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图文结构式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驿路梨花》图文结构式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时间:2022-11-13 19:34:17

《驿路梨花》图文结构式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驿路梨花》图文结构式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在记叙中把同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事情写得具体清楚的特点,并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2、教育学生要象哈尼姑娘们那样,学习雷锋精神,自觉地为人民服务,多做好事。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积累词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写作的顺序,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更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让他们团结协作,锻炼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点讲可以帮助学生完善相关知识点学习。通过拓展,让学生语言表达水平进一步提高

  我国西南边睡是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全班分6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将讨论结果写在大卡上。

  1.感知课文内容,划分部分,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8):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屋。

  第二部分(9-12):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主要写梨花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2.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3.为建设和照料驿路山间草屋,梨花、哈尼小姑娘、瑶族老人,以及解放军同志做了哪些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大卡,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点讲以上问题,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两次误会、三个悬念

  第一个悬念:“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第一次误会: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

  第二个悬念:瑶族老人不是主人,那“主人家是谁”呢?

  第二次误会:瑶族老人说,他从一个赶马人哪里打听到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第三个悬念: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

  1.小结:

  小说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良好社会风貌。

  2.拓展延伸,扩大外延

  (1)趣味讨论: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

  (2)你能说说古代诗人吟咏梨花的诗句吗?

2、《驿路梨花》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作者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1949年参军,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绿色的网》《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等。

  【文题解说】

  本篇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切,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体会标题含意,培养鉴赏能力。

  【创作背景】

  作者从1950年春,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云南生活。写《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他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小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作者立即拿起笔来。

  第课时

  导入一:引用型

  [设计意图] 通过连续发问,让学生在头脑中巩固诗句描绘的美景,让学生带着对梨花的赞美走进文本,增强其阅读课文的积极性。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的是什么景物?为什么用梨花喻雪?看几张梨花的图片引入课题《驿路梨花》。

  导入二:图文型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在头脑中描述出春天的美丽画面,然后引出课题梨花,鼓励学生尽快走进文本,调动其阅读课文的积极性。

  【在多媒体上展示春天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一、预习展示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以便于及时掌握学情,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顺读课文。

  (一)预习任务。

  任务一:默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尤其注意“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

  任务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二)预习展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驿路(yì) 竹篾(miè) 撵走(niǎn) 麂子(jǐ) 修葺(qì) 蕈(xùn) 菌子(jùn) 恍惚(huǎnghū) 陡峭(dǒu) 漆黑(qī) 晶莹(jīng) 露宿(lùsù)

  2.解释下列词语。

  (1)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2)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3)修长:长。修,也是长的意思。

  (4)竹篾:劈成薄片的竹条。

  (5)驿路:古时为传递政府文书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路。

  (6)恍惚:模糊不清楚。

  (7)晶莹:光洁,透明。

  (8)悠闲: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

  (9)迷茫:广阔而看不分明的意思。

  (10)简陋:房屋设备简单粗陋,不完备。

  (11)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12)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使人承受不起。

  3.作者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1949年参军,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绿色的网》《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等。

  4.创作背景:作者从1950年春,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云南生活。写《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他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小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作者立即拿起笔来。

  二、初读感知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帮学生建立起对文本的整体印象,梳理出文章的内容,培养其正确的阅读习惯。

  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1.课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串全篇的是什么人?

  〔明确〕 小屋。 “我们”。

  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主要写出了什么?

  〔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自然段),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赏读课文,逐步梳理出作者的思路,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

  1.本文开篇写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 本文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开始,描写山峦。“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做好铺垫。

  2.“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

  〔明确〕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行走在人迹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3.“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

  〔明确〕 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表现出意外看到梨花的惊喜之情。“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梨花使“我们”产生了希望。“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进一步描写出梨树林中的如画境界,表现了“我们”满怀希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

  4.“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了悬念。

  进一步体会第一部分的作用,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驿路梨花

  第课时

  导入:回顾型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检查上堂课所学,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以便于这节课更好地过渡,完成教学目标。

  上堂课,我们梳理出了文章的段落层次、主要内容,并且研读了第一部分,今天我们继续研读接下来的段落。

  一、课文研讨

  1.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我们”接着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 “我们”看到:“门是从外扣着的”,屋内“火塘里的灰是冷的”,小屋“好多天没人住过了”;门板上写着“请进”,屋内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并且用几行“粗大的字”告诉来人“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表现出小屋主人真诚热情地帮助行路的人,准备得非常周到。

  (2)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 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表现出小屋主人帮助素不相识的“我们”解除了旅途当中的疲劳和饥饿,帮助了深山行路的人。

  (3)饱暖以后,“我们”都非常感激小屋主人,“我”和老余的对话表现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两人猜测起了小屋主人是干什么的,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深,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可能”,语气并不肯定,深化了前面设置的悬念。

  2.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

  (1)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的反应表现了什么?老人的反应表明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 表现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谢的感激心情。老人的反应表明了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既构成了曲折生动的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

  (2)老人述说了自己曾经打扰小屋,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是对面山头上“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这段语言在叙述故事上起着什么作用?表现出什么?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 这段语言具有插叙故事的作用,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

  (3)小说写出“我”在这天夜里什么样的梦境?表现了什么?

  〔明确〕 写出“我”在梨树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3.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

  (1)小说是怎样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当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写这些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 是结合着“我”和瑶族老人的误认,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听这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的“我”,马上想到“她一定是梨花”;老人更“立即走到她们面前”,弯腰行礼致谢,感谢她们盖了这间小屋;“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说:“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次发生了一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的发生和解开,再次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小姑娘讲出盖房人是解放军,但解放军为什么在这里盖房子?为什么传说梨花姑娘是小屋主人?为头的小姑娘是否就是梨花?这就在讲出了盖房的是什么人的同时,又生出了新的悬念。

  (2)小说怎样彻底解开了悬念?这样安排具有什么样的表现意义?

  〔明确〕 是由小姑娘说明原委,彻底解开悬念的。这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原来是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林中过夜淋了雨,“为了方便过路人”,次晨砍树割草盖起了小屋;梨花看到很受感动,就经常照料小屋;梨花出嫁以后,她的妹妹继续照料小屋。这就彻底解开了悬念,盖小屋的解放军、照料小屋的梨花和哈尼小姑娘,都是小屋的主人。这样几经曲折,最后解开悬念,并由梨花引出解放军“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之答,既表现出解放军在学习雷锋,又表现出哈尼小姑娘在解放军的影响下也在学习雷锋,表明了学习雷锋的人甚多,而且经久不衰。

  4.引导学生分析第五部分。

  小说是怎样结束全篇的?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 是引用诗句结束全篇的。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二、重点探究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表现作用。

  1.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体会到本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表现力量?

  〔明确〕 本文不是按事件发生的顺序从解放军盖屋、梨花照料小屋写起,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在记叙“我们”住宿在小屋的得解饥疲和所见所闻当中,运用两段插叙文字表明过去的盖屋和照料小屋。通篇扣住“小屋主人是什么人”这个故事核心,先设悬念,穿插两个误会,三次深化悬念,最后才彻底解开悬念,从而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突出赞美了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间接描写人物的效果。

  2.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人方法?本文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明确〕 本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3.联系作品来体会,本文标题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明确〕 本文标题为“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以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淳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写一篇想象作文:梨花姑娘回娘家路过小茅屋。

  驿路梨花雷锋精神

3、《驿路梨花》名师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建议

  1.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解读文本,以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叙述手法和主题思想为重点。

  2.课前要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按照时间顺序理清主要人物和主要时间。

  3.教师要注重思维方法的指导和点拨,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清篇章结构。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理解小说的叙述手法及表达效果。

  多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2.难点:小说深厚的思想内蕴分析。

  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理清篇章结构。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是一篇小说,作者是彭荆风。(板书标题、作者)

  二、问题探讨(一):结构分析

  阅读小说,首先要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本文以“我们”的行止和见闻为主线。按照你的理解,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要点】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我”和老余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写“我们”遇到梨花妹妹,梨花妹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自然段),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点名主题,收束全篇。

  三、问题探讨(二):人物分析

  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他们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文章在刻画这些人物是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要点】

  ①课文中写的人物及其出场顺序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

  ②表格

  人物事件目的

  “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方便过路人

  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方便过路人

  (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梨花)照料小茅屋方便过路人

  ③课文对“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的言行举止相貌进行了直接的描写,而解放军和梨花则是通过哈尼小姑娘(梨花妹妹)讲述出来的,属间接描写。

  【提示】联系原文分析。

  四、课时作业

  1.将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3遍。

  【参考答案】略

  2.将小说中哈尼族姑娘梨花妹妹讲述的“梨花姑娘”的故事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要求:根据原文增加具体的细节和情景,更为生动形象地表现梨花姑娘的美好品格;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小说的叙述手法及表达效果。

  多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引入新课

  阅读小说,自然要重视情节、人物、环境等三个要素,也要分析小说的主题和艺术手法。本节课的主要就是分析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叙述手法。

  二、问题探讨(一):主题思想分析

  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分析?

  【要点】本文通过记叙哀牢山顶密林深处一座小茅屋的故事,具体生动地表现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生根开花的美好情景,歌颂了助人为乐的精神。

  1.本文的标题“驿路梨花”是由结尾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演化而来。“梨花”是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则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以洁白如雪、不虚浮、不艳丽的梨花形象,象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2.结尾的抒情具有点明主旨的作用。

  3.本文所写的各个人物,都具有一种共同的精神品质: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4.环境描写,(梨花)烘托或(偏远荒僻)反衬了“雷锋精神”的高尚。

  5.“雷锋精神”的深厚内涵:不只是乐于助人或舍己为人,更重要的是:①见义勇为(行正义,行大义);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③一种纯朴善良的民风。

  三、问题探讨(二):叙述手法分析

  小说中,人们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课文是采用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要点】①按时间顺序复述: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修葺了小茅屋。

  ②课文以“我们”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其叙述顺序是:“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③好处:本文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

  【提示】顺叙是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就是顺叙。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能对中心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补叙也叫追叙,是补充交代,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四、课时作业

  1.课后“思考探究”第三题。

  【参考答案】见教师用书。

  2.有人认为,我们这个时代,“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你写一段文字发表你的看法。要求:有观点,有分析,有例证;不少于300字。

  【参考答案】略

4、《驿路梨花》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导学目标】

  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优秀人物,向雷锋学习。

  【课时计划】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作品——《驿路梨花》。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简陋(lòu)   驿路梨花(yì)   竹篾(miè)   撵走(niǎn)

  麂子(jǐ)修葺(qì)蕈(xùn)

  (2)词义

  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苇草覆盖房顶。

  修长:长。修,也是长的意思。

  恍惚: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折损:指损伤,损失。

  简陋:形容简单而鄙陋。

  悠闲: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

  晶莹:形容光亮而透明,多数是指露珠等球型物体。

  2.作者名片

  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1950年毕业于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1949年参军,历任云南军区文化部编辑,昆明军区创作员、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理事、名誉委员,云南作协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交流点拨】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2.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1)本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交流点拨】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写出了什么?

  学法指导:

  词语的作用分析法

  词语的作用一般有:

  (1)精确性作用。指词语在词类选取、概念表达上的准确、恰当(主要指动词、形容词),在表意上的精确、严密(主要指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

  (2)形象性作用。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具有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等作用,一般都会采用修辞或者一些动词来体现。

  (3)情感性作用。指词语表达喜好、热爱、赞美、颂扬或厌恶、贬损、批判、扬弃等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的作用。注意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和双关义。

  (4)结构性作用。指词语在全篇(或某段)中的地位以及照应、过渡、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推动情节发展、总领下文等方面的作用。  【交流点拨】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层理解

  1.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板书: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1)本文开篇怎样写出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本文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写起,描写山峦。“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作好铺垫。(板书:山峦层叠为日暮作好铺垫)

  (2)“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

  【交流点拨】“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行走在人迹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

  (3)“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

  【交流点拨】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表现出意外看到梨花的惊喜心情。“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梨花使“我们”产生了希望。“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进一步描写出梨树林中的如画境界,表现了“我们”满怀希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板书:意外看到梨花产生希望)

  (4)“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一个悬念。

  2.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我们”接着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交流点拨】“门是从外面扣着的”,屋内“火塘里的灰是冷的”,小屋“好多天没人住过了”;门板上写着“请进”,屋内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并且用几行“粗大的字”告诉来人“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表现出小屋主人专诚热情地帮助行路的人,准备得非常周到。(板书:屋主专诚热情准备周到)

  (2)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交流点拨】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表现出并不在屋的屋主帮助素不相识的“我们”解除了旅途当中的疲劳和饥饿,帮助了深山行路的人。(板书:助解旅途饥疲帮助路人)

  (3)饱暖以后,“我们”都非常感激屋主,“我”和老余的对话有什么表现力量?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交流点拨】“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两人猜测起了屋主是干什么的,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深,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出的悬念;“可能”,语气并不肯定,实又深化了前面设的悬念。(板书:猜测屋主职业深化悬念)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

  (1)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的反应具有什么表现力量?老人的反应表明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交流点拨】“我”和老余在老人进屋后的反应:“‘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一心以为老人就是主人,“同时抓住”“抢着说”,表现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谢的感激心情。老人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表明了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既构成了曲折生动的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我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再次深化了悬念。

  (2)老人述说了自己曾经打扰小屋,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是对面山头上“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这段语言在叙述故事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表现力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交流点拨】这段语言具有插叙故事的作用,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

  (3)小说写出“我”在这天夜里什么样的梦境?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交流点拨】写出“我”在梨树林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环境是多么美好;“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美好的环境烘托出梨花姑娘,自然界的梨花衬托着梨花姑娘,表现出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这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4.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

  小说是怎样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和什么样的出现情景的?写这些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交流点拨】是结合着“我”和瑶族老人的误认,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我们正在劳动,突然从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听这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的“我”,马上想到“她一定是梨花”;老人更“立即走到她们面前”,弯腰行礼致谢,感谢她们盖了这间小屋;“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次发生了一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的发生和解开,又在行文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本文不是从解放军盖起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按“我们”住宿在小屋得解饥疲和见闻顺序,组织材料的结构篇章,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叙中融情,叙后抒情,抒情结尾。

  其中两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小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并在叙写所见所闻当中,先设置出一个悬念,穿插两个误会,步步深化悬念,最后彻底解开悬念;从而体现出了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有力地表达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

  本篇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当,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基础上体会标题含意,培养鉴赏能力。

  2.拓展延伸

  从梨花姐妹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交流点拨】知道助人为乐是高尚的品德。懂得助人为乐是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提倡的道德风尚。对别人的困难或不幸加以关心和同情,并为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而感到高兴。愿意做一个助人为乐的人,行为上主动关心和热情帮助周围的人,为别人排忧解难不图表扬和报答。

  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发现小屋梨花

  小屋

  解除饥饿疲劳周到

  细心

  老人述说 梨花

  小屋来历 解放军

  热情赞美 以花喻人雷锋精神

  高尚品德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步骤二 整体感悟,走进文本。

  步骤三 精读课文,深层理解。

  步骤四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5、《驿路梨花》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1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图片欣赏梨花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彭荆风,当代作家。他的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多以边防军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作品有《边塞烽火》《芦笙恋歌》《鹿衔草》等。

  “驿路梨花”出自南宋诗人陆游诗《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诗的最后两句是:“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课文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三、检查自学,夯实基础

  正音:

  撵(niǎn)

  驿(yì)

  陡(dǒu)

  篾(miè)

  陋(lòu)

  修葺(qì)

  恍惚(huǎnghū)

  麂(jǐ)

  四、大声朗读,整体感知

  1、划分部分,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8):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

  ):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8):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9-37):主要写梨花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8):热情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如洁白的梨花开遍大地。

  2、总结中心思想:

  讲述西南少数民族群众学习雷锋无私助人的故事,歌颂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的崇高道德风尚。

  第2课时

  五、仔细研读,深入探究

  二个误会

  •三个悬念

  •四写梨花

  •五件好事

  两个误会

  •你能找出这两次误会在什么地方吗?

  我、老余,见到小茅屋。

  茅屋主人是谁

  主人是他??

  不是他。瑶族老人是专门运粮食的。

  喂!你们谁是梨花啊?

  茅屋定是你们的啦?

  三次悬念

  你能找出这三次悬念在什么地方吗?

  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小茅屋的真正主人是谁?

  瑶族老人吗?

  梨花吗?

  梨花的妹妹吗?

  解放军叔叔吗?

  茅屋的建造者、

  照管者都是主人

  四写梨花

  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这是自然界的梨花。

  “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这是写人。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驿路梨花”双关花和人,实际上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五件好事

  •你能找出五件好事是什么?

  •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瑶族老人专门运粮食

  •一群小姑娘照管小屋

  •解放军叔叔砍树割草盖小屋

  •梨花姑娘照料小屋

  六、理解内容,理清结构

  按时间的顺序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过去现在

  1“我们”路过住宿,修屋

  2瑶族老人借住

  3梨花姑娘出嫁后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插叙

  4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建小茅屋

  5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插叙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设置悬念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驿路梨花彭荆风

  梨花洁白如雪雷锋

  香气四溢精神

  梨花姑娘照料茅屋

  方便路人驿路梨花处处开

  解放军建造茅屋雷锋精神代代传

  梨花妹照管茅屋助人为乐

  瑶族老人送米修葺茅屋学习雷锋

  “我”和老余修葺茅屋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目的

  “我”和老余 修葺小茅屋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人

  瑶族老人 送米、修葺小茅屋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人

  哈尼小姑娘 照管小茅屋 向解放军、姐姐学习

  (梨花)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军学习

  方便过路人

  (解放军)建造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七、趣味讨论:

  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

  八、作业

  本文构思精巧,运用的是侧面描写,现在要求改作直接描写,以《梨花来到了梨树林》为题,根据课文有关内容,发挥丰富的想象,续写下面一段文字。

  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

  梨花洁白如雪雷锋

  香气四溢精神

  梨花姑娘照料茅屋

  方便路人驿路梨花处处开

  解放军建造茅屋雷锋精神代代传

  梨花妹照管茅屋助人为乐

  瑶族老人送米修葺茅屋学习雷锋

6、《驿路梨花》图文结构式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在记叙中把同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事情写得具体清楚的特点,并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2、教育学生要象哈尼姑娘们那样,学习雷锋精神,自觉地为人民服务,多做好事。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积累词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写作的顺序,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更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让他们团结协作,锻炼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点讲可以帮助学生完善相关知识点学习。通过拓展,让学生语言表达水平进一步提高

  我国西南边睡是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全班分6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将讨论结果写在大卡上。

  1.感知课文内容,划分部分,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8):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屋。

  第二部分(9-12):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主要写梨花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2.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3.为建设和照料驿路山间草屋,梨花、哈尼小姑娘、瑶族老人,以及解放军同志做了哪些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大卡,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点讲以上问题,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两次误会、三个悬念

  第一个悬念:“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第一次误会: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

  第二个悬念:瑶族老人不是主人,那“主人家是谁”呢?

  第二次误会:瑶族老人说,他从一个赶马人哪里打听到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第三个悬念: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

  1.小结:

  小说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良好社会风貌。

  2.拓展延伸,扩大外延

  (1)趣味讨论: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

  (2)你能说说古代诗人吟咏梨花的诗句吗?

7、驿路梨花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的:

  1.仔细体会记叙中的抒情。

  2.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法。

  3.认真体会并掌握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技法。

  4.德育渗透点:学习文章中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1.文章的记叙顺序和写人技法。

  2.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天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二、释题导思:

  1、什么是驿路?

  2、文章是怎样来描写驿路上的梨花?

  三、快速阅读课文,用铅笔划出文章的描写梨花的句子(时间是三分钟)

  四、教师选点突破,对文章结构进行拉线。

  1、文章有几处描写了梨花?分别在哪里?

  第一处: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

  第二处: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

  第三处:37自然段,(文章结尾)

  2、这几处的描写哪些是实写的,哪些是虚写的?

  第一处:实写;第二处;虚写;第三处;望梨花(实写)想梨花诗句(虚写)

  五、讲析课文

  (一)一写梨花

  1、齐读4─6段(教板书:梨花)[由一个组的同学读,其他同学闭目体味]

  2、大家在头脑里再现了月光下的梨树林之后,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用书上词答)”多么美丽“[师板书:多美(花)]

  3、在这诗一般的美妙环境中,我和老余有心思赏花吗?从哪句话可看出来?“没有”“我们有点着急了”

  4、我们为什么着急?(或我们当时所处的境况怎样?

  学生在书上找的当儿,出示幻灯片1:

  我们当时所处的状况:山高 坡陡林密 人少或稀

  5、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急需打一个地方留宿,找到没有?是什么?(师板书:小茅屋,我和老余)

  6、这房子有人吗?谁的房子呢?(板书:设悬)

  7、可是,在这所没人的房子里,我们却受到了许多优待是什么?

  师作搭桥式引导:①邀请的方式是热情的:“请进”

  ②准备的物质是丰厚的:

  ③安排是细心的

  ④感受是温馨的:

  8、由于对小屋主人感激,引起了我们对主人的猜测,此时谁来了?

  板书:瑶族老人

  9、他是小屋主人吗?(不是)。从他的哪个神态可以看出来?(眼晴瞪得大大的)。那么谁是小屋的主人呢?(板书:再悬)

  10、从老人嘴里得知“主人”,是谁?(板书:梨花姑娘)

  11、这个名字引起了我的什么联想?

  (二)二写梨花

  12、齐读27自然段,思考:这一次仅仅是为了写梨花吗

  (还写人)师讲:多好的梨花啊!赞花,更是赞人板书:多好(人)

  13、作者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里去写?

  引导学生体味记叙中的抒情:写梨花的香气四谥是为了赞美梨花姑娘的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14、受梨花姑娘的感染,我们也要化感激为行动,为小茅屋做了什么?(板书:修茸)

  15、劳动中,又见到了谁?(一群哈尼小姑娘───板书)

  16、她们是这房子的主人吗?(不是,板书:又悬)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17、由小姑娘的了讲述出了房子的来历,那么,究竟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呢小姑娘(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受益之后,送来同样也算(照管)了小茅屋,“我”和老余(修茸)小茅屋,我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板书:(主人)并标上大括号

  18、在所有的小茅屋的主人中,有两个物没有出场?他们是?但是我们却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优秀品质。这种不直接描写人物的品质,而是通过别人的口述、做事留下的痕迹或对别人产生的影响的方式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称为间接描写。请大家根据屏幕上的要求从文中各找一例:

  出示幻灯片2:间接描写的方式:

  ①通过别人的口述

  ②做事留下的痕迹

  19、小茅屋的主人就只有我们这些人吗?

  引导学生理解:凡照料过小茅屋的,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的后来人,都属于小茅屋的主人。

  20、用书上的哪几话可以概括这一点(驿路梨花处处开)

  (三)三写梨花

  21、齐读最后一段

  22、“处处开”的仅是梨花吗?

  引导学生理解:处处开的不仅仅是梨花,而是助人为乐的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处处开”就是雷锋精神处处得到了发扬光大,加深了主题。

  23、由此可见,题目中的驿路梨花至少有三种含义?

  ①自然界中的梨花 ②梨花姑娘 ③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六、小结全文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七、再读“梨花描写句”或做一想象作文:梨花姑娘回娘家路过小茅屋。

  八、练习作业语文作业本

8、《驿路梨花》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的:

  1.通过学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可贵,发扬雷锋精神,争做文明人。

  2.体会写景的作用,记叙与抒情相结合,插叙

  3.象征手法的运用

  第一课时

  前置作业

  一、根据注音写汉字

  竹miè()niǎn()走huǎnghu()

  jǐ()子花bàn()修qì()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或解释词语

  1、山势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2、广阔而看不清楚()

  3、闲适而自得()

  4、光亮而透明()

  5、修qì:

  6、修长:

  7、香气四溢:

  8、huǎnghu:

  三、填空

  1、《驿路梨花》作者______。他在本文的结尾引用了______代著名诗人______的诗句:“______”,这句话在结构上起______作用,在内容上起______作用。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3.本文在结构文章、编织故事上的最大特色是______;从结构上看,课文是按顺序组织材料的,但从______来看,课文又是按倒叙组材的。

  4.如何在顺叙中追溯往事?文章是借人物语言来达到这一目的的。

  一是借______之口讲述

  二是借______之口讲述

  这种记叙的顺序叫______,这样文章结构紧凑,容量很大而文字节省。

  5.本文围绕“______”这一疑问展开故事情节,几经曲折是为了突出______是小茅屋的主人。

  课堂教学

  一、导入课文

  生活中不能没有花朵,人世间不能没有真情。我相信同学们见过最美的花朵,也体验过最美的心灵。今天让我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起去欣赏那一片美丽的梨树林,去感悟那一群美好的心灵。

  释题——什么是驿路:

  二、整体感知

  1.文章是怎样来描写驿路上的梨花?文章有几处描写了梨花,分别在哪里?

  2.这几处的描写哪些是实写的,哪些是虚写的?

  第2课时

  三、讲析课文,赏梨花

  (一)一写梨花:阅读文章1-8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

  3.从第1节中找出三个动词: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动词写出了山的______特点。

  4.第1节属于______描写。这段描写突出了大山的特点,更衬托了“我们”______的心情,为____________作铺垫。

  5.第四段既写景又抒情,请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第6节属于景物描写,突出了______的特点。这段描写是与“我们”当时心情相关的,那么具体有何作用?

  7.作者着力描写梨花,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二)二写梨花

  8.阅读27自然段,思考:这一次仅仅是为了写梨花吗

  9.作者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里去写?

  (三)三写梨花,阅读最后一段

  10.“处处开”的仅是梨花吗?

  11.由此可见,题目中的驿路梨花至少有三种含义?

  第3课时

  四、深入探究,找主人:

  12.作者围绕小茅屋写了哪些人?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因找主人发生了几次误会?这些误会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1)瑶族老人是主人吗?他来做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做?(用书中原话作答)。

  (2)哈尼族姑娘美吗,课文是怎样写?请用原文作答

  (3)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是谁讲出来的?我们把这种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姑娘叙述线索,插入与之有关的叙述,补充交待有关情况的记叙方法称为插叙。除这外,文中还在什么地方用了插叙的方法?

  (4)我和老余为小茅屋做了些什么?

  (5)人人都不是小茅屋的主人,但他们每个人都为小茅屋的存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也就是说没有他们的努力,也就没有小茅屋的存在。因此他们又都是小茅屋的主人。哪些人是正面描写?哪些人是侧面描写?

  13.小茅屋的主人就只有我们这些人吗?用书上的哪几话可以概括这一点

  五、小结全文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六、小作文:想象梨花姑娘回娘家路过小茅屋。

9、《驿路梨花》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课题《驿路梨花》课型_______使用时间______

  主备人_____审核人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

  学习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明确写作技巧。

  2.略读文章,培养学生把握主要信息的能力。

  3.体会文章标题的含义及梨花在文章中的作用。

  4.学习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梨花在文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学习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交流。

  【活动一】读写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驿路____荆棘____陡峭_____

  竹篾_______撵上______简陋_____

  菌子_____恍惚¬¬¬________修葺_______

  讴歌________

  2.解释词语

  (1)恍惚:(2)晶莹:

  (3)迷茫:(4)红润:

  (5)折损:(6)悠闲:

  【活动二】预习材料交流。

  1.作者简介。

  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历任云南军区文化部编辑。其创作形式丰富,涵盖小说、纪实文学、文学评论、电影剧本等。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均在全国获奖。

  2.复习小说常识。

  (1)小说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是主要要素。

  (2)描写人物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的情节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的记叙顺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学习。

  【活动一】引导学生阅读。

  步骤1.略读课文,快速把握文章内容。

  步骤2.按照小说三要素概括文章内容。

  步骤3.补充文中的信息,检验略读文章的效果。

  【活动二】整体感知。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1.小茅屋到底是谁建造的?

  2.建成后又是谁照料小茅屋的?

  3.梨花出嫁后谁又照顾小茅屋?

  4.后来谁又到过小茅屋?

  5.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

  6.课文中几次描写到梨花?那次是实写,那次是虚写?课文中为什么一再写梨花?

  【活动三】精读突破。

  步骤1.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课文设置了几次悬念,产生了几次误会?

  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2.文章的标题“驿路梨花”有何含义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3.结尾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4.文中那些人物没有出场?这种写法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我学习,我总结。

  为了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作者多次设置_____和______。为了赞美人物纯洁高尚的心灵,作者以________作为象征景物,构思非常巧妙。

  【巩固提升】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课文中着力记叙的是哈尼小姑娘梨花,但梨花始终没有出场,而是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B.作者明写山崖草屋边上的梨花,是为了暗衬哈尼小姑娘梨花,以花喻人,以人寓花,赋予了未出场的主人公以鲜明美好的印象。

  C.文中通过写草屋及屋内的生活用品,侧面表现“草屋主人”瑶族老人助人为乐的精神品格。

  D.课文在结尾处引用了宋代大诗人陆游的“驿路梨花处处开”的名句,就把梨花人格化了,“梨花”即是哈尼小姑娘梨花,也是梨花的妹妹,也是瑶族老猎人,也是十年前路过的解放军。

  2.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请你试着给“驿路梨花处处开”对个下联。

  上联:驿路梨花处处开

  下联:________________

  【课后练习】

  1.下列不全是同义词的一组是()

  A.简陋——简单悠闲——安闲

  B.延伸——延展漫步——信步

  C.修葺——修缮茂密——茂盛

  D.照料——照看陡峭——倾斜

  2.按要求填空。

  从全文看,文章采用了______的记叙顺序,而中间又巧妙地穿插了一些故事,所用的记叙顺序又是_______。这样写,是文章曲折有致,构思颇具匠心。

10、《约客》课堂实录及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梅江区嘉应中学幸青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大量的阅读可以陶冶情操,培养语感,增多积累。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诗歌就是永嘉四灵之首的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

  现在我们请两位学生表演哑剧——用动作和表情表达出“等人,久不至”的心情。看看谁表演的最传神。

  生:上台表演(鼓掌)

  师评价:两位学生表演的都很好,第一位同学的表情特别到位,把“等人,久不至”的无奈和焦急的心情都表达出来了。

  生:鼓掌。

  二、初读感知

  师:有人说三分诗七分读,诗歌的朗读很重要,对于这首诗老师已经让同学课前先预习,背诵。所以会背的背,不会背的齐读诗文。

  生:齐读诗文。

  师评价:很整齐,古人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我相信经过反复的朗读,大家今天能达到这个要求。好,下面我们听录音,欣赏别人有感情的朗读。(放录音)

  师:听完录音,相信同学们都有不同的感想,现在我把时间交回给大家,我们一起来初步感知,疏通全诗。

  布置讨论任务:1、正音2、解决字词疑惑3、介绍作者

  生:学生同桌互相读,合作指出对方问题,共同解决字词疑惑。

  师:指名学生读诗文,教师正音,指出重点字词读音。

  生:自由练习读诗文,勾画出生僻及不理解的字和词

  师:请一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作者。

  生:我代表第5小组介绍作者:赵师秀(1170——1219),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又号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他同徐照、徐玑和翁卷并称“永嘉四灵”,人称“鬼才”。有《赵师秀集》二卷、《天乐堂集》一卷,已佚。仅有《清苑斋集》传世。我的回答完毕,谢谢。(鼓掌)

  师:好,这位同学介绍的很到位,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做好课前预习。

  三、品读赏析

  师:有人说读一首诗只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只是浅层次的阅读,真正会读诗之人不仅会背会写还要读懂文字背后的千山万水,今天我们这堂课就想让同学们以《约客》为例举一反三,做一个真正会读诗之人。

  幻灯出示

  设疑引思(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

  1、前二句交待当时的环境和时令,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请同学们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诗文后两句主要写了些什么?有谁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觉得作者的心情在漫长的等待中有着怎样的变化?“闲敲棋子”时诗人沉静在一个怎样的心境之中?

  师:(提示)应抓住关键字,词来进行品析,悟出作者的情感。

  生:展开讨论

  师:好,时间过的好快,同学们的讨论真热烈,我相信接下来你们的回答将会很棒,很精彩。现在请准备好的学习小组派代表来展示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1:我代表第2小组展示我们讨论的结果,我们认为前二句交待当时的环境和时令,营造了一种雨声不断,蛙声不停的气氛,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引出后面的两句诗。我的回答完毕,谢谢。(鼓掌)

  师:回答的很好,老师提示:既然是这样寂静的夜晚,处处蛙太吵了,能否改成几处蛙?为什么?从这一角度来思考,更有利于我们去明确营造这样气氛的写作目的,好,有谁要进行补充的?

  生2:我们第3小组认为这里蛙声鸣叫实际上是想衬托周围的安静。我的回答完毕,谢谢。(鼓掌)

  师:太聪明了,那么老师问大家这种写法你们以前有学过吗?

  生:(全班回答)这样的诗词的写法我们学过,叫“以动衬静”。

  师:对,“以动衬静”我们在以前学过,如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小结)诗的前二句中的“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师:紧接着我们赏析后二句,请同学们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诗文后两句主要写了些什么?

  生:我们第1小组认为诗文后两句主要写了人物的心情。我的回答完毕,谢谢。(鼓掌)

  师:很好,有谁要补充的?

  师:没有其他小组要补充了,看来大家都同意第1小组的看法,都认为诗文后两句主要写了人物的心情,那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赏析时我们应抓住哪些关键字来品析呢?我们结合第二题一起来回答。好,那个小组来展示讨论结果?

  生1:我们第4小组觉得作者的心情在漫长的等待中变的烦躁不安,生气。赏析时我们应抓住“闲”字重点品析。我的回答完毕,谢谢。(鼓掌)

  师:很好,有谁要补充的?

  生2:我们第4小组觉得作者的心情在漫长的等待中除了变的烦躁不安,生气,还有焦急的心情。我的回答完毕,谢谢。(鼓掌)

  生3:我们第1小组认为赏析时我们除了应抓住“闲”字,还应紧扣“约”重点品析。我的回答完毕,谢谢。(鼓掌)

  生4:我们第6小组认为赏析时我们除了应抓住“闲”、“约”,还应紧扣“落”字重点品析。我的回答完毕,谢谢。(鼓掌)

  师:大家的回答都很好,的确,抓住关键字,词来进行品析,能更好的理解诗文,从而悟出作者的情感。这首诗的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下面我们来一起品析“约”。

  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

  师:有人说到等到夜半三更了还“闲”不如改成“忙”可以吗?让生讨论。

  生:踊跃回答。

  师:(小结)好,敲打棋子在我们同学看来各有深意,同学们由于自身的经历不同,体验也不同,其实千百来对这首诗就有不同的理解,幻灯出示材料:

  近日偶读《千家诗》书中赏析云:“此诗描写诗人初夏的雨夜期客不至的烦躁之情。

  2008年的温州市中考语文卷中有一道与《约客》有关的题目:在赵师秀约客不来闲敲棋子的声声韵律中感受到他闲适、悠闲的心情。

  语文书上导引:写出了诗人寂寞的心情。

  师:老师认为诗文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看来敲打棋子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这是特定情境下的一种生活态度和修养,这是身处纷扰俗世的现代人所应该学习的。

  师:我们再来读一下闲敲棋子落灯花。我建议同学们做一个动作用你的手轻轻的敲打桌子一起念:闲敲棋子落灯花

  生:齐读:闲敲棋子落灯花

  师: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学则须疑。疑点往往是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在关键的地方抓住一些疑难问题,深入思考,就会使读书不断得到深入。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多提问题的习惯。好,下一环节我们就从多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吧。

  质疑探究(学生提出问题)

  生提出问题:1、“黄梅时节”的意思?

  师:①谁来说说黄梅时节的意思?

  生:我知道,“黄梅时节”是指农历四月,五月。

  师:好,很准确,老师补充介绍“黄梅时节”。幻灯出示: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黄梅成熟的时节,不仅雨量偏多,而且又阴晴不定。

  生提出问题:2、在读之前请问读诗要注意哪几点?

  生:我知道要注意节奏,情感这两方面。

  师:很好(鼓掌),明确读诗要注意这几点:重音、节奏、停顿、情感。

  生提出问题:3、这样梅雨连绵的季节正是农闲的季节,在这样的夜晚里家家户户会做什么呢?

  生1:在雨中约朋友相聚,听雨,听蛙声,下下棋,喝喝酒。

  生2:在听听雨声,期待明年的丰收,规划着他们的生活。

  生3:站在窗前随意望去,青草掩映的池塘,听到蛙声此起彼伏,一片郁郁葱葱。

  师:大家都很活跃,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很好。其实在这样的夜晚家家户户都有自己休闲的方式,梅雨连绵,这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来比喻衬托无穷无尽的闲愁。

  师: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一环节大家都很积极,希望同学们保持多问的好习惯。

  四、诵读巩固

  师: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接下来让我们伴随着渔舟唱晚古筝曲子一起来感受诗人的那闲适的生活诗意的生活。

  生:个别读评价再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的朗诵把我们带入了诗的境界,同学们,其实古代的诗歌是可以吟唱的,尤其是宋代这种吟唱达到了鼎盛,接下来,我想让我们的同学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吟唱一下这首诗,可以套用风格比较接近的歌曲来吟唱一下(节奏、旋律、情感)给你们两分钟的时间。

  生:展示并评价。

  师:看着同学们这样声情并茂的吟唱,老师也不由技痒,老师喜欢诗歌,我喜欢这样的吟唱。

  师示范吟唱,并让生评价。

  师:希望老师的吟唱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并让生再吟唱一两个。

  生:展示。(鼓掌)

  五、小结,作业:

  师:总结:本诗通过对景物和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了作者久等客不至的复杂心境。

  布置课后作业:写读后感。

  《约客》教学设计

  梅江区嘉应中学幸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能力目标 熟读成诵,进一步鉴赏诗词的佳妙之处

  情感目标 热爱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学会欣赏古诗

  教学难点 精彩诗句的探究,诗人情绪及心情的领悟

  计划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结构 教师活动 学生行为 教学目标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

  大量的阅读可以陶冶情操,培养语感,增多积累。

  请学生表演哑剧——用动作和表情表达出“等人,久不至”的心情。

  创设情境

  二、初读感知 指导学生朗读,范读课文

  1.个人朗读

  2.听读古诗

  3.师生共同活动,解决疑难(正音、解决字词疑惑、介绍作者)

  初步感知疏通全诗

  三、品读赏析

  设疑:

  1、前二句交待当时的环境和时令,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请同学们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有谁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觉得作者的心情在漫长的等待中有着怎样的变化?“闲敲棋子”时诗人沉静在一个怎样的心境之中?

  三、品读赏析

  1、课前布置学生提问题。

  2、引导学生课堂提问。

  3、引导学生解疑、体会作者情感。 提出问题:

  1、“黄梅时节”的意思?

  2、在读之前请问读诗要注意哪几点?

  3、这样梅雨连绵的季节正是农闲的季节,在这样的夜晚里家家户户会做什么呢?

  培养质疑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诗人闲适恬淡的人生

  四、诵读巩固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接下来让我们伴随着渔舟唱晚古筝曲子一起来感受诗人那闲适的诗意的生活。散读,再齐读。

  教师范读

  学生朗读

  再次体会本诗的意境及作者心境

  五、小结、

  本诗通过对景物和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了作者久等客不至的复杂心境。

11、《登幽州台歌》《望岳》图文结构式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陶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涵的哲学道理。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流露出的强烈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更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 让他们团结协作,锻炼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点讲可以帮助学生完善相关知识点学习。 通过拓展,让学生阅读水平进一步提高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全班分6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将讨论结果写在大卡上。

  1.学习《幽州台歌》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诗句研读: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诗句中的“独”该怎么理解?

  3.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4.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大卡,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点讲以上问题,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2.学习《望岳》

  (1)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2)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小结:

  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

  2.拓展:课外阅读陈子昂和杜甫的诗歌,并作赏析

12、驿路梨花名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驿路梨花》是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文章,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小说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展开,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尾处作者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点明本文的主旨: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本单元在阅读上要求重点学习略读,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价值判断,对中华美德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对这篇诗情画意,精神高尚的小说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篇文章将会让学生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在阅读方法上,七年级学生经过上学期朗读、默读、快速阅读和本学期精读等方法的训练,阅读能力有所提升。本单元阅读要求是略读,实际上是对学生阅读方法上一个相对高的要求,同时也是一个检测。因此,学习活动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梨花”的象征意思和作用。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3.体会文章描写的朴实民风,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文章梗概。(要求用5分钟时间,略读全文,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

  2.厘清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分析小说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发生了两次误会,三次悬念,理解“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及作用效果。)

  3.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各自的含义和作用,品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引导学生先略读课文,勾画文中描写梨花的语句;再细读课文,分析其各自的含义和作用。分析、理解、品味标题“驿路梨花”的妙处。这样,就顺理成章地理解了本文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揭示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主题。)(教学难点)

  4.教学方法:略读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彭荆风的资料,南宋诗人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首先欣赏一首诗,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南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首诗最后一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是说,可以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表达了陆游听到收复西京的消息,异常高兴的心情。作家彭荆风借用这首诗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写了小说《驿路梨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探究彭荆风要通过“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怎样的情感?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略读,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梨花”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3.体会文章描写的朴实民风,在读文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三、检查自学情况

  1.作者彭荆风

  2.写作背景

  3.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露(lù)宿喷(pèn)香菌(jùn)子麂(jǐ)子撵(niǎn)走葺(qì)

  晶莹(yíng)驿(yì)路竹篾(miè)打扰(rǎo)香气四溢(yì)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四、师生互动解读文本

  教学活动一:略读课文,整体感知

  1.略读课文,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概括本文有哪些人?做了什么事?1.文中的一组人物分别与小木屋有过什么故事?

  2.“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学法指导】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另外,还需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强迫自己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读完一篇文章,开始时阅读速度每分钟400字,以后逐步提高。

  明确:“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所有为小茅屋做过好事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教学活动二:品读课文,解析构思

  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说说其表达效果。

  明确:作者巧设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

  两次误会:第一次是13和14段,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他说不是;第二次是30—32段,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三个悬念:第一个是7、8段,我们正焦急时,发现了小茅屋,里面却没人没灯,于是发出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个是12至14段,我们认为是瑶族老人是主人,老人不是。到底谁是主人呢?第三个是29至32段,分角色朗读一下吧。旁白+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这一处的悬念是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呢?

  【学法指导】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

  教学活动三:细读文章,赏析语言

  1.请先略读课文,勾画文中描写梨花的语句;再细读课文,分析其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

  2.品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找出文中四写梨花,分析梨花的象征含义,进而理解标题的妙处以及主题。

  小组讨论,明确: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实写,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我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3)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实映衬,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表达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了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引用诗句,以花喻人,比喻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在祖国大地处处开放,升华了文章主题。结构上,再次点题,题文相映,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2.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妙处:

  “梨花”一语双关,既是自然界的梨花,也是梨花姑娘,还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自然而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五、联系实际积累拓展

  同学们,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同学讨论这个话题。交流你的体会和想法。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略读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还体会到了本文精巧的构思。最后理解了标题的含义和作用,进而理解了本文的主题。同学们,梨花是洁白的,梨花姑娘也是美的,所有为小茅屋的存在做过贡献的人都是美的,因为他们身上闪耀着雷锋精神。只有让我们不忘初心,将雷锋精神谨记心头,我们的未来一定是“驿路梨花处处开”。

  七、布置作业:

  有人认为,我们这个时代,“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你写一段文字发表你的看法。要求:有观点,有分析,有例证;不少于300字。

  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

  彭荆风

  一间茅屋

  两次误会驿路梨花处处开

  三个悬念。雷锋精神代代传

  四处梨花

13、《驿路梨花》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小说《驿路梨花》通过记叙发生在云南省南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赞美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题目中“梨花”的含意。

  2.略读课文,找出文中出现的人物,说说他们分别做了什么事。

  3.多角度分析“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能说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了解故事梗概。

  2.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意,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2.难点:学习文章以“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巧妙设疑的构思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体味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中的“梨花”。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1)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其长篇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2)背景介绍:作者从1950年春开始,大部分时间都在云南生活。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精神的号召。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他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小茅屋砍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作者立即拿起笔来,于是有了今天的《驿路梨花》。

  2.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驿路(yì)   竹篾(miè)   撵走(niǎn)

  麂子(jǐ) 修葺(qì) 同行(xíng)

  菌子(jùn) 恍惚(huǎnghū) 陡峭(qiào)

  漆黑(qī) 喷香(pèn) 露宿(lùsù)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陡峭:形容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修葺:修理(建筑物)。

  恍惚:模糊看不清楚。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释题导思

  1.文章的题目出自哪里?

  明确:出自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中的诗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2.什么是“驿路”?文中指什么?

  明确:驿路,又叫“驿道”,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文中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步骤二:略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明确:小茅屋。“我们”即“我”和老余。

  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8段),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第9~12段),主要写“我们”解除了饥饿和疲劳,以及对小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第13~27段),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及小屋主人——梨花。

  第四部分(第28~36段),主要写梨花之妹讲述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第37段),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步骤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内容

  1.本文开篇写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文开篇从“我们”的视角,用一个感叹句开篇,描写山峦。“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的样子。“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分。这样描写山峦,同时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焦急的心情,为小茅屋的出现做好铺垫。

  2.“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的小茅屋前,情况怎样?

  明确:“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的小茅屋前,行走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3.“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

  明确: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表现出他看到梨花时的惊喜之情。“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梨花使“我们”产生了希望。“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进一步描写出梨树林中的如画境界,表现出“我们”满怀希望地寻找人家的心情。

  4.“我们”看到小茅屋时,发现了什么?产生了什么疑问?具有什么作用?

  明确:“我们”发现小茅屋“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了悬念。

  (二)按照分析第一部分内容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内容

  1.“我们”接着发现了小茅屋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门是从外扣着的”,屋内“火塘里的灰是冷的”,小屋“好多天没人住过了”;门板上写着“请进”,屋内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并且用几行“粗大的字”告诉来人“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表现出小屋主人真诚热情地帮助行路的人,准备得非常细致周到。

  2.“我们”在小茅屋中都做了些什么?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我们”在小茅屋中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表现出小屋主人的帮助使素不相识的“我们”解除了旅途当中的疲劳和饥饿,自然引出“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测。

  (三)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内容

  1.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的反应表现了什么?老人的反应表明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我”和老余的反应表现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谢的感激心情。老人的反应表明了“我们”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既构成了曲折生动的情节,又在行文上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

  2.老人述说了自己曾经打扰小屋,后来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是对面山头上“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的故事。这部分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插叙。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出老人对小屋主人的感激之情,又在行文上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

  3.“我”在这天夜里做了什么样的梦?表现了什么?

  明确:“我”在梨树林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以及想早点见到小茅屋主人的迫切心情。

  (四)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内容

  1.写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次发生了一个误会。写这个误会的发生和解开,再次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小姑娘讲出盖房人是解放军,但解放军为什么在这里盖房子?为什么传说梨花姑娘是小屋主人?为头的小姑娘是否就是梨花?这就在讲出盖房的是什么人的同时,又引出了新的悬念。

  2.小说怎样彻底地解开了悬念?这样安排具有什么表现意义?

  明确:是由小姑娘说明原委,彻底解开悬念的。这样几经曲折,在解开悬念之后,由梨花引出解放军“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之答,既表现出解放军在学习雷锋,又表现出哈尼小姑娘在解放军的影响下也在学习雷锋,表明了学习雷锋的人甚多,雷锋精神经久不衰。

  (五)引导学生分析第五部分内容

  小说是怎样结束全篇的?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明确:引用诗句结束全篇。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了题目,也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采用略读的方式,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知道了课文中的主要情节和出现的人物,对文章内容进行了初步探究。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解放军盖小茅屋,梨花和妹妹照料小茅屋,过路者也为小茅屋做贡献,小茅屋不属于某个特定的人所有,它属于共同建设小茅屋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讲,建造者解放军、照料者梨花和妹妹、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都是小茅屋的主人。这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

  二、学习新课

  步骤一:解读课文

  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细致地描写小茅屋的陈设?

  明确:环境描写是为了反映人物的精神。通过描写小茅屋里生活急需品样样齐全,可见小茅屋主人为人服务,不仅真诚热情,而且细致周到,而这,正是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体现。这样的环境描写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步骤二:明确景物作用

  讨论:文中关于梨花的景物描写有几处?各在文章的哪一部分?分别起着什么作用?〔由学生找出并朗读出来〕

  明确:三处。

  第一处在文章开头。实写,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给人以希望和安慰,也把读者引入诗一般的境界之中。写梨树林的美景衬托了小茅屋主人的心灵美。

  第二处在文章第27段。虚写,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植物“梨花”和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第三处在文章结尾。实写,起到了点题、点人的作用,引用陆游诗句,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内容上深化了主题,人花相映,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步骤三:写法探究

  1.“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后,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发生了几次误会?作者设置了几个悬念?

  明确:两次误会。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三个悬念。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2.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步骤四:品味标题妙处

  课文用“驿路梨花”作为标题,有何妙处?

  明确:文中的“驿路”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1)“驿路梨花”既指自然界的梨花:洁白、香气四溢。又指梨花姑娘:助人为乐,朝气蓬勃,淳朴热情。还指解放军战士: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也指边疆民族优良民风:淳朴热情,知恩图报。更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2)“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了起来,和谐一体。(3)“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

  教师总结:如果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那么这个社会便会充满真、善、美。

  三、课堂小结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以物喻人。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善良、乐于助人的淳朴民风,赞美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想象作文:《梨花姑娘回娘家路过小茅屋》。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这篇文章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展开,表现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歌颂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从这个认识出发,由浅入深,带领学生从略读到细读,从内容到主题对课文进行了学习。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不在于按部就班地筹划“导入——展开——收束”等环节,也不在于板书、课件等形式,而在于能否从文本中提炼出几个富有价值的问题。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背影》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樵夫,别砍那棵树》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我的母亲》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社戏》互动课堂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诗词五首》《我理想中的学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非攻》教案一等奖(苏教版六年级必修三) 《俗世奇人》课题精练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诉衷情》教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书愤》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项脊轩志》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高一下册) 《题都城南庄》教案一等奖 《怎样写新闻短评》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三必修四) 杜牧诗三首学案一等奖设计(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人教版高二选修)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自主性学习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最新中学教案 《驿路梨花》图文结构式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论教养》教案一等奖设计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归去来兮辞并序》名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人教版必修四《雷雨》精品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穆旦《敬业与乐业》名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梁启超《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名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壶口瀑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曹刿论战》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相关信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专项训练 人教九年级上《谈生命》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七年级下册《斑羚飞渡》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总复习 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上册《安塞腰鼓》教学范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模板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人教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