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优质课教学设计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短歌行》优质课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03 11:51:16

《短歌行》优质课教学设计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短歌行》优质课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展示曹操的京剧脸谱。请看曹操在京剧中的脸谱,大家知道“白脸”代表哪种性格吗?曹操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那到底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曹操的《短歌行》。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吟咏《短歌行》的片段。在吴宇森导演的影片《赤壁》中,曹操亲率百万大军,与孙刘联军对峙赤壁。一天晚上,他兴致勃发,对着勇将雄兵,朗诵了这首《短歌行》。这样的片段确实增强了曹操的英雄气概,然而《赤壁》将曹操南下动机归为美人小乔,《短歌行》的内容就显得不那么贴切了。

  ▲◎《短歌行》的创作背景;掌握体裁【《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属《相和歌·平调曲》。曹操的《短歌行》一共有两首,我们今天学的是其中一首。】

  沈德潜说过,曹操诗有吞吐宇宙之象。(《古诗源》)恰巧《短歌行》最后一句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吐露出作者自己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以下我们就借用“吞吐”二字来赏析此诗的美。

  史载曹操为人通脱。所谓通脱,就是无所拘泥,个性和感情能真率地表现出来。他的文学创作最能鲜明地反映他的这种个性。诗歌创作也不例外。但《短歌行》却并没有像他的其它诗那样直抒胸臆,而是极尽吞吐之妙。

  章法有点特别,大抵以八句为一个层次,层层深人,在矛盾纠葛的感情激荡中展示主题

  诗歌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字是哪一个?【诗中出现得最多的一个字是“忧”字。“忧思难看来,曹操确实很“忧”,这是一条情感主线。那么他为什么“忧”?他“忧”的又是什么呢?】

  ▲“对酒…杜康”:感慨人生苦短,忧思难忘,并且有一点及时行乐的意思。这是建安时代士大夫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思想情绪。汉末的一系列军事政治变动,导致天下大乱,死丧多门,民生凋敝,人口锐减,知识分子普遍感到没有出路。生命意识在严重的生存状态面前显得格外强烈,曹操的诗就从这里开始,很得人心。诗人借酒浇愁,心思浩茫地发出深沉的感叹。从下文的发展来看,这里是以微吟低唱发其端,为后来慷慨激昂的政治抒情作出铺垫。

  通过酒写愁。酒这种东西,最能够调动和排遣人的情绪,西晋时有个名士,叫刘伶,以好酒出名。这个人一天到晚醉醺醺的,走到哪里,喝到哪里,身旁一个人拿着锄头跟着,因为刘伶对他说:“我要是醉死了,你当场就把我埋了。”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这种近乎行为艺术的乖张行为,未尝不是一种标榜:酒能让人逃避,也让人沉迷。一如李白所言,举杯消愁愁更愁。这种愁绪,通过酒精的作用,既是逃避,也是一种沉湎,有享受的效果。那么,这是怎样的一种愁呢?曹操打了个比方,“就像早上的露珠一样,过去的日子太多了”。一个人悲叹人生太短,肯定说明这个人热爱生命,因为热爱,才觉得短。所以说曹操的愁,是一种非常正面的情绪,尽管表现得消极低沉,却是热情和真挚的生命体验。人生苦短,怎么办?建功立业啊。如何才能建立功勋呢?人才是最重要的。

  开头两节劈头就吐露出胸中人生几何的苦和忧,并连用两个忧字。此为一吐。为什么苦,忧什么?没点明。可谓吐中有吞。

  ▲“青青…吹笙”多半引用《诗经》中现成的诗句,其中“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两句出于《郑风·子矜》,“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两句是曹操自己写的,以下四句完全照抄《小雅·鹿鸣》。这种写诗的方法是有点特别的,但是如果考虑到先秦“断章取义”赋诗言志的传统,那么也并不难理解。赋诗却往往断章取义,随心所欲,即景生情,没有定准8943;8943;断章取义只是借用诗句咋自己的话。所取的只是句子的文意,就是字面的意思而不管全诗用意,就是上下文的意思8943;8943;这一传统后来渐渐中衰,但知识分子仍然习惯于借用现成的人们熟悉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意思曹操这里的高明之处在于借用本来不相干的两段《诗经》,以表达自己求才不得时之思贤若渴和求得贤才后的热烈欢迎,为了充分表达自己的“志”,中间又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思补了两句,从而形成了意思相对完整的句群。这个极富创意的办法是前无古人的。

  通过引用《诗经》的句子,描绘了自己对贤才的渴慕,想象得到贤才后和谐共事的气氛。曹操的表达既让人熟悉,也非常形象。“你那穿着青色衣领的学子啊,长久地牵动我的心。只因为心里思慕你啊,我至今还小声地念叨。”这语气、态度,多么的诚挚啊。在野外,鹿儿呦呦地叫着,一边悠然地吃着艾蒿。而我呢,有嘉宾满座,歌舞弹唱,好不畅快。这两幕情景,让人感受到“我”与贤才的融洽。贤才们乐得其所,乐为所用。

  以下两节反复用“青青子矜、君、嘉宾”等历史意象来暗示自己所忧的内容。此为一吞。

  ▲“明月…旧恩”最为曲折有致,“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掇”有的版本作“辍”。这句的理解可以不同。可以是“就像皎洁的倾泻而下的月光,什么时候可以收拾起来呢?”或者“就像这中天的明月,何时才能停止运行呢?”或许宴会上的作者抬头望见了明月(在古代,人类照明的手段有限,在晚上,月亮的存在不可回避),此时心中的忧愁又来了。这两句既是比也是兴,总之,又回写忧愁。“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忧愁仿佛是有形质的东西,如棉如丝。古人喜欢这么比喻。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此恨绵绵无绝期”。“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阡陌,田间的小路,越,就是度,这里反复强调,表达对对方的敬意。阔别后的宴饮谈心,让相互间的情谊更为亲密。这八句话主要讲了两个意思,曹操既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这是曹操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招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他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像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

  曹操在这里改用先前流离失意者的吻来仁言,写他们先前壮志难酬,忧心忡忡,以及应主人之邀来到许昌以后“契阔谈宴”如鱼得水的欢乐之情、〕诗的抒情角度有所变化,使作品更加富有立体感

  第五节触景生情,借明月起兴,再次吐露心中之忧,此谓二吐,先吞后吐。

  ▲“月明…归心”“月明星稀”四句讲人才思用。如前面分析的,作者将需要表达的理念,寄诸意象。月光下,无枝可依的乌鹊鲜明,凄清,寂然,让人印象深刻。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喻客子无所依托”。汉末大乱时许多士人到南方的荆、扬二州去避难正是“乌鹊南飞”的本事,他们在那里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归宿。“山不厌高”四句写自己大海般的胸襟和思贤若渴的情怀,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表明自己广纳贤才的心愿和决心。这四句非常直接,笔力千钧,有一种大气度。由于前面的反复吟咏,委婉曲折,这里的直接表达似乎是水到渠成。值得一提的是,周公吐哺的典故,曹操还亲力亲为了一回。在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中,曹操粮草将尽,一筹莫展,恰好袁绍的谋士许攸来降,曹操高兴得不得了,连鞋都来不及穿,赤着脚就迎了出来。许攸看他确实求贤若渴,就归顺了他,并献计烧袁绍的粮草库。曹操最终赢了袁绍,奠定了在北方的基业。

  以下两节又承三四节内容,并再次用乌鹊意象暗示自己所忧内容,含蓄地点出自己为何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此为二吞。最后一节用山、海、周公作比,最终吐露出自己“天下归心”的远大理想,此为三吐。

  到此时,我们才豁然开朗:原来作者所忧心如焚的,是贤才不来辅佐,统一大业不能实现,而人生易老,岁月磋砣;作者所吐出的是自己的真心,是自己求贤若渴的迫切愿望,是希望天下英雄辅助从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可以看出,此诗所谓“吐”即是直抒胸臆,所谓“吞”即是秉承诗经以来的比兴手法,含蓄地暗示自己的所忧内容。所谓“吐”又并非一吐就尽,而是经过两次吞声,即两次曲折、两次顿挫、两次蓄势,才三吐而尽。如江河入海,虽经两次蓄势,终于一泻而尽。给人回肠荡气之感。

  就抒情原则而言,在西方,这是古典主义创作原则:即用理智来节制情感。抒情并非宣泄,更不像弗洛伊德所说的那样是本能、欲望的满足。诗人对酒当歌,如果酒醉后凭本能一泄心中欲望,与村夫何异?最多是个草莽英雄。此诗的“吞”恰恰就是一种“冷处理、冷加工”。

  此诗可以说是一篇用诗写的求贤令。同样是求贤,作者前后曾下过三次求贤令。文也好,诗也好,我们都能强烈感受到作者那求贤若渴的迫切愿望。但此诗恰恰因为情感表现的吞吐之美而更加感人。除了诗与文的区别外,反复品味此诗,总能隐隐感受到作者心中似乎有一种难以一吐为快的难言之隐。作者这样披肝沥胆,贤士们为何还“绕树三匝”?

  首先,这是一种心理原因、一种文化背景:作者是宦官后代,养父是宦官。从孔子以来,文士贤才就不愿与宦官打交道。贤才讲气节,不愿与宦官为伍,那么看不起宦官的后代也是很自然的事。贤才与宦官的关系可以说是水火不容。曹操应当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后来陶谦杀害曹操养父,曹操为什么表现得那么不共戴天,那么恶毒地报仇,除了常说的父母之仇不共戴天之外,笔者以为其中应当还含有一种发泄在里面:发泄对贤士们的一种积怨、一种羞愤。

  其次,贤士不来辅佐曹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曹操用人虽说是唯才是举,可不顾德行,此正如王安石所说:“夫鸡鸣狗盗之徒见用,此士所以不至也。”真正的士是不愿与鸡鸣狗盗之徒为伍的。

  最后,很多人看出曹操有野心,“名为汉相,其实汉贼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想颠覆汉家天下。即使是曹操第一等谋士荀彧在曹操称王时也是明显反对的。他们来辅佐曹操,本意是要振兴汉家天下的。所以“乌鹊南飞”也就是这个原因,贤士们宁愿辅佐孙权刘备,任凭曹操怎么表白,贤士们也不相信。这也就是终曹操一生始终不敢称帝的原因。一部《三国演义》崇刘反曹,可以说就是代表了贤士们的一种倾向。

  终曹操一生,笔者以为他始终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痛苦之中。“汝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其实他是个英雄。“退”于心何甘?但“进”想救民于水火却又艰难,贤士们始终不信。正统价值观还在,贤士们决定的忧伤在这首《短歌行》中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啊!而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背景也就是此诗表达上的吞吐之美的本质原因。

  这首诗歌一气读下来,能感觉到一种雄浑而富有变化的情绪。细加分析,会觉得词句的意思并不是那么连贯,人生苦短、渴慕贤才、才难为用等等情绪夹杂其间。但是诗句的语气却是畅通的,因为前面所说的夹杂,反倒生出一种反复沉吟,委婉曲折的艺术效果,避免了单调直白。

2、《短歌行》教学简案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西城中学高一张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2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艺术魅力。

  过程与方法

  3 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4 从知人论世入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  目标1、2、4  难点 目标 5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创设情境

  1观赏古典乐府诗歌《短歌行》视频

  2解题何谓“短歌行”这一文体(小组展示)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曹操及知人论世“横槊赋诗”的背景

  2朗读诗歌,疏通字词,感知诗意

  3吟诵诗歌,品悟诗人的“忧”及诗人抒发的感情

  三信息发布会,曹操其人

  (小组展示)

  四横槊赋诗的背景

  (小组展示)

  五朗读诗歌,疏通字词,感知诗意

  1读诗,接力读。读准字音(小组展示)

  2纠正字音,积累字词

  3听读,欣赏配乐朗读课文《短歌行》注重诗歌情感

  4小组自由朗读

  5齐读,读出气势、情感。

  6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诗歌大意(小组展示)

  六吟诵诗歌,品悟诗人的“忧”及诗人情感

  (一)文章几次写“忧”?哪些句子写“忧”分别是什么?诗人因什么而“忧”?

  (小组合作探究)

  (二)诗人“忧”思不断,何以解忧?诗人通过什么方式排遣内心的忧愁?

  小组合作探究:一忧

  1如何赏析诗中人生苦短的句子?

  2面对人生的苦短诗人如何排解忧愁的?

  3请把这种苦闷忧伤的感情读出来。

  小组合作探究:二忧

  1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诗人渴望贤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读出渴望之情。

  2诗人如何解决“贤才难得”这一忧的?请结合文句赏析。

  3最能体现曹操求贤若渴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请读出豪壮、慷慨的语气。

  小组自主合作探究:三忧

  1三“忧”中曹公最忧什么?怎样从根本上解除曹操的“忧”呢?

  2体现曹操渴望建功立业的诗句是?如何赏析?你还知道哪些慷慨之气的诗句.

  3请读出这句诗的慷慨之气。

  七悟主旨

  1诗言志,歌言情。你认为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主旨句是?

  2当堂检测(高考题)(小组抢答)

  2与曹操对话:曹操,我想对你说

  八小结

  九板书

  十 教后记

3、《短歌行》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2分钟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一、导入新课

  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有这样一个人,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他是一个个性张扬的英雄,在中国文学的舞台上,他是个慷慨豪迈的大诗人。他曾经叱咤风云,他死后功过成败至今还令人评说不尽。他就是——曹操。(说曹操,曹操就到。)-----过渡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乐府诗《短歌行》(幻灯片1)

  二、知人论世

  下面我们先走进作者,哪位同学来介绍这一人物?

  (幻灯片2)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点评: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今天语文课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解题:我们先看下题目,了解些基本知识,这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是根据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因此我们从题目可以知道这首诗的音节较短。行,则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这些,大家作为常识了解即可。(幻灯片3)

  2、李白边喝酒边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他在《将进酒》中更是高歌“与尔同销万古愁”,可谓是豪气酒气冲天。喝酒的时候诗人总喜欢唱歌,那么曹操究竟唱出了什么样的歌?我们先来听这首诗的录音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放录音(幻灯片4)

  3、你觉得怎么读这首诗歌会更好?

  明确: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节奏多二二式,语速要慢点。

  4、下面就让大家自读这首诗。(学生自读)

  5、请二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诗。

  )朗读诗歌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情感去解读诗歌,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我想现在一定很多人都想跃跃欲试吧,想扮演一次曹操,来次横槊赋诗。现你就是那位文才武略,领军出征,欲一统天下的曹操,你该怎么去读?其他同学先自己酝酿一下。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几句,(请一学生朗读完后,肯定他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普通话很标准(.但没有起伏变化、抑昂扬顿。作者那种慷慨的情感还欠缺些点)。

  四、品鉴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

  过渡: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其实,诗歌也有眼睛,即诗眼。诗眼就是最难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词、句。

  1、我们讨论一下,从全诗来看,大家认为哪个字可以用来做全诗的“诗眼”呢?你从哪些诗句当中可以看出这种情绪?(幻灯片)

  明确:忧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全诗当中反复出现一个“忧”字,那么诗人的心中究竟在“忧”什么?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体味诗人的情感。

  第一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齐读)(幻灯片)

  ⑴第一节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忧”的是什么?

  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所以“朝露”是比喻什么的?(幻灯片)

  人生短暂,时光易逝。

  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一忧人生短暂

  作者用什么解忧呢?

  作者借酒浇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杜康是中国发明造酒的第一人,这里采用了借代的手法。

  作者借酒忧的是人生就像早上的露水一样的短暂、时光易逝,而自己功业未成。

  ⑵中国诗人自古就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他们借着酒尽情挥洒着诗兴,写下了无数美丽的诗篇。(幻灯片)

  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思乡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______作者此时孤单的心情

  此时明明只有作者一个,他却说是“三人”之众。这正是表达了作者此时心情的孤单。“醉了的人经常说自己没醉”,咱们也可以说“孤独的人往往说自己不孤单。”

  葡萄美酒夜光杯______表达的是边关将士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豪迈。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_____对友人的送别之情

  由此可见,中国的诗酒文化源远流长。

  民间有“借酒浇愁”的说法。可是酒真能解忧吗?当然不能。诗歌中说: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李白说过:“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忘却,要解忧只有找出“忧”的源头,诗人还在忧什么呢?我们来看第二节。

  第二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幻灯片11)

  1、这一节八句中只有两句是作者自己写的,大家找出是那两句?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2、那么其它诗句是谁写的?是什么意思?用这些诗句诗人是要表明什么?

  (幻灯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其后还有两句“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纵然我没有主动到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跟我保持联系,给我个音信呢?表达的是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由思慕情人变为思慕贤才,向人才发出了深情的呼唤,我就像思慕情人一样思慕你们贤才啊!

  (幻灯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

  这句意思是“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高贵宾客,吹笙鼓瑟使宾朋欢悦。”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这里用以表达对贤才的礼遇。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礼遇嘉宾。

  3、这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幻灯片14)

  用典。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以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还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第二节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思——求贤若渴(齐读第一、二节)

  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幻灯片15)

  思考:这里运用什么手法?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幻灯片16)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意即:天下的贤士们呀,我怎样才能得到你们呢?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也表达了诗人求贤如渴之心有如天上的明月,是永远不会止息的。

  师:诗人求贤若渴,可是贤才并没有来归,那么,作者在此吐露的是什么之忧?

  明确:求贤不得之忧。二忧:贤才

  曹操为什么会如此的渴慕人才?我们可以联系写作背景来谈。

  明确: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曹操写作这首诗的时候刚好经历了赤壁之战的失败,而且当时他已经57岁了,在古代这已经是走到了人生暮年了,但自己统一全国的大业仍未完成,而他之所以如此渴慕人才,也是因为要成就一番大业须有更多的贤才相助。

  初唐诗人陈子昂的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他追求功业不得,是故“忧从中来”。统一大业首先会忧贤士不至,因为有贤士相助,统一大业自可早日实现。正所谓“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齐读)(幻灯片17)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一句本为景物描写,正是这样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愁思。用了什么修辞?那么,本句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呢?

  生:(幻灯片18)明月当空星辰稀少,乌鹊展翅向南而飞。绕树飞了三圈,有哪枝高枝可以栖息。

  师:这四句勾勒出一幅月夜乌鹊南飞图。作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乌鹊”比喻贤才,“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南流。“三匝”是“多圈”的意思,是个概数,不能翻译成“三圈”。“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寻找归宿,但无所依托,表达作者的惋惜之情。

  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有没有弦外之音?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幻灯片19)。

  问题:这两句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怎样理解?

  比喻、用典(幻灯片20)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势解》之语,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原文:“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周公吐哺”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到这边我们就比较清楚作者真正的忧是什么了

  三忧:功业未就。

  问:“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幻灯片22)

  明确:志————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板书)

  五、朗读

  同学们齐读,我们再次体会和领悟诗人那忧而发奋慷慨激昂的思想感情。(点评)

  为了让大家更能走进历史情景,品味三国气息,体会作者内心世界。(幻灯片22)现在我们听下《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扮演者鲍国安在赤壁大战前夕横槊赋诗,演唱的《短歌行》。{《短歌行》这首乐曲在东汉时期是怎么个唱法已经失传了,现在已经无法知道了。鲍国安演唱的《短歌行》是现代人根据当时的情景重新谱曲演唱的})(听后我们可以感觉到曹操的思想情感是那么的细腻、深沉且复杂,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这慷慨、苍凉、悲壮的歌声使曹操跨越了历史长河,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来到了我们的身旁。)

  六、拓展延伸

  1、同学们,几年以后,十几年以后,哪个同学成为了一个团队的领导,应该注

  意怎么样才能吸纳人才?

  要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当然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你说曹操,对关羽多么的好。送坐骑,送美女,送官印,有感情有待遇有事业,可是关羽还是走了。为什么,因为他对刘备的感情更深于曹操。当然,以情对人,总不会吃亏的。要不,关羽不会在华容道“义释曹操”,让他的青龙偃月刀,喝西北风了。

  七、作业(幻灯片23)

  学了这首诗,同学们一定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曹操的理解。

4、《短歌行》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诗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文体常识

  2.学习本文比与兴,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3.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歌含义,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全文,梳理文意

  2.通过问题探究,感悟诗人的情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诗人的“忧”,感悟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把握诗人情感变化,正确理解诗人的“忧”,体会曹操的雄心壮志。

  【教学难点】

  1、通过诵读,品味全诗的慷慨之气

  2、比与兴、用典等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讲读法2.诵读法、3、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大家一起来观看一个片段,引出曹操。曹操,一个令人评说不尽的历史人物。

  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易中天《精品三国》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另外一首作品——短歌行

  二、知人论世

  1、找学生介绍曹操,以检查预习情况。

  2、教师补充总结。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建安文学领袖,与其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

  作为一名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作为一名军事家,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作为一名文学家,他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其诗歌继承《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的传统,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抒发政治抱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风格慷慨悲凉,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倡导者,著有《魏武帝集》。代表作有《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

  文如其人,今天我们就试着通过《短歌行》走近曹操、了解曹操。

  3、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绍等豪强集团,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北方。这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结果大败。当时曹操已经54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诗《短歌行》。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三分诗,七分读”,听名家朗诵的录音,注意字音和语调。

  2、自由读,体会和揣摩诗歌意蕴。

  3、指名读,教师适时评价。

  四、鉴赏评价

  (一).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忧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二).既然“忧”是作者情感的焦点,作者为何而“忧”呢?又是用什么方法传达出这种情感的呢?

  1,读第一段第一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①诗人因为什么而忧呢?(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古诗当中有很多抒发时光易逝的诗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用积极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时间流逝之快,那曹操又是怎么样写他的时光易逝之忧的呢?

  又是如何写忧的呢?(比喻)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惜时,奋斗)

  ②诗人用什么来解忧呢?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中国古代的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借酒抒情,抒发诗人各种情怀,而借酒浇愁的美诗也不在少数,“酒入愁肠,化作诗几行”。同学们能否举出几个例子?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了作者此时心情的孤单。

  《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短暂,要及时行乐)

  诗人借酒浇愁,能不能真正消愁呢?不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唐•罗隐《自勉》)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联系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人生短暂,霸业未成。

  曹操急于实现人生理想,成就霸业,深感人生有限。他要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条件?(人才的辅助)

  第二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齐读)

  ①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比喻,用典)

  用典: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

  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

  项羽:刚愎自用乌江自刎刘邦:虚心请教成就天下

  ②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

  用典:“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比喻)

  这里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第二段第一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齐读)

  ①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用月比喻人才,深情呼唤: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显然这里忧的内涵是“贤才难得”。

  曹操此时身边是不是没有贤才呢?不是,这首诗就是在宴请群英时作的。“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嚥,心念旧恩”。

  “陌”、“阡”都是指田间小路。东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枉”,枉驾、屈驾。“用”,以。“存”,探问、问候。“契阔”,久别重逢。“讌”,通“宴”。“旧恩”指往日的情谊。这四句意思是:客人(指人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枉驾来访。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

  曹操面对满座嘉宾,感谢他们的到来。看着众多的贤才,当是满心喜悦。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曹操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

  有贤才而又对贤才如此的渴求,更见他求才若渴的心情。

  第二段第二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齐读)

  曹操渴求人才,而天下人才也不是仅仅在等待,他们也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从哪可以看出来?“绕树三匝”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①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鸟儿为什么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曹操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贤才?

  用典“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借周公的典故,既表达了对人才的谦敬,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

  (三).“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

  志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

  五、拓展延伸

  《短歌行》抒写的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的曹操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抒发了自己对人生苦短和时光易逝的苦闷和感叹,同时也以真诚和迫切的心情抒发了自己招揽贤才的良苦用心、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这正体现建安诗那种高亢昂扬的豪情逸志,建安诗人在创作上有这样一些共同的特点:都能慷慨激昂地披露胸襟、明快磊落地施展才华。大家一起欣赏曹植的《白马篇》,感受建安诗人的风骨。

  白马篇(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六、作业

  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曹操是一个奸诈、阴险、嫉妒的人。

  面对这截然不同的评价,你是有什么看法?请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真情告白,字数100字左右。

5、《短歌行》教学简案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定安中学王昌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诗用典、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3、感知曹操的远大志向和英雄形象,学习他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诗歌中诗人之“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课前预习(课前印发资料)

  (一)看课文注释,给生字注音(幻灯片)

  譬(pì)如朝露青青子衿(jīn)呦呦(yōu)鹿鸣何时可掇(duō)契(qì)阔谈(yàn)绕树三匝(zā)周公吐哺(bǔ)

  (二)了解曹操,知人论世

  (三)曹操“横槊赋诗”的背景

  (四)解释题目

  板块二:品析诗歌(怎一个忧字了得)

  (一)初读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哪一个字可以作为全诗的诗眼?

  2、文章几次写“忧”?分别是什么?

  (二)品读

  师生合作,品析诗歌。在品析诗歌过程中,把握本诗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3、作者何以写忧呢?

  本诗中的艺术手法最为精彩的当属用典和比喻。可分类归纳诗文中用典句及比喻句,可要求学生用如下的表达方式:例句——释义——效果。

  解读:引用典故不着痕迹,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和成就一番伟业的雄心壮志。

  (三)美读

  1、基本二二节拍。

  2、注意节奏与轻重的变化。

  3、注意停顿与延长的变化。

  板块三:课外延伸

  结合学习过的《奇妙的对联》的相关知识以及本文,撰写一幅评价曹操的对联。

6、《短歌行》名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历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到了魏晋时期,中国诗歌史上又出现了一个重要时期:建安文学时期。此期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创作五言抒情诗,五言诗由此走向成熟,同时出现七言诗,更从促进了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在中国诗歌诗起到它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与组织者,也正是这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

  二、检查自主阅读:

  1.了解曹操其人及创作背景。(知人论世)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创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2.你认为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追问:他忧的是什么?

  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三、合作学习、赏析诗歌:(微观入诗)

  1.微观入诗,就是从理解诗意开始;而理解诗意,就是从诵读开始。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一下这首诗呢?

  请一学生朗读完后首先肯定他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

  大家再一起来听听录音,听完后我会请同学起来回答朗读带读出的声音给你什么感受?和刚才这位同学读的一样吗?你觉得怎么读这首诗歌会更好?

  明确: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节奏多二二式,语速要慢点。

  2.合作探究,感受诗句,品味意境: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文注释,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诗意。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并请其

  他组学生回答。

  (2)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注意表述格式,授课时重点突出借代与用典)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确:

  ② 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

  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补充: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叫“换名”。它重在事物的相关性。

  作用: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确:运用典故,同时又以“子衿”“鹿鸣”起兴,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补充: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确:①以“乌鹊”无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3)小结:

  全诗着眼点:忧(功业、人才),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

  作者从人生的感慨过渡到政治理想,心境由狭变阔,情绪由低沉到高昂,因此从全诗高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先抑后扬的写法。

  .com四、探究综合,迁移评价:

  1.也就是这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槊唱《短歌行》。(观看电影片段——曹操吟唱《短歌行》)

  2.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曹操是一个奸诈、阴险、嫉妒的人。

  3.面对这截然不同的评价,你是如何有什么看法?请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

  一段真情告白,字数100字左右,写得比较有激情。(交流)。

  示例:曹公,人说你是治世之能臣也好,还是乱世之奸雄也罢,历史自有公论。你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你登高必赋,且多慷慨悲凉之句。景仰你,是因为你有一位英雄主义者的豪情壮志;敬佩你,更是因为你是人生的斗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吟哦你的诗句,磨砺着我万千豪情。

  五、拓广积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面对这个在历史大浪中的弄潮儿,你还能想起哪些他写的诗句,让你心潮澎湃,久久不息?

  例如: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7、《短歌行》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习这篇课文时,要注意把握诗文中出现的典故的含义,体会通过典故表达思想情感的手法。找出诗眼,围绕诗眼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结合诗文写作的背景以及诗人的人生经历,对主旨有更深刻的理解。

  【素养目标】

  1.了解曹操的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

  2.诵读诗歌,学会把握诗歌的意象,赏析诗歌。

  3.体会诗人曲折含蓄地表达自己渴求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人曲折含蓄地表达自己渴求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情感的技巧。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谈谈在你心目中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奸雄、狡猾、残忍(言之有理即可)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他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体会他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2.释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属《相和歌平调曲》,短歌、长歌因歌词长短而区分。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预习检查:

  1、朗读感知

  组织学生自由阅读全诗,初步感知诗句。

  2、正音

  教师根据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纠正读音,提醒重点字词,字音。

  譬(pì)如掇(duō)

  契(qì)阔(kuò)谈(tán)讌(yàn)吐(tǔ)哺(bǔ)

  3、情境感染

  播放《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视频剪辑,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慷慨悲壮

  4、朗读指导

  组织学生自由阅读全诗,初步感知诗句。

  朗读技巧提示:四言诗节奏上为二二节拍,朗读时感叹句、陈述句一般读降调,问句一般读升调。

  3、正音

  教师对照视频里的读音纠正,提醒重点字词,字音。

  譬(pì)如掇(duō)

  契(qì)阔(kuò)谈(tán)讌(yàn)吐(tǔ)哺(bǔ)

  四、文本研究

  【思考1】在这首诗中,有一种情感反复出现,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出来吗?

  明确:忧

  【思考2】这种“忧”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明确:采用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补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托物言志

  3.用典

  【思考3】找出诗歌中直接抒写“忧”情的句子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思考4】找出间接抒写“忧”情的句子,分析诗人为何而忧?

  第一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唯有杜康。

  学生赏析,明确:作者用“朝露”来比喻人生短暂,“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几句诗其实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真相的哲学思考,这种对生命短暂、宇宙永恒的深切体悟,在后代诗歌中比比皆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中国诗人自古就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他们借着酒尽情挥洒着诗兴,写下了无数美丽的诗篇。诗仙李白有着“莫使金樽空对月”“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放浪漫;苏轼既有着“把酒问青天”的纯真,也有着“一樽还酹(lèi)江月”的无奈;古今第一女词人李清照有着“沉醉不知归路”的欢乐与温馨,也有着“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沉哀凄苦;饱经沧桑忧郁的诗圣杜甫也曾唱出过“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心曲。由此可见,中国的诗酒文化源远流长。

  (板书:人生短暂)

  问题1: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点人回答)

  明确:不是,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

  第二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一句,揭示曹操“忧”之内容和原因,曹操急于实现人生理想,深感人生有限,他要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条件?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他迫切需要人才的辅助!

  问题2: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明确:化用典故,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

  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结合三国相关人物,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

  项羽:刚愎自用乌江自刎刘邦:虚心请教成就天下

  问题3: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

  明确:“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里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为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历经坎坷,又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为理想尚未实现而忧愁,发出了人生短暂之叹,这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者的消极之“叹”,是渴望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英雄之叹,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间干一番大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是积极昂扬的精神。

  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心念旧恩。

  问题四: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一样,“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用月比喻人才,深情呼唤: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言下之意是说什么呢?是否得到贤才?这里忧的内涵是“贤才难得”

  (板书:贤才难得)

  问题五:诗人在酒宴上演唱此诗,哪几句最切合宴会主题?

  明确: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几句的含义)“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嚥,心念旧恩”,“陌”、“阡”都是指田间小路东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枉”,枉驾、屈驾“用”,以“存”,探问、问候“契阔”,久别重逢“讌”,通“宴”“旧恩”指往日的情谊这四句意思是:客人(指人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枉驾来访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

  问题六:曹操面对满座嘉宾,感谢他们的到来看着众多的贤才,曹操内心应是什么样的情绪?当然是满心喜悦,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

  明确:曹操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因为他所做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一“忧”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天下归心。

  问题七:绕树三匝句,鸟儿为什么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

  (没有贤主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有没有弦外之音?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比喻贤才尚在徘徊,并急于寻找可依托的明主,流露出诗人唯恐贤士不来的焦急心情。

  问题八:曹操一忧光阴易逝,二忧贤才难得,因为理想尚未实现,其实这正反映了他内心更深更重的一种忧愁,请大家概括出来并找出依据。

  (板书:功业未就)

  明确:“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借周公的典故,以虚心待贤的周公自比,既表达了对人才的谦敬,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气势是宏大的,意义上深远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诗人正是为了成为高山,成为深海,才如此虚怀若谷,心里没有霸气的人,笔下便没有霸气。

  问题九:“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及写作背景,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

  明确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当时曹操已经54岁。

  明确:志在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板书)

  五、总结

  一般有诗人才情的人不一定有曹操这种雄图霸业的抱负,而有雄图霸业抱负的人又不一定有诗人的才情,只有曹操二者兼而得之,所以《短歌行》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好诗。这首诗以“忧”贯穿全诗,一气呵成,无论是忧人生短暂,还是忧贤才难得,实际上都是因功业未就而忧,而且这种忧是与诗人心中的志向并存的,他希望的是能够统一天下。《短歌行》这首诗就是一曲英雄的慷慨悲歌,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也能够向曹操学习,既然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那么我们就增加生命的厚度吧,做一个“及时当勉励”的有志之士。请让我们一起用饱满的感情来朗诵这首诗!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完成课后基础训练

8、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曹操《短歌行》优质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所流露的情感和人生态度,正确评价诗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说到曹操,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毁誉参半。易中天是这样评价曹操的:可爱的“奸雄”: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妍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人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短歌行》来认识曹操。

  2、写作背景

  赤壁大战前夕,在曹军用铁锁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扫平四海,统一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鼓乐,以歌舞壮军威,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发了自己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孙刘联军大败赤壁,然而这首不朽的乐府诗却被广为传唱。

  3、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4、题目解说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原作共两首,课文选的是第一首,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

  5、层次结构

  全诗可分为四层:前八句为第一层,诗人慨叹人生有限,抒拨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次八句为第二层,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求才若渴的心情;再次八句为第三层,写对贤才的仰慕,想象贤士到来,畅抒情谊;最后八句为第四层,写贤才择主和自己希望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抱负。

  6、全文分析

  1、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那么诗人的心中究竟在“忧”什么?请用意象或原文诗句回答

  明确:(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这几句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那么“朝露”和“明明”的本体是什么?由此可看出“忧”

  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1)作者把人生比作“朝露”,忧的内容是人生短暂、时光易逝。

  “朝露”:早上的露水,太阳升起,便转瞬即逝,所以用此意象来表达人生短暂之情。

  (2)作者用高高明月,不可掇,来比喻人才难求。忧的内容是“人才难求”。

  3、作者要找什么样的人才呢?又将以何种态度对待人才呢?用原文诗句回答

  明确:(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用典,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原指姑娘思念情人,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2)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用典,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诗句,凝练生动地描写出对待人才的态度。

  用典作用:(1)委婉表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

  (2)诚少语辞之繁累。

  (3)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4)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

  四、布置作业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短歌行》。

  2、课后练笔:《我眼中的曹操》。

9、曹操《短歌行》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1.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短暂和求贤若渴,建立功业矛盾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阐释。

  3.了解“建安文学”的写作特色。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诗歌的情感。

  2.通过品味语言学习诗歌中运用的表达技巧,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有担当,时不我待,及时建功立业的积极昂扬人生观。

  一.课堂导入

  导入语:酒和中国的古代诗人都有着不解之缘,高兴的时候喝酒可以助兴,忧愁的时候喝酒可以遣怀,那么大家知道哪些有关酒的诗句呢?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情感?(讨论,提问)

  让我们一起看看今天曹操喝酒是所为何事?他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操的《短歌行》。

  二.初读感知

  1.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2.思考:请写出你对《短歌行》的初印象和对曹操的初印象。

  大部分学生的看法:

  曹操印象: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心狠手辣、野心勃勃、霸气外露、疑心很重、白脸奸臣。

  《短歌行》的印象:①英雄主义者的豪情壮志②慷慨悲歌、气势磅礴③感叹人生苦短,渴望贤才,心想天下④气吞山河的气魄。

  设计意图:学生对诗人的原始认知以及对诗歌的原生态阅读可以看出学生的真实情况。基于学生的原始理解是设计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三.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音频

  2.互动探究

  提问:在这首诗中,有一种情感反复出现,你能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出来吗?

  明确:忧

  提问:诗中哪些诗句表现出忧呢?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提问:诗人为什么而忧愁?

  明确:人生苦短、贤才难得。

  设计意图:深入文本,训练学生捕捉文章主旨的能力,学生得到的结论可能不够完整,可以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继续深入挖掘。

  四.品读诗歌,分层鉴赏

  思考:有人说三国之争实为人才之争,可以说人才得失,生死攸关。假如你是三国时期一贤才,被曹操招致麾下,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进入文本。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从《诗经》入手,揣摩诗意,体会曹操对人才的渴望。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从情境入手,理解诗意。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从意象角度分析,理解诗意。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从情境入手,揣摩诗意。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从意象入手,理解曹操对贤才的忧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从意象、典故入手,揣摩诗意。

  设计意图:魏晋诗歌距离现代比较久远。创设情境有助于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五.深读悟情,总结归纳

  思考:诗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已经充分表达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求之情。那么后面的诗句是否可以删去呢?

  明确:不能,本诗中诗人表达贤才难得的心情看似重复,其实也存在内在的逻辑性。他用一咏三叹的方式来表达他对人才渴望的迫切心情。他用“以情感之,以礼遇之,以志勉之”的方式来吸引人才。

  提问:那么,假如你是三国时期一贤才,最有可能令你感动并且促使你决定进入曹操麾下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理解作者感情曲折多变的特点。将学生对于文本阅读的碎片化的感受进行总结归纳,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进而领悟文本内涵,探讨文本价值。同时教育学生树立时不我待,及时建功立业,提升自我的积极昂扬人生观。

  六.知人论世,悟“建安风骨”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当时曹操已经54岁。

  思考:他为什么化用周公的典故呢?仅仅是抒发他礼贤下士的情感吗?对比我们之前对曹操的印象,我们对《短歌行》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介绍周公的背景,他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先后辅佐武王成王,武王驾崩之后,辅佐成王7年后归政成王却遭谗言,受冤枉后依然忠心耿耿。

  本诗卒章显志。体现了曹操不屈从于命运,和时势的抗争,想要天下归心的雄心壮志。正是这种壮志让我们看到曹操真豪杰大英雄的本色。何以解忧?只有壮志。正是曹操一统天下的宏伟壮志,所以他才会一扫前人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他的诗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后人把建安诗歌这种建立在慷慨情怀基础上的爽朗刚健的风貌,称为“建安风骨”。

  设计意图:与学生课前对曹操的印象做对比,训练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曹操诗歌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引导学生从文本意识导向作者意识,理解的空间就扩大了,思维的品质就提高了。

  七.课堂总结

  1.再读文本,个性化朗读

  2.作业

  选取诗中最让你感动的一句话进行续写,阐述再读《短歌行》的感悟

  字数200左右。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作文开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岳阳楼记》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现代诗两首》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黔之驴》学案一等奖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一个都不能少,让阳光洒向那片阴暗的角落 ——————试论师爱与后进生的转变 班级管理反思(八年级下册) 《马说》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为梦拼搏——“规划人生爱拼才会赢”主题班会(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散步》说课稿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类人七年级(下)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诗词五首》《我理想中的学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满井游记》教学预案一等奖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传记类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金色花》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精雕细琢亮题记——如何拟写作文题记》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自主性学习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关雎》《蒹葭》鉴赏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最新中学教案 《短歌行》优质课教学设计 《采薇》优质课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优质课教学设计 《杜博斯太太》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飞天凌空》优质课导学案一等奖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统编版新教材选择性必性下册第1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导读讲义 严密的逻辑,从自我追问开始——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学习活动三《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教学设计 《礼记大学之道》直译译文(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导学案一等奖

相关信息 短歌行教案一等奖(粤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一等奖例) 短歌行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短歌行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