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相矛盾》注释译文
注释:
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
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鬻:卖。
誉:赞誉,夸耀。
曰:说,讲。
吾:我。
陷:穿透。
或:有人。
以:使用;用。
子:您,对人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弗能:不能。
之:的。
鬻(yù):卖。
者:…的人。
莫:没有什么。
夫:放在首句,表示将发议论。
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自相矛盾》注释译文
注释:
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
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鬻:卖。
誉:赞誉,夸耀。
曰:说,讲。
吾:我。
陷:穿透。
或:有人。
以:使用;用。
子:您,对人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弗能:不能。
之:的。
鬻(yù):卖。
者:…的人。
莫:没有什么。
夫:放在首句,表示将发议论。
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3、《两小儿辩日》译文注释与主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 /多知乎?”
作者介绍: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相传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郑国人,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列子》中国道家典籍之一,相传为战国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录著《列子》8篇,早佚。今本《列子》8篇由晋人张湛编成。《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课文主题:
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态度
《两小儿辩日》围绕着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的问题,阐述了两个小孩辩斗的经过,孔子面对这个问题无法做出科学的判断。体现了,同时告诉。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于是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正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大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正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大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正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注解:
①辩斗:辩论,争论。
②故:原因,缘故。
③以:认为。
④日中:正午。
⑤车盖:古时车上的圆形篷盖,像雨伞一样。
⑥及:到,到了。
⑦盘盂(yú):盛物的器皿。圆的为盘,方的为盂。
⑧沧(cāng)沧凉凉:寒凉。
⑨汤:热水。
⑩孰(shú):谁。
11、为:同“谓”,说。
12、汝(rǔ):你。
4、《学弈》节奏划分译文与注释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kē),字子舆,邹(现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是中国儒家经典典籍,为“四书”之一,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课文主题: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学弈》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的道理。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诲;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是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好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注解:
①弈秋:“秋”是人名,因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②通国:全国。
③鸿鹄(hú):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④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射出后可以将箭收回。这里读zhuó。
⑤之:第1个“之”是“的”意思,第2个“之”指弈秋的话 ,第3个“之”指弈秋的教导 ,第4个“之”指天鹅 ,第5、6个“之”指前一个人,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⑥弗若:不如。
⑦为:因为。
⑧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这里读yú。
⑨然:这样。
5、《题破山寺后禅院》注释译文赏析主题
一、作者简介
建大约是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诗现存不多,其中《题破山寺后禅院》较为著名。
二、故事背景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曾入选《唐诗三百首》。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三、理解诗义
注释
初日:早上的太阳。
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
万籁:指各种声响。
钟磬: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结束。
译文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大的林木。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各种声音都已经沉寂,只听到那悠长的钟磬的声音。
四、古诗赏析
诗境依游览的过程逐步展开。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诗人一大早即“入古寺”,可见他对佛教胜境的向往之切。赶了不算太短的一段路程,及入山门,已是“初日照高林”的时刻了。次句既交代了时间的推移,也描绘了古寺所处的环境,它坐落在高树丛中,旭日照耀下,宁静、安谧。诗的第二联是入寺之后的经历,沿着花木间的一条小径走去,小径尽处是僧人住的房舍。这里花木扶疏,气氛更显得安详、幽雅。句中的“幽处”“花木深”,既表现出独特的环境氛围,也传达出诗人欣赏、赞叹之情。诗的第三联正面写诗人观赏的感受。这两句说,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们心中俗念消失。前一句是就自然界而言,说这里是禽鸟与山林相得之所,是一派祥和气氛;后一句是就人与自然环境而言,说这里的山光水色不仅可以娱悦人的耳目,而且可以净化人的灵魂。游人在尘世烦躁、疲惫的心态,一到这里经过澄澈潭影映照,立即得到平复,使精神升华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尾联以钟磬音轻轻回荡,烘托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诗人整个身心都融进浓厚的宗教氛围之中。
全诗层次分明,意境浑融。不仅生动地写出后禅院幽静肃穆的环境气氛和美好的自然山水风光,更突出了诗人在后禅院中自由自在和超尘脱俗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佛地的喜爱和希望脱离尘世,追求清静隐逸的生活的思想。
五、问题归纳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字的理解。
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环境的幽深安静。
2.“万籁此都寂”和“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使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一刹那成为永恒。
六、课文主题
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6、《从军行》译文注释赏析朗读
[qq-video vids=h09564k6y6t]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757) 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以擅长七绝而名重当世,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主题:
《从军行》通过描写边塞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物,衬托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和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感。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黄沙万里,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解:
①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②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③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
④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⑤穿:磨破。
⑥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⑦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⑧长云:层层浓云。
鉴赏:
①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孤”可以体现边塞地区的开阔荒凉,可以体会到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里渗透了丰富复杂的感情,将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所担负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②诗的后两句由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突出西北战场的艰苦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见战斗艰苦激烈。前一句概括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人之强悍,同时也说明将士们报国壮志之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的誓言。后一句是将士们的豪迈誓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7、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注释译文等知识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汉族, 河南巩县(今巩义)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 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故事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760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课文翻译
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注释
秋高:秋深。
三重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数。
挂罥:挂,缠绕。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溪边,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积水的地方。
原文: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注释
忍能:忍心如此。
入竹去:跑进竹林。
译文: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如此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唉声叹气。
原文: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注释
俄顷:一会儿。
秋天漠漠:秋季的天空乌云密布。
衾:被子。
娇儿恶卧踏里裂: 指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恶卧,睡相不好。
雨脚:雨点。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彻,通,这里是彻夜、通宵的意思。
译文:一会儿风停了,云黑得像墨,秋季的天空乌云密布,天渐渐黑下来。布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原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
安得:哪里能得到。
庇:遮蔽,保护。
突兀:高耸的样子。
见:同“现”,出现。
译文:哪里能得到许多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全都开颜欢笑,(房子)被风吹,被雨淋都不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8、《古诗二首》村居注释译文赏析
《村居》
1.字词理解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醉:迷醉,陶醉。
拂堤杨柳: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散学:放学。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2.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3.《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9、《古诗二首》咏柳注释译文赏析
《咏柳》
1.字词理解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2.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3.《咏柳》一诗前二句诗分别描写了柳树的整体形象和千万条垂挂的枝条,第三句在设问问题提出的同时,又有意无意地写到均匀细致碧绿的柳叶,三个句子分别写了柳树的不同方面,句句有内容,笔笔有特点。另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咏唱了柳树,赞美了春天,讴歌了春的活力和大自然的无限创造力。
10、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注释译文赏析等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汉族, 河南巩县(今巩义)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 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故事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三、课文翻译
注释
(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24)唯:只,仅。
(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6)未:还没有。
(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妪(yù):老妇人。
(30)衰:弱。
(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32)应:响应。
(33)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34)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35)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36)备:准备。
(37)晨炊:早饭。
(38)夜久:夜深了。
(39)绝:断绝;停止。
(40)如:好像,仿佛。
(41)闻:听。
(42)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43)明:天亮之后。
(44)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
(45)独:唯独、只有。
(46)石壕: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
译文
(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作者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人)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四、问题归纳
1.这首叙事诗按故事情节可分为几部分?
开头四句为第—部分,写故事发生。第二部分从老妇致词起到叙家事结束,写故事展开。最后四句写故事结局,是全诗第三部分。
2.为什么要特地点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第一部分中哪一句对下文叙事最有预示作用?
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
五、课文主题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百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凶横残暴。这首诗写出了老妇一度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本诗以问"独与老翁别"结尾,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答了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11、《稚子弄冰》《四时田园杂》《村晚》注释译文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作者介绍:
范成大,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南宋诗人。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著有《石湖集》《吴船录》等。主要作品:《夏日田园杂兴》《喜晴》《卖痴呆词》等。
主题: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以朴实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乡村农人耘田绩麻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闹的劳动场面,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译文:
白天在田里除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男村里的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织之事,却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桑树的树荫旁学着种瓜。
注解:
①昼(zhòu):白天
②耘(yún)田:在田间锄草
③绩麻:把麻搓成线。
④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⑤解:理解,懂得。
⑥供(gòng):从事。
⑦傍:靠近。
⑧阴:树荫。
鉴赏:
①这首诗描写农村初夏时节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诗的前两句用昼和夜对比,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②诗的后两句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一个“学”字让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扬之情。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主要作品:《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舟过安仁》等。
主题:
《稚子弄冰》从小孩幼稚贪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做戏”的场景,表现了儿童调皮、可爱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译文:
一个小孩子,早上起来,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来敲。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突然冰落在地上发出玻璃一样的碎裂声。
注解:
①稚(zhì)子:幼小的孩子。
②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③取:这里没有实在意义。
④钲(zhēng):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⑤馨(qìng):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⑥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鉴赏:
①前两句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脱”字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取冰的样子。
②后两句写孩子玩得正高兴时突然冰块落到地上,发出如玻璃碎裂的声音。“忽作玻璃碎地声”一句,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清脆的声音,看到了孩子那失望的表情。
诗中从三个方面上描写稚子弄冰的情:形色泽上,“金”盘“彩”丝穿“银”冰;形态上,“金盘”脱出的冰犹如“银铮” ;声音上,既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又有“玻璃碎地声” 的清脆。有形有色有声,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无限乐趣。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作者介绍:
雷震,南宋,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
主题: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诗人即景而写,描写了自然景物变化和牧童的活动,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表现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以及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译文:
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红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寒冷的水中,闪动着粼粼的波光。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向家走去,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注解:
①陂(bēi):池岸。
②衔:口里含着。本诗中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淹没。
④漪(yī):水中的波纹。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调。
⑦信口:随口。
鉴赏:
前两句写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两个“满”字,写出了仲夏时节的景物特点,描绘了景色的生机勃勃;“衔”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来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将山写活了;一个“漫”字,写出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生动形象。
后两句写人。与前两句恬静相比,这两句描绘得生动活泼“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牧童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无腔信口吹”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