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满井游记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体会白描手法和比喻的运用。
5、二、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鹄(hú)鬣(liè)茗(míng)罍(lěi)蹇(jiǎn)倩(qìan)髻(jí)鬟(huán)浃(jía)乍(zà)澈(cè)靧(huí)曝(pü)呷(xiā)
二、导入: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了岳阳楼,在欧阳修指引下,观赏了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的东直门有什么美景。走,我们踏青去!
1.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进土,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小组互助,教师更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研读赏析
一、提问:请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二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第三段:交代写作本文用意和写作时间。
二、提问: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三、提问: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四、提问: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层意。
可以分三层。
第一层(从“甘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二层(从“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的盎然春色。
第三层(从“始知……”到“末之知也”):表现作者的欢快心情。
五、提问: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
感受:“若脱宠之鸽,”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入”、“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六、提问:第三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并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七、提问:请归纳本文中心思想。
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心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八、提问: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l)若脱笼之鹄:以物比人(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人比物(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九、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
十、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走进名校》
2、教学设计:八年级(上)语文第19课《生物入侵者》(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内容:八年级(上)语文第19课《生物入侵者》
知识与技能目标:阅读课文,积累字词,获得一些生态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对“生物入侵”理解
教学手段:广安新闻;07年《少百科知识报》暑假版;彩色粉笔
教学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讲述水葫芦入侵广安的新闻.(广安新闻联播12月9日报道)教师讲完后,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明确: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生物入侵者》,希望学习此文能促使我们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师板书课题)
2、题解:要求学生合上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入侵”和“生物人侵者”的含义。然后要求学生从文中勾画出揭示“生物入侵者”含义的语句。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教师展示以下问题,学生阅读思考。
a.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
b.你觉得学习本文应从哪些方面人手?试拟出本文的学习目标。
◆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弄清文章内容,并共同拟定学习目标。
◆班上交流:明确本文学习目标及主要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见前面的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的相应措施。
◆编写提纲
教师用展示结构图示,要求学生在空缺处填上相关内容。引出话题:
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1段)
摆出现象:具体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2、3、4段)
探究原因:——(5段)
揭示态度:——(7段)
采取措施:——(8段)
三、写法探究
1、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a.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b.探究本文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
明确:运用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且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a.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b.找出文中运用上述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
(将学生分成三大组,每一组找一种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看哪一组找得又快又好)C.说说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并从文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D.教师出示一只彩色粉笔,要求学生从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这三种说明方法中至少选两种方法对其作简要说明。
四、小结
要求学生从主要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对全文作一个小结。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全文。
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及其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为我们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借鉴。
五、延伸拓展
自然界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我们身边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如果发现我们该怎么做?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从中任选五个词语写一段话。(不超过150字)
2、搜集生物人侵的相关资料(至少一种),要求写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称、原产地、人侵地及危害。((教师提供07年《少百科知识报》暑假版)
3、选作题: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的理论。
3、满井游记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体会白描手法和比喻的运用。
5、二、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鹄(hú)鬣(liè)茗(míng)罍(lěi)蹇(jiǎn)倩(qìan)髻(jí)鬟(huán)浃(jía)乍(zà)澈(cè)靧(huí)曝(pü)呷(xiā)
二、导入: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了岳阳楼,在欧阳修指引下,观赏了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的东直门有什么美景。走,我们踏青去!
1.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进土,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小组互助,教师更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研读赏析
一、提问:请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二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第三段:交代写作本文用意和写作时间。
二、提问: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三、提问: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四、提问: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层意。
可以分三层。
第一层(从“甘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二层(从“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的盎然春色。
第三层(从“始知……”到“末之知也”):表现作者的欢快心情。
五、提问: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
感受:“若脱宠之鸽,”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入”、“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六、提问:第三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并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七、提问:请归纳本文中心思想。
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心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八、提问: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l)若脱笼之鹄:以物比人(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人比物(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九、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
十、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走进名校》
4、《求知善读》教学设计(鄂教版语文九下册)(鄂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求知善读>>教学设计(鄂教版语文九下册)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并学习围绕中心论点多层面进行论证的方法。
2、体会并学习运用名言和事例论证论点的方法。
3、积累关于读书求知的名言,认识读书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1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言:培根说: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不足。书籍是知识的载体,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那么多才多艺的高占祥在《求知善读》一文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2.作者:高占祥,著名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书法家、摄影家。他著的《人生宝典》被评为中国青年优秀读物。本文就是选自该合集之中的。
3.背景:高占祥同志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针对记者提出的“你认为道德教育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回答说:“要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点,在学校和社会教育中,增加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其次就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经验教训,编写一本简练的、生动的、易于被人们接受的德育教材。我写过一本关于道德教育的书——《人生宝典》,就是因为当年抓德育建设时,发现没有一本合适的教材,而当时的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都有。我写书时就想,写人类共同的真善美的东西,尽量避免和政治挂钩,不跟着风头跑。现在厚黑学、撒谎术,迎合青年心理的这谋那术,太多了,而正经的道德修养方面的书很难找,我曾建议文明办的同志,要让我们的德育教材更具有可读性。”
二、自读课文,积累字词
1.生字:
jièmèixiāoruìbìngdǔjiàoyě
慰藉愚昧骁勇睿智摒弃笃行 发酵陶冶
ài
狭隘
2.积累词语
陶冶: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睿智:见识卓越,富有远见。
慰藉:安慰,抚慰。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男儿相别三天,就应当另眼相看,极言进步之快。
三、点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思路
1.学生齐读题目后回答:
从题目上,你们读出了什么信息?(是论述“求知”与“善读”的关系)
2.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并梳理文章的思路。提示:画出每个段的中心句,想想作者提出了哪些主张,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
(显示如下填空)
(1)根据文体直接地说: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问题)
接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问题)
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决问题)
(2)根据课文通俗地说: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求知善读的作用)
接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为什么要求知读书)
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怎样求知善读)
(3)根据课文准确地说: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善于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塑造自己人格的重要手段)
接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读书是获取知识重要途径和塑造自己人格的重要手段”的层面阐述中心论点。)
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求知学习既需要苦读,
更需要善读的层面阐述中心论点。)
3.小结: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书籍是知识的载体,因此善于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接着,从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塑造自己人格的重要手段”两个方面展开议论,阐述了求知读书的重要作用。最后指出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强调“要求知,不仅需要苦读,而且要善读”。
第二学时
一.合作探究,学习技巧
1.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2.第二自然段中的中心句是哪句?作者是怎样围绕这句话展开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课文引用了“孙权劝学”.“凿壁借光”等故事讲述道理,它们分别证明了什么观点?这样说理有什么好处?
(1.略。2.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是“读书可以使自己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增长多方面的才华”,围绕这句话,作者先总说“书籍是和人类文明与社会历史一起成长起来的”再分说,再接着用一系列具体形象,阐述了为什么要求知的道理,得出中心句,最后引用培根的话和用比喻来强调读书求知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该段中运用了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3.读书要有恒心和毅力,使用典型的例子进行举例论证,使论证极有说服力,更易让人信服。)
二.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1找美句,说美点:
(1)比喻句
a知识是一切美德之母,只有知识的江河才能载起事业和理想之舟。
b书籍是时代的镜子,历史的化石,人类文明的阶梯。
c好书如“圣水”,坏书似“魔鬼”。“圣水”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魔鬼”可以使人产生邪念。
(a形象的比喻总说知识对铸造人格.成就事业和实现理想的重要作用。B从三个方面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求知的原因。C通俗易懂,有力地说明了读书要善于选择的道理。)
(2)读(引用的)名句,品名句(略)
2.摘(读书方面)名句,记名句
3.仿名句,创“佳句”
例句: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是明灯,能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书是航船,能帮助人们驶向成功的彼岸。)
5、《芦花荡》教学设计(一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寒噤、阴惨、仄歪、转弯抹角、张皇失措”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故事梗概,培养速读文章内容并概括文章的能力。
3、理解和分析人物性格,并学习用人物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感受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表达的民族精神。
结合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形象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展示课题
二、明确目标
三、检查预习
四、初读、理清情节
A、补充文学常识:小说三要素
B、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明确:抗日战争期间,在河北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子找到队伍的故事。
五、再读、评析人物
(一)初步感知人物性格
A、确定小说主人公及其生活背景。
B、补充日本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学生举例)
C、用“老头子是一个的人”句式评价人物。
D、明确老头子性格核心:过于自尊和自信。
(二)精读课文,具体分析。
A、在文中找到最能反映老头子“过分自尊和自信”的语句,结合小说情节和描写手法,作简要分析。
B、交流:老头子身上,还有些别的什么品质?
C、总结(用四字短语概括)
老头子是一个自尊自信、机智勇敢、爱憎分明的老英雄。
六、悟读、理解主题
文中对老头子形象,作了细致的刻画,文章还刻画了哪些值得敬佩、歌颂的形象?(讨论、交流)
总结明确: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七、拓展、延伸
文中“老头子”身上,凝聚着所有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假如“老头子”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中,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请你仿照下面的颁奖词,给“老头子”也写一段颁奖词。
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堪称无怨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气。他像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丁晓兵的颁奖词
(明确颁奖词的写作要点:概述事迹,评论功绩,饱含深情。)
八、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欣赏到了一位老当益壮的抗日英雄的形象,我们也学到了一些阅读小说的方法,将它们运用在语文学习中,你会有更大收获。
6、作文教学设计(说明顺序)(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作文教学设计
——以《故宫博物院》为范例,进行说明文“说明顺序”的训练
六苴中学陈亚宁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说明事物的时候,要把事物的特征说明清楚除了要抓住特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外,还要怎么做?(明确: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本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如何运用合理的顺序来说明事物。
二、揭示课题,展示目标
1、理解说明的三种顺序。
2、能运用恰当的说明顺序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三、学习指导,师生互动,精讲点拨
精讲: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自学指导
1、看课文《故宫博物院》,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学生自学范例,在文中作适当勾画;
小组交流、讨论范例,补充发言:
故宫的建筑顺序是由南到北,作者正是沿着中轴线,由南到北前行,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武殿、武英殿。然后继续向北,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到神武门而离开故宫。
作者将线路上的建筑物分成几个部分,辅以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方位词,使人对路线、方位、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让我们对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的风采有了整体的认识了解。
2、试总结用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物的方法技巧。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总结方法和技巧。
教师点拨精讲:
(1)说明顺序的安排,取决于说明对象的特点。
(2)说明具体的实物一般以空间顺序、按实物的空间位置或构成部分,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东西南北等次序来说明。
(3)介绍事物各个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或事物,多采用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因到结果,从概述到具体地揭示事物的特征。
3、写作训练:
请用一段简洁的文字,学习运用逻辑顺序来写一篇介绍“我们的校园”的说明文,5分钟后小组间相互阅读文段,互评互改。
——学生写作,小组交流、互评,教师巡视指导,找出有代表性的文段作全班阅读,让学生评议,修改,自我归纳方法。
——学生自我修改文段。
四、当堂训练:
请同学们以“我们的学校”为题,按空间顺序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要求:用一定的方位词把校园的整体布局介绍清楚。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写作收获
7、雪(鲁迅)(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用简洁的语言描绘文中的写景画面,概括江南雪和朔方雪的特点。
2.结合背景和相关材料,理解作者笔下江南雪和朔方雪的不同特点及作者寄寓的情感。
3.品味文中精炼传神富有表现力的语句,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对生命的赞颂,以及其直面惨淡人生的顽强战斗精神。
【教学重点】江南雪对朔方雪的衬托作用
【教学难点】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不屈的战斗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和品读讨论与点拨
【教学过程】
课前放《鲁迅先生》MTV,渲染氛围。
一、读不读鲁迅?
【过渡指导】对优秀的作家来说,阅读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反而使鲁迅先生的文字“尴尬”了起来,我们还读不读鲁迅?
【学生活动】组织交流。
归纳小结:《野草》是鲁迅作品中最值得我们阅读的一部作品,而《雪》是《野草》中最值得我们阅读的一篇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雪》--(课件:课文标题、作者。)
我们这节课的上法是:--(课件:多样化品读)
二、与文本对话,感知景物美。
1.【过渡指导】《雪》,到底美在哪里,为什么这么美?课文是怎样来表现这种美的呢?下面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请女同学读1—3段江南的雪,男同学读4—6段朔方的雪。结合所读内容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来分角色呢?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圈点勾画等
【评价小结】组织朗读,交流,评价。
教师板书:滋润美艳(美)——(江南的雪)
升腾旋转(力)——(朔方的雪)
2.【过渡指导】作者妙笔生画,一幅幅画卷俨然展现在我们面前。第1段已描写了江南雪的柔美,第2、3段去掉行不行?
【学生活动】自读课文语段,独立思考。
【评价小结】组织交流,评价。
【过渡指导】我们通过对词句的赏析感受到了朔方雪和江南雪的不同,下面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朔方雪的壮美和恒久。
【学生活动】有感情地诵读屏显内容。
女:朔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
男:旋风忽来便灿灿地生光,蓬勃地奋飞。
女: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合:旋转、升腾。
男:在无边的旷野上。
女:在凛冽的天宇下。
合: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女:是的,那是孤独的雪,
男:是死掉的雨,
合:是雨的精魂!
三、与作者对话,感受情感美。
【过渡指导】美文不仅需要我们动情朗读,还需要我们用心感受,静心研读。
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对前三段和后三段反复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的不同点。提示:我们可以从课文选取的内容、写景的角度、运用的句式、包含作者的情感等角度来思考。
【学生活动】自读课文语段,圈点勾画,批注赏析。
【评价小结】组织朗读、交流、评价。
请看概括:
内容:前三段,写景,也写景中活动;后三段主要描写雪景。
写景:前三段多绘色彩,重在描写江南雪的静态;后三段多状情态,突出朔方雪的气势。
句式:前三段多用长句,读来温柔婉转;后三段多用短句,读来刚劲铿锵。
情感:前三段是喜爱中有惋惜,后三段是赞颂中含敬仰。
归纳小结:喜爱、惋惜和留恋,是因为江南雪的柔美却短暂,朔方雪壮美和恒久,让鲁迅充满敬仰和赞颂。(教师板书:喜爱、惋惜和留恋敬仰和赞颂)
四、与人生对话,感悟精神美。
1.【过渡指导】前三段的文字细腻、绵长,看起来仿佛较重,其实很轻;而后三段粗犷、简约,看起来仿佛较轻,其实很重。请细细品味后三段,抓住其中一个词,或一句话,分析这个词语或句子的深刻内涵。
示例——“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这个句子中,“决不”二字不容置疑,写出了朔方雪刚劲、顽强的特点。
【学生活动】细读相关语段,文中批注,同桌交流。
【评价小结】组织朗读、交流、评价。
请看概括:
对于雪来说,太阳光应该是他最大的敌人,但是,当朔方的雪遇见太阳光的时候,他没有像南方的雪那样毫无反抗地就融化掉了,而是更坚强地奋飞和抗争。
“无边的旷野”,体现出朔方的雪是孤独的。
“包藏火焰”,在这样冷酷的环境里,拥有一颗火热的心,拥有战斗的热情。
用一个“撒”字让人感到这个雪是有力量的,有力度的,他不用“飘”不用“落”,和地上、枯草上的环境相融合在一起,有一种粗犷的感觉,还呼应了前面的“如粉如沙”,可见朔方雪具有一种独特的阳刚之美。
“死掉的雨”,从中可以看出朔方雪的一种生命力,他起先是雨,但是不管环境怎样恶劣,他又会变成雪,他永远都留在北方,永远是在和恶劣环境做斗争。他具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他是永恒的,是不死的。
……
2.【过渡指导】不仅一切景语皆情语,而且一切“情语”皆“人语”。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当时五四运动进入低潮,中国陷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鲁迅本人也因为支持北师大学生运动而被教育部开除公职,但是他没有丝毫的退缩,继续坚持斗争,将教育部长告上法庭,并且胜诉。在文中鲁迅用隐喻手法诗意地表达了自我。如果说文章赋予雪以人格化,那么你透过朔方飞雪,看到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评价小结】组织交流、评价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这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朔方雪,是雪的精魂,“也是人的精魂,鲁迅的精魂——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北大钱理群教授《心灵的探寻》
•“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越老越顽强的战士!”——阿累《一面》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归纳小结:《雪》是鲁迅的内心独白,也是他的人生选择,他要像朔方雪一样虽孤独却永不屈服!
(教师板书:孤独永不屈服)
3.【过渡指导】鲁迅先生“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鲁迅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一起大声诵读《雪》最后三段!
【学生活动】大声诵读《雪》最后三段。
五、读点鲁迅!
结束语:明末清初的张潮曾经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雪》一定还有更多的美味,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地感悟吧!
人们有“读不读鲁迅”的疑问,也许是因为对鲁迅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罢,也许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罢……都无从知道。
但我们说,读点鲁迅!读点经典!
板书设计:
滋润美艳(美)——江南——爱、恋、惜
孤独雪(鲁迅)永不屈服
旋转升腾(力)——朔方——赞、敬
8、《荆轲刺秦王》(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师准备
1.搜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信息。
2.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3.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准备
1.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2课时)
明确教学要点
1.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战国策》简介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背景简介
多媒体展示,教师简述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四、扫清阅读障碍
1.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
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夏无且(jū)
2.疏通疑难语句(多媒体展示,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疑难语句由学生预习得来)
①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
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③乃今得闻教:
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④函封之:
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⑥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⑦北之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
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五、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结构
1.指名学生复述
2.快速梳理情节(多媒体展示)
序幕狼烟四起
开端义士请缨
发展求取信物易水诀别
高潮廷刺秦王
结局壮士殒命
尾声秦王目眩
六、精彩语段赏析
1.师生共同确定精彩情节
板书:求取信物易水送别廷刺秦王
2.感受精彩情节,学生朗读精彩片段
求取信物分角色朗读
易水送别全体朗诵
廷刺秦王单人朗诵
3.分组讨论:
(1)分三组,分别讨论三个精彩片段。
(2)讨论内容,精彩从何而来。任选一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或人物性格或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或写作技巧或其他
三组分别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求取信物
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
易水送别
场面描写
1抓住特点白衣冠
2突出重点荆轲
3顾及全面其他人物
4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
烘托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如,白衣冠世皆垂泪涕泣世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
廷刺秦王
•顾笑武阳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超人的胆略、非凡的气质(神态)
•图穷匕现
神勇(动作描写短句)
•倚柱笑骂
视死如归(神态)
4.总结归纳(荆轲这一人物性格及塑造人物的手法)
反面观点仅作参考,本节课只就文本讨论。
七、结束语
八、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成语等
2.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荆轲是奴才还是英雄,应当歌颂还是应当批判”,请结合课文相关信息,联系历史背景,谈谈自己的理解。
板书:
荆轲刺秦王
精彩情节人物性格(荆轲)塑造手法
求取信物深谋远虑、胸有城府人物对话
易水送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场面烘托
廷刺秦王机智沉着、视死如归动作、表情
9、热爱生命(教案)(高中人教版新课标五步教学法)(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热爱生命》教案
目标展示:
知识目标:能说出关键句的内涵,体会蒙田对生命本质和意义的阐释。
过程与方法目标:摘抄散发思想华彩的语句,品味文章朴实富含哲理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文章丰富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提高个人素养。
练一练:
1、注音:赋予()厚赐()弥补()
解释:稍纵即逝:
2、走进作者:蒙田,国文艺复兴时期重要人文主义作家。他的《》是一部关于社会政治、宗教、伦理和哲学的论著。他以对人生的特殊敏锐力,记录了自己在智力和精神上的发展历程,为后代留下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3、请你写一句话阐释对生命的理解。
学一学:
1、齐读课文,作者认为怎样做是热爱生命,他对待死亡是什么态度?
热爱生活,使生活丰盈饱满,就不会为死亡感到苦恼。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质疑(要求勾出不懂的地方,提出疑惑。)
(1)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2)不过,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
(3)生之本质在于死。
(4)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5)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3、(小组合作)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从作者和别人对“度日”的不同态度中分析作者本意,体会文章主旨。
好日子 细细品尝
结
果 糊涂的人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将希望寄于来世。
聪明人享受生活充实。
坏日子 消磨光阴
哲人 打发消磨回避无视苦事贱物
我 值得称颂富有乐趣自然的厚赐优越无比
主旨:通过对比论证方法,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享受生命赋予的快乐,让生活过的丰盈充实,对于死亡也不会感到苦恼。
4、作者在第三段告诉我们聪明人享生活也要讲究方法,请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
抓紧时间有效利用时间只有正确认识生命,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关心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享受生活。
教一教:(包括“教师点拨”和“问题延伸”,在新课改背景下必须明确,只教学生不懂的,对于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能够解决的问题,我只做激励性评价。在重难点突破问题上,进行典型解析。
如问题:我”热爱生命,但为什么“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
拓展:我们都知道生命的长度不可以把握,那生命的分量可以增加吗?我们如何增加自己生命的分量?
在人类历史上,忍辱负重的司马迁(人固有一死,...........。究天人之际........),自沉汨罗的屈原,断头台上的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这些著名的人物都把个体的小我融汇于人类的大我之中,实现了人的生命的自我超越。
测一测:
1、学了本文,请结合你对生命的理解谈谈你的认识。
2、默写几句你认为文中散发思想华彩的语句。
评一评(包括各环节中的激励性评价和对课堂教学的有机补充,评价中即本着知识应用,又根植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交给学生真善美)
总结:作者用亲切、自然的行文风格,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对生命和生活的独特理解,深刻感悟和自得其乐的处理方式,告诉我们现实的生命历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只有抓住现实才是热爱生命的最好状态,这是先哲用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来晓喻后辈去实践热爱生命这一人生主题。
10、《满井游记》教学预案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生字词,积累常见实词和虚词。
2.能力目标:重视诵读,读出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趣,学会细致观察景物,并能灵活地借助修辞表现出来。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尽情领略大自然中的情趣。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感受作者钟情于山水的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搜集关于本文作者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以“满井春韵”为主题设计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说梦导入
卜算子•记梦
水似镜新开,山若梳鬟女。欲问游人去哪边,水秀山青处。才始探春来,不肯梦归去。满井吾来赶上春,惟愿和春住!
2.简介作者
板书课题:满井游记
一、探春——让满井春色明媚眼眸
1.听读课文,听准字音。
2.对照注释,读懂文意。
3.探春:
用“春在,不信,你看——”的形式说一句话。
二、赏春——让满井春光沸腾血液
1.哪一个写景的句子让你怦然心动?说说心动的理由。
美美地读出让自己怦然心动的句子。
2.配乐赏图,朗声读出图片中所对应的原文语句。
三、品春——让满井春情拨弄心弦
划出体现作者游赏满井前后心情变化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
相关链接:
“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袁宏道
四、绘景——让瑰丽自然芬芳记忆
郊田之外未始无美,校居者,知否?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任选一种事物,抓住特征,以本文的比喻句为范例,仿写一个文言句子。
例句:秋高气爽,丹桂流香,如神女之驾临而脂气之荡漾也。
老师寄语:
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袁宏道
写景:早春之美抓准特征
妙用比喻
抒情:欣喜,自在
厌倦官场,寄情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