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斑羚飞渡教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学习过程)
温馨提示:体型大小如山羊,但无胡须。体长110~130厘米,肩高70厘米左右,体重40~50千克。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南及西南诸省区 生活于山地森林中,单独或成小群生活。多在早晨和黄昏觅食活动,一般在固定的范围内。极善于跳跃、攀登,在悬崖绝壁和深山幽谷之间奔走如履平川,即使纵身跳下10余米高的深涧也安然无恙。
雌兽的怀孕期为6~8个月左右,每胎产1仔,有时产2仔。哺乳期为2个月。1.5~2岁时性成熟。寿命为15~17年。由于乱捕滥猎,斑羚的数量日趋下降。
一、预习导学
1、听写生字、生词。
2、复述课文内容(重点是飞渡的过程)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不看动物世界?
生;
师: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讲一个动物世界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西藏,一天,一只肥硕的藏羚羊被猎人发现了。奇怪的是他并没有逃跑,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猎人,然后冲着猎人前行两步,两条前腿一弯,扑通跪下了。与此同时,两行长泪从他的眼中流了出来。猎人呢,并没有被他的怜悯所打动。枪声响起,藏羚羊应声倒地,到最后仍是跪拜的姿势,两行泪迹仍然清晰的流着。
同学们,请同学们猜猜看,藏羚羊为什么下跪,是怕死吗?
不是
师:随着猎人对他的开膛扒皮,一切便真相大白了,。原来,在这只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地卧着一只小藏羚羊。他已经成形了。显然,藏羚羊之所以弯下笨重的身体给猎人下跪,是在祈求猎人保全自己孩子的一条性命啊???
师;我被这慈母的跪拜深深地震撼了。可见,在动物的世界里,
也充满了浓浓的亲情与厚意。
师:今天,我么么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斑羚飞渡》,再一次将这动物世界中感人肺腑的一幕呈献给大家。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动人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复述课文内容(重点强调怎么飞渡过去的,学生复述完以后,赏析FLASH,电脑演示飞渡的全过程)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斑羚飞渡的悲壮美,课文中的第几段把斑羚飞渡的过程写的最具体?是不是课文中的第九段?(这样悲壮的一幕,作者是怎样把他写的生动、真实、感人呢?)我们一块来赏析这一段。(课文中的第九段之所以把斑羚飞渡的悲壮美写的如此)
(三)质疑,交流,探讨课文第九段。
1.找出主要的动词。找出运用修辞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
师;这些动词那你写得好,不用这些动词或者换掉好不好。
生:不能。
师:对,这些动词能够把斑羚飞渡的过程具体而又生动。那么再读这些动词的时候应该怎么样?(生:重读)
师;谁愿意来读一下,突然,半大的斑羚朝前飞奔起来,----------等于是一前一后,一高一低。
教师评价学生朗读的内容
师:又写了哪些比喻句呢?
生:读出比喻句。
第一个: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就像他在一块跳板上,他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奇迹般的再度升高。老斑羚就像燃料已烧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不,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它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这一句把老斑羚比喻成了火箭残壳,比喻成了笔直坠落的鸟。我觉得很好,也很容易理解。火箭残壳的作用就是把卫星或者飞船送入太空的,把老斑羚比喻成火箭残壳,就是赞扬了老斑羚的精神,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斑羚,把死留给了自己,宁愿粉身碎骨。再就是把老斑羚比喻成了
笔直坠落的鸟,尤其是“坠”这4个字,可见动作很快,很突然,老斑羚死的非常的惨烈,付出的代价非常大。
师:同学分析的很好,抓住关键词语来解释这句话,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第二个:当一老一小两只斑羚飞渡的时候,当老斑羚的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时,刚好处在跳跃弧度的最高点,就像两艘宇宙飞船在空中完成对接一样。把老斑羚、小斑羚在跳跃的过程比喻成两艘宇宙飞船对接的过程。可以看出斑羚们动作的娴熟,技术的高超。我认为有2个原因:第一,斑羚们本身是一种跳跃的动物,跟平时的积累有关。第二,斑羚们想法是一致的,老斑羚们自己想把动作做完美些,一心想把小斑羚们送到对面,小的斑羚们想决不辜负老斑羚的一片苦心,希望也要生存下去。因为想法一致,都想完成种族的延续,所以动作如此娴熟,高超、完美。
师:说的非常好。(对斑羚们跳跃高度,衔接的时间,把握的事恰到好处。由此可以看出跳跃技术的娴熟、高超,更重要的是思想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就像一个班集体,如果小组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想给小组赢分数,那他就会不会认真完成作业,会不会好好预习呢?生:会。一个小组是这样,一个班级也是这样,对于祖国的大家庭更是这样。这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团队精神。)
师:同学们,都说的非常棒,分析的很透彻。言为心声,在这段描写中,表现了作者一种怎么样样的感情。
师:敬佩、惊讶、赞叹(怎么样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呢,老师指定学生朗读,从突然到最后,注意要配上音乐。)
师:打动同学们的不仅仅是的朗读,关键是老斑羚们的精神。
课文中还有那些动作、行为打动了你?
生:
师:总之,老斑羚们从容选择死亡的舍己为人的精神足以让我们顶礼膜拜。而那头成功的指挥了这次飞渡的镰刀头羊更让我们由衷的钦佩。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2段,看一下镰刀头羊选择了什么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生:同读最后2段。
师;他是怎样自杀的?
师:同学们,这动物世界里及其悲壮的一幕的确让我们目瞪口呆,令我们意想不到,学了这篇文章后,你的感受是什么?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三、拓展延伸
学了这篇文章后,你的感受是什么?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结尾:把同学们刚才所写的,所说的,大家都付诸行动的话,我们的世界一定是最美的人间。
学后记<教后记>
2、《斑羚飞渡》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品味语言,畅谈感受,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关注详略,体会描写,多角度、深层次地探究课文主题。
3、学习精神,提高认识,学会善待,理解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中所蕴含的强烈情感。
2、理解并学习斑羚在危急关头表现出来的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3、引导学生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善待动物,善待生命。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熟悉主要情节,赏析探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昨天,冯骥才先生用他细腻的笔把我们带入到人鸟相亲的美好境界中,我们无不为信赖所创造的境界沉醉、折服。可是你们知道吗?在西南山区,正有一群生性温顺的斑羚,被猎人赶到了绝境,在这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它们会作出怎样的举动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沈石溪的《斑羚飞渡》,用心感受伤心崖上那惨烈的一幕。
二、有情朗读,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自由地朗读课文,请用一个词来概括你的阅读感受。
(悲壮、惨烈、神奇、震撼人心、发人深思……)
2、请用一句话来概括故事内容:
描绘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族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难的壮举。
3、斑羚陷入了怎样的绝境?
(前是悬崖后有追兵的绝境;进退维谷)
4、是谁想出了脱险的办法?文章从哪些方面对它进行了描写?
(镰刀头羊;神态、动作、声音、外貌)
三、再现“飞渡”,故事复述
1、齐读第9段后复述情节:
在你的心目中,斑翔飞渡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能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而又充满感情的给大家复述一下吗。
复述要求:注意飞渡动词和细节。
2、根据自己的理解在纸上画出飞渡示意图,请有绘画才能的同学到黑板展示。
四、品读赏析(上)
1、文中哪个情节让你印象最深刻?说说理由。
2、头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的行列,后来为什么又走到老年斑羚的队伍里了?从全文来看,镰刀头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顾全大局;富有智慧、从容镇定、有组织和领导能力、视死如归)
3、文中在飞渡前后,多次描写彩虹,有什么作用?
文中写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是斑羚身陷绝境时彩虹出现,二是斑羚飞渡时彩虹相映,三是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
彩虹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渲染一种神秘色彩,并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二是烘托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三是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五、课堂小结:
斑羚在逆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气、智慧和牺牲精神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也引起了我们人类的深思,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文章精彩的写法,多角度探讨文章主题。
六、作业:
当镰刀头羊成功指导飞渡后,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时,它会想写什么?请展开想像,描写他的内心活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写法,合作探究主旨
一、交流作业,各组推选好的习作全班交流。
二、品读赏析(上)
1、文中除了多次描写彩虹,也多次写到了羚羊的叫声,每次叫声都有什么含义?
(1)一只老斑羚哀咩一声,是临死的悲哀。
(2)镰刀头羊A、悲哀地咩了数声,表示自己也无能为力。B、“咩——咩”的吼叫,召唤母羚羊回来;指示飞渡的决策,并要求分列。C、悲怆的轻咩一声既是忧伤的叹息,又是召唤补充死亡队伍的命令。
(3)一只公斑羚示意性地咩了一声,是招呼一只半大斑羚出列试跳。
(4)半大斑羚兴奋的咩叫,是获得新生的喜悦。
2、七八十只斑羚,有三四十对,作者是怎样描写这次飞渡的?
作者采用详写一对,略写其他的方法,清楚而重点突出地写出了这群斑羚飞渡的情景。“老斑羚”和“半大斑羚”的试跳情景写得特别详细,使我们对飞渡的惊险和壮烈感受真切。叙述中又加进作者的悬念,再写飞渡情景,更出人意料,产生惊心动魄的效果。
三、探究主旨
1、“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为何说那座桥是“用死亡做桥墩”?
明确:因为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的斑羚身体为跳板完成飞渡的。是这些必死的斑羚组成了新生的桥,所以说是“用死亡做桥墩”。
2、“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耍滑头的老斑羚回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遗憾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为什么让“我”震惊.?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参考:“我”是个猎人,参照人类在此种情景下常有临阵脱逃的表现,所以震惊。想到动物精神的高贵和人类行为和思想的不光彩。
3、在这群斑羚的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迫切学习的金子般的东西呢?
明确:牺牲精神、团队精神、视死如归的精神,以及智慧、尊严,对生存权利的渴求……
4、导致这场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人类的欲望和自私、人性亮点的失落等。
四、小结
在读这个凄美故事时,我们无不被那壮烈的场景所震惊。从中我们读出了斑羚的自我牺牲和对生命的礼赞,我们懂得任何生物都有它生存的权利,我们在珍惜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利。请记住动物世界拍摄者金•沃尔哈特的话吧:所有的动物都有它们的尊严,如果我们能得到动物的理解和喜爱,那将是我们人类的荣誉。
板书设计:
斑羚飞渡
沈石溪
起因:斑羚身陷绝境(1-4)
发展:峰回路转,准备飞渡(5-8)
高潮:试跳成功,全体飞渡(9-16)
结局:头羊从容赴死(17-18)
3、必修(一)文言文单元(一)教学案(苏教版高三必修)
教学目标:
1、复习内容:《劝学》、《师说》
2、掌握积累“劝、绝、假、望、闻、师、传”等实词和“于、而、之、其、则、焉”等虚词
3、掌握常见的特殊句式
4、背诵《劝学》、《师说》
5、建立作文素材库——课内外素材超级链接
教学重点:
1、掌握积累“劝、绝、假、望、闻、师、传”等实词和“于、而、之、其、则、焉”等虚词。
2、掌握常见的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背诵《劝学》、《师说》
教学方法:知识梳理、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知识梳理
一、字音
木直中()绳槁暴()参省()跬()步
句读()郯()子老聃()以贻()之
锲()而不舍李蟠()跂()而望矣
二、实词积累
1、通假字
写出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1)木直中绳,以为轮(2)虽有槁暴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6)或师焉,或不焉
2、一词多义
解释下面句子中多义词的词义。
(1)劝
①劝学②果行,国人皆劝
③劝君更尽一杯酒
(2)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以为妙绝④佛印绝类弥勒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③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4)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③先达德隆望尊④适冬之望日前后
(5)闻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博闻强志
③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④初闻涕泪满衣裳
⑤以勇气闻于诸侯⑥扫后更闻香
(6)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不耻相师④或师焉,或不焉
⑤吾从而师之⑥齐师败绩
(7)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舍相如广成传舍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⑤朔气传金柝
3、词类活用
找出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名词作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名词作动词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②吾师道也
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3)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其曲中规
(4)意动用法
①吾从而师之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③而耻学于师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4、古今异义
找出下面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金就砺则利(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3)假舆马者(4)蚓无爪牙之利
(5)古之学者必有师(6)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8)吾从而师之
(9)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1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三、虚词归纳
解释下面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于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④耻学于师
⑤不拘于时⑥其皆出于此乎
(2)而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3)之
①择师而教之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⑤句读之不知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⑦蚓无爪牙之利⑧君将哀而生之乎
(4)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④余嘉其能行古道
⑤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⑥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则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焉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②或师焉,或不焉
③且焉置土石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四、特殊句式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师不必贤于弟子(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5)不拘于时,学于余(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五、名句名篇
(1)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故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4)锲而舍之,;,金石可镂。
(5),不能十步;,功在不舍。
(6)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7)古之学者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终不解矣。
(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9),。,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六、超级链接
1、素材储备
名言名句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5)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素材挖掘
素材1:孔子韩愈
适合话题:借鉴
千古江山,百代风流,大浪淘尽后浮在水面上的名姓与容颜,依旧生动,依旧臻若群星。坐在车上踽踽而行的是孔老夫子,他高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马鞭一指便向世人道出了行路者的智慧所在;韩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一篇《师说》便让学习借鉴的美德流传千古。
素材2:荀子
适合话题:凭借
荀子也曾说过:“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也正应了中国一句古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的经验、方法,我们可以拿来,化作已有,去巧妙运用,一定会事半功倍。
素材3:《劝学》
适合话题:持之以恒、用心专一
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成大事。《劝学》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句子,论证了做事情要学会持之以恒的道理。荀子在《劝学》中还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是古往今来一切成大事者的成功金律。越王勾践之所以能够东山再起,复国雪仇,就是因为他心无旁骛。王安石曾经说过:“有志者事竟成。”但是应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4、必修(一)文言文单元(二)教学案(苏教版高三必修)
教学目标:
1、复习内容:《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
2、掌握积累“如、属、固、适、异、穷、引、若”等实词和“于、而、之、其、以、为”等虚词
3、掌握常见的特殊句式
4、背诵《赤壁赋》
5、建立作文素材库——课内外素材超级链接
教学重点:
1、掌握积累“如、属、固、适、异、穷、引”等实词和“于、而、之、其、以、为”等虚词。
2、掌握常见的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背诵《赤壁赋》
教学方法:知识梳理、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知识梳理
一、字音
窈窕()冯()虚扣舷()嫠()妇愀()然
酾()酒横槊()枕藉()渔樵()僇()人
施施()而行岈()然若垤()若穴斫()榛莽
衽()席攒蹙()
二、实词积累
1.通假字
写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举酒属客(2)冯虚御风
(3)举匏尊以相属(4)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5)击空明兮泝流光(6)自余为僇人
(7)梦亦同趣
2.一词多义
(1)如
①纵一苇之所如②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③熟视之,自以为不如④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⑤甚如饥寒⑥海内晏如
(2)属
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名属教坊第一部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固
①固一世之雄也②雍州之地,殽函之固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④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4)适
①始适还家门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③少无适俗韵④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
(5)异
①始指异之②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6)穷
①入深林,穷回溪②馋人间之,可谓穷矣
③穷则独善其身④庞涓自知智穷兵败
⑤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⑥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7)引
①引壶觞以自酌②将军夜引弓
③相如引车避匿④引以为流觞曲水
3.古今异义
①白露横江,水光接天②于是饮酒乐甚
③凌万顷之茫然④攒蹙累积
⑤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⑥到则披草而坐
⑦是岁,元和四年也⑧游于是乎始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歌窈窕之章②顺流而东也
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④卧而梦
(2)名词作状语
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②日与其徒上高山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
(4)使动用法
①舞幽壑之浅蛟,泣孤舟之嫠妇
(5)为动用法
①哀吾生之须臾
(6)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萦青绕白
(7)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正襟危坐②渺沧海之一粟
③不知东方之既白④始指异之
⑤穷回溪
三、虚词归纳
(1)于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④托遗响于悲风
(2)而
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③耳得之而为声④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⑤而莫得其涯⑥觉而起,起而归
(3)之
①纵一苇之所如②凌万顷之茫然
③扣舷而歌之④倚歌而和之
⑤哀吾生之须臾⑥苟非吾之所有
(4)其
①而不知其所止②其声呜呜然
③何为其然也④方其破荆州
(5)以
①醉则更相枕以卧②故为之文以志
③举匏尊以相属④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⑤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⑥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6)为
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④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四、特殊句式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月出于东山之上
(5)何为其然也(6)客有吹洞箫者
(7)因坐法华西亭(8)则又何羡乎
(9)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五、名句名篇
(1)其声呜呜然,,。,。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而未尝往也:,
。
(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
(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哀吾生之须臾,。
(5)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六、超级链接
素材挖掘
素材1:《赤壁赋》
适合话题:自然与心灵、感悟自然
苏东坡在遭贬放逐、政治失意之时,寄情于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感悟大自然所包含的生命真谛,把独特的体验升华为独创性的审美意象,从而拥有了宁静旷达、超然物外的诗意人生,表现了作者高远的情志。
素材2:苏轼
适合话题:逆境
北宋苏东坡,一桩“乌台诗案”,令其仕途由盛而衰,贬走黄山,正是他在逆境中毫不气馁,夜游赤壁,放歌慨叹,吟咏出千古绝唱前后赤壁,终从黄山突围,走向文学巅峰。
素材3:柳宗元
适合话题:征服自己
遭受贬谪的柳宗元,心情郁闷、痛苦,但他强迫自己去游赏,去忘却。终于,他战胜了自己,心情解脱出来。假设柳宗元在政治的失败的一度消沉中,每天不思进取,如行尸走肉,不去思考,不去奋斗,他就不会为我们留下光辉的《永州八记》以及脍炙人口的诗篇。正是因为他要求、强迫自己,征服自己,让自己从一度消沉中解脱出来,去寻找希望,才终于找到了出路。可见,征服自己是成功的保证。
5、《斑羚飞渡》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江阴市徐霞客中学说课人:蒋松
一、课文定位: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斑羚飞渡》
《斑羚飞渡》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编选了《珍珠鸟》、《斑羚飞渡》、《华南虎》、《马》、《狼》等五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类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让我们懂得如何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谐相处。本文(斑羚飞渡)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让每个读者受到了精神的震撼。因此本文除了可以让学生懂得要保护动物,与自然和谐共处之外,还可以让学生感悟动物身上的可贵的自我牺牲精神。
二、本文的教学目标
基于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以及它在本单元的中的地位。我确定了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能简单地复述出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范读、朗读,感悟、体会,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思路,理解蕴涵的思想感情。
B、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本文记叙斑羚自救时细腻的笔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感悟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B、联系生活,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培养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观念。
以上几个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几个指导思想: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3、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同时我根据这几个《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了重点和难点;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故事情
5、难点:体会文章真切细腻的描写中蕴含的强烈的情感、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为了更好的达成上面的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我在教学手段方面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加多媒体辅助相结合的方式
第一、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文《斑羚飞渡》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在教授本文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第二、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充分开发利用多种教学资源的要求,我选择采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使学生更具体,更直观的了解斑羚飞渡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中的斑羚以及斑羚飞渡的过程如果仅仅凭空想象,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讲是有较大难度的,不利于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的中心,;
第三、根据新课程标准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要求,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尽最大可能的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
2、学法:在确定了这几种教学手段的基础上,我再根据《斑羚飞渡》这一课文的特点以及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我选择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法进行学习。
第一、《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第二、《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且更能促进学生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讨论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
四、教学程序
基于既定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选择了这些教学手段和学习指导方式,下面我侧重讲一讲运用这些手段和方法的具体操作过程。
1、设计思路及程序
第一、导入: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讲述汶川地震中谭千秋用自己的双臂护住四个学生的事例,然后请一两个学生谈谈感受,再导入新课:人类在危机关头由于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那么在动物界呢?会不会也有类似的这种高贵的自我牺牲呢?
设置疑问,引发学生思考,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让学生进入角色,初步感知在生死危机关头的那种自我牺牲精神。
第二、第一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藏羚羊幻灯片及文字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藏羚羊,带着对藏羚羊的初步印象,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布置任务,朗读完之后能简单的从不同的角度复述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根据《新课标》中“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要求来完成教学目标一。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步,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请学生自由谈:
1、读完课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你在回想课文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这篇课文最为精彩的部分当数惊心动魄的斑羚飞渡的场景,运用多媒体辅助,播放斑羚飞渡动画。并让学生有感情的读飞渡场景,请加以简要评述
这主要是让学生能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根据《新课标.》中“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同时也让学生自主探究了羚羊试跳过程中细腻的笔触。这一过程主要完成教学目标二。
第三步;在完成了教学目标一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深入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的更深层的内涵,于是我运用多媒体手段,先后分别出示彩虹的幻灯片,以及镰刀头羊的幻灯片,让学生思考彩虹的作用,以及镰刀头羊在飞渡中的作用和他这一形象的意义。
通过多媒体出示“动物之间人性化的温情的场面”的幻灯片,请大家用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联系实际,共同谈谈这篇文章的主旨,谈谈内心起伏。并由代表发言。完成教学目标三中的第一个。感悟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在让学生理解斑羚的这种自我牺牲精神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出示“动物惨遭杀害的图片”让学生共同探讨,采用互助合作探究的方式谈感想,谈如何去做。联系生活,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培养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观念完成教学目标三的第二个目标——联系生活,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培养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观念
到这里可以说,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主体都有了一个较为具体的理解,为了更好的巩固这一教学成果,我设计了如下的课余作业,谈谈《斑羚飞渡》这篇课文给你怎样的启示?进一步思考本文的社会现实意义。
《新课标》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五、反思其他具体注意点:
1、飞渡场景中一些修辞手法的赏析,运用,
2、彩虹的烘托手法的理解;
3、环境描写的作用
4、教师以引导为主,以学生为主体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六、板书设计
斑羚飞渡
老斑羚=======================自我牺牲精神
彩虹→烘托
以上是我讲授斑羚飞渡这篇课文的大致思路,其中或许还有一些不足和错误,希望各位领导专家同行多提宝贵建议,批评指正
6、《斑羚飞渡》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
《斑羚飞渡》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课文都是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本文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让每个读者受到精神的震撼。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题。
2、能力目标: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深入分析,探究动物身上折射
的可贵品质,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
3、情感目标:探究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强
化学生珍爱动物,善待动物生命的意识。
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故事情节上,难点放在体
会文章真切细腻的描写所蕴含的强烈情感上。
二、说教法: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学,在学中悟。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说程序
(1)、导入:同学们,在自然界中,许多动物都要通过团结协作才能够生存。就连凶恶的狼在捕食时,也要互相协作才能获得食物。(多媒体展示群狼捕食图)今天我们来看看沈石溪笔下温顺的斑羚面对困境时上演了怎样的一幕呢?
(此导语以类似的情景展现,营造氛围,有利于学生情感投入,同时也直切题意。)
(2)、整体感知:
1、听录音,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
2、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谁能生动的复述这个故事。
(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读,初步感知课文,复述课文内容,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印象,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协作质疑
默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全班交流。
(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4)、品味赏析
1、分析欣赏斑羚飞渡的情景:
配乐朗读课文片段,同时课件演示一对对斑羚飞渡的情景,让学生形象的感受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
2、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感动是恒久的,带给我们的感悟是丰富的。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同桌合作。
(此环节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从表层深入到里层,多角度地看问题,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
(5)、拓展延伸
1、现在请把你对本文的深刻感悟凝聚成简练的一句话。要求学生在本子上试写,再发言。
2、引导学生回忆讲述生活中看过或听过的与本文类似的故事,要求叙述清楚、准确、突出重点。
(把学生的视野从课内引向课外,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6)、师生小结
首先学生自发的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
(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7)、作业设置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这样一份作业:
同学们,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试给狩猎队写封信,谈谈你的看法。
(本作业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出发,唤起学生动物保护的意识。)
7、《斑羚飞渡》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目标:
1、学生积累字词知识。
2、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描绘一群斑羚飞渡悬崖的场面。
3、了解作者热情赞扬的动物可贵的种族精神和整体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故事情节,感受斑羚的精神。
教学难点:如何关注自然、关注生活,从自然和生活中学到生存的经验。
学习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简介作家、作品
2、介绍斑羚
3默读课文,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标记出来并站起来告诉同学们。
4分组讨论,斑羚飞渡经过几个过程?分别是什么?
5你来讲故事,讲讲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6小组讨论,文章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满感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课文片段,并说一说你为什么而感动。
课堂检测
1、给括号前面的字注音
戛()洛山对峙()山涧()哀咩()
坠()落斑()斓参差()蹿()跃
2 解释下列词语
迥然不同:
略胜一筹:
进退维谷:
3写一写,你认为人类应该怎样与动物和谐相处?
二学习研讨(第二课时)
1斑羚为什么要飞渡?
2细读文章最后一段,谈谈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启示?
3课文第二段的作用是什么?
4镰刀头羊是这场飞渡的组织者,文中重点写了它的哪些表现?谈谈你对镰刀头羊的印象。
5文中出现了几次彩虹?每次出现有什么意义?
6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受触动的语句,并谈一谈受触动的原因。
7镰刀头羊的结局如何?你对头羊的态度是怎样的?请把你的真知灼见谈出来。并说一说,你为什么感到震惊?
三、拓展训练
1写一写
请你给掉下悬崖的老斑羚写几句悼。
请你给飞渡过去的小斑羚们写几句你最想说的话。
请你给猎人们写几句你最想说的话。
2说一说
在这篇文章中,人充当的到底是怎样一种角色呢?
四练笔
1写一段生活中你曾见过或是做过的保护小动物或是残害小动物的故事。(第一课时作业)
2以“我看《斑羚飞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第二课时作业)
8、教学案一体化《人生寓言(两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禀告、皎洁、审美、闲适、慧心、落难、心旷神怡、得失之患、险象迭生”等词语。
2、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概括寓意。
3、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和《落难的王子》构思的奇妙。
4、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5、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教学重、难点:
1、诵读。
2、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3、理解《白兔和月亮》对人类的讽刺意味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读与点拨结合法、延伸积累法
教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情景)链接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学导航】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出示重点字词,读音及解释
2、寓言的含义、主题
3、作者简介
【师生探究】
教师让学生到黑板前注音。
根据学生阐释的寓言的含义予以补充: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自学导航】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带着以下问题思考: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师生探究】
教师走下讲台指导个别朗读水平不好的学生,鼓励其敢于自我展现。
对于以上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在学生答案的基础上完善,并适时总结寓意,结合学生现实生活,给予他们以实际的生活意义。
【自学导航】
体味感知: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探讨研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师生探究】
对于学生找出的优美语言及喜欢的正确的理由,教师予以肯定和鼓励。
教师教授给学生分析课文的方法,具体结合探讨研究的问题,力求学生掌握方法。
【自学导航】
拓展延伸:
1、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师生探究】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以不同的评价与鼓励。结合同学自身,深入理解生活中的得失之患,能从中得出有益的影响。
三、【即时训练】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心旷()神怡风韵()险象迭()生金窖()泯()厄()运得失之患闲适
2、请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完成下列填空,使其成为合情合理的完整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独具审美的慧心。
(2)__________________皎洁的月色。
(3)__________________无忧无虑的嬉戏。
(4)_______________心旷神怡地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不愧是_______________的行家。
(6)__________________各具风韵。
(7)__________________举世无双。
(8)__________________一扫而光。
(9)__________________闲适的心情。
(10)__________________乌云蔽月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心痛如割。
(12)__________________险象迭生。
四、【课后作业】
1、记住生字词,会默写。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知识(情景)链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二、【自学导航】
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思想上令人发省,而且在情节安排上也值得我们学习,具有普遍的意义。大声朗读课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师生探究】
结合分析《白兔与月亮》寓意的方法研究课文,力求让学生自行理解,教师只是起辅助作用,在程度上予以加深。
【自学导航】
学生再度课文,思考品味:
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到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师生探究】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可以有不同意见。教师根据不同说法,用不同方法解释层次不一样的学生的想法。
【自学导航】
问题探究:
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便偏故事情节有何用意?王子落难你认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3、“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
4、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5、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师生探究】
对于以上问题,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让其结合自身深入体会文章蕴含的深意。教师予以引导,以求对同学们的实际生活能有指导意义。
【自学导航】
与《白兔和月亮》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在主题上、情节上、表达方式上进行比较:
【师生探究】
师生共同总结:
1、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则主要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后则主要写人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两篇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以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自学导航】
体验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于我们应怎样对待?
2、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3、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坚强的意志?
【师生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答案及对课文的体会总结: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三、【即时训练】
1、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本文体裁为_________,《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落难的王子》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 。
2、片段作文训练:《居安思危》要求字数100左右,时间7分钟左右。
四、【课后作业】
1、完成剩下的“研讨与练习”
2、熟练朗读课文
3、作文《在逆境中成长》,字数不少于600字。
9、七年级下册《斑羚飞渡》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斑羚飞渡》教学范例
教学目的:
1、了解斑羚在危急关头的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2、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平共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故事情节。
难点:体会文章真切细腻的描写中蕴含的强烈的情感。
教学手段
多媒体powerpoint
教学课型
1.自读课
2.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斑羚的一些知识(幻灯片)
二、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1、听录音朗读课文(12.25分钟)
2、用笔勾画生字词。
3、自由读课文,然后找同学复述课文
4.细读全文,生动地复述这个故事。
三、熟读全文,结合复述的内容划分课文结构层次。(幻灯片)
第一部分(1—2)交待了一群斑羚被逼到伤心崖的绝境上。(飞渡前)
第二部分(3—16)写镰刀头羊带领种群用牺牲老的一半,换取小的一半生存的方法。(飞渡时)
第三部分(17)写镰刀头羊悲壮的走向死亡。(飞渡后)
四、品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放幻灯片)
(1)文章从哪可以看出斑羚已陷入绝境?
(2)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的斑羚此刻会是怎样呢?镰刀头羊表现如何?文章重点抓住哪些进行描写?
(3)七八十只斑羚,有三四十对,作者怎样描写这次飞渡的?
(4)画出文中有关彩虹描写的内容。体会:课文中多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
(5)找出文章议论抒情的语段,作者的思想感情怎样?
(6)讨论本课的中心思想。
点拨:
(1)文章开头设置了悬念,“逼”“伤心”等字可看出。第二段中形象的比喻(对山的),斑羚的跳跃能力等可看出斑羚群已无路可逃。
(2)文章从外形、神态、动作、叫声等方面,重点刻画了镰刀头羊的形象。
(3)作者采用详写一对,略写其他的方法,清楚而重点突出地写出了这群斑羚飞渡的情景。“老斑羚”和“半大斑羚”的试跳情景写得特别详细,从时间上说,不过是几秒钟的事情,作者用大段文字细细叙述。叙述中又加进作者的悬念,再写飞渡情景,更出人意料,产生惊心动魄的效果。
(4)文中写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处,它的作用是:①渲染一种神秘色彩,并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②烘托飞渡的气氛,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③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5)议论抒情的语段,表达了作者浓郁的溢美敬重之情。
(6)本文通过对斑羚的细致描写,热情赞颂了斑羚为了种族的生存而甘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歌颂了斑羚的身上所体现的可贵的整体精神。
第五、小结:歌颂了老班羚为了拯救种群的无私奉献精神,赞扬了镰刀头羊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英雄精神。
五、作业布置。(幻灯片)
1、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请拟两则有关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公益口号。
2、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试给狩猎队写封信,谈谈你的看法。
10、《斑羚飞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斑羚飞渡
[教学目标]
1、了解斑羚在危急关头的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2、体会本文用具体生动的描写塑造形象的手法。
3、理解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平共处的重要性。
一、导入:
同学们,看过《喜羊羊与灰太狼》吧?里面有一些可爱的小羊,都有谁呢?
那么谁先来说说含羊的成语、俗语。(出示斑羚图片)同学们,羊有很多种,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羊吗?是斑羚。(介绍斑羚)就是这样一种可爱的动物,有一天却遇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是什么事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斑羚飞渡》,去探个究竟。
二、作者简介:沈石溪:原名沈一鸣,当代儿童文学家。1952年生于上海,1980年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所著动物小说将故事性、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充满哲理内涵。代表作:《圣火》、《象母怨》、《混血豺王》。
三、字词补充
略胜一筹肌腱逞能狩猎戛洛山
秩序井然恍惚甜腻娴熟哀咩
眼花缭乱斑斓参差蹿跃悲怆
迥然不同磐石炫目湛蓝从容
1、请一个学生读一读
2、全班读一读
3、完成作业本上积累运用(请一个学生上去写)
四、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斑羚为什么要飞渡?飞渡什么?怎么飞渡的?
2、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3、读完全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五、问题讨论
1、文章里涉及到的斑羚很多,作者重点突出描写了哪只?(镰刀头羊)
(小组合作,快速找出描写镰刀头羊的语句)谈你对它的印象。
你觉得镰刀头羊的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面对种群的灭绝,这群进退维谷的斑羚为了种族的生存而甘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它们的智慧、胆识,特别是从容镇定,舍已为人的情操,可贵的集体精神,为自己、也为人类唱响了一曲悲壮的生命赞歌,放射灿烂无比的人生光彩。)
2、课文写斑羚飞渡,主要详写了哪一个场景?(第九小节)
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
找斑羚飞渡飞渡的动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找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品析句子:“老斑羚……坠落下去”
3、课文中多次写到彩虹,请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并说说作用。
文中写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处。
一是斑羚身陷绝境时彩虹出现,(神秘美)渲染一种神秘色彩,并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
二是斑羚飞渡时彩虹相映,(悲壮美)烘托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
三是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崇高美)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六、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描绘一群斑羚飞渡悬崖的场面,热情赞扬了它们可贵的种族精神和整体精神。
七、拓展延伸
由斑羚的故事我想到了另外的两个故事:在北极有一种貂,习性耐寒,性情温顺,皮毛光滑,体型小而肥胖。但是由于它动作灵活,反应快速,人们想捕捉也无计可施。有一天,一个猎人在冰天雪地里由于严寒而昏死过去,最后却奇迹般的活了过来。原来是这种雪貂钻进了猎人的怀中,用身体温暖了猎人。猎人醒来后很顺利的抓到了雪貂。回去后,他将这事告诉了人们。于是,人们纷纷模仿猎人,在冰天雪地里装死来捕获雪貂。
1、课文和这则故事中,人类充当了怎样的角色?(捕杀)
2、看人类捕杀动物的图片。
3、深信动物世界里及其悲壮的一幕幕已让我们目瞪口呆,而人类捕杀动物的行为更让我们触目惊心。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在震惊与触目惊心的同时,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4、发挥你的想象,拟写一则关于保护动物的标语。(要求:句式整齐,内容新颖,不超过2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