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致女儿的信》案例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运用故事巧妙阐释爱情真谛。
2、借鉴他认得生活智慧,思考品位爱情的含义。
【案例】
课前,学生充分的预习把自己的理解来完成课后作业题并搜集相关的爱情故事。
一、导入新课
师:歌德说,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从古至今,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的话题。想一想,你知道的爱情故事有什么?
生1:梁祝。
生2:射雕英雄传。
生3:泰坦尼克号。
……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是啊,无论是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世一生的许诺。那么,爱情究竟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爱情的诠释吧(板书课题,并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二、学生朗读并交流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师做适当的补充指导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师: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衍传宗接代彼此忠诚和心灵的追念,这就是人类的爱情,那么我们现在能不能采摘爱情的果实呢?
生:不能。
师:请用一句话写下你对爱情的理解。
生1:爱情是甜蜜的,但未成熟的爱情是苦涩的。
生2:只有在成长的季节里用心呵护,才能换来丰收的愉悦。
生3: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它才能是高尚的。
……
师:是啊,也许我们现在正追求着不一样的追求经历着不一样的经历,但我们对生活有着同样的热爱,让我们以后逐渐去学会珍重友情珍惜爱情生活中所有的美好吧。
【反思】
这节课王老师上的很成功,值得借鉴的地方有很多一方面让学生学会了把握课文中的重要信息,并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人生对爱情有了一个更好更准确的认识。给正值青春年少,正对爱情憧憬的学生上了很好的一课。
2、课文《致女儿的信》教学反思
歌德说,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从古至今,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的话题。小编整理了课文《致女儿的信》教学反思,欢迎欣赏与借鉴。
课文《致女儿的信》教学反思一:
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交流思想、抒发情感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具有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然而在今天的教学中,让老师和家长都很棘手的问题是中学生中的“早恋”现象。有人云:这不是“早恋”,而是“早熟”,或者“交往过密”。
其实,这一现象说到底,就是由于中学生生理的成熟而对异性未知领域产生的好奇心,进而渴望探求的心理现象,发展成为所谓的“爱情”。
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致女儿的信》中用生动曲折的童话讲述了这人类最崇高的情感“爱情”中所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所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不能把它简单的等同于性爱和繁衍后代。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童话故事中,讲到上帝三次看到的情形,当上帝教给了他们如何筑造窝棚的方法,又把铲子给了男人。
课文《致女儿的信》教学反思二:
这篇课文涉及中学生特别敏感的爱情话题,怎样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对话,首先应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这一点本节课做的较好。整节课下来,能让学生感受到爱情是人间一种美好的情感。即达到目的。
课文《致女儿的信》教学反思三:
好喜欢这种感觉,当我参看了大量的教学资料,然后选用我最欣赏的名家教学设计或者名家教学实录。而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方式加以选择和整理,把课上得连我自己也感动的时候,我真得感觉自己好幸福。
就如本课,我先在早读时让学生读文章后进行角色扮演,以爸爸或女儿的口吻读这封信,正式上课时先让学生谈谈你读了后有什么想法?接着问学生你们在14岁时有没有想过爱情,想过又问过父母的同学举手,然后让学生设想你为什么不敢问自己的父母?接着抓住作者的解读让学生勾出你喜欢的、欣赏的或不懂的语句,再接着是班级交流。在班级的拓展中,引导抓住分析一、大天使是怎样向上帝解释的?二、作者借上帝之眼,在人间他看到的爱情是怎样的?上帝所看的三次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上帝对所看到的爱情又是怎样的态度?三、在人类眼里,他们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在这里,又加入《浪漫的事》这首歌让学生体会,最后深入拓展怎样才能成为大地上的上帝,也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具体上课时尤其运用了两个故事,一个是赵谧咪老师讲得故事、一个是我同学的故事来说明对爱情的慎重。
总体来说,从爱情的忠诚、永恒、简单到责任来逐步引导,在引导中不忘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才华,在学习中不忘文本的解读。一切从文本中来,这是解读的重点。当然遗憾之处在于在学生谈了爱情后过于死板的按照名家上课设计,而没有直接切入上帝对爱情的理解。二是对于文章的文学性或写作艺术除了读赏析不够。需要努力呢。
课文《致女儿的信》教学反思四:
对于爱情这个敏感的话题,在教学中一直是一个禁区,没有人敢去涉及。如果稍有不测,就会发生意外事件。好在现在的课本已经开始注重这方面,并选如了课文。课文浅显易懂,很容易被学生们接受。我觉得这是教材在进步,时代在进步,也是更加人性化的饿体现。
对于爱情,不管是在迁客骚人的笔下,还是在影视作品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少了它是成不了席的。而这也是每一个人要经历的必然阶段。为什么要遮遮掩掩呢?为什么不光明正大地把它说明白呢?
3、《与诗同行活动二《致老鼠》《爸爸的鼾声》:自己动手写诗》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是《轻敲诗歌的大门》,活动二是《与诗同行》,我设置的一节课是《自己动手写诗》
本节课的活动内容有两个1、阅读《致老鼠》《爸爸的鼾声》,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诗歌。2、尝试写诗。
首先是导入:“我们在这段时间里阅读了许多诗歌,了解了许多关于诗歌的知识,谁能谈谈自己的收获?”然后是引入介绍:“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两首你们的同龄人写的诗,你一定会对诗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让学生自读《致老鼠》《爸爸的鼾声》说说“你欣赏哪首诗?为什么?”学生都说出了“我喜欢《致老鼠》,因为作者把讨厌的老鼠想象成了人来写,很有趣。”“我喜欢《爸爸的鼾声》,作者很会想象,把爸爸的鼾声比作了火车开动的声音。”
老师再作引导:“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能够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
同时告诉学生写诗歌的一些方法:
1、巧用比喻:2、妙用拟人:
3运用假设4运用夸张
最后让学生喜欢哪首诗,就试着学它写一写,注意想象要大胆,语言要精炼,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教学反思:自己是第一次教学这种类型的语文实践活动,真的不知道怎样去进行指导,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边教一边摸索,希望能积累一些经验。如果教研室能举办一些相关的教研活动,让我们听听这样的公开课就更好了。
轻叩诗歌的大门
诗海拾贝
与诗同行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这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轻叩诗歌的大门”,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将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本组综合性学习分成“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两个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按照学校、家庭的实际情况制定活动计划,“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关于诗歌的感性认识,在诗歌欣赏和童诗写作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发。
本节课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利用语文课和课余时间搜集了大量诗歌,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这次综合性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增长了诗歌方面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锻炼了学生自行开展活动的能力,成效是多样的。本次综合性学习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把综合性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再按照制定的计划自行开展活动。教师注意及时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正确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适当指导的关系,既重视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又注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学生明确要求,二是帮助学生掌握方法,例如在本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本组教材的导语和活动建议,使学生明白这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要求,知道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可以搜集哪些诗歌,可以怎样给诗歌分类等,为深入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4、《与朱元思书》教学案例与反思
语文教学应在愉悦、和谐、高效、民主的的学习环境中进行。这就意味着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融洽的协作合伴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就应该敞开心扉,走进彼此的心灵世界。教师不只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点拨者,是开放、双主、互动的学习环境的营造者。鉴于此 ,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在《开放性双主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究上进行着大胆地尝试与探索,
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我将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以及背诵课文确立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教学难点则定在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上。
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如下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以下是新授课《与朱元思书》课堂上的一些教学片断的回放,希望能抛砖引玉,给同仁们以启迪:
【教学片断】
〖课堂精彩镜头回放一〗
师:请一位同学把课文朗读一遍。(生纷纷举手)
师:我找一位没有举手的。(指一位同学)就是你吧。你为什么没有举手?
生:我的普通话说得不好。
师:没关系。没有谁不练习就把普通话说好的。练习练习吧。(生朗读课文,下面有学生在掩口窃笑)
师:读得不错嘛,虽然不能说很准确,但是很流畅。要努力,大胆些,敢于表现,才有成功。(生欲回去)
师:先不要急着坐下,给大家解释一下课题好吗。
生:和......朱元思写信。
师:“与”确实有“和”的意思,在我们所学的文言古诗词中,“与”字共有哪几种解释?
师:但在这里给怎么解释更好一些呢?
生:给、介词跟、和(连词),这里应解释为 “给”;
师: “书”解释得很好,在这里是名词,“信”的意思。
生:给朱元思的信。
师:非常棒!课堂上只有珍惜机会,你才会有上乘的表现。
瞬间感悟:希望之花会在批评指责中枯萎,也会在表扬激励中怒放,后进生也渴望进步,希望得到表扬,他们也希望沐浴老师鼓励的春风,希望得到老师慈母般的关爱,希望和同学们一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但由于他们缺乏自信,总觉得低人一等,矮人三分,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揣一颗平等之心,一颗平常之心,一颗仁爱之心,一颗赤诚之心去融化后进生心底的坚冰,去唤醒他们麻木的知觉,去启开他们心智的大门。这些学生才能融入学生的群体,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师生只有一碗水端平,才能走进后进生的心灵深处。课堂教学中老师把阳光洒遍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学生都淋浴着和煦的春晖,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均等的表现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课堂精彩镜头回放二〗
老师现在有个弄不明白的问题,想在这儿请教一下我们同学:
大家好好品一下第三自然段,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作者究竟是在写人还是写山?
生:写游人的体验感受
生:是写山水之美。
师:从字面意义上来看,作者明明是在写游山玩水人的内心体验和感受,你怎么说是作者是在写山写水呢
生:作者在这里是从另一个角度去表现山水之美
师:很好,这是我想到了我们所学过的一首古诗《陌百桑》,同学们是否记作者是如何通过行路人的反映来表现秦罗敷之美的?
生:齐背诵相关文段
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反衬。通过反衬进一步表现了秦罗敷女美若天仙。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太精彩了,让我茅塞顿开。正因为山美水美,所以让游人,即使是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执掌大权的人都忘情山水,留恋忘返,更可见山水之美 。
瞬间感悟:在课堂上我以这种请教的方式发问,学生对这个问题特别感兴趣,他们纷纷查资料,与同学共同讨论,寻求问题的答案,他们争先恐后亮出自己的答案。我发现他们并没有因为老师的无知而对老师有些许的不满,相反他们把老师当成了他们合作的伙伴。
反思:教师无知并不可怕,教师敢于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反而会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的老师的坦诚,老师的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让学生更真切地懂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时老师在一些问题上故装不懂,反而更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激情,培养起他们不畏老师,不畏书本,不畏权威的精神。
〖课堂精彩镜头回放三〗
生:我也有一个问题在这想请教一下同学和老师:作者的这两句话应该说是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写完这两句,作者应该结尾了,可是后面为什么还要接着写景?接着写下去,我觉得有点画蛇添足(学生中有笑声)。
师:大家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
生:我觉得有道理。
师:你说说。
生:文章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就是文末点题了,而再写下去,好像又是一个开头,那样结尾不如就“窥谷忘反”那里结束好。
师:大家都是文章赏析专家。我跟大家的感觉也是一样的。实际上,也有不少大人,读了这篇文章后,觉得最后两句删掉才好。理由跟你们的差不多。
大家再仔细品读一下全文,带着感觉去读,考虑考虑作者留下这两句的原因是什么?
想想,作者乘着船,在刚刚发出那番感慨后,船继续前进,江面上又出现了一种景观:两岸高大繁茂的树木,把整个江面遮蔽了,好像一个大帐篷,船就在这帐篷下慢慢前进、慢慢游弋,一会又到了江面稍宽的地段,“横柯”变成了“疏条”。
生:哦,船一直是在前进的。
师:用陆游的话来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可以由此再进一步想像,再接下去,还有什么美妙的景致?让人愈想愈觉得有吸引力,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啊。
生:绕有余味
师:很好,这位同学一步到位,归纳得非常准确。
瞬间感悟:由满堂灌到满堂问,这似乎也算是语文教学历史上的进步,但习惯于在课堂上老师问学生答,长此以来学生成了老师的应声虫,无形中我们也在扼杀着学生的灵性,摧残着学生的个性与生命。我深深觉得:我们应该把提问的权利放给学生,从而真切地让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平等,让学生感受平等对话的自由,同时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自主地走进了教材。
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中国,又是思维的动力。在这里,教师把提问的权利放给了学生,从而启开了学生的心智大门。老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愿问──善问──会问”,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我们老师的责任就是授人以渔,教学生点金妙术。
【教后反思】
“开放性双主互动式教学模式”是针对现代课堂教学的利弊探索教育改革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思想。它是从教学内容、方法、空间和时间上全方位强调双主、互动、开放。立足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立足于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发现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做语文学科认知结构、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的指导者,做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的组织者,做学生释疑解难的点拨者,做创设情景唤醒学生情感的激发者。
在如今的课程改革浪潮里,师生课堂上的交流是开放的、双主的、互动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老师所追求的不仅是一种灵活多变交流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这种民主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以放飞,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催生语文课堂的生命与个性,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摇曳多姿,精彩纷呈。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开放双主互动中走向精彩。
5、《致女儿的信》反思体验
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可以是一句箴言,也可以是一段随笔,更可以是一篇文章。
6、直面“爱情”坦诚交流──《致女儿的信》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交流思想、抒发情感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具有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然而在今天的教学中,让老师和家长都很棘手的问题是中学生中的“早恋”现象。有人云:这不是“早恋”,而是“早熟”,或者“交往过密”。其实,这一现象说到底,就是由于中学生生理的成熟而对异性未知领域产生的好奇心,进而渴望探求的心理现象,发展成为所谓的“爱情”。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致女儿的信》中用生动曲折的童话讲述了这人类最崇高的情感“爱情”中所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所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不能把它简单的等同于性爱和繁衍后代。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童话故事中,讲到上帝三次看到的情形,当上帝教给了他们如何筑造窝棚的方法,又把铲子给了男人、谷粒给了女人之后并且说:“生活下去,繁衍后代吧。”一年之后,上帝看的是“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谷物”、“熟睡的婴儿”,而此刻的上帝感到迷惑、惊慌。五十年后的同一天上帝再次光临人类时,窝棚变成木造房屋,荒地变成果园,地里一片金黄的麦穗,儿女们在收割,孙子们在草地上嬉戏,上帝从老头、老太婆的眼睛中看到了无以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而且有一种新的东西“忠诚”。又过三年之后,上帝来到人间看到老头坐在土丘上,双眼充满忧郁悲伤,这是对去世的老婆的“心灵的追念”。然而在更远处则是金色的田野,火红的曙光,许多的青年男女构成一幅更为广阔灿烂的爱情的生活画面,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衷败的纽带。在西方人看来创了一切的“上帝”面对人类爱情的伟大力量时,也只能“怒不可遏”最后是不可理解,带着深深的沉思离去,而人却成了大地的“上帝”。
苏霍姆林斯基用这样生动有趣的童话诠释了女儿的提问什么是爱情。笔者认为爱情的过程,是人类这种高尚情感的升华和结晶的过程,又是一种经得起雨雪风霜严峻考验的,为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生产劳动并且能创造出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因此,爱情不是一时冲动、简单的海誓山盟、生死相随,而是经得起世纪考验的“忠诚”和永恒的“追念”。它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润滑剂和推动器。
当今中学生“早恋”现象中所缺乏的对爱情价值的真正意义的正确认识,我对“早恋”现象进行了分析,大致有四种原因:
1、多种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增加了学生“爱情”的信息量,挡不住的诱惑,成为他们的早熟的催化剂(由好感到爱情)。
2、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学生生理发展大约提前了2年。中学生缺乏自控力,想象探索异地的奥秘(青春触动发展成爱情)。
3、有的中学生只图享乐“青春年少”追求时尚(由享乐到爱情)。
4、夫妻情感不融洽(或家庭教育有问题),使孩子相对孤独,想寻求异性的理解和保护(由同情发展到爱情)。而这些让中学生迷茫而过早步入了“爱河”,有的甚至不能自拔,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而导致悲剧的真正原因是他们没有树自己的远大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没有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对中学生中“早恋”现象进行抽样调查,初中生早恋的20对中成年结婚为零,高中生20对中成年结婚两对,离婚一对。因为初中生“早恋”影响学习和前途的为98%,高中生因“早恋”影响学习和前途的95%,20对夫妻离异家庭学生“早恋”19名,并且严重影响学习。有的甚至于离家出走。因此中学生“早恋”上演了中学生成长道路上一幕一又一幕的悲剧。然而,苏霍姆林斯基当十四岁女儿向他提出“什么是爱情”的时间,他却坦然地面对和女儿进行心灵的沟通,并用故事讲述了这一抽象又难启齿的道理。他对女儿说,“你在跨越这个界限,愿你幸福,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你在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又何然不知道自己的女儿正在跨越生理、心理的成熟的界限呢?
其实中学生应在“成为有智慧的人”上下功夫。一个有“智慧”的中学生,他是不会目光短浅,只图享乐在前,他是不会妄自菲薄,沉迷于灯红酒绿,他是不会委身金钱利诱,屈服于暂时的困难。有“智慧”的中学生他应是把自己的学习和理想联系在一起,让自己学中的一个个近期目标组成自己的远大理想,把自己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自己学有所成之后,在建设祖国的共同事业中去寻找志同道合的“知音”。
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同学关系,培养中学生健康的爱情观,仅有十四岁的女儿能够大胆地向父亲提出什么是“爱情”,同时得到父亲慈母般的回答,这本身就体现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和女儿平等和谐的父子关系,蕴含着父亲平时对孩子循循善诱的教诲,让孩子从这样的教育中饱尝亲情的关爱。我们许多家长老师与孩子形成一道天然的代沟,以严父、严师的姿态对待孩子,让孩子望而生畏,退避三舍。象这样的孩子有心理话,他能和你讲吗?他有许多的秘密能去告诉你吗?因此这样学生他只能在同龄人中去寻找倾诉的对象,于是久之便成知己,他们相互的不足又不能相互发现,有的简直是“臭味相投”、“一见钟情”难以割舍,就这样造成中学生“早恋”现象。此时如能遇长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直面“爱情”和孩子坦诚交流,指导孩子正确对待“早恋”,处理好自己生理和心理成熟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就能让中学生克服“早恋”,踏实学习,扬起青春的风帆,在实现人生远大理想的航线上,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
7、《致女儿的信》案例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运用故事巧妙阐释爱情真谛。
2、借鉴他认得生活智慧,思考品位爱情的含义。
【案例】
课前,学生充分的预习把自己的理解来完成课后作业题并搜集相关的爱情故事。
一、导入新课
师:歌德说,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从古至今,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的话题。想一想,你知道的爱情故事有什么?
生1:梁祝。
生2:射雕英雄传。
生3:泰坦尼克号。
……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是啊,无论是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世一生的许诺。那么,爱情究竟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爱情的诠释吧(板书课题,并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二、学生朗读并交流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师做适当的补充指导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师: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衍传宗接代彼此忠诚和心灵的追念,这就是人类的爱情,那么我们现在能不能采摘爱情的果实呢?
生:不能。
师:请用一句话写下你对爱情的理解。
生1:爱情是甜蜜的,但未成熟的爱情是苦涩的。
生2:只有在成长的季节里用心呵护,才能换来丰收的愉悦。
生3: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它才能是高尚的。
……
师:是啊,也许我们现在正追求着不一样的追求经历着不一样的经历,但我们对生活有着同样的热爱,让我们以后逐渐去学会珍重友情珍惜爱情生活中所有的美好吧。
【反思】
这节课王老师上的很成功,值得借鉴的地方有很多一方面让学生学会了把握课文中的重要信息,并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人生对爱情有了一个更好更准确的认识。给正值青春年少,正对爱情憧憬的学生上了很好的一课。
8、直面“爱情”──《致女儿的信》教学反思
教师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爱情启蒙教育呢?这个问题一直是我在讲授此课前后反复思考的问题。
从文本素材来看,教材选用大师的优秀作品来引导孩子认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爱情,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些名篇名作也是更高级的青春期教育范本;同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文教育在知识性、科学性教育的挤压下,面临危险的生存境遇……“爱情话题”进入中学语文教材,实则上就是为当前的教育补充进“情感与人文”的元素。值得关注的是今天爱情生活包容的面是无限丰富的,这种丰富性假如仅仅停留在爱情的美好这样一个阐释层面上,就等于是在制造爱情神话。应该有一种包容度更大的范文组合来展示爱情生活,包括论述短暂爱情和爱情失败的篇章,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爱情的多面理解。
从教育的出发点来看,爱情教育的目的并非一味教化学生现在不是恋爱时期,而是应该让学生对爱情有一个健康认识,让他们明白爱情的真谛,这样有利于他们今后处理这种关系。
课堂上的教育方式应该采用潜移默化的形势,在阅读中与文本及文本的作者进行精神上的沟通,将爱情观和人生观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内心充盈着一种圣洁的爱的情感,在精神上得以提升。
9、《致女儿的信》反思体验
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可以是一句箴言,也可以是一段随笔,更可以是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