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拣麦穗》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理解作者对人间纯真的感情的赞美。
能力目标
品味文中精彩的对话描写、行为细节描写以及含意丰富的语句,学习作者以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笔调叙述事件的散文写法,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
德育目标
学习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真情以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语调中所蕴含的感情。
2.品味作者在对话描写、行为细节描写及含意丰富的语句中流露出淡淡的伤感的散文语言。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
2.体味散文的思想性、文学性。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教读本文,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展开第一轮“泛读式”讨论,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意;接着展开第二轮“探究式”讨论,品味含意丰富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赞美的人间纯真的感情;最后是“交锋式”讨论,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感情基调,学习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的真情付出。
2.探究拓展法。以学生自行探究研讨为主,力求从课文写作技巧出发向纵横拓展,力求从学习理解向迁移运用转化,从而达到提高思维层次,增强学习能力,完善学习素养的目标。
课前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文字资料、图象资料等;让学生预习并解决字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家作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对人间纯真的感情的赞美;师生共同研习课文,分析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爱:希望得到父母的疼爱,希望得到师长的关爱,希望得到朋友的友爱……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爱的小溪,而每个人又是付出爱的源泉,千万条小溪汇聚成爱的海洋,这个世界才充满爱!作家张洁就是其中一条默默追寻爱的小溪,她的作品使人要让世界充满爱。我们通过品味她的作品《拣麦穗》来体味她对爱的追寻。
二、作者简介
张洁(1937-),当代作家。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革地上》以及《张洁集》等。她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三、初读文章,“泛读式”讨论,初步感知文意
1.速读文章,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醒学生积累一下词语:
(1)死乞百赖:纠缠个没完。(2)戏谑:开玩笑。(3)步履:步行,步伐。(4)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艰难的样子。(5)约莫:揣测、估计(6)企望:期盼,盼望。
2.学生大声读课文,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四、再读文章,“探究式”讨论,整体把握文意,深层探究,理解作者的感情
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问题概括课文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①“拣麦穗”在这里是一种实际的行动还是作者的某种情感的承载?②去拣麦穗的人情感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提醒学生注意细化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若“拣麦穗”是某种情感的承载,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概括这种情感?拣麦穗时村姑们心中的男人和“我”心中的男人有什么不同?怎么去形容这些情感的变化过程?
明确:课文叙述了村姑们一个幻灭的梦和“我”(小女孩)一个失落的梦。
板书:
村姑们——幻灭的梦
拣麦穗
小女孩——失落的梦
3.聚焦关键问题,理解其深层含意。
①课文开头部分写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②“我”拣麦穗时的梦是什么?③卖灶糖的老汉为什么要如此疼爱“我”?为什么“我”会越来越依恋他?
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文意,讨论交流。
明确:①文章先讲述了村姑们幻灭的梦作为下文的铺垫和映衬。她们在做姑娘时起早摸黑地拣麦穗,一个季节也许只能拣上一斗。她们把拣的麦子卖了,把钱攒起来,等到赶集的时候,扯上花布,买上花线,回来置办嫁妆。她们做着美丽的梦。但是,她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依依顺顺”地嫁出去后会发现,眼前的男人并不是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②“我”在刚刚能够歪歪趔趔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就跟在大姐姐的身后拣麦穗了。别人戏谑地问她为什么拣麦穗,她“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别人又问她要嫁给谁,答曰:“我要嫁给那个卖灶糖的老汉。”不谙世事、憨态可掬的话充满了童趣。③卖灶糖的老汉听说“我”长大后要嫁给他之后,虽然知道这无法成为事实,但小女孩童真的感情慰藉了那个孤苦老汉,他以实际行动回报了小女孩纯真的感情,每逢经过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她。因为卖灶糖老汉对“我”的疼爱不仅是带一些小礼物给“我”如此,还表现在尊重“我”的内心上,他保护“我”的感情,在“我”懂事知道害臊后,不再称“我”是他的小媳妇。他的爱带着无私的性质,他疼爱“我”,还因为“我”是个“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孩子”。
4.教师总结:《拣麦穗》是一曲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小女孩失落的梦与村姑们幻灭的梦的对比,还表现出作者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
五、学生朗读文章,进一步深刻领会文意。
六、理解作者感情,“交锋式”讨论,合作研讨,开放探究。
教师提问:1.“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作者常常要想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明确:“烟荷包”象征着人与人之间一种纯真的感情,作者在卖灶糖的老汉去世后一直在追求着这种真爱,追寻着失落的梦。
2.这种感情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吗?
(老师先讲一个生活现实中的例子)前段时间报纸报道了一则新闻。马路上一位老婆婆被一辆出租车所撞,肇事司机迅速逃逸。一位男子自告奋勇要送老婆婆去医院,想请路人留下个联络方式证明事情经过,谁知路人无人肯签。后来男子与另一不留姓名的货车司机送老婆婆到医院之后被老婆婆家属反咬一口,认定他就是肇事司机。
提问:为什么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会这样?你心目中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并相互交流。
在现实中,村姑们幻灭的梦是生活的常态,我们经常遭遇爱的幻灭,但是我们对于真爱的追求从来没有中止过,虽然这种真爱可能失落过。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深刻理解作者的感情。2.思考写作上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形成怎样的感情基调的。
2005-4-11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在熟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探究文章的感情基调形成,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品读文章,感受作品的感情基调,赏析文章中表现作者情感的细节。
1.小女孩的童稚纯真和因为时间的无奈而使美丽的梦逝去的淡淡伤感使文章的语调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有感情地读课文,揣摩文章的感情基调,找出能体现文章感情基调的词语或句子,仔细体会品味。
学生自主赏析,同桌之间交流,然后师生交流。(先让学生自己找,自己交流,然后老师提出自己找到的一些学生没有找到的细节,先请学生去品味,然后老师与学生交流看法)
两个比较突出的而学生可能比较难品味到的细节:
①“她拼命地拣哪,拣哪,一个收麦子的季节,能拣上一斗?她把这麦子换来的钱积攒起来,等到赶集的时候,扯上花布,买上花线,然后她剪呀,缝呀,绣呀……也不见她穿,也不见她戴。谁也没和谁合计过,谁也没找谁商量过,可是等到出嫁的那一天,她们全会把这些东西,装进新嫁娘的包裹里去。
不过当她们把拣麦穗时所伴的幻想,一同包进包裹里去的时候,她们会突然感到那些幻想全部变了味儿,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实在是多么傻呀!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啊!但是,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只不过在穿戴那些衣物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做它、缝它时的那种心情了。
这算得了什么呢?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一口气,表示同情。谁也不会关心她们还曾经有过幻想。连她们自己也甚至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顶多不过像是丢失哪一个美丽的梦。有谁见过哪一个人会死乞白赖地寻找一个梦呢?”(由点到面地分析文段中流露的情感,然后探究表达效果产生的原因)农村姑娘们起早摸黑地拣麦穗,她们“拼命”地拣,一个季节也许只能拣上一斗。但是她们“年年拣,年年卖,年年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拣,带着美好的幻想拼命拣。她们把拣的麦子卖了,把钱攒起来,等到赶集的时候,扯上花布,买上花线,回来置办嫁妆。她们做着美丽的梦。但是,当她们出嫁时“她们会突然发现那些幻想全都变了味儿”,她们觉得多少年来她们“实在是多么傻啊!”。她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依依顺顺”地嫁出去后会发现,眼前的男人并不是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但是她们“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顶多不过像是丢失了一个美丽的梦”。这一段农村姑娘们梦想的幻灭,让读者读来觉得字里行间读充溢着一种淡淡的伤感。作者在这里用了一种比较的手法。农村姑娘们当初越是拼命,越是卖力地去拣麦穗,后来就越能让她们自己觉得傻。农村姑娘们的无奈,同时她们自己的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让读者们会替她们惋惜并悲悯她们的命运,淡淡的伤感涌上心头。
②“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来。
……
我仍旧站在那个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本来柿子长在高枝上应该是早熟的,而且比较难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来,所以在这里这个“小柿子”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情感。卖灶糖的老汉去了之后我仍然看见柿子“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老汉的老去让“我”与老汉之间这段纯真的感情成为一段过去,一段只能在记忆中追寻的过去,因为这段感情的可贵和纯真,所以老汉的老去让这段感情显得伤感而珍贵。“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让读者觉得这种真爱禁得起考验,而且永不褪色,同时让读者也来赞美和向往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美好的情感。
其他的细节学生自主品味
③“他把旱烟锅朝鞋底上磕着:‘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听了他的话,我急了。他要是死了,可咋办呢?我急得要哭了。
他赶紧拿块灶糖塞进了我的手里。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带着眼泪笑了:‘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
④“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每逢他经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我站在土坎坎上看着他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山坳坳里。
年复一年,我看得出来,他的背更弯了,步履也更加蹒跚了。这时,我真的担心了,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
⑤“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蝴蝶和蚂蚱”
⑥“大言不惭”、“贼眉贼眼”、“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一样嘎嘎地叫着”、“我娘笑得个前仰后合,说那不是烟荷包,皱皱巴巴,倒像个猪肚子”
……
2.揣摩卖灶糖老汉和“我”的心理,表演“我的话,很快就传进了他的耳朵”到“你莫愁,等你长大,我来接你”的内容,尽可能地把既舒缓从容又有淡淡的悲伤情感表现出来。
学生揣摩、表演。表演之后让表演者和台下的观众交流表演者对情感的把握是否到位。
3.学习文章的写法,用一种情感基调(可以是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也可以是清新明快,还可以是活泼生动的)写一段文字叙述自己童年的往事。
学生自主构思,同桌互相交流,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这篇记事散文的特别之处在于用一种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语调叙述童年的往事,渴望用自己的笔帮助读者走向充满同情、友爱、关怀、信任的纯净世界。其实张洁的作品长于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她的许多小说意境含蓄深沉,文笔清新,富有散文的抒情,如同一幅幅“幽雅淡泊的泼墨山水画,诗情画意被罩于一层由温柔的忧郁和缠绵所构成的朦胧薄雾之中,有点难以捉摸,却又强烈地拨动读者的心弦”(黄秋耘语)。
六、布置作业
1.整理课堂上的表达交流,然后写一篇有特定的感情基调的记事散文,二三百字左右。
2.课余通过各种途径选读张洁的其他杂文,并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村姑们——幻灭的梦思想性
拣麦穗
小女孩——失落的梦文学性
2、《拣麦穗》教学设计
颜赵娟
学习目标
1、学生自觉阅读习惯的养成。
2、文中纯朴人性之美的感悟。
2、文章主题的探讨:作者通过追梦和梦想的破灭来表现人在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社会性的增长而导致美好情感流逝的怅惘之情。
学习重点和难点
文章主题的探讨。
学习活动设计
一、教师导语
“文学绝不仅是镜子般地反映人们的不自由和争取自由的斗争,而且是不自由态的自由补偿。受着社会与精神种种羁绊的人们,可以在文学营造的审美世界里获得某种自由感。”所以在本单元的散文世界里,淡雅的荷塘、朦胧的月色消解了朱自清先生现实世界的惆怅,精神“家园”的追寻体现了冰心老人对爱与美的永恒忆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拣麦穗》仍是一篇呼唤爱与美的力作。
幻灯展示有关张洁的内容。
二、阅读习惯养成活动
1、交流预习过程中自己关注到的生词。
2、交流预习过程中发现的妙语。
3、交流你对本文有疑问的地方。
4、教师幻灯展示应该让学生关注的字词。
三、文本解读活动
1、交流阅读课文后整体感受到的作者的感情。
(1)学生阅读课文后交流整体的感受,可以不作理性分析。
提示:惆怅和失落。
(2)通过寻找课文中能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段落将此问题具体明朗化。
①课文:“这又算得了什么呢。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上一口气,谁也不会关心她们曾经有过的那份幻想,甚至连她们自己也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顶多不过像是丢失了一个美丽的梦。有谁见过哪一个人会死乞白赖地寻找一个丢失的梦呢?”
提示:递进句式的运用将作者心中深沉的哀叹表现出来。反问句式增强了这种惆怅。
②课文:“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我那个像猪肚了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提示:此处是梦想丢失的失落之情。
2、讨论文章作者为何会感到惆怅和失落?
(1)阅读文章的第一个梦,讨论交流农村姑娘的梦与作者惆怅情绪的关系。
①体会农村姑娘边拣麦穗边做梦的生活是非常美好的。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抓住景物描写的清幽、动作描写的急切、心理描写的热盼来感受梦想的美好。
②体会梦想变味后的苦涩是难言的。
抓住前后心理描写的变化、如:“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的,是多么傻啊!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
③讨论:农村姑娘想嫁一个好人家的梦想为何不能实现?
此处学生可以在已有的知识积累上给出自己的看法。
提示:残酷的现实(如社会的习俗、经济上的无奈)逼迫人生的美丽梦想不能实现而破灭。作者惆怅的情绪来源于不可抗拒的现实对梦想的摧毁。
(2)阅读文章的第二个梦,讨论交流我儿时的梦与作者失落情绪的关系。
①体会我与卖灶糖老汉之间情谊的朴素、纯真之美。
提示:抓住卖灶糖老汉与我对话的语言体会。
②体会这种纯真之情随着老汉去世和我的成长而流逝后的无奈。
提示:抓住“小火柿子”的景物描写和“烟荷包丢失”这一细节感受体会。
③讨论:儿时饱含朴素而纯真情谊的梦想为什么会丢失?
提示:作者失落的情绪来源于岁月的流逝导致人生美丽梦想丢失的伤感。
3、讨论这两个梦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共同的象征意义?
提示:这两个梦想都经历一个从生成时的美丽到破灭或失落时的怅惘的过程。这两个梦可以看成人生美好东西(一种生活、一份情感)的一种象征。追逐梦想也就是追逐人生之路上的美好之物。
四、阅读延伸活动
1、学生讨论这种梦破灭与丢失引出的惆怅与失落情怀在人类的精神追求之路上有一种怎样的普遍性?
幻灯展示海德格尔在解读荷尔德林的诗时的一些关于人类精神家园的话语:
“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诗人的天职就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的本源之处。”
“生活里面应该有美。”
教师小结:作为人生行程开端的童年,像水流一样,在源头处是最干净,最自然的。人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远离本性、远离自然而逐渐融入社会的过程,自然的本性不断地受到社会性的融解、侵蚀,人的心灵日趋复杂、矛盾,日趋远离原初的自然,而失去精神栖居之地。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在不停的寻找着自己的栖居场所,无论是现实的居所还是心灵的归宿。在享有物质生活的同时能够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这是一种至上的境界。我们渴望物质生活的富足,我们更渴望精神家园中美好的情愫充满张力,从而使我们的人生更丰盈、更饱满、更多姿多彩。
2、作业设计
请大家谈谈你曾经感受过的至真的情感及其对你的影响。以《永远留在记忆深处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随笔。
作者邮箱:
3、《拣麦穗》教学设计
《拣麦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朗读,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通过品味文章语言,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探究文章写作技巧的深层含义,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4、通过拓展阅读,帮助学生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二、教学思路
整体感悟——研读赏析——深入探究
三、教学步骤
(一)熟悉作者及其作品风格
张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张洁早期的散文创作,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我们早在初中的《挖荠菜》中已经认识那个在贫困的生活中苦苦挣扎却从不放弃的倔强的小女孩。
张洁以“人性”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二)整体感悟
1、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想起些什么?
提示:一些人一些事一首歌一幅画,其他诗其他文章。
2、你认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一个小女孩的童年梦想。
这篇叙事散文,以童年女孩“我”的天真单纯的视角,记叙了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小女孩的失落的梦,同时向人们展现了一充满爱与美的童年世界,是一篇非常精致的散文。
3、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一个小女孩对一个老汉的依恋之情。
(三)研读赏析
1、赏析第一节
提问:文章主要写“我”的童年梦想,为什么还要在开头写农村拣麦穗这一节?
通过诵读、小组讨论的方式,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提示:(1)写景的句子描写了自然环境。着重写了乡村麦田清晨与傍晚的景象,渲染出景色的恬淡、朦胧和宁静,如诗如画般的美丽。
(2)写了社会环境:农村的风俗习惯——拣麦穗,攒钱,备嫁妆。描绘了姑娘们拣麦穗时的心情——文中多次出现“幻想”一词。交待了姑娘们最后的结局——嫁了一个与幻想差距很大的男人。
作者通过议论表明农村姑娘们的梦都是会破灭的,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第一小节的作用:
①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一个背景:故事发生在怎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用一般农村姑娘的梦想与“我”的梦想做对比,用她们的结局来昭示“我”的结局。
②为下文作铺垫和映衬。
2、赏析第二节
提问:怎么理解“我”的梦想——要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1)从“我”动作、神态、语言、心理中体会“我”的年龄、性格特点。
——不懂事、贪玩、天真无邪、很可爱、但又孩子气。
(2)从外貌、语言、动作来分析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年纪大,但他很慈祥,爱笑,对小孩子很亲切,说话符号儿童的心理。
能安慰“我”,给我灶糖吃。在“我”的眼中,他应该是不错的人。
(3)分析卖灶糖的老汉为什么要如此疼爱“我”?为什么“我”回越来越依恋他?
卖灶糖的老汉听说“我”长大后要嫁给他之后,虽然知道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小女孩童真的感情慰藉了这个孤苦老汉,他以实际行动回报了小女孩纯真的感情,每逢经过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她,因为卖灶糖的老汉对“我”的疼爱不仅是带一些小礼物给“我”如此,还表现在尊重“我”的内心上,他保护“我”的感情,在“我”懂事知道害臊后,不再称“我”是他的小媳妇。他的爱带着无私的性质,他疼爱“我”,还因为“我”是个“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孩子”。
3、赏析第三节
提问:怎么理解“我与老汉之间的感情?
(1)找出文中直接抒情的地方,
(2)怎么理解“这时,我真的担心了……难道之前我不是真的担心吗?
(3)“烟荷包”中寄托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作者常常想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4)“小火柿子”象征着什么?(答案略)
(四)小结
这篇散文的成功之处:题材写童年的经历,反映大家熟悉的心理历程,表达共通的、可理解的情感。内容上营造了田园诗一般的氛围,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达纯洁美好的感情。
《拣麦穗》是一曲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小女孩失落的梦与农村姑娘们幻灭的梦的对比,还表现出作者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作品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忧伤而美丽,充满了爱与感动、天真与纯洁。
4、拣麦穗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授课人钟仁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散文语言的鉴赏。
2、过程与方法:
(1)品味精彩的对话描写、行为描写以及含意丰富的语句,仔细分析本文生动、传神的语言。
(2)学习作者以舒缓从容而略带感伤的笔调叙述事件的散文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贯穿全文淳朴的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语调中所蕴涵的感情。
2、品味作者在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及含意丰富的语句中流露出淡淡伤感的散文语言。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对农村妇女命运的感伤。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作品,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品味部分含意丰富的语句。
教学重难点: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为忘却的东西,原来一直潜藏在心灵的某个角落,像潮水一样涌来;一位了无痕迹的童年,却鲜活在我们的眼前;每个拣麦穗的少年,都依恋着田野和早期的岁月。因为那里不仅有艰难困苦,也有歌声欢笑;不仅有心的春播,也有爱的秋收;不仅有单纯、稚嫩,也有思索、审视。那么,今天我们将共同走进当代女作家张洁的童年世界《拣麦穗》。
首先我们来看看作者张洁: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其中《沉重的翅膀》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她的作品以“人”和“爱”为创作主题,常在文坛中引起争论。她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作者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之前已经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下面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请说出本文的人物。
明确:大雁、卖灶糖的老汉(主要人物)、拣麦穗的姑娘们、二姨、“我”娘
2、写本文主要人物写到他们哪几件事?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尽量用文中的词语)
明确:大雁拣麦穗时说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大雁绣烟荷说长大后送给她的男人(与“等”辨别)
卖灶糖的老去了,“我”站在柿子树下伤心的哭。(与“等”“望”“问”“盼”辨别
(二)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我们一起来理清一下文章的思路。
明确:(板书)
第一部:(1~11)直接入题,叙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幻梦以及幻梦破灭,姑娘们拣麦穗或姑娘们的梦想;
第二部分:(直到课文70页的倒数第四段)回忆“我”童年拣麦穗的幻梦以及得到温爱,我要嫁卖灶糖的老汉或我的梦。
第三部分:(剩下内容)卖灶糖老人的离去,“我”渴望爱的幻想破灭,卖灶糖的老汉去了或梦幻的破灭。
理清文章脉络后,我们先来看看第一部分。
1、分析理解姑娘们的梦想。
课文开头一句:在农村长大的姑娘谁还不知道拣麦穗这回事。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旧时农村姑娘拣麦穗的特定风情。1、“在那月残星疏的清晨……唉,她能想什么!”
这里的景物描写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如果将“月亮像是偷偷地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去掉,只说月亮回到天边,表达效果上有怎样的不同?几次提到她们能想什么,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
明确:渲染出恬淡,朦胧和宁静拣麦穗的气氛。
月亮升起仿佛是隐秘的,羞涩的,犹如少女拣麦穗时的心情。
多次提到她想的是什么,引发读者无穷的想象,使人想要看个究竟,想要知道姑娘们在拣麦穗时到底在想些什么。但是在写到第三个想什么的时候,用了一个“能”字,强调了她并没有太多的奢求,她只想嫁个自己幻想的人。
她们在月残星疏的清晨,挎着篮子到田地上拣麦穗,姑娘们拣麦穗所得的钱不是用来买零食饮料之类,那么到底用来干嘛的呢?
明确:“等到出嫁的那一天,她们会把这些东西,装进她们新嫁娘的包裹里。”拣麦穗是为了攒钱换取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
2、为什么课文中用“痴想”这个词来形容姑娘们的梦想?
明确:痴想就是不能实现的痴心的想法。这里就暗示了姑娘们的梦想是最终是没有实现的。
姑娘们的梦想最终有没实现?从哪里可以看出?
姑娘们是“依依顺顺”地出嫁,如果去掉“依依顺顺”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作者在这里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依依顺顺”这里有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屈服和认同。梦幻破灭就破灭吧,认命了的感觉。作者对她们依依顺顺的出嫁有否定,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
(“当她们把拣麦穗时伴着的痴想,也一同包进包裹里的时候,她们会突然发现那些痴想全都变了味儿。”“她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时所想象的又是多么不同。”)
当梦想破灭的时候,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为什么不去寻找一份真正的爱?
因为正如文中所说“没有人会为她们叹一口气……她们自己也不会过分感到悲伤。”反映了当时妇女婚姻是不自由的,她们不敢抗争,已经麻木了,因此当梦想破灭的时候,她们虽然无奈,但是却已经习以为常了。
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一下第一部分最后一段,注意读出其中的无奈,感伤。
有同学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课文主要写的是我童年的梦想,为什么要写农村姑娘拣麦穗的梦呢?
明确:作者开篇写旧时农村姑娘拣麦穗的特定风情,是为全文创设了一个大的背景。当时的“我”也是与姑娘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作者借助这个背景,巧妙地暗示了姑娘们所面临的婚姻上的不幸,同时也感伤她们对自己梦想的不自觉放弃,哀叹美好事物的流逝,为全文奠定感伤的基调,同时为我儿时幼稚、纯真的梦作铺垫。
2、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文中描述姑娘们准备嫁妆的时候,反复用了哪几个动词,你能从这些反复运用的动词中体会出什么呢?
请同学找出相关的动词(拣、缝、绣)
强调她们为准备嫁妆做了许多,而这一切在她们出嫁时全都成为一场虚空,更显出惆怅和伤感。
4、现在请第一组的同学来齐读一下最后一段,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既然姑娘们都已经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为什么作者后面还要再加上一段话呢?
明确:作者通过议论表明农村姑娘们的梦都是会破灭的,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在过去的年代了,姑娘们是没有婚姻自由的,但是她们已经不再觉得痛苦,不再觉得难过。显示出了一种无奈,伤感。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梳理了文意和品味了课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的第二第三部分,请同学们思考文中的“我”和老汉又是怎样的形象。
一、重点理解“我”的梦想和“我”的感情。
姑娘们的梦想被现实击毁了,而“我的”梦想却在成长。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品味一下课文第二部分。尤其注意体会我与二姨,以及我与老汉的对话。
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知道,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谈一下你对这个小女孩的感受。请找到关于小女孩的信息。
(贪玩,天真无邪,孩子气)(板书)
a、从“歪歪趔趔地跑路,那篮子未免太大了……”我还是一个五、六岁的小孩。
b、从“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看出我还是一个贪玩的儿童。
c、从“我大言不惭地说……”,“笑啥嘛,我生气了”神态、心理描写,看出我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
课文中除了通过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突出了我的性格特征,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话来表现。同学们现在再一次品味老汉与我见面时的对话,想象一下我与老汉对话的场景。
d、当老汉说我年级太小的时候,我说:“等我长大嘛。”
e、当老汉说等我长大,他已经进土了,我说:“你莫死啊,等着我长大。”
从这样几句对话,我们可以知道,我还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对于生死没有什么概念,可见我的天真与孩子气。
那么卖灶糖的老汉又是怎样的形象呢?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与老汉的相关句子并谈谈你对老汉的印象。(和善、慈祥)(板书)
a、从他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他的慈祥。
b、很爱笑,“见到我就乐了”、“张着大嘴笑”、“咧着嘴笑”、“笑眯眯”、“乐呵呵”,从这里看出他的和善。
c、老汉不是真的要娶我,我只是一个与他不相识的小女孩,他不忍心伤害一个小女孩纯真的梦想,因此答应等我长大,然后来接我。这是善良的体现。
小结:正因为我是这样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我才有那么一个天真的想法。也正因为卖灶糖的老汉如此的和善,慈祥,他才不忍心拒绝我,不忍心伤害我幼年时稚嫩纯真的梦想。所以,我与老汉的感情就在这样的基础上慢慢建立起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对话描写和行为描写塑造人物的生动传神的语言
2、体会文中作者蕴涵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语言,纯净朴素的语言风格,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语调中所蕴涵的感情蕴涵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3、在我们的交往之中,老汉是如何关爱我的?
在我小的时候,老汉“每逢经过我们这个村,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或一块灶糖,或一个甜瓜,或一把红枣……”,当我渐渐长大了,老汉“不再开那玩笑,不过他还是常常带些小礼物给我。”(尊重小女孩的内心,保护她的感情)
我又是如何回报老汉的爱呢?而我“也学着大姑娘的样子,绣了一个皱巴巴,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我也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
总结:我生活贫困而又缺少疼爱,老汉能给我糖吃,所以我依恋他。后来是因为老汉对我的“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朴素的疼爱。”就像爷爷对孙女的爱护。我与老汉在这么多年的交往中,建立了深厚,朴素的情意。
4、理解我的梦想破灭的时候。
故事发展到这里,似乎一切都美好。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老汉越来越苍老了,他的背更弯了,步履也更加蹒跚了。当老汉去世了,我拣麦穗的梦想也破灭了,此时的我是怎样的?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A、我哭了,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为什么说疼爱我,却又是陌生的呢?)
之所以说老汉是陌生的是因为,居无定所的老汉与我,只有在他“经过我们这个村子,才能见上一回,联系他们的纽带只是我一句所有人都不当真的小孩稚语。但老汉却为了一个“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孩子”付出了他“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爱。
B、除了我为老汉的去世而哭泣,同学们还有没有从文中读出其他信息呢?
3、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学生读,思考讨论问题:
把“常常”换成“很”,好吗?“猪肚子一样的”用词既不美,又与前文重复,删掉也不影响句子表达,那么可否删掉?最后一个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很”表明感情的程度深,刻骨铭心,“常常”指从那时到现在思念频率之高,过去的经历,和老汉之间纯真的情意从未忘怀,表达“我”对逝去的美好事物仍抱有不灭的怀念与追求。
②多次提到“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是因为它会让人想到纯真的童年时代,寄托了“我”儿时纯真的梦想和对美好感情的憧憬。最后一句传达出作者对美好感情和美好事物逝去的惆怅与感伤,与作品开头营造的淡淡的哀愁这种感情基调相一致。)伤心之余,还有对爱的怀念与珍惜。寄托了对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信念。
“烟荷包”象征着人与人之间一种纯真的感情,作者在卖灶糖的老汉去世后一直在追求着这种真爱,追寻着失落的梦。
姑娘们与“我”在美梦破灭之后各持怎样的态度?(联系前面讲姑娘们的梦想)
明确:姑娘们梦幻般的期待被活生生地打断之后,“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用一种原始的勇气与无知的韧性去接受残酷的现实。
“我”在得知疼爱自己的卖灶糖的老汉死去的消息之后,“哭得很伤心”,“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伤悼之余,还有对爱的渴望和珍惜。
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虽然找不到,然而“我常常想起他”可见,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纯朴的感情,“我”还有留念,不曾忘怀。这种纯朴的感情正是“我”当初缝制“烟荷包”时寄托的感情。是“我”情感寄托的前后呼应,还是“我”梦想犹存,追求仍在的一个象征,是“我”与其他农村姑娘相比,没有成为一个悲剧的重要区别。
小结:由此可见,我还是有梦的,我跟那些忘记了梦想,不再梦想的姑娘们是不一样的。我想要找到烟荷包,是因为这个烟荷包寄托了作者对老汉的思念和感恩之情。我怀念老汉,怀念他对我的“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爱”,同时也是怀念人与人之间的纯朴的感情。
二、理解第三部分:
课文中除了第一部分弥漫着这样一种味道,在第三部分同样也充满着伤感。
1、当我还不知道老汉已经老去的时候,我眼中的小火柿子是怎样的?
“那个柿子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可见在作者眼中,那个小火柿子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的,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我以为我的爱,我的梦想也如同这柿子一样顽强。
2、可是当得知老汉老去的时候,我眼中的柿子是怎样的?
作者用了“孤零零”来形容它,但“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作者此时的心情是难过的,是伤感的,用这样一种乐景更加能够使悲哀的感觉更透彻心扉。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②运用了反衬手法。用“红得透亮的色泽”、“喜盈盈的感觉”反衬“我”听到卖灶糖老人离开人世时极度悲哀的心境,这里以乐景写哀景,使悲哀的感受更透彻肺腑。
文中两次写到了“小火柿子”,同样是红得透亮,但因为前后感情的不同,而寓含了不同的象征意义。不知老汉死去之前,“我”只觉得小火柿子是风刮不下,雨也打不下,雪夜压不下的,顽强的生命个体让人感到世间或许还真有人在吟唱喜盈盈的爱的颂歌。但事实是即使小火柿子没有让人摘下来,难道它自己不会老去吗?当老到掉在地上时,结果只能是粉身碎骨。所以这是《拣麦穗》又成了一个寓言故事,它在询问人们:是选择约定俗成的人生,还是去做一个生命的越轨者,甘冒生命坠落的风险。“我”没有给你们明确的答案,但委婉地告诉世人:“我”常常想念他,常常想要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似的烟荷包。
三、总结:这篇散文中,作者以微带感伤、惆怅的情调,从旧时农村姑娘拣麦穗的特定风情写起,描述了两种梦想的破灭:一是姑娘们拣麦穗时对未来幸福婚姻的幻想的破灭,另一个是我拣麦穗时想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的梦想的破灭,寄托作者心中永远不灭的梦想——对人与人之间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纯朴感情的向往与追求。也愿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美好如风霜不倒的火柿子永远鲜红透亮。
四、拓展讨论:
拣麦穗以一种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笔调描述一个憨直、纯朴的女孩追逐美好的人和事的故事,是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颂。那么在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感情存在么?
近期央视《面对面》节目报导了河北省一位60岁的农妇30年来赡养6位没有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先后资助了14名贫困学生走进校园,帮助8名残疾人走出生活困境的事迹。
这么多年来,她付出了许多,而她的付出也仅仅是缘于一种朴素的爱。
虽然说现在社会上的越来越功利,越来越麻木,缺乏同情心,但是其实还是有很美好的事物存在,社会上每天都有感人的一幕在上演。也愿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美好如风霜不倒的火柿子永远鲜红透亮。
【字词】拣麦穗(suì)磕(kē)碰戏谑(xuè)害臊(sào)山坳(ào)蹒跚(pánshān)
遐想月残星疏依依顺顺戏谑颤悠悠企望
b.词义:戏谑:开玩笑;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艰难的样子。
企望:期盼,盼望。死乞白赖:纠缠个没完。大言不惭: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
5、《拣麦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朗读,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通过品味文章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及深层意蕴,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4、通过拓展探究,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导读课一课时
师生共同走近散文的天地,探究课文的思路和作者的主旨,感悟幽远恬淡而深沉的意境。
预习自读:早读:配乐(肖邦钢琴曲《月光》)朗读课文。
思考:“我”拣麦穗与村姑们拣麦穗有什么不同,结果是否相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配乐投影:乡村麦田、金色的麦浪、拾穗的身影等画面
(肖邦钢琴曲《月光》)舒缓、恬淡、忧伤的气氛
二、整体感知:通过朗读、导读、赏析、比较、探究课文的思路和作者的主旨,感悟幽远恬淡忧伤而深沉的意境。
师:朗读第1、3—8自然段
生:聆听感知村姑拣麦穗的习俗
师生:赏析环境描写,注意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方法)品味、交流、共同。
探究:“村姑们”怎样拣麦穗?
“村姑们”为什么要拣麦穗?
穷苦
村姑拣麦穗习俗想像的幸福美好的婚姻生活痴梦
痴想
生:朗读:女生齐读第2、12—37自然段,其中对话、灶糖老汉:男生个读
大雁:女生个读。
探究:“我”如何拣麦穗?
“我”为什么要“嫁”灶糖老汉?
老汉是怎样一个人?
“我”和老汉关系怎样?
师生:品读细节描写、注意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细节,感悟、交流、探究:
“我”:天真无邪、向往快乐美好、可爱、真挚、丑陋而少人疼爱的少女、
渴求、依恋“人之间真诚”的爱
“老汉”:卖灶糖老头、貌丑、慈祥、孤独、居无定所、纯朴、善良、疼爱、
善解人意、持续关爱
习俗(童真)
少女拣麦穗往事人之间真诚的爱
情怀(少女梦想)
师生探究: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细节,对比、品悟、交流:
投影:1、“村姑们”拣麦穗的结果怎样?
2、“我”长大后和老汉的关系有了怎样的变化?
3、小火柿子两段描写有什么不同?小火柿子象征意义?
4、灶糖老汉死了,“爱”和对“爱”的渴求就不存在吗?
5、“我”与村姑拣麦穗有什么不同?
6、“我”与村姑拣麦穗的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
7、你对村姑们拣麦穗的习俗或我拣麦穗的往事有什么感想?
师:小结:纯朴
痴梦幻灭令人感叹
认命
至真至善至美的爱的永恒
爱永恒执着引人深思
对至真至善美的爱执着的渴求
三、拓展探究:散文美不美?美在哪里?艺术特色?
1、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和效果:(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渲染烘托铺垫背景线索)
背景:时间乡村社会背景
月夜下的麦田:环境描写烘托:空旷恬淡忧伤
意境:幽远深邃田园诗
“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朴素的爱
小火柿子:象征意义
“我”对朴素的爱的渴求执着
烟荷包: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是作者童真的情怀和梦想追求的寄托。
2、人物刻画:性格突出(纯朴认命的村姑们;天真无邪、可爱、真挚的“我”和慈爱、孤独的“老汉”)
反映社会现实(村姑们命运的“可叹”)
3、思想性:
引人深思(“人与人之间真诚的爱”的永恒及执着追求)
4、文学性:含蓄深沉、文笔清新、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四、知识点击:师:投影:介绍张洁相关资料。
五、朗读课文:(配乐肖邦钢琴曲《月光》)“年复一年。┄┄它早不知被我扔到哪里去了。”
六、专题探究:“人性美的回归”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交流。
“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朴素的爱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体现?怎样才能使世界充满爱?
七、课后作业:
1、预习《我与地坛》自读课文思考:作者二十岁突然截瘫,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2、拓展探究:“生存环境与命运”
6、《拣麦穗》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理解作者对人间纯真的感情的赞美。
能力目标
品味文中精彩的对话描写、行为细节描写以及含意丰富的语句,学习作者以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笔调叙述事件的散文写法,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
德育目标
学习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真情以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语调中所蕴含的感情。
2.品味作者在对话描写、行为细节描写及含意丰富的语句中流露出淡淡的伤感的散文语言。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
2.体味散文的思想性、文学性。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教读本文,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展开第一轮“泛读式”讨论,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意;接着展开第二轮“探究式”讨论,品味含意丰富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赞美的人间纯真的感情;最后是“交锋式”讨论,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感情基调,学习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的真情付出。
2.探究拓展法。以学生自行探究研讨为主,力求从课文写作技巧出发向纵横拓展,力求从学习理解向迁移运用转化,从而达到提高思维层次,增强学习能力,完善学习素养的目标。
课前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文字资料、图象资料等;让学生预习并解决字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家作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对人间纯真的感情的赞美;师生共同研习课文,分析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爱:希望得到父母的疼爱,希望得到师长的关爱,希望得到朋友的友爱……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爱的小溪,而每个人又是付出爱的源泉,千万条小溪汇聚成爱的海洋,这个世界才充满爱!作家张洁就是其中一条默默追寻爱的小溪,她的作品使人要让世界充满爱。我们通过品味她的作品《拣麦穗》来体味她对爱的追寻。
二、作者简介
张洁(1937-),当代作家。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革地上》以及《张洁集》等。她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三、初读文章,“泛读式”讨论,初步感知文意
1.速读文章,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醒学生积累一下词语:
(1)死乞百赖:纠缠个没完。(2)戏谑:开玩笑。(3)步履:步行,步伐。(4)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艰难的样子。(5)约莫:揣测、估计(6)企望:期盼,盼望。
2.学生大声读课文,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四、再读文章,“探究式”讨论,整体把握文意,深层探究,理解作者的感情
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问题概括课文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①“拣麦穗”在这里是一种实际的行动还是作者的某种情感的承载?②去拣麦穗的人情感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提醒学生注意细化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若“拣麦穗”是某种情感的承载,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概括这种情感?拣麦穗时村姑们心中的男人和“我”心中的男人有什么不同?怎么去形容这些情感的变化过程?
明确:课文叙述了村姑们一个幻灭的梦和“我”(小女孩)一个失落的梦。
板书:
村姑们——幻灭的梦
拣麦穗
小女孩——失落的梦
3.聚焦关键问题,理解其深层含意。
①课文开头部分写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②“我”拣麦穗时的梦是什么?③卖灶糖的老汉为什么要如此疼爱“我”?为什么“我”会越来越依恋他?
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文意,讨论交流。
明确:①文章先讲述了村姑们幻灭的梦作为下文的铺垫和映衬。她们在做姑娘时起早摸黑地拣麦穗,一个季节也许只能拣上一斗。她们把拣的麦子卖了,把钱攒起来,等到赶集的时候,扯上花布,买上花线,回来置办嫁妆。她们做着美丽的梦。但是,她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依依顺顺”地嫁出去后会发现,眼前的男人并不是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②“我”在刚刚能够歪歪趔趔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就跟在大姐姐的身后拣麦穗了。别人戏谑地问她为什么拣麦穗,她“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别人又问她要嫁给谁,答曰:“我要嫁给那个卖灶糖的老汉。”不谙世事、憨态可掬的话充满了童趣。③卖灶糖的老汉听说“我”长大后要嫁给他之后,虽然知道这无法成为事实,但小女孩童真的感情慰藉了那个孤苦老汉,他以实际行动回报了小女孩纯真的感情,每逢经过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她。因为卖灶糖老汉对“我”的疼爱不仅是带一些小礼物给“我”如此,还表现在尊重“我”的内心上,他保护“我”的感情,在“我”懂事知道害臊后,不再称“我”是他的小媳妇。他的爱带着无私的性质,他疼爱“我”,还因为“我”是个“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孩子”。
4.教师总结:《拣麦穗》是一曲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小女孩失落的梦与村姑们幻灭的梦的对比,还表现出作者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
五、学生朗读文章,进一步深刻领会文意。
六、理解作者感情,“交锋式”讨论,合作研讨,开放探究。
教师提问:1.“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作者常常要想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明确:“烟荷包”象征着人与人之间一种纯真的感情,作者在卖灶糖的老汉去世后一直在追求着这种真爱,追寻着失落的梦。
2.这种感情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吗?
(老师先讲一个生活现实中的例子)前段时间报纸报道了一则新闻。马路上一位老婆婆被一辆出租车所撞,肇事司机迅速逃逸。一位男子自告奋勇要送老婆婆去医院,想请路人留下个联络方式证明事情经过,谁知路人无人肯签。后来男子与另一不留姓名的货车司机送老婆婆到医院之后被老婆婆家属反咬一口,认定他就是肇事司机。
提问:为什么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会这样?你心目中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并相互交流。
在现实中,村姑们幻灭的梦是生活的常态,我们经常遭遇爱的幻灭,但是我们对于真爱的追求从来没有中止过,虽然这种真爱可能失落过。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深刻理解作者的感情。2.思考写作上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形成怎样的感情基调的。
2005-4-11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在熟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探究文章的感情基调形成,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品读文章,感受作品的感情基调,赏析文章中表现作者情感的细节。
1.小女孩的童稚纯真和因为时间的无奈而使美丽的梦逝去的淡淡伤感使文章的语调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有感情地读课文,揣摩文章的感情基调,找出能体现文章感情基调的词语或句子,仔细体会品味。
学生自主赏析,同桌之间交流,然后师生交流。(先让学生自己找,自己交流,然后老师提出自己找到的一些学生没有找到的细节,先请学生去品味,然后老师与学生交流看法)
两个比较突出的而学生可能比较难品味到的细节:
①“她拼命地拣哪,拣哪,一个收麦子的季节,能拣上一斗?她把这麦子换来的钱积攒起来,等到赶集的时候,扯上花布,买上花线,然后她剪呀,缝呀,绣呀……也不见她穿,也不见她戴。谁也没和谁合计过,谁也没找谁商量过,可是等到出嫁的那一天,她们全会把这些东西,装进新嫁娘的包裹里去。
不过当她们把拣麦穗时所伴的幻想,一同包进包裹里去的时候,她们会突然感到那些幻想全部变了味儿,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实在是多么傻呀!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啊!但是,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只不过在穿戴那些衣物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做它、缝它时的那种心情了。
这算得了什么呢?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一口气,表示同情。谁也不会关心她们还曾经有过幻想。连她们自己也甚至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顶多不过像是丢失哪一个美丽的梦。有谁见过哪一个人会死乞白赖地寻找一个梦呢?”(由点到面地分析文段中流露的情感,然后探究表达效果产生的原因)农村姑娘们起早摸黑地拣麦穗,她们“拼命”地拣,一个季节也许只能拣上一斗。但是她们“年年拣,年年卖,年年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拣,带着美好的幻想拼命拣。她们把拣的麦子卖了,把钱攒起来,等到赶集的时候,扯上花布,买上花线,回来置办嫁妆。她们做着美丽的梦。但是,当她们出嫁时“她们会突然发现那些幻想全都变了味儿”,她们觉得多少年来她们“实在是多么傻啊!”。她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依依顺顺”地嫁出去后会发现,眼前的男人并不是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但是她们“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顶多不过像是丢失了一个美丽的梦”。这一段农村姑娘们梦想的幻灭,让读者读来觉得字里行间读充溢着一种淡淡的伤感。作者在这里用了一种比较的手法。农村姑娘们当初越是拼命,越是卖力地去拣麦穗,后来就越能让她们自己觉得傻。农村姑娘们的无奈,同时她们自己的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让读者们会替她们惋惜并悲悯她们的命运,淡淡的伤感涌上心头。
②“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来。
……
我仍旧站在那个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本来柿子长在高枝上应该是早熟的,而且比较难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来,所以在这里这个“小柿子”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情感。卖灶糖的老汉去了之后我仍然看见柿子“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老汉的老去让“我”与老汉之间这段纯真的感情成为一段过去,一段只能在记忆中追寻的过去,因为这段感情的可贵和纯真,所以老汉的老去让这段感情显得伤感而珍贵。“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让读者觉得这种真爱禁得起考验,而且永不褪色,同时让读者也来赞美和向往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美好的情感。
其他的细节学生自主品味
③“他把旱烟锅朝鞋底上磕着:‘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听了他的话,我急了。他要是死了,可咋办呢?我急得要哭了。
他赶紧拿块灶糖塞进了我的手里。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带着眼泪笑了:‘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
④“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每逢他经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我站在土坎坎上看着他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山坳坳里。
年复一年,我看得出来,他的背更弯了,步履也更加蹒跚了。这时,我真的担心了,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
⑤“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蝴蝶和蚂蚱”
⑥“大言不惭”、“贼眉贼眼”、“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一样嘎嘎地叫着”、“我娘笑得个前仰后合,说那不是烟荷包,皱皱巴巴,倒像个猪肚子”
……
2.揣摩卖灶糖老汉和“我”的心理,表演“我的话,很快就传进了他的耳朵”到“你莫愁,等你长大,我来接你”的内容,尽可能地把既舒缓从容又有淡淡的悲伤情感表现出来。
学生揣摩、表演。表演之后让表演者和台下的观众交流表演者对情感的把握是否到位。
3.学习文章的写法,用一种情感基调(可以是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也可以是清新明快,还可以是活泼生动的)写一段文字叙述自己童年的往事。
学生自主构思,同桌互相交流,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这篇记事散文的特别之处在于用一种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语调叙述童年的往事,渴望用自己的笔帮助读者走向充满同情、友爱、关怀、信任的纯净世界。其实张洁的作品长于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她的许多小说意境含蓄深沉,文笔清新,富有散文的抒情,如同一幅幅“幽雅淡泊的泼墨山水画,诗情画意被罩于一层由温柔的忧郁和缠绵所构成的朦胧薄雾之中,有点难以捉摸,却又强烈地拨动读者的心弦”(黄秋耘语)。
六、布置作业
1.整理课堂上的表达交流,然后写一篇有特定的感情基调的记事散文,二三百字左右。
2.课余通过各种途径选读张洁的其他杂文,并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村姑们——幻灭的梦思想性
拣麦穗
小女孩——失落的梦文学性
7、《拣麦穗》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一.导入:张洁是当代著名的女作家,也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位女作家。她曾经说过:“文学对我不是一种消愁解闷的爱好,而是对种种尚未实现的理想的追求,愿生活更加象人们所向往的那个样子。”那么她向往的生活,追求的理想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拣麦穗》这篇课文,走进张洁。
二.整体感知:首先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课文已自然地分成三个部分,你能给三个部分拟上小标题吗?
(姑娘们拣麦穗/我要嫁卖灶糖的老汉/卖灶糖的老汉去了
或:姑娘们的梦想/我的梦/梦幻的破灭)
三.体会感情:年少时每个人都有过五彩缤纷的梦,梦虽美丽,有时却如肥皂泡一般被现实一触即溃。于是有人沮丧,有人绝望,也有人重新点燃理想的火花。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第一和第三部分,初步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
点两生读,学生评价:你从他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品味语言:大家已感受到文中弥漫的淡淡的感伤与惆怅。下面请大家共同来品味这两部分的语言,看看能否有更深刻更细腻的感受?(四人一组交流讨论,然后谈谈自己喜欢的,印象深刻的句子)
我也找了三处,让我们来共同品味。
1.等到田野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地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回到天边,她方才挎着装满麦穗的篮子,走回自家那孔破窑的时候,她想的又是什么呢?
唉,她能想什么呢!
学生读,然后思考讨论问题:
去掉加点的部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月亮升起仿佛是隐秘的,羞涩的,犹如少女拣麦穗时的心情。②突出“能”,她们没有太多的奢望,只想嫁个好人。)
再点人读,要求读出感情。
2.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实在是多么傻啊!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又有着多么大的距离。但是,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只不过在穿戴那些衣物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做它,缝它时的那种心情了。
学生读,思考讨论问题:
第一处加点部分与前文“拣呀、缝呀、绣呀”似乎有些重复,换成“当初”,不是更简洁吗?“依依顺顺”去掉之后,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作者在这里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①强调她们为准备嫁妆做了许多,而这一切在她们出嫁时全都成为一场虚空,更显出惆怅和伤感。②“依依顺顺”有这样的意味:梦幻破灭就破灭吧,认命吧。这里有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屈服和认同。作者对她们依依顺顺的出嫁有否定,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
学生再有感情地读。
3.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学生读,思考讨论问题:
把“常常”换成“很”,好吗?“皱皱巴巴的,烟肚子一样的”用词既不美,又与前文重复,删掉也不影响句子表达,那么可否删掉?最后一个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很”表明感情的程度深,刻骨铭心,“常常”指从那时到现在思念频率之高,过去的经历,和老汉之间纯真的情意从未忘怀,表达“我”对逝去的美好事物仍抱有不灭的怀念与追求。
②多次提到“皱皱巴巴的,烟肚子一样的”烟荷包,是因为它会让人想到纯真的童年时代,寄托了“我”儿时纯真的梦想和对美好感情的憧憬。最后一句传达出作者对美好感情和美好事物逝去的惆怅与感伤,与作品开头营造的淡淡的哀愁这种感情基调相一致。)
学生再有感情地读
4.体会到作者由农村姑娘们和我拣麦穗的故事产生的种种复杂的感情之后,下面请大家听老师读读这两部分,看能否加深理解。
(师配乐范读)
下面请大家再读。结合以前我们讲过的朗诵技巧,用我们动听的声音和我们善感的心灵将这种感情传达出来。
点两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语句让你印象深刻?)。最后配乐齐读。
[五.拓展深化:课文开头写农村姑娘们拣麦穗时的梦,后来写“我”的梦,删掉开头的部分,文章也依然是一个整体,可以删吗?请大家课后思考。
(不能删。①我的“梦”是放在农村姑娘拣麦穗寄托梦想的大背景之下。介绍了当地当时的特殊景象之后,就很自然地展开下文情节,“我”和灶糖老汉之间的美好情意就更能打动人。②只有后一部分,文章的内容显得有些单薄。开头为全文奠定了感情的基调。农村姑娘们的梦破灭了,就顺从地认命,丢掉梦想,这里有作者对她们命运的深切同情。而“我”自老汉去了之后直到现在仍执着地追寻那份美好纯真的感情。作者关注自我,也关注他人,关注个体,也关注社会。她不仅仅只是在回忆儿时的那段经历,更是以充满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胸怀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感情生活。第一部分丰富了整篇文章的内涵和意蕴。)]
六.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诵读,品味语言分享了张洁的一段令人伤感的儿时经历,感受到她对至真至纯的美好感情的渴求,向往。也愿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美好如风霜不倒的火柿子永远鲜红透亮。
1.分析本篇中两个拣麦穗的故事所表达的情感意蕴
《拣麦穗》是一篇非常精致的散文。作者显然很注意叙述文体的纯静,无论用词还是断句,都尽力要显得舒缓从容,仿佛是有意要造成一种不慌不忙,娓娓道来的气氛。这篇作品在情感上也很真挚,开头部分对于农村姑娘拣麦穗这件事本身的怅叹也好,接下来对那位卖灶糖的老汉疼爱“我”的那些细节的描写也好,更不用说对那颗高挂在树梢头的小火柿子的着力描画,都使人感到那样亲切和自然。
2.简析文章中“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的象征意味
本文后半部分出现的“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的意象,在全文中占有中心地位,它凝集着作者在全文表达中的所有情感,也是最容易拨动读者的情感心弦的一个意象。
3.简析本文叙述从容、意境优美、寓意含蓄的艺术特点。
本篇以回忆的视角展开叙写,时间和空间目的地距离使作者获得了一种从容的叙述心态。作者显然很注意叙述文件的纯静,无论用词还是断句,都尽力要显得舒缓从容,仿佛是要有意造成一种不慌不忙、娓娓道来的气氛。文章还注意营造优美的意境,在意境的烘托中突出中心意象,从而强化情感的抒发力度。这篇散文精致之处更主要还是体现在寓意的含蓄上。正是这种含而不露的哀愁赋予了整篇散文一种内在的和谐;也正是这哀愁加强了作品那从容舒缓的叙述文体的抒情意味,使它能在不知不觉中拨动了读者灵魂深处的心弦。
8、《拣麦穗》教学设计(七年级必修)
教学目标:
1、欣赏朗读,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通过品味文章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及深层意蕴,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4、通过拓展探究,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
导读课一课时
师生共同走近散文的天地,探究课文的思路和作者的主旨,感悟幽远恬淡而深沉的意境。
预习自读:早读:配乐(肖邦钢琴曲《月光》)朗读课文。
思考:“我”拣麦穗与村姑们拣麦穗有什么不同,结果是否相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配乐投影:乡村麦田、金色的麦浪、拾穗的身影等画面
(肖邦钢琴曲《月光》)舒缓、恬淡、忧伤的气氛
二、整体感知:通过朗读、导读、赏析、比较、探究课文的思路和作者的主旨,感悟幽远、恬淡、忧伤而深沉的意境。
师:朗读第1、3—8自然段
生:聆听感知村姑拣麦穗的习俗
师生:赏析环境描写,注意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方法)品味、交流、共同。
探究:“村姑们”怎样拣麦穗?“村姑们”为什么要拣麦穗?
穷苦村姑拣麦穗习俗;想像的幸福美好的婚姻生活,痴梦,痴想
生:朗读:女生齐读第2、12—37自然段,其中对话、灶糖老汉:男生个读;大雁:女生个读。
探究:“我”如何拣麦穗?“我”为什么要“嫁”灶糖老汉?老汉是怎样一个人?“我”和老汉关系怎样?
师生:品读细节描写、注意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细节,感悟、交流、探究:
“我”:天真无邪、向往快乐美好、可爱、真挚、丑陋而少人疼爱的少女渴求、依恋“人之间真诚”的爱。
“老汉”:卖灶糖老头、貌丑、慈祥、孤独、居无定所、纯朴、善良、疼爱、解人意、持续关爱
习俗(童真)
少女拣麦穗往事人之间真诚的爱
情怀(少女梦想)
师生探究: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细节,对比、品悟、交流:
投影:1、“村姑们”拣麦穗的结果怎样?
2、“我”长大后和老汉的关系有了怎样的变化?
3、小火柿子两段描写有什么不同?小火柿子象征意义?
4、灶糖老汉死了,“爱”和对“爱”的渴求就不存在吗?
5、“我”与村姑拣麦穗有什么不同?
6、“我”与村姑拣麦穗的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
7、你对村姑们拣麦穗的习俗或我拣麦穗的往事有什么感想?
师:小结:纯朴痴梦幻灭令人感叹认命至真至善至美的爱的永恒
爱永恒执着引人深思
对至真至善美的爱执着的渴求
三、拓展探究:散文美不美?美在哪里?艺术特色?
1、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和效果:(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渲染烘托铺垫背景线索)
背景:时间乡村社会背景
月夜下的麦田:环境描写烘托:空旷恬淡忧伤
意境:幽远深邃田园诗“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朴素的爱
小火柿子:象征意义:“我”对朴素的爱的渴求执着
烟荷包: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是作者童真的情怀和梦想追求的寄托。
2、人物刻画:性格突出(纯朴认命的村姑们;天真无邪、可爱、真挚的“我”和慈爱、孤独的“老汉”)
反映社会现实(村姑们命运的“可叹”)
3、思想性:引人深思(“人与人之间真诚的爱”的永恒及执着追求)
4、文学性:含蓄深沉、文笔清新、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四、知识点击:师:投影:介绍张洁相关资料。
五、朗读课文:(配乐肖邦钢琴曲《月光》)“年复一年。┄┄它早不知被我扔到哪里去了。”
六、专题探究:“人性美的回归”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交流。
“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朴素的爱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体现?怎样才能使世界充满爱?
七、课后作业:
1、预习《我与地坛》自读课文思考:作者二十岁突然截瘫,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2、拓展探究:“生存环境与命
9、《拣麦穗》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一、课题
《拣麦穗》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2.理解文章的情感,找准全文的情感基调。
3.学习对比的手法,并理解作者的深情。
四、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情感,体会作者的含蓄感情。
2.学习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五、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的情感,体会作者的含蓄感情。
六、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启发法
七、教学课型
讲读课
八、教具
小黑板、幻灯机
九、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同学们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水稻)当麦子、水稻成熟时,我们都试过收割麦子、水稻。那大家有什么感受?(同学述说感受)对,那是一件又爱又恨,又苦又乐的事情!那同学们知道拣麦穗的滋味又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洁的《拣麦穗》,体会一下其中的滋味!
(二)教授新课
第一步: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掌握生字词。
1、作者简介
张洁,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1937年生于北京。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张洁早期散文创作,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第二步:默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并给文章划分段落,掌握文章的大体脉络。
1、朗读体会
方法:默读。
要求:①找出文中的生字生词。
②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生字难词掌握练习
(1)选出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A破窖yáo蔸dōu积攒zăn单薄bó
B歪趔liè茸毛róng害臊sào蹒跚pánshān
C麦穗suì田埂gěn蚂蚱màzha薄片bāo
D戏谑nüè薄荷bò疙瘩geda山坳ào
(2)选出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死乞白赖:纠缠不休。
B戏谑:用有趣的引人发笑的话开玩笑。
C大言不惭:说话不害羞。
D歪歪趔趔:身体歪斜,脚步不稳。
3、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掌握文章的脉络
(1)文中究竟讲了哪些人拣麦穗?根据这一线索,文章大体上可以分成几部分?
——明确:
姑娘们怀着美好的梦想拣麦穗(1-9)
我怀着美好的梦想拣麦穗以及与老汉之间的交往(10-34)
“我”拣麦穗
明白了老汉对自己没有私心的爱和我对他的依恋(30-45)
第三步:具体分析。
第一部分
出示思考练习,请同学们根据练习朗读第一部分。然后交流学习,明确答案。
1、姑娘们为什么要拣麦穗呢?是家里缺乏粮食吗?
——明确:换取嫁妆,寻觅幸福。
2、为了拣麦穗,她们从“月残星疏的清晨”拣到“月亮又回到天边”才拣了一篮子,而且还要年年捡,这样的生活在姑娘心中是怎样的呢?从哪里看出?
——明确:生活虽然艰辛,但在姑娘们的眼中却是美好的。看在她们眼中,一切是多么的诗情画意:“等到田野上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回到天边……”。
这是因为她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梦想。麦穗是她们未来美好婚姻生活的希望。尽管每年都重复同样的动作:拣呀拣,缝呀缝,但这都是为了心中那芬纯真的爱,所以她们十分乐意、高兴。
3.结果怎样,她们的美梦实现了吗?她们的表现又是怎样?
——梦,没有实现。但她们还是认命了,“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对生活失去了梦想,失去了追求,变得麻木。
第二部分
姑娘拣麦穗时产生的美梦破碎了,那“我”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根据练习用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二部分,并完成下图。
姑娘们备嫁个梦依顺
拣麦穗嫁妆好男人破麻木
梦
“我”(最初原因)(行动)
拣麦穗(结果)(表现)
(后来原因)(行动)
1、姑娘们为了嫁妆所以拣麦穗,那作者“我”又为什么要拣麦穗呢?也是为了嫁妆吗?
——明确:不,但时的“我”还小,根本不懂事。从拣麦穗的动作细节描写看,“我”只是个天真活泼,贪玩,好奇的小女孩。拣麦穗不过是模仿姐姐们的表现而已。
后来,“我”被二姨戏谑地追问拣麦穗的原因,当时“我”决定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为的就是每天能吃上灶糖。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理解了老人对我的爱是那么纯朴,真挚而又无所求,这是多么博大的爱。正因为这种爱的沐浴,我也同样爱着这位老人。依恋他,关心他,担心他,希望能与老汉继续交往,永远不变。
2、“我”那美好的梦最终用没有实现?
——明确:老汉老去了,我的梦也破灭了。
3、联系全文,思考:“我”与其他拣麦穗的姑娘们又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作者写姑娘们拣麦穗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相同的是——她们的梦都破灭了。
不同的是——姑娘们的梦破灭之后,她们对生活失去了梦想、失去了追求。他们开始变得愚昧、麻木。我呢?老汉虽然老去了,但是,我依然怀念他,依然渴望、追求那份真挚的爱。因此,写姑娘们拣麦穗实际是为了烘托、反衬我与老汉之间那真挚的感情。
文章描述了两种梦想,但是两种梦想最终都是破灭的。姑娘们依顺、麻木的走进世俗、不幸的婚姻,“我”自己也不自觉地就放弃人生美好事物。因此,文章虽然也有欢快的叙述,但基调是忧伤的、惆怅的。
4、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的思考练习。
十、板书设计
拣麦穗
张洁
姑娘们备嫁个梦依顺
拣麦穗嫁妆好男人破麻木对比人
梦性
“我”灶糖嫁给老汉怀念烘托的
拣麦穗梦破追寻美
真情关心、依恋
十一、教学后记
《拣麦穗》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散文,而且文章内容不深。因此,在教学上,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同学整体把握课文。在讲授第一部分后,利用填空题的形式引导同学自学第二部分。可以说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由于文章故事性强,上课形式自由,所以学生的兴趣较浓,整节课的气氛都较为活跃,效果不错。但也有不足的地方,譬如问题设计得不太好,有些较浅易,有些深奥。经过这节课,我深深的感到“备学生”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拣麦穗》教案第二课时
一、课题
《拣麦穗》
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
1、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2、把握细节,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内涵。
3、体会作者怀念和追求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情谊。。
四、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3、体会作者的含蓄感情。
五、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六、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启发
七、教学课型
讲读课
八、教具
小黑板、幻灯机
九、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时的内容。
(二)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形象。
1、男女生分角色表演朗读“我”与卖灶糖老汉的对话。
2、思考分析人物的形象
请同学们找出描写“我”和卖灶糖老汉的有关句子,思考、讨论、分析人物的形象。
动作描写
我语言描写——>天真无邪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老汉外貌描写——>慈祥、善良、勤劳、乐观、无私的爱
行动描写
(三)细节分析
1、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面的细节描写段落:
那棵树的顶梢上,还挂着一个小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枝子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有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
……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
思考,文中两次写到“小火柿子”,在这里,“小火柿子”有什么象征意义?它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小红柿子象征着卖灶糖老汉那高尚而又没有私心的爱;象征着“我”的一颗炽热的心,也表达了“我”对老汉执着热切的依恋之情。更深一层来说,“小火柿子”象征了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
所谓“物是而人非”,作者第二次描写“小火柿子”,目的是为了在气氛的渲染中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状态,以柿子的红火反衬“我”得知卖灶糖的老汉去世后的悲伤心境,表达“我”的失落与惆怅;运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
另外,在“小火柿子”上,作者寄托了她心中永远不灭的梦想——对人与人之间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纯朴感情的向往与追求。
2、“老汉老去了”,作者为什么常常想找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呢?“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烟荷包”是全文中的一个重要细节。它既是“我”学着其他农村姑娘的样子编织梦想的开始,是我纯真幼稚的梦想的寄托,又是梦想破灭时,“我”心中仍然不灭的对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情感孜孜以求的信念的寄托。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烟荷包”虽然找不到了,但是,对比那些忘记了梦想,不再梦想的农村姑娘,“我”还有“梦”:真的“烟荷包”不知丢到哪里去了,然而,“我常常想念他”,可见,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纯朴的感情,“我”还有留念,不曾忘怀。而这种纯朴的情感,不正是当初“我”缝制“烟荷包”时寄托在其中的感情内核吗?因此,在全文中,“烟荷包”不仅是照应全文,是“我”的情感寄托的前后呼应,它还是“我”梦想犹存,追求仍在的一个象征,是“我”与其他农村姑娘相比,没有成为一个悲叹的重要区别。在文章的最后,“烟荷包”中所寄寓的情感内涵已远远超出了一个农村小姑娘的幼稚幻想,它既代表了作者对自己纯真童年的缅怀,也代表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情感和美好事物终究会逝去的惆怅,还代表了作者对于逝去的美好的一切仍然抱有的不灭的怀念与追求。
(四)、写法探讨
铺垫:写姑娘们拣麦穗为下文“我”的故事作铺垫
1、表现手法象征:小火柿子
烘托环境烘托:以优美的景物描写烘托姑娘们拣麦穗时的幸福
乐景写哀情:以小火柿子的漂亮、喜洋洋反衬我的悲伤
2、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
文章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3、融情于事
文章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各种表达方式于一体,准确、具体的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练笔
[题目]以“人物与相处”为题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提示]首先要弄清楚人性是什么,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再要弄清楚你对人的相处要提倡什么,然后你检索你的人生故事,你周围人的人生故事,这样你就知道该写什么了。还要注意,学习本文通过环境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和情感的写法。
十、板书设计
拣麦穗
张洁
动作描写
我语言描写——>天真无邪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老汉外貌描写——>慈祥、善良、勤劳、乐观、无私的爱
行动描写
幻灯片板书:
铺垫:写姑娘们拣麦穗为下文“我”的故事作铺垫
1、表现手法象征:小火柿子
烘托环境烘托:以优美的景物描写烘托姑娘们拣麦穗时的幸福
乐景写哀情:以小火柿子的漂亮、喜洋洋反衬我的悲伤
2、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
3、融情于事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十一、教学后记
本节课气氛很好,虽然内容主要是讲解细节性,枝节性的问题。但开头分析人物时,利用了男女同学配搭,轮流表演人物对话的形式,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由于学生的积极性被激活了,即使讲写作技巧、手法等枯燥内容,学生的反应仍旧很好。
10、《拣麦穗》教学设计
甘肃省张掖市铁路学校 张晓军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人物的个性、语言。
2、了解故事线索,学习作者安排故事情节的手法。
3、学习作者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纯朴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
1、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提高审美赏析能力。
【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提高审美赏析能力。
【教学方法】:点拨法
【教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张洁是当代著名的女作家,也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位女作家。她曾经说过:“文学对我不是一种消愁解闷的爱好,而是对种种尚未实现的理想的追求,愿生活更加象人们所向往的那个样子。”那么她向往的生活,追求的理想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拣麦穗》这篇课文,走进张洁。
板题: 拣麦穗
二、简介作者:
张洁: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散文集有《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而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得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三、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张洁作品的创作主题都是围绕着“人”与“爱”展开的。那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她这篇描写童年的散文,一同来感受她细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吧。
1、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整体线索。 (同学阅读课文)刚才同学们阅读过课文了,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复述故事。
点拨:故事是开头写了一群姑娘们在拣麦穗,再讲小女孩也拣麦穗。拣麦穗就是为了备嫁妆。因为她想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后来老汉死了,小姑娘很伤心,在柿子树下哭。
2、请说出本文的主要人物。
点拨:大雁、卖灶糖的老汉
3、本文写到他们哪几件事?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大雁拣麦穗时说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板书:拣麦穗 嫁
请模仿这一格式归纳后面两件事,尽量用文中的词语
板书:绣荷包 送 站树下 哭
4、大雁站在树下痛哭时,已不再是昔日那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了,她真的只是在痛哭“世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吗?如果不是,请说明你的理由。
板书:一个美丽的梦 丢失 想念
今天看来,大雁拣麦穗、绣荷包是学着其他农村姑娘编织美丽梦想的开始,而卖灶糖老汉只不过是大雁实现梦想最好、最真实的寄托。当梦想丢失时,除了痛哭,更多的是深深的思念。
5、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线,暗线)
点拨:明线:拣麦穗;暗线:爱。汇成一曲催人泪下的人间挚爱的歌.
四、赏析全文:
(一)精读第一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课文开头部分写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a、为故事提供了一个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分析:前者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像那些农村姑娘一样。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令人伤心、惆怅)。而后者表现的是一个具体的“个案”,表达的是一个天真烂漫幼女纯真的爱心。对比描述两种美梦的破灭,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美梦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反差。
b、总领全文,并贯穿全文,为下文写“我”儿时幼稚,纯真的梦作铺垫。
(二)、请同学朗读第二部分
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1、我是怎样的女孩?
点拨:天真烂漫,幼稚纯真、天真无邪
2、怎样理解“我”的梦想——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点拨:正因为“我”天真烂漫,幼稚纯真,才会有那样天真的想法。“我”的梦想和一般的农村姑娘的梦想不同,更让人同情,“我”也因此得到老汉的爱护。
3、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点拨:这位老汉是一个十分慈祥和善的人,以卖灶糖为生,勤劳而乐观,对“我”很好,并非是真的想要娶“我”,“他那样朴素地疼爱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4、老汉真是为了要娶“我”吗?怎样理解老汉对我的爱?
点拨:不是。老汉对我的爱是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这才是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爱.也是作者才讴歌的爱。
五、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诵读,品味并分享了张洁的一段令人伤感的儿时经历,感受到她对至真至纯的美好感情的渴求,向往。也愿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美好如风霜不倒的火柿子永远鲜红透亮。
作业布置:词句品味•积累
板书设计:
拣麦穗 嫁
绣荷包 送 一个美丽的梦 丢失 想念
站树下 哭
11、拣麦穗(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拣麦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习文章的细节描写和语言风格。2、通过探究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吟读,赏析文中景物、人物描写理解作品复杂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章表现出来的人性美、情感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1、赏析文中人物形象。
2、品读语言,领悟情感。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复杂的感情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导入
童年是人生最美好、最纯真的一段时光。同学们,你们对自己的童年有什么样的回忆呢?
你们的童年过的真是丰富多彩,你们有过拣麦穗的经历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杰的散文——《拣麦穗》。
2、明确目标:
知识目标:感知全文,概括内容要点,初步通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初步领悟文章情感。
3、助读知识:
作者简介:
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等。他的作品以人和爱为创作主题。她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她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直、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写作动机:
张洁说:人需要物质的获取,但更需要拥有精神自由,这样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和创造美好的人生之路。然而那时农村的实际情形是艰苦的、困窘的、冷漠的。百般无奈之下,还得顺从地嫁出去,没有他人的同情和关心,甚至连自己也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
“几十年来,有一种哀伤刻骨铭心,不可驱逐,使我感到惆怅和不安,这种不安源于我曾经的生活世界里依恋过一个饱经风霜的卖灶糖的老汉,可惜在我长大成人的时候‘老去了’。为了我们这一老一少之间的缕缕温情,我不能不随着笔去重新把那一段往昔的时间和空间经历一遍,捕捉作为成人世界反照的儿童记忆,去寻找失落了的理想,去呼唤朴素、真诚的爱,去召回世间纯洁的人性美。”
4、自学提示:
(1)结合《优化设计》,自主梳理字词。
(2)阅读全文,看看文中写了哪些主要人物?并请同学们复述故事。
(3)体会文章自然分成的三部分都所写的内容,给每个部分自拟小标题。(小标题的拟法:从人物、事件、感情等角度来考虑。)
5、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6、自学检测(根据自学提示的问题进行明确解答)
(1)学生自主完成
(2)人物——农村姑娘们、“我”、“卖灶糖的老汉”
故事——姑娘们拣麦穗,“我”拣麦穗,以及“我”与“老汉”之间的情谊
(3)可能出现的小标题模式有:
姑娘们拣麦穗——我拣麦穗——卖灶糖的老汉去世
姑娘们的梦想——我的梦想——梦幻的破灭
7、交流探究
既然同学们对课文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就让我们每个同学都来做导演,把这篇文章改拍成电影,好吗?
教师提示:拍电影我们首先要安排好故事的场景、人物、人物的动作神态。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分为四个场景,分别是:姑娘们拣麦穗;“我”拣麦穗;“我”与“老汉”的交往;我站在柿子树下。
教师例说:
场景一——姑娘们拣麦穗
地点背景——月残星疏的早晨,满山满野的麦地
人物——姑娘们
动作神情——弯着腰在田地里拣麦穗,充满幻想的表情
镜头拍摄——姑娘们拣麦穗时的梦幻幸福的表情
分配任务:第二、三、四小组分别负责第二、三、四个场景,第一小组负责点评,同组之间,同座展开讨论。
明确:
场景二——注意神态描写,如,“戏谑地问”,“大言不惭地说”,“贼眉贼眼地笑”,“放声大笑”。
场景三——注意老汉的肖像、动作、神态
场景四——注意“我”充满希望的眼神,望着柿子。
8、反思总结
(1)要求学生以“在这堂课上,我学到了……”句式说话
(2)根据学生说话内容从内容概要,细节描写,人物形象,文章情感等方面进行归总。
9、布置作业
做这一课《优化设计》的“自主梳理”与“多维探究”部分
第2课时
1、导入
拣麦穗时,“姑娘们”与“我”都充满了梦,那么他们追寻的梦一样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姑娘们”与“我”的故事。
2、明确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把握象征的手法
情感目标:通过比较阅读,领悟“我”对人性、真情的追求。
3、比较探究
(1)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阅读全文,比较“姑娘们”与“我”的故事,思考:“我”与其他拣麦穗的姑娘们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作者写姑娘们拣麦穗有什么作用呢?文章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
①相同的是——她们的梦都破灭了。
不同的是——姑娘们的梦破灭之后,她们对生活失去了梦想、失去了追求。他们开始变得愚昧、麻木。我呢?老汉虽然老去了,但是,我依然怀念他,依然渴望、追求那份真挚的爱。因此,写姑娘们拣麦穗实际是为了烘托、反衬我与老汉之间那真挚的感情。
②文章描述了两种梦想,但是两种梦想最终都是破灭的。姑娘们依顺、麻木的走进世俗、不幸的婚姻,“我”自己也不自觉地就放弃人生美好事物。因此,文章虽然也有欢快的叙述,但基调是忧伤的、惆怅的。
(2)手法探究:
文章围绕“拣麦穗”写了两组故事,那么“麦穗”这个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吗?文中还有其它表象征的意象吗,请同学们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它们的象征意义。
明确:
①麦穗
正值豆蔻年华的农家姑娘,尽管历经生活的磨难,尝尽了人世的艰辛,但她们的心灵仍然有着瑰丽的梦想,那就是渴望甜蜜的爱情、向往美满的婚姻。于是她们用自己勤劳灵巧的双手,开始拣拾着未来的幸福生活。可是,残酷的现实把她们心中这点小小的愿望击得粉碎,任由爱情之花在心中渐渐枯萎。对于美梦的破灭,他们甚至也不会过分的伤心,只有顺从和忍让,她们是人生中艰辛的寻梦者,她们在寻着一个关于蜜甜而酸涩的爱情的梦。
农村姑娘——麦穗——爱情(艰辛的寻梦者)
②小火柿子
文中的卖灶糖的老汉,是一位居无定所、食无定时,慈祥和善、勤劳乐观的老汉。一个舒适的家,一份温馨的亲情,对他来说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无情的生活在他身上烙上深深的印迹,却无法改变他那颗淳朴善良的心。文章中的风刮不下来、雨打不来、雪压不下来的小火柿子,不正是老汉身上美好善良品质的体现吗?文中的老汉时时追求着人间的温情同时也用它感染着身边的人。他是人生中孤独的寻梦者,他在寻着一个关于温情的梦。
卖糖老汉——小火柿子——温情(孤独的寻梦者)
③烟荷包
“我”用碎布缝的皱皱巴巴的烟荷包,不仅缝进了“我”的梦想,更是缝进了“我”对老汉及他身上美好品质的无穷思念。“我”站在村口等候他、迎接他,还为他的健康担心,这些内容既是对他疼爱“我”的回报,也更体现了“我”对这份人与人之淳朴真诚的爱的执著追求,“我”是人生中执著的寻梦者,“我”在寻找一个关于真情的梦。
“我”——烟荷包——真情(执着的寻梦者)
(3)品悟探究
①全班同学齐读最后两段文字:
“等我长大以后,总感到除了母亲,再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我常常想起他,也常常想到要找到我那个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不知被我扔到哪里去了。”
②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两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出?
明确:“总感到”说明童年的这段回忆非常深刻,也是我毕生都在怀念和追求的。两个“常常”说明怀念多次,特别是一个“扔”字,写得异常深刻,不是作者真的扔了,应该是远离了那片纯洁的土地,远离了那个纯真的年代,作者所追求的那份真情被时世所消磨了,所蚀减了,所以“我”现在才会常常想起烟荷包,想起老汉。
4、反思总结
①学习本篇文章之后,你拣到了什么?
②请问全班女同学,如果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位老汉,你愿意嫁给他吗?
(学生可以多元解读,探索爱的真谛,感思人性本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5、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完成就课后练习
12、拣麦穗(河大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7、拣麦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赏析文中景物、人物描写理解作品复杂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学习生动传神、纯净朴素的语言风格。2、通过探究课文思路和作品主题,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章表现出来的人性美、情感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探究文章思路和主题。
2、感受文章表现出来的人性美和情感美。
教材分析:
本文从农村最平常、最常见的生活画面入手,从最朴实、最真挚的思想感情入题,由拣麦穗而生发出的幻想,引发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故事。文章通过对一个农村小女孩天真烂漫、充满无边的遐思幻想心情的描写,歌颂了人性和情感美。教读本文应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背景、品评语言、分析形象,进一步理解作品复杂的感情。
教学策略: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工具: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过程教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童年是人生最美好、最纯真的一段时光。同学们,你们对自己的童年有什么样的回忆呢?
你们的童年过的真是丰富多彩,你们有过拣麦穗的经历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杰的散文——《拣麦穗》。
初识投影介绍张洁。 学生回答
学生读:
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等。他的作品以人和爱为创作主题。她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她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直、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了解作者和背景,有助理解课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读 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整体感知课文:
体会文章自然分成的三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自拟小标题。
提示小标题的拟法:
多角度拟题:人物、事件、感情等。 学生默读课文。
可能出现的小标题模式有:
1姑娘们见麦穗 ;我拣麦穗;卖灶糖的老汉去世
2姑娘们的梦想;我的梦想;梦幻的破灭 理请文章脉络,初步感知课文。
深入研读,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打出投影)
1、听读文章第一部分讨论:
课文开头写农村姑娘们的梦,他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播放录音)
听读课文思考问题
明确:开头写姑娘们的梦,涵盖全篇,营造了气氛,因为姑娘们做梦的纯真与丢梦的困惑,形成了一种淡淡的忧愁与伤感,这种情感气氛笼罩全篇,也为下文我的寻梦作了铺垫。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
2、重点研读
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独白,“我”,二姨,老汉各一个同学)
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
(1)“我”为什么想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2)卖灶糖的老汉真的想娶“我”吗?他是怎样一个人?
(3)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卖灶糖老汉的感情有了什么变化?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朗读,然后讨论交流。
明确:(1)“我”是由于模仿、好玩、贪吃才引出嫁人的愿望,由此可见我是一个天真烂漫,纯真无邪的女孩。
(2)不是,老人对“我”的疼爱是一种隔辈的关怀和爱护,他对我的爱没有任何希求,可以看出老人是一个慈祥和善,勤劳乐观的人。
(3)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依恋老人了。从”担心’到”望着”,”等着"继而到伤心的哭泣,这些都是我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准确把握人物心理。
3、延伸拓展
假如老人没有“老去”请你一小女孩的名义给他写一封简短的书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代表进行交流.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
课文中的小姑娘竟然要嫁给以为可以作他爷爷的人,只不过是为了几颗糖.我们童年是不是也有许多这样荒唐可笑的趣事,说出来在同学间交流.
准备三分钟,自由发言.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诵读,探究分享了张洁的一段令人伤感的儿时经历,感受到她对至真至纯的美好感情的渴求,对美好人性的赞美,但愿我们的生活不再有失望和忧伤,原仰光和快乐永远与我们相伴.
教学后记:
本文是作家张洁的一篇代表作,文质兼美,但理解其深层内涵还有些难度,我在教学中意识到这一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再读中体会人物心理,在交流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理解了作品表达的人性美,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都受到了锻炼,但资助探究学子体现得不够,还应再推敲,使其臻于完善.
板书设计
拣麦穗
张洁
姑娘们拣麦穗→我拣麦穗→我与卖灶糖老汉的交往
悲哀失望 对理想的向往 理想的幻灭
人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