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赏析
最近我们多次写到,杜甫离开成都之后,去了很多地方,见了不一样的山水,也瞻仰了很多历史古人。在这个过程中,杜甫心生感慨,写下不少诗作。比如这一首: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yū]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zuò]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大意:
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万古流芳,
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无比敬仰。
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筹划的结果,
他犹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鸾凤。
才华超绝与伊尹吕尚难分高下,
指挥千军万马非曹参萧何能比。
汉朝的气运已经衰落难以恢复,
他意志坚决终因军务繁忙殉职。
《咏怀古迹五首》很好地表现了杜甫在游览古迹时的心中所感。大家看到的这首是其中的第五首,表达的是对三国历史人物诸葛亮的敬仰、缅怀之情。
第一、二句开门见山,赞扬诸葛亮名垂青史。而且诗人用的字眼是“宇宙”,可见杜甫对诸葛亮的评价之高。
第三、四句写诸葛亮运筹帷幄,帮助刘备占据三分天下的一席。并且,诗人说诸葛亮如高空展翅的凤鸾,既是对诸葛亮才智的倾佩,也有对诸葛亮智者形象的写照。
第四、五句表面上是写先秦时期赫赫有名的功臣,实际是写对诸葛亮的无尽赞扬。
最后两句写诸葛亮虽最后没有实现帮助蜀国一统天下的愿望,但他仍坚持奋战到最后一刻,其心不可谓不忠,其情不可谓不深。
通过这样的描写,我们就不难看出杜甫在瞻仰诸葛亮时的无尽钦佩之情!
2、24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简介 背景主题 译文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一、作者简介
岑参
,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读之令人兴奋。
二、背景与主题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天宝十三年(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判官即其前任,岑参送他归京,写下此诗。
这首诗中,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在边塞军营送别归京战友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战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铺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2.说说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描绘了哪些图景。
以“雪”为线索。描绘了边塞飞雪图、军营酷寒图、军中饯别图、雪地送别图。
3.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精妙的用词:“忽”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②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
③美妙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
④昂扬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
3、24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 作者简介 不背景主题 译文赏析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作者简介
文天祥
(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二、背景与主题
宋末帝赵昺(bǐng)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哀,既感叹国运又感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最后一联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崇高气节和舍生取义的决心。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时起时沉。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伶仃。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2.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取”和“照”两个动词简单、直接,有力度;诗人直抒胸臆,表明为国捐躯、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气节。
3.这首诗的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首联概括回顾自己一生主要经历是纵的方面;颔联以比喻形容当时时局,从国事说的自身,是横的方面。重在气氛情调的渲染。颈联承上颔联具体补充,暗示诗人处境。前六句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尾联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
4、24课《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作者简介 不背景主题 译文赏析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主张抗金,以恢复为志。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二、背景与主题
京口,今江苏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当时词人正任镇江知府,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便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词人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感慨历史的兴衰: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
3.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以问句的形式来抒怀。结合全词对该特点做简要分析。
开头两句以问开头,将那种国土尽失而不能收复的悲痛心情表现出来;“千古兴亡多少事”,概括历史沧桑变化,兴亡更替,此乃人力无法挽回;“天下英雄谁敌手”,将孙权与曹操刘备并称,说明只要励精图治,定能治理好国家。通过这些问句,抒发了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5、24课《诗词曲五首》山坡羊·潼关怀古 作者简介 不背景主题 译文赏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作者简介
张养浩
(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
二、背景与主题
这首散曲是张养浩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他路经潼关时,正值关中大旱,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目睹眼前的凄惨景象,看到秦汉宫殿的遗址,张养浩不禁怀古伤今,写下此篇。
这首散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统治者与人民队里,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我心潮起伏。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我的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2.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①“聚”字用得好。山本是静止的,“聚”字化静为动,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②“怒”字用得好。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3.这首元曲最精彩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请你谈谈理解和认识。
这一句写出诗人对以往历史的概括与评价: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王朝兴亡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
6、《古诗二首》村居注释译文赏析
《村居》
1.字词理解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醉:迷醉,陶醉。
拂堤杨柳: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散学:放学。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2.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3.《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7、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注释译文赏析等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汉族, 河南巩县(今巩义)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 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故事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三、课文翻译
注释
(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24)唯:只,仅。
(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6)未:还没有。
(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妪(yù):老妇人。
(30)衰:弱。
(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32)应:响应。
(33)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34)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35)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36)备:准备。
(37)晨炊:早饭。
(38)夜久:夜深了。
(39)绝:断绝;停止。
(40)如:好像,仿佛。
(41)闻:听。
(42)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43)明:天亮之后。
(44)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
(45)独:唯独、只有。
(46)石壕: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
译文
(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作者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人)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四、问题归纳
1.这首叙事诗按故事情节可分为几部分?
开头四句为第—部分,写故事发生。第二部分从老妇致词起到叙家事结束,写故事展开。最后四句写故事结局,是全诗第三部分。
2.为什么要特地点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第一部分中哪一句对下文叙事最有预示作用?
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
五、课文主题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百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凶横残暴。这首诗写出了老妇一度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本诗以问"独与老翁别"结尾,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答了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8、《秋兴[xìng]八首·其二》赏析
生活于唐末时期的大诗人杜甫有着一段因躲避“安史之乱”而流落他乡的人生经历。在成都期间,杜甫因为有严武这样的好朋友为依靠,生活还算轻松。严武是当时成都府尹,杜甫期待有一天能跟这位好朋友一起入京,得以在朋友的推荐下到尚书省工作。
谁料世事无常,严武去世后,杜甫的生活失去了依靠,只能离开成都,到达夔[kuí]州。旅居夔州期间,杜甫创作了许多作品抒发心中的感情。《秋兴[xìng]八首》是由八首诗歌组成的组诗,表达了诗人心中或壮志难酬,或思念故乡等的复杂思绪。
今天我们一起赏读《秋兴八首》中的第二首:
秋兴[xìng]八首·其二
杜甫
夔[kuí]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chá]。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dié]隐悲笳[jiā]。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dí]花。
大意:
夔州孤城夕阳西斜,常借天上的北斗星来遥望京华。
听猿哀鸣三声愁思泪下,奉使白白随行八月浮槎。
没能在尚书省中熏香卧病,只能听到山城粉墙隐没于暮色时的鸣笳。
请看笼罩在石上藤萝的月光,已映照到洲前的芦荻花。
这首诗有很多值得品读的地方。受篇幅所限,我们专挑前两句来讲。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在第一句中,“孤城”“落日”营造的是一种孤单、凄凉的氛围。通过第二句可知,诗人经常通过天上的北斗星来判断方向,由此看到位于北边的长安城。这样,我们马上体会到诗人对于长安生活的渴望,他是多么希望能够回到国家的政治中心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啊,然后这一切都已经变得不切实际了。
受到“安史之乱”的影响,杜甫不得不被迫离开长安,来到四川。尽管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后,由于杜甫已经失去严武这位可以帮他引荐的好朋友,因此杜甫到朝中任职的愿望恐怕是要破灭了。
前两句在整体上给诗歌赋予了一层浓厚的悲伤基调,让读者不由得为这位壮志难酬的诗人的人生处境无限感慨。
9、《古诗三首》元日赏析
【译 文】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扑面而来,好不惬意!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大家都忙着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注 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古代习俗,饮屠苏酒可驱邪避瘟以求长寿。
瞳瞳:日出时光亮而又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赏 析】
这首诗抓住放鞭炮、喝屠苏酒、新桃换旧符三种传统习俗来渲染春节祥和欢乐的气氛。
诗的首句,在阵阵鞭炮声中辞旧迎新,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用“瞳瞳”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与首句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这首诗还有另一种象征意义,它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喻示着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这一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