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小摄影师案例反思教学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反思

续写:小摄影师案例反思教学

时间:2022-08-08 21:36:38

续写:小摄影师案例反思教学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反思的您有所帮助。

1、续写:小摄影师案例反思教学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续写:小摄影师_案例反思_教学实录,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小男孩哭着回到了家,妈妈看见了说:“怎么了,孩子?”

小男孩哭着说:“我把胶卷忘带了,所以没拍成照片。”

妈妈笑着说:“你今天没有拍成明天可以去拍呀!”

到了第二天,小男孩又来到列宁格勒。门口的秘书看到了,赶紧去告诉高尔基,高尔基听了高兴地说:“快带小男孩到我这里来。”小男孩到了高尔基的面前对他说:“亲爱的高尔基同志,对不起!昨天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不过,这次请放心。我已经把东西都带来。”

开始拍照了,高尔基做了各种各样的姿势,耐心地配合小男孩。高尔基和小男孩在拍照的时候非常开心,因为高尔基帮助小男孩实现了愿望,小男孩也因为给高尔基拍了照片。

小男孩要回家了,恭恭敬敬地对高尔基说:“谢谢您!再见。”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续写《小摄影师》,小摄影师,希望对你有帮助!

2、教学故事:灰雀丢失之谜案例反思教学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教学故事:灰雀丢失之谜_案例反思_教学实录,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今天又要学习《灰雀》这篇课文了,课文写得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几年前我也上过这篇课文,当时正好碰上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冉正芳一行下到基层进行课堂教学调研,当时我自己的感觉和大家的评价都是教学中读的形式多样,但读得没有深度,究其原因是对本文内在的思维活动没进行深入挖掘。因为这是一篇极好的思维训练的文章,课文中没有一处明确地说明鸟儿是小男孩捉走的,但男孩的语言和行动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

因此在这次的课前准备中,我特别注意文中所蕴含的思维因素,但对于学生是不是能体会感悟到这一点,我有些忐忑。

课上,首先认识了几只灰雀,学生在朗读描述灰雀的句子后感受到灰雀活泼,健康,惹人喜爱。我设问:“如果你看到这么可爱漂亮的灰雀,会怎么对待它呢?”有的说:“逗他玩,给他食物吃,天天来看它,听它歌唱。”“还给它们做一个木房子”有的说“想把它捉回家,在家里好好地养着,可以随时看到它。”这些都反映了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在这里我没有对孩子们的说法做出评价,而是顺势请学生看看课文中列宁是怎么对待灰雀的。学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我又特别提示了一下,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学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重点词。并在朗读的时候读得重一些。

而灰雀不见了,列宁是找遍了周围的树林的,却没找到,这时看见一个小男孩,列宁向他询问见过灰雀没有,男孩说:“没……我没有看见”我让学生表演读这句话,并提示性地设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发现他说了两个‘没’,还打吞(吞吞吐吐,不连贯)。”我进而发问:“为什么吞吞吐吐呢?你在什么情况下说话会吞吞吐吐呢?”孩子们马上意识到可能是心里有鬼,犯错误了。而列宁注意到这一点了没有呢?这时孩子们有的说注意到了,有的说列宁没注意到,争论不休。我提醒孩子们还知道哪些列宁的故事,他们马上联系《蜜蜂引路》这一课,认识到列宁是个善于观察的人,他一定注意到了男孩的这一个细节表现,由此推测出列宁可能已经感觉到了小男孩知道灰雀的去向。

接着读列宁的话,猜想列宁真的认为灰雀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吗?学生马上反驳说:“不是的,因为老师在前面介绍过灰雀适合在这里生活,它就不会被冻死”“再说列宁每天都来看灰雀,还给它们食物,它们也就喜欢住在这里,不会随便飞走的。”“对呀,昨天都还欢蹦乱跳的,今天怎么会突然冻死了呢?再说就算是突然死了,也应该有尸体呀,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所以我觉得不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列宁也不会这么认为,所以我认识为他后面的自言自语也并不是真正只对自己说,他也是说给小男孩听的,他是想表明自己很为灰雀担心。”我觉得孩子们越来越会联系上下文学习了,而且还注意抓住人物惯有的特点来思考。我惊叹于孩子们思维的细致,我为先前的担心感到多余。

我接着问:“那你们觉得灰雀去哪儿了?”马上有学生抢着说:“是被小男孩捉走了!”我反问:“课文中并没有明确地这么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这时候,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我是从小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句话看出来的。如果不是他捉走的,怎么会这么肯定地说会回来,而且知道还活着。”“还有,就是列宁问他:‘会飞回来?’他又很肯定地说了一次‘一定会飞回来’可以看出就是他捉的”“最后说‘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说明小男孩说的是真的,而且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就知道了跟他有关,是他捉走的,而不是别人捉走了他要回来的”。我追问道:“小男孩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列宁灰雀的去向呢?”“因为他开始已经说自己不知道了,现在不好说明白了。就只好用行动来表示(放回灰雀)”。

我觉得学生已经读懂课文了,于是引向认识道理上。“那么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吗?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因为他看到灰雀已经回到了树上。”“但列宁没有追问小男孩,因为他看到灰雀还是欢蹦乱跳的,说明小男孩可能也是太喜欢灰雀了才捉的,并没有伤害它”。“他还看到小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说明小男孩认识到错误了,没必要再说他了。”

这时候我让孩子们分角色表演读课文,他们读得可带劲儿了,感情处理也很到位。

最后,我问孩子们:“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大部分学生说喜欢列宁“因为他爱鸟。”“他会教育小孩子,不是大声地批评他做错了,而是用自己对灰雀的担心来感动他,让他改正错误。”也有一部分学生说喜欢小男孩:“他有错就改,很勇敢”“他也喜欢小鸟”。我马上抓住这个契机,问:“小男孩错在哪里?”“他不该捉走小鸟”“小鸟在树上才最快乐,书上说它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对,喜欢小动物就要让它自由地生活。捉回家了,虽然也给了它好吃的,但没伴儿了它就不快乐了,他不能到处飞了,就不自由了。”我被孩子们感动了,我想,不用我多说,他们已经明白了课文中所蕴含的所有道理,而且这一次不是我告诉他们的,是他们自己感悟到的。

是啊,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课文中的几句简单对话,却包含了许多的感悟点,各自人物的内心都在活动,都在思考,心情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列宁是否真认为灰雀飞走了或是冻死了”引发了学生对全篇课文的阅读整合,感悟到列宁观察的细致、分析严密、教育循循善诱,以及对鸟类喜欢方式的探讨。平时我总担心他们想不到,不会说,原来是我自己放不开,只要相信学生,善于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展示空间,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在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学生的思维就会走向深入,就会还你无数个惊喜!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教学故事灰雀丢失之谜,灰雀,希望对你有帮助!

3、赏析:夜书所见案例反思教学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赏析:夜书所见_案例反思_教学实录,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赏析《夜书所见》,古诗两首,希望对你有帮助!

4、知识:茱萸案例反思教学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知识:茱萸_案例反思_教学实录,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几乎人人熟记成诵的小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让许多少年产生美好的憧憬,也让许多教师颇费思量。茱萸历代都被作为祭祀、佩饰、药用、辟邪之物。早在周代,茱萸就由于被视为非凡之物而被当作祭祀不可或缺的八种美果之一;在汉代,人们逐渐地认识到茱萸的多种药物用途而开始重视培育、栽植茱萸;传说中战国时期的楚国王妃就佩戴着茱萸做的饰物。因此,人们对它格外钟爱,以致形成了饶有风味的茱萸风俗,即,于重阳之日,登高畅游,携茱萸女,插茱萸枝,佩茱萸囊,饮茱萸酒,吟茱萸诗,极尽欢娱之乐。久而久之,相沿成习。故古人又把九月九日重阳节称为登高节、茱萸节、茱萸会。关于这一点,南北朝时的吴均在他所撰写的《续齐谐记》中记载了一则故事:“东汉时,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其言,举家上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之。’今世人九月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始于此。”茱萸风俗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历史悠久,只是到民国以后,由于社会的急剧动荡,茱萸风俗才渐渐衰落,唯登高之俗尚存于民间。茱萸还可以酿酒,唐代著名隐士寒山曾有“暖暖茱萸酒,空心枸杞羹。终归不免死,浪自觅长生”的诗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汉中地区茱萸主产县佛坪县利用当地资源,生产出了茱萸牌系列果酒、饮料,其味醇美,药效显著。茱萸因其本身的价值以及历代赋予的传奇色彩,使文人们很喜欢用它作诗料,并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不同心境。历代文人笔下,以茱萸寄言亲友欢娱之情的诗赋很多,其中以唐人为最。以下是笔者搜录的唐人茱萸诗,与诸位共同品尝。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朱放《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有故不往》:“哪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

戴叔伦《登高乘月寻僧》:“插鬓茱萸来未尽,共随明月下沙滩。”

卢纶《九日奉陪侍郎》:“睥睨三层连步障,茱萸一朵映华簪。”

耿讳《九日》:“步蹇强令避藻井,发稀哪敢插茱萸?”

王昌龄《九日登高》:“茱萸插鬓花宜春,翡翠横钗舞作愁。”

杨衡《九日》:“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权德舆《酬九日》:“他时头似雪,还对插茱萸。”《九日北楼晏集》:“风吹蟋蟀寒偏急。酒冷茱萸晚易醺。”

张鄂《九日晏》:“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九日》“城远登高并九日,茱萸凡作几年春?”

白居易《九月九日登巴台》:“闲听竹叶曲,浅酌茱萸怀。”《九日寄微之》:“蟋蟀声高初过雨,茱萸色浅未经霜。”

这些诗赋予了茱萸极其浓郁的传奇色彩,显现着古人对茱萸深切的爱,如果要加以总结,也许可以称之为九日诗。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知识茱萸,古诗两首,希望对你有帮助!

5、知识:骆驼简介案例教学反思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知识:骆驼简介_课堂实录_案例_课堂实录_教学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骆驼体毛一般为褐色,也有浅黄、灰白等色型;头顶生有簇毛,体毛蓬松而长;驼峰肥大而丰满,夏季脱毛后还残留一道厚毛;四肢更为粗壮,蹄宽而扁。有双峰驼和单峰驼两种。双峰驼曾在我国北方广泛驯养,至今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仍然能够见到。过去很长时间曾作为口外与京城之间贸易的主要交通工具,素有“京华之舟”的美誉。单峰驼有人认为也曾分布于我国的新疆一带,但现在仅见于阿拉伯半岛、印度和非洲北部等地。它的体毛较短,寿命可达50年。

骆驼的胃里有水囊,能贮存很多水;骆驼的两座高高的驼峰,可储存有100多千克脂肪,必要时可以转变成水和能量,维持骆驼的生命活动。因此,在沙漠里,可以一连三四十天不吃不喝,适于长途跋涉。家骆驼成为人类在沙漠中的主要交通工具。由于骆驼在行走或跑步的时候,同时伸出左侧或右侧的前后腿,所以人骑坐在上面会觉得很不稳定。

骆驼是沙漠地区的交通运输工具。世界上有双峰驼和单峰驼,它们的最明显的区别,就是驼峰的数目不同。我国产的双峰驼,背脊上有前后两个马鞍一样的驼峰。平时我们看到的大都是家骆驼,它们的祖先是野骆驼,生活在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等沙漠地区,它同家骆驼的区别是:驼峰矮小,腿细长,全身的毛短,颜色淡黄。由于野骆驼的数量十分稀少,已被我国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它们在沙漠中长途行走时,常常又饿又渴,这时驼峰的脂肪便会分解,供给骆驼体内所需要的营养和水分。骆驼在缺水的沙漠里能耐渴,是由于它平时喝水少,一喝就能在10分钟内喝下100多升水;同时排水少,在夏天一天只排出一升左右尿,而且不轻易开口,防止体内水分外出,所以在夏天的沙漠中,它可以8天不喝水也不会干死。

骆驼善于走沙漠,因为它有两对奇特的脚掌,掌下生着宽厚的像弹簧一样的肉垫,走路时脚趾在前方叉开,这样,在沙面上走路不会陷到沙窝里去。它在旅行中,将头抬得高高的,眼睛不会被地面上阳光反射的高热所灼伤。骆驼的长睫毛的眼睛,自动开闭的鼻孔,长满密毛的耳朵,都能使它免遭风沙的袭击……

早在2000年前的西汉,我国人民就用骆驼作为通向西域的交通工具,它也是唐朝时在“丝绸之路’上驮运货物的动忧”

两兄弟

骆驼一家有两兄弟:一种生活在非洲和阿拉伯地区,只有一个驼峰,叫单峰驼。另一种生活在亚洲,背上有两个驼峰,叫双驼峰。

知识档案

骆驼一次能喝100多升水,而且8天不喝水也不会渴死。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知识骆驼简介,想别人没想到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6、续写:绝招教学反思课文案例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续写:绝招_教学反思_课文_课堂实录_教后感_案例,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暑假快到了小柱子放学后就没了影子,不会是把比绝招的事儿忘了吧?

时间到了,在水池旁边,大家又比起绝招来。大家首先就把目光投向二福,以为他又要展示武术。

可出乎意料,他却抽出一张纸和一枝笔,画着层峦迭翠的山峰,一会儿就画好了,大家齐声说:“好!好!”。

三胖也不甘示弱,摘下一片树叶子竟吹出响亮的歌声来!按名次,该小柱子了,大家只见小柱子神秘一笑,一下抽出书包里的纸,笔和手表说:“我们比比,看谁在十五分钟内写的作文又多又好。”“比就比!”

二福抢着回答说。

比赛开始了,拿表的大喊一声“开始!”,大家都写了起来。刚才还得意洋洋的二福现在成了“节约墨水的领导”一会儿抓头发,一会儿搓手,很是着急。三胖也很急躁,写写停停。只有小柱子的笔在不停地工作,转眼间已写了两页.时间一会儿就到了。三胖才写了半页,二福就别提了,一行不到;只有小柱子快,四页了。大家跑过去才看了一页,就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大家后来才恍然大悟,原来小柱子每天都在附近唯一的作文培优班上课,化了不少的功夫练笔。

这次比试大家都各有收获,绝招都非常精彩,各有千秋。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续写《绝招》,绝招,希望对你有帮助!

7、教学札记:由“太阳是个大火球”是不是比喻句引起的课文案例教学反思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教学札记:由“太阳是个大火球”是不是比喻句引起的_教后感_课文_案例_教学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课堂上同学们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介绍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时,运用了哪些方法进行具体的说明。王艺强同学说,除了数字法外,还运用了比喻法。“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我问。“太阳很大,很热,是个大火球。这句话把太阳比做大火球。”王艺强刚说完,还没有等我开口说话,陈爻马上站起来说:“这不是个比喻句。太阳本来就是一个大火球。”王艺强也不甘示弱,说:“这个句子虽然没有像、好象等比喻词,但是它有两个事物,太阳和大火球,老师说了,比喻句把一个事物比做另一个事物……”,我想,王艺强还真行,能够用比喻句的特点来分析句子。我边听边赞许地点点头。其他同学也跟着附和“对,对。”。还没有等王艺强说完,陈爻着急的说:“不是有没有比喻词的问题,是因为太阳本来就是大火球。我查了资料,说辐射光谱。太阳是个炽热的大火球,它的表面温度可达6000°K,它以辐射的方式不断地把巨大的能量传送到地球上来,哺育着万物的生长。………”哎呀,这个知识我事先还真的不知道。同学们知道陈爻喜欢看书,知识面广,也都相信他说的话没有错,但是仍然将信将疑,把疑惑的目光投向我,希望我能作出判断。我知道此时就是孔子所说的“不悱不启”的时候。据已有的经验,我知道这句话肯定是个比喻句,但是我觉得如果陈爻查找的资料正确,他所说的也有道理。到底是不是个比喻句呢?我决定采取延迟评价策略,把问题抛给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这句话是不是比喻句?”“我觉得是比喻句。因为我们原来写的比喻句都是太阳是个大火球,月亮是个大玉盘”“我觉得是。老师曾经说过,是,也可以成为比喻句,比如,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对,对”同学们得意的看着陈爻叫着。陈爻似乎明白同学们说的有道理,但是他又坚定自己的说法是正确的,却无法说服大家,于是满脸委屈,无可奈何地一屁股坐到座位上。我首先肯定陈爻在预习课文的时候能查找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增加对课文的理解,其次能认真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并且勇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太阳是个大火球,这句话到底是不是个比喻句,我想现在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都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再请教更多的人,查找一些资料,做更进一步的思考,可以吗?”

下课后,我把这个问题带到老师们中间讨论,大家也认为这是个值得争议的问题。经过议论,还是一致认为太阳是颗恒星,这句话是个比喻句,把太阳比做火球,形象地说明太阳热的特点。晚上,我在网上查找有关资料。我看到了以前从没有看过的有关太阳的,有关星球的很多资料;我查到了如何判断一个比喻句的知识……此时我觉得知识海洋的浩淼与自己知识的渺小。我将自己认为可以具有说明力的资料的网址收藏在博克里。

再次走进教室,我问学生:“同学们,通过两天的思考,你们认为太阳是个大火球,这句话是不是比喻句呢?”顿时,教室里热闹起来,最后发展成一次激烈的辩论会了。这次他们手上有更多的资料,辩论起来还有理有据。我索性不理睬,任凭他们说去。因为我也查看了很多资料,所以,他们所说的我基本了解一些。但是,他们辩到“如果说太阳是个大火球,是是个比喻词,那么,我是个小学生,也是个比喻句了?”这个涉及到比喻的一种形式,——暗喻。我顺势给学生讲清楚比喻的三种格式:1、明喻,2、暗喻,3、借喻。因为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他们听的特别认真。

在这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我发现一部分参与进来的同学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另一部分没有参与进来的学生却很茫然。我觉得有必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学习以及学习的途径。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番话语:同学们,从陈爻的一个问题,引发了我们思考“太阳是个大火球”这句话是不是个比喻句。我们通过找资料、分析、判断、辩论,你现在想说什么话?”学习中要学会发现问题。”“对,有了问题还要想办法弄清楚。这就是学习。学习不仅是课堂上,也不仅上老师教。还有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比如,查找资料,跟学生交流,与老师交流,甚至辩论。这次的活动应该感谢陈爻,如果没有陈爻的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我们也许不会知道这么多知识,大家说对吗?”

看到学生手上的资料,我想到自己在查找资料的时候发现很多问题。一张电子报,让我深受启发,能否让学生也通过电子报或手抄报的形式,把自己找到的有关太阳的知识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呢?于是我打开自己收藏的电子报的网址,让学生欣赏一个初中生制作的色彩艳丽,图文并茂的电子报。学生非常兴奋。在欣赏之余,他们有了新的问题“怎么找图片?”“怎么交作业?”于是我教他们找图片,注册博克,发送文件……下课后一群学生以空前的热情围住电脑,在陈爻同学的的帮助下,纷纷注册博克。

第二天,谢恒、龚昀等同学把电子报用磁盘带来,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打开并保存在电脑上。胡佳慧、彭肖正杰也给我博克留言,更多同学带来的是有关太阳的手抄报。看到这些一点也不逊色的电子报、手抄报,和同学们在博克上的留言,我觉得语文教学已经深入到学生生活,延伸到课外,我感到很欣慰。

有关“太阳是个大火球,是不是比喻句”的问题,虽然延续了几节课,但是留给我的深深思考远远不止是否为比喻句这么简单。首先,知识浩瀚无穷,老师不可能知道成为百科全书,老师也不可能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因此,作为老师要做的是尊重学生、肯定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发现、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习内在潜力,鼓励学生超越自己,超越老师,超越教材,在教学实践中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

一是重新认识教学内容。要改变教材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内容。但是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材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将语文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树立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观。

二是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

三是新课程期待着老师们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把自己从“神坛”中请下来,能与生为善;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敢自以为非。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甚至在可以向学生请教,向学生学习,在互动中做到真正的“教学相长”。这样的课堂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面对新课改下语文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各种新的问题,我们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大胆地去实践。让我们一起“品味教学,享受课堂”吧!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教学札记由“太阳是个大火球”是不是比喻句引起的,太阳,希望对你有帮助!

8、知识:太阳简介课文案例教学反思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知识:太阳简介_教后感_课文_案例_教学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一颗恒星。包含了太阳系将近98%的质量。与地球的平均距离14,960万公里,直径139万公里,为地球的109倍,体积为地球的130万倍,平均密度1.4克/立方厘米。表面温度约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为1500万摄氏度。由氢核裂变成氦核的热核反应产生大量的能量。我们肉眼看到的表面层叫“光球”,光球上面的一层叫“色球”,最外层叫“日冕”,它们组成了太阳的大气。太阳的自转周期为25天,两极区约为35天,太阳上最丰富的化学元素为氢。

太阳的活动来源于其核心部分。太阳的核心压力超过地球的340亿倍。在这里发生着核聚变。聚变导致四个质子或氢原子产生一个阿尔法粒子或氦原子核。阿尔法粒子的质量比四个质子小0.7%,剩余的质量转化成了能量并被释放至太阳的表面,并通过对流过程散发出光和热。太阳核心的能量需要通过几百万年才能到达它的表面。每秒钟有七亿吨的氢被转化成氦。在这过程中,约有五百万吨的净能量被释放,因此使太阳能够发光。

光球层的上面是色球层。太阳能量经过这一区域自中心向外传递。这一层可见太阳耀斑。耀斑是太阳黑子形成前在色球层产生的灼热的氢云层。在光球层的某些区域,温度比周围稍低(通常是4000摄氏度),这便是黑子。

太阳大气的最外层称为日冕。这一区域有日饵。日饵是在色球层上部产生的巨大火焰。日冕的最外面向太空伸展并辐射出从太阳产生的粒子。日冕仅在产生日全食时才能被看到。

太阳的年龄约为46亿年,它还可以继续燃烧约50亿年。在其存在的最后阶段,太阳中的氦将转变成重元素,太阳的体积也将开始不断膨胀,直至将地球吞没。在经过一亿年的红巨星阶段后,太阳将突然坍缩成一颗白矮星——所有恒星存在的最后阶段。再经历几万亿年,它将最终完全冷却。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系里唯一的一颗恒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太阳位于银河系的对称平面附近,距离银河系的中心约33000光年,在银道面以北约26光年,它一方面绕着银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转,另一方面又相对于周围恒星以每秒19.7公里的速度朝着织女星附近方向运动。

太阳的直径为139.2万千米,是地球的109倍;太阳的体积为141亿亿立方千米,是地球的130万倍;太阳的质量约为2000亿亿亿吨,是地球的33万倍。它集中了太阳系99.865%的质量,是个绝对至高无上的“国王”。然而,在宇宙中,它还只是一颗质量中等的普通恒星。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星球,没有固体的星体或核心。太阳从中心到边缘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区和大气层。其能量的99%是由中心的核反应区的热核反应产生的。太阳中心的密度和温度极高。太阳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质量约占71%)与氦(质量约占27%)。太阳的大气层从内到外可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太阳的内部主要可以分为三层,核心区,辐射区和对流区.

太阳的能量来源于其核心部分。太阳的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压力相当于2500亿个大气压。核心区的气体被极度压缩至水密度的150倍。在这里发生着核聚变,每秒钟有七亿吨的氢被转化成氦。在这过程中,约有五百万吨的净能量被释放(大概相当于38600亿亿兆焦耳,3.86后面26个0)。聚变产生的能量通过对流和辐射过程向外传送。核心产生的能量需要通过几百万年才能到达表面。

辐射区包在核心区外面.

这一层的气体也处在高温高压状态下(但低于核心区),粒子间的频繁碰撞,使得在核心区产生的能量经过很久(几百万年)才能穿过这一层到达对流区.

太阳的内部结构

辐射区的外面是对流区

能量在对流区的传递要比辐射区快的多.这一层中的大量气体以对流的方式向外输送能量.(有点像烧开水,被加热的部分向上升,冷却了的部分向下降.)对流产生的气泡一样的结构就是我们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中看到的米粒组织。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知识太阳简介,太阳,希望对你有帮助!

9、知识:月亮简介课文案例教学反思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距地球384400km。半径1738km,相当于地球半径的0.27 质量7.35×10^22kg相当于地球的1/81.30。

一、月球的轨道运动

月球以椭园轨道绕地球运转。这个轨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园称“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于天赤道,也不平行于黄道面,而且空间位置不断变化。周期173日。

二、月球的自转

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个恒星月,所以我们看不见月球背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同步自转”,几乎是卫星世界的普遍规律。一般认为是行星对卫星长期潮汐作用的结果。

天平动是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它使得我们得以看到59%的月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在椭园轨道的不同部分,自转速度与公转角速度不匹配。

2、白道与赤道的交角。

三、月球的物理状况

月面的地形主要有:

1、环形山。这个名字是伽利略起的。它是月面的显著特征,几乎布满了整个月面。最大的环形山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行山,直径295千米,比海南岛还大一点。小的环行山甚至可能是一个几十厘米的坑洞。直径不小于1000米的大约有33000个。占月面表面积的7-10%。

有个日本学者1969年提出一个环形山分类法,分为克拉维型(古老的环形山,一般都面目全非,有的还山中有山),哥白尼型(年轻的环形山,常有“辐射纹”,内壁一般带有同心园状的段丘,中央一般有中央峰),阿基米德形(环壁较低,可能从哥白尼型演变而来),碗型和酒窝型(小型环形山,有的直径不到一米)。

2、月海。肉眼所见月面上的阴暗部分实际上是月面上的广阔平原。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这个名不副实的名称保留到了现在。已确定的月海有22个,此外还有些地形称为“月海”或“类月海”的。公认的22个绝大多数分布在月球正面。背面有3个,4个在边缘地区。在正面的月海面积略大于50%,其中最大的“风暴洋”面积越五百万平方公里,差不多九个法国的面积总和。

大多数月海大致呈圆形,椭圆形,且四周多为一些山脉封闭住,但也有一些海是连成一片的。除了“海”以外,还有五个地形与之类似的“湖”----梦湖、死湖、夏湖、秋湖、春湖,但有的湖比海还大,比如梦湖面积7万平方千米,比汽海等还大得多。

月海伸向陆地的部分称为“湾”和“沼”,都分布在正面。湾有五个:露湾、暑湾、中央湾、虹湾、眉月湾;沼有腐沼、疫沼、梦沼三个,其实沼和湾没什么区别。月海的地势一般较低,类似地球上的盆地,月海比月球平均水准面低1-2千米,个别最低的海如雨海的东南部甚至比周围低6000米。月面的返照率(一种量度反射太阳光本领的物理量)也比较低,因而看起来现得较黑。

3、月陆和山脉。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区称为月陆,它一般比月海水准面高2-3千米,由于它返照率高,因而看来比较明亮。在月球正面,月陆的面积大致与月海相等但在月球背面,月陆的面积要比月海大得多。从同位素测定知道月陆比月海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征。

在月球上,除了犬牙交差的众多环形山外,也存在着一些与地球上相似的山脉。月球上的山脉常借用地球上的山脉名,如阿尔卑斯山脉,高加索山脉等等,其中最长的山脉为亚平宁山脉,绵延1000千米,但高度不过比月海水准面高三,四千米。

山脉上也有些峻岭山峰,过去对它们的高度估计偏高。现在认为大多数山峰高度与地球山峰高度相仿,最高的山峰(亦在月球南极附近)也不过9000米和8000米。月面上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个,5000-6000米20个,4000-5000米则有80个,1000米以上的有200个。月球上的山脉有一普遍特征:两边的坡度很不对称,向海的一边坡度甚大,有时为断崖状,另一侧则相当平缓。

除了山脉和山群外,月面上还有四座长达数百千米的峭壁悬崖。其中三座突出在月海中,这种峭壁也称“月堑”。

4、月面辐射纹。月面上还有一个主要特征是一些较“年轻”的环形山常带有美丽的“辐射纹”,这是一种以环形山为辐射点的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亮带,它几乎以笔直的方向穿过山系、月海和环形山。

辐射纹长度和亮度不一,最引人注目的是第谷环形山的辐射纹,最长的一条长1800千米,满月时尤为壮观。其次,哥白尼和开普勒两个环形山也有相当美丽的辐射纹。据统计,具有辐射纹的环形山有50个。

形成辐射纹的原因至今未有定论。实质上,它与环形山的形成理论密切联系。现在许多人都倾向于陨星撞击说,认为在没有大气和引力很小的月球上,陨星撞击可能使高温碎块飞得很远。而另外一些科学家认为不能排除火山的作用,火山爆发时的喷射也有可能形成四处飞散的辐射形状。

5、月谷。地球上有着许多著名的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月面上也有这种构造----那些看来弯弯曲曲的黑色大裂缝即是月谷,它们有的绵延几百到上千千米,宽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

那些较宽的月谷大多出现在月陆上较平坦的地区,而那些较窄、较小的月谷(有时又称为月溪)则到处都有。最著名的月谷是在柏拉图环形山的东南连结雨海和冷海的阿尔卑斯大月谷,它把月面上的阿尔卑斯山拦腰截断,很是壮观。从太空拍得的照片估计,它长达130千米,宽10-12千米。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太阳光射到地球要花8分钟的时间,平均行程足足有15000万千米;而月球到地球的平均距离却只有384404千米,约相当于地球半径的60倍;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而月球环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却等于地球上的27.3天。地球自西向东绕轴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也就是地球的一个昼夜;而月球自转的周期却正好等于它公转一周的周期,所以月球的一天就相当于地球的一个月。

月球白天与黑夜的时间约各相当于地球的两个星期。由于月球公转和自转的周期相等,所以永远只有一面对着地球,另一面背着地球,从地球只能看到月球表面面积的59%,约相当于南美洲这么大一块区域。当登月飞船飞到月球的背面,无线电通信就会被阻隔而中断,所以飞船登月的地点,都选择对地的一面。人们用光学望远镜、雷达来研究月球,都只能局限于它的正面,对它的背面则一无所知。自1959年以来,发射了月球探测器,才逐步解开了月球背面的千古奇谜!月球的引力造成地球上海洋的潮汐涨落,同时它对地球某些部分的作用,使地球呈现梨形。地球对月球的引力也使月球正面有明显的鼓起。

地球的平均直径为12742千米,是太阳系中比较小的行星;月球的平均直径为3475.8千米,约为地球的四分之一,是太阳系中比较大的卫星。所以天文学家常常把地球月球系统当作一组美丽的双行星。月球表面面积为38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地球表面面积的十四分之一,比亚洲的面积略为大一些。月球的体积是220亿立方千米,相当于地球体积的49分之一。月球的质量为地球的1.23%,约为7350×(10的16次方)吨。月球平均密度为3.34克/厘米,而地球的平均密度则为5.52克/厘米,这表明月球内部不像地球那样有一个比较紧密的核心。

月面的重力差不多只相当于地面重力的六分之一,一个在地面上重60千克的人,在月面上只重10千克。如果在月面上跳高,人的重心提高的高度约可等于在地面提高的6倍,一个跳高运动员可以跳离月面8米多,已是世界纪录的3倍多了。如果举重,人们可举起6倍于地面的重量,而月面力拔千斤并非难事。在月面上物体下落要比地面上慢得多,好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例如从20米高的地方垂直抛下一块石子,在地球上2秒钟就可落地,但是在月球上却需要5秒钟。

月球以前是否有过大气,至今科学家尚无定论。如果月球在几十亿年前确曾有过大气的话,由于它的重力小,无法吸住保留,也早逸散到宇宙空间去了。月面上既无大气存在,自然就没有风、云、雨、雪、雾、雹、霜、露、晕、虹、霓等气候变化,也就没有什么春夏秋冬的季节。但因月面上没有大气和水可以调节温度,使太阳照射的热量有93%为月面所吸收,而地球只吸收57%,因此月球白天在太阳照射下,特别炎热,中午温度可达127℃,斜射时随着阳光斜度的变化逐渐降低到50℃以下;白天阴影处为-65℃;夜晚由于月面散热特别快,夜晚时间又特别长,所以非常寒冷,至黎明前为-183℃,能使温度计中的水银冻结,真不愧为广寒宫了!太阳除了辐射热外,还发出放射线,轰击月球。这种放射线的突然爆发,对登月的航天员也是非常危险的。

由于月球没有空气传送声波,所以真是万籁俱寂,连登月的航天员彼此之间讲话,也要用无线电通过耳机才能听到。月球没有大气也就没有反射和散射光,所以在阳光下特别光亮,比地球上的亮度约大100倍,而在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几乎是绝对的黑暗无光,其明暗对比十分强烈。因此在月球上白天的天空也呈黑色,不像地球蓝天白云那样的明媚绮丽。在月面上看地球,像在地面上看月球一样,从升起到落下的27天中,也有新月形、半月形、满月形的变化。更奇妙的是,随着人在月球上位置的不同看到的地球可以在东方,也可以在南方、西方和北方。如果站在月球正面的中心区域,则可看到地球一直悬挂在天顶附近。在月球上看到的地球既大又亮,视直径大约比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大3倍。地光比月光明亮数十倍,在月球上的夜晚,尽可以阅读书报。

人们用肉眼可以看到月球有明有暗,暗区很平坦,而发亮的明区则高低不平。暗区称为月海,明区称为高地,高地约占月球正面面积的60%。月球上有着起伏的山峰、崎岖的高地、广阔的平原、深长的峡谷,还分布着小川、山脊、石壁和断层。在陨石亿万年的不断撞击下将月球表面的岩石撞击成灰尘,因此使月面覆盖着一层尘土。月面上到处有着形如环形山的坑穴,数量在百万个以上。登高遥望,真是千疮百孔。直径最大的环形山是月球南边缘的克拉维斯环形山,直径达256千米左右,最小的坑穴直径只有几十厘米。环形山的高度有高达5000米以上的。坑穴深浅不一,最深的坑穴达好几千米。

月球上的山脉和地球上差不多,但峰峦更为峻峭,大都环绕着“月海”,其数量比环形山少得多。美国“阿波罗15”号飞船降落地点亚平宁山脉为月球正面最长的山脉,蜿蜒多600千米。“阿波罗17”号飞船降落在金牛山脉地区。这里群山环抱,巨石参差,坑洼崎岖,地质复杂,在表面上是一层深色物质,而且历史久远,可找到月球初期的岩石。在附近又可拾取可能是近期火山爆发的尘土,所以容易引起兴趣不同的科学家们的注意。过去虽测量过月球1000多座山峰的高度,其中有6座山峰高达6000米以上,月球正面的莱布尼兹山脉的最高峰据信高达9千米,超过地球的最高峰。

地球上的地震,每年达几百万次,而月球的月震每年仅三四百次,因此月球被称为“寂静的天体”。而在震动的强度方面,地球每年平均释放出的地震能量比月球释放出的月震能量要大50亿倍。月震同地震还有一个显著的区别,月震波在月球内部要经过多次的回波反射,一般震波要持续1小时以上;而地震波回波反射次数很少。例如,美国阿波罗飞船与运载火箭“土星5”号第三级分离后,火箭即循另一条轨道在飞船之前先到月球,以每秒2.5千米的速度撞击月球,其威力相当于11吨TNT炸药的爆炸,炸开直径约40米、深为20米的巨坑,使月球震动达3小时20分钟之久,而如果在地球通常只会震动几秒钟而已。

幼儿园反思推荐 托班语言教案:小熊拔牙 春笋教学反思 鲜花和星星教学反思 这儿真好教学反思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黑板”跑了教学反思 荷花教学反思 绝句教学反思 水上飞机教学反思 走,我们去植树教学反思 池上教学反思 春日偶成教学反思 最佳路径教学反思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反思 20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海伦凯勒教学反思 夜晚的实验教学反思

最新反思 一年级拼音教学反思 浅谈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新课标的误读与反思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 教学反思与对策 对语文教学效果低的反思 语文界需要反思什么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十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对新语文课堂的反思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相关信息 案例:快乐的学习蒙氏数学 续写:小摄影师案例反思教学 摄影师个人工作辞职报告 续写《武松打虎》 摄影师的个人工作辞职报告 案例分析:小护士的问题 摄影师员工的个人工作辞职报告 案例活动分析:引导幼儿游戏 续写二:绝招教学反思课文案例 续写:绝招教学反思课文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