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
《走遍天下书为侣》分十一篇新入选教材的文章,这篇课文围绕的是这样一个核心──“人的一生,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岁月成长都应该以书为自己的伴侣。”
并在其中渗透了作者选择书作为自己的伴侣的原因和读书的悟道的常规方法。号召孩子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养成“以书为侣”的好习惯。
这节课的教学让我反思了一些东西:真正的语文科应该上得实在一点。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我着力把语文课打造得短小精悍一些,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过程也力求简单。我的教学目标是“两个一”:读通读顺一篇课文,解决书后的一个问题。
课堂上,我着力地给足时间,让学生去与文本对话,回答书后要求回答的问题,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地上好语文课。学生接触材料只有短短的十分钟,“文不读熟不开讲。”这是特级教师们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因此,课堂上我从一次自读,二次选难读,三次展示读,后面的随机读,都希望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把语文学习得更加实在一些。课堂应该是安安静静的给学生读书,去体会语言文字。本节课我选择的媒体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简单的幻灯片。几乎用了比较原始的手段,和学生对话,和文本碰撞,激发学生思考。另外,我还很关注细节,让不爱举手的同学发言,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有所发展。
我觉得实在还要体现在让学生乐学,爱学,这需要教师实在地引导,热切地鼓励,真切地调动,当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内非肽分泌得比较多了,学习的效果也就更加有效,实在了。
语文课要姓“语”,在课堂教学中我多次安排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如:静读思考问题,师生(生文,生生)之间的对话,句式变化的意义,读书方法的交流和掌握,对于读书理念的反思,评价这些都是在品词析句中,在引导交流中,在方法指导中实现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语文味儿”。
2、《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片断与反思
出示练习题:
读下面的句子,再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填空:
一本你喜欢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欢的书就是______,也是______。
师:同学们,请你们自由地读一读上面那句话,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作者把书比作朋友和故地。
生2:我还知道他把怎么样的故地也写出来了。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你能学着它的样来说一说吗?
(课堂上一只手也没有)
师:好好想一想。(我投去鼓励的眼神)
(但结果仍不容乐观。我不禁思索起我这个教育环节的设计来,这时我的目光落到了“阅读链接”上──《神奇的书》,内容正好和这个教育环节相符,为何不提前拿来用呢?)
出示诗歌:
师:从这首诗歌中你发现什么?
生1:书就像战舰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
生2:书就像一匹神奇的骏马,带我们领略人世的真谛。
师:你们观察地真仔细,那你觉得书还像什么,为什么?
(举手的人明显比刚才多了)
生1:书就像一杯谈谈的清茶,让我们享受生活的惬意。
师:感受得真好。
生:书就像一杯咖啡,让你精神焕发。
师:比喻地非常贴切。
生:书就像一场春雨,滋润了我们的心田。
生2:书就像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们在知识的天空翱翔。
……
【教学反思】
“书像什么”这个问题突然的抛给学生不免有些措手不及,因为问题的空洞使得学生不知从何说起,这时教师教学中的铺垫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课文中寻找素材,一首诗歌巧妙地打开了学生的想像空间,通过反复地朗读分析,让学生理解这样比喻的依据,在二者之间找到联系。有了这个环节的铺垫,再让学生想像书像什么就显得简单多了。
“清茶、咖啡、春雨、隐形的翅膀……”学生带着我走进无尽的想像世界。
3、感悟课文促读书──《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一篇散文,用比较的手法向我们阐明了作者的观点──走遍天下书为侣,文章以细腻独特的笔触,精练而准确的语言,具体写出了读书给作者带来的乐趣,穿插介绍了读书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全文文笔流畅,语言朴实亲切,极具说服力。作者从生活中的小事说起,把自己的意图向读者娓娓道来,让人情不自禁地跟随作者的思绪走,并让人回味无穷。针对目前儿童喜欢看漫画卡通,电视等,本文是一篇极富教育性的课文。因此,教学本课,我把课文第七自然段作为教学重点,首先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反复感悟,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如何反复读好一本书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与自己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让学生畅谈感受,让学生明白只有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有收益。最后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和本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旨在让所有的孩子都加入到读书的行列。
4、《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一篇散文,它用比较的手法阐述了作者的观点──走遍天下书为侣。
文章中有这样几个地方学生开始很难理解:“是的,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能背诵的程度。”“你早已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那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学生开始很难解,于是我与办公室的其他老师商量怎样引导学生,有的老师说,可以从语言文字的品味去引导,让学生去感悟,去体会;有的老师说,应该从生活中的实例去引导,比如生活中的友谊,生活中的家,立刻就有老师反对,那学生还是不能理解“真想不到你还懂这个。”;有的老师建议,让学生从读书的角度谈自己的体会,这样更直接,避免拐弯抹角,把学生转糊涂了。
上课了,我从读书的角度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于是我引导学生,“读一本书有四遍的同学把手举起来?”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有30个学生曾经读过一本书有四遍以上,有16个同学读一本书有8遍以上,有5个同学读书一本书有12遍以上,甚至有一个同学读《三国演义》21遍之多。看来从读书的角度引导学生,有戏!于是我接着问:“你们想知道赵鑫源为什么能读《三国演义》21遍之多吗?”学生们纷纷要求赵鑫源说说原因。赵站起来,不好意思地说:“其实第一次是妈妈逼着我看的,也没大收获。当我读到‘宴桃园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的时候,我才感兴趣的。后来我们学到《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我想知道诸葛亮到底有多神,于是又我翻起了这本书,这次,我专门看了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发现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善用人。”“你后来为什么又看了那么多遍呢?”“我想这么聪明的人为什么愿意帮刘备做事,还忠心耿耿。于是我就又去看有关刘备的章节……这样,我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而且每次都能收获一些新的东西,所以看了这么多遍。”他说完,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羡慕地看着他。我趁机引导其他学生也说说自己读书的过程,最后我点拨:“他们为什么能看一本书那么多次呢?”学生有所感悟地说:“是因为他们看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书、自己喜爱的书。”“你们遇到自己喜爱的书会怎样?”“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能背诵的程度。”“书就像你的朋友、你的家……”“你早已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那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至此,学生已完全沉浸在课文中,不由自主地朗诵起来。学生明白,课文中的朋友、家实际上是在说读书,“真想不到你还懂这个!”是说我们再次读那本书的时候,就会有新的发现;“我怎么没注意过,那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是说每次看同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以前忽视的东西的时候,那种恍然大悟的感受。
5、《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
《走遍天下书为侣》分十一篇新入选教材的文章,这篇课文围绕的是这样一个核心──“人的一生,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岁月成长都应该以书为自己的伴侣。”
并在其中渗透了作者选择书作为自己的伴侣的原因和读书的悟道的常规方法。号召孩子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养成“以书为侣”的好习惯。
这节课的教学让我反思了一些东西:真正的语文科应该上得实在一点。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我着力把语文课打造得短小精悍一些,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过程也力求简单。我的教学目标是“两个一”:读通读顺一篇课文,解决书后的一个问题。
课堂上,我着力地给足时间,让学生去与文本对话,回答书后要求回答的问题,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地上好语文课。学生接触材料只有短短的十分钟,“文不读熟不开讲。”这是特级教师们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因此,课堂上我从一次自读,二次选难读,三次展示读,后面的随机读,都希望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把语文学习得更加实在一些。课堂应该是安安静静的给学生读书,去体会语言文字。本节课我选择的媒体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简单的幻灯片。几乎用了比较原始的手段,和学生对话,和文本碰撞,激发学生思考。另外,我还很关注细节,让不爱举手的同学发言,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有所发展。
我觉得实在还要体现在让学生乐学,爱学,这需要教师实在地引导,热切地鼓励,真切地调动,当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内非肽分泌得比较多了,学习的效果也就更加有效,实在了。
语文课要姓“语”,在课堂教学中我多次安排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如:静读思考问题,师生(生文,生生)之间的对话,句式变化的意义,读书方法的交流和掌握,对于读书理念的反思,评价这些都是在品词析句中,在引导交流中,在方法指导中实现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语文味儿”。
6、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片断与反思
出示练习题。
读下面的句子,再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填空。
一本你喜欢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欢的书就是,也是。
师:同学们,请你们自由地读一读上面那句话,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作者把书比作朋友和故地。
生2:我还知道他把怎么样的故地也写出来了。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你能学着它的样来说一说吗?
(课堂上一只手也没有)
师:好好想一想。(我投去鼓励的眼神)
(但结果仍不容乐观。我不禁思索起我这个教育环节的设计来,这时我的目光落到了“阅读链接”上――《神奇的书》,内容正好和这个教育环节相符,为何不提前拿来用呢?)
出示诗歌
师:从这首诗歌中你发现什么?
生1:书就像战舰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
生2:书就像一匹神奇的骏马,带我们领略人世的真谛。
师:你们观察地真仔细,那你觉得书还像什么,为什么?
(举手的人明显比刚才多了)
生1:书就像一杯谈谈的清茶,让我们享受生活的惬意。
师:感受得真好。
生:书就像一杯咖啡,让你精神焕发。
师:比喻地非常贴切。
生:书就像一场春雨,滋润了我们的心田。
生2:书就像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们在知识的天空翱翔。
……
教学反思:“书像什么”这个问题突然的抛给学生不免有些措手不及,因为问题的空洞使得学生不知从何说起,这时教师教学中的铺垫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课文中寻找素材,一首诗歌巧妙地打开了学生的想像空间,通过反复地朗读分析,让学生理解这样比喻的依据,在二者之间找到联系。有了这个环节的铺垫,再让学生想像书像什么就显得简单多了。“清茶、咖啡、春雨、隐形的翅膀……”学生带着我走进无尽的想像世界。
7、联系比较学课文 感悟体会促读书──《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片段及反思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如果你独自驾舟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件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
生1:我会带一幅美丽的图画,寂寞的时候欣赏它。
生2:我会带一只小狗,无聊的时候可以和小狗玩耍。
生3:我会带一本书,因为我喜欢读书,我觉得看书就是一种享受。
生4:我会带钱,我会到旅游的地方买一些纪念品回来。
生5:我会带笔记本电脑,我想把各地的风土人情记录下来。
师:同学们都愿意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随身带上,一块大蛋糕,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本书,一盒扑克牌,一只画箱,一个八音盒,或者一只口琴,面对这道选择题,作者的答案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走遍天下书为侣》)
二、以疑启思,学习课文
师:现在,你知道作者的选择了吗?作者为什么选择书作为自己的伴侣?请同学们到书中寻找答案吧。
(生默读课文,同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三、联系比较,读中感悟
生:在作者眼里,书就像一个好朋友,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自己的知己对话一样。
师: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生:有过,我曾经读过一本书……当时,我被故事中的情节感染,读的时候,我觉得故事中的人物就好象在我身边。
师:同学们,你们有过类似的体会吗?
(生纷纷发言)
生:老师,我认为作者选择书作为自己的伴侣,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作者认为书就像自己的家一样。每天都回家,但总会觉得温暖。
生:老师,我也觉得作者选择书作为自己的伴侣,就感觉和亲人在一起一样,不会寂寞,心里感到很踏实。
师:同学们,一说起家,你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谁说说你对家,或者对家人的感觉呢?
生:我是一个恋家的人,每次回到家,我都感到很快乐,尤其和父母交谈的时候,我最开心。即便不说话,靠在妈妈身上,我也觉得幸福。
生:老师,我也特别爱家。记得今年春节,我回老家连城。可是在那里没呆几天,我就想家了,想回厦门,想看看爸爸妈妈。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那么,你们对书有过这种依恋吗?
生:有过。有一次,我买了一本新书。我想带到学校去看。可是,妈妈不让。一整天,我都没心思听讲。总想着,赶快放学,回家去看书。
师:哎哟,如果是因为想着看书,而影响了一整天的听讲,这样可不好哟。
(其他学生发言)
师:作者把书比作自己的“朋友”“家”,在作者心中,读书宛如品味一道精美的菜肴,宛如和朋友交谈,宛如和亲人见面,令人回味无穷。所以,作者选择书来做自己的伴侣。让我们一起读读文章第4小节,感受一下作者精神世界的追求。
(生朗读文章第4小节)
师:这么好的朋友,该如何和“它”相处呢?
(生自由谈)
师: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平时读书的感受。我们也来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读书的。
(生自由朗读文章第7小节)
师:看了作者的读书方法,你受到什么启发吗?
(生结合自己平时读书来谈,可以找差距,也可以谈收获。)
师:如果世上每个人都有一本书,即使一本书,当然要能读懂,我相信,世界上就会少点麻烦。对吗?
生:对。如果人人都爱读书,那么就会从书中学到知识,懂得做人的道理,那这个社会就应该是和谐的,温馨。
生:如果大家都从书中学到和平共处,那么世界就会没有硝烟,没有战争。
生:如果人人都有一本好书,人的心灵就会被高尚的灵魂所占据。就不会做违法的事了。
四、小结升华,付诸行动
师:只要人手一本书,这,不难做到吧?我们怎么开始做起?
(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读书计划)
师:伏尔泰说,“书读得越多而不假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书,就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让我们记住冰心的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将你们课上的读书计划付诸行动。让我们的班级沐浴浓浓的书香。
【课后随想】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一篇散文,用比较的手法向我们阐明了作者的观点──走遍天下书为侣,文章以细腻独特的笔触,精练而准确的语言,具体写出了读书给作者带来的乐趣,穿插介绍了读书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针对目前儿童喜欢看漫画卡通,电视等,本文是一篇极富教育性的课文。因此,我在教学本课,采用联系比较策略,让学生将作者对书的看法与自己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通过“朋友”“家”,让学生畅谈感受,唤醒学生心灵上的共鸣,对于文章谈到的读书方法,更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书,只有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有收益。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轻松而舒适,书,让这个世界充满真善美,当学生真正感悟到这一点时,读书的欲望是从心底迸发的,教师适时引导他们讲想法转化为行动,号召他们加入读书的行列。
8、《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片断与反思
出示练习题:
读下面的句子,再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填空:
一本你喜欢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欢的书就是______,也是______。
师:同学们,请你们自由地读一读上面那句话,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作者把书比作朋友和故地。
生2:我还知道他把怎么样的故地也写出来了。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你能学着它的样来说一说吗?
(课堂上一只手也没有)
师:好好想一想。(我投去鼓励的眼神)
(但结果仍不容乐观。我不禁思索起我这个教育环节的设计来,这时我的目光落到了“阅读链接”上──《神奇的书》,内容正好和这个教育环节相符,为何不提前拿来用呢?)
出示诗歌:
师:从这首诗歌中你发现什么?
生1:书就像战舰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
生2:书就像一匹神奇的骏马,带我们领略人世的真谛。
师:你们观察地真仔细,那你觉得书还像什么,为什么?
(举手的人明显比刚才多了)
生1:书就像一杯谈谈的清茶,让我们享受生活的惬意。
师:感受得真好。
生:书就像一杯咖啡,让你精神焕发。
师:比喻地非常贴切。
生:书就像一场春雨,滋润了我们的心田。
生2:书就像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们在知识的天空翱翔。
……
【教学反思】
“书像什么”这个问题突然的抛给学生不免有些措手不及,因为问题的空洞使得学生不知从何说起,这时教师教学中的铺垫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课文中寻找素材,一首诗歌巧妙地打开了学生的想像空间,通过反复地朗读分析,让学生理解这样比喻的依据,在二者之间找到联系。有了这个环节的铺垫,再让学生想像书像什么就显得简单多了。
“清茶、咖啡、春雨、隐形的翅膀……”学生带着我走进无尽的想像世界。
9、感悟课文促读书──《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一篇散文,用比较的手法向我们阐明了作者的观点──走遍天下书为侣,文章以细腻独特的笔触,精练而准确的语言,具体写出了读书给作者带来的乐趣,穿插介绍了读书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全文文笔流畅,语言朴实亲切,极具说服力。作者从生活中的小事说起,把自己的意图向读者娓娓道来,让人情不自禁地跟随作者的思绪走,并让人回味无穷。针对目前儿童喜欢看漫画卡通,电视等,本文是一篇极富教育性的课文。因此,教学本课,我把课文第七自然段作为教学重点,首先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反复感悟,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如何反复读好一本书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与自己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让学生畅谈感受,让学生明白只有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有收益。最后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和本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旨在让所有的孩子都加入到读书的行列。
10、《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一篇散文,它用比较的手法阐述了作者的观点──走遍天下书为侣。
文章中有这样几个地方学生开始很难理解:“是的,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能背诵的程度。”“你早已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那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学生开始很难解,于是我与办公室的其他老师商量怎样引导学生,有的老师说,可以从语言文字的品味去引导,让学生去感悟,去体会;有的老师说,应该从生活中的实例去引导,比如生活中的友谊,生活中的家,立刻就有老师反对,那学生还是不能理解“真想不到你还懂这个。”;有的老师建议,让学生从读书的角度谈自己的体会,这样更直接,避免拐弯抹角,把学生转糊涂了。
上课了,我从读书的角度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于是我引导学生,“读一本书有四遍的同学把手举起来?”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有30个学生曾经读过一本书有四遍以上,有16个同学读一本书有8遍以上,有5个同学读书一本书有12遍以上,甚至有一个同学读《三国演义》21遍之多。看来从读书的角度引导学生,有戏!于是我接着问:“你们想知道赵鑫源为什么能读《三国演义》21遍之多吗?”学生们纷纷要求赵鑫源说说原因。赵站起来,不好意思地说:“其实第一次是妈妈逼着我看的,也没大收获。当我读到‘宴桃园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的时候,我才感兴趣的。后来我们学到《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我想知道诸葛亮到底有多神,于是又我翻起了这本书,这次,我专门看了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发现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善用人。”“你后来为什么又看了那么多遍呢?”“我想这么聪明的人为什么愿意帮刘备做事,还忠心耿耿。于是我就又去看有关刘备的章节……这样,我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而且每次都能收获一些新的东西,所以看了这么多遍。”他说完,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羡慕地看着他。我趁机引导其他学生也说说自己读书的过程,最后我点拨:“他们为什么能看一本书那么多次呢?”学生有所感悟地说:“是因为他们看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书、自己喜爱的书。”“你们遇到自己喜爱的书会怎样?”“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能背诵的程度。”“书就像你的朋友、你的家……”“你早已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那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至此,学生已完全沉浸在课文中,不由自主地朗诵起来。学生明白,课文中的朋友、家实际上是在说读书,“真想不到你还懂这个!”是说我们再次读那本书的时候,就会有新的发现;“我怎么没注意过,那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是说每次看同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以前忽视的东西的时候,那种恍然大悟的感受。
11、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片断与反思
……
出示练习题。
读下面的句子,再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填空。
一本你喜欢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欢的书就是,也是。
师:同学们,请你们自由地读一读上面那句话,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作者把书比作朋友和故地。
生2:我还知道他把怎么样的故地也写出来了。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你能学着它的样来说一说吗?
(课堂上一只手也没有)
师:好好想一想。(我投去鼓励的眼神)
(但结果仍不容乐观。我不禁思索起我这个教育环节的设计来,这时我的目光落到了“阅读链接”上――《神奇的书》,内容正好和这个教育环节相符,为何不提前拿来用呢?)
出示诗歌
师:从这首诗歌中你发现什么?
生1:书就像战舰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
生2:书就像一匹神奇的骏马,带我们领略人世的真谛。
师:你们观察地真仔细,那你觉得书还像什么,为什么?
(举手的人明显比刚才多了)
生1:书就像一杯谈谈的清茶,让我们享受生活的惬意。
师:感受得真好。
生:书就像一杯咖啡,让你精神焕发。
师:比喻地非常贴切。
生:书就像一场春雨,滋润了我们的心田。
生2:书就像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们在知识的天空翱翔。
……
教学反思:“书像什么”这个问题突然的抛给学生不免有些措手不及,因为问题的空洞使得学生不知从何说起,这时教师教学中的铺垫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课文中寻找素材,一首诗歌巧妙地打开了学生的想像空间,通过反复地朗读分析,让学生理解这样比喻的依据,在二者之间找到联系。有了这个环节的铺垫,再让学生想像书像什么就显得简单多了。“清茶、咖啡、春雨、隐形的翅膀……”学生带着我走进无尽的想像世界。
12、《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范文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1】 《走遍天下书为侣》分十一篇新入选教材的文章,这篇课文围绕的是这样一个核心──“人的一生,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岁月成长都应该以书为自己的伴侣。”
并在其中渗透了作者选择书作为自己的伴侣的原因和读书的悟道的常规方法。号召孩子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养成“以书为侣”的好习惯。
这节课的教学让我反思了一些东西:真正的语文科应该上得实在一点。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我着力把语文课打造得短小精悍一些,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过程也力求简单。我的教学目标是“两个一”:读通读顺一篇课文,解决书后的一个问题。
课堂上,我着力地给足时间,让学生去与文本对话,回答书后要求回答的问题,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地上好语文课。学生接触材料只有短短的十分钟,“文不读熟不开讲。”这是特级教师们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因此,课堂上我从一次自读,二次选难读,三次展示读,后面的随机读,都希望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把语文学习得更加实在一些。课堂应该是安安静静的给学生读书,去体会语言文字。本节课我选择的媒体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简单的幻灯片。几乎用了比较原始的手段,和学生对话,和文本碰撞,激发学生思考。另外,我还很关注细节,让不爱举手的同学发言,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有所发展。
我觉得实在还要体现在让学生乐学,爱学,这需要教师实在地引导,热切地鼓励,真切地调动,当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内非肽分泌得比较多了,学习的效果也就更加有效,实在了。
语文课要姓“语”,在课堂教学中我多次安排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如:静读思考问题,师生(生文,生生)之间的对话,句式变化的意义,读书方法的交流和掌握,对于读书理念的反思,评价这些都是在品词析句中,在引导交流中,在方法指导中实现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语文味儿”。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2】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文章篇幅短小精致,语言浅显易懂,角度新颖,表达独特。作者通过假设和设问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以读激趣:上课时抓这两段,激起学生读的兴趣。我首先引诱孩子去读:“你们都预习过课文吧?老师也读过,发现5和7两段特别难读,总读不好。你们感觉呢?”学生有回答“好读”有回答“不好读”,我继续:“那我们来个比赛,我们用3分钟来练习一下,等会儿比比,看谁读得好。”质疑解疑:文章就是用设问的形式出现,那么我也用这样的形式最简单的去上。朗读完后,我说:“给你们一个最简单的问题,给题目加个为什么。”孩子们谁都会:“为什么走遍天下要用‘书’为侣?”“是呀,为什么呢?书中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谁能边朗读边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仿写,读完课文,对作者为什么走遍天下书为侣有了认识,还掌握了他的读书方法。那么,如果让你选择,在外出旅游走天下的时候,你会选择什么呢?按照课文,仿写一段话。学生的想法很奇妙,但是对于具体的理由并没有展开详细描写,有点孩子也选择书为伴侣,可是,句子写法上并没有脱离文中的影子。 这就需要教师实在地引导,热切地鼓励,真切地调动,当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效果也就更加有效,实在了。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静读思考问题,品味句式变化的意义,注意读书方法的交流和掌握,对于读书理念的反思,评价这些都是在品词析句中,在引导交流中,在方法指导中实现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对于文章谈到的读书方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书,只有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有收益。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3】 课前通过调查,我发现,爱好读书的同窗有不少,问他们为什么喜欢?有的说是为了写好作文;有的说是喜欢里面的故事:有的干脆说是父母规定要读的……我又问他们读书以后有什么收获?有的同窗把握了故事情节;有的同窗记住了里面人物的言行……感觉学生读了,但是真正热爱书,并能真正读进去的人不多,这可能也跟学生的年龄和经历有关系。所以在进行这一单元教学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绪,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比如在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一课时,,我采用接洽比较策略,让学生将作者对书的见解与自己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通过“朋友”“家”,让学生畅谈感受,唤醒学生心灵上的共识,对于文章谈到的读书方法,更是让学生接洽自己的读书实际,告知学生应当怎样读书,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只有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有收益的道理。将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学生会理解的更快,体会的更深入。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轻松而舒适,书,让这个世界充斥真善美,当学生真正感悟到这一点时,读书的欲望是从心底迸发的,教师适时引导他们将想法转化为举动,号令他们参加读书的行列。
课讲完了,但我要把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读书的热情化作他们的举动。但学生们家庭状况都不是很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做的图书目录,我发现学生手里的图书少得可怜。于是我又充分施展同窗们做的书目的作用,让同窗们传阅每人的书目,开展“互借互读”的读书活动,大大拓宽了学生读书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