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相矛盾》课文知识点预习
注释:
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
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鬻:卖。
誉:赞誉,夸耀。
曰:说,讲。
吾:我。
陷:穿透。
或:有人。
以:使用;用。
子:您,对人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弗能:不能。
之:的。
鬻(yù):卖。
者:…的人。
莫:没有什么。
夫:放在首句,表示将发议论。
译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无比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刺穿它。”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的锋利,任何东西都可以刺穿。”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这时,有人问他:“用您的矛,去刺您的盾,会怎么样呢?”这个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了。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像这种什么的都刺不穿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穿的矛,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矛盾 名誉 吾辈 功夫
独立 陷入 兵器 夸赞
二、比一比,再组词。
誉(名誉)循(遵循)吾(吾辈)夸(夸赞)称(称赞)
誊(誊写)盾(矛盾)捂(捂脸)胯(胯下)杆(杆子)
三、多音字组词。
fú 逝者如斯夫 yìnɡ 答应
fū 夫人 yīnɡ 应该
四、近义词。
交叉—(交错) 突然—(忽然) 飘动—(飘荡)
五、反义词。
集中—(疏散) 重叠—(分散) 整齐—(凌乱)
六、用合适的词语填空。
(黑色)的墨水瓶 (静静)地交叉 (灿烂)的阳光
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括号里。
消失 漫灭
1、这封家书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漫灭)了。
2、湛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消失)得无影无踪。
清响 音响
3、海风(清响)地吹,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
4、没有电子乐器的伴奏,没有庞大(音响)的烘托,只一架扬琴,外加古韵的修饰,及单纯的表达,便可以演绎出最动听的旋律,展现唯美的风韵。
八、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的词语。
誉:称赞;夸耀 陷:刺破
或:有的人 以:用
2.解释下列句子。
(1)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2)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不能被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3.简要概况这则寓言故事。
讲一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说话前后抵触而被人问住无法自圆其说的事。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三思而后行。
2、《彩色的梦》课文生字组词等知识点归类预习
我会写:
彩(彩色)(彩笔)(精彩)(彩虹)
梦(做梦)(美梦)(梦想)(梦乡)
森(森林)(阴森)(森严)
拉(拉开)(拉面)(沙拉)(拉力)
结(结果)(结实)(结巴)
苹(苹果)(苹果树)
般(一般)(百般)(般配)
精(精灵)(精美)(精神)(精明)
灵(机灵)(灵活)(心灵)(灵气)
易错的字:
烟囱(cōng)草坪(píng)
森(sēn)林 彩(cǎi)色
结:右边的上面是“士”,不是“土”。
灵:“灵”的上半部分是“彐”,口朝左开。
多音字:
空kōng(天空)kòng(空白)
结jié(结束)jiē(结果)
近义词:
葱郁—葱茏 叮咛—叮嘱 透明—透亮
反义词:
长—短 硬—软 透明—浑浊
3、《白桦》生字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预习练习
我会写:
桦:白桦 黑桦 红桦 桦树
涂:涂色 涂抹 涂改 涂鸦 生灵涂炭
茸:茸毛 鹿茸 毛茸茸 绿茸茸
绣:绣花 绣字 刺绣 锦绣 苏绣 湘绣
潇:潇洒 风雨潇潇
穗:花穗 麦穗 谷穗 穗子 高粱穗
朦:朦胧
胧:朦胧
寂:寂静 寂寞 寂寥 沉寂 寂然无声
霞:朝霞 晚霞 云霞 彩霞 霞光
抹:涂抹 抹零 抹杀 抹黑 抹眼泪
形近字:
桦(桦树)哗(喧哗) 涂(涂色)途(路途)
绣(绣花)秀(秀丽) 潇(潇洒)萧(萧条)
胧(朦胧)拢(聚拢) 抹(涂抹)沫(泡沫)
多音字:
佛:fú仿佛 fó佛像
抹:mǒ抹杀 mò转弯抹角 mā抹布
近义词:
仿佛——好像 朦胧——模糊
寂静——安静 徜徉——徘徊
反义词:
洁白——乌黑 朦胧——清晰
寂静——喧闹
理解词语:
【寂静】没有声音;很静。
【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姗姗来迟】形容来得很晚。
【潇洒】(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
【流苏】装在车马、楼台、帐幕、锦旗等上面的穗状饰物。
【齐绽】一同绽放。
【皑皑】形容霜、雪洁白。
句子解析:
1、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
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白桦树的颜色”比作“银霜”和“雪花”,写出了白桦树洁白、高洁的特点。同时这句话还是拟人句,一个“披”字把树当人写了。
这句话中“涂”和“披”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这两个字用得很好。“银霜”和“雪花”两词写树通体洁白的形象。“涂”字准确表现出桦树主干上一层洁白的细皮;一个“披”字把桦树拟人化了,表明桦树对一身洁白的喜爱,突出白桦的高洁。
2、毛茸茸的枝头,雪绣的花边潇洒,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
“潇洒”指白雪覆盖的白桦树枝自然优美,独具风韵。白桦披着一身雪花,那未全脱去的叶上落满了松软的积雪,“毛茸茸”的,仿佛给桦树镶了一道“花边儿”。比喻的手法写那毛茸茸的雪枝像串串绽放的花穗流苏一般好看。作者极尽想象,赞美雪后桦树傲然挺立的形象。
3、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晖里,闪着晶亮的雪花。
这一小节写了白桦静中有动的气质美。“寂静”“朦胧”写出白桦含蓄、高洁的精神;“玉立”写出它的挺拔,写出它的气质高尚,写出它的非同凡响。“灿灿的金辉”衬托它的挺拔美丽。“玉立”和“闪着”两个动词突出静静挺立的白桦不失一种特别的动态美。
4、白桦四周徜徉着,姗姗来迟的朝霞,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又抹一层银色的光华。
“徜徉”指闲游,安闲自在的步行。“姗姗来迟”在这里形容朝霞慢慢升起缓慢从容的姿态。诗人把白桦置于朝霞的映照之下,“徜徉”用拟人的手法准确而细腻地描摹了朝霞生成的过程,“姗姗来迟”突出朝霞的的形态之美,更加衬托出白桦的秀美,朝霞渲染下的白桦“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2):写白桦的外在形象美。
第二部分(3~4):写白桦的内在气质美。
课文主题:
诗歌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出了它的美。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诗歌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白杨由衷的喜爱、赞美和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对拥有白桦品质的人的尊敬以及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问题归纳:
白桦外在形象是怎样的?内在气质是什么?
白桦外在形象是挺拔、秀美、洁白;白桦内在气质是含蓄、高洁。
课后习题答案:
二、读一读,选择几个短语描述这棵白桦,说说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洁白的流苏 姗姗来迟的朝霞 灿灿的金晖
晶亮的雪花 白雪皑皑的树枝 银色的光华
“洁白的流苏”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下过雪以后,那毛茸茸的雪枝像串串绽放的花穗流苏一般好看。
“姗姗来迟的朝霞”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天边慢慢出现的朝霞,形态很美。
“灿灿的金辉”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太阳刚升起来,金光射向白桦树。
“晶亮的雪花”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太阳照在白桦树上覆盖的雪上,发出夺目的光彩。
“白雪皑皑的树枝”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一场大雪过后,白桦树上落了一层厚厚的的积雪。
“银色的光华”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太阳的霞光照射到落满积雪的白桦树上,积雪发出银色的光芒。
挺拔的白桦站立在那里,四周是姗姗来迟的朝霞。在朝霞的映衬下,白桦闪着灿灿的金晖。白桦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它虽不具有那种姹紫嫣红的美,可是却这样默默地奉献着它的魅力,这样悄无声息,却又让你难以忘怀。
三、诗歌中常常写到一些植物,你知道哪些与植物有关的诗歌?摘抄你最喜欢的一首,和同学交流。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活动提示:
这段时间,我们阅读、收集了许多诗歌,还做了自己的诗歌摘抄本,大家可以交流一下。还可以试着当个“小诗人”写写诗,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写的时候注意分行。写完后,和同学交流。
11 白桦课时练
第一课时
一、看拼音写词语。
bái huà máo rónɡ rónɡ xiāo sǎ huā suì ménɡ lónɡ ( ) ( ) ( ) ( ) ( )
二、按课文内容补充词语。
( )的树枝 ( )的枝头
( )的花边 ( )的流苏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在( )的寂静中,( )着这棵白桦。
2.在( )的金晖里,闪着( )的雪花。
【答案】
一、白 桦 毛茸 茸 潇 洒 花穗 朦 胧
二、(白雪皑皑)(毛茸茸)(雪绣)(洁白)
三、1.朦胧 玉立 2.灿灿 晶亮
第二课时
一、辨字组词。
桦( ) 涂( ) 绣( ) 辉( )
哗( ) 蜍( ) 锈( ) 晖( )
二、补充词语。
( )的寂静 ( )的雪花 ( )朝霞
( )的光华 ( )的金晖
三、缩写下面的句子。
1.姗姗来迟的朝霞在白桦四周徜徉着。
2.一层银色的光华抹在白雪皑皑的枝头上。
【答案】
一、(白桦) (糊涂) (绣花 ) (光辉 )
(哗哗) (蟾蜍) (生锈 ) (余晖 )
二、(朦胧)(晶亮) (姗姗来迟)
(银色)(灿灿)
三、1.朝霞徜徉着。2.光华抹在枝头上。
提升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jì jìnɡ( ) 的乡村里, zhāo xiá( )的映照下,一群群年轻的农妇自发集中在农家的小院里xiù huā( )。
二、同音字填空。
rónɡ 毛( ) 光( ) ( )易 ( )化
xiù ( )花 生( ) ( )着 优( )
三、给下面句子中的“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抹:①涂 ② 揩、擦 ③除去 ④轻微的痕迹
一抹( )余晖 涂抹( ) 抹拭( ) 抹煞( )
四、指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
1.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 )
2.白桦四周徜徉着姗姗来迟的朝霞。( )
五、重点片段品析
毛茸茸的枝头, 雪绣的花边潇洒, 串串花穗齐绽, 洁白的流苏如画。 在朦胧的寂静中, 玉立着这棵白桦, 在灿灿的金晖里 闪着晶亮的雪花。
1.根据诗歌片段填空。
( )的枝头 ( )流苏 ( )寂静 ( )金晖
2.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
3.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4.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感?
六、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夜》
作者: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1.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2.“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3.这首诗主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请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4.读了这首诗,你还能联想到哪些诗或诗句?
5.请你选择一个月明星稀或月黑风高的晚上,去感受一下夜的魅力,写一篇抒情短文或几行小诗。
七、你知道哪些有关植物的诗歌,摘抄一首,和同学交流。
参考答案:
一、寂静 朝霞 绣花
二、毛茸茸 光荣 容易 融化
绣花 生锈 嗅着 优秀
三、④ ① ② ③
四、1.比喻 2.拟人
五、1.(毛茸茸)的枝头 (洁白的)流苏 (朦胧的)寂静 (灿灿的)金晖
2.仿佛看到了白桦树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
3.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
4.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画杨桃》课文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预习
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图:tú(图画、图书、图形)
课:kè(上课、下课、课文)
摆:bǎi(摆放、摆平、摆手)
座:zuò(座位、星座、座号)
交:jiāo(交往、成交、交代)
哈:hā(哈哈大笑、哈欠、哈气)
页:yè(页面、书页、页码)
抢:qiǎng(争抢、抢先、抢夺)
嘻:xī(笑嘻嘻、嘻嘻哈哈)
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靠:kào(靠近、依靠、靠边)
而:ér(而且、而是、然而)
班:bān(班级、班长、班干部)
倒:dào(倒立、反倒、倒不是)
审:shěn(审视、审查、审阅)
视:shì(电视、视力、近视)
肃:sù(严肃、肃静、肃清)
晌:shǎng(晌午、半晌、后晌)
悦:yuè(喜悦、愉悦、和颜悦色)
诲:huì(教诲、劝诲、诲人不倦)
四、多音字
倒:dào(倒车)dǎo(摔倒)
角:jiǎo(角度) jué(角色)
五、近义词
准确——精确 审视——审察 严肃——严厉
和颜悦色——和蔼可亲
六、反义词
准确——错误 严肃——随和 和颜悦色——声色俱厉
七、理解词语
审视:仔细看。
严肃:(神情、气氛等)使人感到敬畏的。
半晌:半天。
教诲:教训、教导。
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八、句子解析
1.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班里几个同学看见了,哈哈大笑起来。
“哈哈大笑”是同学们看到我的画后的表现。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我”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十分熟悉。
2.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桌前,举起我的那页画纸,问大家:“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看、坐、审视” 这一系列的动作,可以看出老师并没有直接下结论,而是从“我”的角度去观察实物。
3.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
“严肃” 说明是因为,老师在审视之后发现“我”明明画的很准确,但同学们却说“不像”,引起了他的沉思,他意识到孩子还不懂得从别人的角度去看,从客观实际出发。
4.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大家发现了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和颜悦色”是老师的神态描写,老师看到同学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神情发生了变化。老师的话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强调了绘画时必须实事求是的道理。
九、问题归纳
1.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老师的表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因为他发现“我”明明画的很准确,同学们却说不像,老师意识到同学们不懂得从别人的角度去想问题,还盲目地嘲笑别人。
2.老师为什么不把问题告诉学生,而要反复提出问题?
老师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在亲自观察中认识事物、感受事物,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3.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感悟老师的话,说说老师的话有几层意思?
老师的话有三层意思:
一是讲看杨桃的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一样;
二是讲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不要忙着嘲笑别人;
三是讲应该实事求是。
十、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记叙在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告诉我们看问题做事情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易下结论的道理。
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同学们看到“我”画的杨桃后哈哈大笑,说“我”画的不是杨桃,而是五角星。老师看到后没有笑,而是坐到“我”的座位上去观察,并让嘲笑“我”的同学也坐到“我”的座位上观察,让他们接受教育,明白道理。
5、《四个太阳》课文知识点归类预习及练习
教材分析:
《四个太阳》一篇散文,写“我”为每个季节画了不同颜色的太阳,给世界万物带来各种美好。课文共4个自然段,按照夏天、秋天、冬天和春天的顺序叙述,每个自然段写了一个季节。每个段落结构相似,都是先写画什么颜色的太阳,再写在阳光照耀下,这个季节呈现的美好。
我会写:
太tài(太后)(太子)(太阳)(太平)
阳yáng(阳光)(阳台)(太阳)(夕阳)
校xiào(校长)(学校)(校门)(母校)
金jīn(金鱼)(五金)(金子)(金山)
秋qiū(秋天)(秋千)(秋风)(秋水)
因yīn(主因)(因为)(因果)(原因)
为wéi(为人) (以为)(认为)
wèi(为何) (为了) (因为)(为什么)
我会认:
道 dào(道路) 送 sòng(送给)
忙 máng(连忙)尝 cháng(品尝)
香 xiāng(香气) 甜 tián(甜美)
温 wēn(温暖) 暖 nuǎn(暖和)
该 gāi(应该) 颜 yán(颜色)
易错的字:
为:笔顺是点、撇、横折钩、点。
部首:
舌(甜) 页(颜)
多音字:
为wéi( 以为 )wèi( 因为 )
近义词
:
清凉——凉爽 邀请——邀约
反义词
:
清凉——炎热 温暖——寒冷
一课一练:
自问自答的句子又叫设问句,就是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如:“春天,春天的太阳该画什么颜色呢?哦,画个彩色的。”冬天到了,青蛙跑到哪里去了?哦,它躲在洞里睡着啦!“
课后习题答案:
1、朗读课文,说说你会为每个季节画什么颜色的太阳,试着画一画,并说明理由。
我想画一个粉色的太阳送给春天,让桃花开得更美丽。
我想画一个蓝色的太阳送给夏天,让夏天变得更清爽。
我想画一个橙色的太阳送给秋天,让桔子变得更酸甜可口。
我想画一个白色的太阳送给冬天,让大地变成冰雪世界。
2、读一读,记一记。
高山 果园 田野
碧绿 金黄 火红
清凉 香甜 温暖
图文解读
同步练习
本文图文音视频素材来源于网络,好的资源值得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课堂检测
提升练习
一、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请选择一顶合适的遮阳帽吧。
二、选标点。
!。,
1.阳光温暖着小朋友冻僵的手和脸( )
2.春天( )春天的太阳该画什么颜色的呢( )
3.祖国的大自然多美啊( )
三、重点段落品析。
我画了个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我画了个,送给秋天;我画了个,送给冬天;我送给春天一个的太阳,因为春天是多彩的季节。
1.把短文补充完整。
2.请写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四、想一想,你会给四季的天空挂上什么颜色的太阳?请你涂一涂吧!
参考答案:
一、道 dào 忙 máng 尝 cháng 甜 tián 暖 nuǎn
二、 1.。2., ?3.!
三、1.绿绿的 金黄的 红红的 彩色 2.绿绿的 金黄的 红红的 彩色
四、略
6、《祖父的园子》生字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预习
教材分析:
1、“祖父的园子”是一幅色彩明丽、富有童话色彩的画,这里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不只是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我”心灵的自由,放飞了“我”的心灵,舒展了“我”的人生。
2、文章用独特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艳、动感十足的画面。第一、二自然段是由白的、黄的、大红的、金粉的蝴蝶、金的蜻蜓、绿的蚂蚱、各色鲜艳的花组成的一幅色彩丰富绚丽而富于生气的画。第十三自然段则是一幅流动的画,“我”看见黄瓜摘来吃,丢下黄瓜又去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随着作者文字的描述,一个个画面一一展现,在画面自然转换中,读者能够充分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
3、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的嬉戏生活。
4、本文善用寄情于景,寄情于物。
5、作者语言选择很有意思,大量使用短句表达情感。文中选择短句营造出轻松欢快的氛围,表达了自由快乐的感情,读来流畅自然,轻快灵动,亲切感人。
作者介绍:
萧红(1911-1942) 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虹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识。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生死场》等。
我会写:
蝴:蝴蝶 蝴蝶结 蝴蝶花
蚂:蚂蚱
蚱:蚂蚱 蚱蜢
嗡:嗡嗡
樱:樱桃 樱花
拔:拔草 拔剑 选拔 拔河 出类拔萃(cuì)
瞎:瞎闹 瞎忙 瞎想 眼瞎 黑灯瞎火
铲:铲地 铲平 铲土 铲菜 铲除 铁铲
割:割草 割掉 割断 割舍 忍痛割爱
承:承认 承担 承载 承重 继承 承包
拴:拴马 拴住 拴牢 拴线 拴束
瓢:水瓢 瓢泼 瓢虫 瓢饮
逛:游逛 闲逛 逛街 逛公园
形近字:
蝴(蝴蝶)湖(湖水)
拔(拔草)拨(拨打)
瓢(水瓢)飘(飘落)
多音字:
晃:huǎng明晃晃 huàng摇晃
结:jiē结果子 jié结束
近义词
:
漂亮——美丽 闪烁——闪耀
存心——故意 特别——非常
随意——随便 阴凉——凉爽
反义词
:
新鲜——陈腐 漂亮——丑陋
承认——否认 黑暗——光明
随意——拘束 阴凉——炎热
理解词语:
【明晃晃】光亮闪烁。
【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马马虎虎】形容做事马虎、随便。
【光芒四射】指强光向四处照射。也形容人或事物光彩照人,极具影响力。
【随意】任凭自己的意思。
词语扩展:
ABB式:
胖乎乎 圆滚滚 明晃晃 毛嘟嘟
蓝悠悠 静悄悄 黑沉沉 香喷喷
亮晶晶
课内词语:
蝴蝶 蜻蜓 蚂蚱 樱桃 榆树
锄头 承认 水瓢 随意 阴凉
圆滚滚 明晃晃
句子解析:
1、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蜒、蚂蚱,样样都有。
“样样都有”可见花园里昆虫种类很多,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孩子扳着手指头给人显示她的富有,那种满足、得意、炫耀的神态跃然纸上。
2、 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
描写了蝴蝶、蜻蜓、蚂蚱等昆虫的色彩丰富。
3、
运用比喻修辞,把蜜蜂比作小毛球,形象地写出了蜜蜂的形态。“胖乎乎,圆滚滚”生动表现了作者对蜜蜂的喜爱和自己满心的快乐。
4、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这句话写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
“明晃晃”一词改为“五颜六色”好不好?
不好。“明晃晃”一词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从这个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园中事物的满心喜爱。如果改为“五颜六色”,只是表现色彩的丰富多样,则不能传达出这种感情。
5、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它们并不存在。
“因为……所以……”这一句式表现了孩子的天真可爱,喜欢事物的原因就是这么简单。结果子的喜欢,不结果子的好像不存在。
6、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
“先呼叫”说明榆树高大,树大招风,只要一刮风,枝叶猛烈摇动发出呼呼声;“先冒烟”是雨点落在纸页上,雨珠成线就像冒烟那样。这里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勾勒出榆树的高大。
7、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写阳光下的榆树叶子,闪光发亮,充满活力。
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了大榆树的高大?
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入手,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描写大榆树的高大和充满活力。
8、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
“我”跟随祖父在院子里栽花、拔草、种小白菜。“我”并非真正地劳动,而是儿童的天性——爱模仿,甚至还很淘气,把菜种踢飞。这些行为表现了“我”的天真幼稚、顽皮可爱。
9、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因为我太小,祖父拔下锄头杆,让“我”单拿着“头”铲地,表现祖父体谅我,不愿让“我”太劳累,表现他对“我”的疼爱。
10、我并不细看,……我又看见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下黄瓜又去追蜻蜓了。
这一段中运用“摘、丢、追、采、捉、绑”等动词,从“我”这些动作中,写出了“我”在园子中一刻也不停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对园中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都非常喜爱。
11、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运用拟人、排比修辞,写出园子里的花、鸟、虫是自由快乐的,是无拘无束的。
12、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园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其实也处处表现了“我”的自由自在。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写园子里的昆虫和树。
第二部分(4~15):具体叙述“我”和祖父在园子里一起劳动、玩耍的情景。
第三部分(16~20):写园子里的动物、植物还有人和谐相处,一切都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动和成长。
问题归纳:
1、花园里面有什么昆虫?
答:花园里有蝴蝶、蜻蜓、蚂蚱、蜜蜂。作者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白、黄、红、金、绿”一应俱全,还对蜜蜂的样子和姿态,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
2、十七段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是什么?
答:这一段中反复出现的是“愿意”“就”这两个词。作者反复运用这些词语,表面上写倭瓜上架上房、黄瓜开花结果、玉米生长和蝴蝶飞舞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其实是作者把自己的自由快乐、无拘无束的心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面,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自己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借景抒情,清新自然。
3、“我”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念念不忘呢?
答:(1)园子给了“我”自由。“我”可以在这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玩耍,即使是瞎闹也不会受到责备。
(3) 园子给了“我”快乐。这里有“我”喜欢的昆虫、花鸟、植物,这里的一切都是有生命活力的,是“我”喜欢的环境。
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描写祖父的园子里的景物以及作者在园子里干活、游戏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快乐、自由、幸福的童年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
课后习题答案:
1、默读课文。
“我”和祖父在园子里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我还追蜻蜓、摘吃黄瓜、捉玩蚂蚱等。
特别之处
:
(1)祖父的园子是一个五彩缤纷、生机勃勃的园子。园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等许多可爱的昆虫,白、黃、红、金、绿,各种颜色一应俱全。
(2) 祖父的园子是一个自由自在、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感受。
a、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感受
:园子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在太阳的照耀下都显现出美丽的光辉。而且这里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有灵气的。
b、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感受
:园子里的生活是无拘无的,是完全自由的。不光“我”是自由自在的,就连这里的植物、动物仿佛也是自由的,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人来干涉。
3、 读下面的“阅读链接”,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主要内容:
祖父去世后,作者对园子景象的想象与猜测。
新的体会
:作者对祖父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无比向往之情。
课外拓展:
《呼兰河传》中的句子:
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冬天一片白雪,夏天则满院蒿草。风来了,蒿草发着声响,雨来了,蒿草梢上冒烟了。没有风,没有雨,则关着大门静静地过着日子。狗有狗窝,鸡有鸡架,鸟有鸟笼,一切各得其所。
7、《肥皂泡》生字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预习、练习
一、生字组词
皂zào(肥皂、药皂、香皂、不分皂白)
廊láng(走廊、发廊、画廊、廊子)
碗wǎn(饭碗、木碗、茶碗、顶碗)
若ruò(倘若、若是、若非、旁若无人)
透tòu(透明、透亮、透气、恨透了)
娇jiāo(娇气、娇艳、娇嫩、娇生惯养)
扯chě(扯下、扯破、扯开、东拉西扯)
仰yǎng(仰头、敬仰、久仰、人仰马翻)
串chuàn(串联、串通、串珠、串通一气)
越yuè(飞越、越过、超越、优越)
婴yīng(婴儿、婴孩、女婴、育婴)
希xī(希望、希求、希图、希冀)
二、多音字
薄báo(薄片)bó(薄利)bò(薄荷)
和hé (和好)huó (和面)huò (和弄)
散sàn(散开)sǎn(散文)
提tí(提水)dī(提防)
三、近义词
潮湿——湿润 破裂——分裂飞越——越过
骄傲——自豪 希望——希冀
轻悠悠——轻飘飘
四、反义词
潮湿——干燥破裂——完整透明——浑浊
自由——约束希望——绝望
五、理解词语
破裂:完整的东西出现裂缝、开裂。
玲珑娇软:本课指那些小肥皂泡小巧精致而柔软、娇嫩、美丽。
融化:固体受热变软或化为流体。
颤巍巍:(老年人身体)抖动摇晃的样子。
飘游:轻缓的飘动。
光影零乱:指光影闪烁,非常好看。
轻清脆丽:形容肥皂泡极轻而又纯净、美丽。
融化:固体受热变软或化为流体。
粘稠:液体粘性和浓度大,不易流动。
六、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写“我”最爱玩的游戏是吹肥皂泡。
第一部分(2-5):写玩肥皂泡游戏的具体过程以及肥皂泡带给孩子们的梦想。
七、句子解析
1.小的时候,游戏的种类很多,其中我最爱玩儿的是吹肥皂泡。
这句话的作用是开篇点明题意,“最爱”揭示了“我”小时候对吹肥皂泡的喜爱程度。
2.方法是把用剩的肥皂放在一只小木碗里,加点儿水,和弄和弄,使它溶化,然后用一支竹笔套管,蘸上那黏稠的肥皂水,慢慢地吹起来,吹成一个轻圆的网球大小的泡儿,再轻轻一提,那轻圆的球儿便从管上落下来,软悠悠地在空中飘游。若用扇子在下面轻轻地扇,有时能飞得很高很高。
“放”“加”“和弄”这些词清楚的写了制作肥皂水的简单过程。在吹泡泡的过程中,“蘸上”说明动作要轻、肥皂水不易太多,接着是“慢慢地吹”“轻轻一提”,“提”强调动作不仅要轻还要快,用词准确,说明作者观察仔细。作者用“……,然后……再……”得句式把观察到的过程很有条理的写下来,让读者一目了然。
3.这肥皂泡,吹起来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若是扇得好,一个大球会分裂成两三个玲珑娇软的小球,四散分飞。
我们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五彩”指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些颜色,“浮光”说明肥皂泡表面的光泽亮和颜色多,而且泡泡摇晃不定。“轻清透明”不仅写出了肥皂泡“轻”的特点,而写出了肥皂泡纯净、清亮、透明的特点。“乱转”一词写出了泡泡的动态美。
4.有时吹得太大了,扇得太急了,这脆薄的球,会扯成长圆的形式,颤巍巍的,光影零乱。
这段文字写了两种不同形态下的泡泡:若是扇得好……,扇得太急了……。“光影零乱”指肥皂泡处于动态中,表面的颜色和光泽变化迅速而且多样,显得零乱、不整齐,没有规律。
5.这时大家都悬着心,仰着头,停着呼吸,——不久,这光丽的薄球就无声地散裂了,肥皂水落了下来,洒到我们眼睛里。
“悬着心”“仰着头”“停着呼吸”这些是神态描写,说明我们被美丽的肥皂泡吸引了,可它终究是脆弱的,还会散裂,写出了我们的担心。
6.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像一串美丽的梦,是我们自己小心地轻轻地吹起的,吹了起来,又轻轻地飞起,是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借着扇子的轻风,它们一个个送上天去送过海去。
这既是比喻句又是排比句。作者把“小球”比作“一个美丽的梦”。四个“那么……”写出了肥皂泡的圆润、自由、透明和美丽的特点,这也是我们喜爱泡泡的原因之二。
7.到天上,轻轻地挨着明月,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或者轻悠悠地飘过大海,飞越山巅又低低地落下落到一个熟睡的婴儿的头发上……目送着它们,我们心里充满了快乐、骄傲与希望。
没有。这是作者的想象,作者希望天上的泡泡把自己的五彩的梦想捎给太阳和月亮,想着想着,心中充满了快乐、骄傲与希望,所以才会说泡泡飞到天上了,这是我们喜爱泡泡的原因之三。我们还有很多想象,省略号表示想象的内容省略。
八、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肥皂泡》讲了作者回忆小时候 玩吹肥皂泡游戏的故事。
2.作者围绕吹肥皂泡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作者围绕玩吹肥皂泡写了做肥皂水、吹泡泡、欣赏泡泡和产生的联想四个方面的内容。
九、课文主题
《肥皂泡》讲了作者回忆小时候 玩吹肥皂泡游戏的故事,表现了孩子们的童真、童趣,也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的快乐生活的留恋之情。
十一、教材课后习题
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吹肥皂泡的过程。
“我们”先准备肥皂水,然后用竹笔套管蘸上水,吹成泡儿,再让肥皂泡离开在空中飘游。
课文中有一些句子不容易读懂,如,“五色的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在课文中找一找,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
“若是扇得好,一个大球会分裂成两个玲珑娇软的小球,四散分飞。有时吹得太
大了,扇得太急了,这脆薄的球,会扯成长圆的形式,颤巍巍的,光影零乱。”
描写了肥皂泡不同的形状。由于吹、扇的方式不同,肥皂泡的形状也不断地变化,从小巧精致、娇嫩柔软的小球到颤抖摇晃、色彩纷繁的长圆,形态多样。置身其间,令人如梦如幻,如醉如痴。
圈读句子,体会丰富的想象,再想一想:这些轻清脆丽的小球,还有哪些美丽的去处呢?
◇借着扇子的轻风,把她们一个个送上天去送过海去
◇到天上,轻轻地挨着明月,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
◇或者轻悠悠地飘过大海,飞越山巅,又低低地落下,落到一个熟睡中的婴儿的头发上……
例:飘过群山,飞到大草原,落在牛羊身上……
十一、小学语文知识园
1.描写童年的四字词语。
无拘无束 、天真无邪、生气勃勃、生龙活虎
欢声笑语、 自由自在 、天真烂漫 、无忧无虑
2.带飞的四字词语。
龙飞凤舞、大雪纷飞、眉飞色舞、魂飞魄散
雪花飞舞、神采飞扬、灰飞烟灭、不翼而飞
3.带飘的四字词语。
飘飘摇摇、飘飘欲仙、虚无飘渺、飘洋过海
风雨飘摇、雪花飘飘、桂子飘香、金桂飘香
4.说话练习
用先后顺序说说我是怎样吹肥皂泡的。说的时候用上“先……,然后……,再……”的句式。
我们先把用剩的肥皂放在一只小木碗里,加点儿水,和弄和弄,使它溶化,然后用一支竹笔套管,蘸上那黏稠的肥皂水,慢慢地吹起来,吹成一个轻圆的网球大小的泡儿,再轻轻一提,那轻圆的球儿便从管上落下来,软悠悠地在空中飘游。
5.仿写排比句
四个“那么……”是个排比句,本文用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请你模仿课文写一个排比句。
(1)一场春雨过后,远处的山那么清晰,空气那么清新,小草那么绿,好美。
(2)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空气是那么的温润、天是那么的蓝、草是那么的绿。
同步练习
8、《池子与河流》课文知识点归类预习及练习
课文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略读短文,也是一首诗歌,一则寓言。文章通过河流和池子的对话告诉我们:人要勤劳,不能懒惰,天才不利用是要被磨灭的,它会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当它被懒惰所支配时,它的事业就无法恢复起来了。
作者介绍:
伊万·安德烈耶维奇·克雷洛夫,俄国著名的寓言作家、诗人,与伊索和拉·封丹齐名。代表作有《大炮和风帆》《剃刀》《鹰与鸡》《快乐歌声》《受宠的象》等。他通过将寓言内容与现实紧密联系和自己幽默而朴实的语言风格使寓言突破了道德训诫的界限,成为了讽刺的利器。他通过寓言这一体裁将俄罗斯民间的生动朴实的语言引入俄罗斯文学,为俄罗斯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多音字:
应yìng(答应) yīng(应该)
难nán (困难) nàn (苦难)
近义词:
疲劳—疲惫 安闲—安逸 清闲—悠闲
衰退—衰弱 无忧无虑—无牵无挂
反义词:
疲劳一轻松 蜿蜒一笔直 安闲一忙碌
清闲一繁忙 遵循一违背 衰退一旺盛
无忧无虑一优心忡( chōng)忡
理解词语:
生涯:指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本课指河流每天劳作的生活。
贯穿:过;连通。
遵循:遵从,依照。
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蜿蜒:曲折延伸。本课指河流贯穿全国样子。
无忧无虑: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本课指池子的日子悠闲。
词语积累:
ABAC式的词语
无忧无虑 无影无踪 自言自语
若隐若现 不知不觉 任劳任怨
患得患失 自暴自弃 大摇大摆
AABC式的词语
念念不忘 津津有味 亭亭玉立
欣欣向荣 井井有条 默默无闻
问题归纳:
1、“池子”为什么提议“河流”抛开这样的生活?
因为池子觉得“河流”的生活太累,负重太多。时时都要背着沉重的货船、木筏、小船、小艇、大船,不能享受平静安逸的生活。池子以为自己过着安逸、清闲、平静的生活才是舒服,所以让河流放弃那种看起来很辛苦的生活。
2、池水认为的“哲理”是什么?
不求出名,不要忙碌,只要生活安逸、悠闲就是好命运。
3、河流”所提到的“自然规律”指什么?
水要流动了才能够保持清洁。也就是说流水不腐——激荡变化充满挑战的生活才能让生命力更加顽强!
4、“河流”为什么会受人们的尊敬?
因为河流抛弃了自身的安逸,而且年年用盈满和清澄的水,带给了人们利益。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6):池子将自己与河流对比,认为自己的命运很好,河流拥有的一切都是空的。
第二部分(7、8):河流反驳池水,阐述真正的哲理。
第三部分(9):指出池水和河流的不同结果。
第四部分(10):点明主题,揭示寓意。
课文主题:
这首诗歌通过写池子懒惰,安于现状,最后干枯;河流勤奋付出,奔流不息,得到尊重的故事,讽刺了池子的懒惰与满足,赞美了河流的进取精神。这首诗歌想要告诉我们:人不可荒废年华,应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社会多做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添光彩;同时也告诉我们,只顾享受眼前的舒适,只能换来以后的毁灭。
勤劳和懒惰的名言警句:
(1)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达·芬奇
(2)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3) 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郭沫若
(4) 才能一旦让懒惰支配,它就一无可为。——克雷洛夫
(5)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况
(6) 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郑板桥
图文解读
同步练习2
本文图文音视频素材来源于网络,好的资源值得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课堂检测
参考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滔天 天涯 妇女 忙碌
遵守 循环 尊敬 考验
二、比一比,再组词。
尊(尊敬) 滔(滔天) 妇(妇女) 循(遵循) 碌(忙碌)
遵(遵守) 稻(水稻) 扫(打扫) 盾(盾牌) 绿(绿色)
三、填写合适的词语
(沉重)的货船 (长串)的木筏 (柔软)的泥土
(蜿蜒)地贯穿 (安闲)地躺 (默默)地遗忘
背着(货船) 驮着(木筏 ) 抛开(烦恼)
遵循(规律) 保持(清洁) 受到(尊敬)
推究(哲理) 铺满(青苔) 带来(利益)
四、按要求改写句子。
1、你一会儿背着沉重的货船,一会儿驮着长串的木筏。(仿写句子)
弟弟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跳舞。
2、亲爱的姐姐,你难道不会疲劳?(改为陈述句)
亲爱的姐姐,你会疲劳。
五、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池子以为自己过着安逸、清闲、平静的生活,所以让河流放弃那种奔流不息,负载船只的生活。
(2)因为河流抛弃了自身的安逸,而且年年用源源不断清洁的水,带给了人们利益,所以河流受到人们的尊敬。
(3)水要流动才能够保持清洁。
(4)这首诗歌讽刺了池子的懒惰与满足,赞美了河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使我懂得了只有正确认识人生,积极进取,才能拥有一个灿烂辉煌的人生。
提升练习
一、我会读,我会连。
二、给下面一段话加上标点符号。
才能不利用就会衰退( )它会逐步磨灭( )才能一旦让懒惰支配( )它就一无所为( )
三、重点段落品析
“啊,你在推究哲理?”
河流回答道,
“水要流动才能保持清洁,
这个自然规律,
难道你已经忘掉?
“我是一条伟大的河流,
那是因为我遵循着这条规律,
不顾自身的安逸。
我用源源不断的清洁的水,
年年给人们带来利益。
这就使我受到尊敬,光荣无比。
也许,我将永远奔流不息;
可你早被遗忘,不再有人提起。”
1.“奔流不息”是形容河流的,你还知道哪些词语也是描写河流的?(写出三个)
2.“我遵循这条规律”,“这条规律”是什么?
3.河流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尊敬?用“ ”画出。
四、我们也要做像( )那样的人,( ),才能不枉为人生。
参考答案:
一、
tāo yá fù lù zūn xún
滔 涯 妇 碌 遵 循
二、
才能不利用就会衰退(,)它会逐步磨灭(;)才能一旦让懒惰支配(,)它就一无所为(。)
三、
1.一泻千里,万江奔腾,川流不息
2.水要流动才能保持清洁。
3.我用源源不断的清洁的水,年年给人们带来利益。
四、河流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9、《核舟记》课文知识点解读预习
一、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嘉兴)人,著有《茅檐集》。
二、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他最著名的微雕艺术作品是“桃核舟”。此枚明代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的位置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
三、字音字形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
3.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二)古今异义
1.约八分有奇
古义:零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
2.高可二黍许
“可”的古义:大约。今义:表示同意。
“许”的古义:上下。今义:答应;允许。
3.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靠近。 今义:比较,较量。
4.神情与苏、黄不属
古义:类似。 今义:归属。
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古义:竟然。 今义:曾经。
(三)一词多义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形容词,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名词,零数)
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是)
3.有:为字共三十有四(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炉上有壶(表示领有,与“无”相对)
4.可:高可二黍许 (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5.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词,端正,正)
6.者: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7.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表并列,并且)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连词,表转折,但是)
启窗而观(连词,表顺承,然后)
8.盖:盖大苏泛赤壁云(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
9.云: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语助词,无实际意义)
此中人语云(动词,说)
(四)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2.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居右者椎髻仰面 (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定语后置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狭”是中心词“桃核”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
2.省略句
(1)省略主语
(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句首承前省略主语“佛印”)
(2)省略介词“于”
①佛印居(于)右,鲁直居(于)左
②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③居(于)右者椎髻仰面
④居(于)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⑤其船背稍夷,则题名(于)其上
五、翻译课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
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为:做。这里指雕刻。
以至:以及。
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模拟,这里指雕刻。
尝:曾经。
贻:赠。
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云:句尾语助词。
译文: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以及飞禽走兽、树木山石,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的船,(刻的)应当是苏东坡坐船游赤壁(的情景)。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约:大约。
有奇:多一点。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
可:大约。
许:上下。
轩:高。
望:对着,面对着。
糁:涂。
译文:核舟首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遮盖着。旁边开了小窗户,左右各四扇,共有八扇。打开小窗看,两边的雕花栏杆正好左右相对。关上小窗,只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并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 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峨冠:高高的帽子。
卷端:指画幅的右端。
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卷末:指画幅的左端。
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语,说话。
比:靠近。
绝类:极像。类,像。
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
不属:不相类似。
诎:弯曲。
倚:靠。
历历数: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译文: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那个戴着高帽子,留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黄鲁直在他的左边。苏、黄两个人在共同欣赏一横幅的书画卷子。苏东坡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左手轻搭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左端,右手指着卷子,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佛印特别像弥勒佛,敞开胸脯,露出乳房,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一样。他平放着右腿,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左膝支起来,挂着念珠的左臂就靠在左膝上——那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楫:船桨。
椎髻:椎形发髻。
衡:同“横”,横着。
攀:扳着。
啸呼:大声呼叫。
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若……然:相当于“好像……的样子”。
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的左右各有一名船夫。右边的船夫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像是在大声呼叫的样子。左边的船夫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炉子,炉子上有一个水壶,那人眼睛正视着炉子,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 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夷:平。
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了了:清楚明白。
丹:朱红色。
译文:船的顶部比较平坦,就在上面题写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脚,一笔一画都非常清楚,颜色是黑的。还有一个篆字图章,刻的字是“初平山人”,颜色是朱红的。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 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为:刻有。
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曾,竟然。盈,满。
简:挑选。
修狭:长而窄。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译文:总计在这条船上,共刻有五个人,八扇窗,一张箬篷,一支桨,一个炉子,一个壶,一幅手卷,一串念珠;刻有对联、题名和篆文,共三十四个字。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六、问题归纳
1.“奇巧”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奇巧”二字是文眼,表现了王叔远雕刻技艺之精湛,以下对核舟的具体说明都是围绕着雕刻者雕刻技艺的“奇巧”展开的。
文章第一句是从哪些方面突出“奇巧”二字的?集中说明了什么?
①原材料体积小;②雕刻的物品种类繁多;③雕刻物构思精巧,情态逼真。集中说明了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精湛。雕刻者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和《赤壁赋》,写的是苏轼泛舟赤壁之所见、所感。将它们刻在小窗上,既能通过小窗启闭景象的分别说明,使读者体会王叔远刀法的精细又能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照应第一段的“大苏泛赤壁”,使读者惊叹王叔远构思的奇巧。
课文结尾段落文字有什么作用?
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八分有奇”,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揭示中心,表达了对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的由衷赞叹。
5.比较本文分说部分不是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照船的中间、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的。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本文这样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开闭,由此说起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描绘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后写船尾,这不用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而将船背放在最后写,则体现了文章写作内容安排主次分明,因正面是雕刻品的主体部分,而背面则为雕刻品的附属部分。
七、课文主题
本文使用从中间到两头,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我国古代工艺作品的精湛技艺,热情讴歌了民间艺人的卓越才能。
课后思考探究
一、所挑选的桃核为: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修狭者,其长曾不盈寸。雕刻的内容有: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雕刻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用桃核的小,而所雕刻的内容之丰富突出了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二、示例:顺序内容总体介绍雕刻者的技艺,材料的大小,事物的情态,核舟的内容中间舱、箬篷、八扇窗、窗上刻字、雕栏船头三人:东坡、鲁直、佛印舟尾舟子各一人船背题名、篆章、着色总结全文雕刻的内容,桃核的长度,对雕刻者技艺的评价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船舱边的窗竟然可以自由关闭,这些都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还刻有苏轼《后赤壁赋》和《赤壁赋》中写景的句子,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和自由自在的场景。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画,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游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先写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那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至于最后写船尾,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点拨: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本文介绍的是一件工艺品,所以采用空间顺序。
三、1.说明雕刻所用的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所雕刻的内容构思精巧,技艺高超。语言简洁,极具概括性。
2.开头交代了核舟的体积“八分有奇”,还运用了作比较的方法,与“二黍”差不多高,生动形象,简洁明了,使读者更直观地想象出核舟的大小。
3.写两个舟子的神情和动作。两个舟子一个“若啸呼状”,很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很专注的样子。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表现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对舟子的描写更突显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四、1.译文:苏、黄共同看着一幅横幅的书画卷子。“一手卷”中省略了量词“幅”,在古代汉语中数词可以直接与名词搭配,可以省略量词,如“一手卷”;在现代汉语中,数词必须与量词搭配才能修饰名词,如“一幅手卷”。
2.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桨。“一楫”,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数量“一”和名词“楫”之间必须加量词,翻译成“一支桨”。
3.译文:还刻有一个篆字图章,刻的字是“初平山人”,颜色是朱红的。“篆章一”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习惯表达为“一篆章”,这是定语后置,而且数词后面还省略了量词“个”或“枚”。
4.译文: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人五”“窗八”这种表达方式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翻译时应该变换语序,而且要补充量词“五个人”“八扇窗子”。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