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时间:2022-09-19 09:45:13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一等奖设计)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学生姓名:()学习小组:()学案完成情况:()

  学习目标:(1)阅读目标:熟读并背诵经典语句

  (2)知识目标:实词“见”“是”的一词多义,虚词“之”的用法

  (3)能力目标:领会孔子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知识链接: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者。从55岁到68岁周游列国,在长达十四年的奔波中,到处宣传和推行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但始终没有得到参政的机会。

  孔子对一生经历的总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导学过程:

  (一) 阅读须注意的字音:

  (1)仪封人请见()(2)木铎()(3)长沮()桀溺()(4)舆者()

  (5)耰而不辍()()荷蓧丈人()()杀鸡为黍而食之()

  (二)初读思考:

  (1)孔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所遇到的人对孔子有哪两种看法?试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2)面对众人对自己的评价,孔子的态度如何?试用自己的语言整理答案。

  总结:十四年的艰苦跋涉,孔子从来没有动摇过自己的人生目标: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使它向着有道的境界前进。面对长沮、桀溺、荷蓧丈人这些隐于山林的小隐们的嘲讽和规劝,孔子没有随波逐流,他选择了勇敢担当,为有道的社会,为祥和而安宁的社会而奋斗。

  (三)再读整理知识。

  一词多义:见(1)仪封人请见()是(1)是鲁孔丘与?()

  (2)吾未尝不得见也()(2)是知津矣()。

  (3)君既若见录()(3)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虚词“之”的用法:

  (1)君子之至于斯也()(3)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2)天下之无道也久也()(4)孔子下,欲与之言()

  (四)研读探究文言文特殊句式与固定结构

  (1)滔滔者天下皆是也()(2)而谁以易之()

  (3)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4)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五)经典语句回顾:

  (1)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

  (2)往者不可谏,----------------。陶潜变“之”为:悟已往之不谏,--------------------------。

  (3)丈人曰“-------------------------,---------------------,孰为夫子?”

  (4)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六)拓展延伸——片段作文:

  根据文中“接舆歌而过孔子……”一段,设想如果接舆不躲避,孔子又会说些什麽呢?请你展开想象写一段孔子的话。

  ------------------------------------------------------------------------------------------------------------------------------------------------------------------------------------------------------------------------------------------------------------------------------------------------------------------------------------------------------------------------------------------------------------------------------------------------------------------------------------------------------------------------------------------------------------------------------------------------------------------------------------------------------------------------------------------------------------------------------------------------------------------------------------------------------------------------------------------------------------------------------------------------------------------------------------------------------------------------------

  (六)写作素材积累:(勇于担当责任)

  那年,他还是一个9岁多的孩子。那天,他的父亲带回一把斧头。这是一把非常精致的斧头,父亲将其放到地上后,就外出办事去了。

  望着那把漂亮好看、闪闪发光的斧头,孩子突然心生奇想:“他锋利吗?我要试一试!”想到此,他拿起斧头,蹦蹦跳跳的跑到自家的樱桃园。望着那一棵棵挂满鲜艳雨滴的红果果,他选了一棵最细的,使出全身力气,用力挥起了斧子,只听咔嚓一声,那棵细细的小树拦腰倒了下去。霎时,孩子意识到自己闯了祸,赶快跑回家中,把斧子放回了原处。

  傍晚,父亲回到家里,一眼便看到那棵被砍倒的樱桃树。因为那是他最喜爱的一棵优良品种树。为了这颗优良品种,他可没少费力气。瞬间,父亲怒火中烧:“这是谁干的?”面对怒发冲冠的父亲,孩子怯生生地走到父亲身边道:“爸爸,是我。”

  “是你?”父亲大惑不解。待孩子慢慢细说后,他不仅没有责孩子。而是把其搂在怀里道:“我为你的诚实高兴,因为这是比100棵樱桃树还要宝贵的东西。”

  这孩子名叫乔治华盛顿。他后来成了北美起义部队的总司令。在他的领导下,打败了英国殖民者,实现了美国的独立,华盛顿被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现在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2、《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讲学稿(教师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课题:《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子路问津”“子路从而后”两则选文;2、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3、对比分析孔子与长沮、桀溺、荷(hè)蓧(diào)丈人两类人物,鉴赏“子路问津”“子路从而后”两段文字。

  4、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词汇:问津辟人之士遇丈人,以杖荷蓧明日,子路行以告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P7,了解先秦诸子概说:

  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能文能武,博学多才的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先秦诸子包括儒、道、法、墨、名、阴阳等。

  一、儒家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1、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克己复礼),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确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影响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制度。

  2、孟子(前372~前289年),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又一位重要学者。

  思想要点:一、张扬性善说(人都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二、宣扬民本思想。三、提倡仁政。

  3、荀子(前313~前230年),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提出了人能依据礼义征服自然的思想。认为人的是邪恶的——性恶论,所以弘扬“克己复礼”的思想。并试图把伦理道德规范落实到法制当中。

  二、墨家

  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初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

  墨子(前468~前376年),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的手工业者阶层的思想家。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尚贤”“明鬼”等。

  三、道家

  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1、老子,李耳,字聃,春秋末年楚国人,曾做过周守藏室官员。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宇宙中的终极存在,是一种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形成了对立统一的辨证宇宙观,认为万事万物的形成发展不受超自然的意志支配。提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观。提出“为而不有”“至公无私”“致虚守静”“柔弱胜刚强”人生观。

  2、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大约和孟子同时或稍后。

  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这种思想是基于对社会人生的同情和关怀。感慨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四、法家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战国末期唯物主义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受到秦王政(即秦始皇)的重视。认为“法治、术治、势治”都是帝王之具。但他主张的极权政治、高压政策、残酷的刑罚等等,主要是针对劳动人民的,这又是违反人民的利益的。

  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篇名只是摘取各篇开头两三个字。

  《论语》二十篇:《学而》《为政》《八修》《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

  (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

  (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意思为: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选文展示孔子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品质。

  课文段落1

  【注释】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请见(xiàn):引见

  (2)君子之至于斯也。之,定语后置标志。相当于“至于斯之君子”。

  (3)从者见之:随行的人引见了他。

  (4)丧(sàng):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5)木铎(duó):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

  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长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把他引见给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而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孔夫子为圣人来宣扬大道。”

  【评析】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课文段落2

  【注释】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4)执舆:即执辔(pèi)。

  (5)以:与。(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

  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手拿着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

  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

  子路说:“我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

  子路说:“是的。”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去改变它呢?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桀溺用耰松土,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

  子路回来后把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我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参与变革了。”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课文段落3

  【注释】

  (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2)殆(dài):危险。(3)趋:快步走。(4)辟(bì):通“避”,躲避。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行怎么这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很危险啊!”

  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快步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评析】

  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虚假尊重,又有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之深。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课文段落4

  【注释】

  (1)丈人: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指岳父。(2)蓧:音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4)黍:音shǔ,黏小米。

  (5)食:音sì,拿东西给人吃。

  1、后:名词活用作动词,落在后面。2、“芸”通“耘”,除草。

  3、见:介绍、引进。4、明日:第二日。

  5、“反”通“返”,回去。6、其:表示反问语气副词。

  7、洁:使……洁。8、乱:使……乱。

  9、仕:做官。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年男子,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

  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去除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老年男子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年男子已经走了。

  子路说:“不出来做官,就是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长幼间的礼节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老人家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评析】

  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

  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避世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反映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

  课文段落5

  【注释】

  (1)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

  (2)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3)奚自:从何处来?奚,疑问代词:何,什么地方

  【译文】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评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思考问题:

  一、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提示:孔子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

  二、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你如何评价这两种处世方式?

  提示:可以考虑提出者不同的出发点。言之成理即可。(在我国传统中,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都是先秦儒家的大师。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模式。在修身为立足点上,无论是进还是退,两者并无差异。但是,孔子对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更为执着。)

  三、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提示: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消极避世之人。

  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积极入世),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2、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也?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3、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4、明日,子路行以告

  5、使子路反见之

  6、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

  五、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3积累作文素材。

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课题: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和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与动作,鉴赏对比的表现手法,进而领会人物思想;

  品味文章简练的语言之美。

  3、情感价值观目标:学习孔子勇于担当并执着不辍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感受孔子的精神魅力;

  难点——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品味简练的语言之美。

  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指导归纳研讨分析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介绍先秦诸子概况以及孔子与《论语》

  一、导入

  上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语言的知识,我们知道现代汉语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则的。现代白话文是我们国家从封建社会转型为社会主义社会阶段附带产生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在这一阶段,我们国家涌现出了数量众多的文化伟人和强人。我们把时代向前推进,在我们国家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阶段,它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

  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开始要学习的“先秦诸子”。

  二、先秦诸子简介

  1、何谓先秦诸子?

  ——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最终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2、诸子的价值?

  主要在三个方面:诸子争鸣现象的历史借鉴价值

  诸子各有建树,著书立说,哲思发人深醒,闪烁思想的光芒

  诸子为推行各自的思想,各尽妙手,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表现艺术

  3、诸子概况:(可以让学生阅读课前的简介)

  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

  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

  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庄子》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

  先秦的诸多经典,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这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

  三、儒家思想及其《论语》:(学生叙述,教师概括)

  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ún:编纂。

  3、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a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b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c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d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4、孔子的地位

  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神化的先哲实际上也只是——不得志的政客

  伦理道德的研究者

  教育的坚定实践者

  四、自由诵读第一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五、作业:自学本篇,疏通字词,思考课后问题。

  第2课时:积累文言知识,归纳文言现象,把握课文内容

  一、导入我们知道孔子是个受后人尊崇的人,但是,孔子活着的时候也是个不得志的政客,他又是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的呢?这2个课时,我们就来看看孔子活着的时候,他的人生态度,看看能不能给今天的我们一点生活的启发。

  二、解题

  学生翻译,并探讨文章的主题

  三、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纠错,教师最后正音

  2、学生翻译课文,复述5则对话的要点,并找出翻译上的难点

  3、教师针对学生的翻译和问题,归纳总结文言现象

  A、实虚词封人请见——见:引见

  何患于丧乎——患:担忧丧:丢失官位

  天下无道久矣——道:仁政,德政

  夫执舆者为谁——夫:那,那个

  为孔丘——为:是

  是知津矣——是:这津:渡口

  而谁以易之——以:与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徒:一类人

  往者不可谏——谏:匡正,挽回

  以杖荷DIAO——以:拿

  杀鸡为黍而食之——为:做食,拿东西给人吃

  见其二子焉——焉:兼词“于之”

  奚自——奚:哪里

  B、通假字桀溺——“桀”通“杰”

  是鲁孔丘与——“与”通“欤”

  而谁与易之——“而”通“尔”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

  植其杖而芸——“芸”通“耘”

  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C、古今异义遇丈人——丈人:(古义)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今义)妻子的父亲

  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

  不仕无义——无义:(古)违背臣对君应有的政教伦理原则

  (今)没有义气

  D、词类活用孔子下——下,名做动,下车

  植其杖而芸——植使动,使…直立

  止子路宿——止使动,使…留下来

  不仕无义——仕,名做动,出来做官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废,形做动,废弃

  欲洁其身——洁使动,使…高洁

  E、文言句式何患于丧乎

  子路宿于石门——状语后置

  隐者也——判断句

  出曰:“二三子…?”

  趋而辟之

  子路从而后——省略句

  而谁与易之——固定句式——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四、小结课堂,诵读第2、4两节

  五、布置思考题:1、课后练习一

  2、文章从那些角度表现了孔子的“勇于担当”的精神?

  第三课时:学习表现手法,感受孔子的精神魅力

  一、导入前面我们疏通了本课的文言字词知识,这节我们来具体认知一下孔子的形象,同时来看看《论语》用什么样的手法表现孔子的精神。

  二、探讨以下问题,分析表现技巧

  1、你从文章那些地方看到孔子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的?

  2、概括一下,以上材料从那些角度表现孔子的形象的?

  3、除了“勇于担当”这一形象外,你还能从材料中看到哪些有关孔子的特点和信息

  4、除了孔子外,文章中还有几个人物,想一想,他们是些什么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透过他们,你能看到怎样的时代特点?

  5、小结:A孔子的形象——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并执着而不辍,在当时以有广泛的影响

  B通过人物的对比,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神态表现人物形象

  三、品味简洁的语言之美

  思考以下问题:

  1、当封人见孔子出来后,说了一句怎样的话,他为什么这么说?文章为什么不具体表现?

  2、如何理解“是知津也”这句话?

  3、为什么楚狂趋而辟之?

  4、想一想,“耰而不辍”和“植其杖而芸”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5、小结语言特点:简练而富于韵味

  四、探讨课后练习题一

  五、小结课文,联系目前的十中,说一说我们应如何面对母校的未来。

  六、布置作业:预习下文。

4、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教学设计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咱们就开始学习《先秦诸子选读》。那么什么叫先秦诸子呢?在这里所说的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最终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下面就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简介。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的手工业者阶层的思想家。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

  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宇宙中的终极存在,是一种有规律性的东西。庄子(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战国末期唯物主义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受到秦王政(即秦始皇)的重视。他的法治主张,符合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企图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要求,从历史发展来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他主张的极权政治、高压政策(如残酷的刑罚)等等,主要是针对劳动人民的,这又是违反人民的利益的。

  先秦的诸多经典,如《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这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

  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ún:编纂。

  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一、请同学们先阅读该单元前面的概说,以及《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前面的说明。在同学们阅读正文之前,首先应该通过自己动手,来了解儒家及其代表人物。

  二、请同学阅读正文,参考注释,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长沮( )桀溺( )耦而耕( )怃然( )耰( )辍( )荷蓧( )食之( )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封人:镇守边界的官。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无道:没有德政。

  耦而耕:两人并耕。

  津:渡口。

  易:改变。

  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

  谏:挽回。

  趋:快步走。

  荷:背负。

  食:拿东西给别人吃。

  3、掌握下列通假字。

  仪封人请见:"见"通"现",引见之意。

  桀溺:"桀"通"杰"。

  而谁以易之:"而"通"尔"。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

  植其杖而芸:"芸"通"耘"。

  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4、做课后第三大题。

  三、能够结合注释会翻译每一节的内容。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仪地长官求见孔子,他说:"君子到了这里,我都要求见。"见孔子后,出来说:"诸位,不要在乎官职,天下无道很久了,老天要你们的老师成为号令天下的圣人。"

  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尔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长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过,让子路询问渡口。长沮说:"驾车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是鲁国孔丘吗?"是。"他天生就应该知道渡口在那里。"子路再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我是仲由。"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是。"坏人坏事象洪水一样泛滥,谁和你们去改变?你与其跟随避人的人,哪里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的人呢?"他边说边不停地播种。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说:"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同人打交道而同谁打交道?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提倡改革了。"

  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己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歌路过孔子车旁,说:"凤啊!凤啊!你怎么这样倒霉?过去的不可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赶上。算了!算了!现在的执政者很危险!"孔子下车,想同他说话。他赶快避开了,孔子没能与他交谈。

  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返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农具。子路问:"您见到过我的老师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说完,就扶着拐杖除草。子路拱着手站在一边。老人留子路过夜,杀鸡煮饭给子路吃,又让两个儿子跟子路相见。第二天,子路告辞,赶上孔子一行,把情况向孔子做了汇报。孔子说:"是隐士。"让子路返回去见老人,到了他家,他已出门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之间的礼节,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能抛弃呢?想洁身自好,却破坏了君臣之间的大伦。君子做官,只是履行人臣的义务,至于天下太平的理想,早就知道行不通了。"

  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子路在石门睡觉,看门的说:"哪来?"子路答:"从孔子那里来。"问:"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四、思考问题。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

  2、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这"。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提示:可以考虑提出者不同的出发点。言之成理即可。

  3、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五、问题探索。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于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了解,写一篇小短文,说一说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如何看待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儒家思想?

5、《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第一课时

  1、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重要篇章及学习方法

  2、阅读《先秦诸子选读概说》,了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诸子议论文的魅力

  3、阅读《论语》选读提示,了解孔子的生平及《论语》特点(补充《史记•孔子世家》相关语段)

  4、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大意

  第二课时

  1、导入:孔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

  2、朗读、阅读课文,疏通文句,整理文言知识,翻译难句(见《新课程新练习》)

  3、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五则材料的主旨,概括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

  第三课时

  目标:1、扣紧文本分析孔子的形象,学习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

  2、孔子形象的塑造方法

  重点:1、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几类人对孔子的不同态度

  难点:拓展探究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积累作文素材

  一、由孔子周游列国图片情境导入:风雨飘摇,苍茫……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并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这几类人对孔子的态度以及孔子的反应

  1、侧面点明孔子宣扬大道的决心←仪封人:崇敬

  2、不避嘲讽,积极入世←长沮:嘲讽

  桀溺:不屑

  3、不避讽劝,积极入世←接舆:婉劝

  4、批评隐士:不仕无义←丈人:不满

  5、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广为人知←晨门:不解

  (明确衬托手法及孔子精神的伟大)

  三、出示幻灯片,阅读《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周游列国所遇到的困难,加深学生对孔子精神理解(选讲5、7则)

  1、孔子贫且贱。及长,……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2、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3、孔子遂适卫,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

  4、将适陈,过匡,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5、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何!”

  6、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

  7、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史记•孔子世家》

  四、归纳整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作文素材,引导学生思考挖掘素材的不同侧重点:

  文天祥、史可法、布鲁诺、西西弗斯

  五、思考:作为一位中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补充:湖北荆州长江大学学生勇救落水儿童

  六、课堂小结:

  两千多年前,孔子……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李大钊……

  今天,湖北荆州长江大学学生……

  七、课后探究:

  阅读鲍鹏山《黑暗王国里的残烛》,并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理解。

  -

6、《论语·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方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案例)

  【晨读时间】:

  春风响亮地打了一个呼哨,大地睁开惺忪的睡眼,既而笑靥如花。一夜之间,犹如解冻的大江,所有的花都如期而至,铺天盖地。小小的花萼再也藏不住满腹的心事,訇訇然怒放,举起大大小小的杯盏,在三月熏风中歌兮舞兮。

  于是,满眼都是形形色色的花,“四厢花影怒于潮”,“千朵万朵压枝低”,满鼻子都是明明暗暗的香,濡沐在“春雨无情轻似愁”的长院和“自在飞花轻似梦”的乡间小路上,花事如潮,“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欲狂”,“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花,花,花,成了四季最耀眼的布景,最夺目的信物。这里有国色天香的牡丹,这里有冰清玉洁的夏荷,这里有风高霜洁的秋菊,这里有凌寒傲雪的冬梅,花的世界,令人陶醉……

  【学习目标】: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预习指导】:

  预习任务:

  (一)、学生要主动收集整理关于孔子的生平资料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资料。

  (二)、学生要主动了解在其所生活的时代所产生的影响和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

  (三)、学生要主动疏通《天下有道》的内容,掌握字音、字形和关键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比较准确地理解每一句文字的意思。

  二、预习方法指导:

  在《达标训练》上有比较简略的孔子的介绍,主要内容应该要去熟悉,不能上课时端书读得来就踌躇满志,要脱离书本自己能够陈述;网上的资料会很丰富,有条件的可以做笔记摘抄;疏通文意必须用上《现代汉语词典》和《古代汉语常用词典》,也要做好相应的笔记;实在是有困难的应该在课本上做出标记。

  三、预习成果检测:

  (一)填空:

  孔子(公元前~前),名,字,末期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体历史著作。

  (二)名词解释:

  1.《论语》:

  2.语录体:

  2.四书五经:

  3.有教无类:

  (三)、阅读正文,参考注释,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长沮( )桀溺( )耦而耕( )怃然( )

  耰( )辍( )荷蓧( )食之( )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封人:  君子:

  无道: 耦而耕:

  津:易:

  怃然:谏:

  趋:荷:

  食:

  3、掌握下列通假字。

  仪封人请见:()通()

  桀溺:()通()

  而谁以易之:()通()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通()

  植其杖而芸:()通()

  使子路反见之:()通()

  4、学生结合注释,翻译每一节的内容。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尔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己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返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探讨与学习】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2、在文中,孔子出现的时候并不多,孔子的话也不多,但孔子的形象却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3、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发现与创新】

  1.有人说,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经决定了他的理想不可能得到实现,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之”,最终他只能是一个孤独者,一个理想主义者。你是怎么认识的?

  2.“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日前在探讨如何“贩卖”中国文化时,语出惊人,引起了轩然大波,到底谁才能代表中国文化呢?

  【基本训练】

  1、下列各组词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譬(p)如木椟(d)后稷(j)耻恶(w)衣恶食者

  B.孝弟(t)酒馔(zhun)木铎(y)不得与(y)于斯文

  C.怃然(wǔ)食黍(shǔ)击磬(qng)敝(b)之而无憾

  D.沟渎(d)曲肱(gōng)便佞(nng)杀鸡为黍而食(sh)之

  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使子路反见之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C.是鲁孔丘与?D.闻斯行诸

  3、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使子路问津焉(渡口)B.趋而辟之(快步走)

  C.杀鸡为黍而食之(吃)D.见其二子焉(介绍,引见)

  4、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A.天下之无道也久矣B.是鲁孔丘之徒与C.趋而辟之D.孔子过之

  5、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B.子路宿于石门C.夫执舆者为谁D.不吾知也

  6、对下列文学知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也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B.《论语》由孔子编写,全书共20篇;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C.《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D.“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7、上下句填空:

  (1)往者不可谏,。

  (2)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能力提升】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弱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8、下列句中各句的“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长沮、桀溺耦而耕 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C.耰而不辍 D.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9、对文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社会纷乱,天下都是这样,你们跟谁去变革它呢?

  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那样躲辟正常人群的人,哪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

  C.鸟兽不可与同群。

  我不能避世隐居,与鸟兽相伴。

  D.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天下若是太平了,我也就不跟人们在一起从事改革了。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仲由等五人。

  B.本文中长沮、桀溺为一介农夫,自然胸无大志。

  C.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对话,最后是与孔子对话。

  D.孔子与长沮对话,而后又与子路对话;子路与桀溺对话

  11、上文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态度?(不要超过15字)。(3分)

  12、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对社会环境与改革的关系,孔子所持的观点(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超过15字)。

  而长沮、桀溺的观点(态度)却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超过15个字)。(6分)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

  (一)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①,召忽②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二)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③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④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⑤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

  [注]①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齐桓公与他争位,杀掉了他。 ②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被杀后,召忽自杀,管仲归服于齐桓公,并当上了齐国的宰相。 ③匡:纠正。 ④衽:衽,衣襟。 ⑤谅:遵守信用,这里指拘泥小的信义、小的节操。

  1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译文:

  (2)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译文:

  14、从上面两段文字看,孔子称赞管仲“如其仁!如其仁!”这是为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拓展延伸】

  孔子生活在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具有志道据德、传承文明、振兴华夏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责任论的言谈,主要涉及家庭责任论、社会责任论和国家责任论三个方面。两千多年来,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激励、鼓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繁衍和国家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所体现的积极向上的责任意识和精神原则带有普世性和永恒性,当今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及其当代意义》

  2.《论语》雍也第六篇第二十八章: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誓,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一章很有意思,因为提问者是端木赐,他是孔子学生中最富有的一位,与贫穷的颜回形成了两个极端。而且端木赐的富有不是来于父母的馈赠和遗产,而是靠己敏锐而老道的经商才能。孔门学说能够传播很广都得益于这位富有的学生用财力去支持和推广。我们现代所说的“儒商”这个词的始祖和原型,就是他——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

  由于子贡能言善辩,口伶俐,颇有外才能,兼其深谙商业低买高卖之商理,所以颇清高。

  他非常认同孔子的学说,所以当他通过转卖货物、投资致富后,便想实现老师所说‘仁’的境界。于是才有了这段对话。

  子贡问孔子:“如果有人广泛地、无条件的把好处送给民众,救济民众,让民众都得到帮助。这个人怎么样,可以算得上是您说的仁人了吧?”子贡在这里说的这个人,其实是暗指己,也就是用隐晦的话说:“老师,如果我拿出钱来帮助大家,而且不要好处,那我是不是就达到了您要求的具有了‘仁’的品德了呢?”

  孔子明白子贡话里隐含的意思,但他又知道子贡是不可能做到这些的,这可能是子贡有钱了以后的一种我炫耀,但方向是正确的。所以孔子并没有打击子贡的这种显摆,反而幽了己一默:“能做到这种地步,何止是达到了‘仁’!那一定是圣人了。我做不到!即使远古时候像唐尧虞舜那样拥有绝对威望和权力的明君也做不到啊!”在不落痕迹地批评了子贡这种好高骛远的想法后,孔子不失时机的提出了“仁”者的标准:“有仁德的人,己想立于天地之间,有一番事业和抱负,他也一定会帮助别人达到;己想要将来通达有前途也要帮助别人通达。凡事能够从身边的人和事做起,做到推己及人,就可以说是仁的方向了。”水之声:将文章归类到“治国”一类,并非哗众取宠。源于《本周金融观察》中编者点的下列评论:另有故事:鲁人流落异国为,鲁国规定凡是看到本国人在别的国家被卖为隶,只要出资买回就可以得到重奖。

  孔子的学生子贡买回隶后却谢绝了政府的奖励,孔子对此不仅不予以表扬,反而作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子贡这样做开了一个很坏的头,以后不会再有人愿意花钱替国家赎人了。

  都说孔夫子是“圣人”,太过迂腐,言义不言利,其实都是后世腐儒的向壁虚构。孔夫子实在是个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知道人对利益的追求、对欲望最求纯属天,只可引导而不可压制。高标准的道德只能施之于少数人,同样必须出于觉愿,不可求;对于多数人来说,执政者还是要力求使道德规范与基本的利益诉求达成一致,使人们的利行为客观上成为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的善行,这样的政策方能行得通、行得远。这些才是将上面那段文字打上“治国”烙印的原因。希望执政者对于政策的考量,应该立足于远、立足于长,切不可朝令夕改,让民众不知所以。

7、《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1、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重要篇章及学习方法

  2、阅读《先秦诸子选读概说》,了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诸子议论文的魅力

  3、阅读《论语》选读提示,了解孔子的生平及《论语》特点(补充《史记•孔子世家》相关语段)

  4、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大意

  第二课时

  1、导入:孔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

  2、朗读、阅读课文,疏通文句,整理文言知识,翻译难句(见《新课程新练习》)

  3、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五则材料的主旨,概括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

  第三课时

  目标:1、扣紧文本分析孔子的形象,学习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

  2、孔子形象的塑造方法

  重点:1、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几类人对孔子的不同态度

  难点:拓展探究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积累作文素材

  一、由孔子周游列国图片情境导入:风雨飘摇,苍茫……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并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这几类人对孔子的态度以及孔子的反应

  1、侧面点明孔子宣扬大道的决心←仪封人:崇敬

  2、不避嘲讽,积极入世←长沮:嘲讽

  桀溺:不屑

  3、不避讽劝,积极入世←接舆:婉劝

  4、批评隐士:不仕无义←丈人:不满

  5、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广为人知←晨门:不解

  (明确衬托手法及孔子精神的伟大)

  三、出示幻灯片,阅读《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周游列国所遇到的困难,加深学生对孔子精神理解(选讲5、7则)

  1、孔子贫且贱。及长,……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2、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3、孔子遂适卫,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

  4、将适陈,过匡,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5、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何!”

  6、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

  7、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史记•孔子世家》

  四、归纳整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作文素材,引导学生思考挖掘素材的不同侧重点:

  文天祥、史可法、布鲁诺、西西弗斯

  五、思考:作为一位中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补充:湖北荆州长江大学学生勇救落水儿童

  六、课堂小结:

  两千多年前,孔子……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李大钊……

  今天,湖北荆州长江大学学生……

  七、课后探究:

  阅读鲍鹏山《黑暗王国里的残烛》,并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理解。

8、《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学生姓名:()学习小组:()学案完成情况:()

  学习目标:(1)阅读目标:熟读并背诵经典语句

  (2)知识目标:实词“见”“是”的一词多义,虚词“之”的用法

  (3)能力目标:领会孔子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知识链接: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者。从55岁到68岁周游列国,在长达十四年的奔波中,到处宣传和推行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但始终没有得到参政的机会。

  孔子对一生经历的总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导学过程:

  (一) 阅读须注意的字音:

  (1)仪封人请见()(2)木铎()(3)长沮()桀溺()(4)舆者()

  (5)耰而不辍()()荷蓧丈人()()杀鸡为黍而食之()

  (二)初读思考:

  (1)孔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所遇到的人对孔子有哪两种看法?试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2)面对众人对自己的评价,孔子的态度如何?试用自己的语言整理答案。

  总结:十四年的艰苦跋涉,孔子从来没有动摇过自己的人生目标: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使它向着有道的境界前进。面对长沮、桀溺、荷蓧丈人这些隐于山林的小隐们的嘲讽和规劝,孔子没有随波逐流,他选择了勇敢担当,为有道的社会,为祥和而安宁的社会而奋斗。

  (三)再读整理知识。

  一词多义:见(1)仪封人请见()是(1)是鲁孔丘与?()

  (2)吾未尝不得见也()(2)是知津矣()。

  (3)君既若见录()(3)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虚词“之”的用法:

  (1)君子之至于斯也()(3)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2)天下之无道也久也()(4)孔子下,欲与之言()

  (四)研读探究文言文特殊句式与固定结构

  (1)滔滔者天下皆是也()(2)而谁以易之()

  (3)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4)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五)经典语句回顾:

  (1)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

  (2)往者不可谏,----------------。陶潜变“之”为:悟已往之不谏,--------------------------。

  (3)丈人曰“-------------------------,---------------------,孰为夫子?”

  (4)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六)拓展延伸——片段作文:

  根据文中“接舆歌而过孔子……”一段,设想如果接舆不躲避,孔子又会说些什麽呢?请你展开想象写一段孔子的话。

  ------------------------------------------------------------------------------------------------------------------------------------------------------------------------------------------------------------------------------------------------------------------------------------------------------------------------------------------------------------------------------------------------------------------------------------------------------------------------------------------------------------------------------------------------------------------------------------------------------------------------------------------------------------------------------------------------------------------------------------------------------------------------------------------------------------------------------------------------------------------------------------------------------------------------------------------------------------------------------

  (六)写作素材积累:(勇于担当责任)

  那年,他还是一个9岁多的孩子。那天,他的父亲带回一把斧头。这是一把非常精致的斧头,父亲将其放到地上后,就外出办事去了。

  望着那把漂亮好看、闪闪发光的斧头,孩子突然心生奇想:“他锋利吗?我要试一试!”想到此,他拿起斧头,蹦蹦跳跳的跑到自家的樱桃园。望着那一棵棵挂满鲜艳雨滴的红果果,他选了一棵最细的,使出全身力气,用力挥起了斧子,只听咔嚓一声,那棵细细的小树拦腰倒了下去。霎时,孩子意识到自己闯了祸,赶快跑回家中,把斧子放回了原处。

  傍晚,父亲回到家里,一眼便看到那棵被砍倒的樱桃树。因为那是他最喜爱的一棵优良品种树。为了这颗优良品种,他可没少费力气。瞬间,父亲怒火中烧:“这是谁干的?”面对怒发冲冠的父亲,孩子怯生生地走到父亲身边道:“爸爸,是我。”

  “是你?”父亲大惑不解。待孩子慢慢细说后,他不仅没有责孩子。而是把其搂在怀里道:“我为你的诚实高兴,因为这是比100棵樱桃树还要宝贵的东西。”

  这孩子名叫乔治华盛顿。他后来成了北美起义部队的总司令。在他的领导下,打败了英国殖民者,实现了美国的独立,华盛顿被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现在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9、先秦诸子选读《论语》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咱们就开始学习《先秦诸子选读》。那么什么叫先秦诸子呢?在这里所说的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最终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二、先秦诸子散文概论

  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下面就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简介。

  1、儒家是由孔子开创。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

  2、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

  3、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庄子》

  3、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

  先秦的诸多经典,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这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

  三、儒家思想及其《论语》:

  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2、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ún:编纂。

  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四、整体感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五、小结:略

  六:作业:熟读课文,生字正音并释义

  【板书】1、儒家是由孔子开创。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

  2、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

  3、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庄子》

  4、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前三小节、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教学过程】

  (一)翻译第一小节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八佾yì篇》)

  【注释】(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把他引见给孔子。(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评析】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二)翻译第二小节:

  【原文】长沮(jù)、桀(jie)溺(n)(1)耦(ǒu)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y)(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同“欤”)?”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y)之(5)?且而与其从辟(6)(b)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yōu)而不辍(chuo)。子路行以告。夫子怃(wǔ)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微子篇》)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pèi)。(5)以:与。之:它。(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评析】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三)翻译第三小节:

  【原文】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2)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3)而辟(4)之,不得与之言。(《微子篇》)

  (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2)殆(dài):危险。(3)趋:快步走。

  (4)辟(bì):通“避”,躲避。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

  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评析】: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尊重,又有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之深。

  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三、小结:略

  四:作业:习题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四、五小节的内容及其进一步理解掌握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朗读并翻译第四小节

  4、【原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hė)蓧(diao)(1)。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shǔ)(3)而食(s)(4)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子篇》)

  【注释】

  (1)蓧:读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分是粪;不,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我们以为,子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所以,我们同意第一种说法。(3)黍:音shǔ,黏小米。(4)食:音sì,拿东西给人吃。

  【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评析】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

  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避世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二、朗读并翻译第五小节:

  【原文】子路宿于石门(1)。晨门(2)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宪问篇》

  【注释】(1)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2)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评析】反映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三、思考问题。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

  孔子的人生态度:积极入世;勇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2、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这'。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课后P12练习一)

  提示:可以考虑提出者不同的出发点。言之成理即可。在我国传统中,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都是先秦儒家的大师。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模式。在修身为立足点上,无论是进还是退,两者并无差异。但是,孔子对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更为执着。

  3、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P12课后练习二)

  答案明确:这两类人都强烈不满于混乱污浊的现实。但孔子力图改变它,并且不屈不挠,而后者则选择了避世,洁身自好。前者更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对自我的考虑较少,相比之下后者不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

  (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消极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积极入世),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四:小结:题目意思为: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选文展示孔子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品质。

  五:作业:写一篇600字的文章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

  六、板书:略

10、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咱们就开始学习《先秦诸子选读》。那么什么叫先秦诸子呢?在这里所说的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最终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下面就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简介。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的手工业者阶层的思想家。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

  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宇宙中的终极存在,是一种有规律性的东西。庄子(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战国末期唯物主义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受到秦王政(即秦始皇)的重视。他的法治主张,符合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企图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要求,从历史发展来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他主张的极权政治、高压政策(如残酷的刑罚)等等,主要是针对劳动人民的,这又是违反人民的利益的。

  -

  先秦的诸多经典,如《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这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

  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ún:编纂。

  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一、请同学们先阅读该单元前面的概说,以及《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前面的说明。在同学们阅读正文之前,首先应该通过自己动手,来了解儒家及其代表人物。

  二、请同学阅读正文,参考注释,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长沮( )桀溺( )耦而耕( )怃然( )耰( )辍( )荷蓧( )食之( )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封人:镇守边界的官。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无道:没有德政。

  耦而耕:两人并耕。

  津:渡口。

  易:改变。

  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

  谏:挽回。

  趋:快步走。

  荷:背负。

  食:拿东西给别人吃。

  3、掌握下列通假字。

  仪封人请见:"见"通"现",引见之意。

  桀溺:"桀"通"杰"。

  而谁以易之:"而"通"尔"。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

  植其杖而芸:"芸"通"耘"。

  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4、做课后第三大题。

  三、能够结合注释会翻译每一节的内容。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仪地长官求见孔子,他说:"君子到了这里,我都要求见。"见孔子后,出来说:"诸位,不要在乎官职,天下无道很久了,老天要你们的老师成为号令天下的圣人。"

  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尔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长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过,让子路询问渡口。长沮说:"驾车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是鲁国孔丘吗?"是。"他天生就应该知道渡口在那里。"子路再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我是仲由。"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是。"坏人坏事象洪水一样泛滥,谁和你们去改变?你与其跟随避人的人,哪里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的人呢?"他边说边不停地播种。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说:"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同人打交道而同谁打交道?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提倡改革了。"

  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己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歌路过孔子车旁,说:"凤啊!凤啊!你怎么这样倒霉?过去的不可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赶上。算了!算了!现在的执政者很危险!"孔子下车,想同他说话。他赶快避开了,孔子没能与他交谈。

  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返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农具。子路问:"您见到过我的老师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说完,就扶着拐杖除草。子路拱着手站在一边。老人留子路过夜,杀鸡煮饭给子路吃,又让两个儿子跟子路相见。第二天,子路告辞,赶上孔子一行,把情况向孔子做了汇报。孔子说:"是隐士。"让子路返回去见老人,到了他家,他已出门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之间的礼节,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能抛弃呢?想洁身自好,却破坏了君臣之间的大伦。君子做官,只是履行人臣的义务,至于天下太平的理想,早就知道行不通了。"

  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子路在石门睡觉,看门的说:"哪来?"子路答:"从孔子那里来。"问:"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四、思考问题。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

  2、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这"。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提示:可以考虑提出者不同的出发点。言之成理即可。

  3、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五、问题探索。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于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了解,写一篇小短文,说一说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如何看待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儒家思想?

1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问题导学:

  一阅读《论语》选读提示,了解孔子的生平及《论语》相关知识。

  【作者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ún:编纂。

  【背景剖析】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得不到重视。孔子对社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秩序,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反对暴政,强调“仁者爱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所以他一方面教授各国弟子学习礼仪,一方面积极入世,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真是踌躇满志。他最初做中都宰,一年之后,升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先是用外交手段,收回了被齐国占领的鲁国的城池,后又诛杀了乱臣少正卯。治理国家仅仅三个月,路不拾遗,四方之客都宾至如归。齐国害怕孔子执政,会使鲁国强大,威胁自己,所以送了一些美女给鲁君,鲁君于是耽于享乐,不理朝政。孔子见自己抱负难以施展,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国,开始了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常遭困厄,但都不受重用。最后只得返回鲁国,专心修订《诗》《书》《礼》《乐》,教授弟子。鲁哀公16年(前479年),孔子卒。

  孔子的一生,总的来说,是郁郁不得志的。这是因为那个动荡的时代,诸侯崇尚武力,大国君主希望通过武力建立霸业,而一些弱小的国家要想自存,也不得不重视武力,这样诸侯之间的战争就在所难免了。而孔子提倡的“礼治”、“文教”,则未免太过温和了,他提倡大家遵守周礼,自己“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只能使人感觉很滑稽,不符合时代潮流。理想与现实这样格格不入,他的失败和挫折是难免的了。

  二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三文选正音并诵读:

  ①木铎()②桀溺()③长沮()④执舆()⑤荷蓧()⑥黍()⑦怃然()⑧殆()⑨八佾()

  ⑩见其二子()⑪耦而耕()⑫耰而不辍()

  四结合注释理解文选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2.试归纳每段文选的内容

  问题深入:

  一小组互助完成五段文选相关内容。

  1完成练习册第4页基础梳理一至七题

  2完成课本第12页思考与练习第三题

  二在理解五段文选内容的基础之上试对每段文选做简要评析。

  文选1

  文选2

  文选3

  文选4

  文选5

  巩固训练:

  一自主学习练习册第4页句段赏析相关内容

  二练习册第6页基础知识相关训练

  三完成下列练习

  1.文学常识填空

  (1)孔子(前551~前479)名,字。春秋后期伟大的、,的创始人,国人,提出了“仁”的思想。

  (2)《论语》是一部体的著作,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内容记载了几位弟子的话。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论语是“”之意。

  3.翻译下列句子

  (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译文:

  (2)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

  (3)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译文:

  四阅读课本第13页相关链接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2

  问题导学: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并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这几类人对孔子的态度以及孔子的反应。

  仪封人:

  长沮:

  桀溺:

  接舆:

  丈人:

  晨门:

  二识记并理解下列名句。

  鸟兽不可与同群。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问题深入:

  一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二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课后P12练习一)

  三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P12课后练习二)

  四本文是如何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

  巩固训练:

  一完成练习册第6页阅读理解课内阅读相关内容

  二作为一位中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12、古代先秦诸子散文: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自主学习篇——自主,新课标理念的精髓

  卡片摘录

  【作者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

  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背景剖析】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得不到重视。孔子对社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秩序,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反对暴政,强调“仁者爱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所以他一方面教授各国弟子学习礼仪,一方面积极入世,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真是踌躇满志。他最初做中都宰,一年之后,升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先是用外交手段,收回了被齐国占领的鲁国的城池,后又诛杀了乱臣少正卯。治理国家仅仅三个月,路不拾遗,四方之客都宾至如归。齐国害怕孔子执政,会使鲁国强大,威胁自己,所以送了一些美女给鲁君,鲁君于是耽于享乐,不理朝政。孔子见自己抱负难以施展,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国,开始了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常遭困厄,但都不受重用。最后只得返回鲁国,专心修订《诗》《书》《礼》《乐》,教授弟子。鲁哀公16年(前479年),孔子卒。

  孔子的一生,总的来说,是郁郁不得志的。这是因为那个动荡的时代,诸侯崇尚武力,大国君主希望通过武力建立霸业,而一些弱小的国家要想自存,也不得不重视武力,这样诸侯之间的战争就在所难免了。而孔子提倡的“礼治”、“文教”,则未免太过温和了,他提倡大家遵守周礼,自己“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只能使人感觉很滑稽,不符合时代潮流。理想与现实这样格格不入,他的失败和挫折是难免的了。

  基础积累

  【识字记音】

  ①木铎()②桀溺()③长沮()

  ④执舆()⑤荷蓧()⑥黍()

  ⑦怃然()⑧殆()⑨八佾()

  ⑩见其二子()⑪耦而耕()

  ⑫耰而不辍()

  答案:①duó②nì③jù④yú⑤hèdiào⑥shǔ⑦wǔ⑧dài⑨yì⑩xiàn⑪ǒu⑫yōuchuò

  【解释实词】

  ①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②使子路问津焉:

  ③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④往者不可谏:

  ⑤今之从政者殆而:

  ⑥不仕无义:

  答案:①担忧②渡口③参与④匡正,挽回⑤危险⑥出来做官

  【通假举要】

  ①长沮、桀溺耦而耕:

  ②是鲁孔丘与:

  ③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答案:①“桀”通“杰”,形容高大②“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③“而”通“尔”,你;“辟”通“避”,躲避

  【一词多义】

  (一)实词

  见

  悠然见南山

  项伯即入见沛公

  吾未尝不得见也

  于是见公输盘

  汝真女子之见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其二子焉

  才美不外见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答案:看见,望见/会见/谒见,拜见/召见,接见/见识,见解/表被动,被/介绍,引见/显露/出现

  (二)虚词

  而

  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植其杖而芸

  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吾恂恂而起

  ⑦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⑧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⑨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⑩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答案:①表并列②表递进③表承接④表转折⑤表假设⑥表修饰⑦表因果⑧表目的⑨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⑩句末词气词,相当于“罢了”

  【词类活用】

  ①耰而不辍:

  ②子路从而后:

  ③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④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答案:①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耰耕地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落在后面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留下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洁,使……乱

  【古今异义】

  ①遇丈人

  古义:

  今义:

  ②子见夫子乎

  古义:

  今义:

  答案:①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义:岳父。②古义:旧时对老师的称呼。今义:是指因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

  【文言句式】

  ①子路曰:“为孔丘。”

  ②而谁以易之?

  ③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④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答案:①判断句②宾语前置句③介宾短语后置句④省略句

  【名言名句】

  ①,来者犹可追。

  ②士志于道,,未足与议也。

  ③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④不以言举人,。

  答案:①往者不可谏②而耻恶衣恶食者③敏于事而慎于言④不以人废言

  合作探究篇——合作,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

  重点剖析

  【中心主旨】

  本课5则选文均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通过孔子的言行及别人的评价,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极力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为己任,具有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更具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与坚韧的品质。

  【问题讨论】

  1.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赏析: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辞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2.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赏析:儒家认为,隐居山林是不对的,老人与他的儿子的关系尚且仍然保持着,却抛弃了君臣之伦;想要使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样做完全是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这种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是缺乏社会责任心的表现,历来为儒家所反对。

  【艺术特色】

  1.运用侧面烘托和对比的方法来表现人物形象。

  选文1、选文4和选文5,通过对仪封人、荷蓧丈人和晨门等人的语言的描写,从侧面表现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品质;而选文2、选文3和选文4将长沮、桀溺、接舆、荷蓧丈人等人的消极避世与孔子的积极入世进行对比,从而更加突出和丰满了孔子的形象。

  2.相关人物的动作或行为富有个性。

  选文2中用“耰而不辍”四个字来描写桀溺的情态,使人物格外生色。接舆劝孔子一段,在他唱完之后,写了这样一个场面:“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之后戛然而止。孔子想说什么,接舆又为何躲避,都不得而知,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

  点拨•迁移

  课文内容 ※点拨※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借仪封之口,用“木铎”比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虚假尊重,又有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之深。

  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发散迁移 ※思考※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则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1、孔子与荷蒉者以及本课中长沮、桀溺、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 2、阅读本段,结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参考答案:

  1.荷蒉者、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2.孔子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圣人之所以为圣,皆出于此。

  训练落实篇——听来终觉浅,绝知要躬行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仪封人请见(jiàn)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

  B.长沮、桀溺耦而耕(ǒu)耰而不辍(yōu)

  C.夫子怃然(wǔ)趋而辟之(pì)

  D.以杖荷蓧(hè)杀鸡为黍而食之(sí)

  答案:B

  解析:A项“见”读xiàn;C项“辟”通“避”,读bì;D项“食”读s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仪封人请见见:引见

  B.而谁以易之易:改变

  C.往者不可谏谏:匡正

  D.趋而辟之趋:快步跑

  答案:D

  解析:D项“趋”,快步走。

  3.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B.何以战

  C.作《师说》以贻之

  D.遇丈人,以杖荷蓧

  答案:C

  解析:C项“以”为连词,其余各项皆为介词。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而谁以易之?

  B.晨门曰:“奚自?”

  C.孔子曰:“何陋之有?”

  D.子路宿于石门。

  答案:D

  解析:D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其余各项均为宾语前置。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5—8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杖荷蓧荷:背负

  B.植其杖而芸芸:除草

  C.明日,子路行以告明日:第二天

  D.行其义也义:正义

  答案:D

  解析:D项,义:道术或主张

  6.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子路拱而立

  ②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③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④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答案:B

  解析:B项,①连词,表承接;②连词,表转折;③助词,的;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下列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语录体,记述的大都三言两语,少数几章也只记了谈话时的场景。上述文段不仅有时间的推移、有子路等人活动场所的变换,而且具备了一定的情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情节、通过有关人物的言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观和政治观。

  B.丈人带讽刺的话语,说罢便“植其杖而芸”的行动,表现出他的态度倨傲,自认为比孔子高明,德行比孔子高尚。另一方面,他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又表现出他对孔子师徒风餐露宿周游列国的同情。

  C.子路认为自己对隐者恭敬有礼,隐者便款待自己,并让儿子出来相见,这说明隐者没有废弃“长幼之节”;但他不出仕,放弃了臣子对君主应尽的责任,即君臣之义,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D.孔子的话(包括子路根据孔子的意思说的话)和他叫子路回去看丈人的举动,表现出他对丈人过隐居生活的某种赞赏的感情,而对丈人那种逃避现实“不仕无义”的处世态度,却给予严历的批评。

  答案:B

  解析:B项,“又表现出他对孔子师徒风餐露宿周游列国的同情”不正确。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答案他便留子路住下来,杀鸡、做黍米饭给子路吃,把他的两个儿子叫来拜见子路。

  (2)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答案孔子说:“他是个隐士啊。”让子路返回去看望他。子路到了他家,他却走开了。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回答9—12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②。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③,爵之大夫,起累绁④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⑤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释:①帐目清楚,收支平衡。②⑤:官名。③羖:公羊。④累绁:用绳索捆绑。⑥粥:卖。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诫其嗣懿子曰诫:告诫

  B.已而去鲁,斥乎齐去:到达

  C.昔秦穆公国小处辟辟:偏僻

  D.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乡:向往

  答案:B

  解析:去:离开。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斥乎齐,逐乎宋、卫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B.与语三日,授之以政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孔子遂行遂拔以击荆轲

  D.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答案:A

  解析:介词“在”/介词“对”;B都是介词“把”;C副词“于是,就”;D都是副词“将要”。

  11.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说明孔子“执政才能”“好礼有才”的一组是()

  A.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

  孔子适齐,为高为高昭子家臣

  B.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

  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C.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

  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D.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

  吾即没,若必师之

  答案:B

  解析:A项中“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说明的孔子的经历,并未说明“好学有才”;C项中“于是反鲁,鲁复善待”说明的是鲁国对孔子的态度,并未说明“好学有才”;D项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说明的是孔子对职位变动的态度,并为说明“执政才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厘子的赞誉,厘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孔子一生中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的小官等等,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

  C.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受到了善待。

  D.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然而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情不自禁和痴迷以及齐国人对此的赞赏,却让齐景公感到了宝座的倾危而没能重用他。

  答案:D

  解析:齐景公不重用孔子的原因是齐大夫欲害的影响使齐景公感到自己年事已高,不能保证他所喜爱的孔子在自己退位后仍能被赏识而受到迫害。

  【参考译文】

  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孔子十七时,鲁国的大夫厘子病重,快要死了,厘子告诫自己的后代懿子说“孔丘,是圣人的后代,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然不一定能当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能显达的人出现。现在孔子年少而好礼仪,他不就是要显达的人吗?我就要死了,你们一定要拜他为师。”

  孔子家境贫寒,社会地位低贱。成年后,曾经在季氏的门下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官,出纳钱粮计量公平准确;又曾担任管理牧场的小官,畜牧繁殖增长。由此,担任司空。不久,他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到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围困,于是又返回鲁国,鲁国又很好地对待他。

  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已经三十岁了,齐景公和晏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予:“从前秦穆公国家小,又处在偏僻的地方,他能称霸是靠什么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然小,但是他的志向很大,虽然处于偏僻的地方,但施政却很得当他亲自推举用五张羊皮赎回的百里溪,授予他大夫的爵位,把他从拘禁中解救出来,和他谈了三天的话,然后让他执掌国政,用这种精神治理国家,就是称王于天下也能做到,他只称霸还小了一点。”景公听后很高兴。

  孔子三十五岁时,鲁国发生动乱。孔子到了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通过高昭子的关系接触景公。孔子和齐国的乐官谈音乐,听到韶乐,就学起来,三个月竟然尝不出肉味来,齐国人称赞他这种专心致志的精神。齐国的大夫想害孔子,孔子知道了。景公说:“我老了,不能任用你了。”孔子于是辞行,返回了鲁国。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了,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脸上露出喜色。他的弟子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惧怕,大喜来到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个话,但不是还说‘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吗?”于是杀了扰乱政治的少正卯。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不敢哄抬别人丢失的东西;四方的游客来到鲁国的城池,不必向当官的求情送礼,都给予借贷和照顾,直到他们满意而归。

  孔子七十三岁时,鲁岁时,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去世。

  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

  写作审美提升篇——世事皆学问,人情即文章

  角度一

  如何认识孔子

  角度分析:孔子为圣,圣者之圣。纷争之春,多世之秋,乱世间,圣人傲立。其对自身的感怀,对社会的关注,对文化的贡献: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才乎!

  【写作示例】

  至圣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孔子七十二门生为贤人,另有三个人感其教化。孔子身体力行的教学,是无愧于先师的称号的。他的学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潜心学问,有的能通灵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庙堂。孔子注重文化的传承,其修《春秋》《诗》虽是为儒家而修,对《诗》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无疑将中华的文化传了下来。否则哪有“关关睢鸠”的千古绝唱?孔子是个文化人。他回望是历史,低首是现今,远望是将来。汉代的独尊儒术使其学术的传承初见成效;传至宋代,程朱理学的高峰,也是孔子精神的续扬。一门能傲立千年的学术以其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能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证明了它在华夏的生命力,无人可挡的生命力!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的精神,他的学说也随川前行,奔流不止。

  孔子为圣,圣者之圣。纷争之春,多世之秋,乱世间,圣人傲立。其对自身的感怀,对社会的关注,对文化的贡献: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才乎!

  角度二

  话题:变。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角度分析:“变”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话题,其基本意思是“和原来不同,变化,改变”。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写作时可就人、事、物、理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写深写透,只要与“变”相关就“符合题意”。要学会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世界(包括人、事、物、理各方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变”的结果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它比起思想僵化,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总是一种进步。“文章合为时而著”,写“变”这话题,要在思想上、意识上、精神上、风貌上表现出新的时代气息,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求进步,求发展,求创新。

  【写作示例】

  永远的葱郁,永远的中国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阔的学究。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自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受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教师。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

  我想,孔子不会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中国是稳健中发展的仁者。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这,才是最大的智慧。寿哉,仁者!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安塞腰鼓》复习中考复习(七年级下册)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做人的根本——诚信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诗词五首》《我理想中的学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山米与白鹤》教学设计及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中考复习热点精粹——名著阅读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中国建筑的特征》自由讨论式教学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非攻》教案一等奖(苏教版六年级必修三) 《论语》精粹111句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海燕》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五人墓碑记》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文学类阅读导学案一等奖——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及主题(高三) 《师说》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四) 《鸿门宴》复习备课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下册)

最新中学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红楼梦(语文版教案一等奖设计) 史记选读(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荷塘月色(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赤壁赋苏轼(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丰乐亭记(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外国诗两首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语文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高二语文《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三单元(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话题作文局部的完善(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话题作文理性思维的深化(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相关信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高二上学期学生期末自我总结报告 人教九年级上《谈生命》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高二学习个人计划范文 高二选修诸子散文《有无相生》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天下父母心作文八百字 天下父母心为题目的作文 人教课标十一册语文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年级上册组数评课稿 人教版轴对称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