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
师:是啊,这么寒冷,这么饥饿,这么痛苦,这么孤独,谁不盼望温暖,盼望食物,盼望快乐,盼望得到人的疼爱呢!小女孩孤零零地在雪地里走着,最后坐在了墙角里,这样冷的天在雪地里,那该多冷啊!于是,她擦燃火柴来取暖,借着微弱的火柴的光亮,她展开美妙的幻想。
1、学生自学课文:
现在我们看,小女孩前后一共几次擦燃了火柴?
(5次 。)
2、下面请大家按下列步骤自学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段落:
一是默读课文搞清楚:小女孩是怎样擦火柴的?擦燃火柴后看到了什么?二是轻声读课文,想一想小女孩为什么这么擦?擦火柴后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三是朗读课文,把课文中的感情体会表达出来。
3、交流:
⑴ 师:谁能告诉我,这一段写了什么?
⑵ 师:小女孩是如何擦燃第一根火柴的呢?谁把有关句子读一读
⑶ 师:读了这一段话,你知道“敢”是什么意思?你感到奇怪吗?
生:“敢”实际是说不敢,说明小女孩不敢擦火柴。真是奇怪,小女孩是出来卖火柴的,手上抓着成把的火柴,为什么一根也不敢擦呢?
⑷ 师:是啊!手上成把的火柴,这是自己的,为什么擦一根也不敢呢?如果你就是小女孩,能联系课文卖火柴部分告诉我原因吗?
生1:因为我一整天没卖掉一根火柴,一个钱也没有挣到,爸爸就要打我。再擦火柴的话,爸爸更要打我了。
生2:家里等着钱用来给妈妈看病,等我回去还债,等着钱回去买粮……
⑸ 师:既然这样,小女孩就不要擦火柴了,为什么她又终于抽了一根呢?如果你就是小女孩能告诉我为什么呢?
生1:我是怕打,但我的小手几乎冻僵了,不管怎样,挨打比冻死好。
生2:现在连生命都保不住了,顾不上挨不挨打了。
⑹ 师:上面这段话会读吗?谁读一下?
(先指名读,再指导朗读。)
指导读:想一想听了小女孩刚才的叙述,你自己朗读这几句话该把什么感情表达出来?该抓住哪些词语?各自试试看。
(学生读体会,再指名说,指名读,评议后齐读。)
【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教学本组课文,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读进去之后,要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因而,在我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教学生朗读上面,我设计的教学过程首先由学生自学体会朗读,接着请同学朗读,然后给出朗读的指导,请一位同学来读。事实上,经过指导后,再朗读的那位同学,读出了感情,说明朗读指导是有效的。
但在这一教学环节也有不足的地方,给学生读的时间不多,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做好朗读准备,原因是课刚开始在复习部分时间用得太多,导致在整堂课上朗读的时间上用得不足。
2、《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它讲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童话故事,表达了他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课文的重点是讲这个小女孩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为了暖和暖和快要冻僵的身体,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并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而这些幻象又恰恰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能够让这些在幸福中生长的孩子们领悟到作者这种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我实施了这样的教学方案:
1、强调精读细说:
“读”是语文课的基础。要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卖火柴”这部分,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结合具体语句、段落相互交流感受,重点认识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和痛苦。“擦火柴”这部分,让学生自读,使学生领悟作者的想象描写完全基于现实,十分合理。同时抓住课后习题来“说”。课后习题的设计意图在于关注阅读理解的个性化,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我给学生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读、说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或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自己选择读、说的内容、形式。全班交流时,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独立体验。
2、读议结合:
我让学生精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这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在这一段中的写法以及小女孩的心理变化后,针对“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这一重点句子来讨论,先是提出了:“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然后又提出了:“作者为什么不写小女孩就在暖烘烘的火炉边度过那美好的夜晚,而要那么残酷地写出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孩子们通过交流,不仅理解了:是因为小女孩在火柴光里看到了美好的幻象,所以才说这火光是奇异的;还了解了作者这样对比写是为了突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同时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接着我再让学生以此方法学习小女孩其他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这样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片断及教学反思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每年的大年夜你们是怎么度过的呢?
生:我们家是大鱼大肉摆上桌,冷盘热炒样样有,一家人相互敬酒,别提有多热闹了。
生:我们家也是这样,还要请来不少亲朋好友,大家你敬我一杯,我敬你一杯,菜嘛,不要说是烤鹅了,天上飞的,河里游的,应有尽有,怎么也吃不完。
生:我们家除了吃丰盛的年夜饭以外,爸爸还要放好多好多五彩缤纷的烟火,过大年夜真是开心极了。
生:我们家是边吃丰盛的年夜饭边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文艺晚会,爷爷奶奶和亲戚门还要给我送红包呢!
师:同学们家里过大年夜可真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啊!可是,你们知道此时此刻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怎样一幅情景呢?
生:她光着脚流落在街头,没有温暖的火炉来取暖,享受不到喷香的烤鹅,没有圣诞树带来的快乐,更不可能拥有奶奶的慈爱。
生: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这一切,只能是小女孩不可实现的幻想罢了。小女孩的生活是多么痛苦,她和我们比起来可真是天壤之别啊!
师: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啊!同学们,请你们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这个小女孩有机会来到我们中国,来到你们中间,你会对她说些什么?为她做些什么呢?
生:我想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说,小女孩,不要伤心,不要难过,虽然你失去了最疼爱你的奶奶,可是,你还有我们大家呀!你放心,在我们中国这个人与人相爱的大家庭中,大家都会帮助你,给你吃,给你穿,你会和我们一样快乐的。
生:小女孩,你虽然失去了你的奶奶,不过别忘了,还有我的奶奶呀,她会像爱我一样去爱你的。
生:小女孩,我想请你去我家住,我的妈妈是一个老师,她一定会收养你做义女的,她还会给你补习功课,凭着你的勤奋和聪明,将来你一定会是个出色的大学生。
生:我想说,小女孩,我要为你做的第一件事是帮你做一双精致的小皮鞋,不再让你受冻;我要真诚地邀请你住在我家。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也从你们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你们一颗颗火热、真挚的心。我想: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听到这些话,她也一定会被你们的真情所感动。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时候,我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过大年夜时的幸福情景,再让学生说说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悲惨遭遇,让两者进行强烈鲜明的对比。这一适度的说话练习,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深刻性,在学生的侃侃而谈中,他们深入理解了课文,课文的中心也从而得到了升华。最后顺着课文延伸想象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的情形,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并形成高潮,一声声发自肺腑的话语,表达了学生同情他人、关怀他人的美好情感。这又一开放性的说话练习,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更适时有效地对他们渗透了思想品德的教育。
4、《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话,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欢乐,举杯共庆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小女孩死了,嘴角却带着微笑,通过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通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教学这篇课文,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品读并理解课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的配乐导入,渲染了凄凉的课堂氛围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一开始,我利用音乐和自己的导语,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在大雪纷飞的大年夜,乞求别人买她的火柴。可是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的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结果,小女孩冻死了!──可怜的小女孩!同学们呼之欲出!整堂课,就在这样悲伤、凄凉的氛围中进行。
二、自读、自悟,体会小女孩的可怜
依据《课标》中“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让他们从文中感受深的句、段,谈自己的体会。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在引导中不仅注重了对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生活的理解,更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图片等,烘托出当时那种凄凉的氛围,激发同学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三、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学习、理解课文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发挥教材的课程功能,依据教材、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机重组,以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中我抓住文中的重点句: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抓住“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在此基础上,精读、感悟课文一至三自然段。同时又抓住重点句中小女孩脸上的微笑,利用课件展示她五次擦燃火柴,曾经看到过的美好的东西——温暖、食物、快乐与疼爱。幻想是美好的,可是现实是多么的不幸,于是小女孩只得乞求奶奶把她带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小女孩死了,为了美好的幻想她付出了幼小而鲜活的生命,小女孩的境遇实在是太凄惨了,同学们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并深深的为卖火柴的小女孩而鸣不平!
四、课堂写话,升华主题
在旧年的大年夜,小女孩冻死了。嘴上却带着微笑。这是一个幸福的微笑,因为悲惨的她曾经看到过那么多美丽的东西;这也是一个带泪的微笑,为了美好的幻想,她付出了年幼而鲜活的生命;这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微笑,她警示我们,应该去关注并关爱像小女孩一样被穷困生活所折磨着的人。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带我们身边,你们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带我身边,我想对她说:
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带我们身边,我会(怎么做):
通过课堂写话,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小女孩悲惨遭遇的理解,还进行了一次爱的教育与洗礼,懂得只有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懂得爱并珍重爱,学生能明白这一点实属不易!
5、《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片段及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重要的教学任务。我以义务教育教材《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费老师的教学为例,谈谈这方面的一些感受和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片段】
师:上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生:我的脑海里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在一个又黑又冷的大年夜,一位孤零零的小女孩徘徊在街头卖火柴,纷纷扬扬的大雪洒落在她金黄的、打着卷儿的头发上,看上去那样美丽!
生:我接着他的说,在小女孩美丽的背后,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人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大年夜里,她却孤苦伶仃在街头卖火柴,让人顿生怜惜之情!
师:是呀!怜惜之情油然而生,文中究竟怎么写的?请孩子们打开书,自由读文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概括读文后的感受。
生:从课文和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命运很悲惨,我很同情她。
生:我很难受,在人人同乐的大年夜里,她不但不能和家人团聚,还独自一人忍饥挨冻,实在让人可怜。
生:……
师:小女孩的命运是悲惨的,让人心生怜悯之情!这是怎样的一个小女孩呢?
生:一个可怜的小女孩!
(师板书。)
生齐读这句话。
师:孩子们,拿出你的笔,读课文第一部分,勾画出你是从哪些语句里感受到小女孩可怜的?
生:“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我认为在这举家团聚的日子里,街上行人稀少,该买的东西早就准备好了,谁会在今天去买小女孩的火柴?
生:“在这又黑又冷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从这句话里边我认为她没人可怜。
生:“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小女孩在大年这天还要去卖火柴,足可见她家境的贫困,父亲的虐待,让她有家而不敢归,实在是太可怜了。
生:“他们头上只有……灌进来。”家里和街上一样冷,这样的家,回与不回又有多大关系呢?
师:孩子们,家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什么感觉?
生:家是我们避风的港湾。每当我有忧愁、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想到我的家以及家人,他们总会给我勇气,勇敢地让我去面对生活的一切。
生:家给人的感觉是温暖的,每逢我有解不开的疙瘩时,爱我的爸爸、妈妈就不厌其烦给我讲道理,我一下子就豁然开朗。
生:我的家是一个和睦的家庭,爸爸、妈妈比较开明、民主。每当我做了错事,他们总是耐心地教育我,让我下不为例。
师:孩子们,你们是幸福的,都有一个温暖的家。在家中被家人浓浓的爱所包围,以致让文中的小女孩羡慕而渴望能拥有。
师:然而,卖火柴的小女孩却有家不能归,不敢归。文中有一句话强调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小女孩也忘不了。谁能告诉我是哪一句?
生:“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师:大年夜是人们一年一度团聚的时刻,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人,毕竟还是个孩子,也毫不例外地希望在这大年夜里能和家里的人团聚在一起,如此小小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这更让我们对她产生同情。孩子们,大年夜这三个字,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我们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吃年夜饭,饭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整个家里都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
生:我们全家人先吃年夜饭,饭后一起收看春节联欢晚会,午夜钟声一响,我们就放鞭炮,那真是“爆竹声声将岁除”,让人幸福,甜蜜。
生:……
师:小女孩的大年夜,让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我仿佛来到了遥远而古老的丹麦,安徒生的家乡,看到了形单影只的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旧围裙里的火柴一根不少,因为一整天根本没人来买。她更冷更饿,原因在于街上时时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这更让她不能忘记今天是大年夜。多么凄惨的一幅画面呀!
生:我心情很难受,眼前总是出现着小女孩的身影。她独自一人在街头卖火柴,大雪纷飞的年夜里,任凭雪花飘落在她金黄的长头发上,还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那样地美丽。如此美丽的小女孩,却不敢回到跟街上一样冰冷而无温暖的家,与家人团聚,多让人替她难过呀!
师:两个孩子说得多动情,多凄美呀!你的难过,小女孩的悲惨,作者用了一句话概括出来。
生齐读“可怜的小女孩!”
【反思】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日新月异,人文性凸显出来,语言感悟增强了,合作学习体现了探究过程重视了……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读中悟,悟中读”已成为广大语文老师的共识。然而所谓的“多读”,仅仅是读的机械重复或是花样的变换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朗读,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读,不仅是一种能力,一种熏陶,从情感入手,分层朗读,已成为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艺术手段之一,所谓从情感入手,分层朗读,就是教师在深入研读文本,开发文本的基础上,从不同情感层面挖掘文本中所蕴涵的丰富内涵,并加以提炼,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之后,设计出不同情感层次的朗读训练,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学生在教师的激情引读中逐渐进入高潮,进而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就会在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并得到升华。
在上面的教学朗读片断中,费老师引导学生紧紧扣住可怜的小女孩这个切入点,逐渐展开深层次的朗读,而学生每一次的朗读都是情感的升华。首先教师用激情的语言描述情境,点燃学生对小女孩悲惨人生的关注,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走进文本,与文本里小女孩的人生境遇展开了心灵的对话,读着读着,小女孩所处悲惨生活的情景,在学生的脑海里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又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卖火柴的小女孩因家境贫困,父亲虐待而过早地失去了童年的欢乐,饱尝了世间的炎凉,在大雪纷飞又冷又黑的大年夜,她饥寒交迫,孤苦无依,她忍受着有钱人对她的蔑视,小男孩对她的欺侮,更让她无法忍受的是亲生父亲的冷酷无情——挣不到钱就会被打,这是多么可怕的世界,这是多么悲惨的人生,小女孩究竟犯了什么错,受到如此的不公平待遇,小小年纪就遭受如此摧残?读到这里,学生就会更深切地体会到小女孩的“可怜”,心中就会油然而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和怜悯,情感在朗读中得到凸现;无奈之下,小女孩擦亮了她卖不出去的火柴,在虚无缥缈的幻想中小女孩享受着自己从未拥有过的一切,而这世界这位小女孩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唯一的奢望,读到这里,我们怎能不为小女孩小小的幻想而动情,仅仅是一场稍纵即逝的幻梦,也能让悲苦中的小女孩如此的沉醉和幸福,我们怎能不为小女孩生活在这样一个黑暗的世界而感到悲哀,触发心灵的情感此刻完全融入了学生的心灵深处,在朗读中,学生悲怜小女孩的情感得到升华,最后是小女孩在幸福与甜蜜的梦中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这真是个人生的悲剧。读到这里,学生无不心潮澎湃,为小女孩悲惨的人生而惋惜,更为小女孩生活如此黑暗的世界而鸣不平,是世间的炎凉,亲情的缺失造就了这样一个凄苦悲凉的人间悲剧,这一则凄凉的故事,这一段悲惨的人生,这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唤起了学生心灵深处情感的共鸣,在老师深情的朗读和学生情感共鸣的朗读声中,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6、可怜求生,微笑死去──《卖火柴的小女孩》案例及反思
【案例一】
师:上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生1:我的脑海里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在一个又黑又冷的大年夜,一位孤零零的小女孩徘徊在街头卖火柴,纷纷扬扬的大雪洒落在她金黄的、打着卷儿的头发上,看上去那样美丽!
生2:我接着他的说,在小女孩美丽的背后,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人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大年夜里,她却孤苦伶仃在街头卖火柴,让人顿生怜惜之情!
师:是呀!怜惜之情油然而生,文中究竟怎么写的?请孩子们打开书,自由读文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概括读文后的感受。
生1:从课文和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命运很悲惨,我很同情她。
生2:我很难受,在人人同乐的大年夜里,她不但不能和家人团聚,还独自一人忍饥挨冻,实在让人可怜。
生3:……
师:小女孩的命运是悲惨的,让人心生怜悯之情!这是怎样的一个小女孩呢?
生:一个可怜的小女孩!
生齐读这句话。
师:孩子们,拿出你的笔,读课文第一部分,勾画出你是从哪些语句里感受到小女孩可怜的?
【案例二】
师:小女孩悲惨的命运令人同情,残酷的社会现实令人痛恨。卖火柴的小女孩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她的故事还在流传着,引起更多人的思考。读了全文,用一个词概括小女孩的人生?
生:悲惨。
师:她的一生给我们留下怎样的一则故事?
生:凄凉。
师板书:
一段悲惨的人生
一则凄凉的故事
师:小女孩的含笑死去,让我们深思,给我们警世: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对她说些、做些什么?用笔写写。
生练笔。
师寄语:读这个故事,老师的心情先是沉重的。听了你们课堂上的交流,内心又感到欣慰。现实生活中,我们该怎样去面对其中的苦难呢?
【反思与感想】
一个下着雪的大年夜,天寒地冻。大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之感。唯有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哆哆嗦嗦地向前走,他整天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分钱,不敢回家,只好蜷缩在一座房屋的墙角下。然而富人家窗子里却透着灯光,飘着烤鹅的香味,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啊!
寒冷、饥饿、痛苦包裹着这个小女孩的身和心。她只要一点温暖,于是她给了自己一根火柴,冻僵的小手擦燃了第一根火柴,于是人性的光芒被点亮了,在那里没有恨,只有幸福和光明。在一次又一次短暂的亮光里,小女孩看见了温暖,看来了食物,看来了欢乐,看来了疼爱,看来了幸福的天堂。一根又一根,小女孩紧紧追赶着幸福的脚步,直至终于在奶奶的怀里飞向天堂。这些幸福的字眼里,一定侵透了安徒生的泪水,不然,为什么这样美好的文字却让人落泪了。
在美好的幻觉里,小女孩走了,留下一具小小的尸体在街头,它本该是无声的谴责,本该是这冷漠世道的丧钟。但是,她的嘴角却留着一丝微笑。她在原谅和释然里离开人世,这宽恕悲怜的表情应该让每一个冷漠的人低头。
执教者费老师正是怀着这样的情感,引导学生阅读本文的。语文教学本来是在与作者、文本、师生之间的对话中进行的,最终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本节课执教者在选择教学切入点方面敢于打破常规,以第一部分作为重点,教学获得成功,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这是堂普普通通的常态课,执教者只用了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没有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没有特别教具,没有公开课那样的精心准备,却上得自然随和而深情并茂,可见执教者语文教学功底之深厚。
【我的感言】
1、上好一堂课必须走进文本,走进学生,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学生选用不同教法;
2、教学要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优势,不要盲目跟风,一股潮流来了就跟着跑;
3、不要一层不变地照搬他人教学模式,应该走借鉴、吸收、消化、再创新之路。
7、《卖火柴的小女孩》案例分析及反思
【案例片断】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中第二段描写幻景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幻景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然后集体交流。
生1:我感受到这些幻景给人以美好的感觉,让人觉得好幸福。
生2:我感受到幻景很温馨,像梦境一样。
师:是呀,多美的幻景啊!我看到许多同学读后都幸福地笑了。在这些幻景中,你对哪次幻景最感兴趣?请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一次说一说。
学生自由找伙伴交流。然后大班交流。
生1:我最感兴趣的是描写烤鹅的幻景。因为烤鹅正冒着热气,真让人垂涎三尺。而且它还可填饱小女孩的肚子。
生2:我喜欢出现火炉的幻景,因为这是大年夜,小女孩想到了圣诞树,圣诞树是那么美丽。
生3:我最感兴趣的是奶奶出现的这段幻景,因为奶奶是那么慈爱,她可是唯一疼爱小女孩的人啊。
师:你们说得真好,老师已被深深感动了。那么课文又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请大家再读有关的语句。读出“美好”的感受,你感兴趣的幻景部分可以多读几遍。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五次幻景,师个别点拨。
师:好,谁愿意先将你最感兴趣的那次幻景读给大家听听。
生:我读烤鹅这次幻景……
师:应该说你读得不错,如果几个关键词能再强调些的话,就更好了。比如“更奇妙的是”,应突出怎样的语气?
生:奇妙的、美好的、有趣的。
师:对呀,谁再来读?
生:(读)
师:好极了,你看多么诱人呀!有感情朗读就应该抓关键词在语气上加以处理。
生:(按照老师的提示分别读其他几次幻景,读中师生共同评议)。
生:(五次幻景读完后,一生提问):老师,我想提个问题,小女孩的眼前怎么会出现“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这些幻景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透过幻景思考产生的原因,同学们,这就是钻研,很多时候我们就应该多想想“为什么”。这位同学,你真行,对他这个问题,大家能回答吗?读后想一想。
生1: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小女孩是寒冷、饥饿、痛苦的,她想得到温暖和幸福,所以她会想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
生2:因为小女孩渴望得到温暖、幸福,还有快乐,而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能给她温暖、幸福、欢乐,所以她会产生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这些幻景。
师:讲得多好。是啊,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只有寒冷、饥饿,还有孤独,她渴望得到温暖、食物、欢乐、幸福,然而,小女孩所渴望的得到了没有?结果怎样?作者又是怎样写的?读读描写小女孩的现实部分,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略)
生:(读小女孩现实部分,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案例反思】
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但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如果仅仅靠教师从课外书中来摄取,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陷入另一个误区。学生仍旧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而加强学生参与教材篇内的整合与开发,不失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求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上述案例中,教者引导学生参与教材篇内的整合与开发,做到了到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此及彼,由果及因。文中描写小女孩的五次幻景,教者并没有平均使用气力,而是以其中的一两次幻景作为教学点,重点引导学生去朗读、感悟小女孩幻景的美好,并由此伸展开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学习其它几次的幻景描写。学生在感受“幻景”美好的同时,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急于弄清小女孩产生幻景的原因,从而转入了对小女孩现实部分的阅读。通过“幻景与现实”这两部分内容的整合开发,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感悟。最后学生由小女孩的命运想到了已学教材中的小人物的命运,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这样的教学显得立体、丰满。
8、《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朗读,训练学生从读中感悟是本课的教学亮点之一。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能够入情入境地朗读,指导有重点,主要训练了学生朗读四次描写幻景的语句,如:
师:就像你们说的,看了录像中这些幻景,我们已被深深打动。那么课文又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再读有关语句,读出“美好”的感受,你感兴趣的幻景可以多读几遍。
生:(有感情地读四词幻景,师个别点拨)
再例如这里:
生:我读“火炉”这次幻景,“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多么舒服啊!”
师:真好,尤其是“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你读得真舒服啊!来,我们齐读这句。
生:(齐读)“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师:你看,在小女孩的眼里,这只火炉就是这样温暖。”
而读到最后小女孩死去的部分,学生又是带着难过的心情去朗读的。
9、《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上,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浓,个个爱想、敢说、愿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兴趣、激活思维、鼓励求异,竭力体现老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样的课才是学生爱上的课。
1、本课教学情味浓厚:
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生活的悲愤之间的强烈对比,小女孩之情,文章之情,学生之情合而为一,这是课堂的主线。教者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⑴ 音乐课件渲染、营造氛围,打下情感基调;
⑵ 读中感悟、理解、表现情感,运用了画出句子,概括理解、指读、角色读、齐读等方式;
⑶ 拓展深化情感,想象、比较、对比等多种方法运用。
2、在大胆设想中培养创新个性:
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多一点培育创造力的意识和办法,学生走向社会就会多一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述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畅谈自己的想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想象,同时,对学生创新性人格塑造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要想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创设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面教学片断中,我不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讨论探究、交流实践,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4、在教育过程中,我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应多用鼓励和表扬,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让我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把学生的长处和亮点用爱去“筛选”,加以肯定并且“发扬光大”,犹如播种希望,将会收获一个金灿灿的秋季;循序渐进的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课改实践中,使课改下的学生真正体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10、《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教学反思
本文是19世纪丹麦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这篇童话记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饿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全文以火柴为线索,先写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接着写小女孩蜷缩在墙角里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幻景;最后写小女孩捏着烧过的火柴梗冻死在墙角里。
我在教学第一部分内容(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时,让学生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过着怎样的生活?
学生通过自学及小小组讨论,只回答出“又饿又冷”,没有将“痛苦”回答出来。(正确回答是:“饥饿、寒冷、痛苦”)究其原因,学生回答不出来,跟他们生活的年代有关。学生通过她光着脚在雪地里走,知道了冷;通过“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知道了饿。当今的学生生活在无比幸福的家庭里,所以比较难的感受出小女孩的痛苦。如果我让学生回忆我国解放前的劳动人民的生活情况,也许这个答案能回答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