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千人糕》教学设计
在以“爱”为主题的单元内,这篇记叙文因兼具说明性和思想性而显得很独特。全文以对话为主,叙述了“尝糕”“聊糕”“悟理”的过程,既让我们清楚地了解了糕点的材料来源、制作方法和物流销售的系列流程,又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每一份获得和享受都离不开许多人背后的默默劳动付出,自然生出珍惜和感恩之情。在叙事过程中,还隐伏着孩子的情感变化线索:开头设置悬念,孩子对爸爸提到的“千人糕”心生好奇;在品尝过“千人糕”后,孩子又觉得平常;待爸爸解释过“千人糕”名字的由来,孩子经过仔细思考后终于恍然大悟。在对话过程中,孩子和爸爸的问题起着推动情节、引起下文的重要作用,将爸爸的语言前后联系起来就能读出“千人糕”的来历和爸爸对孩子“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
课文的插图极为形象,用一条蜿蜒的曲线连接了从颗颗种子变成在售米糕的全过程。既绘出了种子、秧苗、甜菜、锅灶、蒸笼、箱子、货车、柜台等一系列与“千人糕”有关的事物,又相机绘出了农民插秧、师傅拌料、工人运输、售货员和顾客买卖的情景。形象生动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扫除字词理解的障碍,也可以增强学生对“千人糕”来历的感性认知。
本课教学重点是在课文的情境中识字、写字,了解“千人糕”的来历,感受无数人为我们的幸福生活默默劳动和付出的道理。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能根据爸爸的语言,有条理地说说“千人糕”的来历,能举例说说我们穿的衣服、用的文具是如何经过许多人的劳动才做成的。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能按笔顺正确书写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顿号和逗号停顿的区别,读好爸爸和孩子对话时不同的语气。
3.能通过默读课文,借助插图,说说“千人糕”的来历,并能举例说说生活中所穿的衣服、用的文具是如何经过很多人的劳动才做成的。
4.能感受孩子在与爸爸谈话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在了解米糕知识的同时悟出许多人都在为我们的生活默默地劳动和付出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激起疑问
1.同学们,你们吃过蛋糕吗?见过蛋糕是怎么做成的吗?
(1)相机出示:生字卡片“糕”“粉”“糖”,读一读,记一记。
要点1:给“糕”组词,(出示:蛋糕 雪糕 糕点)齐读。
要点2:给“粉”组词,(出示:面粉 粉丝 粉笔)齐读。
(2)知道这三个字为什么都是米字旁吗?它们与粮食谷物有关。传统的糕是用米磨成粉做的,也称这种糕为“米糕”。
2.米糕还被称为“千人糕”,你知道为什么吗?赶紧到课文中找答案吧!
二、自读课文,初步解疑
1.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出示)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边读边想,爸爸为什么把米糕叫作“千人糕”。
2.同学们找到答案了吗?(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可真会读书,答案就藏在爸爸的话里面。你瞧——(出示)
“需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的糕。”
“你看,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
(1)指导朗读。
(2)原来呀,这“千人糕”是经过了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得来的,这就是“劳动”的“劳”(出示生字卡片“劳”)。你有好办法记住它吗?给“劳”组词,(出示:劳动 勤劳 疲劳)齐读。
(3)很多很多人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才能做成我们吃的米糕,(出示生字卡片“能”)“能”是后鼻音,开火车读准它,跟老师一起书空笔顺。
这里的“才能”表示“才可以”的意思,我们还可以说“这个人很有才能”,这里的“才能”是什么意思呢?(才干)“能”还可以组成很多词语,谁来试着说一说。(能力、能手、能够、能说会道……)
(4)用上“因为……所以……”说说爸爸为什么把米糕称为“千人糕”。
三、梳理课文,体会情感
1.通过读课文,我们从爸爸的话中知道了“千人糕”名字的由来。可是,没读课文前,我们可跟文中的孩子一样好奇呢!(出示课文第1~4自然段)
(1)指名读。
(2)从哪里可以看出孩子很好奇?指导读好第2自然段疑问的语气,随后引导学生关注第4自然段,出示停顿符号,指导朗读。出示生字卡片“特”,进行识记。
(3)同桌分角色练习朗读。指名展示。
2.这“千人糕”是不是特别大呢?(指名读第5自然段)
(1)这里有两句话,分别有两个语气词,你们能读好吗?(出示)
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
这就是平常吃过的米糕嘛!您给我买过。
要点1:指名读,读出不同的语调。
要点2:学习“味”,记住字形,注意右边字形。闻一闻米糕有什么味儿。香味(这是用鼻子闻到的)。尝一尝米糕是什么味儿。甜味(这是舌头品尝到的)。可是眼前的米糕味道怎样呢?读好“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
要点3:学习“买”,记住字形。知道“买”的反义词吗?店家“卖东西”,可以说成“销售商品”。(出示“销售”,指名读准字音。)
(2)现在我们知道了,这“千人糕”是很平常的,孩子心里肯定会想……你能用上“既不……也不……”“特别”来说一说吗?(生同桌互说,师指名说。)
(3)听到“千人糕”的名字,感觉很好奇;等见到、尝到这“千人糕”之后,又觉得很平常。让我们一起读读第5自然段,读出这种感觉来。
3.明明是平平常常的米糕,怎么可能是“千人糕”呢?孩子不禁产生了疑惑。可是,接下来爸爸说了一番话,孩子听后却这样说——
(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名读。
(2)正音:的确、应该。
(3)从这两个词语中,你又感觉孩子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他十分赞同爸爸的说法,而且是发自内心的。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设置悬念,指导写字
1.孩子刚才尝过“千人糕”后,明明对这个名字产生怀疑,此刻为什么又对这个名字深表赞同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探究。
2.抽卡片认读本课学习的生字。
3.指导写字“能”“味”“桌”“买”。
(1)指导书写“能”“味”。
要点1:都是左右结构,“能”左右均衡,“味”口字旁略小偏左上。
要点2:字形要写舒展,“能”字右边两个“匕”,最后一笔竖弯钩要伸出;“味”字右边是个“未”,上横短下横长,撇穿插捺舒展。
要点3:师范写,生仿影、临写。投影反馈点评。
(2)指导书写“桌”“买”。
要点1:“桌”字在书写时要借助横中线和竖中线,上下两部分均匀分布,木字底宽扁字形才稳。
要点2:“买”字也要参照横中线和竖中线定位,横钩不宜过长,“头”字的横要靠近横中线,撇从竖中线起笔,收笔长点要有力。
要点3:师范写,生仿影、临写。投影反馈点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起兴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千人糕》,其中的生字新词你会
读了吗?
(1)出示:糕 粉 糖
特别 味道 劳动
(2)指名读,齐读。
2.能用以上词语说说你对“千 人糕”的了解吗?
(1)出示:“千人糕”就是平常的米糕,是用( )做成的。它看起来( ),吃起来( )。因为( ),所以它被爸爸称为“千人糕”。
(2)同桌练说,指名说。
3.“千人糕”的名字是爸爸给起的,孩子起初很好奇,后来亲眼见过、亲口尝过后又感到很疑惑,最后通过爸爸的一番解释,又变得十分赞同。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爸爸是怎样向“我”解释的呢?打开课文读一读。
二、聚焦重点,理清由来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朗读全文,找找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爸爸向“我”解释说明了千人糕的由来。
(1)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第6~10自然段。
(2)指名读。
2.图文对照,学习词语。
(1)出示:农具 甘蔗汁 甜菜汁 熬糖 就算 包装 送货 销售
(2)指名读,注意平翘舌音。
(3)对照课文插图,找到这些词语对应的画面。
相机认识“甘蔗”“甜菜”,这两个词语里还有两个字的意思是相同的呢,你发现了没有?学习“甘”“甜”。
出示“甘”的古汉字。讲解:“甘”就是用舌头来品尝美味,最美味的当然就是“甜味”了,“甜”就是“甘”加个舌字旁,这两个字还常常合在一起出现——甘甜。
糖是甘甜美味的,知道它是怎么做成的吗?所以我们把这样的糖叫“蔗糖”,而种植甘蔗的农民就叫“蔗农”。
(4)观察“熬糖”的场景图,用火煮就是“熬”,所以“熬”的下部为四点底。再看厨师用的铲子,这是熬糖时的工具,那么干农活时候用的工具就是农具。
(5)学习“具”。观察书空笔顺,教师范写,提醒里面有三横,三短横与一长横之间的距离要匀称。你知道哪些农具吗?(出示犁、耙、锄、镰、磨等的图片)“具”还可以组成哪些词呢?(结合学生回答分类:农具、工具、玩具、餐具;具有、具备、别具一格、具体。)
3.指导朗读,注意停顿。
(1)将这些词语送入课文第8、9自然段。(指名两生读)
(2)注意词语之间用的顿号,停顿时间要比逗号短。(师示范读)
(3)谁还能像老师这样读?(指名读,全班评价,齐读。)
4.难怪爸爸拿起面前的糕,说——(引读第10自然段)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眼前的糕经过了哪些劳动才来到我们面前的呢?(师结合学生的表达画出结构图)
5.对照课文插图,结合板书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同桌互说。指名说。)
三、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引读课文结尾,你们在朗读时强调了“的确应该”,可见你们已经体会到了孩子是多么赞同爸爸的想法啊!你们瞧,“千人糕”这个独特的名字上面原本加的是双引号,可是放到孩子说的话中,整句话已经加了双引号,所以“千人糕”的双引号就变成单引号啦!在说这句话之前,你觉得他会想些什么呢?
(1)指名自由表达。
(2)相机引导提升:这块糕多么来之不易呀!原来有很多人为我们的生活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们应该感谢那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我们更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不能浪费……)
2.其实,我们穿的每一件衣服,用的每一样文具都是经过了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来到我们面前的,你能不能根据图片提示或自己举个例子来说一说呢?
(1)出示图片提示。
(2)生练说,指名说。
四、总结提升,指导写字
1.同学们,你们讲了那么多“千人衣”“千人笔”的由来,相信你们和课文中的孩子一样,不仅非常赞同爸爸的提法,而且也明白了爸爸与孩子谈论“千人糕”的用意。记住:我们的美好生活离不开他人的劳动创造,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劳动为他人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2.出示“劳”“菜”,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1)共同点:草字头不要过宽,“冖”和“爫”要扁,三部分要紧凑。
关键笔画:“劳”的“冖”最宽,撇要舒展;“菜”字中“采”的横要长,撇、捺左右舒展。
(2)学生临写,点评修改。
3.出示“甘”“甜”,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1)观察“甘”字作为部件后的变化。书空“甘”的笔顺,教师田字格范写。
(2)范写“甜”,“舌”字作为部件横变提,“甘”字起笔要穿插,作为部件要瘦身。
(3)学生临写,点评修改。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
原文载于《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9年1-2合刊
喜欢就购买吧!
2、《千人糕》近反义词句子解析重点问题分析及课后习题解答
近义词
:
好奇—奇怪 特别—特殊 平时—平常
味道—滋味 的确—确实
反义词
:
特别—一般 平平常常—不同寻常
理解词语:
好奇: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
特别:与众不同;不普通。
的确:完全确实,实在。
句子解析:
1、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
这里的“特别” 是与众不同的意思。这是孩子对千人糕的另一种理解。
“笑了” 说明孩子的不以为然的心理。
2、孩子听了爸爸的话,仔细想了想,说:
千人糕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无论从样子还是味道都很普通。
一块看似普通的糕,需要很多人付出劳动。
“的确应该” 说明孩子觉得千人糕的名字名副其实,赞同爸爸的话。因为
课文分析
:
《千人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
本课文讲了千人糕名字的来历,通过爸爸和孩子的对话,讲述了千人糕是由很多很多人共同劳动才做成的,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千人糕”中的“千人”是泛指,不是恰好一千个人,而是许许多多的人,这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的“千万”一样的,是虚指,意思是很多很多。文章讲述千人糕名字的来历,主要是告诉孩子们,在我们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不是孤立有存在的,一个产品需要众多的人参与劳动,需要我们大家团结一心,共同协作才能完成。
问题归纳:
1、千人糕的含义是什么?
“千人糕”的含义是一块平常的糕却包含着许许多多的人的劳动。
2、“爸爸,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
一块平平常常的糕做起来都如此不易,都需要千千万万道工序,许多人的辛勤付出,才能摆到人们面前。看来,世界上任何东西都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劳动才能创造出来,我们应该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课文主题:
本文是一篇哲理小故事,从爸爸和孩子吃“千人糕”的对话,阐述了一个大道理,告诉我们每一件物品的制成都包含着很多人的劳动,我们要勤俭节约,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关于团结协作的谚语俗语:
人心齐,泰山移。
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水涨船高,柴多火旺。
一块砖头砌不成墙,一棵树木长不成林。
一根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根竹竿容易弯,十根竹竿难折断。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练一练:
写一写爸爸妈妈教育你的一件小事,注意运用语言描写。
示例:爸爸对我非常严厉。做作业时,只要我犯了和以前同样的错误,他就会眉头一皱,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呀,女儿,这道题做错了,已经犯第二次了,下次再犯就要打屁股了!”说完就反复给我讲解,耐心的样子让我很感动。
课后习题答案:
1、默读课文。
参考答案:要经过种植水稻、铁匠打制农具、工人制造化肥、收割水稻、把大米磨成粉、农民种甘蔗、甜菜、烧火,加糖制作、工人包装米糕、送货、销售等劳动。
2、我们穿的衣服、用的文具等,都经过了很多人的劳动,举个例子说一说
。
示例:我们穿的棉布衣服,需要农民伯伯种植棉花,采摘后要有工人来加工棉
花,再纺织成线,用线织成布匹,裁剪缝制成衣服,还要包装、运输,销售等。
3、《千人糕》课文原文与课文朗读
[qq-video vids=l3062uvddja]
一天,爸爸对孩子说:“今天我们来吃千人糕吧”
“爸爸,什么是千人糕?”孩子好奇地问。
“需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的糕。”爸爸回答。
孩子想:这糕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别大,也许比桌子还大吧?
爸爸端来一块糕,那糕看上去跟平时吃的糕没有什么两样。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孩子急忙尝了尝,笑了:“这就是平常吃过的米糕嘛!您给我买过。”
爸爸说:“是的,就是平常吃的米糕。你知道这糕是怎么做成的吗?”
孩子说:“是把大米磨成粉做的,还加了糖。”
爸爸说:“是啊,大米是农民种的稻子加工出的。农民种稻子需要种子、农具、肥料、水….”
爸爸接着说:“糖呢,是用甘蔗汁、甜菜汁熬出来的。甘蔗、甜菜也要有人种。熬糖的时候,要有工具,还得有火….…就算米糕做好了,还得要人包装、送货、销售,这些又需要很多人的劳动。”
爸爸拿起面前的糕,说:“你想想,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
孩子听了爸爸的话,仔细想了想,说:“爸爸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
4、《千人糕》教学反思
《千人糕》教学反思
红谷一小语文名师工作室 周洁
《千人糕》是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课通过爸爸给我讲述“千人糕”,让“我”明白了“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的道理,通过简单的对话向我们揭示了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主题。借助插图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
首先在执教《千人糕》这篇课文时,我先着手于学情及教材的解读,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用以增强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掌控能力;然后在课堂上对学生写字指导时规范了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注重孩子们的词语的积累及运用的能力,尤其是多音字的认识及运用。
新课标指出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要培养其阅读的兴趣,让其喜欢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所以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米糕的图片,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后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朗读中不只要求学生的朗读貌似,而且更要求神似。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爸爸和我的心情。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角色,了解课文内容。最后听视频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思考,((1)爸爸说的“千人糕”是一千个人做成的吗?它的真实意思是什么?(2)为什么孩子在最后说“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3)文章通过米糕的制作过程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朗读课文,并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
在整堂课中,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想象。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是需要这么多人完成的?(例如我们穿的衣服、用的文具等) 请举个例子说一说。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东西进行观察想象,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衣服首先需要农民播种棉籽、浇水、施肥、去虫、摘棉花,然后纺纱,最后才能裁缝制成衣服。化肥、织布机、缝纫机也需要很多人来完成制造。所以一件衣服也需要很多人的劳动才能完成。暗示孩子从“千人糕”的制作过程明白了美好的生活需要大家的共同劳动、互相配合才能实现。增强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5、6.《千人糕》教学内容预习
一、《千人糕》课文朗读
二、《千人糕》课文原文
一天,爸爸对孩子说:“今天我们来吃千人糕吧”
“爸爸,什么是千人糕?”孩子好奇地问。
“需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的糕。”爸爸回答。
孩子想:这糕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别大,也许比桌子还大吧?
爸爸端来一块糕,那糕看上去跟平时吃的糕没有什么两样。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
孩子急忙尝了尝,笑了:“这就是平常吃过的米糕嘛!您给我买过。”
爸爸说:“是的,就是平常吃的米糕。你知道这糕是怎么做成的吗?”
孩子说:“是把大米磨成粉做的,还加了糖。”
爸爸说:“是啊,大米是农民种的稻子加工出的。农民种稻子需要种子、农具、肥料、水….”
爸爸接着说:“糖呢,是用甘蔗汁、甜菜汁熬出来的。甘蔗、甜菜也要有人种。熬糖的时候,要有工具,还得有火….…就算米糕做好了,还得要人包装、送货、销售,这些又需要很多人的劳动。”
爸爸拿起面前的糕,说:“你想想,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
孩子听了爸爸的话,仔细想了想,说:“爸爸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
三、 《千人糕》要求会认识生字
四、要求会写的生字
五、课文梳理
【佳作选登】鸣神樱与长弓
【佳作选登】观璀璨星河
【佳作选登】一种声音,一段回忆
【佳作选登】难忘的声音
【佳作选登】半勺糖
6、《小毛虫》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片断
22.小毛虫
课题 小毛虫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课是一篇富有童趣而有教育意义的课文,通过讲述了一条小毛虫变成蝴蝶的故事,教会了同学们一个道理: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对自己有信心,坚持下去,就会成功。教材插图根据课文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毛虫的生活环境以及最终蜕变成蝴蝶的美丽。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将通过看图学文使学生了解小毛虫经历了哪些变化,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这其中的所蕴含的哲理。同时在学习中使学生自主识字和独立阅读的能力得以培养,学习需求得以满足,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学前准备 搜集有关小毛虫蜕变成蝴蝶的图片和视频。(师生)
制作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本课的16个生字,能正确描摹并记忆8个生字,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语若干。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课文的内容。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段,并说说小毛虫经历了哪些变化。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从小毛虫身上学到的道理。
学前准备 1.搜集有关小毛虫蜕变成蝴蝶的图片和视频。(师生)
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学生)
3.制作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用时:5分钟)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昆虫王国看一看。(出示图片)
2.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认识一条小毛虫。你们喜欢小毛虫吗?为什么?(学生讨论)
这只孤零零的小毛虫,它多么羡慕那些能飞能跳的昆虫啊,它的命运会发生变化吗?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毛虫》这篇课文。
3.揭示课题,板书课文题目。 1.学生看图,自由交流讨论。
2.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用时:10分钟)
1.老师出示学习要求,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主认读生字。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生字词学习方法。
3.检查学生学习生字的情况。
(1)指认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用生字组词。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读音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
5.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毛虫?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小组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3.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出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
4.各小组成员合作读课文,相互检查、纠错,思考交流朗读课文。
5.课文一共7个自然段。本文讲述了一只小毛虫不悲观,努力工作,最终化茧成蝶的故事。 1.我会拼写词语。
2.我会读。
生机勃勃 尽心竭力 与世隔绝 色彩斑斓笨手笨脚 九牛二虎之力
3.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大意。
_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用时:15分钟) 通过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思考问题:
(1)指导学生归纳每段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2)找出文中写小毛虫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句子,画上横线,读一读。
(3)文中有许多吸引人的描写,找出来,并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4)作者是怎样描写小毛虫的?你有什么收获? 1.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理清课文内容和层次。
2.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3.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4.读课文,再填空。
一条小毛虫( )在一片叶子上,用( )的目光( )着周围的一切:大大小小的昆虫,又是( ),又是( )跑的跑,飞的飞……到处( )。只有它,这个( )的小毛虫,既不会( ),也不会( ),更不会( )。
四、总结,拓展。(用时:5分钟) 1.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 1.学生畅谈本课学习所得。 2.继续描红、临写、抄写词语,进一步巩固生字新词。 5.摘抄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
教学反思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导入课题时采用了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去探究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反复的读书、讨论、寻找中,对课文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主学习,体会小毛虫的经历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不要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失望,要乐观、充满信心。唯有努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才能感受生活的快乐和美好,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思考归纳小毛虫经历了哪些变化?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巩固,导入课文。(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生字。
2.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3.导入新课。 1.学生读生字、新词。
2.学生交流课文内容。 6.组词。
整( ) 抽( )
纺( ) 织( )
编( ) 怎( )
布( ) 消( )
7.用“仿佛”造句。
二、精读课文,释疑解惑。(25分钟) 1.学习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请学生轻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在蝴蝶还是小毛虫的时候,它是怎样的一条小毛虫呢?思考一下,并用波浪线划出相关的句子。
2.学习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自由朗读课文第3~6段,思考下列问题。
(1)那么笨拙的小毛虫怎么会变得这么灵巧呢?
(2)小毛虫到底是怎么想,怎么做才能成为这么美丽的蝴蝶的呢?
3.学习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7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
小毛虫最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相关语句) 1.学生轻读第1、2自然段,思考后回答问题。
(1)小毛虫很可怜。(指名交流,读句子。
出示:只有它,这个可怜的小毛虫既不会唱,不会跑,更不会飞。)
(2)小毛虫很笨拙。(出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挪动了一点点。当它笨拙地从一片叶子爬到另一片叶子上时,它觉得自己仿佛周游了整个世界)
2.学生自由朗读第3~6自然段。小组交流回答,互相补充。
(1)“不悲观失望,也不羡慕任何人”
(2)“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
(3)“一刻也没有迟疑,尽心竭力地工作着。”
(4)“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耐心等待”
3.学生齐读第7自然段,学生思考回答:
它灵巧地从茧子里挣脱出来,惊奇地发现自己身上生出了一对轻盈的翅膀,上面布满色彩斑斓的花纹。它愉快地舞动了一下双翅,如绒毛一般,从叶子上飘然而起。 8.我会填量词。
一( )毛虫
一( )叶子
一( )茧屋
一( )翅膀
9.文中有那些富有哲理的话,写出来,并和同学交流一下。
10.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三、总结课堂,生活感知。(用时:10分钟) 1.教师总结全文。
2.想一想:从小毛虫的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回答:从小毛虫的身上,我学到了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不要悲观失望,也不要羡慕任何人,要乐观积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的重点主要放在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上,学习边读、边思,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同学间的交流从而理解一些关键词、句,增强对文章的感悟。课文1、2节通过对比学习加深词句理解。以欢快、轻松的朗读体会“各种昆虫”的美好生活。通过对描写小毛虫句子的反复朗读,边读边思:小毛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抓住“九牛二虎之力”、“才挪动一点点”、“像是周游了整个世界”理解“笨拙”的意思,进一步体会小毛虫的“可怜”,这时,学生内心的感受就会自然体现在低沉、缓慢的朗读中。课文3~6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落,文章“道”之所在,也是学生体会的难点。因此,我在教学时根据学习实际,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重点句子反复朗读、体会。让学生对文章的深刻含义有所感悟。
《小毛虫》教学片段
◆以悟导读,以读促悟(教学重点)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6自然段。
(生自由朗读第3~6自然段)
师:同学们,你们读了这篇课文的第二部分,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下小毛虫到底是怎么想,怎么做才能成为这么美丽的蝴蝶的呢?
(学生之间讨论后,老师指名回答交流)
生1:它并不悲观失望,也不羡慕任何人。
师:哦,尽管小毛虫是这样的可怜,尽管小毛虫又是这样的笨拙,它并不悲观失望,也不羡慕任何人。
板书:不悲观失望不羡慕任何人。
师:它是怎么想的呢?
生1:因为它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它,一条小小的毛虫,眼前最要紧的是学会抽丝纺织,为自己编织一间牢固的茧屋。
师:对,小毛虫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它抓紧分分秒秒,一刻也不迟疑,尽心竭力地工作着,它织啊,织啊,最后它把自己从头到脚裹进了温暖的茧子里。
板书:一刻也没有迟疑尽心竭力
师:后面小毛虫又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以后会怎样呢?同学们,它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
生2:它想着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它在耐心等待。
师:回答得很好。从实际行动中,我们看到了它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好,现在我们一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小毛虫最后变成了什么?
(师生用赞美的语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老师指名回答)
生3:小毛虫最后变成了美丽的蝴蝶。
师:哦,可怜笨拙的小毛虫不悲观不羡慕,尽心竭力地编织茧房,时辰到了,终于破茧而出,化成了美丽的蝴蝶,这样的小毛虫,你们喜欢吗?
(学生齐答喜欢)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看看小毛虫变成蝴蝶的过程啊?
(学生齐答想)
(播放)师简介:小毛虫已经从茧子里准备挣脱出来了,它的头已经出来了,它的身体也出来了,它的翅膀也慢慢地舒展开来,瞧,它变成了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啦。
师:如果这只蝴蝶飞过你的身边,你会对它说什么?
生4:我会对它说,你真了不起!
赏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以朗读和引导为主线。学生在朗读、讨论、回答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用心体验小毛虫历经的蜕变,使学生更深刻地明白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7、《羿射九日》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片断
25 羿射九日
课题 羿射九日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文故事性强,插图逼真有趣,贴近儿童生活易读易懂,有利于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本课设计通过自主、小组合作和游戏等识字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再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得以培养,学习需求得以满足,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学生)
2.制作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羿是怎样射日的。
学习重点 初读课文,理解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学生)
2.制作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用时:5分钟) 1.同学们,我国从古代就流传下来许多神话故事,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神话故事?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
3.揭示课题,板书课文题目。 1.学生回忆学过的神话故事。
2.学生齐读课题。 1.写出几个你学过的神话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用时:10分钟) 1.鼓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主认读生字。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生字词学习方法。
3.检察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
(1)指认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用生字组词。
4.指导学生书写。
5.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小组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3.仔细观察“我会认”中的生字,找出这些字的特点,并组词。
4.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出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
5.教师范写,学生观察、描红、临写。
6.小组成员派代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拼音写词语。
zhí rì( )
rén lèi( )
jiān nán( )
ɡōnɡ jiàn( )
yán rè( )
hài pà( )
cónɡ cǐ( )
chónɡ xīn( )
jué de ( )
三、整体感知,理清层次。(用时:20分钟)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标出课文自然段。
2.学生自学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思考问题:
(1)羿为什么射日?
(2)羿怎样射日的?
(3)射日的结果怎样?。 1.朗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
2.学生自学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小组内交流讨论。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天上没有了太阳,整个世界一片( )。羿想,没有了太阳,就没有了( )和( ),( )不能生长,人类和动物也没法活下去。于是,羿留下了最后一个太阳。
四、总结,拓展。(用时:5分钟) 1.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 1.学生畅谈本课学习所得。
2.继续描红、临写、抄写词语,进一步巩固生字新词。 4.简要说说羿射日的原因。
教学反思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导入题时采用了层层揭示的方法。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要求学生理清这篇神话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能够简单地讲出这个故事。
2.通过学习课文。感受神话故事中内容和想象的神奇,引导学生体会羿这位古代英雄的壮举和为人类谋求幸福的伟大精神。
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感受远古人民的生活。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巩固,导入课文。(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生字。
2.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3.导入新课。 1.学生读生字、新词。
2.学生交流回顾课文内容。 5.照样子,写词语。
慌慌张张(AABB)
勃勃生机(AABC)
二、精读课文,探究交流。(用时:25分钟) 1.学习第1自然段。
(1)理解“轮换”的意思,结合大树“扶桑”使学生对上古时代有十个太阳的背景有个初步的认识。
(2)此时的大地万物、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向学生介绍《山海经》中有关上古的神话传说。
2.学习第2、3自然段。
(1)听第2、3段朗读,思考:十个太阳一齐出现在天空中后,大地万物、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2)学习比喻句“十个太阳像十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给学生说明这个比喻的妙处。
(3)引导学生体会大地万物和人们的水深火热,急切需要一位英雄来拯救世界,为后面的羿射九日作铺垫。
3.学习第4、5、6自然段。
(1)抽学生朗读第4段,指导读好羿动作描写的语气。
(2)理清故事的经过,思考讨论:
①“九十九座高山”“九十九条大河”说明了什么?描写羿射日时的动作词语有哪些?
②文中“这个太阳害怕极了,慌慌张张地躲进了大海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③羿为什么留下了最后一个太阳?
4.齐读第7自然段,思考、讨论:
(1)羿射九日的结果是怎样的?
(2)指导学生圈出文中“从此”“渐渐”“重新”等词,感受羿射日的伟大。
5.羿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大英雄,你学了课文有什么想法,能说几句赞美他的话吗?
1.(1)理解“轮换”的意思,想象很久很久以前,十个太阳轮换照射大地,人们生活的状况。
(2)学生将收集到的有关材料在小组内说一说,看一看。
2.(1)学生边听朗读,边思考问题。
(2)学习比喻句的用法,理解比喻句的作用。
(3)绘制表格,理清故事的起因:十个太阳炙烤着大地,人类的日子很艰难。
3.(1)学生有感情、流畅地朗读第4段,读出羿射日一路的艰辛和不屈的意志,读羿射日的动作时,语气要高昂和热烈。
(2)学生边细读第4、5、6自然段,边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后,全班汇报。
4.学生齐读第7自然段。
(1)在文中画出羿射九日后的大地万物、人们恢复生机的句子。
(2)感受羿射日这一壮举的伟大。体会上古时代人类生活的艰辛,赞美了羿为看人民除害的大无畏精神。
5.学生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
6.按要求仿写句子。
(1)十个太阳像十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仿写一句比喻句)
(2)这个太阳害怕极了,慌慌张张地躲进了大海里。(仿写一句拟人句)
(2)羿想,没有了太阳,就没有了光明和温暖。(用加点词写一句话)
7.读下面的这句话,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土地渐渐滋润起来,花草树木渐渐繁茂起来,江河奔腾欢唱,大地上重新出现了勃勃生机。
三、总结课堂,生活感知。(用时:10分钟) 1.总结全文。
2.想一想: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英雄和烈士们用鲜血创造出来的,我们应该怀着怎么的心情去对待他们?又该如何为未来人类的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借助所学知识和课外资料,培养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奉献精神。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能进行自主的思考和感悟。这一节课的设计重点在于让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感悟。学生在读懂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培养学生对神话故事的神奇和丰富的想象产生兴趣,激发学生树立为人类的发展的作努力的远大目标。指导学生体会本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好处,感受羿这位英雄的伟大品质和为人类的幸福的不懈追求的精神。
《羿射九日》教学片段
◆以悟导读,以读促悟(教学重点)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夏天的时候,天气会非常炎热,那么如果天上是十个太阳一起炙烤大地的话,大家会是什么感受呢?
生:要被融化啦!
师:没错,大地万物、人类的日子非常艰难。我们一起来听朗读第2、3自然段感受一下。
(听朗读第2、3自然段)
师:“十个太阳像十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把太阳比作了大火球。
师:说得很对!运用比喻,把太阳比作大火球,既生动又形象,让人身临其境,感觉到太阳炙烤大地的炎热。写出了大地万物在太阳炙烤下生存非常艰难,这样一来,人们就急切需要一位英雄出来拯救世界,大家知道是谁吗?
生:羿!
师:没错,那么羿又是如何射下九日,拯救世界的呢?我们来请一位同学读读第4自然段。
(生读第4自然段)
师:嗯,读得很好!第4自然段中,翻过“九十九座高山”,蹚过“九十九条大河”,大家可以感受到什么?
生:羿射日一路的艰辛,还有他不屈的精神。
师:非常棒!大家再来读读描写羿射日时的动作的词语,感受羿这位英雄的神勇。
生:“登上”大山,“搭上”神箭,“拉开”神弓,“对准”太阳。
师:大家读得非常准确,朗读羿射日的动作时,语气要高昂、强烈。读出羿的那种大无畏的精神。好,接下来,我们来请一位同学读读第5自然段,看看:羿一共射下了几个太阳?剩下的太阳结果如何呢?
(生读第5自然段)
师:读得很棒!最后一个太阳“害怕极了,慌慌张张地躲进了大海里”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给太阳赋予人的情感,“害怕”“慌慌张张”写得生动逼真。
赏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本片段主要是通过以各种形式的朗读为主,教师引导为辅,让学生在读中品悟课文内容,入情入境,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和学习的乐趣。
8、《千人糕》教学设计反思精彩片段
6.千人糕
课题 千人糕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课通过爸爸给我讲述“千人糕”,让“我”明白了“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的道理,通过简单的对话向我们揭示了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主题。借助插图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生活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识字和独立阅读的能力得以培养。
学前准备 1.搜集有关食品、衣服、文具等物品的制作过程。(师生)
2.制作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9个字;掌握多音字“好、要、种、的、应、着”。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食品、衣服、文具等物品的制作过过程进而启发学生发现生活,培养观察能力。
学习重点 初读课文,理解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前准备 1.搜集生活中的食品、衣服、文具等物品的制作过程。(师生)
2.制作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用时:5分钟) 1.启发谈话,说说对我们生活中的衣服食品的制作过程,引入课题。
2.出示小物品制作过程的图片或视频,指导学生观察、发现。
3.揭示课题,板书课文题目。 1.学生自由交流对身边常用小物品的制作过程。
2.看过图片或视频后启发他们发现和思考。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用时:10分钟) 1.鼓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主认读生字。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生字词学习方法。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认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用生字组词。
4.指导学生书写。
5.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小组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3.仔细观察“我会认”中的生字,找出这些字的特点,并组词。
4.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出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
5.教师范写,学生观察、描红、临写。
6.小组成员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我会拼写词语。
wèidào( )
mǎimài( )
ɡānzhè( )
láodònɡ( )
ɡuǒzhī( )
tiáncài( )
jùyǒu( )
nénɡlì( )
2.我会给多音字组词。
三、整体感知,理清层次。(用时:20分钟) 1. 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
标出课文自然段,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思考问题:
(1)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2)借助插图,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指导学生理清课文。 1. 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本文一共有11个自然段。
(2)根据图片说明过程,包括大米种植、甘蔗和甜菜熬糖、烘烤、包装、送货、销售等。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理清课文内容。 3. 我会读。
米糕 特别 蔗糖 菜
销售 的确 算 磨
熬 摆填量词。
一( )稻子
一( )米糕
一( )种子
一( )甘蔗
四、总结,拓展。(用时:5分钟) 1.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 1.学生畅谈本课学习所得。
2.继续描红、临写、抄写词语,进一步巩固生字新词。
教学反思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导入题时采用了层层揭示的方法。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启发引导学生发现和思考生活。进而培养他们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能力。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发现生活的兴趣。
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并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巩固,导入课文。(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生字。
2.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3.导入新课。 1.学生读生字、新词。
2.学生交流课文内容。 5.近义词。
一定( ) 好奇( )
平常( )很多( )
仔细( )应该( )
劳动( )
二、精读课文,探究交流。(用时:25分钟) 教师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讲解。
(1)爸爸说的“千人糕”是一千个人做成的吗?它的真实意思是什么?
(2)为什么孩子在最后说“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
(3)文章通过米糕的制作过程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学生齐读课文,思考后回答问题。
(1)爸爸说的“千人糕”不是说米糕由一千个人做成,而是说米糕的制作过程中有很多工序,有很多原料,是许许多多的人共同劳作的心血。
(2)因为孩子听了爸爸的解说后明白了小小的米糕包含了千百人的劳动汗水,是经过很多人的劳动做成的。
(3)文章通过述说米糕的制作过程告诉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每样物品,因为哪怕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也倾注着很多劳动人民的汗水。 6.加偏旁,组新字。
未( )( )
甘( )( )
寺( )( )
云( )( )
头( )( )
十( )( )
采( )( )
角( )( )
三、总结课堂,生活感知。(用时:10分钟) 想一想: 我们穿的衣服、用的文具等,都经过了哪些制作过程? 学生可借助多媒体和网络为学生展示衣服、文具等身边物品的大致制作流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学习我认为有三个步骤,或者说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带领学生学习基本的字词和句子,积累字词,提高语文基础知识功底,培养语言说写能力,这是学习语文乃至其他科目知识的基础;第二步则是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涉及到的知识,如本文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米糕的制作过程,丰富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并启发他们发散思维寻找其它物品的制作过程。培养他们善于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及观察生活等能力;第三个目标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即通过学习文章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价值,所谓思维方式即启发学生原本固有的单一的思考方式,引导他们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为他们的思考开拓更广阔的空间。所谓精神价值,即通过学习文章让学生明白文章所要讲述的道理,在他们的脑中建立起一种价值观,指导他们将这种价值观融入到生活中去。我们想要孩子学到更多文化知识,但我们更注重的是提高他们的能力,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千人糕》教学片段
以悟导读,以读促悟(教学重点)
师:同学们你们刚看到课文题目“千人糕”时,你们以为什么是“千人糕”?
生1:就是要一千个人做好的蛋糕。
生2:就是很大很大的蛋糕,要一千个人才能做好。
师:好,原来大家的想法跟文中的孩子一样啊。那为什么后来爸爸只拿来了一块普通的米糕呢?
生1:因为爸爸要用这块普通的米糕给孩子讲米糕的制作过程。
师:对,那现在大家齐读第7到第9段。
(学生齐读课文7到第9段)
师:现在有哪位同学能说说米糕都有哪些制作过程?
生1:首先农民伯伯要种稻子,种稻子时要播种,浇水,加肥料,收割,再把大米煮熟。
生2:要用甘蔗汁、甜菜汁熬出糖,熬糖的时候要用到火。甘蔗、甜菜也要人种,又要播种、浇水、施肥、收割。
生3:做好后还要人包装、送货、销售。
师:非常好!那大家现在明白了爸爸说的“千人糕”是什么意思了吧。
生1:爸爸说的“千人糕”不是一千个人一起做的大米糕。而是说米糕的制作过程中,从大米到糖,到最终摆在超市里,需要很多人参与。
师:对,那我们身边的日常用品都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现在大家都来分享一下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信息。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信息,如纸和笔的制作过程。)
师: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后想到了什么?
生1:小小的一块米糕做出来真不容易啊。
生2:我们一定要珍惜我们身边的东西,因为他们都是经过很多人的劳动才做出来的。
师:很好,还有吗?
生3:我们要尊重劳动人民,因为它们的辛苦劳动才有了我们吃的和用的东西。
生4: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需要团结协作才能完成,所以我看到了团结的力量。
师:恩,很对现在让我们再读一遍文章。
赏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师生以问答为主线,通过观察、阅读、想象、讨论,让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勾勒出具体的画面,培养语感。学生在读读、想想、说说中,用心体验,用情表达,既感悟了语言,又进行了语言实践活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9、《千人糕》预习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
我会写:
能(可能)(能力)(能干)(本能)
桌(桌子)(书桌)(圆桌)(课桌)
味(味道)(香味)(味精)(回味)
买(买卖)(买书)(买菜)(收买)
具(工具)(文具)(玩具)(家具)
甘(甘甜)(甘草)(甘心)(甘愿)
甜(甜菜)(甜美)(甜瓜)(甜品)
菜(种菜)(青菜)(白菜)(炒菜)
劳(劳动)(辛劳)(劳工)(疲劳)
读一读,记一记
一定 也许 桌子 平时 难道
味道 就是 加工 农具 甜菜
工具 劳动 平平常常
多音字:
好 hǎo (好人) hào (好奇)
应 yìng(答应) yīng(应该)
的 de (好的)dí(的确)dì(目的 )dī(的士)
近义词:
好奇—奇怪 特别—特殊 平时—平常
味道—滋味 的确—确实
反义词:
特别—一般 平平常常—不同寻常
理解词语:
好奇: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
特别:与众不同;不普通。
的确:完全确实,实在。
句子解析:
1、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孩子急忙尝了尝,笑了:“这就是平常吃的米糕嘛!您给我买过。”
这里的“特别” 是与众不同的意思。这是孩子对千人糕的另一种理解。
“笑了” 说明孩子的不以为然的心理。
千人糕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无论从样子还是味道都很普通。
2、孩子听了爸爸的话,仔细想了想,说:“爸爸,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
“的确应该” 说明孩子觉得千人糕的名字名副其实,赞同爸爸的话。因为一块看似普通的糕,需要很多人付出劳动。
课文分析:
《千人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
本课文讲了千人糕名字的来历,通过爸爸和孩子的对话,讲述了千人糕是由很多很多人共同劳动才做成的,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千人糕”中的“千人”是泛指,不是恰好一千个人,而是许许多多的人,这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的“千万”一样的,是虚指,意思是很多很多。文章讲述千人糕名字的来历,主要是告诉孩子们,在我们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不是孤立有存在的,一个产品需要众多的人参与劳动,需要我们大家团结一心,共同协作才能完成。
问题归纳:
1、千人糕的含义是什么?
“千人糕”的含义是一块平常的糕却包含着许许多多的人的劳动。
2、“爸爸,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读了孩子的话,你想到了什么?
一块平平常常的糕做起来都如此不易,都需要千千万万道工序,许多人的辛勤付出,才能摆到人们面前。看来,世界上任何东西都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劳动才能创造出来,我们应该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课文主题:
本文是一篇哲理小故事,从爸爸和孩子吃“千人糕”的对话,阐述了一个大道理,告诉我们每一件物品的制成都包含着很多人的劳动,我们要勤俭节约,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关于团结协作的谚语俗语:
人心齐,泰山移。
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水涨船高,柴多火旺。
一块砖头砌不成墙,一棵树木长不成林。
一根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根竹竿容易弯,十根竹竿难折断。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练一练:
写一写爸爸妈妈教育你的一件小事,注意运用语言描写。
示例:爸爸对我非常严厉。做作业时,只要我犯了和以前同样的错误,他就会眉头一皱,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呀,女儿,这道题做错了,已经犯第二次了,下次再犯就要打屁股了!”说完就反复给我讲解,耐心的样子让我很感动。
课后习题答案:
1、默读课文。借助插图,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参考答案:要经过种植水稻、铁匠打制农具、工人制造化肥、收割水稻、把大米磨成粉、农民种甘蔗、甜菜、烧火,加糖制作、工人包装米糕、送货、销售等劳动。
2、我们穿的衣服、用的文具等,都经过了很多人的劳动,举个例子说一说。
示例:我们穿的棉布衣服,需要农民伯伯种植棉花,采摘后要有工人来加工棉
花,再纺织成线,用线织成布匹,裁剪缝制成衣服,还要包装、运输,销售等。
图文解读
同步练习1
同步练习2
一、根据拼音写词语。
二、填一填。
( )的味道 ( )的糕
( )地问 ( )地想
三、课文综合阅读。
爸爸接着说:“糖呢,是用甘蔗汁、甜菜汁熬出来的。甘蔗、甜菜也要有人种。熬糖的时候,要有工具、还得有火……就算米糕做好了,还得要人包装、送货、销售,这些又需要很多人的劳动。”
1.选择正确的答案。
“千人糕”里面的糖是怎么来的?( )
A.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
B. 是用甘蔗汁、甜菜汁熬出来的。
C.是到商店里买来的。
“熬糖的时候,要有工具、还得有火……”这个句子中省略号表示( )
A.作者不想往下写了。
B.糖熬出来的还需要很多人的劳动。
C.千人糕需要很多人的劳动。
3.这段文字中,“爸爸”说的话里一共有几句话?
四、观察下面词语特点,看你能不能写出几个来。(至少三个)
平平常常
、 、
答案
一、 不能 甘甜 劳动 菜汁 工具
二、
( 特别 )的味道 (平平常常)的糕
( 好奇)地问 (仔细)地想
三、1. B 2. B3.3
四、示例:高高兴兴 千千万万 干干净净 明明白白
10、《千人糕》生字笔顺组词等知识点归类及同步练习附答案
一、写字表生字笔顺
二、田字格里的生字及组词
能(才能 能干 可能)
桌(课桌 桌椅 书桌)
味(气味 味道 香味)
买(买菜 买卖 买书)
具(工具 具体 玩具)
甘(甘甜 甘苦 甘心)
甜(甜润 鲜甜 香甜)
菜(买菜 油菜 种菜)
劳(劳动 劳作 劳苦)
三、多音字
好 hǎo (好人) hào (好奇)
应yìng(答应)yīng(应该)
的de(好的)dí(的确)dì(目的 )dī(的士)
四、近义词
好奇—奇怪 特别—特殊 平时—平常
味道—滋味 的确—确实
五、反义词
特别—一般 平平常常—不同寻常
六、课文分析
本文通过爸爸让孩子吃“千人糕”,让我们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七、课后习题
默读课文。借助插图,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参考答案:要经过种植水稻、收割水稻、把大米磨成粉、加糖制作等劳动。
我们穿的衣服、用的文具等,都经过了很多人的劳动,举个例子说一说。
示例:我们穿的棉布衣服,需要农民伯伯种植棉花,采摘后要有工人来加工棉
花,再纺织成线,用线织成布匹,裁剪缝制成衣服。
每课一练及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uō zi cái néng
( )( )
mǎi mài gān tián
( )( )
qín láo jiā jù
( )( )
二、按样子写词语。
许许多多(AABB)______、_______、______
一心一意(ABAC)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彤彤(ABB)_____、______、_______
三、比一比,再组词。
具( ) 买( ) 味( )
真( ) 卖( ) 沫( )
四、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 )米糕
一( )甘蔗
一( )野菜
一( )种子
一( )桌子
一( )水
五、数笔画填空。
“能”共 画,第5画是 ,组词 。
“桌”共 画,第5画是 ,组词 。
“甜”共 画,第3画是 ,组词 。
“劳”共 画,最后1画是 ,组词 。
六、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急——( )忙——( )
仔细——( )
买——( )甜——( )
平常——( )
七、阅读短文,按要求作答。
春蚕
春蚕(cán)是有事业心的,居(jù)里夫人就是把整个身心都献(xiàn)给科学和人类进步事业的人。她以毕生精力研究(yán jū)了镭(léi),建立了崭(zǎn)新的放射(shè)科学,成为核(hé)物理(wù?lǐ)的开拓(tuò)者。为着崇(chóng)高的事业,细心,耐(nàn)心地工作着,把一切献给人民,这就是春蚕的品格,这就是令人感动的居里夫人的品格。
1.从短文中找出与下列意思相近的词,填在括号里。
一生——( )
开创——( )
高尚——( )
2.( )和( )有着相同的品格,这种品格就是( )。
参考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桌子 才能 买卖 甘甜 勤劳 家具
二、按样子写词语。
AABB:平平常常 仔仔细细 认认真真
ABAC:十全十美 无边无际 百发百中
ABB:亮晶晶 金灿灿 绿油油
三、比一比,再组词。
具 家具 买 买花 味 气味
真 真假 卖 卖货 沫 泡沫
四、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量词。
块 根 棵 粒 张 滴
五、数笔画填空。
“能”共 10 画,第5画是 横 ,组词 能够 。
“桌”共 10 画,第5画是 横 ,组词 桌椅 。
“甜”共 11 画,第3画是 竖 ,组词 甜饼 。
“劳”共 7 画,最后1画是 撇 ,组词 劳动 。
六、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缓 闲 马虎 卖 苦 突出
七、阅读。
1.毕生 建立 崇高
2.春蚕 居里夫人 切献给人民的高尚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