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教研组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何敬红 单位:上海市普陀区童的梦艺术幼儿园
一、成立微型教研组的缘由
成立微型教研组是缘于:三年前让教师对当时教研组存在问题问卷调查时,发现三个比较集中的问题。
问题一:教师们提出:“以年级为单位的教研组,我们根本没有选择权。”
问题二:“我们的问题不被纳入教研内容,难道就没有研究价值了吗?
问题三:有共同的研究兴趣、内容的人,不在一个教研组,只能“望洋兴叹”。
二、建立微型互助研究小组具体做法
1、选择伙伴
教师按照自己的意愿与爱好来挑选合作伙伴,组成微型互助研究小组。教师的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来进行一些研究比行政安排组合更为合适与有效,使教师之间合作趋向和谐。同时我园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也提供了一些教师在选择伙伴时可能参与的标准。如:根据教学风格、教学理念或者某一领域的专长等,使同一小组的教师能得到互补。以及具体合作时的考虑要求,如:性别、年龄、学术修养、工作时间、社会资源、性格态度等方面的配合。
2、制定合约
小组在制定“微型互助合约”的过程中,明确合作研究的目的,讨论合作的方式与方法,使参与者对整个互助的过程以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有序开展互助研究。
3、实施互助
案例说明:微型互助研究小组研究片段:
“绘声绘色”组是由五位有美术特长的教师组成,在中班美术活动《能干的瓢虫》课例研究中,尝试让幼儿运用图形的组合,表现瓢虫的外部特征和不同方位,体验画面丰富性和有趣性。活动的重点是图形的组合,难点是表现头部的不同方位。研究主题:教师的范例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如何出现?
第一次研究:能力互补很有效
在教学中发现:老教师的范例如果能制作成课件,可以导入瓢虫全方位的爬,对于难点部分“表现头部的不同方位”更有效的发挥引导作用,但老教师在课件制作方面有一定的困难,青年教师自高奋勇,研究得以很好的深入。
第二次研究:专业引领很到位
青年教师制作了多个“不同方位爬的瓢虫”课件,让幼儿先欣赏“不同方位爬的瓢虫”,再欣赏“全方位爬的瓢虫”,对幼儿绘画“能干的瓢虫”起了较有效的示范引导作用,幼儿呈现的绘画作品方位变化明显增多。
但在研究中,骨干教师感到还应进一步增加情景性的导入,从情感上激发幼儿,积极的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表现出来。骨干教师的引领,让他们茅塞顿开,她们共同商量出:第一、设计的课件要更具情趣性。第二、教学活动情节要有故事性。第三、要留疑,鼓励幼儿大胆探索。骨干教师的引领,大家很认同,使我们的老师们感到“有获而归”。
第三次研究:知识共享很平实
经过前两次的实践研究,在预设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想法,然后进一步修改方案,群策群力,形成了一份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案,使活动在原有基础上又有了提高,使互助研究成为知识创造的平台。
整个流程注重同伴的互助,研究凝聚了五位老师的集体智慧,后续的行为跟进也是教研组的结晶。我们看到说者意气风发,不但敢说而且会说;听者心潮澎湃,不仅善于赞赏更敢于质疑,相互间洋溢着的是一份民主平等、信任融洽的学习研讨氛围,教师的群体智慧被激活了,碰撞出了灵动的思维火花。
二、园长可以做什么?
问题一:如何让人人“动”起来,总是几个人在“忙”怎么办?
做法: 微型教研组建设管理
1、加强微型教研组建设,做到分工明确、团结协作。
(1)微型教研组联系人:负责联系工作,积极参与小组的重要研究活动。
(2)微型教研组负责人:负责微型教研组的全面组织工作,撰写主要计划性资料和工作总结。
(3)微型教研组第一主研:协助负责人作好微型教研组织、协调工作,撰写主要研究资料和阶段总结,并负责管理小组资料、信息收集与上报。
(4)其他主研:微型教研组研究的主要实施者,完成部分资料收集、分析和整理。并撰写部分研究资料。
2、幼儿园设立微型教研组考核评估小组,承担对微型教研组的考核、评估、检查工作。
问题二、微型教研组如何做到常态化?
(1) 园长每周深入微型教研组,参与教研,了解进展。
(2) 园长每月召开一次例会,重视针对性和实效性,防止随意性。
(3) 交流沟通。学期采用1—2次,所有教师都参与,罗列关注的主题,使其他组员对某一主题感兴趣,可以直接向微型研究组咨询,一起分享与交流经验,介绍各自成功的合作策略、合作的进展、合作中的问题与困难等,每次交流后有专门的整理记录发给全园老师,使合作效果达到最大化。
(4) 客观评价,可操作的书面建议。
(5) 微型教研组的研究成果鉴定和评奖。
问题三、园长角色定位
1、园长每周参与微型教研组活动,做到“补位而不越位”。
2、支持不是嘴上说说,要付诸行动。如:时间保障、经费支持、给予肯定、欣赏态度、充分信任、搭建平台……
3、专业引领,先学一步。当教师有求于你,当教师研究出现问题时,园长一定要直面,并且加以引领。对园长来说也是挑战。园长与教师在园本教研中共同成长。
三、我们的收获
1、解决日常教学难题
互助共享的教研方式,教师们毫无保留的呈现、交流各自的活动设计思路,完善活动方案;每位教师每周整理出1-2篇共享课例,减少了教师低效、盲目的教学实践,使个体智慧与群体智慧相互交融。
2、反思能力逐步提高
通过同伴互助,教师们理解、剖析、选择、预设教材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每个小组都积累了近百篇共享课例,其中一些课例在实践观摩及对外展示中获得了一致好评。教师们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1)日常工作反思
教师学会做有心人,从日常工作中的小问题开始反思。教师学会拿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剖析教育、剖析自己,使问题迎韧而解。
(2)教学活动反思
教师从自己最感兴趣、最善长的领域入手,把自己在教学中的长项变成自己的优势,与同伴共同分享经验,激发与建立起教师在群体中的热情与自信。
(3)共性问题反思
教师学会研究在群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绊脚石”,并做出积极的尝试与调整。
(4)同伴质疑反思
学会了利用教师身边的资源,积极发挥同伴的作用,与同伴交流,就有了倾听者与点评者;与同伴合作,就有了老师或助手;与同伴交锋,就有了挑战者与自我冲击力,让“团队”成为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沃土。
3、新教师有了话语权
由于新教师缺乏工作经验,在教研中是弱势群体,容易处于被动状态。通过同伴互助,新教师敢于面对她们的共性问题,人多力强,感受到了一种鼓励的氛围,敢说敢想敢于改变,不断激发了新教师自身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新教师群体的学习氛围不断浓厚。
4、组长能力明显增强
多方面地促进组长在:良好的语言表达与归纳能力、敏锐的发现与回应问题能力、迅速的信息梳理与反馈能力、及时的现场把控与调整等能力提高。
通过研究组之间的同伴互助,从研究主题的确立、计划的共识,过程中的经验共建、资源共享,使积累的经验被大家认可,更具有利用价值。
最可喜的事:组长队伍的日益壮大。(15个小组15位组长在成长)
四、我们的思考
在微型教研组实践与研究中,一方面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欣慰,另一方面也促使我们思考:
1.微型教研组研究还要进一步加强系统性。
2.微型教研组研究还要进一步加强教研文化建设。
结束语:
园本教研是一种活动、一种方法、一种制度,更是一种意识、一种文化,今后我们将更关注贴近教师实际问题,只有和老师日常教学结合起来,只有得到老师的认同,成为老师发自内心的一种需求,使教师群体专业水平不断提升,不断形成本园教研文化特色,这样的教研才更有生命力。可见,我们的园本教研“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