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简案一等奖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简案一等奖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时间:2022-11-02 20:27:17

《湖心亭看雪》教学简案一等奖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湖心亭看雪》教学简案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常识,学习概括课文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感受作者的情怀。

  2、过程、方法:在“疏通文字——熟读文章——理解内容——想象风景——体味情味”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归纳提炼本文“不叙常事、不绘常景、不抒常情”的写作特点,并尝试以它为标准来评价作文,或进行写作实践。

  3、情感、态度:能体会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及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能感受作者古人“天人合一、浑然忘我”的赏景境界、并能深切领会古士子的故国情怀。

  教学方法:读出悟,议中思

  教学过程:

  一、忆诗词,导入学习

  忆一忆写西湖的诗词,学习本文

  二、读文字,理解学习

  (一)初读,了解常识与文意

  (二)再读,读出故事,感受景致。

  1:看雪的事情。本文究竟写了怎样一件“往事”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然后用古文把它们连贯地表达出来,看谁写得最完整,最连贯。

  看雪的时间新奇

  看雪的地点新奇

  看雪的过程新奇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请问后一句是实写吗?请问作者在哪里才能看到这样的景致?

  (三)深读,讨论交流,分析人物,领会情绪情感、精神气质,学习在文章中巧妙运用旁人形象。

  文中哪一个字最能形容“湖心亭看雪”中的张岱?

  “痴”。

  感伤的,虽遇知音,但转眼东西。(“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张岱为什么要以舟子和他说的这段话收束全文呢?

  你认为张岱当时听到舟子这番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在舟子这个旁人看来,也知张岱遇见了知音,可在张岱听来不会喜反而悲,产生的应是虽遇知音,但转眼东西的孤独、落寞和惆怅之感。起到的是振起全篇的作用。

  综上所读,可见《湖心亭看雪》表现出的是一个孤独落寞,清高拔俗的明朝士子在普通的一个冬日雪天经历的一番并不普通的心路历程。这可以说是本文的第三大特征,我们可以概括为“不抒常情”。

  三、思内涵,悟出人生

  作者的“痴”好不好?我们如何对待?

  四、固成果,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题与文科爱好者

  仁寿县满井镇初级中学校杨柯

  2021年9月22日

2、《湖心亭看雪》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了解白描的手法。

  3、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一、导入

  二、作者介绍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三、字词读音。

  崇祯()是日更定()毳衣炉火()雾凇沆砀()

  铺毡对坐()焉得更有此人()余强饮三大白()喃喃()

  四、解释重点词语。

  1、是日更定:

  2、拥毳衣炉火:

  3、雾凇沆砀:

  4、上下一白:

  5、一芥(jiè):

  6、焉得更有此人:

  7、客此:

  8、及下船:

  9、喃喃:

  五、试译文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拥毳衣炉火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六、整体感知。

  1、本文写谁做什么?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课文大意来评价一下吗?

  2、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

  3、“痴”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七、合作探究。

  1、说说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

  2、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会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八、作业。完成《南方新课堂》第29课练习。

3、《湖心亭看雪》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想像、揣摩关键字词等方法,咬文嚼字地赏奇景、议“痴”人,悟“痴”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性格,理解作者的“痴”。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生:背诗句。预设: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环节可以出示相关图片提示学生吟诵相关诗句。

  师:同学们是否感受到了: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学生回应)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一片寒冰,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课文朗读

  演示课件:配乐朗读课文

  1、听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出示课件,检查预习情况,帮助正音。

  3、指名读,检查朗读的正确熟练情况。

  三、检查课前翻译,先交流疑难点,再通过下面的方式落实。

  第一步(问):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生:作者去湖心亭看雪)

  2、作者什么时间去的?(此问在于引导学生明确:是:这;更定: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的计时单位。)

  3、作者是怎样去的?几个人去的?(此文引导学生明确:拏:撑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拥:穿着、带着;独:独自。)

  第二步(出示两张图片,然学生配上原文内容,并说明理由)

  1、第一幅图:帮助学生理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第二幅图:帮助学生理解——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第三步:出示第二段的翻译,设5处错误,让学生寻找。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更会有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痛)喝了三大碗(杯)就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做客(客居)。急忙(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

  四、赏读课文。

  过渡语:同学们明白了重点词句的意思,咱再来第一遍课文。

  (一)再读课文。请一位同学读。要求:这篇短文中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错误------前后矛盾,请你把它找出来。

  预设:

  生1: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生2:不仅有舟子,前文还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这几处都是矛盾的。

  师过渡:同学们好敏锐!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能不能让张岱改一改呢?(学生否定)

  (二)又读课文。

  师:我们再来齐诵一遍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痴)

  师:“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预设:生:傻,笨!呆。就是行为举止不同常人,怪。)

  师:对,这个张岱啊,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读两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现出特别的怪异了。找出来之后,用下面的提示发言:

  假如你是一名记者,穿越到明末清初,去采访张岱,你要这样提问:

  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您为什么﹍﹍﹍呢?

  根据文章具体内容,请用以上句式为自己设计一个问题,并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解决问题。(每小组选一名记者,一个张岱来发言)

  学生发言预设1:

  生1: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您为什么会在晚上八点的时候去看雪呢?

  生2: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您为什么会在“大雪三日,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看雪呢?

  师:你把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夸张地读一遍。(提醒学生夸大处理了“大”字和“绝”字)

  师:张岱,居然在这样的天气里晚上八点左右跑到湖上去看雪,你看他,是不是有些“怪异”啊?(明确并板书:行痴):

  生3: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明明是舟子架船和您去看雪,您为什么说独自去湖心亭去看雪呢?(张岱清高孤傲,板书)

  引导发言预设2

  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您眼中的雪景为什么和平常人不一样呢?(学生初答)

  1、如果学生分析不到位,老师帮助:老师觉得这一句问题也挺多的。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多啰嗦啊,古人不是说要惜墨如金吗?一连用了四个“与”,我看一个都不用也行。老师去掉四个“与”,读给学生听。问效果有何不同?如果学生说不出,再让学生对比读一读。先去掉“与”读一遍,然后再把原文读一遍。

  预设:(1)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

  (2)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老师确定:这是营造了天地茫茫的景象,咱们读出天地苍茫的景象。

  2、师(1):还有一个地方,老师不解。你们看文中这些量词怎么这么怪啊?明明应该是这样的嘛: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课件出示)

  预设比较结果:不好,原文中的量词写出了人和物在大自然中的渺小。

  师:一语惊醒梦中人,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诗: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师板书“痴景”)

  3、师:假如同学们处在这天地茫茫的夜色雪景中,你的感觉会是怎样的?(凄凉、凄清、寒冷等)作者和你们有同感。(板书:清冷孤寂)

  学生发言预设3:

  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你在湖心亭遇到了知己,您为什么不和他们交个朋友呢?(或者:你明明是问的是人家的姓氏,为什么答非所问,说“金陵人”?)(学生自由发言)

  师引导:请一同学读读“大喜”一句。

  师: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咱们用文言文说出来。

  预设生: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师:张岱又是如何表现的呢?(痛饮了三大杯)

  师: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详细地址,你觉得张岱愿意和这两个人交朋友吗?。(学生会否定)

  师:如此看来,张岱知音尚且不顾,何况是舟子呢?他前面说“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是失误,根本就是因为他“眼中无人”。(这表现了他的“清高孤傲”)

  师过度:世上居然有如此痴人,视世俗世界而不顾,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可是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如此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会不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同学们,找找这个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

  师: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学生发挥)

  师:此时此刻,他心里会想什么呢?(学生发挥)

  预设生1: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预设生2:他想: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你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板书“痴心”——故国之思)

  五、拓展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到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让我们回顾柳宗元的《江雪》。(师生齐诵《江雪》)

  师:同学们,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结束语:愿同学们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用欣赏的眼光去碰触作者的内心,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清高孤傲

  痴痴景苍茫清冷

  痴心思念故国

4、《湖心亭看雪》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雪后西湖的奇景、作者游湖的雅趣等。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点】

  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预习导学】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崇祯()  是日更定()拏一小舟()

  毳衣炉火()雾凇沆砀()铺毡对坐()

  焉得更有此人()余强饮三大白()喃喃()

  2、作者链接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挽歌。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唯有哀怨,唯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

  3.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

  是:①是日更定矣()②是金陵人()

  一:①上下一白()②长堤一痕()

  更:①更有痴似相公者()②是日更定矣()

  白:①强饮三大白而别()②上下一白()

  (2)古今异义

  余拏一小舟[]

  (3)词类活用

  ①大雪三日()

  ②客此()

  【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看雪”的时间是什么?地点是哪里?

  2.文中写雪的句子是什么?

  3.湖心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

  4.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用哪个字概括的?

  (二)文本探究

  1.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

  2.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的“痴”表现在何处?

  【拓展延伸】

  1.试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两方面来分析《江雪》与《湖心亭看雪》的区别。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年仅33岁正当盛年的诗人集国忧家祸于一身,政治上的暴风雪使他“茕茕孤立”,激愤感伤,遂成《江雪》。)

  【交流】

  比较阅读 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

  《江雪》

  2.积累写雪景的名句。

  ①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⑤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5、《湖心亭看雪》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12湖心亭看雪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质疑、解疑。(重点)

  2.朗读课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体会白描的写景手法。(难点)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重点)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传世。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中华书局2008年版)。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朝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文章一开头就用“崇祯五年十二月”交代游览时间,沿用明代纪年,是有着深刻含义的,以此说明在作者心目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作者向我们描绘出这么一个冰清玉洁、凝静清绝的西湖雪景,其实也是描写明亡后,他自己作为忠明的遗民孤独冷清的心境。

  读准字音 拏(ná)更定(ɡēnɡ)毳衣(cuì)雾凇(sōnɡ)

  一芥(jiè)喃喃(nán)铺毡(zhān)强饮(qiǎnɡ)

  崇祯(chónɡzhēn)沆砀(hànɡdànɡ)更有此人(ɡènɡ)

  古今异义 余住西湖(古义:我今义:剩下)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古义:还今义:更加)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勉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酒杯今义:像霜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一词多义 白上下一白(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

  大大喜曰(副词,非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形容词,跟“小”相对)

  一上下一白(副词,全,都)

  长堤一痕(数词,一)

  绝湖中人鸟声俱绝(动词,消失)

  佛印绝类弥勒(副词,极)

  更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更加,还)

  词类活用 大雪三日(名词做动词,下大雪)

  拥毳衣炉火(名词做动词,带着火炉)

  客此(名词做动词,客居)

  文言句式 判断句:

  是金陵人(“是”表判断)

  省略句:

  见余,大惊喜(“见”前面省略了主语“两人”)

  倒装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新课导入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蕴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2.文中写雪的句子是什么?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感悟精彩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2.“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吗?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为白描。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

  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了他的超凡脱俗。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2.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的“痴”表现在何处?

  (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定矣,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2)“痴”于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倍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

  本文描写了湖亭心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湖心亭的奇遇,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运用白描手法,生动传神。

  白描手法就是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神的一种写作手法。全文一百多字,写湖、写雪、写人,又交代游湖的始末,文字极其简练。如本文中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景物的形与神,长与短,点与线,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物我合一。

  2.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用极简的笔墨叙述了自己的游踪,然后抓住夜色中雪景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湖心亭巧遇虽属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踪的延伸。从景的角度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试用白描手法,描写一下秋日的枫林。(200字左右)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痴”为切入点。在整体感知中,找到关键词“痴”,然后通过找“痴行”、赏“痴景”、识“痴客”三个步骤体会作者的“痴心”。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进行重点赏析、品读,在读中自然引出白描的手法,顺势引申,学而致用。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并在朗读中较好地体会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多媒体运用力求简单有效,起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方法指导:

  体会文章中作者的心境

  分析作者的心境或情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景物特点。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作品常用的手法,分析景物特点,对理解作者心境至关重要。

  (2)抓关键词。作品中有些词语或暗示或直接点明了作者的情感,阅读时要注意。

  (3)联系生平。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情感往往通过其作品表达出来,在平时的学习中对这方面知识的积累很重要。

  素材积累:

  西湖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白玉,他们一起琢磨了许多年,白玉就变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宝珠的珠光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但是后来这颗宝珠被王母娘娘发现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将把宝珠抢走,玉龙和金凤赶去索珠,王母不肯,于是就发生了争抢,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间,变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下凡,变成了玉龙山(即玉皇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着西湖。

6、《湖心亭看雪》预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12.湖心亭看雪

  预习新知

  1.生字

  更(gēng)定拏(ná)拥毳(cuì)衣炉火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

  强(qiǎng)祯(zhēn)  芥(jiè) 毡(zhān) 喃(nán)

  2.重点实词

  1.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2.拏:撑(船)。

  3.拥毳衣炉火: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4.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5.一白:全白。

  6.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7.强:尽力。

  8.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9.客此:在此地客居。

  10.舟子:船夫。

  11.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12.余:我。

  13.绝:消失。

  14.喃喃:低声说话的样子。

  重点虚词

  1.焉得:哪能。更:还。(焉得更有此人)

  2.惟:只。(惟长堤一痕)

  3.而已:罢了。(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对:面对,向着。(有两人铺毡对坐)

  古今异义

  强

  古义:竭力,尽力。文中指痛快。(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今义:勉强。

  一词多义

  1.一

  数词,一。(余挐一小舟)

  形容词,全。(上下一白)

  2.是

  代词,这。(是日更定矣)

  判断动词。(是金陵人)

  3.更

  古代夜间计时单位。(是日更定矣)

  还。(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白

  白色,白茫茫。(上下一白)

  指酒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大

  副词,非常。(见余,大喜)

  形容词,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客:客居。(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名词作状语

  芥:名词,小草,在文中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与余舟一芥)

  重点句式

  1.省略句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在“而”与“别”之间省略“与之”)

  2.倒装句

  是金陵人,客此。(省略介词“于”,“客于此”又是状语后置句,“于此客”的倒装)

  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句即“更有似相公痴者”)

  自我训练

  一、巩固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崇祯(zhēng)沆(kàng)砀

  B.雾凇(sōng)毳(cuì)衣

  C.强(qiǎng)饮铺毡(zhān)

  D.一芥(jiè)更(gèng)有此人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崇祯五年喃喃余舟一芥

  B.人鸟声具绝雾淞酒炉正沸

  C.强饮三大白客此金陵人

  D.独往湖心亭相公痴清新淡雅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2)余拏一小舟________

  (3)拥毳衣炉火________

  (4)独往湖心亭看雪________

  (5)雾凇沆砀________

  (6)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7)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8)客此________

  (9)及下船________

  4.填空。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的________在明亡后追忆前尘往事的________。

  5.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想不到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我被迫饮了三大杯酒才与他们告别。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译文: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在此地。

  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船中有两三粒人影罢了。

  6.选出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

  A.在湖心亭上欣赏雪景的只有三人,作者及对坐者两人。

  B.“余强饮三大白”是写作者为了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酒量大而逞强饮酒。

  C.“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字,写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志诚心专。

  7.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写出三句。

  8.仿照画线的句子,发挥想象续写两句。

  人在生命的旅途中,不能没有朋友的祝福。你的祝福如春天里的一缕清风,为我送来芬芳;如寒夜里的一团火焰,为我送来温暖。如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我将带着你的祝福,去搏击人生的风雨,拥抱绚丽的彩虹。

  附答案:

  答案:1.A解析:“祯”应读zhēn,“沆”应读hàng。

  答案:2.B解析:具→俱,淞→凇。

  答案:3.(1)消失(2)撑,划(3)鸟兽的细毛(4)独自(5)白气弥漫的样子(6)哪能(7)指酒杯(8)客居(9)等到

  答案:4.张岱小品文

  答案:5.B解析:应译为:我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告别。

  答案:6.B解析:“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酒量大而逞强饮酒”是错误的。

  答案:7.(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答案:8.示例:久旱时的一场甘霖为我送来凉爽沙漠里的一片绿洲为我带来希望

7、《湖心亭看雪》名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浅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以窥知一二。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或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写出了作者超凡脱欲的雅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文言词汇的掌握积累,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2、领悟文章所运用的白描手法和对比映衬手法,领会两种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的把握及作者的品性风格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濡目染的诗句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展示图片)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2、简介作者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二)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师范读,生听读;生自读;生齐读。

  崇祯(chóngzhēn)更(gēng)定毳(cuì)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毡(zhān)更(gèng)有此人喃喃(nán)

  二)同桌合作,疏通文意

  (1)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

  4、用毳衣炉火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细毛。

  5、雾松sōng沆hàng砀dànɡ: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雾淞,雾气和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淞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6、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7、惟长堤一痕惟:只。

  8、芥jiè:小草。引申为细微的事物。这里指船。

  9、铺毡对坐坐:相对

  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还。

  1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痛快。白:指酒杯。

  12、客此客:客居。

  13、及下船及:等到。

  14、喃喃nán:小声地不断念叨。

  (2)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

  (3)一词多义。

  1: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2、①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3、①是日更定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4、①绝消失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4)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古:我。今:剩余,多余。

  2、余挐一小船古:撑、划。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酒杯。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

  4、是日更定古:这,代词。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5)词类活用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2、与余舟一芥像小草一样微小

  三)检查合作效果,重点字词讲解(穿插文化知识,“毳”字的会意构造,“更”字的计时文化,“白”的酒杯文化)。

  (三)品悟作者之“痴”。

  师问: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所言相公之痴“痴”在哪里?文章是怎样来表现“痴”的?

  学生先自行思考,再交流讨论,后全班交流。

  明确:“痴”表现在痴人、痴景、痴心,“痴”在寄情山水,“痴”在超凡脱俗‘“痴”在闲情雅致,“痴”在清高孤傲。文章通过环境渲染、人物映衬、性情之举来凸显“痴”,构思精巧,浑然天成。

  穿插介绍“崇祯五年”的纪年方法,讲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四)感受文人之“痴”。

  明亡后,张岱不再做官。他寓居杭州时,“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此乃性情之举。王徽之“雪夜访戴”亦为性情之举。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像他们这样的性情文人有很多,他们有着一种特立独行的个性,不随流俗,所以在官场上,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受到排挤,遭到讪谤,不被人理解。他们只有通过亲近自然,在大自然中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的山水,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心智的独一。“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陈子昂登台长吟,杜甫登高作啸,陶渊明采菊东篱,柳宗元寒江独钓,刘禹锡陋室言志,体现了文人的一种气质,一种风度——钟情山水、超凡脱俗、闲情雅致、清高孤傲。这就是文人的“痴”也。

  (五)结语。

  以曹雪芹《红楼梦》中写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结束课文。

  (六)作业。

  1、背诵《湖心亭看雪》,并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至少五首。

  2、文人的气质虽相似,但诗文中所采用的描写手法、所寄寓的感情却不尽相同。比较阅读《江雪》和《湖心亭看雪》,体会两文的不同。

8、《湖心亭看雪》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语言的精美。

  过程与方法 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并了解白描手法。赏析作者独特的情感,了解其熔叙事、写景、抒情与一炉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超凡脱俗的高洁情怀。

  学习重点 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并了解白描手法,感知文章的语言美。

  学习难点 赏析作者独特的情感,了解其熔叙事、写景、抒情与一炉的特色。

  学法指导 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

  新课导入

  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同学们平日所见多为“晴湖”“雨湖”,今天,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作者简介: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一生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二、字词积累

  1.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崇祯(zhēn)更定(gēng)毳衣(cuì)雾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毡(zhān)喃喃(nán)一芥(jiè)

  更有此人(gèng)拏(ná)

  2.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是日更定:是,这。定,开始.

  余拏一小舟:拏,撑(船)。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云雾或水气凝成的冰花。

  环节二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上下一白:一,全。

  客此:客居此地。客,客居,作动词用。

  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及下船:及,等到。

  三、整体感知

  1.请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夜游西湖赏雪,偶遇雅士饮酒。

  2.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环节三

  一、朗读课文,感受“痴人”。

  1.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

  通过“痴人”的“痴行、痴景、痴情”来表现作者的“痴”。

  痴行:大雪独行痴景:上下一白痴情:醉情自然

  2.“痴”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二、欣赏痴景。

  1.准确寻找描写雪景的语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思考:你眼前感受到一幅怎样的雪景,这幅雪景有怎样的特点。

  迷蒙、朦胧、梦幻、静谧、安宁。

  3.赏析写景的妙处。

  (1)作者叠用三个“与”字,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表现了出来。这是对湖心亭雪景的总体描绘。

  (2)“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作者通过这些高度准确而形象的数量词,暗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的、依稀恍惚之感。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4.说说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

  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就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三、探究写法

  1.叙事是行文的线索。

  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2.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不平凡,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环节三

  3.人与景有机结合。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环节四

  文章主旨

  1.作者偶遇雅士饮酒,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大惊喜”既是客人大喜,也是作者大喜;“强饮”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对话简短,看似所答非所问,可见作者与亭中之人虽身份背景不同,但有一样的雅趣。

  作者之所以选择更定后独往观雪,是因为不愿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也因为此时雪景更妙。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

  2.品味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小结:本文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湖心亭的奇遇,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教学板书

  湖心亭看雪张岱

  痴行:大雪独行

  “痴人”痴景:上下一白

  痴情:醉情自然

  环节五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而《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着眼于个性化阅读和情感体验,致力于语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在过程和方法中融入了自主学习探究、移情性的情感体验,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反复诵读感悟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的写法。

9、《湖心亭看雪》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西湖很美——春季,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夏季,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秋季,杨万里“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而在这个冬季,张岱将带领我们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以及雪后西湖的奇景、作者游湖的雅趣。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一、新课导入

  冬季中最美丽动人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让我们一起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崇祯(chóngzhēn)       更定矣(gēng)

  拏一小舟(ná)毳衣炉火(cuì)

  雾凇沆砀(sōng)(hàng)(dàng)铺毡对坐(zhān)

  焉得更有此人(gèng)余强饮三大白(qiǎng)

  喃喃(nán)

  2.听老师朗读课文,用“/”划出课文朗读的停顿。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积累文言词汇。

  (1)一词多义

  是①是日(代词,这)

  ②是金陵人(表判断)

  一①上下一白(副词,全)

  ②长堤一痕(量词)

  更①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

  ②更定(古时夜间计时单位)

  白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

  ②上下一白(白色)

  (2)古今异义

  ①余拏一小舟(古义:携,带;今义:即“拿”,拿东西,捉拿)

  ②更定(古义:止,停;今义:确定,决定)

  (3)词类活用

  ①大雪三日(名词用作动词,下雪)

  ②客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客居)

  4.作者链接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号陶庵。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5.作品链接

  《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挽歌。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唯有哀怨,唯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托在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疏通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

  2.翻译文言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1.“看雪”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地点是哪里?

  【交流点拨】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后,更定,地点:西湖。

  2.写雪的句子是那一句?

  【交流点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3.写湖心夜景的句子有哪些?

  【交流点拨】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舟子对作者的评价可以用哪个字概括?

  【交流点拨】痴。

  (三)文本探究

  1.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

  【交流点拨】(1)不矛盾。作者带着闲情雅致去赏雪,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掉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独”字表现了他的超凡脱俗。

  (2)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事实上舟子也确实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也表现了作者的孤傲清高。

  【教师小结】“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情趣,遗世独立、不随俗流的高洁情怀,也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落寞。

  2.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的“痴”表现在何处?

  【交流点拨】(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大雪三日,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2)“痴”于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备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教师小结】痴行——痴景——痴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四)语言赏析

  1.比较原句和改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原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句: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交流点拨】三个“与”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

  “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显得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作者的视角好像在高远之处。由“痕”到“点”到“芥”再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感受。而改句显然没有这些表达效果。

  2.第二段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交流点拨】运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

  【教师小结】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如:

  ①“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②“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唐弢《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试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两方面来分析《江雪》与《湖心亭看雪》的区别。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年仅33岁,正当盛年的诗人集国忧家祸于一身,政治上的暴风雪使他“茕茕孤立”,激愤感伤,遂成《江雪》。

  【交流】

  篇目 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 白描 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江雪》 烘托 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10、《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欣赏西湖奇景,体会白描手法的运用。

  3、学习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法,感受作者的情怀。

  学习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体会白描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

  学习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法,感受作者的情怀。

  学具教具

  搜集西湖美景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师生搜集的西湖的诗展示。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同学们是否感受到了: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学生回应)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一片寒冰,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探究新知

  (一)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出示课件,检查预习情况,帮助正音。

  3、指名读,检查朗读的正确熟练情况。

  (二)译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生对照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教师个别指导。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去湖心亭看雪。

  2、作者什么时间去的?

  是:这;更定: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的计时单位。

  3、作者是怎样去的?几个人去的?

  引导学生明确:

  拏:撑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拥:穿着、带着;独:独自。

  第二步(出示两张图片,然学生配上原文内容,并说明理由)

  第一幅图:帮助学生理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第二幅图:帮助学生理解——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出示第二段的翻译,设5处错误,让学生寻找。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更会有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痛)喝了三大碗(杯)就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做客(客居)。急忙(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

  (三)赏读课文。

  1、这篇短文中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错误------前后矛盾,请你把它找出来。

  预设: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学生讨论)

  2、文中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痴)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3、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一连用了四个“与”,如果去掉,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

  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4、分析“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

  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

  达

  标

  检

  测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张岱《自题小像》

  请结合你今天品读到的张岱,尝试思考:张岱的困惑:之人耶有用没用。

  课堂

  小结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美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选做)思考与探究一、二、三。

11、《湖心亭看雪》教学简案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常识,学习概括课文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感受作者的情怀。

  2、过程、方法:在“疏通文字——熟读文章——理解内容——想象风景——体味情味”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归纳提炼本文“不叙常事、不绘常景、不抒常情”的写作特点,并尝试以它为标准来评价作文,或进行写作实践。

  3、情感、态度:能体会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及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能感受作者古人“天人合一、浑然忘我”的赏景境界、并能深切领会古士子的故国情怀。

  教学方法:读出悟,议中思

  教学过程:

  一、忆诗词,导入学习

  忆一忆写西湖的诗词,学习本文

  二、读文字,理解学习

  (一)初读,了解常识与文意

  (二)再读,读出故事,感受景致。

  1:看雪的事情。本文究竟写了怎样一件“往事”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然后用古文把它们连贯地表达出来,看谁写得最完整,最连贯。

  看雪的时间新奇

  看雪的地点新奇

  看雪的过程新奇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请问后一句是实写吗?请问作者在哪里才能看到这样的景致?

  (三)深读,讨论交流,分析人物,领会情绪情感、精神气质,学习在文章中巧妙运用旁人形象。

  文中哪一个字最能形容“湖心亭看雪”中的张岱?

  “痴”。

  感伤的,虽遇知音,但转眼东西。(“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张岱为什么要以舟子和他说的这段话收束全文呢?

  你认为张岱当时听到舟子这番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在舟子这个旁人看来,也知张岱遇见了知音,可在张岱听来不会喜反而悲,产生的应是虽遇知音,但转眼东西的孤独、落寞和惆怅之感。起到的是振起全篇的作用。

  综上所读,可见《湖心亭看雪》表现出的是一个孤独落寞,清高拔俗的明朝士子在普通的一个冬日雪天经历的一番并不普通的心路历程。这可以说是本文的第三大特征,我们可以概括为“不抒常情”。

  三、思内涵,悟出人生

  作者的“痴”好不好?我们如何对待?

  四、固成果,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题与文科爱好者

  仁寿县满井镇初级中学校杨柯

  2021年9月22日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愚公移山》教学案一等奖例(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作文开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樵夫,别砍那棵树》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我把责任告诉你》主题班会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细柳营》《古文二则》《诗词五首》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山米与白鹤》教学设计及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教学总结(高一上册) 《一起长大的玩具》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鄂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组合类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我看“闻鸡起舞”》写作训练(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书愤》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石榴(语文版七年级必修学案一等奖设计)

最新中学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简案一等奖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三顾茅庐》教学简案一等奖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 《太空一日》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应对》教学简案一等奖设计 《雷雨(节选)》参赛教学设计(共四课时)(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昆明的雨》公开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见微知著“礼”在红楼-——《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第五课段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雨的四季》优质课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

相关信息 湖心亭看雪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九年级下册语文3月线上学情检测试题 九年级化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下学期例文800字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必修三) 湖心亭看雪(人教版八年级选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年级组长个人工作述职报告 湖心亭看雪(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年级组长工作报告 九年级教学心得体会范文800字模板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