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教学定位与策略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学习资源

小学文言文教学定位与策略

时间:2022-08-16 11:51:39

小学文言文教学定位与策略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学习资源的您有所帮助。

1、小学文言文教学定位与策略

  摘 要:统编教材十分重视文言文教学,但因其自身特性等因素,当前的文言文教学情况不容乐 观,存在有陌生感、难读、难理解、师生缺乏兴趣等诸多问题。如何教好小学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明确 其在教材中的基本定位至关重要。基于其“初识”的教学定位,本文梳理了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的五种 基本策略:以读为本,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教给方法,在主动学习中理解内容;强化语用,在语 言实践中提升能力;比较发现,在深度学习中提升思维;适度拓展,在课外拓展中感受传统文化。旨在努 力为提高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效率,丰实文言文教学策略提供新的思考。

  关键词:统编教材 教学定位 教学策略 文言文

  优秀的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 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渊源和根脉。叶圣陶、吕叔湘 等语文先辈曾经说过:文言文是中国汉语言文学的 瑰宝,不但能提升孩子对汉语言的认识,激发崇敬之 情,同时,也能够优雅孩子的言语,丰富孩子们的语 汇,当然,对吸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也 是有好处的。他们“不主张到了中学或者大学突然让 孩子们学习文言文,而倾向于在小学就开始让孩子 有所接触,然后逐渐深入”。

  统编教材十分重视文言文教学,从三年级开始 增设文言文课文篇目。以下是对小学阶段文言文的 篇目梳理:

  反观小学文言文教学,情况并不乐观。钱梦龙老 师曾在《文言文教学改革争议》一文中说:“文言文教 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小学文言文教学 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比较陌生。文言文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接触 得不多,因为不熟悉,所以有陌生感。

  二是不太好读。文言文的朗读有它独有的特点, 断句、停顿有一定的规律,教师们普遍感觉不太好读。

  三是难以理解。文言文有很多生僻字、难理解的 字,包括它的语法特点、用典等,也都比较繁复,因此 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四是缺乏兴趣。很多教师对文言文教学有畏难 情绪,自己也提不起兴趣,学生学习也没有趣味。

  那么,如何教好统编教材的文言文?

  一、初识古文,明确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定位 小学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有别于初高中,它的 基本定位是“初识”。人教社在全国统编教材培训中 对文言文教学这样定位:我们的要求是让学生初步 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色。从课程标准来看,都没有让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文言文。因为课程标准是 2011 年 颁布的,而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这里的“初识”,我的理解是:

  (1)见个面,认识一下。知道文言文是另一种文 体,它有别于白话文。

  (2)重在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觉得 这样的文章不是很难读,还比较有意思。

  (3)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文言文的语 言特点比较复杂,教学中主要让学生感受文言文语 言简洁这一特点。)

  (4)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 人文风俗等。

  从选入教材的课文来看,统编教材所选文言文 符合“初识”这一教学定位。比如三年级第一学期的 《司马光》,故事内容学生都比较熟悉,全文仅 30 个 字,两句话,学生借助注释能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因为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课后有这样 一个练习题:“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 不同?和同学交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让学生初步 认识文言文。

  二、探索策略,精准实施教学

  基于上述的教学定位,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实 践,努力探索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策略。

  策略一:以读为本,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古人云:读书 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充分朗 读,读通、读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在教材的练 习编排上,文言文课后的习题都要求“正确流利地朗 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一,要读得正确,借助拼音、注释把课文读正 确,注意句子中的节奏、停顿,注意朗读时要声断气 连。比如《司马光》中的“光持石击瓮破之”,课上师生 一起标注了相应的停顿:“光/持石/击瓮/破之”。尽管 句子中间有停顿,但又要引导学生读得连贯,不能一 下一下机械停顿,要声断气连。

  第二,要读得通顺,文从字顺,断句合理,通畅 自然。

  第三,要读出韵味,想象文章的画面,将文章的 深意和情感带入朗读之中。比如《王戎不取道旁李》 一文中的“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 戎不动”,在理解其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李子 怎样多?孩子们看到这么多的李子,会说些什么,又 是如何“竞走取之”?……在想象的基础上,进一步读 懂课文,读出画面感。

  策略二:教给方法,在主动学习中理解内容

  文言文学习常常用到“翻译”这个词,那么小学 文言文要不要“翻译”?笔者认为,对文言文字词的理 解首先要防止这样两种倾向:第一种是置之不理型, 认为学生能借助注释以及工具书,自己能把课文读 懂;第二种是字字落实型,即对课文中的每一字每一 词都不放过,古今对照逐句翻译。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中对字词的理解,对文章内 容的理解,要不走极端,适度而为,防止囫囵吞枣,不 加理解地朗读和背诵;不能拔高要求,逐词逐句翻 译;不能将注释作为考试内容。

  帮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理解文言文的内容,重 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教给学生哪 些方法?我们不妨看看各年级第一学期几篇文言文 课文的课后相关练习:

  从以上罗列的课后练习中不难看出,理解课文 中的字词和课文大意需要一定的方法,课文练习提 供的方法主要是“借助注释”“讲述故事”“结合资料” “联系生活实际”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 多种方法,灵活处理。

  基于教学定位,统编教材的文言文每一篇都比 较浅显,教学中不建议让学生机械理解,要带着学生 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浸润在语言里,品出语言的味 道。孙绍振先生告诫我们: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 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 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 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 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策略三:强化语用,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能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 性、实践性课程。加强语言实践,是每一节语文课的 任务和要求。在文言文教学中,除了必要的理解,也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关注。

  例如教学《司马光》,课上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 说一说耳熟能详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再让孩子静 心去读读文中的故事,与文字直接对话,在理解课文 内容的基础上,有条理地讲讲这个故事;最后教师进 行示范,教学生“适当增加内容”“注意讲故事的语 气”把这个故事讲完整、讲生动。整节课,教师把课后 练习中的“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作为教学重点,“基于经验讲故事—读通读懂讲故 事—学着把故事讲好”,三个板块,层层推进,在理解 的基础上更关注表达,强化了语言实践。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 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 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 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文言 文的教学同样应加强语言实践。

  策略四:比较发现,在深度学习中提升思维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 容之一。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读懂 写了什么,即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与主旨,更要 把视角引向文本深处,让学生充分比较、质疑、发现, 在“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辨中深入学习课文,进一 步把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

  如王崧舟老师执教《两小儿辩日》一课时,充分 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在理解中学会思考。

  师:大家注意看,现在,我在这两个词语之间画 一条线,在这两个词语之间也画上一条线。(板书:车 盖——盘盂 沧沧凉凉——探汤)想一想,为什么要 这样画?(陆陆续续有人举手)

  师:不着急!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你们不妨 边听边琢磨琢磨其中的名堂。(教师范读全文,学生 倾听。)

  师:这两条线这么一画,联系课文内容,你发现 了什么名堂?

  生 1:我发现它们都是反义词。

  师:哦!能具体说说你的发现吗?

  生 1:车盖和盘盂是一对反义词,它们一个样子 大,一个样子小。沧沧凉凉和探汤也是一对反义词, 它们一个感觉冷,一个感觉很热。

  师:目光敏锐,表达清楚,说得好!他看出了两对词 语之间意思正好相反,这是他的发现,你们的发现呢?

  生 2:我发现第一对词语都是在写太阳的样子, 第二对词语都是在写太阳给人的感觉。

  师: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刚才那位同学看到的是 两对词语之间相反的关系,现在,你却看到了它们之 间相同的关系。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王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 “车盖、盘盂”和“沧沧凉凉、探汤”之间的关系,学生 发现两个词语是一对反义词,发现它们所指的对象 不一样,在不断的发现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策略五:适度拓展,在课外拓展中感受传统文化

  朱自清先生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 文化。学习文言文重要的是感受、浸润、影响、滋养。小学文言文尽管增加了篇目,但一学期一到两篇的 文言文教学,无论在量上、课时上都是比较少的,因 此我们倡导“1+X”的文言文学习方式。这里的“1+ X”主要是两个层面:

  1. 补充相应的文言短篇,进一步帮助学生感受 文言的特点。如下表:

  2. 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 学习文言的兴趣。改变传统的读读讲讲、读读议议的 文言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活动,比如讲故 事、表演读、排演课本剧、制作人物书签等,进一步拓 展学习途径,于活动中学习语言。比如学习了《王戎 不取道旁李》,老师组织学生一起把课文编写成课本 剧,分小组排演课本剧,在班级里、学校里进行汇报 展示,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写剧、排剧、 演剧的过程,也是学生语文及综合能力的锻炼过程。

  统编教材的文言文教学是一个新的话题,我们 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教学定位,深入思考,大胆实 践,采取有效的策略,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效率,让传 统的经典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发芽、开花。

  (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区第三实验小学)

2、小学文言文教学定位与策略

  摘 要:统编教材十分重视文言文教学,但因其自身特性等因素,当前的文言文教学情况不容乐 观,存在有陌生感、难读、难理解、师生缺乏兴趣等诸多问题。如何教好小学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明确 其在教材中的基本定位至关重要。基于其“初识”的教学定位,本文梳理了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的五种 基本策略:以读为本,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教给方法,在主动学习中理解内容;强化语用,在语 言实践中提升能力;比较发现,在深度学习中提升思维;适度拓展,在课外拓展中感受传统文化。旨在努 力为提高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效率,丰实文言文教学策略提供新的思考。

  关键词:统编教材 教学定位 教学策略 文言文

  优秀的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 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渊源和根脉。叶圣陶、吕叔湘 等语文先辈曾经说过:文言文是中国汉语言文学的 瑰宝,不但能提升孩子对汉语言的认识,激发崇敬之 情,同时,也能够优雅孩子的言语,丰富孩子们的语 汇,当然,对吸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也 是有好处的。他们“不主张到了中学或者大学突然让 孩子们学习文言文,而倾向于在小学就开始让孩子 有所接触,然后逐渐深入”。

  统编教材十分重视文言文教学,从三年级开始 增设文言文课文篇目。以下是对小学阶段文言文的 篇目梳理:

  反观小学文言文教学,情况并不乐观。钱梦龙老 师曾在《文言文教学改革争议》一文中说:“文言文教 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小学文言文教学 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比较陌生。文言文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接触 得不多,因为不熟悉,所以有陌生感。

  二是不太好读。文言文的朗读有它独有的特点, 断句、停顿有一定的规律,教师们普遍感觉不太好读。

  三是难以理解。文言文有很多生僻字、难理解的 字,包括它的语法特点、用典等,也都比较繁复,因此 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四是缺乏兴趣。很多教师对文言文教学有畏难 情绪,自己也提不起兴趣,学生学习也没有趣味。

  那么,如何教好统编教材的文言文?

  一、初识古文,明确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定位 小学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有别于初高中,它的 基本定位是“初识”。人教社在全国统编教材培训中 对文言文教学这样定位:我们的要求是让学生初步 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色。从课程标准来看,都没有让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文言文。因为课程标准是 2011 年 颁布的,而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这里的“初识”,我的理解是:

  (1)见个面,认识一下。知道文言文是另一种文 体,它有别于白话文。

  (2)重在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觉得 这样的文章不是很难读,还比较有意思。

  (3)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文言文的语 言特点比较复杂,教学中主要让学生感受文言文语 言简洁这一特点。)

  (4)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 人文风俗等。

  从选入教材的课文来看,统编教材所选文言文 符合“初识”这一教学定位。比如三年级第一学期的 《司马光》,故事内容学生都比较熟悉,全文仅 30 个 字,两句话,学生借助注释能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因为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课后有这样 一个练习题:“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 不同?和同学交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让学生初步 认识文言文。

  二、探索策略,精准实施教学

  基于上述的教学定位,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实 践,努力探索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策略。

  策略一:以读为本,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古人云:读书 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充分朗 读,读通、读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在教材的练 习编排上,文言文课后的习题都要求“正确流利地朗 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一,要读得正确,借助拼音、注释把课文读正 确,注意句子中的节奏、停顿,注意朗读时要声断气 连。比如《司马光》中的“光持石击瓮破之”,课上师生 一起标注了相应的停顿:“光/持石/击瓮/破之”。尽管 句子中间有停顿,但又要引导学生读得连贯,不能一 下一下机械停顿,要声断气连。

  第二,要读得通顺,文从字顺,断句合理,通畅 自然。

  第三,要读出韵味,想象文章的画面,将文章的 深意和情感带入朗读之中。比如《王戎不取道旁李》 一文中的“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 戎不动”,在理解其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李子 怎样多?孩子们看到这么多的李子,会说些什么,又 是如何“竞走取之”?……在想象的基础上,进一步读 懂课文,读出画面感。

  策略二:教给方法,在主动学习中理解内容

  文言文学习常常用到“翻译”这个词,那么小学 文言文要不要“翻译”?笔者认为,对文言文字词的理 解首先要防止这样两种倾向:第一种是置之不理型, 认为学生能借助注释以及工具书,自己能把课文读 懂;第二种是字字落实型,即对课文中的每一字每一 词都不放过,古今对照逐句翻译。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中对字词的理解,对文章内 容的理解,要不走极端,适度而为,防止囫囵吞枣,不 加理解地朗读和背诵;不能拔高要求,逐词逐句翻 译;不能将注释作为考试内容。

  帮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理解文言文的内容,重 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教给学生哪 些方法?我们不妨看看各年级第一学期几篇文言文 课文的课后相关练习:

  从以上罗列的课后练习中不难看出,理解课文 中的字词和课文大意需要一定的方法,课文练习提 供的方法主要是“借助注释”“讲述故事”“结合资料” “联系生活实际”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 多种方法,灵活处理。

  基于教学定位,统编教材的文言文每一篇都比 较浅显,教学中不建议让学生机械理解,要带着学生 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浸润在语言里,品出语言的味 道。孙绍振先生告诫我们: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 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 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 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 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策略三:强化语用,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能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 性、实践性课程。加强语言实践,是每一节语文课的 任务和要求。在文言文教学中,除了必要的理解,也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关注。

  例如教学《司马光》,课上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 说一说耳熟能详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再让孩子静 心去读读文中的故事,与文字直接对话,在理解课文 内容的基础上,有条理地讲讲这个故事;最后教师进 行示范,教学生“适当增加内容”“注意讲故事的语 气”把这个故事讲完整、讲生动。整节课,教师把课后 练习中的“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作为教学重点,“基于经验讲故事—读通读懂讲故 事—学着把故事讲好”,三个板块,层层推进,在理解 的基础上更关注表达,强化了语言实践。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 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 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 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文言 文的教学同样应加强语言实践。

  策略四:比较发现,在深度学习中提升思维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 容之一。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读懂 写了什么,即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与主旨,更要 把视角引向文本深处,让学生充分比较、质疑、发现, 在“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辨中深入学习课文,进一 步把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

  如王崧舟老师执教《两小儿辩日》一课时,充分 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在理解中学会思考。

  师:大家注意看,现在,我在这两个词语之间画 一条线,在这两个词语之间也画上一条线。(板书:车 盖——盘盂 沧沧凉凉——探汤)想一想,为什么要 这样画?(陆陆续续有人举手)

  师:不着急!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你们不妨 边听边琢磨琢磨其中的名堂。(教师范读全文,学生 倾听。)

  师:这两条线这么一画,联系课文内容,你发现 了什么名堂?

  生 1:我发现它们都是反义词。

  师:哦!能具体说说你的发现吗?

  生 1:车盖和盘盂是一对反义词,它们一个样子 大,一个样子小。沧沧凉凉和探汤也是一对反义词, 它们一个感觉冷,一个感觉很热。

  师:目光敏锐,表达清楚,说得好!他看出了两对词 语之间意思正好相反,这是他的发现,你们的发现呢?

  生 2:我发现第一对词语都是在写太阳的样子, 第二对词语都是在写太阳给人的感觉。

  师: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刚才那位同学看到的是 两对词语之间相反的关系,现在,你却看到了它们之 间相同的关系。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王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 “车盖、盘盂”和“沧沧凉凉、探汤”之间的关系,学生 发现两个词语是一对反义词,发现它们所指的对象 不一样,在不断的发现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策略五:适度拓展,在课外拓展中感受传统文化

  朱自清先生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 文化。学习文言文重要的是感受、浸润、影响、滋养。小学文言文尽管增加了篇目,但一学期一到两篇的 文言文教学,无论在量上、课时上都是比较少的,因 此我们倡导“1+X”的文言文学习方式。这里的“1+ X”主要是两个层面:

  1. 补充相应的文言短篇,进一步帮助学生感受 文言的特点。如下表:

  2. 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 学习文言的兴趣。改变传统的读读讲讲、读读议议的 文言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活动,比如讲故 事、表演读、排演课本剧、制作人物书签等,进一步拓 展学习途径,于活动中学习语言。比如学习了《王戎 不取道旁李》,老师组织学生一起把课文编写成课本 剧,分小组排演课本剧,在班级里、学校里进行汇报 展示,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写剧、排剧、 演剧的过程,也是学生语文及综合能力的锻炼过程。

  统编教材的文言文教学是一个新的话题,我们 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教学定位,深入思考,大胆实 践,采取有效的策略,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效率,让传 统的经典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发芽、开花。

  (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区第三实验小学)

3、【观点】关于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尊敬的各位专家、亲爱的各位同行:

  大家晚上好!很感谢梁桂云老师的邀请,来参加大家的网络教研。群里有很多专家和名师,我看到邱一红老师、宋鹏校长也在群里,心里就有底气了,因为我说得不对的地方,这些专家和名师会予以纠正。同时,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发言之前,我想先表达一个观点:文言文的教学很有必要。现在统编教材加大了文言文的比重,我非常赞同。在小学阶段,我认为文言文篇目占比还可以适当地加大。但是教材篇目总数有限,我们的老师能否自觉地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再补充一些精短、有趣的文言文呢?全国各地已经有很多的老师做出了这样的探索。朱文君老师编了一套《小学生小古文100课》,影响很大。类似这样的小古文读本、配套读物如雨后春笋,这是我们开展文言文教学的一个有利条件。我在松山湖实验小学工作时,就编写过校本课程《晨诵》,六年级的内容就是128篇精短文言文。孩子们用一年的时间熟读这128篇文言文,上初中后学习文言文一点难度都没有了。

  在小学里怎样开展文言文教学,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给大家这样几条建议:

  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让孩子们多读,在读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文言文语感。它和白话文的语感有所不同,它的遣词造句、表达习惯等都不同,我们要通过朗读让孩子们形成积累。文言文就是要反复的诵读,把它化为己有。陈琴老师说:“一篇文章,至少要读个100遍。”台湾的王财贵教授就是这样做的,一篇文章,或者是一本书要求学员至少要读100遍。他办的夏令营读《论语》,就是这样素读的,一天一遍,坚持100天,这个非常有效。当然在我们的教学中,一般是做不到的。但我们可以取其精华,也就是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变换各种形式让孩子们多读。

  古代读的方式是诵读,我们现今是朗读,许多的年轻教师都很少接触诵读或吟诵。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学习文言文主要是靠诵读。朗读只是这100年以来的事情,废除科举考试以后,我们的教材以白话文为主,文言文就逐步减少了,接着我们读课文的方式就变成了现在的朗读。但在1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读书的方式全部是吟诵的。吟诵有吟诵的好处,它能够把文字里边的音长和音高,通过声音表现出来,来表现文章里面的情感,这种方式是朗读不能代替的。陈琴老师在推广经典素读的时候,用的是歌诀乐读法,孩子们非常喜欢,连四岁的小朋友也能用这种方式诵读《岳阳楼记》,这种方式大家也可以去了解了解。以上是我想表达的第一个观点,就是孩子们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动口,要熟读成诵,要能够把它记下来。张潮在《幽梦影》里说:“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能用不难,能记为难。”这段话真是太精辟了!

  第二,让孩子们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动脑,要思考、感悟,要得其意。刚才有老师们在解读《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这篇文言文的确很有意思,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要怎样引导孩子们去动脑筋呢?我这里跟大家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大家都认为这篇文章,主要是表现孔子实事求是的精神。我在教这篇文章的时候,凭着直觉打了一个问号:这篇文章表达的是这个意思吗?我怎么没有读出来呢?就着这个问题,我自己思考,琢磨出了一点道理。我认为这篇文章就是跟孔子开了一个玩笑,有点挖苦他、揶揄他的意思。开头写的就是“孔子东游,见两小辩斗,问其故。”这个事情发生在孔子东游的过程当中,在当时信息闭塞的情况下,孔子东游走到哪儿,有没有人认识?我觉得这是值得打个问号的。特别是两个小孩子,两个小孩关心来的这个人是谁吗?“笑问客从何处来”,两个孩子对这个外来的成年人基本是不关心的,但是到文章结尾的时候,“两小儿笑曰:孰谓汝多知乎!”这就明显地表明,这两个小儿知道眼前的是孔子了,是传闻知识渊博、见多识广、很有智慧的孔老先生了。那这就和前文矛盾起来了,第一次见面,两小儿不认识孔子,但到后面的结尾就明显地感觉到两小儿知道眼前的这个人是谁。那么,为什么会存在这个矛盾呢?我就推断,这个故事它不是真实的。它是作者编造出来的一个故事。我的推断有没有理由呢?再看看这篇文章的出处,它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本什么书呢?是道家学派的一本代表作。道家和儒家在一些基本观点上面是相左的。所以它是不可能去歌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的。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就可以断定这篇文章的主旨根本不是像我们平时所理解的那样,可能大家受教参的影响比较大,认为本文是歌颂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实事求是的精神品质,我觉得这个是不太正确的,值得商榷。再比如,课文中对“盘盂”这个词的注解,也是有待商榷的,“盂”和“盘”的区别不应在方圆,而应在深浅。这就说明我们在读文言文的时候,真的是要引导学生去开动脑筋,去思考。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地思考,他才能获得文本要表达的真正的意思。这是我们文言文教学要做到的第二点。

  第三,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动动手,能够实践,能够加以运用,感受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孩子们读得多了、背得多了,形成了一些文言文的语感之后。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在自己的作文、日记当中迁移运用。在学生有了这样的苗头之后,我们适当地加以引导。下面,我向大家展示一篇我班上的一个孩子写的日记。这个孩子平时不怎么爱写日记的,但是那段时间就特别积极,特别踊跃,为什么呢?他迷上了文言文。他就用这个文言文的句式,写了一篇《讨价还价》。

  讨价还价

  深圳小学六(1)班李浩源

  今日午休时,粤君作业,问吾有无橡皮。吾答曰:“玩十局神枪手即可借用一次。”粤君曰:“二局!”吾怒,曰:“不,至少五局。”粤君答:“好,好喏!橡皮递来。”

  片刻后,粤君再借橡皮,吾回曰:“借二送一!”过不久,粤君又再借橡皮两次。

  须臾,吾乃昏昏欲睡,忽闻粤君言:“李君,吾有难题莫能解!”吾打哈欠后,答曰:“玩十局神枪手即可教尔一次。”粤君无可奈何,答曰:“行!”

  事后,吾记债,共计25局神枪手。便告之还债,再与粤君戏之。

  大家看一看,觉得是不是挺有意思的。从这个水平来看,当然还是很初级的,但是这个孩子尝试用文言文的句式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经历的时候,他的语言变得精炼,同时,孩子们喜欢的趣味性并没有丢失,讲的就是同学借橡皮和他讨价还价的事情。我觉得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让我们的文言文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陈琴老师在富阳永兴学校带了一个实验班,这个班她教了四年,后来陈老师的弟子彭弘老师接手。这个班在六年级毕业之前,做当年高考的试卷,陈老师和彭老师将孩子们的高考作文发在了朋友圈,我看了之后被深深震撼。从孩子们的写作来看,真的已经非常非常厉害了。表现在:第一,他们不仅能够很有思想地完成高考作文,内容上面能够展现出他们这个年纪所难以达到的高度,甚至和参加高考的应届生没有很明显的差异,有些孩子的作文真的就这么老到;第二,大部分孩子用的都是文白夹杂的那种语体风格,所以,读起来觉得非常的典雅,的确让人震撼。

  这就是我一直主张的三点:孩子们学习文言文,首先是动口得其言,其次是动脑得其意,第三是动手得其趣。

  最后,我想跟大家说,教好文言文,不能仅盯着教材上的几篇文言文。我们的老师都是科班出身,学了不少文言文,希望大家不要丢掉了。大家参加工作以后,包括我们现在正在一线的老师,也要在文言文这方面加强自己的修养,较为系统地学习与文言文相关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这样我们自己才能把握住文言文教学的精髓。

  我看过一些名师执教的文言文公开课,其中就有一些硬伤,这个硬伤指的是什么呢?一是对文言文训诂理解上存在着争议。二是课件存在着很不应该的错误,老师将文字用小篆表现出来,也有用大篆、甲骨文的,这样做的目的很好,一来故意给学生制造认读上的困难,检验学生的背诵情况,二来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我们中华文字的神奇。但是有老师在字体转换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因为我们在转换时,使用的是电脑工具,电脑转换是不准确的,会有一些低级的错误,但是,执教者并没有发现更没有改正。这就说明我们老师在文字学上面的修养还是很欠缺的。这样的错误会传递给孩子们,带来不好的影响。

  我再举一个初中文言文例子。孟子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的断句一般都是这样断的,我们的教材上面也是这样断句的。可是,真正的断句应该是怎样子的呢?我看到了一位专家写的文章,最后专家认为“空乏其身”这里我们的断句错了。正确的断句应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里构成一组排比;“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这个位置构成对仗,“行”是一个通假字,通“形”。我觉得这个专家的分析很有道理。如果我们的修养不够,就会造成这样那样的错误。

  在文言文教学当中,我们打铁还需自身硬,系统地提高自己专业素养,这样我们在课堂上就可以表现得更加自信、淡定。

  再次感谢大家的信任,耽误了大家的宝贵时间。错漏之处,在所难免,请大家批评指正!

4、【文言文】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七种题型答题技巧

  中考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题型一:断句

方法指导:

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

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

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

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

  (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题型二:文言虚词和实词

方法指导:

1.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

2

.文言实词。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实词解释的方法:

  (1)扩词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课外文言文虽然考查的是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但是考点都在课内,它往往与已学过的课文中的文言词汇有联系,遵循的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所以,在复习时,要对这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进行归类整理并识记。

题型三:文言句子翻译

方法指导:

1.

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

.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题型四:内容理解与概括

方法指导:

  形式:第一,从原文摘取信息点;第二,用自己的话回答对个别语句的理解。

  内容:第一,概括选文内容;第二,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第三,结合选文,借助文中的语句或词语提出问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解题方法:首先,读懂全文,弄清文章的意思;其次,理解文旨;最后,尽量从原文中寻找答案,可以直接摘抄原句,或找到相关的句子再进行翻译。

题型五:合理想象式描写

方法指导:

  一般描写方法包括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又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这些描写都不难,关键是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放到那个环境中去想象,再结合自己的写作功底,就不难写出。要注意:文字简练,生动形象。

题型六:人物分析

方法指导:

  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点。其中包括了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形象意义的评价,还有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通过描写主人公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其性格)、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主人公性格)、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分析人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话,要从文章出发,不使用一些概念性的语言,这样才能保证对人物形象概括得准确;二是用语准确,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特点。

题型七:比较探究

方法指导:

  对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材料中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以及用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课内所学进行探究。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1)求异型,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找出相应的内容;(2)求同型,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3)互解型,先明确所要解释的对象,再弄清从哪里去寻找相应的解释;(4)综合型,前一题的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解题的关键是循序渐进。

  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时尽量用上语段原句。

  02

习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①。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 ,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②,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节选《贞观政要》)

  【注释】①逐粮:自己寻找粮食。②凶年:灾年,饥年。

1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令百姓逐粮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C.亦此之由

  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D.自能保其天下

  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隋文不百姓而惜仓库( )

(2)末年( )

(3)天下储积( )

(4)益其奢侈( )

4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

5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反映了人民对安居乐业生活的追求。请结合本文谈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

  1.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

  2.A项中两个“乃”分别为:①副词,表转折,却;②副词,竟,竟然。B项中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译为“却”“可是”。C项中两个“之”分别为:①音节助词,句中补足音节,可不译;②结构助词,的。D项中两个“其”分别为:①代词,“他的”;②代词,代指“桃花源”。

  3.(1)爱怜 (2)等到 (3)计算 (4)只是

  4.隋炀帝依仗着隋文帝留给他的富饶,因此奢华浪费、挥霍无度,导致国家灭亡。

  5.示例:统治者要爱民,要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隋朝开皇十四年遇到大旱,百姓大多忍饥挨饿。当时国家粮仓贮存甚丰,可是朝廷竟不肯用粮食赈济灾民,却下令让老百姓自己寻找粮食,隋文帝不爱惜百姓却吝惜粮食,到了隋朝末年,统计粮仓贮存的粮食,足够五六十年之需。隋炀帝依仗着隋文帝留给他的富饶,因此奢华浪费、挥霍无度,导致国家灭亡。隋炀帝亡国,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大凡治理国家的人,首要的任务在于涵养民生,不在于充实粮仓。

  古人告诉(后人)说:‘老百姓不富足,国君又怎么能够富足呢?’只要仓库的储备足以对付灾年,贮存再多粮食又有什么用呢!国君的后代如果贤明,他自然可以保住江山;如果他昏庸,即使粮食满仓,也只是助长他奢侈浪费的习气而已,这是国家危亡的祸根。”

5、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生字组词与重点句子解析

我会写:

  援:援引 支援 援建 援军 孤立无援

  俱:俱全 俱乐部 百废俱兴 面面俱到

  弗:弗去 弗许 自愧弗如

  辩:辩驳 辩护 辩证 分辩 争辩 辩论

句子解析:

1、思援弓缴而射之

  这一句是写后一个人学弈时的表现,他虽然看上去在听弈秋教导,心里却在想拉弓箭射天鹅。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

2、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是《学弈》一文的结语,对文中所讲的事情作了结论而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抓住前面一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读懂“弗若之”的原因,明白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结果是完全不相同的。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这是一小孩在争辩时的观点,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不同时间太阳大小的变化所做出的判断。

4、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这是另一小孩在争辩中的观点,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得出结论的。

5、孰为汝多知乎?

  这是两个小孩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着说的话──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本句采用反问的句式,表现出两个小孩的天真可爱。

6、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与学

  《囊萤夜读》教学设计

  《囊萤夜读》《铁杵成针》翻译

  《囊萤夜读》《铁杵成针》课文原文

  《囊萤夜读》词语意思及译文

  《铁杵成针》原文及翻译

  《铁杵成针》教学设计

  《铁杵成针》词语意思及译文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知识点

  《囊萤夜读》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大宋的鸡汤——《铁杵成针》教学反思

  《铁杵成针》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同步练习答案

7、《21.文言文二则》课文主题与课后习题答案资料

课文主题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扬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表达了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同时还向我们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书戴嵩画牛》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牛》画得有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因事求人,不要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课内外资料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主要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意思:锺子期死了,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出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3.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宝贝有数百件。其中有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他)尤其珍爱,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晾晒,有一个牧童看见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幅画画的是斗牛啊。牛相斗,力气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腿之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认为他说得对。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情应当去问农民,织布的事情应当去问婢女。”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8、顾振彪:文言文教学的六个原则

  1

  把诵读放在首位

  要获得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必须接触感性材料,诵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只有熟悉了文言文,才能真正掌握文言文的规律。苏轼就非常强调诵读,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古往今来有成就的文史学家,在掌握文言工具上无不是通过诵读,打下牢固基础的。诵读是把文言工具拿到手的不二法门。周振甫先生说,不要求中学生像古人那样熟读很多的古书,只要在小学的基础上,仿照民国时期某些旧制中学那样,规定中学六年以背出多少篇古文和诗词作基础,或者要求熟读古文中精彩的段落,积累起来熟读背诵多少段精彩古文,就都可以达到能阅读一般古文的目的了。王力先生说,熟读,最好能背诵三五十篇古文,一二百首唐诗,这是学习古代汉语的最基本要求。吴晗先生说:“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只要能坚持一个礼拜背一篇古文,十二个月背完五十篇,一年就可以过关。”黎锦熙先生说,在中学六年间,只要每年平均熟读背诵文言文十篇,合计六十篇,那么一旦升入大学,对于部颁的这个国文选目五十篇(按:指文言文),讲习解读,可以毫无问题。

  这里说的背诵,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因声求气”。死记硬背是为记而记、为背而背,苦不堪言;“因声求气”则不然。“因声求气”的“声”指文辞的音节美,“气”指作者所表达的气势,在表达思想感情时所形成的气势的抑扬疾徐顿挫。用“因声求气”法,是通过诵读文言文,从音节的抑扬顿挫里体会作者的辞气,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好比演员说台词,从台词的抑扬顿挫中,体会角色的思想感情,学生自然从这里感到愉悦,不会认为背诵是一件苦差事。一般来说,背诵分三步:先要粗通文意,读准、上口,这是熟读成诵的基础;其次要搞清作品的层次,把握层次要点,顺着作者思路诵读原作;再次要克服回生,背出后隔一定时间再背,反复多次,才能牢记不忘。背诵还要达到一定的量,上文提到过要求中小学生熟读文言诗文的数量,大约只要背诵其中的50%,即文言文60篇、古诗词100首,基本上就能过文言关了,而且一生将受益无穷。

  2

  掌握常用词

  学习文言文,在语音、词汇、语法三者中,词汇是重点;在词汇中,常用词是重点;在多义词的多种意义中,常用意义是重点。掌握常用词就掌握了一把能打开古书大门的钥匙。王力先生主编的大学《古代汉语》教材,要求掌握1086个常用词,目标是能阅读中等难度的古书。对于中学生来说,目的只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因此可以放低要求。马汉麟先生主编的南开大学《古代汉语》,要求掌握的常用词458个,中学似可不超过此数。一旦掌握了一定量的常用词,对于有注释的浅易文言文,利用工具书就不难读懂了。为掌握常用词,可采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比较,有纵向比较,辨析古今词义的差别,注意文言词的古代意义。有横向比较,同义词在特殊的修辞格里,比如对文、互文、连文,有时只求其同,不计其异;而在一般行文中,词语因语言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意义,这时则要因文而训,只求其异,不计其同。只有仔细比较,才能真正把握词的意义。至于归纳,主要用于梳理多义词的义项,列出其本义和引申义的系统,以便于提纲挈领地掌握词义。掌握常用词是学习文言的基本功,须从小练起。

  3

  用文言知识作辅助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言教学一度风行大讲文言知识,企图让学生通过不厌其烦地辨词性、分析句子结构来把握文言规律,一通百通。出发点虽好,最终结果却是劳而寡效,于是文言知识名声一落千丈,现在似又无人问津。其实,对于培养阅读文言能力,文言知识还是很有作用的,不过仅起辅助作用。就是说,要在学生诵读了若干篇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以后,才能进行文言知识教学,以利于学生把对文言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所涉及文言知识要力求简明、好懂、管用,渗透在提示、注释和练习中,让学生逐步积累,学会运用;要尽量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自求文言规律。如果遵循了这些原则,文言知识定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

  力求与白话文教学“同轨”

  文言文与白话文有血缘关系,借助白话文来学习文言文,文言文就比较容易学;反之,有一定文言文知识,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白话文。二者结合,相辅相成。

  (1)文言文中有大量有生命力的词语,现在白话文还在直接使用。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完璧归赵”“刎颈之交”“戏弄”“得罪”等,《陈情表》中的“零丁孤苦”“朝不虑夕”“形影相吊”“盘桓侥幸”等。联系白话文中如何运用这些词语的例子,有助于理解文言文,并培养运用这些词语的能力。还有些词语在文言文句子中是分开使用的,白话文中则已成为成语。比如:《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白话文中成为“青胜于蓝”;《庖丁解牛》中“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白话文中成为“游刃有余”;《桃花源记》中“后遂无问津者”,白话文中成为“无人问津”。这些句子不一定就是这些词语的最初出处,不过读到这些文言句子,能联系白话文中的相关词语,自然既容易读懂文言文又可以掌握运用这些词语。

  (2)文言诗文中的句子,或史实、故事,白话文中已经概括为一个成语。比如:《伐檀》中“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白话文中概括为“尸位素餐”;《鱼我所欲也》中“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白话文中概括为“舍生取义”;欧阳修的小品《卖油翁》、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驴》、韩非子的寓言《扁鹊见蔡桓公》,白话文中分别概括为“熟能生巧”“黔驴技穷”“讳疾忌医”。应把文言文与白话文中相关语言材料贯通起来,便于学生从理解到熟悉再到学会运用。

  (3)不少文言词语在白话文中仍然使用,但它的含义已有变化。比如:《寡人之于国也》“弃甲曳兵而走”中的“兵”“走”,指兵器、跑,白话文中却指军人、行走;《论积贮疏》“罢夫羸老易其子而咬其骨”中的“罢”,是疲惫的意思,白话文中却是停止、罢免、完了的意思。应引导了解这些词语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在白话文中又是什么意思,借以懂得词义变化的道理,并学会运用这些词语。

  5

  必须以语言为抓手

  文言文是古代语言,与白话文有较大差异,阅读文言文,首先要扫除语言障碍,这无须多说。除此以外,由于文言文自身的特点,还决定文言文教学必须从多方面牢牢把握住语言这个抓手。

  (1)抓住关键性词句,借以把握诗文内容。文言诗文往往惜墨如金,有的简直是一字不易,对它的关键性词句,尤其是诗眼、文眼,如果囫囵吞枣,就直接影响到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例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全诗比较好懂,唯有“舟自横”有点费解。原来“横”由“横向的挡门的门闩”,引申出“横竖”和“横逆”两义,又由“横逆”引申出“迂曲”“任意”“不定向”等意思,“舟自横”的“横”正是用了这个义项。从“横”的意思就可以接触到诗的意境:在渡口的湾里,船自由自在地、方向不定地漂泊着。这就从语言里看出形象。因此,虽不必求字字落实,但对关键性词句,务求透彻了解,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言诗文。

  (2)抓住词语的语境义,借以领悟诗文内容。通常说的词义,指词语的客观性、社会性意义,有人称为词典义;而处在言语作品中的词语,受语言环境的改造,还具有语境义,包含作者个人的经验。抓住词语的语境义,才能把握文言诗文的精髓。例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新”,古人注为“添”。“新”没有“添”的意思。不过“新”相对于旧,“新”是旧的延续,于是诗中有了增加乡愁的意思。这增加乡愁就是“新”的语境义,抓住了它就接近了诗的主旨。就阅读文言诗文而言,抓住词语的语境义比抓住词语的词典义更为重要。

  (3)抓住词语的言外之意,借以理解诗文内容。所谓言外之意,是作者未尝言传,而读者却可以意会的。言外之意在字里行间的“行间”,作者虽然没有诉诸言辞,却有一种暗示,引导读者往某一个方向去想,以达到作者意向的所在。比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一个“在”字,说明如今只有“白头宫女”还在这里,暗示昔日行宫的繁华已一去不复返,“白头宫女”成了历史的见证人。从这里可以体悟到诗中凄凉寂寞的气氛和抚今追昔的情调。可见,要抓住词义,但不局限词义,还要抓住言外之意,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诗文主旨。

  6

  坚持精读与博览相结合

  上文强调的熟读、背诵,都属于精读。文言文的学习还必须有博览,即精读与略读、参读相配合。可见,要抓住词义,但不局限词义,还要抓住言外之意,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诗文主旨。20世纪上半叶,梁启超、胡适、钱穆乃至鲁迅等诸位大师,都给学生开过国学书目,数量之多、程度之深,是今天文史专业大学生都不敢问津的,更不用说中小学生。不过这从中透露出一点信息,就是课外博览不可忽视,对广大学生,尤其是有志于将来从事文史专业的学生来说,从小应以课外博览配合课内精读,这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博览可以是课内精读篇目的扩展与延伸,比如同一作家的,读了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再读他的《寡人愿安承教》;同一内容的,读了苏洵的《六国论》,再读苏辙、李桢的《六国论》;同一部书的,读了《史记》的《鸿门宴》,再读《史记》的《垓下之战》;同一时代的,读了唐代李白的诗,再读唐代杜甫的诗;同一篇文章,读了节选部分《庖丁解牛》,再读全文《养生主》;等等。也可以阅读今人编选的文言通俗读物,比如张中行先生编的《文言文选读》(共三册)之类。总之,范围逐步扩大,程度由浅入深,细水长流,持之以恒,养成习惯,使课外博览最终成为自己语文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9、小学文言文知识要点解读及训练策略

  统编教材共选编了14篇文言文,课后安排的学习任务,明确定位了教学的目标。本文依循教材中的文本、注释和习题,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文言文知识要点进行一次梳理解读,提几点训练建议。

一、字正腔圆,夯实“诵读”基石

  教材对每篇文言文都提出了诵读要求:“正确”——三年级时提出了“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的具体操作方法;“流利”——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尤其是相对难读的句子;“背诵”——除《铁杵成针》和《书戴嵩画牛》之外的12篇文言文都要求背诵。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即是小学文言教学统一的基础目标——实现其他目标的基石。

(一)认准字形,读准字音

  生僻字和多音字是学习文言文必须关注的重点。

  瓮 [wèng] 耒[lěi] 冀[jì] 堙[yīn] 囊[náng] 胤[yìn]

  焉[yān] 媪[ǎo] 杵[chǔ]隼[sǔn] 矞[yù] 硎[xíng]

  哉[zāi] 岂[qǐ] 鬻[yù] 巍[wēi] 曝[pù] 拊[fǔ]

  搐[chù] 谬[miù]鹄[hú]缴[zhuó]盂[yú]

  对于这类字的复习,可设计识字游戏、注音比赛等竞技活动,趣味巩固。典型的可以设计辨识练习。如,为相同的字注上不同的音。

(二)句句流利,停顿得当

1.句读:句读是文言学习的基础要点,是对文本理解的外在表现。

对于学生来说,典型的易错句读如:

  有的句读颇有争议,比如“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以为”后面都是“以为”要陈述的内容,因此只要在大的停顿上没问题,小的细节因不同的理解而形成细微的不同停顿,就像白话文中的同一个句子,重音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一样,只要不影响句意的感受,个人认为不必太过统一。

2.语调:文言文语调除了一些句中需要强化的词语外,最为明显的就是语气虚词,可在趣味练习中体会。

  ①找出有“哉”的句子,给它标标音调(符号不唯一),解说理由并朗诵。

【范例】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少年中国说》

  美哉↑(上扬以示展望),壮哉↓(坚定以示雄心);美~~哉↑(颤音以示沉醉),壮~~哉↓(以示豪情);美↑哉~~ (以示铺陈),壮↓哉~~ (以示努力后的勃发)……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伯牙鼓琴》

  ②句式改变:将下列句子换一种说法。

【范例】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心到,眼口自然(肯定)能到。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孰为汝多知乎?

  ③找出课文中的叠词,结合注释,尝试用其他词语换一换,并说说不同的效果。

3.篇篇成诵,韵味无穷。

  14篇文言文,其中90%是学生乐于阅读的故事,《少年中国说》和《论语》选句也是“可聊”的话题。再如《两小儿辩日》与口语交际的辩论赛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更有成效,故创设“消化”活动很有必要。

  ①由人物联想原文,进行记忆检测:

  ②人物“串烧”:将14篇文言中的人物(包括作者)进行各种“串烧”式相遇,如: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总之,诵读不要一味地“小和尚念经”,角色分配读、情趣创设讲述、课本剧表演等等都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言文语感的好方法。

二、说文解字,借用“注释”挖资源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是学文言的初级目标。教材中多达9篇课文在课后练习中强调“借注释”,用以完成的任务有:学会理解词语、理解句子、理解文本及讲述故事等。

(一)借注释,讲故事

  借助文中注释的词语作为关键提示语,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将所有故事类文本做成签,抽取后出示关键词,要求说出词语的意思,讲述时必须将这些注释内容嵌在其中。

  以《精卫填海》为例,讲述者依据提示,在讲述之初交代自己为大家讲述的故事起源,对于“炎帝”和“精卫”这样的人物有所交代,尤其是对“精卫”的外形应该有详细的描述。而在情节处理中,必须出现“小女儿”“溺水”“因此”“填塞”这样精准的词语描述,其他语言不作太多强求,充分体现自由发挥与规范引导的结合。

(二)借注释,解句子

  六年级课后训练出现翻译句子的要求,形成小学与初中的知识衔接。积字(词)而成句的方法如:

(三)借注释,猜人名

  课文中对于相关人物的解释,可以反其道而用之。如:请根据描述,说出具体的人物。

  还可开发出借注释(或图片)猜器物:瓮、耒、练囊、铁杵、干将、硎、缴、车盖、盘盂;猜动物:萤、隼、鸿鹄;猜事物:牛、太山、株、锦囊玉轴、股,以及其他描述性名词。

(四)借注释,玩哑谜

  文言中动词的运用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往往一个字(词)就形象地表现出极为丰富的动态或状态。通过出示文中注释,要求学生两人一组,我“演”(不出声)你“猜”。

【范例】

  出示“释:放下”→表演者将手中物件“放下”→队友猜出“释”。

  此类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动词和形容词,动态描写诸如:迸、冀、溺、堙、弈、下问、识、陷、诣、鼓、搐、耻、掉、探汤;状态描摹诸如:恭勤、方、矞矞皇皇、八荒、漫浪、急、沧沧凉凉;行为描摹如:感其意、还卒业。

(五)借注释,看视频

  老师依照文本中的注释,收集相关对应的视频片段,学生联想相关文言语句。

(六)借注释,知细微

  对于典型的文言常识类注释,作知识性识记是必须的。此类词语如:皆、因、故、尝、唯、信然、哉、夫、乃、善哉、若、然之、之、弗若、然、以、孰、汝。

  以典型的“之”为例:①了解“之”在文本中的几种常见意思。②找出教材中所有带“之”的句子。③将其分类归档。

(七)借注释,学分辨

  阅读文言,有些词语必须借助注释,否则容易引起误解,需要集中对照。

(八)借注释,知关联

  知识,形成模块记忆更牢固。

1.近义解释:运用近(同)义词直接替换式解释。

  2.关联贯通:有这样几组相关联的词语,可以贯通感受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表现过程中内在意义的联系与区别:

(九)借注释,学解析

  教材注释就是解析词语的模板,练习要求很低。

1.组词法。

文言有“单字成词”的特性,可利用选择

  性组词还原其意思。在教材中也出现过类似的解释,如:

  庭(庭院) 好(喜好) 诲(教诲) 敏(聪敏)

  为(因为) 通(通晓) 志(心志)(情志)

2.“联系上下文”法。

此类练习教学中应该细致引导分析。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结合情节及人物语言,可见“誉”是一个动词,得出“赞美、夸赞”的理解。)

  其人弗能应也。(“弗”与“不”是可以直接替换的,直接借用文中原句即可帮助感受。)

  不可同世而立。(这个“立”单独理解较为困难,需结合上下文经历意思变迁的过程:“立”最初形象地表示向上的“直立、竖立”→然后抽象为“树立、建立(制定)”→再由“制定”“建立”推及建立或制定的人,表明其特殊的地位“(君王)立位”→转而既有了尽快执行的“立刻”之意,又有了不可更改的“确立”之意→结合文本“同世而立”即表明了其“存在”之意。)

  思援弓缴而射之。(文言中的“之”是极为常见的,如悟空一样善变的“之”所指代的事物必须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上文中这个学生“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决定了此处“之”即代指“鸿鹄”。)

  孔子不能决也。(此处的“决”自然是要结合前文中两小儿之辩斗内容而作出的“决断”“判断”。)

三、开疆拓土,打开“链接”广阅读

  注重课外延伸阅读是统编教材的一大特色,文言课后实践操作性的开放习题、“资料包”及“阅读链接”,目的就是为学生更丰富的阅读推开一扇门。

(一)题后注释,由点到面

  每篇文章课题的注释都是文本的原初典籍,本身就列出了一系列书目。

(二)搜集资料,处理信息

  如《少年中国说》之后练习可分步完成:①搜集资料,分组进行;②处理资料,制作小报;③进行小报展览评比。

(三)个性解读,多元思维

  《守株待兔》的“阅读链接”《南辕北辙》要求:“和同学交流:故事中的坐车人错在哪里?”既承接体现了整个寓言单元阅读训练重点,又是拓展的阅读思维训练。可继续深入:种田人所“守”的和去楚者所“守”的同与异?还可横向超越:安排这两个人相遇,任由学生发挥想象,趣味改写,表达自己对这两个故事的感受和理解。类似的设计如下表:

(四)比照阅读,传承文化

  课标强调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而文言课文背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就是实现此目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如《伯牙鼓琴》课后要求学生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可进行一个相对长期的比照阅读:

  这样的比照阅读,读出汉语言文体、语码、内涵、思维等诸多特质,利于学生多重阅读意识的形成性培养。知识积累、兴趣爱好及情感取向决定了每个“探囊者”所取之“文”是不同的,让阅读有了无数种“链接”的方向和可能。

幼儿园学习资源推荐 《青蛙卖泥潭》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及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传统节日》生字拼音组词笔顺 二年级《神州谣》生字笔顺组词等知识点归类及同步练习附答案 《口耳目》生字笔顺同步练习 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知识点解读 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知识点解读 《我爱做手工》指导、范文 《咕咚》课文生字拼音组词笔顺 《文具的家》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 《小猴子下山》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 《要下雨了》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作文《神奇的探险之旅》写作指导与范文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生字组词重点问题解析及诗句译文同步练习 《猴王出世》生字组词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知识点归类预习 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知识点归类预习 二年级语文下册找春天同步练习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句子解析与问题解答

最新学习资源 小学文言文教学定位与策略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词语解释主题概括近反义词等知识点归类预习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小学生语文阅读摘抄和读书笔记怎么做?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如何表现人物精神品质 满分作文《那一刻,我长大了》 《一匹出色的马》教学反思 《跳水》生字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及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教学反思 《猫》教学反思

相关信息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方案创意篇合集 小学生小英雄雨来观后心得感想 小学毕业微信个性签名120句 小学数学减负工作计划 小学生国庆节国旗下演讲稿范文 小学生科技节经典演讲稿 小学生我心中的好老师演讲稿 小学老师年度总结模板 小学圣诞节活动方案范文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的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