅读链接”,目的就是为学生更丰富的阅读推开一扇门。
(一)题后注释,由点到面
每篇文章课题的注释都是文本的原初典籍,本身就列出了一系列书目。
(二)搜集资料,处理信息
如《少年中国说》之后练习可分步完成:①搜集资料,分组进行;②处理资料,制作小报;③进行小报展览评比。
(三)个性解读,多元思维
《守株待兔》的“阅读链接”《南辕北辙》要求:“和同学交流:故事中的坐车人错在哪里?”既承接体现了整个寓言单元阅读训练重点,又是拓展的阅读思维训练。可继续深入:种田人所“守”的和去楚者所“守”的同与异?还可横向超越:安排这两个人相遇,任由学生发挥想象,趣味改写,表达自己对这两个故事的感受和理解。类似的设计如下表:
(四)比照阅读,传承文化
课标强调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而文言课文背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就是实现此目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如《伯牙鼓琴》课后要求学生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可进行一个相对长期的比照阅读:
这样的比照阅读,读出汉语言文体、语码、内涵、思维等诸多特质,利于学生多重阅读意识的形成性培养。知识积累、兴趣爱好及情感取向决定了每个“探囊者”所取之“文”是不同的,让阅读有了无数种“链接”的方向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