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年级上册《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反思
这次上的这篇课文是一年级上册的第四篇课文,鉴于教材本身的特点:浅显易懂,机械记忆比较多(如生字、笔画、偏旁),理解感悟的内容比较少;鉴于学生的特点,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都较低,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都比较缺乏;又鉴于因为提早上,这成了学生学习的第2篇课文,学生对于如何学习、理解一篇课文还茫然不知,所以我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的总设计思路就是屏弃深入挖掘,以简单为主。回想这一堂课,优劣参半。先来陈述一下优点吧。
一、步骤清晰。
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朗读课文、学习生字、通过叠词感悟学校的美、拓展延伸、写字6个部分,后来通过师傅的细心指点和其他平行班老师的热情帮助,我又将这5个部分进行了精简和融合,使教学流程更加地简单明了。导入部分由一个问题和看图说话构成,先问小朋友有没有去过农村,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消除了陌生感。然后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按由近到远的顺序说一说图上的内容,一来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二来让学生自己也对新农村有了一次情感体验。朗读和学习生字合为一个部分。因为学生对一人读一句的方式非常生疏,效果较差,所以我就将它改为个别读,学生认为自己哪一句读得美就读哪一句,这样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而且因为自由选择,可以让学生把自己优秀的朗读水平表现出来,学生投入的热情非常高。在教学生字的时候,我放弃了原来烦琐的分析结构偏旁的教法,先出示带有生字的新词,让学生带读,然后只留下生字,挂在苹果树上,开火车认读。这样我就将朗读课文和学习生字分成了三个小点:①读新词②“摘苹果”游戏③个别朗读。接下来进入了教学的重点部分:感受新农村小学堂的美。我以“青青的瓦”为突破口:①了解什么是青色②在图上找“青青的瓦”③体会“青青的瓦”美在哪里④比较“青青的瓦”和“青的瓦”体会叠词的美⑤找“青青”的事物,感受他们的美。然后以此为射点,散到“白白的”散到“宽宽的”散到“大大的”体会他们的美。然后进行了一个句式的练习:学会将课文的句子倒过来说。最后拓展延伸有2个部分组成:①用叠词的形式说说学堂周围的树、山等景色,并能倒过来说。②展示本学校的图片,模仿课文编儿歌。最后学写“了”和“子”。这清晰的步骤,既让我可以顺利地实施我的教学计划,达成我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清楚这节课学了些什么,并且学有所得。
二、重点突破。
这一课的重点是第一句“一座房,两座房,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而这一句的重点又是对叠词的体会,知道叠能将所写事物写得更美。经过师傅的点拨指导,我将“青青的瓦”做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因为小学生尤其低年级他们的视野里包容的内容有限,学习范围太宽,他们会顾此失彼,将学习内容只放在一处,他们比较能集中精神去理解它。首先要解决的是基础知识,基础都没有,如何添砖加瓦呢?所以我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青色,课文里“青青的瓦”在哪里。再通过比较“青青的瓦”和“青的瓦”体会叠词“青青”本身的美,通过这有意识的比较,让学生在今后的说话和笔头训练中,能够将叠词无意识地挥洒而出,让语言和文章显得更美。然后让学生说说“青青的瓦”美在哪里,并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是“青青”的,并由我用课件呈列几个例子,让学生知道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青青”的事物,从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今后要留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然后我通过不同程度的引导,如“老师从你的朗读中感觉到枯萎的小草有点变绿了”,“变得更绿了”,“感到满眼都是绿了”。这些评价语的背后是学生越来越富有感情地朗读,把“青青的”读得更美,并且在以后的几节课中,学生对如何将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表达出来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朗读起课文来更是有板有眼了。当学生对“青青”的事物美在哪里有了深刻的理解,并能用有感情的朗读将它表现出来之后,我又将此延伸到“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就水到渠成了。
三、拓展有效。
学生在课本上所学并不是他们学习的全部内容,“语文”两字内涵丰富,它不是指语言的堆砌,而是语言的运用,运用语言表达情感。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也要通过运用,语言的运用。所以我设计了( )的树,树( )的这样类似的几个句子,一是丰富学生的语言,能够让他们以后能用不同的句式更清楚地表情达意,二是延长他们的视线,不要因为课文主要是赞美新农村学堂的美而把视线定格在那里,放宽视野,能发现更美的。之后我让学生观看了自己学校几个比较有特点的场所,并在我的提示下为我们自己美丽的校园写一首小诗,因为是自己熟悉的事物,所以学生非常有兴趣,小手林立,而且语言也用得非常贴切。通过编小诗,学生不仅能将课文中的语言进行运用,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而且也通过对自己学校不同角度的认识,增强了自豪感。这里拓展部分的两个内容,学生都完成的不错,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也顺利地实现了《课标》里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次的目标。
不过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其中分量较重的有两个内容。首先识字教学部分,进程太快,不适合低年级的学习水平,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以后在上公开课时,也不能轻视对识字的教学,可以通过猜迷、编儿歌或直接分析等形式让学生识记生字,让学生在认识生字和感悟课文都能学有所得。其次是重点突破部分,因为太过于注重对“青青”的朗读和理解,花了过多的时间在这部分,以后还可以精简一些。
鉴于本人不是耳聪目明之人,所以请年长有经验、年轻有新意的老师今后能多多、耐心地指导。
2、一年级上册《画》教学反思
《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下面是课文《画》的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
一年级上册《画》教学反思1
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位在指导孩子看图初步了解课文,重点指导学生利用前面学习过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虽然,在课前我对于教材和教案都烂熟于胸,自认为胸有成竹,但是,在课堂上自身的教学,还是学生的课堂常规都出现了一些想不到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方面,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
1、在前面的学习中,孩子们就已经对看图理解课文不陌生了,但这节课上,我认为:学生看到图就能想象的到远远看去山是有颜色的,而水是听不见声音的。当我提出:“从高高的山上流下来的水有声音吗?”孩子们说:“有,有声音。”而且也很肯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一时让我措手不及。
2、对于课文中的生字的处理,我仅限于边读诗句边读生字,让孩子在文中去识记生字,忽略了生字的应用,学生在识记了生字后,没有及时地进行口头组词的训练。
课后,领导和老师们在评课时及时地给我提出来了。我认真地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不清楚,不明白。这让我想起语文新课标中强调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我在自己的备课过程中,由于过于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情。
一年级上册《画》教学反思2
教学这篇课文算是较成功的一堂课,因为我几个环节都把握得不错:
第一,各个教学目标都逐个击破了。比如识字环节我让学生区分了比较难区分的前后鼻音,平翘舌音。还有在记字方法上我也启发引导学生反复的捉摸。学习用换一换,加一加,或者猜谜语等多种方法让学生记字。
第二在指导朗读方面,我也下了很大功夫,不断提高要求,一定让他们把课文读得有准确又有感情和节奏。
第三、书写的指导也很细致。
第四、一些知识点的教学到位扎实,比如偏旁的教学,在复习的基础上又教学新的偏旁。还有对于谜面、谜底的教学,等要求学生掌握的东西,我都教学得很细致。
第五,各个环节的衔接和过度都非常得自然。从导入、读文、识字、猜谜、教学反义词的知识点、写字各个环节一环紧扣一环。
总之,教学时我的思路非常清晰,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了难点。今后要多上这样成功的课,让学生更多的更扎实得掌握知识。我也将更加努力和认真的上好每一堂课。
3、学会面对课堂的生成──《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反思
这是学生学好拼音后接触的第一篇课文,学生没有很好的识字基础,写字能力也没得到很好的培养,所以这堂课最主要的一个教学理念是让孩子在阅读中自主地发现一些东西,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孩子喜欢阅读。上好课我想的最多的问题是,课堂上经常会有自己意料之外的事发生,如何面对这些生成的东西?在本堂课的教学中,面对生成,我有处理得好的地方,也有处理不当的地方。简单举两个例子:
生成1:学习课文第二句话“门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时,我创设了坐着“开开心心学习号”火车,去乡下数房子,坐在火车上,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我有感情地范读了这句话,问学生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从学生的发言中我了解到学生对“花果香”、“树成行”这两个词理解得不够准确,所以我马上出示乡下美景图,让学生上台点击鼠标,感受花果香,树成行的动态画面,把本来还要后面的一个环节提了上来,这样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马上理解了什么叫“花果香、树成行”,老师不用费力指导。面对这次学生的生成,我果断处理了教学环节,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生成2:学习第三、四句问答句时,在一起和学生认识了“?”这个符号后,我对学生说:“现在老师问你,哪座房子最漂亮?”意料中学生应该很整齐地回答出书上的话:“要数我们的小学堂。”没想到学生完全脱离文本来回答我的问题,有的说:“我家的房子最漂亮。”有的说:“富春五小的房子最漂亮。”连续指了好几个学生就是没有我要的答案,引导了好一阵子,终于有个学生说:“要数我们的小学堂”,我如释重负,点击出等待已久的那张幻灯片,就像找到一个知音似的。课后,我仔细一想,一定要利用书上的那句话才能让学生理解问答句吗?只要学生有回答我的话。我就可以任意用一句答句来教学。而且,学生的回答都有他们的理由,为什么不应势利导让学生来说说为什么你家的房子最漂亮?为什么富春五小的房子最漂亮?这样同样可以让学生体会现在条件好了,造了许多新房子,最漂亮的是学校,而且还切合学生的生活呢,同时还能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可是这么美好的机会,我却视而不见。
由此可见,我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教学底蕴还不够厚实,面对课堂生成的处理能力还尚未成熟。所以,在这堂课里产生许多遗憾。面对课堂的生成,教师要注意把握好方向,适时地做出反应和调整,很多时候机会失去了便不再来。
4、《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片断与反思
《哪座房子最漂亮》是一首儿童诗。以儿童的视角写出了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变化,通过房子的介绍,反映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对孩子的关心。这首诗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叠词和数字的运用,使诗句富有节奏感,诗歌押ang韵,富有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下面对本课的几个教学片段进行了反思。
【片段一】
此同时 在引导学生理解“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的时候,老师请一位小朋友到黑板上贴着的空房子上画一画,其他学生在老师发给他们的纸上画。这期间老师巡回指导。画好后学生互评。
【思考】
语文学习有无限广阔的空间,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利用画一画、评一评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通过画一画、评一评,自己理解词语,形象生动,而且记忆深刻。
【片段二】
在教学“屋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时,先谈话引入:这么漂亮的房子,周围的环境怎么样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然后出示图片:花草图、树木图,指名学生上台贴一贴,从而让学生更加明确地理解“前”、“后”的概念。
【思考】
学生通过说一说、贴一贴就理解了文本内容,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感悟文本,能让孩子在主观意志上建立“我能学”的自信,并通过主体的实践努力达到掌握一定学习策略的“我会学”。把学习的主动权更好地教给孩子,让孩子掌握学习的策略,更利于孩子明天自己去学习。
语文教学中要坚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思想,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积累语言,增强语感。而这堂课为了引导学生自己感悟文本,通过画一画、贴一贴的方式花了比较多的时间,相对来说,学生朗读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
5、不是孩子的错──《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反思
一年级孩子的表现实在是让人满意的时候少,让人心烦的时候多。这不,今天讲课文《哪座房子最漂亮》,课堂上让他们读课文,会读的同学声音朗朗,而那些越是不会读的同学越不读,不是转头跟别人说说话,就是自顾自地玩起来。好象马上就要进行的期中考试与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似的。让你看了直咬牙。
没办法,我就专门抽他们起来读,不抽还好,一抽更让你火冒三丈,竟一句都读不下来。我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怒火一触即发,就恶狠狠地说,你们读下来了就坐下,读不下来课后也要到前面来读。再看看他们的表情,一点都不在乎。看来,硬批评是没有用的。
怎么办?我的大脑开始迅速转起来。
首先,我换位思考了一下,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了想,觉得他们也很不容易,连续上了二节课了,大脑已经处于疲劳状态;课文中有很多生字他们不认识,需要借助本来就不熟练的拼音帮忙,难免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而孩子的意志力又很薄弱,难以自觉克服困难。然后我又找了一下自己的原因,原来是因为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课程却还没进行完,情绪上不免有些急噪,所以对学生有点急于求成,才有了恨铁不成钢的无奈。就这样想着,我首先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对学生讲话的语气缓和了下来,和蔼了些,也耐心了些。但光有耐心是不够的,教学少不了机智。
怎么让这些已经失去了耐心的学生重新唤起学生的热情呢?当我看到书上的图画时,我的灵感马上来了,儿童不是最喜欢画画吗?况且他们的形象思维又占主导,何不利用简笔画帮助孩子们记忆?于是,我就问学生:“你知道课文讲的是哪里的景色吗?”有一个学生很聪明,他马上说:“农村。”我紧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孩子们说:“因为图上画的是平房。”于是,我乘机在黑板上画了一所小房子的轮廓。然后问学生:“你知道房子的瓦是什么颜色的吗?”学生一边回答,我一边画出了房顶上的瓦,并且让学生对照课本认识了什么样的颜色是青青的。
“那么房子的墙是什么颜色的呢?”我问。“是白色的”。我又顺手给房子涂上了白色的墙。涂到这里,眼尖的学生马上提醒我:“老师,还没有门和窗。
”我在表扬他的同时,不失时机地问:“是什么样的门?什么样的窗?”随着学生回答,我都一一画上了。
此时,学生随着我的简笔画,已经对课文中描述的房子有了大体的印象。这只做到了理解课文,本课还有背诵的教学任务。因此,我又趁热打铁,对同学们说:“你能看着这所房子,再描述一下它的样子吗?”然后我一边指着图,一边引导学生说,几遍下来,学生很快背诵了下来。这时,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经被我调动起来了。
于是,我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了下面一段课文的教学,到下课铃响时,我问谁能背诵下来,学生基本上都自豪地举起了小手。就连刚才一句也读不上来的同学中也有两个能背诵了。下课后,两人都高兴地跑到我面前高声背诵起来,自豪的表情益于言表,再也不是刚才的愁眉苦脸了,我看了心里也舒坦起来。更有一个孩子跑到我面前来对我说:“老师,我以前在幼儿园时最喜欢学数学,现在我喜欢学语文了。
”看来我这节课的教学是成功的。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知道自己应该干些什么,首先应该要求自己,然后再去要求学生。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老师不一定是什么都知道的,但一定要知道怎样去引导、诱导和劝导孩子。”孩子是天真的,是可塑的,甚至有时是无辜的,怎样让他们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关键看老师怎样去引导和诱导了。
希望我们每一个教师对学生都少一份埋怨,多一份宽容。对自己都多一份自省,少找一些借口。
6、《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修改及反思
【陈幼敏的修改】
一、充分感悟,适当领悟
1、学生选择喜欢的读书方式学习课文,要求圈出生字栏里的生字。找出含有生字的词语读读,找出含有生字的句子读读。同时播放音乐,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采用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同桌读、个别读、开火车读、领读。当然也可以因班而异,主要照顾到所有学生。
2、重点句式的朗读指导。学生主动地朗读,师生、生生互动, 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感悟。
二、主动学习,完善认知
1、说说你心中想象的漂亮房子后,找找课文中写房子的句子,并模仿课文中的句式练习说话。
2、模仿平时的问题形式提问,创造性地编编习题。
【陈幼敏的反思】
说说你心中想象的漂亮房子后,找找课文中写房子的句子,并模仿课文中的句式练习说话。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个人看法。同时丰富学生的语言,帮助学生积累祖国的语言。模仿平时的问题形式提问,创造性地编编习题。平时加强对学生自己给自己或给同桌提问、设计问题的能力训练,这一环节操作起来应该不难。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应做到心中有数,并做好一定的准备,如偏旁的学习,字的读音等等。
【章国丽的修改】
在词句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挂图或投影片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一座房,两座房”,表示在数新房,说明新房很多。“青青的瓦,白白的墙”,是说瓦很青很青,墙很白很白。这是从颜色上赞美房子非常漂亮。“宽宽的门,大大的窗”,是说门很宽很宽,窗户很大很大。这是从结构上赞美房子宽敞明亮。“三座房,四座房”是数新房的继续。“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是说新房周围有花有树,环境优美。最后两句一问一答。“数”读第三声,意思是比较起来最突出。在农村新建的一座座新房中,小学校最漂亮。在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时,要使学生懂得国家和农民关心爱护小朋友,所以把小学校盖得很漂亮。
【章国丽的反思】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注重情感体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教育体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取向,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杨丽英的修改】
一、谈话揭趣
1、今天我们一起到农村去看一看,欣赏那里的美丽景色。(课件出示农村风景图片)
2、生自由发言,说说看到的风景。
3、勤劳的农民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造起了房子,你们看--(诗歌内容)
4、数数有多少座房子,哪座房子最漂亮?
5、你能不能像老师那样来夸夸这些房子?一句、两句都行。
6、生夸夸这些新房子。
二、词语积累
1、练习说叠词,先说课文后面的再发散。
2、词语找朋友:宽宽的、胖胖的、大大的、红红的、亮亮的、闪闪的 马路、星星、眼睛、苹果、小手、太阳
三、拓展活动
谈话:我们夸了农村小朋友的学校,再来夸夸自己的校园。
1、四人小组练习。
2、“夸校园”比赛。(可以说几句话,可以朗诵儿歌或诗。)
【杨丽英的反思】
课堂是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教学语言、组织语言、评价语言等都要相应地转变和锤炼,使之更具引导性、激励性、鼓舞性。《哪座房子最漂亮》理解感悟环节,我让学生读读儿歌,看看图,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质疑),一学生提出:“这首儿歌为什么不写河水、小鸭,这些也很漂亮啊?”孩子的视角多么独特,真是个好问题,我立即表扬了这位学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是呀!为什么不写呢?老师也被你难住了,请小朋友们再读读儿歌,读读题目,相信你们能帮助这位小朋友解决这个难题。”这样一评价,一引导,孩子们各种各样的答案、问题就更多了:“因为这篇课文主要是写哪座房子最漂亮?作者重点写的是房子,不是小河,鸭子。” 又有一个孩子提问:“那为什么又写了花果,树木呢?” 学生的思维和讨论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状态了,教师没有就此打住,继续引导:“对啊!你的提问真有创意。老师可真的糊涂了,谁来帮我解决。”“因为最漂亮的是我们的小学堂,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嘛!”“老师,是不是也可以把河水、鸭子也写进去呢,它们在小学堂旁边,好美啊!” 教师说:“小朋友们说,可不可以?”这时,争论又激烈了,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教师再引导:“请说可以的小朋友说说该怎么写进去呢?”“可以在‘屋后树成行’的后面加上‘河水静静地流,鸭子轻轻地游。’”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如果教师没有摆正“引导者”的角色,没有提供给学生展示“创造才华”的一个良好平台,没有创造性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是不会出现这种连老师也无法预料的生动的教学境界的。学生从中获益的将是对学习过程的兴趣,对学习创造的渴望,对学习语文的挚爱。
7、一年级上册《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反思
这次上的这篇课文是一年级上册的第四篇课文,鉴于教材本身的特点:浅显易懂,机械记忆比较多(如生字、笔画、偏旁),理解感悟的内容比较少;鉴于学生的特点,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都较低,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都比较缺乏;又鉴于因为提早上,这成了学生学习的第2篇课文,学生对于如何学习、理解一篇课文还茫然不知,所以我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的总设计思路就是屏弃深入挖掘,以简单为主。回想这一堂课,优劣参半。先来陈述一下优点吧。
一、步骤清晰。
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朗读课文、学习生字、通过叠词感悟学校的美、拓展延伸、写字6个部分,后来通过师傅的细心指点和其他平行班老师的热情帮助,我又将这5个部分进行了精简和融合,使教学流程更加地简单明了。导入部分由一个问题和看图说话构成,先问小朋友有没有去过农村,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消除了陌生感。然后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按由近到远的顺序说一说图上的内容,一来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二来让学生自己也对新农村有了一次情感体验。朗读和学习生字合为一个部分。因为学生对一人读一句的方式非常生疏,效果较差,所以我就将它改为个别读,学生认为自己哪一句读得美就读哪一句,这样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而且因为自由选择,可以让学生把自己优秀的朗读水平表现出来,学生投入的热情非常高。在教学生字的时候,我放弃了原来烦琐的分析结构偏旁的教法,先出示带有生字的新词,让学生带读,然后只留下生字,挂在苹果树上,开火车认读。这样我就将朗读课文和学习生字分成了三个小点:①读新词②“摘苹果”游戏③个别朗读。接下来进入了教学的重点部分:感受新农村小学堂的美。我以“青青的瓦”为突破口:①了解什么是青色②在图上找“青青的瓦”③体会“青青的瓦”美在哪里④比较“青青的瓦”和“青的瓦”体会叠词的美⑤找“青青”的事物,感受他们的美。然后以此为射点,散到“白白的”散到“宽宽的”散到“大大的”体会他们的美。然后进行了一个句式的练习:学会将课文的句子倒过来说。最后拓展延伸有2个部分组成:①用叠词的形式说说学堂周围的树、山等景色,并能倒过来说。②展示本学校的图片,模仿课文编儿歌。最后学写“了”和“子”。这清晰的步骤,既让我可以顺利地实施我的教学计划,达成我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清楚这节课学了些什么,并且学有所得。
二、重点突破。
这一课的重点是第一句“一座房,两座房,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而这一句的重点又是对叠词的体会,知道叠能将所写事物写得更美。经过师傅的点拨指导,我将“青青的瓦”做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因为小学生尤其低年级他们的视野里包容的内容有限,学习范围太宽,他们会顾此失彼,将学习内容只放在一处,他们比较能集中精神去理解它。首先要解决的是基础知识,基础都没有,如何添砖加瓦呢?所以我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青色,课文里“青青的瓦”在哪里。再通过比较“青青的瓦”和“青的瓦”体会叠词“青青”本身的美,通过这有意识的比较,让学生在今后的说话和笔头训练中,能够将叠词无意识地挥洒而出,让语言和文章显得更美。然后让学生说说“青青的瓦”美在哪里,并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是“青青”的,并由我用课件呈列几个例子,让学生知道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青青”的事物,从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今后要留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然后我通过不同程度的引导,如“老师从你的朗读中感觉到枯萎的小草有点变绿了”,“变得更绿了”,“感到满眼都是绿了”。这些评价语的背后是学生越来越富有感情地朗读,把“青青的”读得更美,并且在以后的几节课中,学生对如何将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表达出来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朗读起课文来更是有板有眼了。当学生对“青青”的事物美在哪里有了深刻的理解,并能用有感情的朗读将它表现出来之后,我又将此延伸到“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就水到渠成了。
三、拓展有效。
学生在课本上所学并不是他们学习的全部内容,“语文”两字内涵丰富,它不是指语言的堆砌,而是语言的运用,运用语言表达情感。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也要通过运用,语言的运用。所以我设计了( )的树,树( )的这样类似的几个句子,一是丰富学生的语言,能够让他们以后能用不同的句式更清楚地表情达意,二是延长他们的视线,不要因为课文主要是赞美新农村学堂的美而把视线定格在那里,放宽视野,能发现更美的。之后我让学生观看了自己学校几个比较有特点的场所,并在我的提示下为我们自己美丽的校园写一首小诗,因为是自己熟悉的事物,所以学生非常有兴趣,小手林立,而且语言也用得非常贴切。通过编小诗,学生不仅能将课文中的语言进行运用,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而且也通过对自己学校不同角度的认识,增强了自豪感。这里拓展部分的两个内容,学生都完成的不错,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也顺利地实现了《课标》里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次的目标。
不过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其中分量较重的有两个内容。首先识字教学部分,进程太快,不适合低年级的学习水平,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以后在上公开课时,也不能轻视对识字的教学,可以通过猜迷、编儿歌或直接分析等形式让学生识记生字,让学生在认识生字和感悟课文都能学有所得。其次是重点突破部分,因为太过于注重对“青青”的朗读和理解,花了过多的时间在这部分,以后还可以精简一些。
鉴于本人不是耳聪目明之人,所以请年长有经验、年轻有新意的老师今后能多多、耐心地指导。
8、一年级上册《影子》教学反思
一年级上册《影子》教学反思是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影子》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
一年级上册《影子》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不仅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资源,在课堂中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而且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学习热情,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
3.自主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质疑,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它不仅让孩子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而且激发起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激活了课堂教学氛围.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一年级上册《影子》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9、一年级语文《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反思
从拼音到识字再到课文,一年级的孩子正逐渐走近语文,走进美丽的语言世界。虽然他(她)们的理解力还停留感性认知阶段,但已经学会了由文本展开自己丰富的想像,描绘出唯美的意境。
今天,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学习了《哪座房子最漂亮》一课。这是一首诗歌,全文共有四句话。第一句主要讲新房多以及新房是什么样的。第二句进一步说明新房很多,着重讲房前屋后的绿化情况。三、四两句一问一答,指出小学校的房子最漂亮。简简单单的课文,却有着很大的想像空间。
于是,在教学中我没有牵着学生们的手,而是在孩子们读课文的基础上,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呀?”
生1:我从“屋后树成行”知道那些小房子的后面有很多大树。(“怪不得空气这么新鲜啊!”我接着说。)
生2:我从“青青的瓦”知道那些小房子的顶上的瓦片排得整整齐齐,颜色都是青的,看上去很漂亮。(“恩,你还能认真地观察图,真好!”我表扬他。)
生3:我从“房前花果香”知道了那些小房子的前面还种着很多的花,还有果树。
师:那你们觉得会有些什么花和果树呢?
(生:桃花、桂花、菊花、玫瑰花、迎春花……苹果树、橘子树、柿子树……)
[孩子们边说边想像着花开,果子成熟时的景象,流露出夸张的神情,当说到各种各样的果子时,大有馋涎欲滴之感。]
生4:我从“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知道那些房子的墙是白白的,很干净,门很宽,走起来很方便,窗也是大大的,这样里面就很亮。
[尽管孩子们的理解有很多是很表面的,但我觉得他们在自己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真的挺了不起。特别是“房前花果香”的想像还是很到位的,真为孩子们的进步感到高兴啊。]
生5:我知道那个小朋友最爱的还是他们的小学堂,因为他说“哪座房子最漂亮?要数我们的小学堂。”
师:你知道“小学堂”吗?(就是“小学校”,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喊了起来。)
那么,他们为什么最喜欢的还是他们的学校呢?你觉得学校美在哪呢?
生A:学校有大大的操场,可以让我们运动。
生B:学校里有很多小朋友,大家一起玩得真快乐。
生C:学校的房子高高的,大大的,里面的地方这么大(边说还边比划),还有健身器材,而那些小房子么很小,玩的地方很少的。
生D:学校里也有白白的墙,而且还有很多小朋友画的画,看上去非常漂亮。
生E:我们的教室里还有中队角,家里是没有的。(看来这个孩子特别喜欢我们的中队角,呵呵~~~~)
生F:学校里还有五星红旗,家里也是没有的。
生G:在学校里我们还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不懂的还可以问问老师,家里就不能学到很多知识了,最多只能自己看看书。(显然这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
[孩子们在陈述学校的美时显然已经把自己融合了进去,把我们学校的特点结合了进去,所以大家一致认为虽然乡下的那些“家”很美,但还是比不上学校美。]
听着孩子们细数学校的美,我笑着问:“你们是不是也爱上了我们的学校啊?”“是!”孩子们响亮地回答我。有个孩子还没等我叫他,就站起来(还用手指着教室外面)说:“我们学校也有花坛,也有很多花,还有桂花……(孩子急着表达都有点结巴了)”看着他着急的样子,我微笑着说:“别急,慢慢来!”最后,孩子终于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了,原来是说那些小房子前面有花,我们学校也有很多花,开出来也很美。哦,他是不愿意学校不美啊!我也终于明白了:我们的孩子真的很喜欢我们的学校。
当我们的孩子开始爱上学校,爱上班级,爱上老师,说明他(她)也已经爱上了学习,对吗?
[附课文]:
哪座房子最漂亮
一座房,两座房,
青青的瓦,白白的墙,
宽宽的门,大大的窗。
三座房,四座房,
房前花果香,
屋后树成行。
哪座房子最漂亮?
要数我们的小学堂。
10、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和《雨说》教学反思
过《沁园春·雪》和《雨说》的教学,对诗歌教学中朗读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1、通过朗读可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诗歌的文学性很强,品词、析句、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到词语的丰富之美,诗歌意韵之妙,进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越读越感到自己真正进入了角色,真正体味语言文学的魅力。课堂实验《沁园春·雪》的教学中,上阙教学中我用五分钟讲解内容,而下阙教学时我用五分钟给学生朗读,后经检查同学们对下阙的理解、感司要优于上阙。
2、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诗歌内容的把握,整体领悟诗意朗读也不失为最有效的方法,教师的朗读是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的朗读训练是不文本的直接对话,能更好地理解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促进学生的联想与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3、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文学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指导朗读,学生朗读训练,教师的评点,能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更何况是感情丰富、语言精炼、韵律谐美、读来朗朗上口的诗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