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节教研课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方法

我的一节教研课

时间:2012-06-03 16:25:52

我的一节教研课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方法的您有所帮助。

我的一节教研课

作者:方莉华 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幼儿园

  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一直是我教学生涯的一个梦想。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应该如何走近乃至走进研究?实践中,我思索着、寻求着……

  我要上教研课了!

  这本不是我的打算,而是教研组的安排。但研究课总是要上的。既然安排了,就上吧!只是,上什么呢?按照以往的惯例,我可以在网上找一节比较满意的、省心的课,也可以在教材中选一节能上出彩的、现成的课。但我总感觉那样少了些什么。于孩子而言,我选的内容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吗?他们在生活中有先前经验吗?我的教学对他们当下的发展有益吗?活动之后会给他们留下多少痕迹呢?于自己而言,那些知识是我深入了解的吗?它的组织方式是我擅长的吗?我的教学风格适合演绎这节课吗?它对我专业发展的价值在哪里呢?一句话,作为教研课,它们少了些“研”的味道。这么一想,我就少了找课的热情。不如,自己设计一个内容吧!这个想法很有挑战性,我居然有些激动。

  接下来的几天,我一直留心观察着身边的一事一物。一天带孩子观察植物时,有两个孩子争论了起来。一个孩子说:“青菜是植物。”另一个孩子则说:“青菜种在地里是植物,烧成菜放在碗里就不是植物了。”我惊讶于孩子的思维方式,并发觉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话题。烧熟的青菜是不是植物?植物到底是什么?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可以让孩子去判断呢?此时,我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地浮现着两个字:植物。

  回到教室,我立刻上网查了“植物的概念”,但并没有找到相应的答案。然后,我又查找了“植物的特征”,这次倒是有答案了,但很学术化:植物的特点是能通过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有明显的细胞壁和细胞核,通常是不运动的。这么复杂的东西,孩子能明白吗?如果不明白,他们又根据什么去判断一样东西是不是植物呢?虽然这个科学概念离孩子有些遥远,但我觉得孩子需要它。我想,应该告诉孩子这些知识。我深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但科学知识并不都需要在探究中获得。有时,教师直接教授一些也是有必要的。当然,在幼儿园怎么教授知识,应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于是,我当即确定了我的教研课为《什么是植物》。(当时也曾比较过“什么是植物”和“植物是什么”哪个更合适。我再三思考后选择了前者。因为,“植物是什么”只是从一般现象中概括出某类事物的典型特征,孩子没有拓展和运用的机会;而“什么是植物”具有发散性,能让孩子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判断身边的事物。)

  梳理好教学思路后,我一鼓作气设计完教案,自己看着倒也满意。但我仍有些担心,怕孩子不能理解我辛苦罗列的知识,怕同行质疑我的教学理念。虽然我一直想在教研上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但事到临头还是有些心虚。转念又想,教研嘛,不就是教学研究吗?既是研究,就有成功和失败。不过,为了让听课者了解我的初衷和心态,我还是草拟了一份《执教心声》。

  本次活动来源于我在无意中听到的一句话。

  科学教研组进行的有关种植的活动已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一段时间。我觉得,孩子对植物应该是比较了解了。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一个孩子说了这么一句话:“青菜种在地里是植物,烧成菜放在碗里就不是植物了。”于是我想,对于有些概念,孩子还是有必要学习一下的。我想试一试,在幼儿园该怎样进行知识的教授。进行这次活动怀着两种心情。

  一是忐忑。我不知道活动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这节课完全是自己设计的,没有任何参考。同时,我上网查了一下,“植物”的概念很复杂,涉及叶绿素、光合作用等,很难用语言讲述清楚。所以,感觉心中没数。尤其是小朋友的反应、状态,我都无法预见。但抱着“活动即研究”的想法,我还是想让它如期进行。
  二是期待。和孩子一起探索是我组织这次活动的初衷。我是按照了解幼儿已有经验、学习基本概念、对前期经验进行修正、得到正确经验、利用正确经验扩散认知的过程来设计这个活动的。其中的记录,既是幼儿课堂学习的展现,又是家园共育的载体(为了避免集体教学的弊端,我在延伸活动中让家长也参与孩子的学习,以达到个别指导的目的)。也许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希望它能给我自己和大家一些感悟和启发。

活动的主要目标是:
1.在猜想、学习、修正的过程中,了解植物的基本特点;
2.能用绘画、标记等记录自己在学习中的经验和猜想;
3.有探究科学问题的兴趣。

  在活动进行当中你有什么真实的体验和感受,敬请各位老师坦诚相告,我将一一接纳学习。谢谢各位参与者!
  写完《执教心声》,我感觉人放松了不少。

  考虑到自然界种类繁多,我适当缩小了课上讨论的范围,把视线定格在菜场。菜场既有许多植物,又有许多非植物,范围也不至于过广。于是,我布置孩子们回家和爸爸妈妈逛一次菜场,并在我预先设计好的表格中选择四种菜画下来。

  上课了。我和孩子们从菜场说起,让他们相互介绍一下自己喜欢的菜。然后,我话锋一转,谈起了我听到的那次争论,并随即抛出两个问题:“你认为第二个小朋友说得对吗?你喜欢的四种菜是不是植物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开始激烈地争论,并对自己画的菜是不是植物进行了第一次猜想。(在我心里,我是不认可那个孩子的话的。我认为,既然青菜没变,那它的属性也不应该变,与生熟无关。但现场孩子争论得非常激烈,形成了势均力敌的两个阵营,以至于我对自己先前的看法产生了怀疑。后来,我没有给出答案,而是把活动拉进了第二个环节:记录第一次的猜想。看来,我不仅知识储备不充分,对孩子前期经验的了解也欠深入。但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我很兴奋,这正是我想要的课堂效果。在孩子的鼓励下,我放下了所有的包袱,投入到下面的活动中。)

  接着,我以集体交流和个别介绍的方式,让孩子们畅谈自己的猜想。在个别介绍时,我抓住几个典型事物,不断追问孩子:“你为什么认为它是(或不是)植物呢?”孩子的理由很多,如,长在土里、没有脚、不能在水里、它是矮矮的等。我及时用简笔画记录下孩子的观点。紧接着,我以“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的意见”为过渡,很自然地出示了几张写有“自养型、不运动、有种子、有根茎叶”的纸条,告诉他们这是老师在网上查找到的。

我一条条往黑板上贴,边念边解释,并随机把文字与刚才画的有关联的简笔画用线连起来。之后,我和孩子共同对刚才的观点进行了正误判断。最后,我还强调:“大部分植物是这样的。”因为,我实在不能保证所有的植物都有这些特征。(课进行到这里,我忽然有种怪怪的感觉:既然这些特征不能囊括所有植物,那我的教学还有价值吗?怎么处理比较合适呢?另外,这个环节还有一个小小的遗憾:原来我想着要把所有的文字都与简笔画联系起来,可惜孩子说的理由当中只有两条分别与“自养型”和“不运动”搭上边。因而,出示的文字显得有些生硬。)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解释“自养型”时,一个孩子勇敢地举起了手:“老师,什么叫叶绿素?”这是我一直抱着侥幸心理希望在课堂上能避开的问题,但它还是被细心的孩子关注到了。既然提出来了,我也只好尽量用浅显的话来回答:“它是一种细胞,在太阳下能帮助叶子把水份变成养料。”末了,还补充了一句:“等长大到了初中你就明白了。”孩子坐下去了,但我不知道他究竟明白了多少。我发现此时自己的语言有些苍白。

  下面的环节是根据结论进行第二次猜想,并集体展示记录。我有意识地找了几位和第一次猜想不一样的孩子问了下原因。很高兴,他们都能用黑板上的话来说。我终于有些欣慰了:课还是有效果的。最后,我让孩子回家问一问爸爸妈妈自己的猜想对不对,并请他们用孩子能懂的话概括出植物的特征。(这是我比较得意的一个设计。长期以来,我们的记录总是局限于幼儿园,这大大浪费了颇为丰富的家长资源。事实上,很多东西我早已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了。如此设计,既突破了传统记录方式的模式,又克服了教师难以在课堂上进行个别指导的缺陷。从后续效果看,也正是如此。)

  活动至此终于画了一个还算圆满的句号。

  活动过后,听课老师立刻对活动中涉及的几个焦点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从中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这正是我需要的。更重要的是,在这些不同的声音中,我自己也在思考着。

  焦点一:探究与教授
  ——通过这样的尝试,我发现有许多知识孩子是比较难理解的。当孩子对问题不能理解、概念模糊时,还是需要老师去传授的。 (赵老师)
  ——老师和孩子一起探究科学问题值得学习,但最终老师要给孩子一个科学的答案。 (陈老师)
  从老师们的谈话中我可以感受到,她们是认可科学教育不排除教授知识的。其实,真正的焦点不是探究和教授,而是科学教育需要怎样教授。我认为,在教授之前,孩子应先在日常生活中模糊地感受、发现一些问题,然后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形成一些猜测。只有经历了这样的思维活动之后的教授,才是孩子能接受的教授。这种教授,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积极的获取。我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选择电脑作为信息源进行教授的。当然,教授的方法有很多,我运用的方法还有待完善。

  焦点二:具体与抽象
  ——教授的方式,可以用文字与图示相结合,这样幼儿可以更明确地了解植物的特点。 (芮老师)
  ——最后讲解植物特点时,幼儿听了似懂非懂,没有真正明白植物的含义。可以通过图片,加深幼儿的理解。 (黄老师)
  ——从本次活动看,所讨论的问题似乎深了一些,不够直观形象。(吴老师)
  ——活动涉及一些科学概念。在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上太抽象,建议采取具体形象一点的方法。 (虞老师)
  综观老师们的评价,感觉本次活动中我教授的方法抽象了些,其实我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其一,作为大班孩子,接触一些文字未尝不可。况且出示时,我还教读、解释了。另外,文字的出示能使孩子对“上网收集信息”这一快捷的获取知识的方法有深入认识,能有效支持孩子以后的自主学习。其二,我原本也是有图文匹配的意图的,只可惜孩子的回答与出示的文字配不上,因而给人抽象的感觉。应该说这是个小小的意外,由于我没有及时处理,造成了遗憾。

  焦点三:博大与精深
  ——讨论的重点可以再收拢一些,以两种有代表性的植物和非植物进行尝试,可以将有关植物的说法对比得更明显,且讨论点集中,内容也可精炼许多。(吴老师)
  ——课堂中出现了动物与植物、生的与熟的、水里和土里等概念,是否能将这些范围进行适当“缩水”?(芮老师)
  这应该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一直倾向于教研应该精一些,并在设计之初就把范围浓缩在了菜场内。然而,我认为浓缩的东西一旦展现在孩子面前,仍显得过于宽泛。这也是造成我在课堂中无力招架来自孩子的问题的主要原因。要真正做到精,就应该如吴老师说的,在设计时将最有争议的东西提供给孩子,让孩子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寻求答案。只有这样,研究才会深入,教学才会精彩。

  轰轰烈烈的教研课已尘埃落定,但我的心并未平静。在这次平常的教研活动中,正是因为我紧紧扣住了“研究”二字,才使我的所作所为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原来,研究离我这么近。研究中我一路走来,收获的不仅有孩子的发展,更有自己专业成长的快乐。当然,我清晰地认识到,要想走得更远,还必须靠自己不断地反思、实践、创新。

幼儿园方法推荐 建构主义视野下的“随机通达教学方式” 三面“镜子”提升教研组长主持能力 幼儿教师反思笔记撰写中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 幼儿园区域性运动的尝试 绘本阅读活动的几点要素 从问题入手有效组织幼儿园教研活动 教科研与教研条线整合的站位、行动 幼儿园教研工作:会说 敢说 愿意说 从需求着手,提高幼儿园园本培训的实效性 幼儿园园本培训实效的实践探索 如何培养幼儿的艺术创造力 注重培养幼儿全面素质教育策略 幼儿集体活动中的提问技巧 如何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在幼儿反馈中调节教师的行为 走出幼儿艺术教育的误区 允许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概括与整理所得的经验 把学习“集合”作为幼儿学数的逻辑基础

最新方法 幼教论文:在教学活动及个别化活动中的指导 如何在幼儿园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 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班幼儿养成教育_幼儿园论文 幼儿园要为留守幼儿护航 幼儿园要寓教育于儿童需要 幼儿教师需提升“问”的艺术 如何幼儿园组织与指导表演游戏 在常规教育中促进师幼共同成长公开课 通过学习“等量判断”促进幼儿“数目守恒”观念的获得

相关信息 我的建筑师爸爸写人作文 我的爸爸妈妈500字作文 我的爸爸500字小学作文 我的表弟三年级作文 我的贪吃表弟作文三百字 我的小学美术活动方案 我的爸爸写人作文600字 我的弟弟写人作文四百字 我的爱哭鬼弟弟四年级作文 我的弟弟小学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