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年级下册习作四《我做了一项小实验》知识点、同步练习
习作指导
一、习作要求
写自己做过的一项小实验,必须是亲自做过的实验。
二、选材指导
只要是亲自做过的小实验都可以写,如让瘪掉的乒乓球复原、给冰箱除臭、制作孔明灯、让小灯泡亮起来、纸杯烧水、带点的报纸、能抓住气球的杯子、纸片托水……
三、动手实验
实验1:
实验名称:纸片托水
实验准备:小杯子 A4卡纸 水
实验过程:
第一步:准备器材
第二步:杯子里接满水,将卡纸放在杯口上,再使劲按一下
第三步:快速翻转杯子,观察到杯子里的水一滴都没有流出来。
第四步:自己猜测实验成功的原因:见鬼了?大气引力在帮助纸片呢?
第五步:问妈妈得到答案。
实验结果:纸片托水实验成功了,这是大气压力在作怪,杯子里水的表面张力把纸片和杯子完全的闭合起来,所以杯子里水的压力小于杯子外大气压的压力,这样大气压就使纸片稳稳地托在杯子上了,杯子里的水自然不会流出来了
实验
2:
实验名称:让水中的鸡蛋浮起来
实验准备:鸡蛋、玻璃碗、水、盐、小苏打
实验过程:
第一步:把水倒入玻璃碗里。
第二步:在水中放入鸡蛋,鸡蛋没有浮起来。
第三步:加小苏打,鸡蛋没有浮起来。
第四步:加盐,随着盐的增多,鸡蛋浮起来了。
实验结果:盐水可以让鸡蛋浮在水面上。
四、写作点拨
想让文章吸引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用实验内容或其中的一个现象为题目,会更吸引人,如《我的纽扣会变大》《杯子长出了手》:
2、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表示顺序的句式把做小实验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一写做实验时的心情、实验中的有趣发现等;
3、记得用上自己平时积累的一些好词佳句。
4、完成后的习作,同学间互相交换读一读,评一评,重点说说实验的过程是否写清楚了。最后将修改后的习作进行誊抄。
习作范文
范文一:神奇的苹果皮抹布
“悦悦,今天你能帮妈妈洗一下碗吗?”妈妈对我说。我爽快地答应了,因为我今天在书上看到苹果皮可以去油污,正好借机做个小实验。
我来到厨房,拿起一个苹果,先用水果刀将苹果皮削了下来,接着拿起一个油腻的盘子,然后用苹果皮将盘子的正反面来回擦了几遍,最后将盘子放在水龙头下冲洗。哇,真是太神奇了!随着水流的冲刷,盘子上的油污都消失了。
我开心地捧着盘子奔进客厅,向妈妈炫耀我的“苹果皮抹布”。“苹果皮抹布?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呢!”妈妈好奇地问我是怎么回事。我告诉妈妈这是我在《百科全书》上看到的,书上说苹果皮里含有果酸,与油接触后就会发生化学反应,所以盘子上的油污就消失了。
虽然我还不懂什么是化学反应,但我相信只要我好好学习,长大后一定能解开这个谜团。
点评:习作选材独特,将实验的过程设置在生活情景中,富有生活气息,让人如临其境。小作者在最后揭示了实验原理,并在结尾表明“好好学习,长大后一定能解开这个谜团”的决心,主题积极向上。
范文二:鸡蛋浮起来了
老师让我们这个周末在家做一个小实验,并写一个简单的实验报告。做什么实验呢?就做“让鸡蛋浮起来”的实验吧!
周六一大早,我就起床开始了我的小实验。我在厨房里找了一个水杯、一个生鸡蛋、一包盐、一个勺子、一根筷子。我先用水杯接了大半杯自来水,然后把鸡蛋放入水中,只见鸡蛋一下子就沉入杯底了。接着,我往水杯里加了一大勺盐,并用筷子搅拌了几下。“咦?为什么鸡蛋没有动静呢?”我盯着杯底的鸡蛋自言自语。“你再往水杯里加两勺盐试试?”这时,刚洗漱完的爸爸站在我身后提醒了我。
于是,我又往水杯里加了两大勺盐,并用筷子充分搅拌。这时,奇迹出现了:鸡蛋慢慢浮出了水面。我兴奋极了,又用手指把鸡蛋按入水里,刚一松手,它又浮了起来。这样反复了几次,鸡蛋仿佛在我的手指下跳舞,有趣极了。可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往水里加了足够的盐后,鸡蛋就再也不肯乖乖地待在水底了呢?
我一个劲儿地追着爸爸问。爸爸说:“这是因为盐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鸡蛋在盐水里受到了足够的浮力,就会浮出水面了。”
听了爸爸的解释,我才明白这有趣的实验中蕴含着很多知识。我们一定要多探索,好好学习科学知识啊!
点评:小作者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将实验过程写得很清楚,而且写出了一点小波折,具有可读性。实验的观察过程写得很细致,实验结束后还通过爸爸的话揭示了实验的原理。结尾表明“我们一定要多探索,好好学习科学知识”,意义深刻。
范文三:花瓣变色的秘密
星期三下午的科学课上,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小实验:将一朵带茎的白色兰花放在装有红墨水的杯子里,第二天再去看看兰花有什么变化。
放学后,我一回到家就开始找实验材料了。我先在阳台上摘了一朵带茎的白兰花,接着拿出一个塑料杯子放在茶几上,然后往塑料杯子里倒入半杯红墨水,最后将白兰花放了进去。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白兰花,希望它赶紧发生变化。可我看得眼睛都酸了,白兰花也没有任何变化。难道是我的方法错了?还是红墨水放少了?我焦急地拉着爸爸问个不停。
爸爸说:“做实验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你这样怎么能行呢?要知道心急可吃不了热豆腐!”爸爸说的话有道理,我要耐心一点,等明天再看结果吧!
第二天早上,我一起床便来客厅观察白兰花。哇,白兰花居然真的变成红色的了,真是太神奇了!后来,科学老师告诉我们:那是因为植物的茎会将吸收的水分输送到花瓣,茎吸收了红墨水又输送到花瓣后,花瓣也就变成红色的了。
发现了花瓣变色的秘密,我不禁感叹:原来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善于观察,一定会有更多有趣的发现。
点评:小作者先是非常清晰地介绍了实验的步骤,然后具体写了观察的过程,把观察过程中“我”的神态、心理都写得非常细致、形象,结尾点明要“善于观察”这一主题。习作详略得当,描写生动,主题突出。
2、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4课《蜜蜂》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 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默读课文,能用示意图的方法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试验的过程。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 学习作者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二、作者简介
法布尔:(1823~1915)他是一个著名的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作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他童年时代就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主要作品:《昆虫记》等。
三、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蜜:mì(蜜蜂、甜蜜、蜜月)
蜂:fēng(蜂王、蜂拥、 蜂窝)
辨:biàn(辨认、辨别、明辨是非)
阻:zǔ(阻力、阻挡、推三阻四)
跨:kuà(跨进、跨过、移山跨海)
括:kuò(包括、括号、概括)
检:jiǎn(检查、检测、检讨)
查:chá(查验、查看、查字典)
确:què(正确、确实、确有其事)
误:wù(错误、误导、准确无误)
途:tú(沿途、途中、路途)
陌:mò(阡陌、陌生、视如陌路)
四、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概:gài(大概、概率、气概)
逆:nì(逆风、逆行、叛逆)
超:chāo(超人、超常、超越)
五、多音字
闷:mēn(闷热)mèn(愁闷)
几:jī(几乎)jǐ(几个)
尽:jǐn(尽管)jìn(尽力)
散:sàn(散步)sǎn(散文)
六、近义词
辨认——辨别 寻找——寻觅推测——猜测
超常——特殊 大概——大约 激动——兴奋
包括——包含 准确——精确 陌生——生疏
确确实实——的的确确
七、反义词
大概——肯定减少——增加 遥远——附近
超常——一般 大约——准确 逆风——顺风
陌生——熟悉阻力——动力
八、理解词语
辨认:分析辨别并做出判断。
大概: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
阻力:妨碍物体运动的作用力。
跨进:进入。
陌生:事先不知道,没有听说或没有看见过的。
沿途:沿路,在到目的地或终点的路上。
准确无误:形容非常精准,没有误差。准:标准,精确。误:错误,误差。
超常:超过一般的;高于平常的。
解释:分析阐明。
九、句子解析
1.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试验。
作者只是“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是“听说”的就不一定真实可靠,这是做试验的原因;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不轻信盲从、求实的科学态度。
2.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然后放了出来。
捉自家花园里的蜜蜂,为的是便于观察,这是试验的第一步;给蜜蜂做上记号,是为了便于与其他蜜蜂区分,证明是作者放飞的。说明他不仅观察得认真,而且用心思考。这是实验的第二步:做记号放飞。
3.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二十只左右”“好像”“大概”都表示大概的虚数,这样用更准确地说明这是作者的推测,体现了用词的准确性。
4.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这句心理描写表现出作者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反问句,强调了作者担心蜜蜂找不到家。
5.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推测蜜蜂找不到家是因为作者在蜜蜂完全看不见路,还把它们带到那么远的陌生地方,再加上当时又起风了,蜜蜂飞不高,增加了难度的情况下而做出的判断。
十、问题归纳
1.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通过写“我”验证蜜蜂有无辨认方向能力的经过,验证了蜜蜂特有的本能。
2.两只蜜蜂飞回来能不能断定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为什么?
从小女儿的动作、神态及语言的描写中,只能初步断定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不能据此就得出结论,毕竟二十只蜜蜂中只有两只飞回来了。
.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能说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吗?另外五只哪去了?
3
能,超过了总数的四分之三。可能风大,蜜蜂折断了翅膀,回不了家了;也可能是蜜蜂遇到伤害,出于自卫不能,蜇人后死了!
4.这个试验告诉了我们什么?从作者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这个试验告诉了我们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但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作者无法解释的本能。从作者身上我学到了遇到事情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不轻信、不盲从,要具有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十一、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写“我”想试一试蜜蜂辨认方向 能力。
第二部分(2-6):介绍了实验的过程及结果。
第三部分(7):实验的结论。
十二、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写“我”验证蜜蜂有无辨认方向能力的经过,验证了蜜蜂特有的本能,表现了“我”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也告诉了我们凡事要多动脑筋、勤于实践,“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3、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第三单元知识点同步练习
一、字词盘点
1.字
(1)难读的字
燥(zào) 适(shì) 雅(yǎ) 吻(wěn) 概(gài)
逆(nì) 超(chāo) 缸(gāng) 隙(xì) 掀(xiān)
末(mò) 副(fù) 钳(qián) 搏(bó) 较(jiào)
腹(fù)
(2)难写的字
醒:左边是“酉”,不要少写一横。
寿:第四笔是一撇,不要写成竖和撇。
示:下边是“小”,竖钩不要出头。
建:半包围结构,部首是“廴”,不要写成“辶”。
蜜:部首是“虫”,不要写成“山”。
辨:左中右结构,中间是“”,不要写成“讠”。
途:半包围结构,部首是“辶”,不要写成“廴”。
(3)多音字
4、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同步练习
我会写:
络:络纱 络丝 络线 脉络 网络 络绎
锤:锤打 锤子 铁锤 木锤 千锤百炼
凿:凿井 开凿 凿子 圆凿 凿壁偷光
焚:焚香 焚毁 焚烧 忧心如焚 玩火自焚
多音字:
似:sì相似 shì似的
当:dāng当前 dàng适当
络:luò脉络 lào络子
骨:gǔ骨头 gū骨碌
形近字:
络(网络)洛(洛阳)
锤(锤子)捶(捶打)
问题归纳:
焚(焚烧)婪(贪婪)
1、《马诗》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马诗》借马渴望带上金笼头,驰骋千里,抒发自己希望有一个广阔空间,施展抱负,报效国家。
2、《石灰吟》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洁之心。
3、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猛吹,抒发自己坚定顽强的精神。
5、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我爱你,汉字》知识点同步练习
字体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金文、篆书(主要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
清朝学者王懿荣
甲骨文是盛行于殷商时代的刻在甲骨上的一种古老的文字,是发现的。
汉字在不同的阶段的特点
:
甲骨文:
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在商周时期使用。它具有早期汉字的特点:字形图画性较强,字体也不固定,随意性大。
金文:
又称铜器铭文,是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主要在商周时期使用。其特点是:线条粗壮,早期部分字形象形性还很明显,西周晚期之后,字形逐渐规整和美观。
小篆:
是我国最早的统一文字,是秦统一六国后的文字。其特点是:字形结构稳定,线条圆转,粗细一致,象形意味不明显。
隶书:
形成于战国晚期,通行于两汉。隶书将篆书圆转的线条改为直笔或方笔,象形意味已基本消失,笔画简化,书写方便,汉字的点、横、撇、捺等基本笔画啊已经形成,成为汉字发展史上古今文字的。
楷书:
字形方正,笔画规整平直,比隶书更加便于书写和认读。进入南北朝之后,楷书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字体,一直通行至今。
汉字的演变趋势:
汉字的发展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化,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
书法欣赏:
智永楷书《千字文》:智永是王羲之后人,书传家法,对后世书法影响甚远。董其昌评价其字“力透纸背”,苏轼评其字“精能之至,返造疏淡”,何绍基评曰“含蓄而极富韵律意趣”。智永楷书,易上手易转体,自然舒展,而其楷书《千字文》堪称典范,是一千多年来最佳版本。
怀素草书《千字文》:此卷为其暮年所书。落笔饱满、使转自如、不露锋芒、虚灵高古、平淡清远,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空灵境界。
文征明行书《千字文》:每一字之落笔,由牵丝中可见,笔笔相连,转折自如,气势贯通,疏密适度,清秀挺拔,飘洒有致。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着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他们分别指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
历代名书法家名作: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其代表作为《兰亭序》,;颜真卿,其代表作为《祭侄文稿》;米芾,其代表作为《研山帖》;赵孟頫,其代表作为《洛神赋卷》;欧阳询,其代表作为《九成宫泉铭》;王铎,其代表作为《拟山园帖》。
知识拓展:
欣赏作品不仅要体会作品点画、结字、章法的匠心与功力,了解作品的师承,流派、风格,还要通过作品去感受书法家的气质、情感以及审美追求。
第一,欣赏线条质量,从中观察作者创作时的用笔、用墨及其笔法。
第二,欣赏由线条点画组合的汉字结构体现的作者的意趣和哲理。
第三,欣赏布白,包括结字、行气、章法。
第四,欣赏神采,就是指书法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神采是作者精神境界的忠实纪录,与作者的情感、性格、修养密切相关。优美的书法作品必须是形美神足,形神兼备,欣赏者就是要领会体势,捕捉神采。
研究报告的格式:
研究报告包括标题和正文两大部分。
正文又包括前言、主体和结尾。前言部分一般是先提出问题,也就是写清楚研究的目的。主体部分写清楚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把步骤写清楚。结尾写出研究结果,提出看法和建议。
1.汉字从甲骨文至今,已经有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字体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以甲骨文、、、、五种字体最为典型。
2.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南小屯村的村民在田间劳作时,经常发现一些带有刻痕的龟甲、兽骨,称它们为。
3.直到189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些龟甲和兽骨上的刻痕,引起了国子监的主管官员王懿荣的注意。经过仔细研究,他认为这些龙骨上的刻痕是一种比篆书更早的文字。
4.人们就把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作,我国文化领域由此又多了一门新学科,叫“”。
5.调查报告由、、、、等几部分组成。
参考答案:
1.三千多年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2.河南 龙骨
3.清朝 王懿荣
4.甲骨文 甲骨学
5.标题、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资料的整理、研究结论
6、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4课《要下雨了》知识点、同步练习
一、学习目标
1.认识“腰、坡”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空”的读音;会写“直、边”等7个生字。
2.能借助图片、联系生活等方式了解”阴沉沉、潮湿、闷得很”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号和感叹号;能分角色读好课文的对话。
4.尝试在对话中直接提取信息,了解下雨前“燕子低飞、小鱼透气、蚂蚁搬家”这些自然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直:zhí(一直、直角、直尺)
呀:yɑ(好呀、是呀、行呀)
边:biān(左边、右边、上边)
呢:ne(人呢、他呢、你呢)
吗:mɑ(好吗、是吗、行吗)
吧:bɑ(好吧、是吧、去吧)
加:jiā(相加、加法、加油)
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腰:yāo(腰身、腰板儿、细腰)
坡:pō(山坡、下坡、坡度)
沉:chén(沉默、沉浮、沉没)
伸:shēn(伸手、伸直、伸出)
潮:cháo(潮湿、涨潮、潮气)
湿:shī(湿润、潮湿、湿气
空:kōng(空气、空洞、空间)
消:xiāo(消极、消除、消息)
息:xī(气息、信息、讯息)
搬:bān(搬家、搬动、搬移)
响:xiǎng(响声、响亮、声响)
四、多音字
空:kōng(天空)kòng(空白)
闷:mèn(沉闷) mēn(闷热)
五、近义词
潮湿——湿润 连忙——急忙
六、反义词
直——弯 伸——缩
低——高 潮湿——干燥
七、理解词语
①阴沉沉:形容天色或脸色等阴暗。
②潮湿:含有比正常状态下较多的水分。
③有空:有时间。
④透气:指呼吸新鲜空气。
⑤连忙:赶紧;急忙。
八、句子解析
1.燕子边飞边说:“要下雨了。空气很潮湿,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飞不高,我正忙着捉虫子呢!”
“潮湿”“小水珠” 都是下雨前的现象。正因为这样,所以燕子才低飞。
2.小鱼说:“要下雨了。水里闷得很,我们到水面上来透透气。
“闷得很”表明了天气潮湿的程度。“透透气”点明小鱼游到水面的原因。
3.一只大蚂蚁说:“是要下雨了,我们正忙着搬东西呢!”
“是”是确定的意思。蚂蚁搬东西这一现象也是下雨前的征兆。
九、问题归纳
1.小白兔往前边池子里一看,小鱼都游到水面上来了。小鱼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很多小鱼都游到水面上,与平时小鱼偶尔才会游到水面上的情形不同,这更增加了小白兔的疑惑。“都”在句中表示所有的。
2.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燕子为什么低飞?
因为下雨前空气很潮湿,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飞不高,所以,燕子要捉到虫子就必须非得很低。
十、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写的是小白兔在山坡上割草,天阴沉沉的,他看到小燕子低飞,小鱼游到水面上,蚂蚁搬东西,就去问他们,从他们的回答中知道要下雨了。
同步练习
7、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8课《小英雄雨来(节选)》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3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囊” “吧”“塞”“哇”的字音,会写15 个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按课文的叙述顺序,练习给课文各部分加小标题 ;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按课文的叙述顺序,练习给课文各段加小标题;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5.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的表达方式,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和机智勇敢的品质,体会雨来的英雄形象。
二、作者简介
管桦(1922—2002)原名鲍化普,河北丰润人,中共党员,著名作家、诗人。1940 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冀东区党委机关报《救国报》随军记者,冀东军区政治部尖兵剧社文艺队副队长、队长,冀察热辽军区文工团副团长,东北鲁迅艺术学院研究员,中央乐团创作员,北京市作协驻会作家。主要作品:小说《荆各庄的故事》《小英雄雨来》《将军河》等。儿童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们的田野》《快乐的节日》等。
三、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晋:jìn(晋级、晋剧、晋升)
炕:kàng(土炕、暖炕、炕一炕)
铅:qiān(铅笔、铅球、铅笔盒)
迈:mài(迈进、年迈、迈步)
呜:wū(呜呜、呜咽、一命呜呼)
栓:shuān(枪栓、门栓、消防栓)
胳:gē(胳膊、胳臂、胳肢窝)
膊:bó(胳膊、赤膊上阵)
劫:jié(抢劫、劫财、劫后余生)
绸:chóu(丝绸、绸布、未雨绸缪)
扒:bā(扒开、扒堤、扒着栏杆)
敌:dí(敌人、敌对、势均力敌)
尸:shī(尸体、尸首、行尸走肉)
趁:chèn(趁机、趁早、趁火打劫)
慌:huāng(慌张、慌忙、慌乱)
四、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絮:xù(苇絮、柳絮、棉絮)
扭:niǔ(扭开、扭动、扭身)
姥:lǎo(姥姥、姥爷、姨姥姥)
糠:kāng(米糠、稻糠、糠皮)
捆:kǔn(捆绑、捆紧、捆住)
绑:bǎng(捆绑、绑架、五花大绑)
毙:bì(枪毙、毙命、束手待毙)
五、多音字
囊:nāng (鼓鼓囊囊)náng(囊括)
哇:wā(唔哩哇啦)wɑ(好哇)
吧:bā(酒吧)ba(走吧)
塞:sāi(堵塞)sè(闭塞)sài(边塞)
六、近义词
商量——商议 集合——聚集 赶快——赶紧
晌午——中午 门槛——门限 劫难——灾难
爱护——爱惜 凶恶——凶狠 可惜——惋惜
防备——防范 慌忙——匆忙
七、反义词
柔软——僵硬 黝黑——白皙 扩大——缩小
集合——解散 撒谎——坦诚 温和——粗暴
爱护——破坏 凶恶——和善 慌忙——从容
八、理解词语
1.晋察冀边区:晋,山西省的简称;察,察哈尔省(1952年撤销,分别并入河北、山西两省)简称;冀,河北省简称。晋察冀边区是我抗日根据地之一。
2.门槛:门槛下部挨着地面的横。(也有用石头的)。
3.推推搡搡:搡,猛推。推推搡搡就是使劲推的样子。
4..睁眼瞎:文盲。
5.趔趄:身体歪斜,脚步不稳要摔倒的样子。
6.扫荡:彻底清除的意思。
7.劫难:灾难、灾祸。
8.嘟嘟囔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本课指雨来自言自语。。
9.鸡冠花:一种草本植物,开的花形状像鸡冠,通常为红色。
九、句子解析
1.雨来怕揉坏了,向妈妈要了一块红布,包了个书皮,上面用铅笔歪歪斜斜地写着“雨来”两个字。
雨来给课本包上书皮,表现了他非常珍惜学习机会,热爱学习。
2.扁鼻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
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鬼子的双手比作鹰的爪子。突出了军官的凶残。
3.“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这是雨来识字课文的两句话,反复使用,也暗点了小英雄雨来机智勇敢的力量源泉—“爱自己的祖国”,所以它深化了主题。
4.扁鼻子军官气得暴跳起来,嗷嗷地叫:“枪毙,枪毙!拉出去,拉出去!”
词语的反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扁鼻子军官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气急败坏的情态,表现了敌人的穷凶极恶。反复的妙用,成了塑造反面人物的点睛之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啊!”大家都高兴得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
句子的反复,强调了大家见到雨来活着之后的万分欣喜和激动的感情。运用反复,把人们又惊又喜的情态、又疼又爱的内心刻画得淋漓尽致。
十、问题归纳
1.雨来是哪里人?生活在哪个年代?
雨来是晋察冀边区芦花村人,生活在抗日战争年代。
2.雨来住的那个村子为什么叫芦花村?
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
3.“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其作用是什么?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其作用是:强调了雨来机智勇敢的力量源泉是“爱自己的祖国”,深化主题。
4.雨来为什么被称作英雄?他身上具有哪些品质?
因为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不畏强敌的威逼利诱,机智勇敢地同敌人做斗争,最后因为坚决不告密,差点被敌人枪毙。雨来具有热爱祖国、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品质。
5.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雨来是个小英雄?
课文从两个方面来写雨来是个小英雄 :①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②机智勇敢地和日本鬼子做斗争,宁死不屈。
十一、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写雨来的游泳本领高。
第二部分(第6-14自然段)写雨来上夜校,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部分(第15-24自然段)写雨来掩护区交通员李大叔。
第四部分(第25-41自然段)写雨来和鬼子进行不屈的斗争。
第五部分(第42-46自然段)写芦花村的人们误以为雨来牺牲了。
第六部分(第47-55自然段)写雨来并没有死。
十二、课文主题
本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歌颂了雨来热爱祖国,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品质。
同步练习
8、一年级下册识字7《操场上》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课文插图和生活经验,认识”拔、拍”等12个生字和火字旁1个偏旁;会写”拍、跑”等7个生字,写好足字旁。
2.正确、连贯地读好词语,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儿歌。
3.对应插图,联系生活,了解课文中的各项体育活动。
4.培养热爱运动,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打:dǎ(打工、打开、单打)
拍:pāi(拍手、拍打、节拍)
跑:pǎo(长跑、飞跑、快跑)
足:zú(双足、手足、不足)
声:shēng(声音、风声、高声)
身:shēn(身后、全身、自身)
体:tǐ(身体、字体、全体)
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操:cāo(操场、早操、操练)
场:chǎng(场地、操场、上场)
拔:bá(拔牙、拔河、拔草)
踢:tī(踢开、踢球、踢毽子)
铃:líng(铃声、铃铛、电铃)
热:rè(热气、热闹、热水)
闹:nào(闹市、吵闹、闹心)
锻:duàn(锻炼、锻造、锻工)
炼:liàn(锻炼、炼钢、炼油)
四、多音字
场:chǎng(广场) cháng(赶场)
好:hào(好学)hǎo(好事)
五、近义词
打——击 跑——奔 热闹——喧闹
六、反义词
上——下 真——假 高——矮
热闹——冷清
七、认识偏旁
本课要认识“火字旁”,火字旁与四点底有什么联系吗?
“火”的甲骨文字形,像正在燃烧着的火焰。它本来的意思就是燃烧的火焰。“火”作偏旁时,如果在字的下部,常写作“灬”。凡由“火”组成的字,多与燃烧、火焰,干燥等有关。
八、理解词语
拔河:体育比赛的一种,两队在一条大绳子的两端用力
拉,把绳子上的标志拉过规定的界线为胜。
锻炼: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
热闹:景象繁盛活跃。
九、问题归纳
找出带有“扌”和“足”的字,做做相应的动作,说说为什么这些字的偏旁分别是“扌”和“足”?
带有“扌”的字有:打、拔、拍,带有足字旁的字有:跳、跑、踢。
这些带“扌”的字都和手的动作有关,带有“足”的字都和脚的动作有关。
十、课文主题
本课以体育活动为主题,词语都是体育活动的名称,其中第一组的活动以手为主,词语中的动词都带提手旁;第二组的活动以脚为主,动词都带足字旁。儿歌描绘了下课后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的情景,告诉我们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壮。
同步练习
9、三年级下册习作四《我做了一项小实验》知识点、同步练习
习作指导
一、习作要求
写自己做过的一项小实验,必须是亲自做过的实验。
二、选材指导
只要是亲自做过的小实验都可以写,如让瘪掉的乒乓球复原、给冰箱除臭、制作孔明灯、让小灯泡亮起来、纸杯烧水、带点的报纸、能抓住气球的杯子、纸片托水……
三、动手实验
实验1:
实验名称:纸片托水
实验准备:小杯子 A4卡纸 水
实验过程:
第一步:准备器材
第二步:杯子里接满水,将卡纸放在杯口上,再使劲按一下
第三步:快速翻转杯子,观察到杯子里的水一滴都没有流出来。
第四步:自己猜测实验成功的原因:见鬼了?大气引力在帮助纸片呢?
第五步:问妈妈得到答案。
实验结果:纸片托水实验成功了,这是大气压力在作怪,杯子里水的表面张力把纸片和杯子完全的闭合起来,所以杯子里水的压力小于杯子外大气压的压力,这样大气压就使纸片稳稳地托在杯子上了,杯子里的水自然不会流出来了
实验
2:
实验名称:让水中的鸡蛋浮起来
实验准备:鸡蛋、玻璃碗、水、盐、小苏打
实验过程:
第一步:把水倒入玻璃碗里。
第二步:在水中放入鸡蛋,鸡蛋没有浮起来。
第三步:加小苏打,鸡蛋没有浮起来。
第四步:加盐,随着盐的增多,鸡蛋浮起来了。
实验结果:盐水可以让鸡蛋浮在水面上。
四、写作点拨
想让文章吸引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用实验内容或其中的一个现象为题目,会更吸引人,如《我的纽扣会变大》《杯子长出了手》:
2、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表示顺序的句式把做小实验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一写做实验时的心情、实验中的有趣发现等;
3、记得用上自己平时积累的一些好词佳句。
4、完成后的习作,同学间互相交换读一读,评一评,重点说说实验的过程是否写清楚了。最后将修改后的习作进行誊抄。
习作范文
范文一:神奇的苹果皮抹布
“悦悦,今天你能帮妈妈洗一下碗吗?”妈妈对我说。我爽快地答应了,因为我今天在书上看到苹果皮可以去油污,正好借机做个小实验。
我来到厨房,拿起一个苹果,先用水果刀将苹果皮削了下来,接着拿起一个油腻的盘子,然后用苹果皮将盘子的正反面来回擦了几遍,最后将盘子放在水龙头下冲洗。哇,真是太神奇了!随着水流的冲刷,盘子上的油污都消失了。
我开心地捧着盘子奔进客厅,向妈妈炫耀我的“苹果皮抹布”。“苹果皮抹布?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呢!”妈妈好奇地问我是怎么回事。我告诉妈妈这是我在《百科全书》上看到的,书上说苹果皮里含有果酸,与油接触后就会发生化学反应,所以盘子上的油污就消失了。
虽然我还不懂什么是化学反应,但我相信只要我好好学习,长大后一定能解开这个谜团。
点评:习作选材独特,将实验的过程设置在生活情景中,富有生活气息,让人如临其境。小作者在最后揭示了实验原理,并在结尾表明“好好学习,长大后一定能解开这个谜团”的决心,主题积极向上。
范文二:鸡蛋浮起来了
老师让我们这个周末在家做一个小实验,并写一个简单的实验报告。做什么实验呢?就做“让鸡蛋浮起来”的实验吧!
周六一大早,我就起床开始了我的小实验。我在厨房里找了一个水杯、一个生鸡蛋、一包盐、一个勺子、一根筷子。我先用水杯接了大半杯自来水,然后把鸡蛋放入水中,只见鸡蛋一下子就沉入杯底了。接着,我往水杯里加了一大勺盐,并用筷子搅拌了几下。“咦?为什么鸡蛋没有动静呢?”我盯着杯底的鸡蛋自言自语。“你再往水杯里加两勺盐试试?”这时,刚洗漱完的爸爸站在我身后提醒了我。
于是,我又往水杯里加了两大勺盐,并用筷子充分搅拌。这时,奇迹出现了:鸡蛋慢慢浮出了水面。我兴奋极了,又用手指把鸡蛋按入水里,刚一松手,它又浮了起来。这样反复了几次,鸡蛋仿佛在我的手指下跳舞,有趣极了。可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往水里加了足够的盐后,鸡蛋就再也不肯乖乖地待在水底了呢?
我一个劲儿地追着爸爸问。爸爸说:“这是因为盐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鸡蛋在盐水里受到了足够的浮力,就会浮出水面了。”
听了爸爸的解释,我才明白这有趣的实验中蕴含着很多知识。我们一定要多探索,好好学习科学知识啊!
点评:小作者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将实验过程写得很清楚,而且写出了一点小波折,具有可读性。实验的观察过程写得很细致,实验结束后还通过爸爸的话揭示了实验的原理。结尾表明“我们一定要多探索,好好学习科学知识”,意义深刻。
范文三:花瓣变色的秘密
星期三下午的科学课上,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小实验:将一朵带茎的白色兰花放在装有红墨水的杯子里,第二天再去看看兰花有什么变化。
放学后,我一回到家就开始找实验材料了。我先在阳台上摘了一朵带茎的白兰花,接着拿出一个塑料杯子放在茶几上,然后往塑料杯子里倒入半杯红墨水,最后将白兰花放了进去。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白兰花,希望它赶紧发生变化。可我看得眼睛都酸了,白兰花也没有任何变化。难道是我的方法错了?还是红墨水放少了?我焦急地拉着爸爸问个不停。
爸爸说:“做实验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你这样怎么能行呢?要知道心急可吃不了热豆腐!”爸爸说的话有道理,我要耐心一点,等明天再看结果吧!
第二天早上,我一起床便来客厅观察白兰花。哇,白兰花居然真的变成红色的了,真是太神奇了!后来,科学老师告诉我们:那是因为植物的茎会将吸收的水分输送到花瓣,茎吸收了红墨水又输送到花瓣后,花瓣也就变成红色的了。
发现了花瓣变色的秘密,我不禁感叹:原来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善于观察,一定会有更多有趣的发现。
点评:小作者先是非常清晰地介绍了实验的步骤,然后具体写了观察的过程,把观察过程中“我”的神态、心理都写得非常细致、形象,结尾点明要“善于观察”这一主题。习作详略得当,描写生动,主题突出。
10、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3课《荷叶圆圆》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 认识”珠、摇”等14个生字和身字旁1个偏旁;会写“亮、美”等7个字。
2. 能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停机坪、摇篮、透明”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做动作知道“躺、展开”等词语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夏天的美好。
4.学习并仿照“荷叶圆圆的,绿绿的”的句式讲话。
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亮:liàng(亮光、明亮、闪亮、亮晶晶)
机:jī(飞机、机器、机动车、机场)
台:tái(讲台、台上、台风、台灯)
放:fàng(放走、放飞、开放、放学)
鱼:yú(金鱼、鲤鱼、鱼儿、鱼群)
朵:duǒ(花朵、一朵、花骨朵、云朵)
美:měi(美人、美丽、美景、美术)
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珠:zhū(珠光、珠宝、水珠)
摇:yáo(摇晃、摇动、摇篮)
躺:tǎng(躺着、躺在、躺下)
晶:jīng(晶莹、水晶、亮晶晶)
停:tíng(停止、停下、不停)
展:zhǎn(展开、展示、展现)
透:tòu(透气、透明、透露)
翅:chì(翅膀、鸡翅、双翅)
膀:bǎng(膀子、臂膀、翅膀)
唱:chàng(唱歌、唱曲、唱歌)
四、多音字
绿:lǜ(绿色)lù(绿林好汉)
荷:hé(荷花)hè(重荷)
五、近义词
展开——张开 透明——透亮 笑嘻嘻——笑呵呵
六、反义词
展开——合拢 放声——止声 笑嘻嘻——气冲冲
七、理解词语
①摇篮:可摇动的婴儿卧具。
②停机坪:为飞机停放及各种维修活动提供的场所。
③凉伞:用来遮蔽阳光的伞。
④亮晶晶:形容物体明亮、闪烁发光
⑤笑嘻嘻:高兴的样子。
⑥透明:能透过光线的。
八、句子解析
1.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蓝。”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把“荷叶”比作“摇篮”语言生动、形象,展现出小水珠躺在荷上那种舒适的样子“躺”“眨”两个动词的运用准确形象。
2.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
小蜻蜓把荷叶比作停机坪,说明了荷叶对它的重要性。
3.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
把荷叶比作歌台,让人联想到小青蛙在荷叶上唱歌的情景。“蹲”写出了青蛙的姿势。作者将青蛙的“呱呱”叫声写成歌唱,渗透着浓浓的喜爱之情。
4.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把荷叶比作凉伞,展现了荷叶又圆又大的特点。“笑嘻嘻”“捧”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小鱼儿自由、快乐地样子。
九、问题归纳
1.读一读,说说荷塘里来了哪几位朋友?
荷塘里来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这几位朋友。
2.小水珠为什么说“荷叶是我的摇蓝”?
“摇篮”写出了小水珠在荷叶上来回滚动的动态,更生动。
3.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你从“立”“展开”体会出了什么?
“立”“展开”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小蜻蜓的快乐心情。
4.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你从“呱呱” 体会出了什么?这样的词语还有哪些?
小青蛙呱呱地放声歌唱,“呱呱”是拟声词,这样的词语还有:喵喵、汪汪、嘎嘎等。
十、课文主题
《荷叶圆圆》通过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四个小伙伴的对话体现了荷叶的美,体现了它们对荷叶的喜爱之情,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自然界中动植物之间互帮互助的密切关系。
同步练习
11、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 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默读课文。感受想象的有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5.能仿照课文编想象力丰富的故事。
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状:zhuàng(形状、状物、现状)
狐:hú(狐狸、狐疑、狐假虎威)
狸:lí(狸子、狸猫、河狸)
丁:dīng(丁当、壮丁、园丁)
零:líng(零落、零头、零件)
巧:qiǎo(巧妙、巧合、花言巧语)
克:kè(千克、克服、克敌制胜)
肠:cháng(香肠、大肠、牵肠挂肚)
继:jì(继续、继承、前赴后继)
续:xù(连续、陆续、手续费)
抬:tái(抬头、抬水、抬脚)
麻:má(麻雀、麻花、麻烦)
烦:fá(烦恼、烦闷、厌烦)
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希:xī(希望、希冀、希奇)
痒:yǎng(痒痒、发痒、无关痛痒)
鳄:è(鳄鱼、扬子鳄)
醋:cù(米醋、糖醋、酸醋)
四、多音字
担:dān (担心)dàn(担子)
了:le(好了)liǎo(了解)
担:dān (担心)dàn(担子)
五、近义词
希望——期望 担心——担忧 容易——简单
失望——失落 奇怪——稀奇 了解——理解
秘密——机密
六、反义词
希望——失望 担心——放心 容易——困难
失望——如愿 了解——生疏 秘密——公开
七、理解词语
希望: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
失望: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
奇怪:感到出乎意料,难以理解。
一丝:形容极小或很少;一点儿。
继续:(活动)连下去;延长下去;不间断。
麻烦:繁琐难办的事。
八、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4):写“我”不想回家吃饭,想变成一棵树,结果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第一部分(5-12):写“我”变成的树上长满了鸟窝,妈妈也住进了鸟窝。
第一部分(13-23):写“我”饿了,流下了口水,妈妈早就发现了“我”。
九、句子解析
1.我在树下玩得好好的,一点儿都不想吃饭。
“一点儿都不”强调英英只想玩儿,不想吃饭。
2.“英英,吃饭了!”妈妈的嗓门又大了许多。
“嗓门”是嗓音的意思,说明妈妈提高了嗓音喊英英吃饭。
3.我真希望自己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
英英想变成一棵树,完全是因为不想自己在玩儿的时候有人叫自己吃饭。
4.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的树: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
“各种形状”说明树上的鸟窝是各种各样的,这是多么有趣啊!
5.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
“它们”指的是各种形状的鸟窝。鸟窝在枝头跳起了舞,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反映了英英丰富的想象力和快乐的心情。
6.你怎么住进来?别担心,我会弯下腰,让鸟窝离你很近很近,你只需轻轻一跳或者轻轻一爬,就像平时上你的小床那么容易。
“只……就……”表明住进鸟窝里是极其容易的事情。对人们提出的疑问给出明确的答案,“弯下腰”就可以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7.傍晚的时候,妈妈背着一个大包过来了,我的心嗵嗵地跳着,震得树上的鸟窝都一动一动的,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
心跳震动的鸟窝“一动一动”,甚至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显然是一种夸张的写法,突出英英紧张的心理。
8.一些树枝轻轻地垂下,妈妈顺着这些树枝爬了上来,坐在那个三角形的乌窝里。
“顺”在这里是“沿着”的意思,妈妈沿着轻轻垂下的树枝爬上来。妈妈沿着低垂的树枝很容易地爬上来,住进了三角形鸟窝里。
十、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通过叙述“我”变成一棵树的感觉,告诉人们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到底还是妈妈”。
2.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就写妈妈喊英英吃饭的声音?
作者运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妈妈只想让英英赶紧吃饭,英英只想好好玩儿,为下文英英想变成树做铺垫。
3.英英变成树以后发生了什么奇妙的事,画出自己觉得有意思的想象。
树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鸟窝;
妈妈住到了树上的鸟窝里;
妈妈把好东西分给小动物和它们 一起啧吧啧吧地吃;
小动物们讨论哪里来的水滴。
4.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作者为什么用“跳起了舞”而不用“摇晃”或“晃动”呢?
“跳起了舞”是拟人的写法,不但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表达出对这些鸟窝的喜爱之情。“摇晃”“晃动”则没有这种效果。
5.为什么我会想念家里香喷喷的饭菜?好像还看见爸爸正在大口大口地啃着一块糖醋排骨?
因为我看见妈妈把好东西分给小动物们,还和它们一起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而我早已经肚子饿得咕咕叫,所以想吃家里香喷喷的饭菜,尤其是自己最爱吃的糖醋排骨。
6.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小动物们猜测水滴是哪来的这一部分?可以删掉不写吗?
这一部分不能删掉,写小动物们猜测水滴是下雨了、牛奶打翻了、虫子撒的尿、大树的眼泪,可就偏偏猜不到这是大树看到好吃的流出的口水。自然而然地引出英英“变成了树真麻烦”这一想法。
7.你是怎样理解“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这句话的?
从“小馋猫,肚子饿了,对吧?”“对我眨了一下眼睛”可以看出妈妈早已经知道这棵树是英英变的,联系课文开头,妈妈知道英英不喜欢吃饭才变成了树,于是带了很多好东西住到鸟窝,又故意分给小动物,和它们一起啧吧啧吧地吃,目的就是引起英英的食欲。英英终于明白了“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
十一、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通过叙述“我”变成一棵树后经历的有趣的事情,告诉人们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到底还是妈妈”。
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