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教案一等奖0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一等奖0

时间:2022-10-25 08:50:15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一等奖0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像山那样思考》教案0

  像山那样思考

  课型:文本研习

  主题:像山那样思考,指的是客观地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的一员来思考问题。

  鹿群害怕狼,牧牛人抱怨狼,只有山不抱怨,山养育万物,在山的怀抱里,永远有一种动态的平衡。

  背景:学生对“食物链”、“生物圈”的概念有所了解,理解本文不太难。

  文本研习:重点研习以下几个问题

  1.狼嗥为什么是对抗性的、不驯服的、裴哀的?

  [明确]此句是暗写人从自利的立场出发,仇视狼、消灭狼。狼自然与人构成了“对抗”。量太多饿死—一草原被毁—一狼的存在是必要的。

  2.第二段“每一种活着的(死了的)东西,都会留意狼嗥”,为什么?解释文中列举的诸多“东西”的态度。

  [明确]狼是被我们忽视的调节自然平衡的生物,看起来它是血腥的破坏者,但在山看来,这种破坏是一种必需。因此,诸多“东西”都会留意狼嗥。

  3.体会第四段“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阅读5--8段,概述“我”态度改变的根本原因。

  [明确]狼群痛失—_山坡因鹿径而变得皱皱巴巴—一树叶被鹿吃光、树枯死—_÷鹿因数目太多而死去。老师可以提供一些资料链接:譬如雨果在《九三年》里的名言:在革命的正义之上还有更高的人道主义。

  我们为了追求和平与幸福,正义与光明,可能都是从个人,从团体的得益角度出发,而利奥波德说,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应该有一种更高远的人道主义,人类才可能摆脱困境,避免长远的危险。

  4。请同学讨论下面几句话的含义。

  a.第8段末句:当一只被狼拖去的公鹿在两年或三年就可得到补偿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到不复原。

  b.第9段末句: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

  c。第10段整段

  (我们都用各自的努力追求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但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

  的危险。——这是为什么?让同学仔细体会。)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2、《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荣浩文 垦利一中

  讲课教师:荣浩文

  指导教师:刘友春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教学目标:

  (1) 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2)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作者简介: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 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郡岁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沙郡岁月》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背景介绍: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的满目疮痍。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

  重点字词:

  (一) 嗥叫(háo) 驯服(xǜn) 蔑视(miè) 迸发(bèng) 湍急(tuān) 艾蒿(ài hāo) 疲惫(bèi) 饿殍(piǎo) 蜿蜒(wān yán) 毛骨悚然(sǒng)

  (二) 拾遗::①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如夜不闭户,道不拾遗。②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如拾遗补阙。

  蜿蜒:①蛇类爬行的样子。 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蠕动:像蚯蚓爬行的样子。

  饿殍:饿死的人。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衷”也做“中”。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文章结构:

  1)狼的嗥叫及其含义: A狼的嗥叫,引起下文。

  B狼的嗥叫的含义(深层含义只有山能客观听取)。

  2) 作者认识的由来: A一只狼的死去 [发现狼——打死狼——狼眼中垂死时的绿光给予的启示]。

  B 众多狼的死去——鹿数目增加以致饿死。

  3)作者更深层的思考: A破坏的草原很难复原。

  B牧牛人杀死狼也不是好事。

  C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写作特点:

  文章文笔简洁洗练,从中可以体验到哲人的深刻,又可以领略到诗人的激情和想像。这一切,构成了文章显明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科学的事实和诗的描述合拍合辙,让读者首先沉浸在一种诗的氛围之中,然后开始评论和思考。最后,回归于心灵的顿悟和思想的升华。

  课文导语:

  我们看到的画面上是什么动物啊?(图片)你能说出有关这个动物的成语吗?这些词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感情色彩上)贬义。即使我们提到的“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电影的讲述人与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传到中国便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的意思。狼,成了“邪恶的化身”,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如果再不留意,就将与狼诀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散文《像山那样思考》。

  了解作者:

  掌握字词:

  课文讲解:

  ——阅读——并——思考——

  ⑴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4~6自然段

  ⑵自然界如果失去了狼会怎样?

  7~9自然段

  ⑶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明白?

  1~3自然段

  (4)结合全文,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⑴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从前认为自然界是被人类明智而高效的利用的,是应为大多数人提供最大的善,这种“善”即是认为狼是坏的捕食者,吃掉了对人们有用的鹿,该杀。

  用文中的话说:“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后来作者还是这样认为吗?他的想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呢?是不是一个人闷在家冥思苦想得出的结论?(不是)那作者的想法、观点是什么时候转变的呢?(“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再具体点,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是什么观点?(从前的观点)

  “新的东西”又是什么?(新的观念,对狼的负罪感。)

  我们憎恶狼,是因为它伤过过人类,我们对此总是念念不忘,但我们反过来想想,我们人类伤了多少只狼呢,却不曾有人提起。我们总讲人类有情,有怜悯心怀,讲求“道德伦理”,但当十余种狼在地球上永远的消失,当T型台上的裘皮大衣满世界的招摇时,我们还有何面目向大自然说人类敬天惜物?我们跟纳粹点的人皮灯又有什么两样呢?物极必反,人类终究会为这一切付出高昂的代价的。

  (2)自然界失去了狼会怎样?

  那我们就来看看,人类大肆捕杀狼,狼在地球上消失,等待人类的将是什么结局?“自那以后,我亲眼看见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的皱皱巴巴。我看见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先变成无用的东西,然后则死去。我看见每一棵可吃的、失去了叶子的树只有鞍角那么高。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象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并禁止了所有其他的活动。结果,那原来渴望着事物的鹿群的饿殍,和死去的艾蒿丛一起变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出鹿头的部分还留有叶子的刺柏下腐烂。”

  “……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为什么说狼消失了,草原得不到复原呢,狼与草原什么关系?(生物链:狼少——鹿多——草光——食草动物的灭亡——山秃)于是大自然会报复人类,于是“……有了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这句话什么意思?人类将不再有未来!

  (3)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能明白?

  那么归根结底的说,导致这种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由于人类不善于思考,缺少客观的思考,那么谁做到了客观的思考呢?(大山)文中哪部分有所体现?(第一部分)

  朗读一二段,并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①狼的嗥叫有什么特点?

  ②不同的角度写狼的叫声其表层意思是什么?深层含义又是什么? ③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明白?

  (4)结合全文,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可悲的是,对于这一点,只有大山明白,却极少为人类所领悟,学过此文后,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呢?(学生谈)

  大家还记得这样一幅公益广告吗?拍卖最后一滴无污染的水,最后一株无污染的植物,当我们一味的追求物质进步,而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那留给我们的只能是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要知道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大地上的一切生命,包括那些无言的和无助的、甚至濒临绝迹的动物与植物,都拥有自己不可抹煞的生命的尊严、履历与故事。芸芸众生,他们都是自然的子民,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势必影响到整个生物链的平衡,都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可怕的灾难。

  在生态环保方面,世界上德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做的很好,德国教科书每页的左上角都有一张小小的自然图片,用意无非就是教育它的下一代要在享受自然的同时融入自然,热爱自然。而日本人更的无时无刻不在为环保做着宣传。我们来欣赏一首诗歌《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诗歌欣赏: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日本]谷川俊太郎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铺路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变得更加热闹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建造公园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仿写第二节。注意:关联性,对比性。

  最后补全诗,齐读。

  结束语:

  这首诗告诉我们人们追求物质建设固然是很好的,但必须心装自然,切不可以牺牲自然,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古人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小鸟消失,天空不语,狼的嗥叫,大山不言,他们都在默默的思考,而这种沉默给人带来的则是更大的悲剧。《像山那样思考》作者一文似惊醒梦中人,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达深层的含义,深入浅出,像山那样思考,那样客观的思考,与狼共舞!

  课后作业:

  如果你是一名环保志愿者,请写一段宣传文字!

  作者邮箱: hexin_42202816@163.com

3、《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

  〔美国〕奥尔多﹒利奥波德

  教学思路:

  如果说梭罗的《寂寞》更多是从感性的生存方式方面提供了一种自足的生存境界,那么《像山那样思考》则带有明显的生态忧患意识,带有很多理性的思考。如果说专题的前几篇美文通过视觉体验触动心灵的话,那么阅读此文,应该透过狼的嗥叫,听到利奥波德的大声疾呼,从而震撼学生的灵魂。可以让课堂回归沉寂,回归于心灵的顿悟和思想的升华。让学生学会像山那样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更要使思考有山一样的厚重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中狼嗥的含义。

  2、提高对大自然美景的哲理感悟力。

  二、过程与方法

  感悟文章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由狼嗥引出的哲理思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课时安排:

  1课时

  布置预习:

  1、熟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完成练习册“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和感触:大自然,她是美的源泉,她蕴涵着各种各样的美。她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她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面对大自然,郁达夫、高建群们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苏轼、柳宗元们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的人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

  ●齐背《敕勒歌》。

  ●哪位同学知道“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草原和茫茫的沙漠,在近二十年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环境恶化。

  ——开垦种田造成水土流失。

  ——沙漠的进攻。

  同学们分析的是其中的部分原因,我国曾经有一段时期在极左思潮影响下,草原受到过人为破坏。当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后,我国为保护草原、保护植被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每年还有大面积的草原在荒漠化,这中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牧民的过度放牧,草原的牲畜承载量超出了它的承受能力。

  其实,面对自然界中的生灵,人们常常会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做法,一方极力捕杀,一方是全力保护,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们究竟是以经济利益为重,还是多去考虑一下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就引发了思考,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文章《像山那样思考》,也许从中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所在,从中得到一些理解和感悟。

  【板书课题:像山那样思考】

  【文本研习】

  ●快速地阅读全文。

  思考: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

  ——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的猎杀,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文章开篇就是对这声狼嗥的特写,大家先来把这段齐读一遍。

  请大家体会这一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这声嗥叫是狼对人类捕杀狼的强烈抗议和不满,从“不驯服的“对抗性的”可以看出来。

  ——这里表达了狼对险恶环境的不屈服,叫出了它们抗争的决心,所以是。不驯服的”,含着“蔑视”。

  ——这是对死去的同伴的哀悼,所以是“悲哀”的。

  ——这声狼嗥饱含着希望与人类和平共处的“深沉的”呼唤。

  ◆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这声嗥叫中究竟还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我们要学会从情感上升为理性,这个问题等课文学完后大家会有更深的思考。

  我们接着往下看,看看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他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留意的事物有“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他们想到的是死亡、战斗、食物、金钱。

  ◆作者是怎样概括他们的反应的?

  ——“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

  ◆除了这些事物,还有什么也有感受?是怎样的感受呢?

  ——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有两类事物留意了狼的嗥叫,他们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文章往下还写到了一般的人,“不能辨别其隐藏的含义的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他们其实也属于第一类事物,他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直接的、表面的。那么文章接下来写到,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

  “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那么一开始“我”是怎样的呢?

  ——先是和芸芸众生一样,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

  ◆是什么使他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

  ●让我们齐读第六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

  ——作者通过一段猎杀狼的亲身经历,写出自己的触动。

  ——作者在叙述中融入了感情成分?

  ◆有同学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捕捉到的?

  ——写狼“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与狼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形成对比,反衬人的冷酷。

  ——“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让人顿生怜悯之心。

  ——“无动于衷”的岩石不如说是在指责人的无动于衷。

  ◆作者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又是如何上升为理性认识的?

  ——山失去了狼,鹿因数目过多而死去。

  ◆有了触动以后,作者又从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退化中,进一步得到验证:此时作者意识到要保护环境。作者的认识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发展到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剑拔弩张的矛盾关系,但人类的印迹似乎还很重。这里保护环境归根结底还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仍然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那么作者的最终认识是不是就仅限于此呢?

  ●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有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我们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应该说作者的这些实践活动对他认识的发展更有启发。

  ●下面我们就把文章的最后一段一起来读一遍,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思考作者在不断的实践探索过程中,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

  ——此段中的一些语句很有哲理,比如“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作者悟出了人与自然应该平等相处。

  ◆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问题的答案。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为中心的认识,发展为了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所有一切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文章末段在引出梭罗的名言后,又提到。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这就与首段前后呼应,也回到了我们开始留下的问题了。我们再来把第一段齐读一遍,这段其实也是此文的文眼。通过文章的讲解,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领会一下这声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含义?

  ——狼嗥是在警告人们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否则必将自食其果。

  ——狼嗥告诫人们:狼也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员,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

  ——狼嗥是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

  ◆看来狼比人先知先觉,那么它“骄傲”的是什么?“悲哀”的是什么?

  ——狼骄傲自己懂得自然规律,悲哀的是人类尚不懂。

  ●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是啊!万物之问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它与我们的这一专题“人与自然”(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只有“像山那样思考”,才能冲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发现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是目的与途径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途径。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像山那样思考”,就是作者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意表达。从生态伦理、生态和谐的角度来看,人并不比一座山更高明,山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与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并无二致。我们要像山那样处理好人与动物、人与环境等等一切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

  ●通过我们先前的反复朗读,我们能否感觉到这篇文章在形式上,特别是在语言文字上与一般介绍自然、介绍生态伦理观念的文章不同?不同在哪里?

  ——一般这类文章都是科学语体,而利奥波德身为一位生态伦理学家,他的文学素养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较强,较多地用了排比句。

  ●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充溢着诗意美。这就与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融为一体,使全文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下面我们再来做几句仿句练习,体会一下排比对阅读带来的冲击力,尽量以大自然为仿写内容。

  1、我不是光芒四射的太阳,也不是高悬夜空的月亮,而是漫漫银河中的一颗星星。

  ——我不是翱翔天空的雄鹰,也不是屈身笼中的金丝鸟,而是自由飞翔在天空中的一只麻雀。

  ——我不是威风凛凛的雄狮,也不是气吞万里的猛虎,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只驯鹿。

  ——我不是巍立峰顶的巨石,也不是饱经沧桑的钟乳,而是风霜雨露中的一粒卵石。

  ——我不是宽阔无垠的海洋,也不是汹涌澎湃的湖泊,而是灿烂阳光下的一滴露珠。

  2、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树木是时间的通史,年轮是过去,树叶是现在,种子是未来。

  ——森林是树的家园,泥土是地毯,灌木是家具,动物、鸟儿是森林的成员。

  ——田野是作物的一篇乐章,田垄是五线,稻草人是高音谱号,小麦、玉米是田野的音符。

  ——山是自然的一幅图画,岩石是轮廓,绿树是调子,七彩的花和万千的生物是山的色彩。

  ——天是月的一座舞台。云彩是遮幕,太阳是灯光,虫鸟走兽是观众。

  【课堂小结】

  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开篇时图片留给我们的疑问,可以说已是不解自破。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

  【布置作业】

  1、阅读《寂寞》中的一段文字,看看这段文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与主张?与利奥波德的生态主张进行比照,找出两文的异同。

  这是一个愉快的傍晚,全身只有一个感觉,每一个毛孔中都浸润着喜悦。我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我只穿衬衫,沿着硬石的湖岸走,天气虽然寒冷,多云又多风,也没有特别分心的事,那时天气对我异常的合适。牛蛙呜叫,邀来黑夜,夜莺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摇曳的赤杨和白杨,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几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像湖水一样,我的宁静只有涟漪而没有激荡。

  提示:

  此段文字主要写了作者与湖边的生物在共同享受着这样一个愉快的傍晚。

  文中的“成了她(自然)自己的一部分”这句话,反映出了梭罗的主张。这样的主张与利奥波德如出一辙,都说明了一点:人类只是生态共同体中的一分子,大家都是均衡平等的。当然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比如他们笔下描写的对象,描述的场景就有着不同之处:利奥波德在文中写到了许多生态恶化的场面,如高山植被的破坏,狼群遭到猎杀等等,似乎更多了点批判反思的味道,饱含着生态忧患意识;而梭罗则为我们展现了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美景,他好像在尽情地享受着和谐美景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显得很满足。其实这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正面的先例。两人好像有一反一正的味道。

  两人其实都是美国的生态学家,无论思想上(都主张自然万物皆是平等一员的生态伦理观念),还是生活方式上(都有一段在荒野居住的经历,并依据这些独特的经历写成了各自的绿色经典著作。两人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学习时要学会比较,要树立起这样的比照意识)。

  2、我们生活中破坏生态环境的例子还很多,请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找出三至五个没有“像山那样思考”造成的危害的例证,对正在发生的事写一封信加以规劝。

  【板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狼嗥

  鹿……猎人山客观的思考“我”

  希望、恐惧草原、高山植被充满生态忧患意识

  无可挽回地退化大声疾呼

  生态价值生命意义

  教后小结: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4、《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孙俊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2)理解课文中狼嗥的含义。

  (3)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和感触:大自然,她是美的源泉,她蕴涵这各种各样的美。她崇高而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她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面对大自然,郁达夫、赵丽宏们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苏轼、柳宗元们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的人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幻灯片投影]

  我们看到的画面上是什么动物啊?(图片)你能说出有关这个动物的成语吗?这些词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感情色彩上)贬义。即使我们提到的“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电影的讲述人与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传到中国便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的意思。狼,成了“邪恶的化身”,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如果再不留意,就将与狼诀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散文《像山那样思考》。

  作者简介: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郡岁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沙郡岁月》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背景介绍: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的满目疮痍。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

  重点字词:

  (一)嗥叫(háo)驯服(xǜn)蔑视(miè)迸发(bèng)湍急(tuān)艾蒿(àihāo)疲惫(bèi)饿殍(piǎo)蜿蜒(wānyán)毛骨悚然(sǒng)

  (二)拾遗::①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如夜不闭户,道不拾遗。②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如拾遗补阙。

  蜿蜒:①蛇类爬行的样子。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蠕动:像蚯蚓爬行的样子。

  饿殍:饿死的人。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衷”也做“中”。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文章结构:

  1)狼的嗥叫及其含义:A狼的嗥叫,引起下文。

  B狼的嗥叫的含义(深层含义只有山能客观听取)。

  2)作者认识的由来:A一只狼的死去[发现狼——打死狼——狼眼中垂死时的绿光给予的启示]。

  B众多狼的死去——鹿数目增加以致饿死。

  3)作者更深层的思考:A破坏的草原很难复原。

  B牧牛人杀死狼也不是好事。

  C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写作特点:

  文章文笔简洁洗练,从中可以体验到哲人的深刻,又可以领略到诗人的激情和想像。这一切,构成了文章显明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科学的事实和诗的描述合拍合辙,让读者首先沉浸在一种诗的氛围之中,然后开始评论和思考。最后,回归于心灵的顿悟和思想的升华。

  课文讲解:阅读并思考

  ⑴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4~6自然段

  ⑵自然界如果失去了狼会怎样?

  7~9自然段

  ⑶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明白?

  1~3自然段

  (4)结合全文,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解说:

  ⑴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从前认为自然界是被人类明智而高效的利用的,是应为大多数人提供最大的善,这种“善”即是认为狼是坏的捕食者,吃掉了对人们有用的鹿,该杀。

  用文中的话说:“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后来作者还是这样认为吗?他的想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呢?是不是一个人闷在家冥思苦想得出的结论?(不是)那作者的想法、观点是什么时候转变的呢?(“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再具体点,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是什么观点?(从前的观点)

  “新的东西”又是什么?(新的观念,对狼的负罪感。)

  我们憎恶狼,是因为它伤过过人类,我们对此总是念念不忘,但我们反过来想想,我们人类伤了多少只狼呢,却不曾有人提起。我们总讲人类有情,有怜悯心怀,讲求“道德伦理”,但当十余种狼在地球上永远的消失,当T型台上的裘皮大衣满世界的招摇时,我们还有何面目向大自然说人类敬天惜物?我们跟纳粹点的人皮灯又有什么两样呢?物极必反,人类终究会为这一切付出高昂的代价的。

  (2)自然界失去了狼会怎样?

  那我们就来看看,人类大肆捕杀狼,狼在地球上消失,等待人类的将是什么结局?“自那以后,我亲眼看见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的皱皱巴巴。我看见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先变成无用的东西,然后则死去。我看见每一棵可吃的、失去了叶子的树只有鞍角那么高。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象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并禁止了所有其他的活动。结果,那原来渴望着事物的鹿群的饿殍,和死去的艾蒿丛一起变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出鹿头的部分还留有叶子的刺柏下腐烂。”

  “……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为什么说狼消失了,草原得不到复原呢,狼与草原什么关系?(生物链:狼少——鹿多——草光——食草动物的灭亡——山秃)于是大自然会报复人类,于是“……有了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这句话什么意思?人类将不再有未来!

  (3)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能明白?

  那么归根结底的说,导致这种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由于人类不善于思考,缺少客观的思考,那么谁做到了客观的思考呢?(大山)文中哪部分有所体现?(第一部分)

  朗读一二段,并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①狼的嗥叫有什么特点?

  ②不同的角度写狼的叫声其表层意思是什么?深层含义又是什么?③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明白?

  (4)结合全文,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可悲的是,对于这一点,只有大山明白,却极少为人类所领悟,学过此文后,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呢?(学生谈)

  大家还记得这样一幅公益广告吗?拍卖最后一滴无污染的水,最后一株无污染的植物,当我们一味的追求物质进步,而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那留给我们的只能是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要知道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大地上的一切生命,包括那些无言的和无助的、甚至濒临绝迹的动物与植物,都拥有自己不可抹煞的生命的尊严、履历与故事。芸芸众生,他们都是自然的子民,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势必影响到整个生物链的平衡,都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可怕的灾难。

  在生态环保方面,世界上德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做的很好,德国教科书每页的左上角都有一张小小的自然图片,用意无非就是教育它的下一代要在享受自然的同时融入自然,热爱自然。而日本人更的无时无刻不在为环保做着宣传。

  [拓展迁移]

  我们来欣赏一首诗歌《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日本]谷川俊太郎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铺路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变得更加热闹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建造公园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仿写第二节。注意:关联性,对比性。

  最后补全诗,齐读。

  课文小结:

  这首诗告诉我们人们追求物质建设固然是很好的,但必须心装自然,切不可以牺牲自然,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古人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小鸟消失,天空不语,狼的嗥叫,大山不言,他们都在默默的思考,而这种沉默给人带来的则是更大的悲剧。《像山那样思考》作者一文似惊醒梦中人,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达深层的含义,深入浅出,像山那样思考,那样客观的思考,与狼共舞!

  课后作业:

  如果你是一名环保志愿者,请写一段宣传文字!

  板书设计

  (略)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5、《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2.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文题)像山那样思考,是指谁要像山那样思考?人

  “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

  二.自读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小组合作),全文可分几个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教学思路

  出示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生读1-2节)

  1.作者以一声狼嗥开篇,那么对于这声狼嗥不同的生物都有怎样的反应?它们的反应和一座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2.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对这声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浅层含义和只有大山才能听懂的深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学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听懂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谈谈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什么?

  (多媒体显示问题)

  1.为什么我们必须像山那样思考?

  2.如果像山那样思考,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怎样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如果不能像山那样思考,会有怎样的危害?除了文章所讲到的危害,你还能列举出哪些?

  《像山那样思考》详案

  一、导语:

  最近30年,在美国,从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的角度上说,有一本书显然是首当其冲的,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一本薄薄的在1949年出版的小册子。这本页数不多,文辞也简单、朴素的自然哲学随笔是奥尔多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其中蕴含了作者土地伦理思想的精髓。

  书中的文章,通过他本人和土地之间关系的描述,在那些从未到过威斯康星的沙乡、不熟悉书中所描写的地方的读者中,找到了越来越多的乐于接受他的新思想的读者。这本书的美国版本的销售量已超过了100万册,他的土地伦理概念成为几个全国性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宗旨的基础。

  《像山那样思考》就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很多读过《沙乡年鉴》的读者,觉得在这本书中让他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最忘不了的就是那只垂死的老狼。同时,它也是令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幡然醒悟、毕生难忘一只狼。为什么这只狼能有如此魔力,让这么多人难以忘怀?非常有幸我们今天要学的《像山那样思考》这篇文章,说的正是这只狼!

  二、教学过程:

  [投影打出课题]

  大家一起来把课文的第一小节读一读。

  1)请看课本110页的插图,试想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群山寂静,只能隐隐听到风过树林,叶子的沙沙声,突然一声狼嗥撕破了这份宁静,嗥叫声从一个山崖传向另一个山崖,回荡在山谷中。这声狼嗥对于不同的生物,分别有着怎样的意义?看看文中是如何描述的?

  明确:对于鹿,(它是死亡的警告);对于松林,(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一场撕杀即将上演;对于郊狼,(它是即将来临的拾遗的允诺)是彻底地清扫战场,绝不浪费;对牧牛人,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兆头;对于猎人,(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打狼。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能听懂的含义。

  因为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客观地听取这声狼嗥。

  2)这里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排比。增强文章气势。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伦理,本是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

  3)快速浏览课文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能够听懂狼嗥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明确:一只狼的死去:发现狼、打死狼,狼眼中垂死时的绿光给“我”的启示;众多狼的死去——鹿数目增加以致饿死。

  4)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么?出现了什么情况?

  明确:破坏的草原很难恢复。牧牛人猎杀牧场上的狼是取代狼用以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的工作。

  5)面对那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利奥波德开始像山那样思考。他想到了什么?

  明确:正是因为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山就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牧牛人猎杀牧场上的狼也不是好事;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4-9)在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这些平实的记叙之后,人们渐渐能够意识到,狼的嗥叫声中所饱含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狼的消失,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失去了一种可贵的生存的经验——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的人类,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利奥波德在文中的悲悯和忧虑让读者看到了一颗高贵而敏感的心灵,读过此文,应该能够听到利奥彼德的大声疾呼了。

  我们找一位同学来把文章的最后一节读一下!

  (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深入浅出的写作技巧,体会文章显明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这时候,学生能够体会到这声狼嗥中带给他们的灵魂的震撼。)

  [投影打出课文结构]

  6)如果不能像山那样思考,会有怎样的危害?除了文章所讲到的危害,你还能列举出哪些?[投影打出问题]

  当天空不再是蔚蓝,看不到朵朵洁白的云朵;当大海不再澎湃,见不到鱼儿畅游碧水中;当小鸟不再歌唱,听不到婉转动听的鸣叫;当春天永不再来,鲜花不再绽放娇艳的笑脸......当蔚蓝色的星球—地球,我们人类的母亲再无力承担她的儿女们的伤害时,迎接我们的又将会是什么呢?请跟随我们静静地看一看、想一想......

  [投影打出环境污染图片]

  灰色的工业文明,模糊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生存界区,农业文明时代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和躲避现实自成一统的“桃花源”已经不复存在。就环境污染而言,这是一个跨国界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也解决不了,同样,任何一个国家出现环境恶化,也将通过“蝴蝶效应”传递给其它国家以及全球。

  [投影打出寓言]

  《淮南子》有一寓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只要不解决污染的“更鸣”问题,尽早都会出现污染转移、扩散现象。从古代的经典回到今天的现实,人类的利益共同体特征更为突出。臭氧层受损形成的机理已经十分清楚,它是人类合成化学品排放的后果。不同国家对氟里昂和哈龙的总量和人均排放量是不同的,但对全球的影响是相同的。

  [投影打出全球40%的死亡归咎于环境因素]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家在去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报直说,他们发现世界上死亡人数的40%是因污染和其他环境因素1致病造成的。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正在毁灭自己。他们在去年10月号《生物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说,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气温上升将进一步加剧疾病的蔓延,并将导致产生新的病种。他们预测,将有数以百万计的人离开家园,去寻找食物,因而成为“环境难民”;越来越多的人将生活在拥挤的城市生态系统中,这种环境十分有利于旧病死灰复燃和新的疾病发生;人类还将受到营养不良以及空前的空气、水和土壤污染的威胁。

  7)地球生态系统对人类的贡献到底有多大?[投影打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表]

  为了取得一个全球性的数据,来自美国、阿根廷和荷兰的研究人员进行了研究,在《自然》杂志第387期(1997)发表题为“世界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的价值”的文章,综合了用各种不同评估方法进行的上百个研究报告的成果,得出结论:全球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8万亿美元,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最低值也在33.3万亿美元,是前者的近2倍?。尽管对这一估价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重要的是人类认识到了自然或者生态系统服务虽然免费,但也存在着价值,并以一种量化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确认自然环境的价值,给狂妄自大的人类灌注了一大盆“清醒汤”,它使人类认识到: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永远有自然环境的一部分贡献。

  8)小结——为什么我们要像山那样思考?[投影打出问题]

  明确:“像山那样思考”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意思是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

  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的表达方式。作者的真正用意在于,让人们意识到,由于人类的一直把自己看成高于一切的自然的主宰,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而又自大的人类,是在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类没有像山那样对待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

  9)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怎样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投影打出问题]

  在大家考虑这个问题的同时,我们来看一段材料。

  [投影打出孩子们的《时代》人与自然和谐]

  明确:我们一方面要承认,人是万物之灵长,是宇宙的精华。但在同一个生存系统中,人类又是依靠自然环境或者生态系统支持的,同时,人类也构成这个生命支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必须正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人类就会失去生存、创造财富的可能,即使还可以苟延残喘在恶劣的环境生存下去,但已经远远偏离了人类追求的境界,也远远偏离了“万物之灵长”,“宇宙的精华”理应达到的生存和发展境界。

  既然自然环境亦有价值,而且所贡献的价值比人类还要大,那么,人类有什么理由不尊重它存在的资格和应有的权利呢?如果承认了,人类就得善待自然,选择一条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投影打出厚德载物]

  中国杰出的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曾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将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刚健自强、厚德载物”。语义应是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讲的就是要有地道宽厚、尊重自然的品格和人生价值观念,要能包容天地万事的情操。可持续发展:我们共同的道路。

  注意避免学生忽略和贬低人同自然界的审美联系,告诉他们,人和自然有丰富的关联方式,人们应该享受自然,融入自然,保护自然。

  拓展练习:

  阅读一段材料,为2005年“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

  2006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2007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2008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2009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2010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2011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12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13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2014让地球充满生机

  2015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

  2016海洋存亡匹夫有责任

  2017主题: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6、《像山那样思考》教案0

  像山那样思考

  课型:文本研习

  主题:像山那样思考,指的是客观地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的一员来思考问题。

  鹿群害怕狼,牧牛人抱怨狼,只有山不抱怨,山养育万物,在山的怀抱里,永远有一种动态的平衡。

  背景:学生对“食物链”、“生物圈”的概念有所了解,理解本文不太难。

  文本研习:重点研习以下几个问题

  1.狼嗥为什么是对抗性的、不驯服的、裴哀的?

  [明确]此句是暗写人从自利的立场出发,仇视狼、消灭狼。狼自然与人构成了“对抗”。量太多饿死—一草原被毁—一狼的存在是必要的。

  2.第二段“每一种活着的(死了的)东西,都会留意狼嗥”,为什么?解释文中列举的诸多“东西”的态度。

  [明确]狼是被我们忽视的调节自然平衡的生物,看起来它是血腥的破坏者,但在山看来,这种破坏是一种必需。因此,诸多“东西”都会留意狼嗥。

  3.体会第四段“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阅读5--8段,概述“我”态度改变的根本原因。

  [明确]狼群痛失—_山坡因鹿径而变得皱皱巴巴—一树叶被鹿吃光、树枯死—_÷鹿因数目太多而死去。老师可以提供一些资料链接:譬如雨果在《九三年》里的名言:在革命的正义之上还有更高的人道主义。

  我们为了追求和平与幸福,正义与光明,可能都是从个人,从团体的得益角度出发,而利奥波德说,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应该有一种更高远的人道主义,人类才可能摆脱困境,避免长远的危险。

  4。请同学讨论下面几句话的含义。

  a.第8段末句:当一只被狼拖去的公鹿在两年或三年就可得到补偿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到不复原。

  b.第9段末句: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

  c。第10段整段

  (我们都用各自的努力追求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但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

  的危险。——这是为什么?让同学仔细体会。)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7、《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

  凌澄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章狼嗥的含义

  2.提高对大自然美景的哲理感悟力

  过程与方法

  感悟文章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思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由狼嗥引发的哲理思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教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谛听天籁”让我们感觉到大自然亘古如斯的美丽,在“感悟自然”的时候让我们体味到人世的纷繁,感慨历史的沧桑,我们人类一直在思考人与自然该怎样相处,今天让我们随着奥尔多。利奥波德一起“像山那样思考”。

  (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奥尔多。利奥波德,美国生态作家,重要作品《沙乡年鉴》被誉为“绿色圣经”。

  三、文本感悟

  1.我们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像山那样思考〉〉,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文章,并想想,是什么引起了思考?

  明确: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2.这篇文章开篇就是对狼嗥的特写,下面请同学们集体朗读文章,并找出狼嗥的特点。

  明确:“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

  3.这声狼嗥给人的印象如此深刻,那么,留意这声狼嗥的有哪些事物?他们的反应是怎样的?

  明确: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浅层次的,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

  山(深层次的,深刻的客观的)

  板书鹿等:明显、直接——希望恐惧

  山:深沉、客观,知道狼嗥的深刻的含义。

  4.除了刚才提到的事物和人,还有谁留意到了这声狼嗥?他明白狼嗥的深刻含义吗?

  明确: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

  5.“我“对这声浪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那么请你说说作者认识变化的过程?(讨论)

  明确:过去作者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这是从人类的自身利益出发考虑的,认为狼是一种凶猛的动物(找出文中原句);

  (找出文中原句)后来看到一只垂死老狼眼中的绿光时,实际上从第四段可以看到这只狼和另外六只小狼“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蠕动和互相碰撞着的狼”,从大自然的角度来看,狼也有活泼可爱的一面。作者此时才有了新的认识,否定了自己以前的看法。作者看到狼被猎杀后的生态灾难(找出文中原句),完善了他自己的观点。

  6、请大家看看文中有没有直接概括作者观点的语句。(讨论)

  明确:A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人类不能只从眼前利益出发,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要从长远思考问题。

  B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荒野中的各种事物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没有人类随意干涉,凌驾于它们之上,主宰它们,它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

  7、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像山一样明白了狼嗥的深刻含义。正如文中所说“大概,这也是狼嗥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照应开头。那狼嗥的含义到底是什么?

  明确:万物是平等的,要互相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在于人类对此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山也领悟到了。

  板书我:万物皆平等,要互相尊重

  8、课文学完了,专题结束了,请同学说说“像山那样思考”是什么意思?(讨论)

  明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是大自然的一员。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并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的境界。(投影)

  四、拓展。

  人类一直在思考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尤其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需要我们深切关注,我们学了这个板块之后,我想我和同学们都明白了该怎么做。(就自己而言,该怎么做,能怎么做)接下来请同学们看这份材料。

  板书鹿等:明显、直接——希望恐惧

  狼嗥山:深沉、客观,知道狼嗥的深刻的含义。

  我:万物皆平等,要互相尊重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8、《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

  徐州语文教研活动示范教案

  学习目标:1、体味文章诗意的语言和哲理内涵

  2、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增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体验作者的精神境界

  难点:理解文章重要词句,品味诗意语言

  学习方法:情景设置法、诵读法、学组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由专题内涵解说引入)

  二、研读课文

  (一)通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二)深入探讨

  1、请学生结合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有没有领悟到狼嗥叫的内涵?如果有,是什么经历让他有了这种感悟?

  (2)狼嗥叫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3)山的理解和思考是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上面的问题

  3、研讨问题,组织交流,品析重点词句

  4、学生质疑,教师组织答疑

  三、拓展思考讨论

  阅读梭罗《寂寞》中的一段话,比较与文本在生态主张上有何异同

  四、总结

  1、文章以个性化的角度来表现哲理的特点

  2、结束语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9、《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运城市财经学校 冯淑琴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涵的能力。

  2.通过体味作者的生态伦理思考,提升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平等地看待自然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通过学习作者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文章中狼嗥的含义,分析领会其中饱含的生命内涵和生态意义。

  (2)体味作者的生态伦理思考,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学习本文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及设计

  安排两个课时,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借鉴哲理类寓言故事的教学方法,遵循启发式教学理念,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按照感性认识——情感体验——感悟主题的教学思路,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年美国好莱坞有一部3D数字电影在我国各大影院争相热映——《阿凡达》。

  影片展示了未来世界,由于地球资源日益枯竭,人类为了掠夺新的资源,启动阿凡达计划,攻击潘多拉星球的故事。《阿凡达》虽然只是一部科幻电影,但却给观众引出了人•自然•科学的话题。

  长久以来,人类一直将自己看作是地球的霸主,大自然的主人。由于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无节制地开采,滥捕滥杀滥伐,使濒危物种的数量急剧上升,使我们的地球变得满目疮痍,这一切都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的平衡。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越来越严重的能源危机,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那么,究竟人类应该站在什么角度去思考,应该如何去思考,我们来听听奥尔多•利奥波德半个世纪前给出我们的答案——像山那样思考。(板书)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1.走近作者

  2.利奥波德•《沙乡年鉴》

  3.利奥波德的影响

  (三)、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倾听狼嗥,感受生命的力量 (第1、2自然段)

  1.“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荡漾到另一个山崖,回响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明确:作品开篇就是对狼嗥的特写,正像婴儿的第一声啼哭一样,这声嗥叫首先带给我们震撼的是――生命的力量!如同其他生物一样,狼也是大自然的一个生灵,我们应该尊重它,应该平等地对待它。

  2.除了生命的意义,这声狼嗥之中还有着更深层的内容,那就是对被蔑视的悲鸣。

  明确:长久以来,狼一直是一个被人类错误认识和对待的大自然的成员。

  自然界其他成员对狼的理解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明显而迫切的希望和恐惧)

  ——站在自身的角度: 浅层、片面、主观 自私

  大自然对狼的理解

  ——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

  ——站在长远的角度: 深刻、长久、客观 无私

  第二部分:认识错误,尊重存在的权利 (第3~7自然段)

  1.提问:在那个年代里,人类对狼是什么样的错误认识?

  明确: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2.思考:作者是如何认识到这种错误的?

  明确:作者叙写了自己打死一只狼的经过,对猎杀狼的场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和细致的描写。

  发现狼时,狼毫无防范,摇晃着尾巴,和小狼正在自由自在地活动:小狼则“喜气洋洋地摇晃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此种情景,狼与自然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狼被猎杀时,老狼“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给了作者极大的触动。

  作者将激情隐含于细腻的描写之中,给了我们心灵的震撼。

  3.反思:在人类的错误认识下,狼难逃被猎杀的命运,但是当人类一厢情愿地消灭了狼之后,有没有出现人们希望的景象?

  明确:事与愿违,狼被猎杀之后,鹿群却死了。这种割裂生态链行为的直接后果让人类始料不及。大自然给人类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态教育课。

  第三部分:深沉反思,启示自然的秩序 (第8~10自然段)

  1.面对鹿群的死亡,作者想了些什么?

  明确:牧牛人取代了狼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大小的工作——人类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秩序,不得不“越俎代庖”。

  高山植被和草原的破坏和退化,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恢复——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沙尘暴……人类的未来就像河水冲刷一样在慢慢消失!

  2.为什么说“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明确:“荒野”无人涉足,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自然的秩序维系着平衡,维护着和谐。

  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万物,与万物和谐相处,这应是我们从“荒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

  3.作品结尾再次点题狼嗥的深层内涵,启迪我们“像山那样思考”。

  明确:人类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在狼的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的启示下,利奥波德告诫人们:只有“像山那样”,从生态的角度思考,尊重自然,与自然平等相处,大自然才能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之中。

  “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诗意的表达,警示人类应该像山一样思考自身与万物之间的关系。作者长远的思虑,给了我们深刻的警示。

  第二课时

  (一)、学习本文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   对于大自然而言,万物都是平等的,任何生灵都只是其中的一个成员,每个成员都有它继续存在的权利。为了阐释尊重自然,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的道理,作者选择了一个长久以来被人们错误认识的大自然成员——狼,来进行形象化的展示。正如我们小时候学习的“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等寓言故事一样,我们同样应该透过“事”(狼被猎杀),悟出“理”(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万物,与万物和谐相处)。由此明白狼只是自然界万物中的一个代表而已,作者个性化的切入角度深刻地体现出哲理。

  •   作者将激情隐含于细腻描写之中,将哲理透过个性化的角度折射出来,这种思想的光芒和高瞻远瞩给了我们灵魂的震撼。

  (二)、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

  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作品文笔简洁洗练,从中既可以体验到深刻的哲理,又可以领悟到诗人的激情和想象,这一切,构成了作品鲜明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如文中“只有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了”等句子,饱含诗意,富于思辩,意蕴深远。

  (三)、再次倾听那声“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深刻感悟作品的主题。

  在狼的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的启示下,利奥波德告诫人们,只有“像山那样”,从生态的角度思考,尊重自然,与自然平等相处,大自然才能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之中。

  (四)、探讨深化

  阅读此文,让我们透过那声“深沉的、骄傲的”狼嗥,听一听利奥波德的对人类生态环境的大声疾呼。“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诗意的表达,警示人类应该“像山那样”,从生态的角度,思考自身与万物之间的关系。作者长远的思虑,给了我们深刻的警示。

  其实,长久地倾听着自然声音的何止是群山?海洋、森林、河流、、大气、冰川……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面对人类的所作所为,它们又在想些什么呢?

  五、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倾听狼嗥,感受生命的力量 (第1、2自然段)

  一声狼的嗥叫---  生命意义

  第二部分:认识错误,尊重存在的权利 (第3~7自然段)

  一个狼的故事---  生态价值

  第三部分:深沉反思,启示自然的秩序 (第8~10自然段)

  一番深沉的反思---尊重自然、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

  六、思考练习

  1.“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请联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学习作品之后,你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怎样的认识?这和你以往的看法有何不同?

  七、结语:

  同学们,透过那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你是否已经感悟了利奥波德“像山那样“,从生态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相信,有了这样的思想,我们就可以清晨聆听鸟儿的私语,午日尽享家园树下浓荫的清凉,傍晚感受风摇椰林的惬意,随时随处呼吸沁人心脾的花香……

  让我们把我们的家园变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园,

  让我们共同感受回归自然的心旷神怡。

  2010-11-15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孙权劝学》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黔之驴》学案一等奖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女娲造人》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 《我的母亲》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生词表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中考复习热点精粹——名著阅读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化石吟》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醉翁亭记》练习中考复习(八年级上册)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组合类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计划(七年级下册) 《中考文言文复习课》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鸿门宴》复习备课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下册) 初二班家长会发言稿(八年级上册)

最新中学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一等奖0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一等奖 《肖邦故园》教案一等奖 《再塑生命》教案一等奖 21《短文两篇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教案一等奖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一等奖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学会议论和分析》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三必修) 《诗经.氓》教案一等奖

相关信息 像山那样思考(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一等奖例) 思考的说说222句 思考的角度说话的方式(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思考的小猴子_幼儿简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