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围绕海峡统一,四海一心的主题,情的渲染应该是比较重要的。在设计中,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紧紧抓住生命意义,落实教学,我努力紧扣文本中词语、句子,以朗读促感悟,以讨论明事理,符合中年级的教学要求。
在上课过程中,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的生成信息,引导得还可以。在当下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忽视整体的现象,这种整体的缺失,大致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很多老师往往在学生还没有对文本获得整体初步感悟的前提下,就急于进入对课文局部的分析。这样的分析,肢解了文本,使得学生的理解缺乏一种整体感。第二,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某一部分的时候,喜欢孤立地在屏幕上展示某个句子,而不是将之放在整个文本语境中去解读。第三,忽略对最后一个整体的回归。课文一段分析完了,往往教学的任务也完成了。我想,这是一节第二课时的课,初读部分时的整体感受文本是否使学生留下了深入讨论的基础?切入文本的深读研究,对于不少中下生来说,是否能够接受?
因为自己以前都是教高段为主,对于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涉及不够,对于四年级,我还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行!
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围绕海峡统一,四海一心的主题,情的渲染应该是比较重要的。在设计中,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紧紧抓住生命意义,落实教学,我努力紧扣文本中词语、句子,以朗读促感悟,以讨论明事理,符合中年级的教学要求。
在上课过程中,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的生成信息,引导得还可以。在当下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忽视整体的现象,这种整体的缺失,大致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很多老师往往在学生还没有对文本获得整体初步感悟的前提下,就急于进入对课文局部的分析。这样的分析,肢解了文本,使得学生的理解缺乏一种整体感。第二,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某一部分的时候,喜欢孤立地在屏幕上展示某个句子,而不是将之放在整个文本语境中去解读。第三,忽略对最后一个整体的回归。课文一段分析完了,往往教学的任务也完成了。我想,这是一节第二课时的课,初读部分时的整体感受文本是否使学生留下了深入讨论的基础?切入文本的深读研究,对于不少中下生来说,是否能够接受?
因为自己以前都是教高段为主,对于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涉及不够,对于四年级,我还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行!
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上星期,教学了颂扬人间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主要讲述这样一个童话故事:大陆青年小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课后,学校的几位老师对这堂课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我深受启发,受益非浅。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首先,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到当时情况很紧急,很危险,朗读时要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虽然我叫了好几个学生来读来感受,但是学生读的仍旧不够到位。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关键词语的感悟。比如“辗转”“突如其来”学生都很难理解,虽然我放在课文中最突如其来进行了简单的解释,但是没有去深入挖掘,突如其来我还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用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样对课文的内容和就挖的更深了,学生也学会了怎样来运用了。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课文的主题是颂扬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但是对于这个主题的点拨和深化还不够。语文课堂跟思想教育应该是合二为一的,语文教学不能脱离了思想教育而只进行文本,这样的语文课仅仅是工具,忽视了其人文性。
通过讲授这一课,还暴露出自身应变的能力的不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情况没能进行很好的处理,特别是出现了很多口误,把台湾青年说成小钱而把小钱说成台湾青年,说明自己准备的还不够充分,也反映出自身应变能力不强,没能很好地处理自己意料之外的情形,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的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4、《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饱含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饱含着台湾与大陆同胞之间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能通过这一样一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人间真爱,感受到两岸亲情,在他们心中埋下善的种子,植入爱的根苗,应该是语文课的骄傲,是语文教师的骄傲!这就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之所在吧。然而,语文课毕竟不同于政治课,语文课也不是单纯的思想品德课。在语文课堂上,要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属于语文的学习活动,让孩子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技能的训练与提升,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这才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那么,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把这两者统一起来,把三个维度的目标都落到实处呢?这个问题是本次赛课的主题,也一度困惑着我。
在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一课时,我突然发现,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真的很简单,那就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也就是说,在课堂上如果我们以发展学生的语言为出发点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那么,三维目标就自在其中。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每一个语言符号都表现着一种思维,承载着一种思想,蕴含着一种情感:对语言的理解,就是对思维的训练;对语言的积累,就是对思想的传承;对语言的运用,就是情感的传递。比如,我引导学生体会李博士的爱心,运用的是把一个自然段的几个句子都跟“沉着”这个关键词联系起来朗读体会的方法,在这种瞻前顾后地阅读与朗读实践中,对李博士博大爱心、高尚医德的感悟,不言而喻。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这40分钟的教学中,只设计了两个层面的阅读实践:第一个层面是初读整体感知。这个层面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真正让孩子把课文读通,把内容说明白。我设计了这样3个实践环节:第一,自由读,给足时间让学生真切感知课文;第二,自主提醒词语,给足空间与方法理解词语,读通长句子;第三,分工合作,把听读检查读书效果和组织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给足机会让每个孩子参与实践。这样的几个可以说是很常规的学习活动过后,第一个层面阅读目标就基本落实了。第二个层面是品读理解内容、感悟精神。根据四年级上学期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实际水平,我在这个层面的引导中采用了以读代讲、代说的策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2个实践感悟到台湾青年的博大爱心和李博士的高尚精神。第一环节,默读画出令自己最感动的语句简单标注感受;第二环节,交流感受。在第一个环节开始和交流感受的过程中,我试图充分的发挥教师指导、引导和组织的作用,让学生学得更有实效。比如点拨默读感悟方法;还有配乐范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对台湾青年内心世界的想象中,通过运用恰当的词语练习说话表达出来;以及通过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奔波、连夜”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等等。
总之,理念决定呈现,呈现决定效果。在这次会议理念的引导下,我体验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快乐,体验到了扎扎实实为学生的充实。
5、自主阅读 以读代讲──《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前些日子,笔者有幸在拼茶小学参加三年课改成果展示活动,借班上了一堂语文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通过这样一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体会到台湾与大陆同胞之间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这就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之所在。然而,语文课毕竟不同于政治课,语文课也不是单纯的思想品德课。那么,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如何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真正属于语文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人间真爱,感受到两岸血脉亲情呢?我想,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力求把发展学生的语言作为出发点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一个有利于自主阅读的情境,使每位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入情入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行读书感悟。这样,目的就会达到吧。在本课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阅读
课前,我让学生查阅搜集有关台湾、白血病、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到白血病的可怕,骨髓移植的困难,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其主动地走近文本,走入文本,和文本对话,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根据四年级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实际水平我只设计了两个层面的阅读实践,给足时间让学生真切的去品读课文,使学生能真正从中感悟到一些东西,并尊重他们独特的见解和感受,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信心。真正地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
二、以读代讲、以情动人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阅读实践:第一个层面是初读整体感知;第二个层面是品读理解内容、感悟精神。在这个层面中采用了以读代讲、代说的策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两个环节感悟到台湾青年的博大爱心和李博士的高尚精神。第一环节,默读画出令自己最感动的语句简单标注感受;第二环节,交流感受。在第一个环节开始和交流感受的过程中,我试图充分的发挥教师指导、引导和组织的作用,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仔细研读,认真感悟。从大地震刚过,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没有考虑家人是否平安无事,没有考虑是否延期手术,没有选择空旷安全的地方等细节,体会台湾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从李博士抽取骨髓时的镇定沉着,运送骨髓中的刻不容缓,植入骨髓时的不分昼夜,体会其不顾个人安危、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整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沉浸在对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感动敬佩之中,深刻感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这样便使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6、《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地震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的心是永远紧紧相连的。所以教学中,只有悉心推敲、比较、品味文本用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让学生浸润在人文精神的海洋里,才能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进而深刻地领会连岸人们血肉相连的真情。
学生开始对“谈何容易”、“辗转”两个词语的理解都出现了偏差,特别是“辗转”一词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我马上引导学生在各大城市之间“辗转”寻找骨髓,学生很快理解了“辗转”不仅仅说明了骨髓难找,还蕴含着医护人员在找骨髓当中付出了多少艰辛啊!只有真正品味出“辗转”的含义,才能领会本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感受海峡两岸人们的血脉亲情。
7、《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围绕海峡统一,四海一心的主题,情的渲染应该是比较重要的。在设计中,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紧紧抓住生命意义,落实教学,我努力紧扣文本中词语、句子,以朗读促感悟,以讨论明事理,符合中年级的教学要求。
在上课过程中,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的生成信息,引导得还可以。在当下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忽视整体的现象,这种整体的缺失,大致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很多老师往往在学生还没有对文本获得整体初步感悟的前提下,就急于进入对课文局部的分析。这样的分析,肢解了文本,使得学生的理解缺乏一种整体感。第二,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某一部分的时候,喜欢孤立地在屏幕上展示某个句子,而不是将之放在整个文本语境中去解读。第三,忽略对最后一个整体的回归。课文一段分析完了,往往教学的任务也完成了。我想,这是一节第二课时的课,初读部分时的整体感受文本是否使学生留下了深入讨论的基础?切入文本的深读研究,对于不少中下生来说,是否能够接受?
因为自己以前都是教高段为主,对于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涉及不够,对于四年级,我还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行!
8、《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上星期,教学了颂扬人间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主要讲述这样一个童话故事:大陆青年小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课后,学校的几位老师对这堂课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我深受启发,受益非浅。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首先,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到当时情况很紧急,很危险,朗读时要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虽然我叫了好几个学生来读来感受,但是学生读的仍旧不够到位。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关键词语的感悟。比如“辗转”“突如其来”学生都很难理解,虽然我放在课文中最突如其来进行了简单的解释,但是没有去深入挖掘,突如其来我还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用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样对课文的内容和就挖的更深了,学生也学会了怎样来运用了。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课文的主题是颂扬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但是对于这个主题的点拨和深化还不够。语文课堂跟思想教育应该是合二为一的,语文教学不能脱离了思想教育而只进行文本,这样的语文课仅仅是工具,忽视了其人文性。
通过讲授这一课,还暴露出自身应变的能力的不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情况没能进行很好的处理,特别是出现了很多口误,把台湾青年说成小钱而把小钱说成台湾青年,说明自己准备的还不够充分,也反映出自身应变能力不强,没能很好地处理自己意料之外的情形,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的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9、自主阅读 以读代讲──《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前些日子,笔者有幸在拼茶小学参加三年课改成果展示活动,借班上了一堂语文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通过这样一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体会到台湾与大陆同胞之间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这就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之所在。然而,语文课毕竟不同于政治课,语文课也不是单纯的思想品德课。那么,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如何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真正属于语文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人间真爱,感受到两岸血脉亲情呢?我想,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力求把发展学生的语言作为出发点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一个有利于自主阅读的情境,使每位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入情入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行读书感悟。这样,目的就会达到吧。在本课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阅读
课前,我让学生查阅搜集有关台湾、白血病、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到白血病的可怕,骨髓移植的困难,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其主动地走近文本,走入文本,和文本对话,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根据四年级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实际水平我只设计了两个层面的阅读实践,给足时间让学生真切的去品读课文,使学生能真正从中感悟到一些东西,并尊重他们独特的见解和感受,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信心。真正地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
二、以读代讲、以情动人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阅读实践:第一个层面是初读整体感知;第二个层面是品读理解内容、感悟精神。在这个层面中采用了以读代讲、代说的策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两个环节感悟到台湾青年的博大爱心和李博士的高尚精神。第一环节,默读画出令自己最感动的语句简单标注感受;第二环节,交流感受。在第一个环节开始和交流感受的过程中,我试图充分的发挥教师指导、引导和组织的作用,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仔细研读,认真感悟。从大地震刚过,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没有考虑家人是否平安无事,没有考虑是否延期手术,没有选择空旷安全的地方等细节,体会台湾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从李博士抽取骨髓时的镇定沉着,运送骨髓中的刻不容缓,植入骨髓时的不分昼夜,体会其不顾个人安危、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整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沉浸在对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感动敬佩之中,深刻感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这样便使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10、《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地震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的心是永远紧紧相连的。所以教学中,只有悉心推敲、比较、品味文本用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让学生浸润在人文精神的海洋里,才能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进而深刻地领会连岸人们血肉相连的真情。
学生开始对“谈何容易”、“辗转”两个词语的理解都出现了偏差,特别是“辗转”一词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我马上引导学生在各大城市之间“辗转”寻找骨髓,学生很快理解了“辗转”不仅仅说明了骨髓难找,还蕴含着医护人员在找骨髓当中付出了多少艰辛啊!只有真正品味出“辗转”的含义,才能领会本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感受海峡两岸人们的血脉亲情。
11、《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一、解读课题
1、说说海峡这个词的意思。
2、桥具有连接的作用,那么课文中的这座桥把谁连接在了一起?
3、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4、解决问题:桥把谁连接在了一起?
小钱——青年
李博士
医护人员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原本是想让学生把这条线理得更加清晰一点,这座生命桥不仅存在于小钱与台湾青年之间,也存在于小钱和李博士以及医护人员之间,这不仅是几个人的生命桥,这也是两岸同胞之间的一座生命桥。
教后反思:学生在理这条线时未能很好地体会到两岸这个层次,后来,听小郭老师一分析,顿时茅塞顿开。我没有把“台湾”与“大陆”这两个关键词出示,而且也没有出示“海峡”具体所指代的区域,因为没有视觉上的明确,必然也就没有了脑海中的明确。
二、解读文本
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甜丝丝的香气。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正在悄悄地架起。
就在这一刻,杭州的小钱正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理解句子: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从“静静地”这个词中体会到什么?(病情严重、对生命的渴望与期待。)通过朗读相关的语句进行体会,并反复练读这个句子。
病情严重:你从哪里体会到的?相关语句:这个刚满十八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朗读句子体会。
对生命的渴望与期待:相关语句: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因为有了这样的人,使他的生命有了希望。
那么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
读句子体会。
设计意图:对小钱的心理进行一个剖析,让学生知道虽然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他的内心却是不平静的,他的病情严重,他的期待,他的渴望,其实他的内心是丰富的,他具有对生的渴望。正因有了这份渴望,才有了后面那一个感人的场面。
教后反思:小钱病情的严重学生有体会,但是对于他对生命的渴望与期待却不是很明确,这需要老师反复的引导,而且这次课读的东西相对少了点,致使学生理解上就更有了障碍。
☆
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就在此刻,海峡彼岸的一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读句子。
当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时,外部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呢?(余震不断)出示地震录象,让学生感受地震的可怕。
当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时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
⒈担心他的家人;相关语句出示
⒉担心自己的生命危险;
⒊惦记着大陆彼岸的小钱。你从哪里知道的?(但是,他知道……I期待着他的骨髓。)
出示矛盾:他担心自己的家人,担心自己,为什么他还是那么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为什么他要那么坚定地躺在病床上。
练笔:此时此刻,他的内心会怎么想呢?
是呀,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小钱的一份爱、一份承诺,因此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反复练读:他很担心自己的家人,他多想去看看他的家人是否平安,可是他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他也很担心自己的生命,但是他仍旧——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他为了小钱能够早日得救,他甘愿——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终于青年的骨髓从身体里涓涓流出,你仿佛看到小钱的生命如同
。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当时青年的内心是充满矛盾的,但是为了大陆彼岸的这位小钱早日得救,这位青年甘愿冒着死亡的危险,完成手术。
教后反思:在上这位青年的内心时,我明显感觉自己的思路很乱,特别在处理青年矛盾的内心时,由于学生没有答到点子上,自己又不知道该如何引导,结果,这个矛盾就这么过去了,青年的内心戏就这么简单过场,可以说“雷声大,雨点小”,后来反思一下可能自己还没有深入到文本中去,仍旧停留于表面,而且读的内容仍旧很少。这是要我好好改进的。
三、小结
这座生命桥的跨越不仅有这位青年的爱,还有李博士以及医护人员的爱,还有海峡两岸很多的爱,正因为有了那么多的爱,这座桥才显得更加坚固。那么下次课我们就来解读博士以及另外人的爱。
总反思:这堂课下来,感觉比第一次上得顺一点了,思路清晰一点了,但是很多细节的东西还是没能很好地处理。朗读还需要再多一点,毕竟学生的悟性就是从朗读中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12、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小编寄语】执教完毕,教师往往再回过头来静心沉思。若能及早的发现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教学风格是否有突破、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而这就是教学反思的益处。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优秀的教学反思,是来自“小学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看完之后希望能够给一些教师朋友带来思考。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同时,“生命桥”的意义又是课文的难点。在教学时,我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1、整体把握,抓主线。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学环节中老师设计的导言、问题、引读等都不能偏离文章的主线。在这堂课上,文章的情感主线很清晰、明朗,始终围绕“台湾青年无私为大陆患白血病的青年奉献骨髓的动人故事,为血脉相连的两岸人民架起一座生命桥为主线”创设情景,达到学有目标,学有重点。
2、以两个“静静地”为点,巧对比,重体验。
以文中描写的小钱和台湾青年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个细节做为教学的突破口,这两处的语句看似是普通的细节描写,其实是对比中突出了人物的高大形象,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因为小钱是因患了严重的白血病,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期盼着拯救他的骨髓,而台湾青年则不然,他是在余震中冒着生命的危险,为大陆青年小钱捐赠骨髓的,神情截然不同。在教学“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的时候,教者首先创设情境:“清晨的阳光洒满大地,空气中还有甜丝丝的香气”,以这样的句子唤起孩子对所有美好事物的遐想,然后让学生想象在这样的美丽的一天会做些什么,而“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接着出示“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一句,在强烈的矛盾对比中,初步感知生命的可贵与脆弱。然后抓住重点词语“唯有”来体会生命垂危的小钱迫切需要移植骨髓,同时让学生知道骨髓难找,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品读使学生们更深入的体悟了小钱的痛苦,急需爱心奉献的渴望;激发孩子对小钱的同情,学生自然明白“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原因。在这时候,老师话锋巧妙一转,引出话题,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吸引孩子阅读和探究的兴趣。接着老师通过放地震录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震的可怕,让学生想象这样危险的情况下青年人应该做什么?让学生想象这位台湾青年家人可能遭遇的困境。并且让学生进行角色转化,通过读的方式走进台湾青年的内心世界,设计巧妙的问题使学生理解台湾青年不仅是自己冒着生命危险,连亲人的安危也不顾的高尚情怀。整个环节的设计巧妙自然,不是通过简单地讲解,而是创设很多情境,拓展课文以外的知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理解两个“静静地”的含义。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感悟,从而理解人物的品格,以达到突破中心与难点的作用。
3、情境的巧妙创设,适度的拓展,再辅以多媒体及影像资料,轻松突破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这堂课上,有多个情境的创设,如课前谈话的情境、体会小钱痛苦心情的情境、感受地震可怕场面的情境、角色转换体会台湾青年内心世界的情境创设。情境的成功创设充盈了课堂,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视频出示地震场景,再如补充李博士资料及一天工作时间表,再如多媒体的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再通过教师激情讲解,轻松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课前谈话、导语、过渡语、结语生动、朴实。
整堂课由于课前谈话、导语、过渡语、结语设计巧妙,朴实自然,所以整个课堂如讲述故事一般,娓娓道来,学生恍若在听故事中对本课进行了学习并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如:课前通过和孩子交流姚明捐献骨髓的故事,让孩子们对姚明肃然起敬,同时又对白血病知识作了一定的了解。这样的设计既为课堂教学做了铺垫,也节约了教学时间。而导语、过渡语、结语也流畅自然,如导语:当清晨的阳光洒满了大地,空气中飘着甜丝丝的桂花的香气,此情此景,你会油然而生出什么感觉?在这样美好的一天人们会做些什么?过渡语:小钱的生命即将凋零,他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在海峡的另一端,一个青年也和小钱一样,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你知道为什么吗 ?结束语:在生活中,很多时候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去帮助身边的人,但很少是需要我们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的,有时候,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甚至一个甜甜的微笑,都会给别人带来鼓励,带来帮助,也给自己带来快乐,请记住: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无论是课前谈话,还是导语、过渡语、结语的设计都展现了教师的细腻和智慧。
这节课,我努力用真情和智慧拨旺学生的生命之火,让学生深切地感受人间真爱,感受两岸亲情,希望在他们心中埋下善的种子,植入爱的根苗,这应该是语文课的骄傲,也是语文教师的骄傲!同时也是我最大的期望。课上完了,对于本堂课,自己特别想说的一句话是:经过了不少努力,留下了不少遗憾。
1、这本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朗读与体会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做到这一点,由于课文容量较大,时间紧迫,对关键的句段只是仓促地形式的一走而过,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品读,去体会,。另外,指导朗读时情境设置不充分,指导的深度不够,致使学生在朗读总感觉缺少点什么,还没完全投入其中。
2、整个教学设计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准备,教学设计经过反复琢磨,但是整个课堂总感觉平均用力,没有出彩的地方。
3、虽然整堂课中在某个教学环节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完全溶入到朗读中。由于本节课有些环节无法预知,所以在处理上语言不丰富、也不够精炼,教学机智不够灵活。 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上一层楼。课后反思犹如照镜子,让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一览无余,但这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让我知道了自己今后该怎么做。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