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4课《要下雨了》知识点、同步练习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学习资源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4课《要下雨了》知识点、同步练习

时间:2022-08-23 12:42:51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4课《要下雨了》知识点、同步练习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学习资源的您有所帮助。

1、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4课《要下雨了》知识点、同步练习

一、学习目标

  1.认识“腰、坡”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空”的读音;会写“直、边”等7个生字。

  2.能借助图片、联系生活等方式了解”阴沉沉、潮湿、闷得很”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号和感叹号;能分角色读好课文的对话。

  4.尝试在对话中直接提取信息,了解下雨前“燕子低飞、小鱼透气、蚂蚁搬家”这些自然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直:zhí(一直、直角、直尺)

  呀:yɑ(好呀、是呀、行呀)

  边:biān(左边、右边、上边)

  呢:ne(人呢、他呢、你呢)

  吗:mɑ(好吗、是吗、行吗)

  吧:bɑ(好吧、是吧、去吧)

  加:jiā(相加、加法、加油)

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腰:yāo(腰身、腰板儿、细腰)

  坡:pō(山坡、下坡、坡度)

  沉:chén(沉默、沉浮、沉没)

  伸:shēn(伸手、伸直、伸出)

  潮:cháo(潮湿、涨潮、潮气)

  湿:shī(湿润、潮湿、湿气

  空:kōng(空气、空洞、空间)

  消:xiāo(消极、消除、消息)

  息:xī(气息、信息、讯息)

  搬:bān(搬家、搬动、搬移)

  响:xiǎng(响声、响亮、声响)

四、多音字

  空:kōng(天空)kòng(空白)

  闷:mèn(沉闷) mēn(闷热)

五、近义词

  潮湿——湿润 连忙——急忙

六、反义词

  直——弯 伸——缩

  低——高 潮湿——干燥

七、理解词语

  ①阴沉沉:形容天色或脸色等阴暗。

  ②潮湿:含有比正常状态下较多的水分。

  ③有空:有时间。

  ④透气:指呼吸新鲜空气。

  ⑤连忙:赶紧;急忙。

八、句子解析

1.燕子边飞边说:“要下雨了。空气很潮湿,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飞不高,我正忙着捉虫子呢!”

  “潮湿”“小水珠” 都是下雨前的现象。正因为这样,所以燕子才低飞。

2.小鱼说:“要下雨了。水里闷得很,我们到水面上来透透气。

  “闷得很”表明了天气潮湿的程度。“透透气”点明小鱼游到水面的原因。

3.一只大蚂蚁说:“是要下雨了,我们正忙着搬东西呢!”

  “是”是确定的意思。蚂蚁搬东西这一现象也是下雨前的征兆。

九、问题归纳

1.小白兔往前边池子里一看,小鱼都游到水面上来了。小鱼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很多小鱼都游到水面上,与平时小鱼偶尔才会游到水面上的情形不同,这更增加了小白兔的疑惑。“都”在句中表示所有的。

2.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燕子为什么低飞?

  因为下雨前空气很潮湿,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飞不高,所以,燕子要捉到虫子就必须非得很低。

十、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写的是小白兔在山坡上割草,天阴沉沉的,他看到小燕子低飞,小鱼游到水面上,蚂蚁搬东西,就去问他们,从他们的回答中知道要下雨了。

同步练习

2、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4课《蜜蜂》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 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默读课文,能用示意图的方法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试验的过程。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 学习作者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二、作者简介

  法布尔:(1823~1915)他是一个著名的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作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他童年时代就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主要作品:《昆虫记》等。

三、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蜜:mì(蜜蜂、甜蜜、蜜月)

  蜂:fēng(蜂王、蜂拥、 蜂窝)

  辨:biàn(辨认、辨别、明辨是非)

  阻:zǔ(阻力、阻挡、推三阻四)

  跨:kuà(跨进、跨过、移山跨海)

  括:kuò(包括、括号、概括)

  检:jiǎn(检查、检测、检讨)

  查:chá(查验、查看、查字典)

  确:què(正确、确实、确有其事)

  误:wù(错误、误导、准确无误)

  途:tú(沿途、途中、路途)

  陌:mò(阡陌、陌生、视如陌路)

四、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概:gài(大概、概率、气概)

  逆:nì(逆风、逆行、叛逆)

  超:chāo(超人、超常、超越)

五、多音字

  闷:mēn(闷热)mèn(愁闷)

  几:jī(几乎)jǐ(几个)

  尽:jǐn(尽管)jìn(尽力)

  散:sàn(散步)sǎn(散文)

六、近义词

  辨认——辨别 寻找——寻觅推测——猜测

  超常——特殊 大概——大约 激动——兴奋

  包括——包含 准确——精确 陌生——生疏

  确确实实——的的确确

七、反义词

  大概——肯定减少——增加 遥远——附近

  超常——一般 大约——准确 逆风——顺风

  陌生——熟悉阻力——动力

八、理解词语

  辨认:分析辨别并做出判断。

  大概: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

  阻力:妨碍物体运动的作用力。

  跨进:进入。

  陌生:事先不知道,没有听说或没有看见过的。

  沿途:沿路,在到目的地或终点的路上。

  准确无误:形容非常精准,没有误差。准:标准,精确。误:错误,误差。

  超常:超过一般的;高于平常的。

  解释:分析阐明。

九、句子解析

1.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试验。

  作者只是“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是“听说”的就不一定真实可靠,这是做试验的原因;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不轻信盲从、求实的科学态度。

2.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然后放了出来。

  捉自家花园里的蜜蜂,为的是便于观察,这是试验的第一步;给蜜蜂做上记号,是为了便于与其他蜜蜂区分,证明是作者放飞的。说明他不仅观察得认真,而且用心思考。这是实验的第二步:做记号放飞。

3.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二十只左右”“好像”“大概”都表示大概的虚数,这样用更准确地说明这是作者的推测,体现了用词的准确性。

4.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这句心理描写表现出作者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反问句,强调了作者担心蜜蜂找不到家。

5.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推测蜜蜂找不到家是因为作者在蜜蜂完全看不见路,还把它们带到那么远的陌生地方,再加上当时又起风了,蜜蜂飞不高,增加了难度的情况下而做出的判断。

十、问题归纳

1.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通过写“我”验证蜜蜂有无辨认方向能力的经过,验证了蜜蜂特有的本能。

2.两只蜜蜂飞回来能不能断定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为什么?

  从小女儿的动作、神态及语言的描写中,只能初步断定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不能据此就得出结论,毕竟二十只蜜蜂中只有两只飞回来了。

.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能说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吗?另外五只哪去了?

3

  能,超过了总数的四分之三。可能风大,蜜蜂折断了翅膀,回不了家了;也可能是蜜蜂遇到伤害,出于自卫不能,蜇人后死了!

4.这个试验告诉了我们什么?从作者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这个试验告诉了我们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但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作者无法解释的本能。从作者身上我学到了遇到事情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不轻信、不盲从,要具有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十一、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写“我”想试一试蜜蜂辨认方向 能力。

  第二部分(2-6):介绍了实验的过程及结果。

  第三部分(7):实验的结论。

十二、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写“我”验证蜜蜂有无辨认方向能力的经过,验证了蜜蜂特有的本能,表现了“我”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也告诉了我们凡事要多动脑筋、勤于实践,“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 古诗三首》知识要点+同步练习

  马诗

  [唐]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释: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走,跑。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金络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译文: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原来。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磨:折磨,挫折,磨炼。

  击:打击。

  坚劲:坚强有力。

  任:任凭。

  尔:你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同步练习

  第一课时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钩〕一种弯刀。

  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事物景象可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第二课时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3题。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1) 解释重点字词。

  咬:

  坚劲:

  任:

  (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 )

  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由大漠、燕山、钩、马等景象可看。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第二课时

  (1)紧紧扎根在土里;坚定强劲;任凭

  (2)C

  (3)用拟人手法,很形象。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4)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网络 捶打 凿空 焚烧

  大漠 石灰 任凭 燕山

  二、比一比,再组词。

  捶(捶打)焚(焚烧)凿(凿孔)络(网络)漠(沙漠)

  锤(锤炼)梦(睡梦)业(业务)骆(骆驼)模(模仿)

  三、多音字组词。

  yān 燕山 yào 重要

  yàn 燕子 yāo 要求

  四、近义词。

  捶打—(敲打)焚烧—(燃烧)

  五、反义词。

  满足—(缺乏)凄清—(热闹)

  六、先解释带“ ”字,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句意: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了一层白雪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金钩似的新月,高悬夜空。

  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浑:全然。

  句意:纵然粉身碎骨也全不惧怕,只要能将高尚的节操留在人间。

  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任:任凭。

  句意: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他吹倒,不能让他屈服。

  七、按要求填写相应的诗句。

  1、《马诗》中,描绘了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的景色的诗句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石灰吟》中,表明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保持高洁的品格的诗句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竹石》中,描写竹子扎根坚实的诗句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八、填空。

  1、《马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报效祖国、施展抱负的渴望。

  2、《石灰吟》中,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即使粉身碎骨,也要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3、《竹石》一诗表现出诗人正直倔强的性格和绝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九、默写古诗《石灰吟》。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9课《短诗三首》教学内容预习+知识要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课文知识点

  一、词语解释

  1、漫灭:磨灭,模糊不清。例句:这封家书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漫灭了。

  2、思潮: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例句:回首往事,我思潮起伏,感慨万千。

  3、波涛:大波浪。例句:海鸥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飞翔。

  4、清响:清脆的响声。例句:寂静的山谷里偶尔传来马鞭的清响。

  二、近义词:

  漫灭——磨灭 回忆——记忆 思潮——思绪(思想)

  三、反义词

  漫灭——长存

  课文预习

  一、朗读

  1、本课共( )个自然段。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遨游 :

  捆绑:

  先驱:

  苍穹:

  蜿蜒:

  里程碑:

  勃勃生机:

  震耳欲聋:

  三、相关资料

  2004 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 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2007 年 10 月 24 日 18 时 05 分,“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 2009 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2010 年 10 月 1 日 18 时 57 分 57 秒“嫦娥二号”顺利发射 ,也已圆 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2012 年 9 月 19 日,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表示,探月工程已经完成嫦娥三号卫星和玉兔号月球车的月面勘测任务。嫦娥四号 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 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

  四、分段和段意

  文章可以分为( )个段落:

  分别写一写这些段落的大意: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

  五、质疑问难

  读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请提出来吧:

  生字预习

  图文解读

  同步练习

  《短诗三首》

  一、读拼音写汉字

  xī shànɡ

  xī shànɡ

  bō tāo

  duǒ dào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的回忆 ( )的园中 ( )的叶下 ( )的清响

  三、把下列句子换个说法,使意思不变。

  1.哪一颗星没有光?

  2.哪一朵花没有香?

  四、重点片段品析。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月明时分又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体会情感:母亲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长大,趴在母亲的膝上感受到什么呢?

  3.仿照着写一写。

  这些事–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 )的( ),

  藤萝的叶下, ( )的( ),

  母亲的膝上。 ( )的( )。

  五、母亲节到了,你有什么话想对母亲说?如果让你选择一首小诗为母亲诵读,你又会选择哪一首?快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吧!

  《短诗三首》参考答案

  一、繁星 膝上 波涛 躲到

  二、(永不磨灭) (月明) (藤萝) (波涛)

  三、1、哪一颗星都有光。

  2、哪一朵花都有香。

  四、1、月明时分寄托着对母亲的深深的思念。

  2、我们感到温暖、安全、幸福。

  3、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阳光下)的(校园)

  (安静)的(教室)

  (喧腾)的(操场)

  五、我想说:“母亲,您辛苦了,我爱您!”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躲避 膝盖 繁华 消灭

  藤萝 波涛 童真 浪漫

  二、比一比,再组词。

  筹(筹备) 漆(油漆) 罗(罗列) 躲(躲避) 慢(缓慢)

  涛(波涛) 膝(膝盖) 萝(萝卜) 躯(身躯) 漫(浪漫)

  三、多音字组词。

  cánɡ躲藏 shènɡ盛开

  zànɡ西藏 chénɡ盛饭

  四、近义词。

  回忆—(记忆) 思潮—(思绪) 漫灭—(磨灭)

  五、反义词。

  漫灭—(长存) 躲避—(面对) 消失—(存在)

  六、用合适的词语填空。

  (漫灭)的回忆 (波涛)的清响 (猛烈)的风雨

  (忧愁)的思绪 (璀璨)的繁星 (安静)的夜晚

  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括号里。

  消失 漫灭

  1、这封家书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漫灭)了。

  2、湛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消失)得无影无踪。

  清响 音响

  3、海风(猛烈)地吹,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

  4、没有电子乐器的伴奏,没有庞大(音响)的烘托,只一架扬琴,外加古韵的修饰,及单纯的表达,便可以演绎出最动听的旋律,展现唯美的风韵。

  八、请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大波浪。(波涛)

  2、清脆的响声。(清响)

  3、磨灭,模糊不清。(漫灭)

  4、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思潮)

  九、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一)

  1、“这些事”是哪些事?

  答:指儿时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在菜园里,藤萝垂挂在廊亭边,“我”安静地趴在母亲的膝上。

  2、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描述儿时难以忘怀的往事,表达了诗人对童年的怀念和对母亲的依恋。

  (二)

  1、这首诗在写作中运用了哪些手法?

  答:运用了排比和反问手法。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对大海深沉的爱。

  (三)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比喻;用“鸟儿”自喻,用“鸟儿的巢”比喻母亲的怀抱,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情感?

  答:歌颂了母爱的温暖和伟大。

5、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作者介绍:

  韩非(约前280-前233) 新郑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我会写:

  矛:长矛 矛盾 矛头

  盾:矛盾 盾牌 后盾 自相矛盾

  誉:称誉 赞誉 荣誉 美誉 誉不绝口

  吾:吾辈 吾国 吾身

形近字:

  盾(矛盾)质(质量) 誉(信誉)举(举重)

  吾(吾辈)告(告诉) 矛(矛盾)茅(茅草)

多音字:

  相:xiāng 相互 xiàng长相

  夫:fú逝者如斯夫 fū夫子

  应:yīng应该 yìng答应

译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楚国有个卖盾又卖矛的人,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穿透它。”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便无法回答了。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无法被穿透的盾和什么都能穿透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注解:

  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鬻:卖。

  誉:赞誉,夸耀。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曰:说,讲。

  吾:我。

  陷:穿透。

  或:有人

  以:使用;用。

  子:您,对人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弗:不。

  之:的。

  鬻(yù):卖。

  者:…的人。

  莫:没有什么。

  夫:放在首句,表示将发议论。

  立:存在。

课文主题:

  本文写了一个卖盾和矛的人自夸他的盾任何武器都穿不透,又自夺他的矛什么东西都能穿透。当别人问用他的矛刺他的盾结果会如何时他便无法回答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过分夸大其词,更不能自相矛盾。

课后习题答案:

二、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

  誉:称赞。弗:不能。立:存在。

三、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那人卖矛和盾的时候,夸大其词,只顾吹嘘,没有考虑盾和矛在作战时是相互对抗的武器,不可能同时存在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以至于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四、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课外拓展:

韩非子语录:

  1.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法》

  2.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3.欲速则不达。《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4.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5.欲成其事,先败其事。(想要做成这件事,可能首先遇到的是失败于这件事。)

同步练习

6、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4课《要下雨了》知识点、同步练习

一、学习目标

  1.认识“腰、坡”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空”的读音;会写“直、边”等7个生字。

  2.能借助图片、联系生活等方式了解”阴沉沉、潮湿、闷得很”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号和感叹号;能分角色读好课文的对话。

  4.尝试在对话中直接提取信息,了解下雨前“燕子低飞、小鱼透气、蚂蚁搬家”这些自然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直:zhí(一直、直角、直尺)

  呀:yɑ(好呀、是呀、行呀)

  边:biān(左边、右边、上边)

  呢:ne(人呢、他呢、你呢)

  吗:mɑ(好吗、是吗、行吗)

  吧:bɑ(好吧、是吧、去吧)

  加:jiā(相加、加法、加油)

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腰:yāo(腰身、腰板儿、细腰)

  坡:pō(山坡、下坡、坡度)

  沉:chén(沉默、沉浮、沉没)

  伸:shēn(伸手、伸直、伸出)

  潮:cháo(潮湿、涨潮、潮气)

  湿:shī(湿润、潮湿、湿气

  空:kōng(空气、空洞、空间)

  消:xiāo(消极、消除、消息)

  息:xī(气息、信息、讯息)

  搬:bān(搬家、搬动、搬移)

  响:xiǎng(响声、响亮、声响)

四、多音字

  空:kōng(天空)kòng(空白)

  闷:mèn(沉闷) mēn(闷热)

五、近义词

  潮湿——湿润 连忙——急忙

六、反义词

  直——弯 伸——缩

  低——高 潮湿——干燥

七、理解词语

  ①阴沉沉:形容天色或脸色等阴暗。

  ②潮湿:含有比正常状态下较多的水分。

  ③有空:有时间。

  ④透气:指呼吸新鲜空气。

  ⑤连忙:赶紧;急忙。

八、句子解析

1.燕子边飞边说:“要下雨了。空气很潮湿,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飞不高,我正忙着捉虫子呢!”

  “潮湿”“小水珠” 都是下雨前的现象。正因为这样,所以燕子才低飞。

2.小鱼说:“要下雨了。水里闷得很,我们到水面上来透透气。

  “闷得很”表明了天气潮湿的程度。“透透气”点明小鱼游到水面的原因。

3.一只大蚂蚁说:“是要下雨了,我们正忙着搬东西呢!”

  “是”是确定的意思。蚂蚁搬东西这一现象也是下雨前的征兆。

九、问题归纳

1.小白兔往前边池子里一看,小鱼都游到水面上来了。小鱼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很多小鱼都游到水面上,与平时小鱼偶尔才会游到水面上的情形不同,这更增加了小白兔的疑惑。“都”在句中表示所有的。

2.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燕子为什么低飞?

  因为下雨前空气很潮湿,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飞不高,所以,燕子要捉到虫子就必须非得很低。

十、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写的是小白兔在山坡上割草,天阴沉沉的,他看到小燕子低飞,小鱼游到水面上,蚂蚁搬东西,就去问他们,从他们的回答中知道要下雨了。

同步练习

7、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5课《文具的家》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具、次”等13个生字和斤字旁1个偏旁;会写“文、次”等7个生字。掌握“包”字的笔顺书写规则。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观察插图,联系生活经验,读好人物的对话。

  3.初步养成爱护文具的习惯。

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文:wén(文学、语文、文字、古文)

  次:cì(一次、多次、次数、次要)

  找:zhǎo(找到、自找、寻找、找春天)

  平:píng(平时、平分、公平、平安)

  办:bàn(办法、办事、办理、办公)

  让:ràng(让行、礼让、让座、让位)

  包:bāo(包子、包工、包办、包围)

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具:jù(具体、文具、玩具)

  丢:diū(丢弃、丢下、丢失)

  哪:nǎ(哪样、哪里、哪来)

  新:xīn(新鲜、新生、新年)

  每:měi(每天、每次、每个)

  她:tā(她们、她的、她人)

  些:xiē(一些、有些、那些)

  检:jiǎn(检查、检阅、体检)

  查:chá(检查、查询、查看)

四、多音字

  仔:zǎi(牛仔)zǐ(仔细)

  转:zhuǎn (转身)zhuàn(转笔刀)

五、近义词

  仔细——认真 检查——查看 所有——全部

六、反义词

  新——旧 大——小 仔细——马虎

七、理解词语

  检查:为了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

  平平安安:平稳安全。

  仔细:当心;细心。

  眼睛: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

  知道:对于事实或道理有认识。

  文具:指笔墨纸砚等用于作书画诗文和学习的物品。

八、句子解析

1.橡皮,只擦了一回,再想擦,就找不着了。

  和贝贝的铅笔一样,贝贝的橡皮也只用了一次就不见了,“一回””再”“找不着”再次说明贝贝对文具不够爱护,不会收拾自己的文具,表现了她的粗心和丢三落四,以及丢失橡皮之后的着急心情。

2.贝贝眨着一双大眼睛,对妈妈说:“我也不知道。”

  “我也不知道”说明贝贝还没有养成整理文具的习惯,导致天天丢东西,连自已是怎么丢的都不知道。

3.贝贝想起来了,她书包里的文具盒,就是这些小文具的家。

  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想起来了”说明贝贝听了妈妈的话,在动脑筋想办法,也想给这些文具找一个家,让他们每天都和贝贝一起回家。

九、问题归纳

1.妈妈是怎样劝贝贝爱护文具的?

  妈妈用贝贝有一个家,自己每天能平平安安回家做例子,让贝贝直观地感受到给铅笔、橡皮和转笔刀等文具找家的重要。妈妈这样说是让贝贝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让她自己知道爱惜文具、收拾文具的必要性。

2.从此,每天放学的时候,贝贝都要仔细检查,铅笔呀,橡皮呀,转笔刀哇,所有的小伙伴是不是都回家了。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贝贝从此爱护文具了?

  从“每天、都要仔细检查、所有的”可以看出贝贝爱护文具。

3.你平时是怎样爱护文具的?

  我会包书皮、每天给橡皮洗澡、写完作业清点学习用品、整理书包。

十、练习用“一……就……”说一句话。

  1.我一上完体育课,就感到口渴。

  2.太阳一出来,地上就像着了火。

  3.我一看到上海美丽的夜景,就不想再离开了。

  4.铃声一响,同学们就马上进了教室。

十一、课文主题

  课文先写贝贝不爱惜文具,文具只用过一次就都丢了,妈妈提醒她给文具找个家。贝贝把文具盒当作文具的家,从此每天放学贝贝都会认真检查自己的文具。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爱惜文具,学会整理文具。

同步练习

8、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田忌赛马》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教材分析:

  《田忌赛马》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孙膑帮助齐国大将田忌在和齐威王赛马时转败为胜的故事。这篇课文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以“赛马”为线索,生动地记叙了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孙膑仔细地观看比赛,巧用智谋,用相同的马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取得胜利,表现了孙膑的足智多谋。在这里边我们不难看出科学思想方法的巨大作用。世间的万物无不处于运动发展和变化之中,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就可能发生向对立面的转化。也说明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取胜。

作者介绍: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人物介绍:

  田忌 名忌,字期,又日期思,封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故又称徐州子期。战国初期齐国名将,他和孙膑军事上是合作伙伴,生活上是互相关心的好朋友。

  孙膑 本名孙伯灵,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家,孙武后代。著有《孙膑兵法》。

  齐威王(前378-前320) 战国时期齐国国君,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

我会写:

  赢:输赢 赢家 赢得 赢利 互利双赢

  拳:拳头 打拳 拳脚相加 赤手空拳

  擦:摩擦 擦拭 擦洗 摩拳擦掌

  策:政策 决策 策略 计策 束手无策

  荐:推荐 举荐 毛遂自荐

形近字:

  赢(输赢)羸(羸弱)

  拳(拳头)眷(眷恋)

  策(策略)枣(红枣)

  荐(引荐)荏(荏苒)

多音字:

  差:chā差错 chà相差甚多

  chāi出差 cī参差不齐

  调:diào(调换)tiáo(调味剂)

近义词

  赏识——欣赏 引荐——推荐

  信任——相信

  兴致勃勃——兴趣盎然/兴高采烈

反义词

  赢——输 满意——失望

  胸有成竹——束手无策

  跃跃欲试——无动于衷

  兴致勃勃——兴味索然

  不动声色——惊慌失措

理解词语:

  赏识: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活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多用于上对下)。

  引荐:推荐。

  门客: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摩拳擦掌:形容战斗、竞赛 或劳动前精神振奋的样子。

  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兴致勃勃:形容兴头很足,情绪很高的样子。

  出谋划策:出主意,定计策。

  不动声色:内心活动不从语气和神态上表现出来,形容态度镇静。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2):孙膑受赏识及观赛马时的发现。

  第二部分(3~9):写孙膑献策,初显谋略。

  第三部分(10~14):写田忌按孙膑的办法赢了齐威王,验证了孙膑的智慧。

  第四部分(15、16):由于孙膑的智慧和谋略,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

课文主题:

  本文主要写了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在孙膑的帮助下转败为胜的故事,赞美了孙膑足智多谋,敢于打破常规,扬长避短的优秀品质,说明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成功。

问题归纳:

1、详细写赛马的过程有什么作用?

  具体写明了三场赛马是如何比的,结果是田忌输一场,赢了两场,最终获胜,说明孙膑的方法奏效了,印证了孙膑的足智多谋。

2、孙膑是一个怎的人?

  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人。

3、田忌和谁赛马?赛了几次?结果怎么样?

  答:田忌和齐威王赛马。赛了两次。第一次田忌三场都失败了,第二次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

4、第二场比赛田忌为什么能取胜?

  田忌按孙膑的策略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然后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再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胜两场输一场,赢了比赛。这说明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取长补短、转败为胜了。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好好分析,运用智慧打破常规,扬长避短,才会想出好办法,采用恰当的方法就能成功。

课后习题答案:

一、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田忌赛马的故事。

  孙膑是齐国大将田忌的门客,有一次田忌同齐威王及贵族们赛马,孙膑为田忌出谋划策,打破常规,合理安排了上中下三等马的出场顺序,帮助了田忌赢得了赛马的胜利。孙膑被田忌举荐给了齐威王,并做了军师。

2.连一连,把齐威王和田忌赛马的对阵图标画出来。说一说: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

  齐威王:上等马——马田忌:下等马

  齐威王:中等马——马田忌:上等马

  齐威王:下等马——马田忌:中等马

  原因:因为双方每个等级的马的实力相差不是很悬殊,但在孙膑的计策中,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以最弱对最强,抵消其优势。然后再用自己的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就能取胜。

☆ 选做:历史上有许多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找一找相关资料,和同学交流。

  比如: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完璧归赵、晏子使楚、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等等。

课外拓展:

以少胜多的历史故事

  1、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于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春天,它是春秋初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之间进行的一场车阵会战,也是我国历史上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

  2、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孙刘联军面对强敌而不惧,扬水战之长,巧施火攻,以弱胜强,创造了辉煌战绩,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3、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同步练习

9、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8课《小英雄雨来(节选)》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3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囊” “吧”“塞”“哇”的字音,会写15 个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按课文的叙述顺序,练习给课文各部分加小标题 ;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按课文的叙述顺序,练习给课文各段加小标题;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5.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的表达方式,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和机智勇敢的品质,体会雨来的英雄形象。

二、作者简介

  管桦(1922—2002)原名鲍化普,河北丰润人,中共党员,著名作家、诗人。1940 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冀东区党委机关报《救国报》随军记者,冀东军区政治部尖兵剧社文艺队副队长、队长,冀察热辽军区文工团副团长,东北鲁迅艺术学院研究员,中央乐团创作员,北京市作协驻会作家。主要作品:小说《荆各庄的故事》《小英雄雨来》《将军河》等。儿童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们的田野》《快乐的节日》等。

三、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晋:jìn(晋级、晋剧、晋升)

  炕:kàng(土炕、暖炕、炕一炕)

  铅:qiān(铅笔、铅球、铅笔盒)

  迈:mài(迈进、年迈、迈步)

  呜:wū(呜呜、呜咽、一命呜呼)

  栓:shuān(枪栓、门栓、消防栓)

  胳:gē(胳膊、胳臂、胳肢窝)

  膊:bó(胳膊、赤膊上阵)

  劫:jié(抢劫、劫财、劫后余生)

  绸:chóu(丝绸、绸布、未雨绸缪)

  扒:bā(扒开、扒堤、扒着栏杆)

  敌:dí(敌人、敌对、势均力敌)

  尸:shī(尸体、尸首、行尸走肉)

  趁:chèn(趁机、趁早、趁火打劫)

  慌:huāng(慌张、慌忙、慌乱)

四、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絮:xù(苇絮、柳絮、棉絮)

  扭:niǔ(扭开、扭动、扭身)

  姥:lǎo(姥姥、姥爷、姨姥姥)

  糠:kāng(米糠、稻糠、糠皮)

  捆:kǔn(捆绑、捆紧、捆住)

  绑:bǎng(捆绑、绑架、五花大绑)

  毙:bì(枪毙、毙命、束手待毙)

五、多音字

  囊:nāng (鼓鼓囊囊)náng(囊括)

  哇:wā(唔哩哇啦)wɑ(好哇)

  吧:bā(酒吧)ba(走吧)

  塞:sāi(堵塞)sè(闭塞)sài(边塞)

六、近义词

  商量——商议 集合——聚集 赶快——赶紧

  晌午——中午 门槛——门限 劫难——灾难

  爱护——爱惜 凶恶——凶狠 可惜——惋惜

  防备——防范 慌忙——匆忙

七、反义词

  柔软——僵硬 黝黑——白皙 扩大——缩小

  集合——解散 撒谎——坦诚 温和——粗暴

  爱护——破坏 凶恶——和善 慌忙——从容

八、理解词语

  1.晋察冀边区:晋,山西省的简称;察,察哈尔省(1952年撤销,分别并入河北、山西两省)简称;冀,河北省简称。晋察冀边区是我抗日根据地之一。

  2.门槛:门槛下部挨着地面的横。(也有用石头的)。

  3.推推搡搡:搡,猛推。推推搡搡就是使劲推的样子。

  4..睁眼瞎:文盲。

  5.趔趄:身体歪斜,脚步不稳要摔倒的样子。

  6.扫荡:彻底清除的意思。

  7.劫难:灾难、灾祸。

  8.嘟嘟囔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本课指雨来自言自语。。

  9.鸡冠花:一种草本植物,开的花形状像鸡冠,通常为红色。

九、句子解析

1.雨来怕揉坏了,向妈妈要了一块红布,包了个书皮,上面用铅笔歪歪斜斜地写着“雨来”两个字。

  雨来给课本包上书皮,表现了他非常珍惜学习机会,热爱学习。

2.扁鼻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

  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鬼子的双手比作鹰的爪子。突出了军官的凶残。

3.“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这是雨来识字课文的两句话,反复使用,也暗点了小英雄雨来机智勇敢的力量源泉—“爱自己的祖国”,所以它深化了主题。

4.扁鼻子军官气得暴跳起来,嗷嗷地叫:“枪毙,枪毙!拉出去,拉出去!”

  词语的反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扁鼻子军官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气急败坏的情态,表现了敌人的穷凶极恶。反复的妙用,成了塑造反面人物的点睛之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啊!”大家都高兴得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

  句子的反复,强调了大家见到雨来活着之后的万分欣喜和激动的感情。运用反复,把人们又惊又喜的情态、又疼又爱的内心刻画得淋漓尽致。

十、问题归纳

1.雨来是哪里人?生活在哪个年代?

  雨来是晋察冀边区芦花村人,生活在抗日战争年代。

2.雨来住的那个村子为什么叫芦花村?

  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

3.“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其作用是什么?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其作用是:强调了雨来机智勇敢的力量源泉是“爱自己的祖国”,深化主题。

4.雨来为什么被称作英雄?他身上具有哪些品质?

  因为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不畏强敌的威逼利诱,机智勇敢地同敌人做斗争,最后因为坚决不告密,差点被敌人枪毙。雨来具有热爱祖国、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品质。

5.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雨来是个小英雄?

  课文从两个方面来写雨来是个小英雄 :①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②机智勇敢地和日本鬼子做斗争,宁死不屈。

十一、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写雨来的游泳本领高。

  第二部分(第6-14自然段)写雨来上夜校,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部分(第15-24自然段)写雨来掩护区交通员李大叔。

  第四部分(第25-41自然段)写雨来和鬼子进行不屈的斗争。

  第五部分(第42-46自然段)写芦花村的人们误以为雨来牺牲了。

  第六部分(第47-55自然段)写雨来并没有死。

十二、课文主题

  本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歌颂了雨来热爱祖国,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品质。

同步练习

10、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知识点、同步练习

教材分析:

  《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作者介绍:

  冯至( 1905一1993)原名冯承植,涿州人。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济大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1925年,他和几位朋友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 等。

  主要作品:《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山水》《伍子胥》等。

我会写:

  脆:清脆 脆枣 脆弱 干脆 又甜又脆

  拦:拦挡 拦截 拦网 拦堵 拦路虎

  怖:恐怖 震怖 怖畏 怖惧 阴森可怖

  蟋:蟋蟀 斗蟋蟀

  蟀:蟋蟀 蟋蟀草

形近字:

  脆(脆弱) 拦(阻拦) 蟋(蟋蟀)

  跪(下跪) 栏(栏目) 悉(熟悉)

  蟀(蟋蟀) 布(布料) 玻(玻璃)

  率(率领) 怖(恐怖) 波(波纹)

多音字:

  好:hǎo好看hào爱好 弹tán弹性dàn子弹

  答:dā答应dá答案 更gèng更好gēng更改

近义词

  洪亮——嘹亮 和谐——融洽

  单调——单一 请求——恳求

  愉快——欢快 猜测——猜想

反义词

  坚硬——柔软 单调——丰富

  美丽——丑陋 保护——破坏

  答应——拒绝 丑恶——美好

理解词语:

  【钟楼】旧时城市中设置大钟的楼,楼内按时敲钟报告时辰;安装时钟的较高的建筑物。

  【洪亮】(声音)大;响亮。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睦协调。

  【单调】简单重复而没有变化。

  【坚硬】又结实又硬。

  【清脆】(声音)清楚悦耳;(食物)脆而清香。

  【柔和】①温和而不强烈。②柔软;软和。

  【神秘】使人摸不透的;高深莫测的。

  【呈现】显出;露出。

  【唯恐】只怕。

  【拒绝】不接受(请求、意见或赠礼等)。

  【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或残害而恐惧。

  【猜测】推测;凭想象估计。

课内词语:

机器 钟楼 洪亮 街心 盲人 坚硬 清脆 单调 请求 加速 齿轮

玻璃 唯恐 丑恶 恐怖 证实 蟋蟀

句子解析:

1、 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因为“我”小时候没有听到过机器的声音。听到的鸟叫、狗吠、蝉鸣、虫唱、钟声和三弦的声音都是活的生物发出的。

  作者以儿童的眼光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充满了童真童趣。

2、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这段话对作者心理描写得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渴望能够打开那块表看个究竟。

3、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

  这句话表现了“我” 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好奇心得到满足时的紧张心情。

4、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我继续问:“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这句话写出了自己对美丽世界里有丑陋的蝎子的不理解。之所以感到愉快,是因为“我”一直认为只有活的生物才能发出声音。现在,父亲告诉“我”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有一只蝎子关在表里,证实了“我”的猜测没有错。

5、后来我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了儿童有趣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我” 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9):写“我”小时候以为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我”猜测爸爸的手表里有个生物。

  第二部分(10~19):写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到了里面的世界,并告诉“我”里面有个小蝎子,不能动。他的话“证实”了“我”的猜测。

  第三部分(20~21):写“我”持续很久见人就说起父亲表里的蝎子。

课文主题:

  本文讲述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故事。表现了童年的“我”是个天真无邪、善于观察和思考,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的孩子。

问题归纳:

1、“我”好奇的是什么?有什么发现?

  “我”好奇的是父亲的表秒针会走,还会发出声音。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到了表里的世界,告诉“我”里面有个小蝎子,不能动表,他的话证实了“我”表里边有个活的生物的猜测没有错。

2、从对“我”的动作、心理、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我”是一个天真可爱,好奇心、求知欲极强的孩子。

3、“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说了什么?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

  ”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作者这么说是因为“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

课后习题答案:

一、默读课文,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题目已经告诉我们,表里藏着生物。课文主要写了“我”小时候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其好奇,几次想弄清缘故。后来父亲打开表,“我”终于看到了表里的世界,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表现了“我”童年时代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有丰富的想象力的孩子。

二、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再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1)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这段话是对“我”心理活动的描写。“吓了一跳” 是因为表里的生物在“我”的想象中不会是蝎子,“感到愉快”是因为弄清缘由之后,证实了“我”关于“表里有一个活的生物”的猜测,于是感到愉快和满足。

  (2)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这句话是对“我”的心理描写,再次反映了儿时的“我”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有丰富的想象力的孩子。

这样的句子还有:

  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三、选做

  课文的结尾写道:“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和同学交流。

示例1:

  记得在我四五岁的时候,下了一场大雪,大地像是铺上了白色的地毯,踩上去软绵绵的。我和爸爸在广场上堆了一个很大很大的雪人,给它戴上一顶时髦的帽子,按上两颗黑黑的眼睛、插上长长的鼻子,还在它的鼻子下面画上一张大大的红嘴巴。我高兴地围着雪人唱啊、跳啊!一直玩到天黑才回家。

  第二天一起床,我就吵着要去跟雪人玩。可是来到广场上,雪人不见了!我急得眼泪直掉。爸爸转了一圈,弯着腰对花坛里的冬青嘟嘟囔囔说着话。一会儿爸爸高兴地冲我喊:“丫头,我打听好了。玉皇大帝昨天到广场巡视,发现我们堆得的雪人太漂亮了,就邀请他到天宫做客去了。”我一听破涕为笑,见人就说,玉皇大帝请我堆的雪人到天宫做客去了,一直说了好久。

示例2:

  那是在我五岁的时候,有一次,妈妈买回一些蔬菜,让我洗菜,我一看,哇!妈妈买的菜真多啊!有绿如翡翠的白菜,有紫莹莹、嫩生生的茄子,有细长细长的豆角,还有身披红外衣的西红柿……这么多的蔬菜,怎样才能很快洗完呢?我飞快转动大脑,突然眼前一亮,一个想法诞生了——用洗衣机来洗菜。我小心翼翼地把菜放进洗衣机里,盖上盖子,摁下开关,然后坐在洗衣机旁得意地看起书来。

  好不容易,“呼呼呼” 的洗衣机声终于停止了转动,我心花怒放地打开了洗衣机的盖子。呀!出乎我的意料:白菜成了光杆司令,茄子千疮百孔,西红柿早已无影无踪……见此情景,我吓出了一身冷汗。心想:惨了,惨了,这下完蛋了,妈妈肯定会责怪我的,我该怎么办呢?我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最后妈妈微笑着对我说:“你真是我的‘得力小助手’啊!”

课外拓展:

关于探索的名言

  ◆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

  ——郭沫若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左拉

  ◆真正有才能的人会摸索出自己的道路。

  ——歌德

  ◆大自然是一有机会就要说谎的,要揭穿它就必须反复地去探索。

  ——达尔文

  ◆对于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来说,最不起眼的东西可以成为发现的源泉。

  ——格拉宁

同步练习

11、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8课《太空生活趣事多》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 认识“航、宇” 等 15 个生字, 会写“宇、宙”等9 个字,会写“太空、生活”等13个词语。

  2. 积累“宇、航、员”拓展的3组词语,能初步体会每组词语的特点。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太空生活中的趣事。

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杯:bēi(杯子、水杯、奖杯)

  失:shī(失去、消失、失手)

  洗:xǐ(洗手、清洗、洗衣服)

  澡:zǎo(澡堂、洗澡、澡盆)

  容:róng(容易、容许、宽容)

  易:yì(容易、交易、轻易)

  浴:yù(浴室、浴巾、浴池)

  室:shì(教室、室外、图书室)

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航:háng(宇航、航天、航行)

  宇:yǔ(宇宙、宇航员、眉宇)

  宙:zhòu(上宙、宇宙飞船)

  稳:wěn(稳定、稳当、稳固)

  固:gù(坚固、固定、牢固)

  舱:cāng(机舱、客舱、船舱)

  饮:yǐn(饮酒、饮料、饮水)

  件:jiàn(一件、文件、条件)

  题:tí (题目、主题、话题)

  密:mì (秘密、紧密、密室)

  桶:tǒng(水桶、饭桶、铁桶)

四、多音字

  喷:pēn(喷水)pèn(喷香)

  觉:jiào (睡觉) jué (觉得)

  得:dé(得到)de(觉得)děi(不得劲儿)

五、近义词

  舒服——舒适 必须——务必

  容易——简单 普通——平常

六、反义词

  舒服——难受 必须——不必

  失去——得到 容易——困难

七、理解词语

  航天员:或称宇航员,指驾驶航天器并在航天中从事科学研究或军事活动的人。

  安稳:安静平稳。

  普通:平常,一般。

  舒服:身体或精神上感到轻松愉快。

八、句子解析

1.喝水的时候,如果用普通的杯子,即使把杯子倒过来,水也不会往下流。

  句中运用了“如果”“即使……也……”两组关联词语,生动地说明了在太空中用普通杯子是喝不到水的。

2.因为在宇宙飞船里,水失去了重量。航天员要想喝到水,得使用一种带吸管的饮水袋。

  这里写出了水在太空失去重量是不会往下流的原因。也写出了在太空只有使用带吸管的塑料杯才能喝到水。

3.人稍一用力碰到仓体就会飘到半空中,咳嗽一声就有可能后退好几步。

  “飘”“后退好几步”形象地写出了在宇宙飞船里走路的有趣。

4.在宇宙飞船里洗澡可不是件容易事,从喷头喷出的水总是漂浮在空中。

  “不是件容易事”写出了在太空洗澡很困难。

九、问题归纳

1.说一说课文是采用什么结构方式写的。

  课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以设问句总起全文,点明太空生活很有趣。然后从睡觉、喝水、走路、洗澡四个方面介绍太空生活中的趣事。最后以反问句总结全文,强调太空生活的有趣。

2.航天员在太空中如何才能睡个安稳觉?

  要想睡上一个安稳觉,航天员必须把自己绑在睡袋里。不然,翻一个身,就会飘到别处去了。

3.太空中发生这些趣事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太空的物体会失重。

十、课文主题

  本文用浅显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在太空中生活的种种趣事,激发我们遨游太空、探索宇宙的兴趣。

同步练习

12、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9课《大象的耳朵》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 认识“耷、咦” 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似、扇” 会写“扇、慢” 等 8个字, 会写“耳朵、扇子” 等11个词语。

  2. 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问句。

  3. 能借助大象的话,说说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

  4.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是我”的意思。

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扇:shàn(扇子、风扇、电扇)

  慢:màn(慢慢、慢走、快慢)

  遇:yù(遇到、遇见、机遇)

  兔:tù(兔子、白兔、兔毛)

  安:ān(不安、安全、安定)

  根:gēn(树根、根本、生根)

  痛:tòng(头痛、痛苦、伤痛)

  最:zuì(最后、最多、最佳)

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耷:dā(耷拉、低头耷脑)

  咦:yí(咦!这是怎么回事?)

  竖:shù(横竖、竖直、竖立)

  竿:gān(竹竿、鱼竿、竖竿)

  舞:wǔ(舞蹈、跳舞、挥舞)

  烦:fán(烦恼、烦躁、烦闷)

四、多音字

  似:shì(似的) sì(似乎)

  倒:dào(倒车)dǎo(倒下)

  觉:jué(觉得)jiào(睡觉)

  扇:shàn(扇子)shān(扇动)

五、近义词

  耷拉——低垂 散步——漫步 经常——时常

六、反义词

  竖——横 耷拉——高昂 经常——偶尔

七、理解词语

  耷拉:向下垂。

  散步:随便走走(是一种休息或锻炼身体的方式)。

  竹竿:砍下来的削去枝叶的竹子。

  心烦:心里烦躁或烦闷。

八、句子解析

1.后来,大象又遇到了小羊。小羊也说:“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着的呢?”

  这也是个疑问句,小羊对大象的耳朵提出质疑,写出大象的耳朵确实与众不同。

2.大象也不安起来,他自言自语地说:“他们都这么说,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毛病啦?我得让我的耳朵竖起来。”

  “不安”是心理描写,写出了大象对自己的耳朵不能竖起来也产生了怀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出毛病。

3.可是,大象的耳朵眼儿里,经常有小虫子飞进去,还在他的耳朵孔里跳舞,吵的大象又头痛,又心烦。

  “飞进去、头痛、心烦”,写出大象用竹竿把耳朵撑起来了的后果很糟糕。

4.大象说:“我还是让耳朵耷拉着吧。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写大象决定做回自己,不再改变。

九、问题归纳

1.想一想课文围绕大象的耳朵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围绕大象的耳朵,写了小动物们都认为大象的耳朵有毛病,大象把耳朵撑起来, 却给自己带来很多烦恼,最后还是把耳朵放了下来,并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

2.大象遇到了哪些动物?大象的耳朵与这些动物的耳朵有什么不同?

  大象遇到了小兔子、小羊、小鹿、小马、小老鼠。大象的耳朵是耷拉着的,别的小动物都说竖着的。

3.从这件事中,大象明白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大象明白了“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道理。 我的理解:我们不该盲目遵从世俗言论。

十、课文主题

  本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给我们讲了大象耳朵的特点和作用,通过大象的做法告诉我们:要学会珍惜自己的东西,不要盲目学习别人,不然会适得其反。

同步练习

1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7课《跳水》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作者介绍: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纪中期依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我会写:

  艘:一艘 艘次 客艘 龙艘 文艘

  航:航海 航行 航空 航天 宇航 航线

  肆:放肆 肆意 肆行 酒肆 肆无忌惮

  帽:帽子 草帽 礼帽 纱帽 笔帽 螺丝帽

  桅:桅杆 船桅 桅灯 桅樯

  撕:撕扯 撕咬 撕毁 撕票 撕心裂肺

  逗:逗笑 逗趣 挑逗 逗引 逗留 真逗

  唬:吓唬 唬人 诈唬

  钩:钩取 钩子 鱼钩 挂钩 钩心斗角

  扭:扭头 扭打 扭曲 扭转 别扭 扭动

  咧:咧嘴 咧开 胡咧 龇牙咧嘴

  舱:货舱 客舱 底舱 船舱 机舱 前舱

  鸥:海鸥 沙鸥 银鸥 白鸥 沙鸥翔集

  瞄:瞄准 瞄向

形近字:

  艘(一艘)搜(搜查) 航(航行)抗(反抗)

  撕(撕扯)嘶(嘶鸣) 钩(挂钩)沟(水沟)

  咧(咧嘴)例(举例) 瞄(瞄准)描(描写)

多音字:

  钻:zuān钻孔 zuàn 电钻

  模:mó模仿 mú模样

近义词

  放肆——放纵 故意——有意

  吓唬——恐吓 灵巧——灵活

  立刻——马上 勇敢——英勇

  心惊胆战——心惊肉跳

反义词

  放肆——拘谨 故意——无意

  灵巧——笨拙 勇敢——怯懦

  凤平浪静——波涛汹涌

理解词语: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吓唬】使害怕;恐吓。

  【眼巴巴】形容急切地看着不如意的事情发生而无可奈何。

  【龇牙咧嘴】形容凶狠的样子。

  【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

  【哭笑不得】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处境尴尬,不知如何是好。

  【失足】走路时不小心跌倒,比喻人堕落或犯错误。

  【不然】表示如果不是上文所说的情况,就发生或可能发生下文所说的情况。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

课内词语: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写水手拿猴子取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和故事的起因。

  第二部分(2~4):写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遇到了生命危险。

  第三部分(5~6):写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来。

  或: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帆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讲孩子走上最高横木,遇到生命危险。

  第四部分(第5—6自然段)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课文主题:

  课文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表现了船长急中生智,当机立断处理问题的能力。故事告诉我们:遇事不能任性。要沉着冷静,善于分析。事物之间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同步练习

幼儿园学习资源推荐 托班音乐:head shoulder knees toe 二年级《雷雨》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及课后练习答案 《树和喜鹊》同步练习 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知识点解读 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知识点解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重点整理复习 《飞向蓝天的恐龙》同步练习 《要下雨了》课文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及同步练习 《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小站》问题解答与教学内容预习 《同读一本书》交际指导与范例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作文《神奇的探险之旅》写作指导与范文 《猴王出世》生字组词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中考语文经典考题极幻之事中蕴含极真之理 燕子课后习题同步练习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句子解析与问题解答 《口语交际》交际方法指导与例文《父与子》 《口语交际:讲历史故事》交际方法与实例

最新学习资源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4课《要下雨了》知识点、同步练习 第11课《核舟记》作者写作背景生字注音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1课《我不能失信》知识点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5课《文具的家》知识点、同步练习 现代文阅读训练:《最美丽的声音》 小学16年级数学难点解析,附34个必考公式 2021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 五下第七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规划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知识点归纳​

相关信息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8单元习作范文 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商量》教学设计 下雨天给客户问候短信息67句 统编语文一年级下册背诵内容和闯关表(古诗、课文、日积月累)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本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下雨天问候客户短信69句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本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必背课文日积月累内容梳理 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生字拼音组词课文翻译课后练习解答等知识点归类 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知识点+单元知识点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