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

时间:2022-12-17 16:46:07

《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巴东三峡》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游览的行踪,了解游记的一般特点。

  2.掌握文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

  4.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把握好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把握各峡山水的特点及景物特色

  3.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增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品味文章的语言并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一)预习导学

  ①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机会大家一定要多出去游历游历)

  ②关于三峡(读完可以增加知识)

  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河,全长6300余公里。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三峡地跨两省。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狭处有100米左右;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

  1.给下列加横线的句子注音。(对大家来说,这是小菜对吧)A

  怒吼()恐怖()渺小()袅袅()

  短促()崆岭()谚语()浣妆()

  秭归()群壑()耸立()蔚蓝()

  峰巅()瞿塘峡()夔门()滟滪()

  2.修辞方法小考查A

  (1)那时候,望不见天,望不见山峰,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   )

  (2)杜工部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要亲自到这地方,才可以领略到前人用字之妙。(    )

  (3)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   )

  3.课文赏析(认真分析课文哦,相信大家可以的)A

  (给课文段落标上序号吧,记得一定要多看几遍课文哦)

  (1)作者是以什么顺序和什么线索来描绘三峡风光的?

  (2)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你能找出作者途中经过了哪些地方吗?

  (3)根据你的理解,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请说说每部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4).你能说说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吗?

  4.课外提升(考察你们谁的课外知识更丰富哦)B

  (1)“地因人传,人因地传”山水的闻名,往往是由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演绎。除了白帝城外,你还能举出有关三峡名胜的典故一两例来吗?

  (2)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气势雄伟。峡内重峦叠嶂,礁石林立。到了晚上,江上生明月,江面上能倒映出两轮月亮。游人登上“双月楼”眺望,可赏此奇观。你觉得有哪些古人的诗句能概括此时的场景呢?,。

  5.我阅读,我比较 (这道题你都能做出了,你简直太棒了)C

  将本文与郦道元的《三峡》进行比较,想想游记与一般记叙文有什么区别?

  6.假如你是一位小导游,请你选择其中一段景点准备向游客解说介绍。

  (你太认真了,是老师的骄傲)D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你到三峡来。

  答案

  1.hǒubùmiǎoniǎocùkōngyànhuàn

  zǐhèsǒngwèidiānqúkuíyànyù

  比喻引用拟人

  2.本文是按时间顺序,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

  3.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黄陵庙)→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出峡处有香溪)]→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夔府的江岸

  4.第一部分:(①—②段)总述三峡山水的险恶,令作者赞叹而恐怖。

  第二部分:(③—⑨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第三部分:(⑩段)写走完三峡后轻松的心情。

  5.我阅读,我比较

  1.《巴东三峡》为游记,作者置身其中,有时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三峡》一文则多为客观描绘。《巴东三峡》写景物常渲染、铺叙,《三峡》的记叙文字则十分洗练。

  2.游记要将游览过程交代清楚(点明时间、地点,反映游踪),要写出景点的特色。

2、《巴东三峡》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课题】第一课时

  课型:新课型执笔:艾湘审核:执行日期:

  班级----组名:姓名:完成情况:组长签名:

  【今日警句】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易卜生

  【学习目标】

  1、字词过关,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

  2、品味文章的语言。

  【学习重点】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学习难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2、提问:

  ①这首诗所写的地点在哪里?

  ②他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行呢?你的理由是什么?

  ③白帝城是处于长江中的哪个地段吗?

  3、挂出立体地理教学挂图,请地理科代表指出“三峡”的位置。

  4、以前我们学过一篇文言文——郦道元写的《三峡》,文中让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话?

  二、明确出示目的

  1、字词过关,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

  2、品味文章的语言。

  三、预习导学检查,(用时5分)

  1、朗读课文,积累字词,给生字注音:凝()望崆()岭浣()妆秭()归瞿()塘峡夔()门滟滪()()古刹()玲珑()()袅袅()()单()于2、说说作者按什么方向游三峡

  四、高效课堂

  自主学习点拨(用时10分钟)

  (一)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明确:1、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文章采用先总写后分写,以时间顺序。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写三峡险恶。

  第二部分:(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第三部分:(10自然段)写走完三峡后的心情。2、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三峡,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船从宜昌上驶开始是西陵峡,共分四段:黄猫峡、灯影峡、崆岭峡、米仓峡,出峡有香溪。船过姊归和巴东,进入巫峡。过巫山即入瞿塘峡。过瞿塘峡则到白帝城,最后船泊在夔府的江岸。作者的游踪顺序(首先要搞清作者是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中有黄陵庙]、崆岭峡[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香溪)——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夔府的江岸(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在三峡中,最吸引游客的应该是巫峡。听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的朗读录音,找出这两段所写的内容,看看巫峡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这两段主要写了巫峡的江水、山和云。)2、自由读七、八段,分别找出一个排比、拟人和比喻句。①排比句:“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这个句子抓住“窄”、“急”、“曲折”、“多滩”等词,突出了江水的险。②拟人句:“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这个句子突出了山峰的特点——高。运用拟人法描写巫峡山的高峻,非常生动,将群山写活了。③巫的云“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这个句子生动地写出了云雾的奇幻多变。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通过从侧面写飞鸟飞不过峰顶烘托山峰的高峻。五、拓展练习:

  由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今天的三峡。

  六、当堂训练(15分钟)

  认真阅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

  景物名称 景物特点

  ★★景物特点诗、谚、典故感觉★★总说三峡:险恶、最为险恶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惊异西陵峡:★黄猫峡山高不险、水急不峡紧张★灯影峡江北山险峻而干枯无味,江作者即景诗轻松、悠闲南山玲珑秀丽树木青葱可爱。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山象刀剑削成,青滩叶滩不算滩极为可怕成窄门。崆岭才是鬼门关崆岭滩:水从高处倒注★米仓峡水没以前急,山更险峻王昭君浣装(典故)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巫峡:水险、山妙、云奇有情趣★瞿塘峡:山势稍低平、水势仍险急刘皇叔托孤凄凉白帝城、孙夫人庙;松树、八阵图、钟声★★走完三峡:山势平敞些、江面宽得多水势也平得多。轻松小结:三峡是我国的风景胜地,神奇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它的人文景观都令我们神往,希望同学有机会能亲身感受三峡的神奇风光。

  课后记

  我很快乐!你快乐吗?

  【课题】1、巴东三峡第二课时

  课型:新课型执笔:艾湘审核:执行日期:

  班级----组名:姓名:完成情况:组长签名:

  【今日警句】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

  【学习目标】

  1,技能:整体把握课文

  2,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学习重点】掌握寓学识、才力和情感于记叙之中的游记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二、明确出示目的

  三、预习导学检查,(用时5分)

  1画出作者游踪线路图

  2学生收集的有关资料,在小组交流,推举代表上台讲述大坝建成后的三峡景象

  四、高效课堂

  (一)自主学习点拨(10分钟)

  分析所引用用诗句、谚语、典故的作用1.民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了三峡一带的险恶、悲凉的气氛,为全文定下基调。2.作者即景诗“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诗中“江南味”“垂杨”“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黄陵庙一带山水景色之美。突出了黄陵庙的环境优美的特点3、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表现了崆岭滩的险恶、可怕。前句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显现崆岭滩,后句中用“鬼门关”形容崆岭滩,其险可见,令人望而生畏。

  诗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突出赞赏诗中“赴”字运用之妙,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诗的后句也赞扬了明妃王昭君。5、典故“刘皇叔托孤”文章一方面写白帝城树木青葱,玲珑可爱,另一方面写刘皇叔在此托孤的悲惨故事,突出了三峡景色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耐人寻味。(二)归纳总结自古以来,凡名山名川均与名人、诗、谚、典故结下了不解之缘,呈现出与自然共生共荣,相辅相成,相映成辉的奇特现象。长江三峡之所以流芳百代、名扬四海,一方面固在其为自然景观,因山水雄、奇、险、秀而甲天下;另一方面也在于其众多的人文景观,得益于历代骚人墨客倾情三峡,留下一串串光辉足迹于山峦水畔,写下一篇篇不朽诗章传颂于后世,在长江三峡滚滚不尽的激流里,流淌着多少千古绝唱、千古佳话!三峡给历代文人以文学的养料和创作激情,而他们则报答三峡以文珍墨宝和名人效应。(三)、品味语言思考练习三:学生讨论、交流、归纳。1、作者用十分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江水的险,四个排比短促有力,读起来给人以窒息的感觉。“窄、急、曲折、多滩”令人不寒而栗。排比句式整齐又稍有变化,读起来和谐有趣。2、抓住峰的多与高的特点,语言的排列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浪高过一浪,给人以层层叠叠连绵不断的感觉。运用拟人的手法,以动写静,非常生动地表现出了山你追我赶,互比高低的情态,另外还使用顶真的手法“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给人一种循环往复的感受,很有情趣。3、运用比喻“像牛马,像虎豹”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巫山云雾的变幻多姿。另外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巫山的云比庐山的更有趣。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1、文章按照作者的游踪,依次记叙、描写景物。层次井然。文中开始先总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别记叙、描写西陵峡、巫峡、瞿塘峡。记叙最长的西陵峡时,分四段介绍,条理清楚。2、介绍景物时,能抓住特色,详略得当。3、采用多种修辞与写作手法来描写景物,生动形象。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突出景物的特点,用烘托、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突出了三峡的险恶。4、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谚语、及自己的即景诗句,收到了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韵味。五、拓展练习:

  1、学生品析重点文段,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作者的雄奇壮丽的描绘中,饱含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2、由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今天的三峡

  当堂训练(15分钟)

  ★1、读第十自然段。、找出游完山峡后,游客们的心情怎样?抓出文中关键词语。

  (愉快、轻松)

  ★★2、联系全文,说说在游览三峡的过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变化?

  ★★★3、本文还引用了许多诗句、谚语、典故,并把它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请找出来并展开讨论,说说它们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

  课后记

  我很快乐!你快乐吗?

  《巴东三峡》同步练习

  一.体会课文引用诗、民谚、典故的好处。

  文中引用诗、民谚、典故,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开头引用民谚“,”,渲染了三峡一带_________、__________的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

  民谚“,”,表现了崆岭滩的_______、__________。前句运用___________手法,突出显现崆岭滩,后句中用“鬼门关”形容崆岭滩,其险恶可见,令人望而生畏。

  引用杜甫诗句“,”,突出赞赏诗中“赴”字运用之妙,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

  作者的即景诗句“,”,用“江南味”“垂杨”“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黄陵庙一带山水景色之美。

  文中写白帝城,引用______________的故事,突出了三峡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耐人寻味。

  (一)

  ①船过了秭归和巴东,便入了最有名的巫峡,这是一段最奇险最美丽的山水。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山的妙处,在不单调。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前面无路,后面也无路。四面八方,都被悬崖阻住。船身得转弯抹角地从山缝里穿过去、两旁的高山,笔直地耸立着,______________,那么整齐,那么险峻。仰着头,才望见峰顶,中间是一线蔚蓝的天空。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江水冲在山崖上、石滩上,发出一种横暴的怒吼,有时候可以卷起一两丈高的浪堆。

  ②巫山的云,这一次因为天气晴爽,没有看到。据一位老先生说,看巫山的云,要在迷蒙细雨的天气。那时候,望不见天,望不见山峰,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那情形比起庐山来还要有趣。这一次因为正是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天上连云影也没有,几个极高的峰巅,我们可以望得清清楚楚。最可爱的,就是在那悬崖绝壁的上面,倒悬着一些极小的红花,映着古褐苍苍的石岩,另有一种情趣。

  1.在横线上填上一句恰当的比喻句。

  2.画横线的句子与下列哪句话所形成的原因是一样的?()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每自晴初霜旦,林寒涧肃。d.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3.请分别用不超过五个字概括巫峡山、水、云的特点。

  山:______________水:______________云:______________

  4.“巫峡”并不是三峡中最长的,为何“巴东三峡巫峡长”?第(2)段中,为什么只写三峡中的巫峡?

  5.选文第一段主要写了___________,文中画波浪线一句的作用是

  6.第①段中作者描写巫峡的江水,突出了一个_______字,抓住江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写巫峡的山峰时抓住了其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突出了巫峡山峰的“高”。

  7.①段中在写山险峻时,写“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请你作简要分析。

  8.文中引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句诗“赴”字用得巧妙,“把那里的山势真是写活了”,请你在下面各句中找出用得生动巧妙的词语,并说说它妙在何处。

  (1)红杏枝头春意闹。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9.作者用    、    两个词概括巫峡山水。

  10.“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一句运用了________的写法,反衬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个峰……咬着你”一句写出了巫山________的特点。

  12.为什么说“这是一段最奇险最美丽的山水”?

  13.巫山之云,最美的在于它奇妙的变幻,唐诗“除却巫山不是云”,把巫山之云看成是天下一绝,选文中的哪一句与这个意思相近?

  《巴东三峡》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一.渲染气氛,画龙点睛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险恶、悲凉

  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险恶、可怕对比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

  刘皇叔托孤

  (一)1.好像是被一把快刀切成似的。2.b(译:如果不是在正午和晚上,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因为山高水面狭窄,所以如果太阳和月亮不在正上方是看不到的。)3.山:多、高;水:险;云:奇妙多变(答案不拘,合理就行)4.巫峡的江最曲折,滩流最急,给游人的感受最惊险,因而在心理上是最长的,以此可以最富代表性地写出三峡的险恶。在(2)段中只提巫峡,因它在三峡中最有代表性,最负盛名。因此在总写宜昌到重庆的地势特点时,着意提到巫峡,目的还是在于给读者留下三峡山水险恶的特点。5.巫峡江水之险、山峰之奇,中心句,提示了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6.险窄、急、曲折、多滩笔直、整齐、险峻7.烘托山峰的高峻。8.(1)“闹”,表现出杏花盛开,春意盎然。

  (2)“泻”,把月光写活了。9.奇险、美丽10.烘托峰的高峻11.山多12.因为这里的山高,水险,云趣。(只要能体现这些要点即可)13.只见顶上……有趣。

3、《三峡》导学稿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0三峡

  学习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学习重点

  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

  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温故知新】

  1、给加点字注音。

  阙( )叠嶂( )曦月()襄陵()沿溯()

  素湍( )绝巘( )长啸( )属引()哀转()

  2、解释加点字。

  (1)晴初霜旦()(2)夏水襄陵()(3)素湍绿潭()

  (4)飞漱其间()(5)乘奔御风()(6)不见曦月()林寒涧肃()(8)空谷传响()(9)属引凄异()(10)春冬之时()

  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夏水襄陵B.绝巘/多生怪柏C.虽/乘奔御风D.常有高/猿长啸

  4、本文作者_____,__(朝代)人,选自___,它是有文学价值的__巨著。三峡,指长江上游的___、___、___。

  5、阅读课文,你认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导学释疑】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板书:峡)根据“峡”字的字形结构,什么样的地势才可以称得上“峡”?(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谈出不同见解,最后明确“峡”的基本特征应为两山夹水。)我们古老的母亲河长江就有一条神奇秀丽的峡谷。几千年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北魏郦道元就是其中的一位。这节课我们就随着郦道元一起去游三峡。(板书:三峡郦道元)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融入情境读三峡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展示三峡画面。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语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二)小组合作译三峡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要求:用自已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结合书下的注释,试着去翻译课文,然后用笔圈出难解的字、词、句。小组合作,解决部分问题并提交问题,集体解决。

  (三)理清思路诵三峡

  5、阅读课文,你认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6、再读课文,用自已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四季景色的特点。

  第二课时

  (四)各抒己见品三峡

  7、同学们,三峡很美,那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美,你看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吗?

  8、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9、学生思考发言,教师小结:本文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检测反馈】

  (五)妙笔生花绘三峡

  10、活动设计:我是三峡小导游

  活动要求:人人都是小导游,紧扣课文内容,适当选择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或学过的有关诗文,发挥想象写一段情文并茂的导游词。

  11、交流,进行小组间合作。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12、文中用“_____,_____”描绘了山的挺拔险峻;用“______,_______”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13、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巩固提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略无阙处_______沿溯阻绝________

  2、译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沿溯阻绝哀转久绝B、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C、回清倒影清荣峻茂D、春冬之时物外之趣

  4、引用渔歌的作用是________

  5、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4、《巴东三峡》巴东三峡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游览的行踪,了解游记的一般特点。

  2.掌握文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

  4.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把握好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把握各峡山水的特点及景物特色

  3.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增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品味文章的语言并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一)预习导学

  ①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机会大家一定要多出去游历游历)

  ②关于三峡(读完可以增加知识)

  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河,全长6300余公里。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三峡地跨两省。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狭处有100米左右;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

  1.给下列加横线的句子注音。(对大家来说,这是小菜对吧)A

  怒吼()恐怖()渺小()袅袅()

  短促()崆岭()谚语()浣妆()

  秭归()群壑()耸立()蔚蓝()

  峰巅()瞿塘峡()夔门()滟滪()

  2.修辞方法小考查A

  (1)那时候,望不见天,望不见山峰,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   )

  (2)杜工部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要亲自到这地方,才可以领略到前人用字之妙。(    )

  (3)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   )

  3.课文赏析(认真分析课文哦,相信大家可以的)A

  (给课文段落标上序号吧,记得一定要多看几遍课文哦)

  (1)作者是以什么顺序和什么线索来描绘三峡风光的?

  (2)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你能找出作者途中经过了哪些地方吗?

  (3)根据你的理解,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请说说每部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4).你能说说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吗?

  4.课外提升(考察你们谁的课外知识更丰富哦)B

  (1)“地因人传,人因地传”山水的闻名,往往是由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演绎。除了白帝城外,你还能举出有关三峡名胜的典故一两例来吗?

  (2)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气势雄伟。峡内重峦叠嶂,礁石林立。到了晚上,江上生明月,江面上能倒映出两轮月亮。游人登上“双月楼”眺望,可赏此奇观。你觉得有哪些古人的诗句能概括此时的场景呢?,。

  5.我阅读,我比较 (这道题你都能做出了,你简直太棒了)C

  将本文与郦道元的《三峡》进行比较,想想游记与一般记叙文有什么区别?

  6.假如你是一位小导游,请你选择其中一段景点准备向游客解说介绍。

  (你太认真了,是老师的骄傲)D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你到三峡来。

  答案

  1.hǒubùmiǎoniǎocùkōngyànhuàn

  zǐhèsǒngwèidiānqúkuíyànyù

  比喻引用拟人

  2.本文是按时间顺序,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

  3.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黄陵庙)→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出峡处有香溪)]→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夔府的江岸

  4.第一部分:(①—②段)总述三峡山水的险恶,令作者赞叹而恐怖。

  第二部分:(③—⑨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第三部分:(⑩段)写走完三峡后轻松的心情。

  5.我阅读,我比较

  1.《巴东三峡》为游记,作者置身其中,有时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三峡》一文则多为客观描绘。《巴东三峡》写景物常渲染、铺叙,《三峡》的记叙文字则十分洗练。

  2.游记要将游览过程交代清楚(点明时间、地点,反映游踪),要写出景点的特色。

5、《巴东三峡》导学案

  【学习任务】

  1、理清作者游览的行踪,了解游记的一般特点。

  2、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描述能力。

  3、掌握文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知识储备】

  1、作者简介

  刘大杰,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1904----1977年,湖南岳阳人。1925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院。回国后,历任安徽大学教授、四川大学中文系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大东书局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代主任、全国文联常委、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任。代表作《中国文学发展史》。还著有《魏晋人物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德国文学概论》等

  2、游记简介。

  【游记】游记就是主要记叙和描写游览途中的所见所闻,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记叙文。

  【特点】 1.以描写、记叙为主,可兼有抒情、议论;

  2.交待游踪,抓住景物特点,做到情景交融。

  3、最常用的写作顺序——游览的先后顺序

  3、三峡简介

  巴东--指四川东部

  长江三峡,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四十佳旅游景观之首,是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观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三峡跨湖北、重庆两省市,西起重庆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内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我们于七年级所学习的选自北魏郦道元所著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中的课文《三峡》,就是对三峡雄奇风光的生动叙述。古诗有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思是说:见过汪洋大海的人,对别处的水就看不上眼了,除了巫山那五彩缤纷的彩云,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彩就黯然失色了。由此可见巫山云彩景色之绝美。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篇《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诗句也出色地描绘了船行三峡,瞬息千里的壮观景象。

  现在的三峡,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三峡旅游区优美风景众多,除了险峻的自然风光外,较著名的人文景观还有刘备托孤的白帝城、酆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葛洲坝大坝工程等等。

  ①白帝城托孤。 白帝城坐落于白帝山上,原名“紫阳城”。西汉末年公孙述据蜀为王,筑城自卫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气,犹如白龙飞腾。公孙述借此称“白帝”,改城名为白帝城,沿江可见粉壁墙、孟良梯、倒吊和尚、犀牛望月等奇景。

  ②八阵图遗迹。 所谓“八阵”是一种作战阵法,是战国时大军事家孙膑创造的,据说是受了《易经》八卦图的启发,所以又称八卦阵。八阵散布为八,复合为一,分合变化,令敌军难以应付。

  【自主学习】

  (一)基础知识

  1、扫除字词障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怒吼( ) 恐怖 ( ) 渺小( ) 袅袅( )

  短促( ) 崆岭 ( ) 谚语( ) 浣妆( )

  秭归( ) 群壑 ( ) 耸立( ) 蔚蓝( )

  峰巅( ) 瞿塘峡( ) 夔门( ) 滟滪( )

  2、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使用的修辞手法。

  ⑴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

  ⑵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 )

  ⑶那时候,望不见天,望不见山峰,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那情形比起庐山来还要有趣。( )

  3、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⑴巴东三峡巫峡长, 。

  ⑵ ,也有垂杨也有花。

  ⑶ ,生长明妃尚有村。

  ⑷青滩叶滩不算滩, 。

  (二)整体感知

  1、将课文快速读一遍,找出作者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理清游踪)作者从________出发,逆流而上,开始经过________其中包括 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四段;再进入 ________ ,然后是 ________ ,接着到 ________ ,最后在夔府的江岸。

  2、作者是以什么为顺序,按什么线索来描绘三峡风光的?

  3、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请概括大意。

  4、把握作者游踪的同时,体会各峡景物特点及游览三峡的过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填写下表:

  景物 特点 诗、谚语、典故 游客感受

  西陵峡 黄猫峡

  灯影峡

  崆岭峡

  米仓峡

  巫峡

  瞿塘峡

  5、作者对每个景点是否都花了同样的笔墨来记叙的?那么哪个景点详细呢?找出来分小组大声朗读。(巫峡段)

  【合作学习】

  1、三峡的山水美吗?找出文中最能表现三峡的山水美的语句,仔细品读。并与同组的同学讨论,为什么作者能将三峡山水的美表现得如此生动、形象。(引导学生体味采用修辞手法,引用诗,谚语等的妙用。)

  2、三峡除了自然的山水美外,还有那些吸引我们的?

  3、在游历过程中作者的心理、情绪是不断变化的,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

  【巩固延伸】

  (一)、将本文与郦道元的《三峡》进行比较,想想游记与一般记叙文有什么区别?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随堂练笔

  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游览过的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景点。要求包括:

  1 、景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 你在游览时的感受如何?

  3、说说有关这个景点的传说或者俗语。

  附答案:

  自主学习

  (一)基础知识(略)

  (二)整体感知

  1、将课文快速读一遍,找出作者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理清游踪)

  作者从 宜昌 出发,逆流而上,开始经过 西陵峡 其中包括 黄猫峡 、 灯影峡 、 崆岭峡 、 米仓峡 四段;再进入 巫峡 ,然后是 瞿塘峡 ,接着到 白帝城 ,最后在夔府的江岸。

  2、作者是以什么为顺序,和什么为线索来描绘三峡风光的?

  本文是按时间顺序(应还有空间顺序),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描绘三峡风光的。

  3、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请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写三峡险恶。 第二部分:(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第三部分:(10自然段)写走完三峡后的心情。

  4、

  景物 特点 诗、谚语、典故 游客感受

  西陵峡 黄猫峡 山高不险,水急不狭; 紧张

  灯影峡 江北山险而无味,江南的山玲珑秀丽。 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诗)很轻松,悠闲

  崆岭峡 山形水势,突然险峻起来;

  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谚语)极为可怕

  米仓峡 山崖高峻,昭君村,峰峦如聚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

  昭君浣妆(典故)

  巫峡 “一段最奇险最美丽的山水”。

  水险:窄、急、曲折、多滩;

  山妙:笔直、整齐、险峻;不单调;

  云奇:变幻多姿。 有情趣

  瞿塘峡 山势稍低平,水仍险急,侧重人文景观。 白帝城托孤

  八阵图遗迹 凄凉

  合作学习

  1、三峡的山水美吗?找出文中最能表现三峡的山水美的语句,仔细品读。并与同组的同学讨论,为什么作者能将三峡山水的美表现得如此生动、形象。(引导学生体味采用修辞手法,引用诗,谚语等的妙用。)

  点拨:1)描写巫峡江水之险,运用排比句,连用四个“险”字,写出江水的“窄”、“急”、“曲折”、“多滩”。

  (2)描写巫峡山的高峻。运用拟人法,“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非常生动,将群山写活了。此外,鸟“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

  (3)文中多处运用比喻,如“两旁的山,像刀剑削成似的”,言其峻峭;写巫山云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言其变幻多姿。

  (4)“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形象地概述了三峡一带的险恶、悲凉,这是全文的基调。

  (5)“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算鬼门关”,极现崆岭滩的险恶、可怕。前句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显现后面的崆岭滩,后句笔锋一转,用“鬼门关”形容崆岭滩,其险恶可见,令人望而生畏。

  (6)杜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作者在文中突出赞赏诗中“赴”字运用之妙,从侧面烘托了此处山峰多而富于变化,如群马奔驰,这种间接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很精妙。

  (7)作者的即景诗“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诗中用“江南味”、“垂杨”、“花”,非常精炼地概括出黄陵庙一带景色之美。

  2、三峡除了自然的山水美外,还有那些吸引我们的?

  人文景观:

  文中写香溪,引用昭君浣妆;写白帝城,引用刘皇叔托孤的故事,以及写到“八阵图遗迹”都是为了突出三峡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使三峡风景更吸引人,更耐人寻味。

  3、在游历过程中作者的心理、情绪是不断变化的,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文中通过作者的心理描写情绪变化来表现三峡山水的险恶。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4、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

  ①文章按照作者的游踪,依次记叙、描写景物。层次井然。文中开始先总述,然后逆江 而上,分别记叙、描写西陵峡、巫峡、瞿塘峡。记叙最长的西陵峡时,分四段介绍,条理清楚。

  ②、介绍景物时,能抓住特色,详略得当。

  ③、采用多种修辞与写作手法来描写景物,生动形象。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突出景物的特点,用烘托、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突出了三峡的险恶。

  ④、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谚语、及自己的即景诗句,收到了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韵味文中写香溪,引用昭君浣妆;写白帝城,引用刘皇叔托孤的故事,都是为了突出三峡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使三峡风景更吸引人,更耐人寻味。

  巩固延伸

  (一)、将本文与郦道元的《三峡》进行比较,想想游记与一般记叙文有什么区别?

  提示:

  1.《巴东三峡》为游记,作者置身其中,有时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三峡》一文则多为客观描绘。《巴东三峡》写景物常渲染、铺叙,《三峡》的记叙文字则十分洗练。

  2.游记要将游览过程交代清楚(点明时间、地点,反映游踪),要写出景点的特色。

  (二)略

6、巴东三峡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1巴东三峡

  1.巴东三峡

  教学目标

  1.掌握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在文中的作

  用。

  2.理清文章脉络,弄清作者行文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

  并茂的写作特点。

  3.学习根据景物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教学重点

  1.学习游记的写法。

  2.揣摩优美的语言。

  3.体会情景交融之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余秋雨先生说过:“看来,从三峡出发的人都是怪异的,都会卷起一点旋涡,

  发起一点冲撞。”刘大杰先生说:“在江南住惯了的人,一旦走到这种地方来,

  不知道要生出一种什么样的惊异的情感。好比我自己,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剑削成

  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只有赞叹,只有恐怖。”为什么两位作家在提及三

  峡时,都会不平静呢?三峡为何会给我们如此感受呢?

  1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1巴东三峡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语气。

  2.划分段落,总结各部分大意。(学生讨论发言)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述三峡景观。

  第二部分:(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第三部分:(10自然段)写走完三峡后的心情。

  3.总结出作者的游踪顺序,并且简要概括“三峡”特点。

  本文是按时间顺序,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由宜昌到重庆逆流而上,游览

  三峡:首先经过西陵峡(第一段黄猫峡;第二段灯影峡,其间有黄陵庙;第三段

  崆岭峡,其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等处;第四段是米仓峡,出峡处有香溪)。

  船过秭归和巴东,进入巫峡。过巫山即入瞿塘峡。过瞿塘峡,到白帝城(有孙夫

  人庙,八阵图遗迹),最后船泊在夔府的江岸。

  西陵峡

  三峡

  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山陡江窄),崆岭滩(险)

  灯影峡;黄陵庙一带,风光秀丽

  米仓峡:出峡处有香溪,昭君村峰峦如聚

  山水奇险美丽

  云雾变幻多姿

  巫峡

  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

  三、作业:找出你认为写得最好的段落读一读,思考为什么写得好。

  2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1巴东三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师生一起回顾,三峡有哪些美景?

  2.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峡,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二、精读赏析

  (一)分析修辞

  1.作者在巫峡描写时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请在文中找出相关例句。

  2.抽学生朗读他所划的句子。

  3.指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明确:

  比喻:“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剑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表达了作者见

  到三峡时所产生的“惊异的情感”。

  “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言其变幻多姿。

  “两旁的山,像刀剑削成似的”,言其峻峭。

  拟人:“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非常生动,将群山写

  活了。

  反复:“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连用四个“险”

  字,写出江水的“窄”“急”“曲折”“多滩”。

  “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的飞,拼命的飞,”写鸟飞时候的状态,

  从而衬托出山峰的高耸。

  反问:“万一那山顶上崩下一块石头来,或是船触着石滩,那不就完了吗?”

  突出三峡中的山崖险峻如刀剑削成,江水滔滔如怒吼。

  (二)分析“诗、谚语、典故”的作用。

  1.作者在描写三峡景物时引用了诗句、谚语和典故,请大家阅读课文,找出相

  关例句。

  2.请同学朗读这些句子。

  3.大家讨论,引用这些“诗、谚语、典故”有何作用。

  3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1巴东三峡

  4

  明确:收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韵味。

  文中开头引用民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了三峡一带

  险恶、悲凉的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

  民谚“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表现了崆岭滩的险恶、可怕。

  前句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显现崆岭滩,后句中用“鬼门关”形容崆岭滩,其险恶

  可见,令人望而生畏。

  引用杜甫诗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突出赞赏诗中“赴”

  字运用之妙,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

  作者的即景诗句“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用“江南味”“垂

  杨”“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黄陵庙一带山水景色之美。

  文中写白帝城,引用刘皇叔托孤的故事,突出了三峡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更耐人寻味。

  4.听读(或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自然之美,语言之美,情感之美。

  三、拓展延伸

  搜集资料,描述建成后的三峡大坝的景象。

  四、作业

  1.积累字词。

  2.摘抄描写优美的句子、段落。

7、《三峡》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三峡自然美丽的风光。

  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自主预习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与停顿。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重岩/叠嶂(zhàng),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

  至于/夏水/襄(xiāng)陵,沿/溯(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xiào),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掌握加点字词的意思。

  自三峡七百里中()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

  沿溯阻绝()哀转久绝()绝多生怪柏()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或王命急宣()飞漱其间()至于夏水襄陵()

  属引凄异()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重点句子的翻译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二、再读课文,思考讨论:

  1、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的?

  2、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三、赏析课文。

  3、以“从文中句中,我感受到三峡山/水/春景/秋景的之美。”的形式赏析课文。

  例:从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中,我感受到三峡山的雄奇、壮丽之美。

  (1)、从文中句中,我感受到三峡水的之美。

  (2)、从文中句中,我感受到三峡春景的之美。

  (3)、从文中句中,我感受到三峡秋景的之美。”

  4、文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赏读与品味。

  作者多角度多方法的描写了景物,朗读全文,找出相应语句认真体会。

  五、问题探究。

  1、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2、从文中找出语句来印证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相关诗句内容。

  六、课外作业。

  1、昔日郦道元笔下的美丽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是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结合课文,请你用生动简洁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2、文言知识的积累

  (1)、古今异义

  古义古义古义

  至于夏水襄陵或王命急宣虽乘奔御风

  今义今义今义

  (2)、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沿溯阻绝()

  自绝哀转久绝()

  自非亭午夜分()绝多生怪柏()

  3、背诵全文。

8、《巴东三峡》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1.《巴东三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作者游览的行踪,了解游记的一般特点。

  2.掌握文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

  4.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阅读提示

  1.你了解作者吗?请看课文第二页注解①

  2.关于三峡

  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河,全长6300余公里。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三峡地跨两省。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狭处有100米左右;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

  二、我阅读,我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给下列加横线的句子注音。

  怒吼()恐怖()渺小()袅袅()

  短促()崆岭()谚语()浣妆()

  秭归()群壑()耸立()蔚蓝()

  峰巅()瞿塘峡()夔门()滟滪()

  2.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绘三峡风光的?

  3.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你能找出作者途中经过了哪些地方吗?

  4.根据你的理解,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请说说每部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我阅读,我品味

  1.你能从文中找出描写各峡山水特点的句子吗?

  2.本文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生动形象,请你找出这些句子并加以分析。

  3.找出作者心情变化的一些句子,并体会这些句子有何作用。

  4.作者在描写三峡的景物时引用了一些诗、谚语、典故,并把它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请找出并分析一下这些诗、谚语、典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摘录一些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6.你能说说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吗?

  四、我阅读,我借鉴

  你能根据以上所学的内容来说说本文的写作特色吗?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五、我阅读,我比较

  将本文与郦道元的《三峡》进行比较,想想游记与一般记叙文有什么区别?

  六、假如你是一位小导游,请你选择其中一段景点准备向游客解说介绍。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你到三峡来。……

  参考答案

  二、我阅读,我感知

  1.hǒubùmiǎoniǎocùkōngyànhuàn

  zǐhèsǒngwèidiānqúkuíyànyù

  2.本文是按时间顺序,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

  3.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黄陵庙)→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出峡处有香溪)]→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夔府的江岸

  4.第一部分:(①—②段)总述三峡山水的险恶,令作者赞叹而恐怖。

  第二部分:(③—⑨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第三部分:(⑩段)写走完三峡后轻松的心情。

  三、我阅读,我品味

  1.西陵峡——黄猫峡:山高不险,水急不狭;灯影峡:江北山险而无味,江南的山玲珑秀丽。

  黄陵庙一带风光秀美。崆岭峡:山形水势,突然险峻起来;米仓峡:山崖高峻,昭君村,峰峦如聚。

  巫峡——“一段最奇险最美丽的山水”。水险:窄、急、曲折、多滩;山妙:不单调;山高:笔直、整齐、险峻;云:变幻多姿。

  瞿塘峡——山势稍低平,水仍险急,侧重人文景观。

  2.(1)描写巫峡江水之险,运用排比句,连用四个“险”字,写出江水的“窄”、“急”、“曲折”、“多滩”。(2)描写巫峡山的高峻。运用拟人法,“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非常生动,将群山写活了。此外,鸟“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3)文中多处运用比喻,如“两旁的山,像刀剑削成似的”,言其峻峭;写巫山云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言其变幻多姿。

  3.通过作者的心里描写、情绪的变化来表现三峡山水的险恶。

  (1)第一段“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剑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的江水,只有赞叹,只有恐怖”表达了作者见到三峡时所产生的“惊异的情感”。

  (2)第四段,由于此处山水风光秀美,“先前紧张的情绪,现在突然变得很轻松很悠闲了”。

  (3)最后一段,写走完三峡,满船的人都感到一种“脱去危险”的愉快,显出了“一阵轻松”,“放下心来”,“舒舒服服”,这些心情的描写,也反衬出了三峡的险恶。

  4.文中引用了一些诗、民谚、典故,渲染气氛,收画龙点睛之效。

  (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形象地概述了三峡一带的险恶、悲凉,这是全文的基调。

  (2)“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算鬼门关”,极现崆岭滩的险恶、可怕。前句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显现后面的崆岭滩,后句笔锋一转,用“鬼门关”形容崆岭滩,其险恶可见,令人望而生畏。

  (3)杜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作者在文中突出赞赏诗中“赴”字运用之妙,从侧面烘托了此处山峰多而富于变化,如群马奔驰,这种间接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很精妙。

  (4)作者的即景诗“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诗中用“江南味”、“垂杨”、“花”,非常精炼地概括出黄陵庙一带景色之美。

  (5)文中写香溪,引用昭君浣妆;写白帝城,引用刘皇叔托孤的故事,都是为了突出三峡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使三峡风景更吸引人,更耐人寻味。

  5、略

  6.本文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绮丽的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叹和喜爱之情。

  四、我阅读,我借鉴

  (1)本篇游记是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结构清晰,详略得当。

  (2)抓住景物特色,有详有略。

  (3)本文采用多种手法描写景物,生动形象。

  (4)本文引用了诗、谚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我阅读,我比较

  1.《巴东三峡》为游记,作者置身其中,有时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三峡》一文则多为客观描绘。《巴东三峡》写景物常渲染、铺叙,《三峡》的记叙文字则十分洗练。

  2.游记要将游览过程交代清楚(点明时间、地点,反映游踪),要写出景点的特色。

  六、略

  2.《周庄水韵》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

  3、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阅读提示

  你了解周庄吗?

  周庄——江南第一水乡,位于苏州城东南38公里的昆山市境内,始建于公元1086年。原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宋代迪功郎周君在此设庄,舍宅为寺,百姓感其恩德,故称此庄为“周庄”,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由于周庄“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故历代免遭战乱,900多年来仍保留独特的古朴的江南水乡风貌。著名古画家吴冠中撰文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海外报刊则称“周庄为中国第一水乡”。

  二、我阅读,我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斑斓()眩目()仲春()摇曳()

  参差()谛听()娴熟()璀璨()

  2、解释下列词语:

  斑斓:飘忽:

  参差:璀璨:

  如泣如诉:

  张灯结彩:

  瞬息万变:

  稍纵即逝:

  3、阅读完课文,周庄在你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提示:可以运用一些诗词句或修辞手法等。)

  三、我阅读,我理解

  1、开头三段,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那么作者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作为游记,作者曾经几次游周庄?为我们描绘了哪几幅“水韵图画”?你觉得描绘最详细的是哪一次?

  3、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描绘了周庄的哪些景物?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4、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四、我阅读,我品味

  1、从文中划出最能表现周庄“水韵”的语句,说一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的。(可参照“思考与练习二”)

  2、将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并仿照其句式、修辞等特点进行仿写。

  3、通过欣赏,你知道本文为何命名“周庄水韵”而不是“周庄水乡”、“古镇周庄”……吗?

  五、我阅读我探究

  1、本文在写作上是否有值得你借鉴的地方呢?

  2、朗读课文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和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二、我阅读,我感知

  1、斓lán眩xuàn仲zhònɡ曳yè参差cēncī谛dì娴xián璀璨cuǐcàn

  2、斑斓:颜色错杂灿烂。飘忽:捉摸不定。参差:指不整齐,不一致。璀璨:形容光彩鲜明。如泣如诉:像是在诉说,又像是在小声哭泣。这里形容声音柔细。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多。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

  3、(1)充满诗情画意,如一曲悠长的乐曲,如一幅写意的画卷,如一杯醇香的美酒……(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小桥流水人家”……

  (3)水给古老的旧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神采,增添了韵味……

  三、我阅读,我理解

  1、三方面:水中倒影、水上石桥、水傍古镇。作者印象:“这样的景象,……还有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

  2、三次:第一次仲春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略)

  第二次冬天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略)

  第三次春夜犹如多姿多彩的神奇童话(详)

  3、景物:楼房,小街,彩灯,小河,花船,礼花……(水景)

  按时间先后顺序;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由“天上”写到“地上”,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古镇的欢呼。

  4、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四、我阅读,我品味

  1、第一次:视觉:色彩,“雨雾”——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视觉:色彩,“水”(雪)之“色”——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的版画;

  听觉:声音“水”之“声”——如诉如泣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

  第三次:视觉:色彩(彩灯、花船、星光、礼花……);听觉:声音(音乐、爆炸声、欢呼声);动静相结合

  3、水韵:水的情趣,水的韵律……

  五、我阅读我探究

  1、①按照时空顺序,多角度去描写景色。②先略后详,逐步加深了描写。③运用多种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描绘。

  2、一诗一文同写水乡,但选材及构思不同,《周庄水韵》写小桥,流水,游人,以及小镇节日的灯花和欢乐的氛围,而《江南》写江南水乡,视野比较开阔。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

  2.体会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及作者的情感。

  3.联系现实生活,增强环保意识。

  一、初读课文

  1.用你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默读、朗读等)把课文读通顺,借助课文注释或工具书给下列加横线的字词注音。

  颠簸()镶着()涟漪()苍穹()

  伫立()牦牛()摇曳()浩瀚()

  地壳()繁衍()眸子()逶迤()

  安谧()篝火()恬雅()哈达()

  潸然泪下()娓娓动听()脍炙人口()

  2.解释下列成语。

  (1)扑朔迷离: (2)娓娓动听:

  (3)得天独厚:(4)脍炙人口:

  (5)虚无缥缈:

  二、细读课文

  1.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绘青海湖风光的?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请找出相关的语句。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青海湖的美?

  4.作者是怎样写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蓝色的?其中用了对比、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请在书上把这些句子划出来。

  5.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青海湖环境氛围清新幽静,无比优美的?

  6.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神奇的鸟岛的?又是从哪些方面写鱼的呢?

  7.作者为什么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

  三、品读感悟

  1.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来朗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可参照完成思考练习二,提示:用了哪个词或哪种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2.“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作者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想一想:有什么措施既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参考答案

  一、初读课文

  1.bǒxiāngliányīqióngzhùmáoyèhànqiàoyǎnmóuwēiyímìgōutiánhǎshānwěikuài

  2.(1)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以辨别。(2)形容说话委婉生动,使人爱听。

  (3)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4)味道鲜美可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5)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二、细读课文

  1.本文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在路上、在青海湖、离开。

  2.观赏顺序:到达青海湖:“青海湖到了……”

  观赏草滩:“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

  观赏湖水:“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观赏乌云:“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道尚未退却的乌云……”

  观赏万里晴空:“再往上,就是那雨后特有的万里晴空了。”

  观赏草滩和山峦:“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

  观赏海岛:“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影出三五个岛屿的轮廓……”

  观赏结束:“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

  3.青海湖美在:(1)湖水蓝得醉人;(2)环境氛围清新幽静;(3)神话传说神奇迷人;(4)鸟岛神奇鱼类丰富。4.略。

  5.从雨后,晴空,凉爽的空气,碧绿的草滩,金灿灿的油菜花,悠闲的牦牛,连绵起伏的山峦,还适当地引用神话传说,更为画卷似的环境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

  6.作者首先分析了鸟岛形成的客观历史原因,气候适宜,鱼类丰富,正是鸟类生存、繁衍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写鸟,突出了色彩、品种之繁多,聚集地之广阔,云集之鸟不计其数。写鱼,用“满湖”“成群结队”来形容,足见其数量丰富。写了夏季与冬季情景,尤其写冬季冰上取鱼,不仅说明鱼类之丰富,而且也显得有趣。

  7.梦幻是神奇、美丽的,青海湖的醉人之美,就如同梦境般奇妙,所以文题中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使读者感受到青海湖那诱人的魅力。

  三、品读感悟1.略。

  2.因为青海湖太美了。水蓝得可爱,草滩美得狙犷、自然、质朴。在这里成千上万只鸟自由自在地飞翔、栖息,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这一切美得不敢让人相信,让人觉得只胡梦幻中才能有此美景。

  四、拓展延伸措施:限制每日旅游人数,清除污染和高耗能企业,加强环境治理,改善旅游设施等等。

  4.《走进纽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内容,了解作者的观察角度。

  2.学习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及多种修辞手法。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阅读提示

  1.你对纽约知多少?请收集有关纽约的资料。

  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它的人口约1080万,为世界最大城市之一。市中心在曼哈顿区,多摩天大楼,故有“站着的城市”之称。

  2.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作者曾旅居纽约,期间一方面他看到纽约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深感必须调整脚步,学习其先进之处,迎头赶上,同时对其五光十色、震耳欲聋的现代文明褒中有贬,另一方面,作者身处异邦,心系祖国,心系落后、封闭的家乡,希望他能早日繁荣富强。这种复杂的心态反映在本文的字里行间。

  二、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不懂的生字词,然后给下列画横线的字注音。

  沟壑()巉岩()浸淫()皑皑()

  镢头()奇崛()哐当()嘈杂()

  倏地()杂沓()砭骨()扬镳()

  2.通读课文,走进纽约,说说你对纽约这座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的印象。

  三、细读课文

  1.文中描写了纽约的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你能说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绘纽约的吗?

  3.课文哪些段落使用了静态描写,哪些段落使用了动态描写?试把相关的语句勾画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作者观赏纽约后有什么样的感受?并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四、品析语言

  1.找出文中使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2.看下列短句,口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顾客的嘈杂。黑人的鼓声。警车和救护车的尖叫……”

  ②“路。直线。交叉线。弧线。拱起的线。隐没的线。圆圈。有重叠的线,甚至,缠在一起的线。……”

  3.读下列叠词、叠句、排比句,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①“好像全球五大洲将近二百多个国家的一切山、一切丘、一切岭、一切峰峦,都一齐汇拢到这儿来了!”

  ②“左看是沟壑,右看是沟壑,目光前移后移沟壑,仍然是沟壑,沟壑,沟壑。”

  4.说说下列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我知道我不属于纽约,我的家乡在地球的那一边,我出生在北中国的一个飘荡着最美的民歌的地方,那是一片被老镢头和暴风雨剥夺得缺少生命之色和缺少植被的黄土高原。

  ②啊,纽约,这就是纽约!面对它的奇崛,伟岸,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我必须调整我的乡野放羊人一般的呼吸和脚步。

  5.请找出你认为精彩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其精彩在什么地方(可从修辞、情感等方面分析)。

  五、总结借鉴

  反复朗读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

  参考答案

  二、感知课文

  1.hèchánjìnáijuéjuékuāngcáoshū

  tàbiānbiāo

  2.最繁华的大都市、现代文明的结晶、处处高楼林立、直插云天、气象雄伟,繁华喧嚣、车水马龙、风驰电掣、交通发达、经济繁荣,生活节奏异常快速,灯光如昼、奇绝伟岸、生命力博发。每个人都是奋斗者和竞争者。

  三、细读课文

  1.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高楼大厦(重峦叠幛);整个纽约(纸上地球);车、路、桥、灯(虫、线、琴、花)

  2.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仰视)

  俯首望去(俯视)

  环顾四周(平视)

  3.(1)静态描写:

  ①第一自然段中写纽约的高楼大厦:“人走在阴森森的……也映照出朵朵白云。”

  ②第二自然段中写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以及在上面俯视看到的景物:“俯首望去……很像一颗画在纸上的地球了。”

  ③第五自然段写纽约的夜景:“不知什么时候,暮色已从纽约的每个墙角每棵树后钻出……

  都还是一片明艳的阳光。”

  这些静态描写,勾勒出纽约景物的轮廓,让我们比较完整地清晰地看到客观景物的起初面貌。

  (2)动态描写:

  ①第二自然段写巨风:“万里长风……无法站稳。”这样描写,充分表现了纽约上空风力之猛,也衬托出大厦之高。

  ②第四自然段写纽约的交通状况:“乘电梯耳膜受着强压……尽可以坐在街心岛上享受免费按摩。”“甲虫以铁为甲……美丽动听。”

  这些动态描写将景物写活,充分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4.感受:不属于纽约,调整脚步。(课文第三段)

  表达情感:作者面对现代文明发达的大都市纽约,依然心系祖国,心系故乡。相对纽约而言,我们是远远落后的,为了缩短其间的差距,我们必须学习别人先进的经验,希望祖国早日富强起来。

  四、品析语言

  1.①登上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有如越过雪线,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虽不见白雪皑皑,气温却骤降,寒气砭骨。

  运用了夸张手法,极夸楼之高。

  ②万里长风如透明的长天巨龙,正以七八十里的时速掠过,龙爪和龙鳞,碰撞着、撕扯着每个人的衣裳和头发,使每个人都狼狈得如同龙的掌中玩物,无法站稳。

  这些比喻句,极力表现了纽约高处风速之快,风力之大。

  ③它们是一片蒿草,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棵擎天的椰子树。它们是一堆玩具,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只啃食月中桂叶的长颈鹿。

  运用了比喻、对比的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高峻。

  2.①表现出纽约喧嚣嘈杂。

  ②表现出纽约的道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发达。几字一顿,语言简洁,铿锵有力,气势激越、昂奋。

  这些句子节奏急促,恰当地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3.这些句子加强了气势和力量。这样的语气,汪洋恣肆,充分表现出纽约的高楼大厦耸立如群的雄伟场面。气势迫促,令读者有透不过气来之感。

  4.①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身在异邦,虽然处在繁华的大都市,但依然时时心向祖国,心系落后、封闭的家乡,希望她能早日繁荣富强。

  ②作者看到纽约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深感必须调整脚步,学习其先进之处,力争赶上。

  5.略。

  五、总结借鉴

  1、语言铿锵有力、简洁激奋。

  2、善用叠词叠句、排比,气势恢宏。

  3、大量运用夸张、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

9、《长江三峡》(苏教版高一必修导学案)

  一、导入课文(投影1-3):

  介绍长江三峡: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迄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跨奉节、巫山、巴东、秭归、宜昌五县市,全长约200公里。其间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三峡以其险峻的地形、绮丽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著称于世,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是我国的旅游热点。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夔州歌十绝句(之一)杜甫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二、介绍创作背景和作家(投影4-5):

  课文节选自《长江三日》,这是一篇以日记形式写成的游记散文。刘白羽同志于1960年11月中旬,乘“江津号”顺流而下,从重庆到武汉。一路上,作者被“大自然伟力所吸引”,写下了这篇描绘祖国河山壮美景色,抒发庄严美好的革命豪情的文章。

  全文共分三大部分,写连续三天在长江航行所见到的不同景象。第一日11月17日写的长江迷蒙的雾景和雄伟的夜景;第二日11月18日写的长江三峡瑰丽奇特的景象;第三日11月19日写的长江平静清丽的风光。课文节选自第二日所记,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刘白羽(1916——)现代作家,北京人。1938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1944年到重庆参加《新华日报》副刊编辑工作,1946年到东北解放区作随军记者,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获斯大林文学奖金。曾两次赴朝鲜,写了许多通讯特写。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刘白羽散文集》等。刘白羽是一位富有时代感的、具有敏锐的生活观察力和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他的散文热情奔放,感情真挚著名。

  三、检查预习情况(投影6、7:字音字形解释)

  四、整体分析课文:

  提问:这篇课文描写了在三峡航行时所见到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景象,各自从哪一段写到哪一段?全文可分几个部分?(投影8-11)

  答:本文在描写三个峡的具体景象之前,有一段总写感受,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在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第二部分(第2段)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第三部分(第3~5段),写穿过巫峡时所见的奇秀景观;第四部分(第6~9段),写船在西陵峡上航进的情景和作者的感想。

  教师展示三峡图片,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图片进行讲解。(投影11-19)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讲解归纳出本文的写景特点

  (1)抓住景物特点。(投影20)

  (二)采用富于变化的表现手法。(投影20)

  作者描写三峡景色,基本写法是相同的写所见、所闻、所感,但也各有侧重之处。

  1.写瞿塘峡主要用拟声绘色的描写。

  声音:“万水奔腾”、“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一片哗啦啦的水声”声音巨大雄浑,撼人心灵。

  色彩:“金色阳光”“墨色巨礁”“乌沉沉的云雾”“绛紫色的山峰”“一团红雾”“倒影如墨”的巨石“碧绿如翡翠”的山峦色彩绚丽浓烈,撩乱人的视线。

  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2.写巫峡用了许多生动贴切的比喻。

  见课文P17—18,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通感: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和转移,也称移觉。

  例: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析:“交响乐”听觉,“飞翔”心理感觉。运用了通感、比喻。

  3.西陵峡着重写自己的感受。

  由于作者变换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所以三个峡给人的印象始终是新颖的、生动的。

  由于作者着力刻画它们的不同特点,所以读来毫无重复之感。

  (三)情景交融。(投影21)

  1.第一自然段,表现了作者热爱长江,以祖国有这样雄伟而瑰丽的河流而自豪的感情。

  2.第八自然段结尾句对战胜大自然如此,对一切工作中的困难也如此,表现了作者对革命前途充满了信心。

  作者写景不只是如铺开画卷一样,一幅幅地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面貌,而且是饱蘸着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深情,把五彩缤纷的自然景物和自己奔腾的激情融合在一起。那喷薄而出,变幻奇特的江心红日,难道不使我们联想到祖国光芒万丈的前途吗?

  那山影、云影、日光、水光互相交织的醉人景象,难道不使我们联想到沸腾的生活、火热的斗争吗?

  我们读了本文以后,可以领略到祖国河山的美,大自然的美,感到生活的美、斗争的美,而把历史上视三峡为畏途的惊恐哀愁的情绪一扫而光。

  (4)引用有关的传说、民谣和古诗。(投影21)

  五、欣赏三峡图片,介绍神女峰的传说(投影22-26)

  关于美女峰(即望夫石)的传说:在我国,关于望夫石的传说故事有许多。比如《列异传》中记着:“武昌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者。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妇携幼子饯送此山,立望而形化为石。”不同地区的民间口头传说中望夫石、望夫山的故事情节更有地方特点。比如广西有座高山叫望君顶,它的由来的传说与长江望夫石传说的情节差不多,但有浓烈的壮族特色,如男女主人公是在壮族的对歌活动中相识,相爱的。且石头的形象也是有壮族特色的:头梳盘髻,带着壮女常带的头帕,穿着反领大襟衫(壮族服饰)。望夫石的故事之所以在各个地方,各个时代都有流转,其原因在于人世间的离乱太多,而那个时代的妇女们又不能像男子那样遍游天下,只能是在家乡望夫,逐渐产生出望夫石的传说。

10、《巴东三峡》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教师寄语:生命的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学习目标:

  1、揣摩词义,理解文中关键句的含义。

  2、抓住景物的特色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及表达手法的多变。

  3、了解三峡,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丽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今天,让我们跟着作家刘大杰逆流而上,去欣赏一下三峡的秀丽风光。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渺小()浣妆()滟()

  青葱()峰巅()玲珑()

  2、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①巴东三峡巫峡长,。

  ②,也有垂杨也有花。

  ③,生长明妃尚有村。

  ④青滩叶滩不算滩,。

  3、揣摩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庙的颜色和样式,同那里的山水,非常调和,带着浓厚的江南风味。

  调和:

  ②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鬼门关:

  ③船身得转弯抹角地从山缝里穿过去。

  转弯抹角:

  4、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速读课文,说说作者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句,用在文章开头,作用是。

  2、阅读课文第7段,回答问题

  ①选段写巫峡江水突出""字,抓住、、、等特点。

  ②"险峻"一词的解释为。

  ③"一层一层的,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一句用的修辞是。

  ④作者用、两个词概括巫峡山水。

  3、学生独立解决

  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5、师生共同解疑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句话我们曾在七年级接触过,你还记得是哪篇吗?作者是谁?你还能默写其中的几句话吗?

  2、"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是杜甫的名诗,请查阅相关资料找出组诗的其他几首。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七、当堂训练

  1、给生字注音

  浣()袅()崆()壑()

  瞿()赴()褐()促()

  2、说说下面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最难得的,是在三峡中绝不容易见到的几十株潇洒的竹子()

  ②那里的山峰,高的高,矮的矮,一层一层地就像无数匹马在奔驰。()

  ③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3、请你试着概括巫峡的总体特点以及山、水和云的特点:

  总体特点:

  山的特点:

  水的特点:

  云的特点:

  4、本文中有哪些典故,找出来,想想引用这些典故的好处是什么?

  5、"英雄落泪"的游子思乡之情,许多古人描述过,你一定读过此类的古代诗词,不妨写上一两句。

  6、美的句子我从不放过,仿佛粒粒珍珠,闪现在我眼前,任我挑选,供我玩赏。我对下面的句子爱不释手,请让我告诉你这句话美在哪里。

  庙里的钟声……有些凄凉。

  7、文中说到"刘备白帝托孤"以及"八阵图"的历史遗迹,这不由使我想起一个人来,这个人是,我知道关于他的故事不少,比如,。(说出两个故事名称即可)

  8、古时候,三峡中猿啼,犹如闪电划破山谷,惊心动魄,余音缭绕,成为峡谷中强劲的音符!因而,在很多诗作中都能捕捉到猿啼之音。请你写出几句这样的诗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托班语言教案:我陪娃娃出去玩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长城万里行》教案一等奖(鄂教版七年级上册)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七年级必修二) 《致空气》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做人的根本——诚信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伟大的悲剧》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满井游记》教学预案一等奖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口技》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山米与白鹤课堂教学实录(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堂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摆渡》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题都城南庄》教案一等奖 《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下册) 《以我手写我心》——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七年级)

最新中学教案 《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 《敬畏自然》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北京四合院》学案一等奖 《盘古开天辟地》教案一等奖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登幽州台歌》导学案一等奖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导学案一等奖 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建议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一等奖——《我的思念是圆的》 《最后一片叶子》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兰亭集序》第二段片段教案一等奖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上册)

相关信息 三峡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巴东三峡之三(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巴东三峡之四(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三峡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巴东三峡之二(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三峡(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巴东三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三峡导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巴东三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案一等奖设计) 巴东三峡教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