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田忌赛马》教学反思范文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反思

三年级语文《田忌赛马》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2-09-13 16:30:39

三年级语文《田忌赛马》教学反思范文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反思的您有所帮助。

1、三年级语文《田忌赛马》教学反思范文

《田忌赛马》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齐威王赛马,在孙膑帮助下,转败为胜的故事。"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表达方法"是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田忌赛马》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使学生从中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思维训练的重点是让学生弄清楚田忌、齐威王和孙膑三人的思路,其中孙膑的思维推理是难点。我在教学时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一、从整篇课文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往往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要培养学生较全面的思考问题,就要指导学生学会全面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多方面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基于此,我没有让学生按自然段的顺序逐段学习课文,而是紧扣题眼赛"字,从整篇课文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第一次赛马是怎样赛的,田忌为什么输给了齐威王;第二次赛马又是怎样赛的,结果怎样,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弄清楚"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通过充分地思考和讨论,学生不仅知道两次赛马是谁胜谁负,而且明白了第一次赛马齐威王胜了是因为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一点,再次赛马田忌取胜的原因是因为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进而我又引导学生联系全篇,理清了课文的条理。这样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多方面地思考问题,不但有利于学生较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的发展。

二、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正确地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指导学生根据课后问题,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我让学生思考"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来赢得比赛胜利的好办法,而田忌却想不到,齐威王也始料不及呢"?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深究课文的兴趣。此时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第二部份,要求学生细读,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和词语,抓住这些语言文字进行默读思考和朗读体味,再联系课文内容,了解孙膑分析问题的思路。学生学到这里,就能较顺利地通过人物的外部形象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一步步探明人物的思索过程,明白孙膑能想出这样的好主意,乃是仔细观察、周密分析,认真推断的结果;而田忌失败后只是一味的懊恼,不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找出挽救之方法,自然是无回天之术;齐威王"得意洋洋"夸耀自己的马,根本没发现对手与自己的力量并不悬殊,所以再次比赛时斗力不斗智,仍按原来的顺序出场,当然只有输得"目瞪口呆"了。

三、揣摩心理,理解人物

在教学时,要抓住人物的神态变化,把握人物的心态,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文中出现了较多对话的段落,很适合表演或分角色朗读。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分组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认真揣摩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心理,并可依据课文进行合理的想象设计表演。学生们兴致勃勃,纷纷举手进行表演或朗读,将齐威王骄傲自满、得意洋洋的形象表现得十分到位。这样,学生们在理解了人物的同时,也体验了文中人物的各种情感。指导比较分析,启发求异思维。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导学《田忌赛马》第四段时,为了帮助学生懂得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我先指导学生对两次赛马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第一次田忌齐威王第二次田忌齐威王

(斗力)(败)上—上(胜)(斗智)(败)下—上(胜)

(败)中—中(胜)(胜)上—中(败)

(败)下—下(胜)(胜)中—下(败)

学生经过比较分析,便很快地说出田忌转败为胜是因为在孙膑的指导下,改变了马的出场顺序,终于以胜两场输一场的战绩获胜。我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拓宽训练,启发他们思考:除了这种出顺序田忌能取胜外,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取得胜利?让学生试着排其它顺序。学生很快地排出另两种对阵方法:

田忌齐威王田忌齐威王

(败)上——上(胜)(败)中——上(胜)

(败)下——中(胜)(胜)上——中(败)

(胜)中——下(败)(败)下——下(胜)

结果:1 :2 结果:1 :2

学生很快又说出从以上排法可以看出,除了第二次比赛的顺序餐,其他顺序田忌都不能取胜。我再进一步拓宽训练,问道:"假如齐威王也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田忌应当采取什么办法才能保持不败?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求异思维不断地得到发展。

四、学生演示,体会内容

课前,我先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好马的学具。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与同桌用纸马玩赛马游戏,演示田忌和齐威王两次赛马的情况,了解课文内容,找出两次比赛田忌一胜一败的原因。然后,请学生们摆出田忌和齐威王赛马时所有可能出现的对阵形式(一共有四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在游戏中认真思考,便能够正确理解课文,深刻体会到孙膑的足智多谋。同时,学生们也得到了成功与快乐的情感体验。

最后,我让学生看板书思考课文内容,谈自己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什么启发。学生贯通全文的思考,必然是见仁见智、有话可说。至此,学生对课文蕴含着的发人深省的教育意义肯定有所领悟,而学生思的能力也得到拓展,做到了学有所得。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成功之处:

1、充分体现了“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对话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的教学理念。

2、教学中让学生在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平等对话,以读悟情,培养让学生主动领略和体会语言文字,在体会语言文字中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实现用人物的神态、语言来体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孙膑的足智多谋。

3、教师能摆正师生关系,用民主指导取代权威传授。自始至终都在努力创设和谐、愉快、自主探究的氛围,学习知识中,教师不进行滔滔不绝地分析,而是指导学生通过读、讲、议、演、说等方法亲身体验学习,经历学习的过程。

教学中的不足。

1、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两组对话时,若能做到恰当、适时评价,效果更好。

2、 “生成”是新课标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一节课不可以预设的太多,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更易被调动起来。然而这一能力,则需要教师平时的积累和、教学机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这种运筹帷幄的能力,才能将一节课上得游刃有余。

3、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把这节课当成一个起始点,继续深入地钻研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2、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教学反思范文

按照平时习惯的上法,《伤仲永》一文的教学到了最后的感悟阶段,学生们侃侃而谈,什么天资固然重要,但后天教育更重要,什么天才出于勤奋…….就是平时学习成绩不够好,学习不认真的,似乎都明白了其中“深刻的道理”,甚至有些人还在感叹自己也是仲永的化身,看看全班,个个脸上带笑,我突然感到非常的失败,难道这篇课文教学意义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掌握必要的字词,掌握一下文章的思想,就这样简单吗?

为什么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道理,同学们这么漠视,如同是发生在别人身上一个不幸的故事,而我们教学所做的,仅是分析,学生的自我教育呢,我静静的看着全班,面无表情,同学对我反常的表现也十分惊讶,全班静悄悄的,我对着他们说:唐太宗李世民曾经精辟的总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己过”,刚才同学们讲起仲永之失,侃侃而谈,可是你们的表情告诉我,原来仲永的故事就是仲永一个人的故事,和在座的各位没有多大关系,可是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在生活中是不是就是另外一个仲永,你们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我们是不是应学古人,以仲永为镜,明确一下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呢,如果我们仅仅是因为手上有了本工具书,就忽视了课文里存在的思想意义,那我们的学习是严重本末倒置。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纸笔,写这样的一个话题:仲永和我之比较。就天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进行比较写下你们更深刻的感悟。

花了半节课的时间,收到这样的一些感悟:天资不够,更需努力,父母关爱很幸福(有的孩子讲起了父母为了自己能好好学习,放弃了休息,放弃了自己的生活,这与仲永的父母有本质不同,学校教育体系很完备,培养我们的素质很有利,学习环境有优势……在学生发言中,很多同学能结果自己的实际,真诚的解剖反省了自己,他们的表情变得严肃,语言变得真诚。。。。。。我想,此时此刻,《伤仲永》一文才稍稍实现了其“劝学”之意义。

语文课需要氛围,与课文相融,与作者共鸣,与自己对话,一切需要真正意义上的投入。这半节课本不是我原先想要上的,但不这样能行吗?

3、七年级语文《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范文

篇1:《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字里行间里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之情,具有诗一般的语言。作者情感的流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他的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到他心脏的跳动声,感受到他热血的沸腾,如此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真的让人感到震撼!

公开课上完之后,我的心情是沉重的,觉得自己离一个真正教师的差距还很大,尤其是经过各位有经验老师的点评,带给我不少启发,也留给我很多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

1、缺少有针对性的朗读

缺读一:充满激情的语言和个别重要词语

我为了让学生领会作者对他家乡这片土地炽痛的热爱之情,只让学生匆匆默读课文后做到整体感知,没让学生找出能体现这种情感依据的句子多去读,没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这种情感。

缺读二:描写家乡美景的语句

肤浅的感知后,我却急匆匆的把学生带到作者描写家乡美景的语段上,虽然让学生借助读理解了作者家乡的这片土地的美丽、丰饶。可我让学生缺少必了要性的朗读,同时在内容的分析、挖掘上也肤浅,应该让学生在细读中去品味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

缺读三:作者发出誓言的语句

在展示“九一八”图片后,学生虽然明白了,理解了,有的学生甚至被图片感染了,失声痛哭了,可是我却低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没能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去反复读,去让学生在读中仔细体会、品味作者发出誓言时的情感,虽有读,也只是水过地皮湿。

通过这堂公开课,让我深深的感觉到,在课堂上不能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缺少必要性的朗读,应该认识到研读是多么重要,在读中哪怕只解决一个问题,也是他们的思想与文本碰撞出来的火花,也比我来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要好。

2、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这节课虽然绝大多数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但从效果看,我认为还远远不够。课堂中我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多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去,多给他们机会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应让他们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可我却拘泥于形式,把学生的天性给扼杀了,没能针对学生的表现多用鼓励性语言,没能在学生回答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这怎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呢?

3、其他方面的不足

关于教学设计也存在问题,比如学习目标的设定同课堂教学联系还不紧,可操作性欠缺;课堂语言不够简练;教学环节的过渡语衔接生硬不够流畅;教师范读不到位……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提高的。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坚决改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缺点,给学生上好每节课。同时,真心希望能够得到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指导,让我这只“井底之蛙”早日跳出井口。多谢了!

篇2:《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 第一遍看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觉得有点生涩,文章修辞手法多变,景物叠加、词语移用、人称变换等等,使文章缺乏理解上的容顺。然而即使如此,却依旧能感受到到洋溢在文章之中的喷薄情感。是悲愤,是感伤,是低沉,是激昂,一种感动在阅读时油然而生。

编者的意图很明显,是想把它作为一种“爱国精神的显现”的文章放进这一单元。然而对初一学生来说,那种背井离乡之苦,家破国丧之痛是根本无法体味的,再加上文章本身所具有的抒情性、散文化的特点,使得文本的理解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去感受文字的内涵了。

那么,究竟用不用去讲解文本中所传递的信息呢?譬如文章中所描绘的景物,譬如运用的抒情方式等等。再读文章,觉得还有很多东西难以理解,尤其是本课的练习题繁多琐碎,涉及词语、句子含义的有很多,究竟是否有必要去讲解这些东西?

这篇文章是作者借回忆自己的故乡的景物,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抒发要收复故土的愿望。那些形式都只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情感而已。我顿悟只要能感受了作者的喷薄情感,难道不是一种获得么?语文非得解析文章,咀嚼词句才行么?“不求甚解”也是一种解法吧!于是,我以“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以文动情、以情感文”为目标设计了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以伟人爱国名言导入爱国主题。

2、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的镜头。

3、播放《松花江上》歌曲。

低沉悲壮的歌声,触目凄惨的画面,使学生处于一种悲愤的情感状态,为理解文章中国破家亡之痛做好了铺垫。

以文动情、以情感文

1、 范读课文,学生感受文章蕴涵的情感。

2、 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朗读。

(教师范读过程中的语气变化,或舒缓或急促,或低沉或激昂,或优美或悲怆,都能使学生感受到文字所蕴涵的情感力量。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也能满含真情,很好地反映作者在文字间要倾诉的感情。)

至于那些写作手法等等,学生在揣摩语气,探究质疑的时候提到了,但是,在那样的一种情感氛围下,学生很容易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也没有必要去深入了。

最后,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配乐朗读做一堂课的结尾,再次把情感推向高潮。不仅增加了课堂容量,也是从另一个方面对课文的诠释和补充。

一堂课下来,感受颇深。确实,很多时候我们所做的课堂工作都是在分析分析再分析,不把一篇文章说出个所以然来好象亏欠了学生似的。其实,学生也有他独立的感悟能力,我们只要创设合适的氛围,帮助学生感悟就可以了。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的阅读更是如此。唤起学生内在的情感,用文字去打动心灵,少一点传输,多一点共鸣,我想,这样的课堂学生会更喜欢,也更有语文课独特的魅力吧。

课后,很多学生在日记里写到了听这堂课的感受。一个学生这样写道:“今天学了《土地的誓言》,我一直很激动。开始的时候,看老师放的那些日本军队在东北烧杀的场面,我气愤极了,听着“九一八,九一八”的歌声,我几乎要流下眼泪……我大声地朗读着‘土地,我的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每一句话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每一个字都如炽热的火在燃烧,我感觉到了热血在沸腾……”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并没有我原来预想中的感觉乏味,感觉难懂。反而是充满了热情,或许他们并不完全理解文本中的很多生涩的语句,但是他们依旧能从中读出作者炽热的情感。

由此我更进一步想到,面对教材,我们教师一定要有主体意识,该舍的舍该取的取,不能盲目崇拜;对待教学参考、备课资料等工具书,绝不能照搬照抄,即使对课后练习也不一定要处处落实。尤其是对一些比较“难”的文章,如果它的语言并没有极其重要的学习价值,我们要大胆舍弃,许多语句并不需要去分析去鉴赏,否则只会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只要我们在面对不同的文本善于取舍教学内容,善于选择合适的切入口,找准文本和学生对话的共鸣点,就能扬长避短,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和激情。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生动起来,语文才会精彩起来。

4、一年级语文第二册《夏夜多美》教学反思范文

这节课上,我先让孩子们通过朗读说一说课文的内容,然后抓住“小蚂蚁掉到水里了”这条线索,引导学生说出是谁帮助了小蚂蚁,再分别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由于读得充分,孩子们都能深入文本,把自己当成了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小蚂蚁的着急,睡莲姑姑的慈祥,蜻蜓和萤火虫的热心。在这个过程中,我注重朗读的指导,读出人物的语气,为理解课文打了更坚实的基础。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很出色,复述课文内容时能做到有条不紊,环环紧扣,课堂气氛活跃。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1、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单一

在学生读完课文后,尤其在分角色朗读时,有好几个孩子读得都比较好,我没有给予表扬,只是说:“读得不错,谁还想试一试?”这样单一的评价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因此一部分同学渐渐失去了朗读的兴趣,课堂上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

2、没有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后,一部分自觉性比较强的孩子积极参与,而另一部分同学还是各行其事,在交流时,只是一部分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回答,造成了小组合作的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5、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范文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

洼子店中学郭艳秋

首先,在确定上《云南的歌会》这课时,我就想着,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既要上出语文的本色,又要凸显语文的灵性。本着出新的原则,我上网查阅了很多资料,看了许多关于这课的教学设计。还翻阅了沈从文的一些书。他在《浅谈湘西的艺术》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我觉得,这句话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作者对云南的印象。

于是,我就抓住“美妙有情的歌声”作为切入点,设计了三个环节:

一是,找一找美妙有情的歌声。

二是,说一说美妙有情的特色。

三是,品一品美妙有情的生活。

根据这样的定位,我设计了整节课的内容,探究了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意图。

作者本就是苗族人,他对云南及云南民歌有着不同一般人的感情,在这种感情积淀下,写出的文章,是情真意切的。作者想借这篇文章,来表达自己,对云南民歌的热爱和赞美,从而歌颂云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基于这一点,我把课文的情感目标定为: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感受云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其次,上课一开始,导语尤为重要。新课标中对语文的学习作出了这样的解读,“语文学习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因此在导语的设计上,我先展示了“云南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云南风情,引发学生的兴趣,走进云南,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感受云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第三,在对文章的分析上,考虑到文章的体裁是散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快速理清文章脉络,在问题的设计上,我用一个大问题带动其他小问题,然后在各个小问题的设计上根据课堂的需要灵活调整,这样就使得整节课条理非常清晰,比如,用“找出文中美妙有情的歌声”这个问题,提携整个课堂,既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认知,又自然引领学生去细读课文,品位语言,达到“文”“言”的绝妙结合。

第四,整节课,我本着一个原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体现两个“尊重”:尊重文本,尊重学生。

尊重文本,从文章内容出发来设计问题,让学生能从文章中找到理想答案。

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见解。比如品析文章时,我就特别尊重学生的发言。有个学生在“生长的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的时候,我提出:从这句话中我们能读出什么?有个学生回答说“生机”,这个学生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招徕了学生的一片嬉笑,我非但没有一口否认这位同学的发言,而是认真倾听,耐心对这位同学进行引导、点拨、鼓励,最终达成共识。试想如果当时对这位同学的发言一口否决,或是直接进入下个环节,就有可能让这个学生因为这次回答问题的阴影而影响以后上课的热情。打击了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自觉性。所以,整节课中我时刻注重尊重学生,张扬学生个性,鼓励有见解性的发言。

最后,在设计结束语的时候,我依然是从文章和生活联系的角度出发,设计了抒情性的结束语,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感受云南人民对民歌的热爱,从文本走向生活,把云南人民对民歌的热爱,迁移到云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很好完成了从文本到生活的拓展。不但完美结束了课堂,而且总结了课文内容,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回味中走出课堂。

总之,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不但收获了很多教学上的东西,也让我深深体会到:要上好一节课,教师就要能够准确熟练地驾驭教材,尽可能地豫设,课堂上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好对策。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这样,才能真正上出一节成功的课。这也将是我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6、三年级语文《田忌赛马》教学反思范文

《田忌赛马》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齐威王赛马,在孙膑帮助下,转败为胜的故事。"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表达方法"是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田忌赛马》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使学生从中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思维训练的重点是让学生弄清楚田忌、齐威王和孙膑三人的思路,其中孙膑的思维推理是难点。我在教学时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一、从整篇课文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往往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要培养学生较全面的思考问题,就要指导学生学会全面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多方面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基于此,我没有让学生按自然段的顺序逐段学习课文,而是紧扣题眼赛"字,从整篇课文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第一次赛马是怎样赛的,田忌为什么输给了齐威王;第二次赛马又是怎样赛的,结果怎样,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弄清楚"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通过充分地思考和讨论,学生不仅知道两次赛马是谁胜谁负,而且明白了第一次赛马齐威王胜了是因为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一点,再次赛马田忌取胜的原因是因为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进而我又引导学生联系全篇,理清了课文的条理。这样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多方面地思考问题,不但有利于学生较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的发展。

二、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正确地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指导学生根据课后问题,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我让学生思考"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来赢得比赛胜利的好办法,而田忌却想不到,齐威王也始料不及呢"?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深究课文的兴趣。此时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第二部份,要求学生细读,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和词语,抓住这些语言文字进行默读思考和朗读体味,再联系课文内容,了解孙膑分析问题的思路。学生学到这里,就能较顺利地通过人物的外部形象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一步步探明人物的思索过程,明白孙膑能想出这样的好主意,乃是仔细观察、周密分析,认真推断的结果;而田忌失败后只是一味的懊恼,不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找出挽救之方法,自然是无回天之术;齐威王"得意洋洋"夸耀自己的马,根本没发现对手与自己的力量并不悬殊,所以再次比赛时斗力不斗智,仍按原来的顺序出场,当然只有输得"目瞪口呆"了。

三、揣摩心理,理解人物

在教学时,要抓住人物的神态变化,把握人物的心态,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文中出现了较多对话的段落,很适合表演或分角色朗读。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分组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认真揣摩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心理,并可依据课文进行合理的想象设计表演。学生们兴致勃勃,纷纷举手进行表演或朗读,将齐威王骄傲自满、得意洋洋的形象表现得十分到位。这样,学生们在理解了人物的同时,也体验了文中人物的各种情感。指导比较分析,启发求异思维。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导学《田忌赛马》第四段时,为了帮助学生懂得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我先指导学生对两次赛马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第一次田忌齐威王第二次田忌齐威王

(斗力)(败)上—上(胜)(斗智)(败)下—上(胜)

(败)中—中(胜)(胜)上—中(败)

(败)下—下(胜)(胜)中—下(败)

学生经过比较分析,便很快地说出田忌转败为胜是因为在孙膑的指导下,改变了马的出场顺序,终于以胜两场输一场的战绩获胜。我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拓宽训练,启发他们思考:除了这种出顺序田忌能取胜外,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取得胜利?让学生试着排其它顺序。学生很快地排出另两种对阵方法:

田忌齐威王田忌齐威王

(败)上——上(胜)(败)中——上(胜)

(败)下——中(胜)(胜)上——中(败)

(胜)中——下(败)(败)下——下(胜)

结果:1 :2 结果:1 :2

学生很快又说出从以上排法可以看出,除了第二次比赛的顺序餐,其他顺序田忌都不能取胜。我再进一步拓宽训练,问道:"假如齐威王也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田忌应当采取什么办法才能保持不败?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求异思维不断地得到发展。

四、学生演示,体会内容

课前,我先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好马的学具。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与同桌用纸马玩赛马游戏,演示田忌和齐威王两次赛马的情况,了解课文内容,找出两次比赛田忌一胜一败的原因。然后,请学生们摆出田忌和齐威王赛马时所有可能出现的对阵形式(一共有四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在游戏中认真思考,便能够正确理解课文,深刻体会到孙膑的足智多谋。同时,学生们也得到了成功与快乐的情感体验。

最后,我让学生看板书思考课文内容,谈自己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什么启发。学生贯通全文的思考,必然是见仁见智、有话可说。至此,学生对课文蕴含着的发人深省的教育意义肯定有所领悟,而学生思的能力也得到拓展,做到了学有所得。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成功之处:

1、充分体现了“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对话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的教学理念。

2、教学中让学生在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平等对话,以读悟情,培养让学生主动领略和体会语言文字,在体会语言文字中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实现用人物的神态、语言来体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孙膑的足智多谋。

3、教师能摆正师生关系,用民主指导取代权威传授。自始至终都在努力创设和谐、愉快、自主探究的氛围,学习知识中,教师不进行滔滔不绝地分析,而是指导学生通过读、讲、议、演、说等方法亲身体验学习,经历学习的过程。

教学中的不足。

1、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两组对话时,若能做到恰当、适时评价,效果更好。

2、 “生成”是新课标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一节课不可以预设的太多,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更易被调动起来。然而这一能力,则需要教师平时的积累和、教学机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这种运筹帷幄的能力,才能将一节课上得游刃有余。

3、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把这节课当成一个起始点,继续深入地钻研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7、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亡羊补牢》教学反思范文

我所讲的是寓言《亡羊补牢》。由于这则寓言较短,所以一课时完成。在这节课中我始终贯穿着幻灯片教学。根据学习寓言的三个步骤来教学。首先是理解题意。然后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组内学习课文内容。最后联系实际理解寓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去组内学习。本课我是采用回答问题与朗读指导及学习生字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我设计了组内对话这一环节,让学生切身体会对话的语气,增强了合作精神。三年级是开始写作的最初阶段,在学文的同时要为写作打基础。在本节课中,我利用插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口语交际的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编演才能。为了让学生能联系实际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我采用了一段flash动画展示了生活中的亡羊补牢事件。最后教给了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生字在最后做了短时呈现。以上是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本节课还存有许多不足之处:

1.语言运用不恰当。有罗嗦现象,导致课堂延时。(还有不该自己讲的东西自己讲了。)

2.由于时间关系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亡羊补牢的例子。这是讲课中的一个失误。

3.在演示flash动画的运用过程中前一部分可以删去,只运用后一部分即可。

4.没有拓展延伸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8、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岳阳楼记》教学反思范文

因为太著名,写得太好,我以为实可称千古绝唱,所以,我参考了我所能找到的关于《岳阳楼记》的资料,甚至详细了解了宋初的历史、文化等,也对岳阳楼的历史沿革有所掌握。知道的越多,想传达的东西也就越多,最后决定就一个目的,多角度评价、赏析,得出一个结论,《岳阳楼记》写得好,更重要的是范仲淹胸怀天下的旷达胸襟。

但是,我本次犯的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我其实是把我的教学目标拔得太高了,而远远超过了学生的最低限。我过于相信我平时对学生的语文基本功积累的效果,而事实上,学生并未到达我的期望值。

教学目标高了,其实一堂好课的根基就已经动摇了,所以,即使我从教学语言等方面努力弥补,其实也只是剑走偏锋,不能中的了。

反思:平时备课,要从低限起步,那么,无论你面对的是怎样一批学生,你都可以激起他们的共鸣,因为你和他们所有人有了共同的话语和交流的平台。否则,曲高和寡,只有一部分响应,课堂氛围自是不佳,也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容易形成两极分化。

这是我此次上课最大的教训和最大的收获

9、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猫》教学反思范文

核心提示:这篇课文分为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小猫可爱两部分,全文字里行间表达了老舍先生浓厚的爱猫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

一、在教学中努力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

这篇课文分为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小猫可爱两部分,全文字里行间表达了老舍先生浓厚的爱猫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

一、在教学中努力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年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刚上课时,我请学生说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创设了自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这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整节课中我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自信心。在学生填“猫既又它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个空时,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填。当学生理解到 “小梅花”能体现老舍先生爱猫之情时,我能与学生呼应,利用手势表现五个瓣的小梅花形状,引导学生理解老舍先生爱看这小梅花,越看越觉得美,自然而然地体会了老舍先生的爱猫之情。这节课上我与学生始终能进行平等对话。我认为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课堂对话才是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心连心的心潮相逐,以思促思的智力引爆,以情生情的激情奔涌。

在理解完猫的性格古怪一部分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组省略号,这是我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这样既能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猫的性格古怪,突破教学难点,又能对冒号的用法进行巩固复习。意在培养学生创造潜能的同时复习基础知识,力求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学生在补充省略号的内容时结合生活实际讲得较好。我在处理第四自然段“满月的小猫更可爱”时使用以读代讲的方式,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读书时间、自由的理解空间。这节课上学生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时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读的水平不断提高。实践证明,教师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教材,符合学生学习规律,收效较好。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驾驭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作者写作方法,使学生产生爱猫、爱生活的情感、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对课文理解从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刚上课时请学生自读全文,说说老舍家的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意在引导学生把课文分为两大部分,即“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小猫可爱”,在学生不能准确归纳第一部分主要意思时,我引导学生再读书谈印象。我想,这样做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深入地继续理解课文。体现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的教学理念。

理解完猫的性格古怪这一部分后,我又利用课件归纳出猫性格古怪的几方面表现,以求对这一部分的理解进行整合。学完全文后,我又请学生浏览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深入,所以学生能准确把握作者表达的情感。

幼儿园反思推荐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教学反思 春笋教学反思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咏华山教学反思 1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雨后教学反思 谁的本领大教学反思 问银河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24.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反思 早教学反思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9词两首教学反思

最新反思 三年级语文《田忌赛马》教学反思范文 《中国石》三年级语文教后反思教学随笔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学反思教师随笔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无言的爱》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优秀教学反思 二年级语文下册《找春天》教学反思 《早晨》教学反思 《识字1“贝”的故事》教学反思

相关信息 三年级数学上册乘除法评课稿 语文老师学期工作计划 三年级语文下册《蜜蜂》教学内容预习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教学设计 三年级观察作文怎么写? 三年级班主任最新工作总结范文参考 三年级下册课本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公平案一等奖例(教学案一等奖例)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我的植物朋友》导写范文 三年级语文《掌声》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