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课改背景下的武术课程运行探究点滴
——加强特色课程管理 抹浓园所文化色彩
作者:吕美芬 单位:嘉定区徐行幼儿园
幼儿园特色课程的构建与运行,是幼儿园打造特色品牌,营造幼儿园特色文化的关键。幼儿园要整体提升办园质量,必须以符合幼儿发展需求的课程去推动幼儿园的整体发展。沐浴在优良园所文化中的师幼发展是全面和谐的,课程引领下的园所文化与师幼发展是有个性特点的,这也是我们二期课改所追求的发展理念。
徐行乃武举之乡,“武举人”的故事和喜习武之风流行于当地的千家万户。徐行幼儿园就是沐浴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所农村幼儿园。一段时期来,徐行幼儿园在不断寻求适合自身发展之路的过程中,探索出了具有个性特点的园本教学。即武术教学与幼儿发展的系列研究。此项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给教师与幼儿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现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更新,特色课程的构建必须要符合幼儿发展特点,特色课程的构建更为幼儿园特色文化落实提供支持,才能有效地推动幼儿园的发展。我园在课改理念的引领下,提出了《幼儿园武术文化营造与制度保障的探索》的课题研究,旨在以特色课程的研究与管理来推动园所文化的建设。
但是,课题研究不能等同于课程管理,如何以课题研究为途径,以构建适合幼儿发展的特色课程为抓手,深入本园课程运行的研究与管理,来强化园所文化的营造,使幼儿园形成一派教育促人文,人文回归教育的互进、互动的局面,这是近年来我园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我园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一、 构建武术课程方案,确立园所文化发展方向
课程管理如同“设定程序”,它包括计划、培训、监督、控制和考核等方面,为了规划好我园的课程管理工作,我们在认真分析幼儿园现状和研究二期课改理念的基础上,制定了“武术教育”课程方案,使之成为我园一段时期内课程管理和实施的基本依据,也为这段时期内园所文化的营造定个位。
武术课程方案:是以开展幼儿园武术活动为主要内容,结合二期课改理念,对各年龄段幼儿开展武术活动的目标制定、内容设计、时间安排以及活动评价等领域的规范与制定。确保幼儿园特色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促进师幼共同发展。我们组织骨干教师、教研组长以及园领导组成的课程研发小组,围绕“武术教育”课程方案进行实践层面的开发和研究,结合课改要求,将以往积累的武术系列活动进行分析,并对课程理念、培养目标、活动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以特色小主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如:主题活动“兵器总动员”“动物大擂台”:“学做小高手”“武术英雄谱”等主题的开展,成为我园14%园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之外,我们成立了“ 悦武”社团,开展的“武术故事我知道”“武术套路打比拼”、“武娃秀”等系列活动,使我园的拓展性课程之花鲜艳夺目。
由此,以特色课程为领衔的幼儿园园所文化建设酝酿而生,以课程育文化,以文化促课程成为我园提高办园质量的重要策略,我们建立了例会制度,定期组织教师就课程实施情况及文化活动开展效果进行分析与总结;建立了课程开发核心组、课程开发实践组、特色活动项目组等小团体,在幼儿园大方案的领衔下,各自制定小方案,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课程与特色文化活动进行有的放矢地实践性研究,及时反馈和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课程的实践具有计划性和一定的科学性。
二、 构建武术课程运行机制,丰富园所文化活动
为了让我园的课程管理落实到幼儿园工作的各个环节,我们开展了大讨论的形式,使特色课程在运行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关的机制,让整个幼儿园的特色活动丰满起来。
(一)常规性机制
为了努力实践和逐步凸现我园的武术教育特色,我们在确保基础型课程实施的基础上, 本着合理、均衡设置为原则,确立武术教育常规活动,如:每日一练、每日一玩、每日一操活动,让教师和幼儿每天置身于武术活动的氛围之中,感受武术文化的魅力。(这里所指的每日一练,是在外聘武术教练的指导下,幼儿武术提高班的学习;每日一玩,是每天的户外区域活动与室内区域活动,均有武术项目可玩;每日一操,指的是小、中、大班以及教师群体均有不同的武术操节。
每月一次开展的“悦武”活动,以小主题的形式来开展,如:“武术故事我知道”是利用每天早锻炼前五分钟,在操场上老师或小朋友来讲述自己收集的武术故事,“武娃秀一秀”“武术套路大比拼”“走进武馆”等主题活动,让幼儿成为设计、组织、表演的小主人。尤其是“武术套路大比拼”分成了幼儿组和教师组,让幼儿在观摩教师比拼的过程中,得到了自主学习与充分感受,对其各种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每学期一次的“武术活动大荟萃”活动,由各年龄段对本学期开展的各类武术特色活动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展示出来,把武术文化演绎得精彩纷呈,丰富了我园特色,提升了园所文化品位。
(二)互动性机制
要在幼儿园课程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要进行互动与交流,以达到解决问题、统一思想的目的,其中,需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1、课程实施要以幼儿发展为主的原则,面对幼儿的终身发展,我们很难再以幼儿掌握知识量的多少,获得技能的高低来评估幼儿的好坏。在武术教育活动中,我们主要以幼儿兴趣、情感、能力等目标的培养为切入点,萌发幼儿对中国武术的喜爱,锻炼幼儿意志,培养良好的品质。这是我们课程追逐的出发点,更是幼儿终身发展的归宿。
2、课程管理要以教师发展为主的原则。在课程管理的过程中,我们把特色活动的作息时间安排、教学计划的制定,特色教案的设计、教师智慧的分享等权利交还给老师,让教师通过教研、网上BBS跟帖等形式发表自己的实践思考,作为管理者,则给予支持性展示平台,让教师在互动中获得成长。
基于以上两个原则,使我们在特色课程管理中形成了一个由上而下再由下而上的循环运行过程。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活动方案的审议,流程的讨论,多向对话的教研以及家园互动的反馈。目前,我们对多文化课程评价刚着手研究,旨在通过多种互动形式促进课程运行,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以及积极进取的课程研究氛围,这也是建立具有特色的园文化的基础。
(三)开放性机制
建立循环、互动的课程管理系统,需要开放性机制做保障,具体指教师个体和集体的自主创新行为,给予了教师自我发展的主动权,使他们把教育研究和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做到观念更新、实践提高的双丰收。我们从计划制定到方案落实,采取了分块负责制,分别负责计划、组织、落实、反馈、修改,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师不断地研究课程,研究幼儿,从而完善实施中的问题,追求更多的教学目标。作为园长,则要审视特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价值观,探索课程实践的路径,努力置身于园所文化的营造之中,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保证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稳定和持续进步。
三、崇尚武德修养,培育师幼良好品质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和精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园自1999年起结合地域资源的有利条件,在幼儿园中实施了武术教学的研究,经过近十年的探索,武术活动逐渐成为我园特色教学活动。现今,我们立足于课程的规范性实施,提升幼儿园特色文化的角度出发,从武术文化中蕴含的精神为支持,把幼儿园的人文建设推向一个新高潮。概言之,武术课程中的精神培育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做人的品质,指向习武者助人为乐,积极进取,主持正义等奋斗精神。
我们在学武、习武的过程中,以不怕吃苦,坚持耐韧,尊师重道等精神为指导思想,把这些思想渗透在活动目标、过程之中,并结合幼儿园生活,运用于幼儿生活,整体提升活动的教育价值。如:在故事活动中,让幼儿接受传统武术英雄人物事迹的熏陶,幼儿常常被这些人物顽强的意志品质所感染。又如,在武术体验活动中,要求幼儿注意力要集中,要克服困难,克服惰性,学会自制,要有坚持性,独立性。
(二)集体的道德观,指向培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兼容精神
在我们开展每月一次的武术小主题过程中,师生往往沉浸在激烈的竞争、勇于角逐的氛围中,为了让大家能要好地进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我们开展了活动交流与评析,把观摩其他班或组的活动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及时地进行交流,提倡尊重与互助,提高了师幼的思想境界。其一,我们确立了树立幼儿自尊的幼儿发展目标。其二,创设了给幼儿自我发展的空间环境,教师在室内外区域中投放了各种武术活动材料,让幼儿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让幼儿形成积极的心态,促进幼儿的自我认识,萌发自尊与自强。另外,通过角色游戏,体验武术人物英雄气概。如让幼儿扮演不同的武术人物,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并学习对同伴的游戏水平进行评价,这样,既达到了幼儿之间的互动,又使武术英雄精神得以宏扬。
(三)爱国主义精神,指向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
我们从大量的武术故事、武术游戏等武术文化活动中,感受武术人物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他们勇于为国家和民族危险时刻挺身而出而感动。每次活动后,大家都为中国武术的了不起肃然起敬,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在练武、习武过程中,通过全员参与,把徐行地域蕴涵的武术文化挖掘了出来。小朋友们在和武校师生的互动中、和家长之间的亲子共练中、和老师同伴之间的共学过程中,感受了来自周边人文环境的习武之风,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爱武术的情感。如:开展“大带小”活动。利用自由活动时间,请大班的幼儿教小班幼儿练武术,讲武术故事,话武术人物,让幼儿知道,爱祖国、爱家乡要从爱身边的同伴等小事做起。
除了上面所述,在以特色课程和管理为切入口,推进幼儿园整体文化的构建工作过程中,还有其他需要关注的方面,笔者认为,只要我们将两者间的关系协调好,互动好,支持好,那么,我们必将能把学校的特色做强做大,建设成适应时代要求和具有个性特点的“文化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