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姥姥进大观园》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3.培养学生不慕富贵、勤俭节约的高尚品格与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把握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作者的图片及生平,插播视频《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可适当截取),激发学习兴趣。或者让学生讲述所知道的有关《红楼梦》的其他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分析讨论法。对课文中不易理解的问题,以及课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先让学生分析、讨论,各抒己见,然后教师进行、提示、点评、明确,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作者的图片、生平及《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视频片段)
通过幻灯片我们对作者及本文的主人公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通过刘姥姥的言行举止来分析她的性格特点。
二、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写凤姐、鸳鸯等人设局取笑刘姥姥。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4段):写刘姥姥上演“笑”剧后的感慨及凤姐、鸳鸯等人以实情相告。
三、自主探究
1.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了一场“笑”剧。这场“笑”剧是谁导演的?
明确:
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的这场“笑”剧,是由凤姐、鸳鸯等人导演的。她们觉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开涮,取笑。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着作者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这位胼手胝足,换取温饱的市井小民;同时,作者也透过了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进行了深重的谴责。
2.刘姥姥被安排在一场闹剧里,她自己知道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四、合作探究
1.凤姐、鸳鸯等人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刘姥姥在这场“笑”剧中具体有哪些表现?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
3.《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文中第3自然段描绘了一幅各具情态的群笑图,表现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这些人物的笑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
1.她们觉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开涮,取笑。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着作者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这位胼手胝足,换取温饱的小人物;同时,作者也透过了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进行了深重的谴责。
2.刘姥姥迂回战术,拐弯抹角;伺机索求报答,与人方便,自己方便;逢场作戏,随机应变,自轻自贱;少见多怪,老露憨相,出尽洋相。
3.贾母:年老位尊,毫不拘束,尽情而笑。也显出爱孙之情。
宝玉:顽皮、侍宠撒娇的情态。
王夫人:保持着一家之主的雍容与尊贵,心知肚明,动作传神。
薛姨妈:虽是常客,也不便过于放肆;身为长辈,与王夫人关系亲密,也不必憋着。
史湘云:豪放大度,颇有男儿豪放不羁、洒脱之风。
林黛玉:文静节制,体质娇弱。
一个小小的场面,简单的一“笑”,“笑”出了每个人的身份、地位、性格、五、手法探究
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无闲笔,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句子的安排有何含义。
1.未至池前,只见几个婆子手里都捧着—色捏丝戗金五彩大盒子走来。
(从餐盒上足以说明贾府生活的奢华。)
2.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
明确:
这是凤姐让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情形:鸽子蛋本来就小,筷子沉且滑,刘姥姥对大观园这样的场合又很怯懦,于是吃鸽子蛋时的滑稽就可想可知。
“闹”、“撮”两字写出了刘姥姥使不习惯沉且滑的筷子,夹不住鸽子蛋,以至于鸽子蛋满碗乱跑的情形,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夹鸽子蛋时的窘态;“伸着脖子”的“伸”字突出了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小心翼翼而又憨态可掬;“滑”和“滚”两字写出了筷子光滑、鸽子蛋小,且鸽子蛋掉下时速度之快。
可以说,这些动词就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滑稽可笑而又憨态可掬的神态,突出了刘姥姥的朴素、小心翼翼、怯懦的性格特点。
小结:
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的这场“笑”剧,是由凤姐、鸳鸯等人导演的。她们觉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开涮,取笑。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着作者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这位胼手胝足,换取温饱的市井小民;同时,作者也透过了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进行了深重的谴责。
2、七上《女娲造人》精品教案(集体备课)(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重点生字词。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3.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
教学难点体会女娲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感受人的可爱与生动,给世界带来的精彩与生机。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导语:据说,普罗米修斯被称为“人类的大恩人”,除了因为他偷取火种,造福人类,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人类的创造者。而在我们中国的神活传说中,创造人类的天神则是女娲。今夫,我们就来学习女娲造人的故事。
2.教师板书课题:女娲造人。
3.认识人物:学生根据课外阅读经历,谈谈对女娲的认识。
4.教师适当小结,引导对课题质疑:是的。传说中,女娲是一位人首蛇身的女天神,她心地善良,而且神通广大,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她被称为人类的始母,因为传说中,人类就是她一手创造的。那么,看了“女娲造人”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5.学生自由根据课题质疑,教师适当加以梳理、板书。
⑴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⑵女娲是怎样创造人类的?
……
6.教师小结导读:让我们带上问题去阅读,到故事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解疑,把握内容
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引导独立阅读及合作交流。
⑴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遇到生字新词,多读读认认,加以理解。
⑶思考刚才质疑的问题,小组交流,讨论解疑。
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认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并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解疑。
4.自学反馈,全班互动。
⑴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⑵提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讨论交流,正确理解。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生气蓬勃:富有生命力和活力。
绵延不绝:延续不断,文中指世代相传。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不堪,表示程度极深。
⑶针对质疑,逐题解疑,感知故事内容。
①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因为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人类,不够生气蓬勃。)
a.盘古开辟了天地,但在这天地里只有他一个人孤独的生活,又在寂寞中死去。没有了盘古的世界,是太寂寞了,天地间空空荡荡,连时间也仿佛静止了。
b.她不愿忍耐这寂寞,也不愿这美好的天地没有活泼的生灵。②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
a.她开始按照自己的模样来创造一批最早的人类。她用水和泥,捏了一些同自己相仿的“泥娃娃”,将他们放到地上。
b.她日夜不停地捏呀捏,捏累了就索性用树枝蘸满泥巴在地上甩来甩去,泥巴点子落到地上,立刻变成了人,布满了东西南北。
c.女娲又把男人和女人相配,让他们繁衍子孙,人类就这样绵延下来。
⑷指名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天地开辟之后,有了日月星辰,有了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单间没有人类,世界显得荒凉寂寞,于是出现了女娲。女娲同样感到孤独寂寞,她用捏成了像自己一样的生物,这个生物一触地便活了起来,而且还能叫“妈妈”。女娲非常欣喜,她把自己创造的这人个生物取名叫人。接着又造出了许多这样的人,又想出办法把小人分成男女,让他们自己去繁衍后代,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延续下来了。)
三、畅谈感受,体会写法
1.集体交流阅读这篇课文的感受,引导品析文中重要细节。
⑴对女娲的认识——“神”性、“人”性
①女娲的“神”性(“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
a.一天变化七十次;
b.揉黄泥造人;
c.挥洒泥浆造人
……
②女娲的“人”性(“人”的心理、情感、活动)
a.寂寞孤独;
b.自豪欣慰;
c.忙碌疲倦
……
⑵对写法的体会——想象大胆奇特;刻画真实合理。
①全文充满了丰富的想象,这些想象以现实为基础,又充满了神奇色彩,表达了人们对人类起源的探究热情,以及对人——这一聪明美丽的生物的自我赞叹。
②文中通过对女娲心理、动作、神态等细节的细致刻画,表现了女娲的智慧与仁爱。
③生动有趣的情节、通俗自然的语言、神奇丰富的想象,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引人入胜。
2.结合交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相关段落或语句。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女娲心怀仁爱,用自己的智慧与努力创造了人类,并使人类世代相传,绵延不绝。有了人类这种聪明而美丽的生物,大地变得生气蓬勃起来。神话传说中的女娲真是人类的好母亲啊!
2.学生介绍课前搜集或阅读的有关女娲的其他故事,进一步认识女娲,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兴趣。
如:女娲曾教给人们婚姻。
如:女娲为人类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
如:女娲冒险补天为人类消除灾难。
……
六、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的四字词语,加以积累。
2.向家人讲述《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
板书设计
女娲造人的材料:黄泥、水、枯藤
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方法:揉、搅、挥洒、
男女搭配
神人:神通广大启示
女女娲是人也是神具有人的心理活动珍爱生命
娲发挥想象力
造具有人的喜怒哀乐创造美好生活
人 女娲造人成功的喜悦
人类诞生的欢欣
人类获得生命的欢呼
作者的评价
3、《刘姥姥进大观园》名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又名《石头记》《金玉缘》。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
1.疏通字词,了解文意,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3.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一、新课导入
(运用多媒体插播视频《刘姥姥一进荣国府》)通过视频我们对本文的主人公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潇湘(xiāo) 篾片(miè) 发怔(zhèng)
麈尾(zhǔ)砒霜(pī)蓼溆(liǎoxù)
岔气(chà)促狭(cù)戗金(qiàng)
秋爽斋(zhāi)
2.作者链接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年),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颙之子(一说曹北页之子)。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通过各种方式诵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开头——“二人便如此这般的商议”):写凤姐、鸳鸯等人设局取笑刘姥姥。
第二部分(李纨笑劝道——又放了一桌):写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
第三部分(刘姥姥看着李纨与凤姐儿……结尾):写刘姥姥上演“笑”剧后的感慨及凤姐、鸳鸯等人以实情相告。
3.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了一场“笑”剧,这场“笑”剧是谁导演的?她们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
【交流点拨】是由凤姐、鸳鸯等人导演的。她们觉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取笑,以哄贾母开心。
4.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包含着作者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这位胼手胝足换取温饱的市井小民;同时也透过了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进行了深重的谴责。
(二)深层探究
1.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
【交流点拨】这是凤姐让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情形:鸽子蛋本来就小,筷子沉且滑,刘姥姥在大观园这样的场合又很怯懦,于是吃鸽子蛋时的滑稽就可想而知。
“闹”“撮”两字写出了刘姥姥使不习惯沉且滑的筷子,夹不住鸽子蛋,以至于鸽子蛋满碗乱跑的情形,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夹鸽子蛋时的窘态;“伸”字突出了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小心翼翼而又憨态可掬;“滑”和“滚”两字写出了筷子光滑、鸽子蛋小,且鸽子蛋掉下时速度之快。总之,这些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滑稽可笑而又憨态可掬的神态,突出了刘姥姥的朴素、小心翼翼、怯懦的性格特点。
2.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各具情态的“笑”,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说说主要人物的笑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交流点拨】凤姐、鸳鸯的笑而不露,反映出她们善于计谋,爱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点;探春、史湘云、薛姨妈的笑自然流露,反映出她们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林黛玉的笑极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养而又谨慎的性格特点;宝玉笑时钻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气的性格特点;惜春笑得肚子疼,让奶姆给揉肠子,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的性格特点;贾母笑得眼泪流了出来,反映出她仁慈、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点。
3.结合刘姥姥的言谈举止,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交流点拨】“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那里强的过他。’……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
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个乡下人进了美轮美奂的大观园,处处感到新鲜,处处感到好奇,也因此闹了很多笑话。因为这些内容完全不同于贾府平日的生活体验,大家觉得新鲜有趣!至于刘姥姥种种少见多怪的话语与举动,虽引人发笑,但那是因为她以前从没见过这些人事物,当然处处透露着新鲜无知,好奇多问,处处引起哄堂大笑。不过,她对每项新奇东西所引出来的神态,流露的每一句言词,纯然出自本性天真,恰如其分,并不带丝毫牵强附会,矫揉造作。所以她俗虽俗,却俗得可爱。
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为了生活,扯下了自己的尊严,戴上一副丑角的面谱,变成一个引人发笑的对象。刘姥姥是丑角,但她绝不是傻子,她早已知道是为了哄老太太开心。所以,刘姥姥不是傻子,而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为了环境的需要,她不得不装作愚者,以获得别人的同情,希望得到些恩惠。刘姥姥面对贾家生活的豪奢,却不是表现出羡慕的情状,反而只是一心一意计算着平实的居家生计的方便和舒适;金银的筷子反而不及平常的合用,作者利用几个细节塑造出刘姥姥的朴素实在的老农妇形象。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1.下面是《红楼梦》中的人物描写,请说说分别写的是谁?
(1)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2)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3)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面若银盆,眼如水杏。
(4)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交流】(1)王熙凤 (2)林黛玉 (3)薛宝钗 (4)晴雯
2.课后阅读《红楼梦》。
4、《刘姥姥进大观园》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蓼溆、肏攮、敁敠”等字词的读音,以及“篾片、调停、撮弄、不伏手、促狭鬼”等词语的含义,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了解作者及《红楼梦》相关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文意,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2.整体感知本文的结构内容。
3.学习借鉴刻画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其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不慕富贵、勤俭节约的高尚品格与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借鉴刻画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其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把握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先一起来看一段视频。(插播视频《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根据教学需要可适当截取)通过视频我们对本文的故事和主人公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课文,通过刘姥姥的言行举止来分析她的性格特点。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年),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约生于1724年)。
以下是刘姥姥是贾贾的渊源:刘姥姥的女婿姓王,小名狗儿,祖上曾在京做小官,与王夫人之父连宗,此事只有“王夫人与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知有此连宗之族,余者皆不认识”!狗儿祖父只有一个儿子,已故。狗儿的父亲也只有狗儿一个儿子,因家业萧条,搬回原乡住。狗儿与嫡妻刘氏生有一子一女,刘氏便是刘姥姥的女儿了。刘姥姥“是个积年的老寡妇”,只有一女,女婿将刘姥姥接了来一起住,帮带带孩子。刘姥姥老来有所依靠,“遂一心一计,帮趁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
2.知识链接
《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红楼梦》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作品能把爱情的悲剧写得像《红楼梦》那样富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也没有一部作品能像它那样把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揭示得如此全面、深刻,从而对封建社会作出了最深刻有力的批判。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一径(jìng)潇湘馆(xiāo)蓼溆(liǎoxù)捏丝戗金(qiàng)秋爽斋(zhāi)
篾片(miè)银箸(zhù)敁敠(diānduo)楠木(nán)调停(tiáo)漱盂(shù)
麈尾(zhǔ)撮弄(cuō)四楞(léng)铁锨(xiān)发怔(zhèng)
肏攮(cào)促狭鬼儿(cù)筵席(yán)嬷嬷(mó)
差事(chāi)调停(tiáo)叫嚷(rǎng)
差评(chà)调动(diào)嚷嚷(rāng)
差错(chā)
(2)词语释义
一径:径直。
调停:安排处理。
蓼溆:水边有着许多花草的地方。文中指大观园中的一个景点。
捏丝戗金:把捏成各种图案花纹的金丝嵌在器物上。
相干:指相互间有联系,有关系、有牵涉,多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
仔细:小心,当心。
敁敠:通“掂掇”,估计,盘算。
撮弄:戏弄。
不伏手:不称手,不好用。
促狭鬼儿:爱作弄人的人。促狭,爱捉弄人。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的结构该如何划分?
答案示例:第一层(从开头到“说的众人都笑起来”):写凤姐、鸳鸯等人设局取笑刘姥姥。
第二层(从“只见一个媳妇”到“将各样的菜给板儿夹在碗上”):写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
第三层(从“一时吃毕”到最后):写刘姥姥上演“笑”剧后的感慨及凤姐、鸳鸯等人以实情相告。
2.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答案示例: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和大家一块吃饭时出丑,逗得上上下下大笑不止。
(二)研读分析
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了一场“笑”剧。这场“笑”剧是谁导演的?她们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
答案示例: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的这场“笑”剧,是由凤姐、鸳鸯等人导演的。她们觉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开涮,取笑。
四、课堂小结
从今天学习的这个部分,我们对刘姥姥及凤姐等人的人物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凤姐、鸳鸯故意导演出一场“笑”剧,那么这场“笑”剧究竟将如何发展呢?下节课的学习,将告诉大家答案。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对刘姥姥等人的形象有了初步认识。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剩下的部分,接触到更多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看看作者是如何巧妙刻画他们的。
二、合作探究
1.突破重难
(1)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各具情态的笑,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说说主要人物的笑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示例:凤姐、鸳鸯的笑而不露,反映出她们善于计谋,爱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点。
探春、史湘云、薛姨妈的笑自然流露,反映出她们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的笑又极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养而又谨慎的性格特点。
宝玉笑时钻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气的性格特点。
惜春笑得肚子疼,让奶姆给揉肠子,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的性格特点。
贾母笑得眼泪流了出来,反映出她仁慈、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点。
(2)结合刘姥姥的言谈举止,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答案示例: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个乡下人进了美轮美奂的大观园,处处感到新鲜,处处感到好奇,也因此闹了很多笑话。因为这些内容完全不同于贾府的生活体验,大家觉得新鲜有趣。至于刘姥姥种种少见多怪的话语与举动,虽引人发笑,但那是因为她以前从没见过这些人物和事物,当然处处透露着新鲜无知,好奇多问,处处引起哄堂大笑。不过,她对每项新奇东西所引出来的神态,流露的每一句言词,纯然出自本性天真,恰如身份,并不带丝毫牵强附会,矫揉做作。所以她俗虽俗,却俗得可爱。
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为了生活,她扯下了自己的尊严,戴上一副丑角的面谱,变成一个引人发笑的对象。刘姥姥是丑角,但她决不是傻子,她早已知道一切是为了哄老太太开心……所以,刘姥姥不是傻子,而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为了环境的需要,她不得不装作愚者,以获得别人的同情,希望得到些恩惠。
刘姥姥面对贾家生活的豪奢,却不是表现出羡慕的情状,反而只是一心一意计算着平实的居家生计的方便和舒适。金银的筷子反而不及平常的伏手合用,作者利用几个细节塑造出刘姥姥的朴素实在的老农妇形象。
(3)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着作者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这位胼手胝足,换取温饱的小人物;同时,作者也透过了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进行了深重的谴责。
2.品味赏析
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
答案示例:“闹”“撮”两字写出了刘姥姥使不习惯沉且滑的筷子,夹不住鸽子蛋,以至于鸽子蛋满碗乱跑的情形,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夹鸽子蛋时的窘态;“伸”字突出了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小心翼翼而又憨态可掬;“滑”和“滚”两字写出了筷子光滑、鸽子蛋小,且鸽子蛋掉下时速度之快。总之,这些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滑稽可笑而又憨态可掬的神态,突出了刘姥姥的朴素、小心翼翼、怯懦的性格特点。
3.写法探究
本文是如何运用场面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差异?
答案示例:本文运用精彩的场面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观园群笑图。作者用生花妙笔作了细致的叙述、描绘和渲染。由于作者是以活动事件为中心来描绘群体的,人是生活中的人,所以人物形象异常亲切,栩栩如生。
教师点拨:场面描写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中,对以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画面所作的具体描写。场面是叙事一类文章和作品的基本构成单位,场面描写一般由“人”“事”“境”构成,它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活动,写人物相互之间的关系,它是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动态描述。我们在进行场面描写时要注意层次清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三、拓展延伸
【经典诵读】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
【赏析】
“满纸荒唐言”,为什么说它是“荒唐言”?作者选择了小说这样一个形式,而小说本身有几分荒唐。小说最早见于《庄子》,庄子说: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就是说小说是些浅薄琐屑的言论。这是中国古代人对小说的观念。既然如此,曹雪芹选择写小说,本身就是一个荒唐选择。其次,曹雪芹在小说里,有些重要的情节让人觉得很糊涂。有时候他的一些随随便便的描写,给你一种非现实的感觉,让人觉得它是一个荒唐言。当然最大的荒唐还是人生的荒唐。《红楼梦》里的《好了歌》所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对于曹雪芹来说是家庭亲情的荒唐、人和人之间关系的荒唐。
除了家道的衰落,人伦和人情的恶化,《红楼梦里》还表达了一种价值的失落。所以,它是“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我们可以从正面来说,痴的意思就是执着。一个是艺术的执着,一个是爱情的执着,情的执着。都云作者痴,既表达了曹雪芹身为作者对艺术的痴,也表达了他对爱情的痴。
“谁解其中味”。《红楼梦》那么多人评论它,那么多人研究它,但是谁解其中味?我们解了它的味了吗?后边还有多少味可解呢?还有多少谜——《红楼梦》之谜能够破出它的谜底来呢?它只有一个谜底吗?所以这其中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出自《红楼文》的精彩课文,感受到大观园所有这条件优越的一切在一个乡下人的眼里是多么的高不可攀。文章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的贵族和平民生活的天渊之别。《红楼梦》是我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首,也是世界文学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继续深入阅读刘姥姥进荣国府的内容,感兴趣的也可以完整地读一读《红楼梦》,领略这文学瑰宝的魅力!
5、《刘姥姥进大观园》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24 刘姥姥进大观园
【教学目标】
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运用场面描写,展现人物个性的差异。
4.培养学生不慕富贵、勤俭节约的高尚品格与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运用场面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差异。
【教学方法】
主题性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枉凝眉》,课件PPT展示歌词(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里的歌曲吗?对,是《红楼梦》的主题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的《刘姥姥进大观园》。(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了解作家作品,小组派代表在班级展示资料收集情况。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2.自由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3.再读思考,品析探究。
(1)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人物的笑?这些笑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笑中可见各个人物怎样的性格与身份?
明确:史湘云、林黛玉、宝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探春、迎春、惜春。
刘姥姥的一番“声”“形”并茂的滑稽表演拉开了“笑剧”的序幕。“众人先还发怔”,大家都没有反应过来。因为贾府这样的诗书之族、官缨之家、豪门大户,每个人都是必须谨守礼教规范、不敢随便放言高论的,更没有人敢说出如此放纵、不成体统的乡野之语。众人难得听过这样乡里乡气、质朴粗俗的话语,稍稍停顿,短暂“哑场”,便爆发出不可遏制的笑声。一场妙绝千古的“笑剧”隆重上演。“上上下下”,概括了笑者之众,笑者之广。自老祖宗贾母,至湘云、黛玉、宝玉、王夫人、薛姨妈、探春、惜春……甚至包括地位低下的丫鬟仆人,无不忍俊不禁。“哈哈大笑”,极言笑得自在,笑得狂放,笑得热烈,笑得酣畅淋漓。一个副词“都”字,概括了全部,说明在场之人无一不笑。一语渲染了笑的气势,活画出笑的共性。
①史湘云是四大家族之一史家的千金小姐,贾母娘家兄弟的孙女,在贾府被称为“史大姑娘”。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不拘小节,且这次宴会是贾母王夫人等为史湘云之前“做东道”而“还席”的酒宴,所以她一听到刘姥姥的话语,首先敏感地懂得了含义,笑得把含在嘴里还未来得及下咽的“一口茶都喷出来”。史湘云笑得洒脱,笑得不受拘束。
②林黛玉娇羞体弱,孤高自赏,身在荣国府,一直有寄人篱下之感,所以她谨小慎微,极力控制自己。她的笑貌与史湘云不同,她是“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黛玉笑得于柔弱中表现出克制。
③本段文字没有直接写宝玉的笑,却十分得体地写他“滚到贾母怀里”撒娇,贾母笑得搂着他叫“心肝”。贾母的动作和语言又是多么确切地刻画出老祖宗此时欢快的心情和她对宝玉的溺爱。
④王夫人是荣国府的管家太太,封建大家族中家长级的人物。上有婆婆,下有晚辈,比较矜持。她把荣国府的日常事务交给自己信得过的侄女儿王熙凤打理,所以她只是“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这一笔也很传神,不仅写出了她的神情动作,而且表现出她的心理状态。她猜到刘姥姥如此表现,正是凤丫头的捉弄;但这既然能够博得婆婆的欢笑,又无伤大雅,也就不必深责,何况刘姥姥的话也实在好笑得很。于是她很宽容大度地用手指着凤姐。揣测王夫人动作的内涵,大约是“你,你,真有你的,你这促狭鬼”。这里体现了王夫人对凤姐的赞许。
⑤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没有入席,只坐在一边吃茶。她一向持重,很讲礼数,竟然笑得“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明显大为失态。这也从侧面表现出刘姥姥逗笑的效果之妙。
⑥探春精明强干,也有豪迈之气,作品没有正面描写她的笑,只是说她手里的茶碗甚至都没有来得及放回桌子就“合在迎春身上”,这已经足够形象地写出她那笑得前仰后合的放肆情态了。
⑦倒霉遭殃的是迎春,这也与她的特点有关: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二木头”的诨名。
⑧年龄最小而又娇嫩的惜春,既然有奶母在旁,当她笑得实在吃不消的时候,自然就会离开座位,跑过去拉着奶母叫“揉揉肠子”了。
⑨“地下”的丫鬟仆人们自然不能与高贵的主子同堂狂笑,有的便“躲出去”笑,“蹲着笑”则极言笑得直不起腰来。有些比较持重的婢女笑归笑,但时刻不忘为主子服务的责任,所以“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最后还要交代王熙凤和鸳鸯的表现——“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在众人笑得前仰后合、千姿百态之时,她们还在“掌着”,足见是这一场“笑剧”的总导演,她们意犹未尽,还在“捉弄”着刘姥姥,继续维护着宴会的欢乐氛围。
(2)刘姥姥为何要“取笑儿”?
王熙凤为讨贾母喜欢,鸳鸯作为贾母身边最贴心的丫鬟,深知贾母爱热闹的脾性,于是她们俩在餐前商量“捉弄”刘姥姥,营造用餐喜庆欢乐的氛围。她们为刘姥姥准备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王熙凤“偏”“拣”了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面前,贾母刚说声“请”,表示开席,刘姥姥深谙人情世故,察言观色,投其所好,演出了这一幕喜剧,一是感念贾府恩情,营造喜乐氛围,博大家一笑;二是可以多拿些财物回家改善家境。
4.拓展阅读。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珮;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1)王熙凤的出场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肖像描写,从直觉上给人什么样的印象?
(3)王熙凤回答王夫人的问话,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
(1)出场的特点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表现出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之特殊,性格之泼辣。
(2)不仅表现了王熙凤的外在特征——年轻、貌美,而且表现了她的内在性格——刁钻、狡诈。
(3)不仅表现了王熙凤善于机变逢迎的性格,也表现了她精明能干的特点。
三、总结收获
1.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2.学生组内展示板书设计。
四、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的场面描写,描绘一家五口人吃饭的情景,写一个片段。(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刘姥姥进大观园凤姐、鸳鸯设局取笑刘姥姥刘姥姥积极配合,卖力表演凤姐、鸳鸯告知实情
6、《刘姥姥进大观园》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疏通字词,了解文意;初步了解曹雪芹和《红楼梦》。通过个性鲜明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本文的结构内容,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奢侈与腐朽,体会作者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同情。
学习重点 疏通文意,了解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有一部书,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几百年来,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风靡,几代人为之赞叹,甚至专门成立了研究学会,这就是《红楼梦》。书中有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但通过作者的妙笔,她却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她看似与贾府毫不相干,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用她的视野见证了贾家的荣辱兴衰,她就是刘姥姥。今天,让我们随着曹雪芹的妙笔,看一看刘姥姥在大观园里上演了一场怎样的好戏。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曹雪芹(约1715—约1763年),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小说家。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2.作品介绍:《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蓼溆(liǎoxù)麈尾(zhǔ)戗金(qiàng)篾片(miè)银箸(zhù)
砒霜(p238;)调停(tiáo)撮弄(cu244;)发怔(zhèng)筵席(yán)
2.理解词语。
调停:安排,处理。
撮弄:戏弄。
发怔:发呆。
促狭:爱捉弄人。
三、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吃早饭时,在秋爽斋,凤姐、鸳鸯设局取笑刘姥姥,酒席间刘姥姥上演“笑”剧。
2.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1)凤姐、鸳鸯等人设局取笑刘姥姥。
(2)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
(3)刘姥姥上演“笑”剧后的感慨及凤姐、鸳鸯等人以实情相告。
一、欣赏“笑”剧。
1.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了一场“笑”剧。这场“笑”剧是谁导演的?她们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
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的这场“笑”剧,是由凤姐、鸳鸯导演的。她们觉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开涮,取笑。
2.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
“闹”“撮”写出了刘姥姥使不习惯沉且滑的筷子,夹不住鸽子蛋,以至于鸽子蛋满碗乱跑的情形,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夹鸽子蛋时的窘态;“伸”字突出了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小心翼翼而又憨态可掬;“滑”和“滚”两字写出了筷子光滑、鸽子蛋小,且鸽子蛋掉下时速度之快。总之,这些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滑稽可笑而又憨态可掬的神态,突出了刘姥姥的朴素、小心翼翼、怯懦的性格特点。
二、赏析“笑”态。
1.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各具情态的笑,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说说主要人物的笑有什么不同,反映了她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凤姐、鸳鸯的笑而不露,反映出她们善于计谋,爱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点;
探春、史湘云、薛姨妈的笑自然流露,反映出她们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的笑又极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养而又谨慎的性格特点;
宝玉笑时钻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气的性格特点;
惜春笑得肚子疼,让奶姆给揉肠子,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的性格特点;
贾母笑得眼泪流了出来,反映出她仁慈、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点。
2.描写这些“笑”态有什么作用?
众人的笑各具情态,惟妙惟肖,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巧妙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身份地位、年龄、性格特征和体质特点。描绘了一幅封建规范森严,长幼尊卑有序的封建社会的透视图,也从侧面表现了刘姥姥演技的高超。
三、品析“笑”料
勾画出文中对刘姥姥的描写,分析刘姥姥在这场笑剧中表现出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1)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掀还沉,那里强的过他。”……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
(2)“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3)“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
(4)“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
——刘姥姥是一个淳朴、实在、风趣幽默,而又大智若愚的人物。她似乎粗直,却绝不鲁莽;似乎无知,却绝不低能;她贫穷,却毫不羡慕富贵;也颇有心机,但不邪佞。
文章主旨
曹雪芹是带着怎样的思想感情来写这场“笑”剧的呢?他想借刘姥姥的眼,传达给我们什么信息?
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着作者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同情、尊敬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这位市井小民的;同时,作者也透过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豪奢进行了深重的谴责。这场“笑”剧,留给我们的是些许沉重和更深的思考。
教学板书
欣赏“笑”剧
刘姥姥进大观园赏析“笑”态
曹雪芹品析“笑”料
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书中与刘姥姥有关的其他章节,综合评价刘姥姥这一人物。
教学反思
用一课时指导阅读本文,有一定的难度,这必须建立在学生对《红楼梦》的相关情节有一定知识储备,而且对本文进行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因此,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课堂上,对学生又给予了点拨与指导。但即使这样,本节课仍显得时间仓促,部分学生“似懂非懂”。课后,还要通过完成相关练习及拓展阅读,进一步消化文章内容。
7、《刘姥姥进大观园》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3.培养学生不慕富贵、勤俭节约的高尚品格与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把握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作者的图片及生平,插播视频《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可适当截取),激发学习兴趣。或者让学生讲述所知道的有关《红楼梦》的其他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分析讨论法。对课文中不易理解的问题,以及课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先让学生分析、讨论,各抒己见,然后教师进行、提示、点评、明确,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作者的图片、生平及《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视频片段)
通过幻灯片我们对作者及本文的主人公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通过刘姥姥的言行举止来分析她的性格特点。
二、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写凤姐、鸳鸯等人设局取笑刘姥姥。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4段):写刘姥姥上演“笑”剧后的感慨及凤姐、鸳鸯等人以实情相告。
三、自主探究
1.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了一场“笑”剧。这场“笑”剧是谁导演的?
明确:
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的这场“笑”剧,是由凤姐、鸳鸯等人导演的。她们觉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开涮,取笑。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着作者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这位胼手胝足,换取温饱的市井小民;同时,作者也透过了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进行了深重的谴责。
2.刘姥姥被安排在一场闹剧里,她自己知道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四、合作探究
1.凤姐、鸳鸯等人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刘姥姥在这场“笑”剧中具体有哪些表现?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
3.《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文中第3自然段描绘了一幅各具情态的群笑图,表现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这些人物的笑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
1.她们觉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开涮,取笑。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着作者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这位胼手胝足,换取温饱的小人物;同时,作者也透过了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进行了深重的谴责。
2.刘姥姥迂回战术,拐弯抹角;伺机索求报答,与人方便,自己方便;逢场作戏,随机应变,自轻自贱;少见多怪,老露憨相,出尽洋相。
3.贾母:年老位尊,毫不拘束,尽情而笑。也显出爱孙之情。
宝玉:顽皮、侍宠撒娇的情态。
王夫人:保持着一家之主的雍容与尊贵,心知肚明,动作传神。
薛姨妈:虽是常客,也不便过于放肆;身为长辈,与王夫人关系亲密,也不必憋着。
史湘云:豪放大度,颇有男儿豪放不羁、洒脱之风。
林黛玉:文静节制,体质娇弱。
一个小小的场面,简单的一“笑”,“笑”出了每个人的身份、地位、性格、五、手法探究
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无闲笔,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句子的安排有何含义。
1.未至池前,只见几个婆子手里都捧着—色捏丝戗金五彩大盒子走来。
(从餐盒上足以说明贾府生活的奢华。)
2.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
明确:
这是凤姐让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情形:鸽子蛋本来就小,筷子沉且滑,刘姥姥对大观园这样的场合又很怯懦,于是吃鸽子蛋时的滑稽就可想可知。
“闹”、“撮”两字写出了刘姥姥使不习惯沉且滑的筷子,夹不住鸽子蛋,以至于鸽子蛋满碗乱跑的情形,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夹鸽子蛋时的窘态;“伸着脖子”的“伸”字突出了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小心翼翼而又憨态可掬;“滑”和“滚”两字写出了筷子光滑、鸽子蛋小,且鸽子蛋掉下时速度之快。
可以说,这些动词就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滑稽可笑而又憨态可掬的神态,突出了刘姥姥的朴素、小心翼翼、怯懦的性格特点。
小结:
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的这场“笑”剧,是由凤姐、鸳鸯等人导演的。她们觉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开涮,取笑。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着作者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这位胼手胝足,换取温饱的市井小民;同时,作者也透过了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进行了深重的谴责。
8、《刘姥姥进大观园》精品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李玉环
【学习目标】
1.疏通字词,了解文意,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3.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预习导学】
1.积累生字词
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潇湘() 篾片() 发怔()麈尾()
砒霜()蓼溆()岔气()促狭()
戗金()秋爽斋()
2.作者链接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年),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颙之子(一说曹北页之子)。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通过各种方式诵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3.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了一场“笑”剧,这场“笑”剧是谁导演的?她们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
4.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深层探究
1.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
2.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各具情态的“笑”,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说说主要人物的笑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3.结合刘姥姥的言谈举止,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1.下面是《红楼梦》中的人物描写,请说说分别写的是谁?
(1)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2)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3)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面若银盆,眼如水杏。
(4)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2.课后阅读《红楼梦》。
9、《刘姥姥进大观园》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在这部巨著中,有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她看似与贾府毫不相干,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用她的视野见证了贾府的荣辱兴衰,这个人就是刘姥姥。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曹雪芹的妙笔,看一看刘姥姥在大观园里,上演了一场怎样的好戏。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小说家,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祖籍辽宁铁岭,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
(2)背景链接
“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活跃在人们口头的俗语。凡读过《红楼梦》,没有不知道大观园的。它“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的千姿百态、琳琅满目,真不愧“芳园应锡大观名”。现存的曹雪芹写作的前八十回中,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基本上是以大观园作为背景的。它是全书主要人物活跃的舞台,重要情节展开的场景,而人物的思想性格也在它的衬托下得到充分的表现。如果说《红楼梦》展现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大家庭经历的兴衰,那么大观园本身就是个有力的见证,它是《红楼梦》整个艺术构思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曹雪芹所着意创造的一个焕发出特殊光彩的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形象。我们今天从现实主义创作角度来考察,它也是构成“典型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
2.生难字词
(1)字音
蓼溆(liǎoxù) 撮弄(cuō)
发怔(zhèng)岔气(chà)
促狭(cùxiá)筵席(yánxí)
(2)词义
【调停】安排处理。
【撮弄】戏弄。
【岔气】指呼吸时两肋觉得不舒服或疼痛。
【发怔】发呆。
【促狭】爱捉弄人,刁钻。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轻声快速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明确:本文的结构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写凤姐、鸳鸯等人设局取笑刘姥姥。
第二部分:写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及感慨。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了一场“笑”剧。这场“笑”剧是谁导演的?
明确: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的这场“笑”剧,是由凤姐、鸳鸯导演的。
2.她们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
明确:她们觉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开涮,取笑。
3.这场笑剧背后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着作者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这位胼手胝足,换取温饱的市井小民;同时,作者也透过了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进行了深重的谴责。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1.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各具情态的笑,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说说主要人物的笑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1)凤姐、鸳鸯的笑而不露,反映出她们善于计谋,爱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点;(2)探春、史湘云、薛姨妈的笑自然流露,反映出她们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3)林黛玉的笑又极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养而又谨慎的性格特点;(4)宝玉笑时钻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气的性格特点;(5)惜春笑得肚子疼,让奶姆给揉肠子,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的性格特点;(6)贾母笑得眼泪流了出来,反映出她仁慈、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点。
2.结合刘姥姥的言谈举止,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为了生活,她扯下自己的尊严,戴上一副丑角的面谱,变成一个引人发笑的对象。刘姥姥是丑角,但她绝不是傻子,她早已知道是为了哄贾母开心,所以,刘姥姥不是傻子,而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为了环境的需要,她不得不装作愚者,以此获得别人的同情,希望得到些恩惠。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社会底层的一个农家老妇,来到京城贵族之家,与上流社会的贾母、王熙凤等人一起进餐,闹出了很多笑话。作者通过雅与俗、庄与谐的对比,营造出强烈的喜剧效果,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这位来自农村的善良纯朴、言谈风趣、饱有见识,又趋炎附势、不失劳动人民本色的刘姥姥的形象。
2.拓展延伸
作者想通过刘姥姥这位形象,体现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明确:这一普通的农村穷老婆子形象衬托了一些像宝玉、凤姐、妙玉等大人物。她对于升华小说主题,拓展其思想内涵也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刘姥姥这样一个小人物身上还体现了一种文化意义——俗文化。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题。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刘姥姥进大观园
曹雪芹
凤姐、鸳鸯设局取笑
刘姥姥装傻上演笑剧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本文的教学,学生们初步明白了在写人物时,要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这种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按教学规律办事之谓也,语文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的教学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