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蘑菇该奖给谁教学反思精品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蘑菇该奖给谁教学反思之一精品,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蘑菇该奖给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黑兔和小白兔参加跑步比赛,告诉学生有勇气敢和高手竞争,虽败犹荣。全文以对话的形式叙述,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表演。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对话,从中体会小黑兔和小白兔的心情。我让学生自由组合上台分角色朗读并配以动作。当学生读到小黑兔回答妈妈的问话时,我让他停了下来,并让学生评价他读得好不好。学生纷纷举手说读得不好,我问他们哪里读得不好,学生说没有读出得意的语气。我追问为什么?学生说因为他比赛得了第一名,会很高兴,要读得高兴,可是他没有读出来。我让学生试着再读一读,接着追问现在又感觉如何?“不好!”一声清脆的答声。接着我的问话响了起来。我马上让他说说哪里不好,他大声说小黑兔比赛得了第一名,它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它很骄傲。一语点燃了学生思想的火花。学生纷纷说小黑兔就是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很骄傲,要读出骄傲的语气。望着他们兴奋的小脸,我微笑着问:知道“得意”的意思了吗?谁能读好这一句?体会一下小黑兔的心情。在学生充满感情的读书声中,我又让他们站起来,配上动作,表情来读一读。看哪个小朋友读得最得意。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站起,得意洋洋地读着这句话。语文教学要着力于语言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使之形成语言能力,让学生反复品读,有层次有深度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尤其是让学生自己站起来,发挥自己的表演潜力,使他们的头脑,眼睛,嘴巴,双手并用,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创造性。
教学时,我深刻的感觉到我在课堂上对于学生朗读的训练还不够到位,而且对于最后一段中的重点句:“因为他敢和高手比呀!”的教学设计不够理想,造成了学生对于“敢”和“高手比”一词的理解不够深入,没有很好的达到教学预想的效果。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蘑菇该奖给谁》教学反思之一,希望对你有帮助!
2、《蘑菇该奖给谁》教学片断反思
课前,我将课题《蘑菇该奖给谁》这几个字写在黑板上,上课铃声响过,让几名学生读课题后,便问:“小朋友们,读了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话匣子一下子便打开了。
“我知道课文里面肯定说到蘑菇。”
“我知道,课文中一定有奖励的。”
“我还知道蘑菇是奖品。”
“我认为课文里一定有小兔。(我第一反应是这个内容是从文中知道的,正想发问)因为小兔最喜欢吃蘑菇了。(这下,对我可有说服力了,也暗暗称赞这位学生的联想)”
“我认为既然有奖励,就一定有一场比赛吧?”
“‘蘑菇’两个字都是‘草字头’,我知道‘蘑菇’是一种草本植物。”(真了不起,《练习2》刚刚学了根据字的偏旁理解词语的意思)
“小朋友们知道得可真多!那你们看了这个课题,还有不明白,想知道的问题吗?”有些学生早憋不住心里的问题了。
“蘑菇到底奖给谁了呢?”
“刚才说有一场比赛,那应该有小兔,它跟谁比赛了?”
“小兔得到冠军了吗?”
“这作为奖品的蘑菇是什么样的?”
“这到底是一场什么比赛呢?”
“既然是比赛,有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应该也有观众吧?”
“还应该有裁判,它是谁?”
“小朋友们的问题还不少呢!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吧!赶快打开书,认真读读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明白的!”
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在读过一遍之后就纷纷找到答案了。在第二课时的精读训练中就着重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表演,在评价学生表演情况的同时,紧紧抠出“得意、难为情、不服气”等提示语指导学生读出、演出人物的特点,加深理解“为什么兔妈妈偏偏将最大的蘑菇奖给了没有得冠军的小白兔呢?”这个难点。
3、谁对谁错──《土地的誓言》教学片段与反思
【片断】
讲读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中写回忆故乡的一段文字“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揣摩这一段文字,去体会东北物产的富饶、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以及作者用词的精妙。
我问道:“用红布修饰高粱,这是为什么?”
“因为高粱成熟时是红色的。”学生们虽没见过高粱,但能想象得出。我让学生顺势再去想象。
“高粱成熟时,瞧去一大片满是的,像一块红布,这是一幅丰收的景象。”又一个学生补充道。
“那金黄的豆粒呢?”我微笑着再问。
学生们稍作思考,纷纷言道:“表示豆粒很大,很饱满。”“颜色也很好看。”“这也是写丰收的景象。”学生们的回答令我很满意,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学生们也渐渐兴奋起来,我能感觉到他们内心的变化,这一段文字对于他们来说已不仅仅是一段文字,它们有了色彩、情感和生命。已有学生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用黑色修饰土地,肯定是说明土地肥沃。”
看到这样的情景,我想,这堂课的教学已水到渠成,下文已无须我多引导,我打算把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我说:“下面请同学们随便谈谈对其他一些描写语句的看法。”
意外发生了。
“老师,红玉的脸庞,肯定是指他们的脸红得像玉,表达了丰收的喜悦。”一位爱好表现的男同学抢先答道。
马上有人反对:“应该是指他们吃得好,营养丰富,所以脸色红润。”
学生们这样的解释真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没想到这样简单的短语,竟让学生产生这么大的误解。学生们的语感真是太差了,我打算重新介入。
“请大家仔细联系前后文,这里都是写东北的物产,表现了东北的富饶,怎么会跟脸庞扯上关系呢?”我试图引导学生回归正途。
“对呀,正是因为那里物产丰富,粮食丰收,所以人们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红得像红玉。”“不对,应该是营养丰富,人们的脸上才健康红润。”“根本不是这样的……”教室里一下子变得异常热闹,我真是哭笑不得。
我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理解:“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去理解──其实是把红玉比作脸庞,把黑玉比作眼睛,表现了两种玉的纯净与名贵。”我觉得自己解释得够明白的了,课堂也应该进入正轨了,我实在不想用“暴力手段”。
平时感觉“很听话”的学生们,再一次令我大跌眼镜,两派学生一致反对我的所谓“参考答案”,与我据理力争:“那为什么不说成‘脸庞似的红玉,眼睛似的黑玉’?”我感到自己真得是狼狈之极,尴尬之极。
突然,一个学生提出更新的看法:“老师,我觉得红玉是一种苹果,黑玉是一种葡萄,是说苹果又圆又红,葡萄成熟后紫得发黑。”我感到这是一个更大的“反调”,是对我更大的“讽刺”。整个课堂乱了套,我已无法引导。看到下面的学生还在唧唧喳喳的吵个不停,我心里真火了,差点情绪失控。
停了一来分钟,我调整了一下情绪,心想学生还是挺可爱的,我不能靠强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所谓威严,因为这样做根本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们只会口服而心不服,反而可能令自己在学生面前威信扫地。
最终我来了个折中,我请求学生们暂停讨论,回家去查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布置学生继续朗诵这一部分,然后加以背诵。
一场风波暂时平息。课后,我陷入沉思──
【反思】
这堂课出现的情况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课堂中的意外总是在所难免,关键看教师如何应变,我曾经试图引导学生走出“歧途”,然而失败了。这是一堂失败的课吗?教师把所谓的正确答案“成功”的灌输给了学生就算是成功的课了吗?我庆幸自己没有“成功”。我想,对于这一堂课,有些学生将终生难忘,他们曾经把老师“打败”,他们曾经这样勇敢顽强的坚持着自己。即使他的观点是错误的,这些答案的正确与否真那么重要吗?我想起《语文课程标准》里的一段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文学的体验是多元的,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诗人认为正是因为“横看成岭侧成峰”才有了庐山的独特魅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与体验,怎么能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呢?他们应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思考与情感体验,并且要为此而高兴,要鼓励他们拥有自己的个性,要鼓励他们敢于坚持自己的个性,并敢于表达自己。
我记起自己念初中时的一次误读经历,那时侯不知道何谓小说,看了冰心的一部小说集后很是疑惑,冰心明明是女的,为何文中的“我”都是男的呢?这个疑惑陪伴了我很长一段时间,为此我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查找资料,试图发现一位叫冰心的男作家。虽然很可笑,但这成了我读书生涯中一段温馨而甜蜜的回忆,是我爱上读书的一个隐秘的原因。
这一堂课让我感受到一种久违的读书的激情,让我感受到人们之所以喜欢读书的最原始的动力。我庆幸自己上课时的理智,没有纠缠于“谁对谁错”这一狭隘的问题空间,于是,我以及我的学生们将获益更多。
4、《蘑菇该奖给谁》教学反思
《蘑菇该奖给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黑兔和小白兔参加跑步比赛,告诉学生有勇气敢和高手竞争,虽败犹荣。全文以对话的形式叙述,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表演。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对话,从中体会小黑兔和小白兔的心情。我让学生自由组合上台分角色朗读并配以动作。当学生读到小黑兔回答妈妈的问话时,我让他停了下来,并让学生评价他读得好不好。学生纷纷举手说读得不好,我问他们哪里读得不好,学生说没有读出得意的语气。我追问为什么?学生说因为他比赛得了第一名,会很高兴,要读得高兴,可是他没有读出来。我让学生试着再读一读,接着追问现在又感觉如何?“不好!”一声清脆的答声。接着我的问话响了起来。我马上让他说说哪里不好,他大声说小黑兔比赛得了第一名,它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它很骄傲。一语点燃了学生思想的火花。学生纷纷说小黑兔就是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很骄傲,要读出骄傲的语气。望着他们兴奋的小脸,我微笑着问:知道“得意”的意思了吗?谁能读好这一句?体会一下小黑兔的心情。在学生充满感情的读书声中,我又让他们站起来,配上动作,表情来读一读。看哪个小朋友读得最得意。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站起,得意洋洋地读着这句话。语文教学要着力于语言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使之形成语言能力,让学生反复品读,有层次有深度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尤其是让学生自己站起来,发挥自己的表演潜力,使他们的头脑,眼睛,嘴巴,双手并用,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创造性。
教学时,我深刻的感觉到我在课堂上对于学生朗读的训练还不够到位,而且对于最后一段中的重点句:“因为他敢和高手比呀!”的教学设计不够理想,造成了学生对于“敢”和“高手比”一词的理解不够深入,没有很好的达到教学预想的效果。
5、蘑菇该奖给谁教学反思精品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蘑菇该奖给谁教学反思之一精品,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蘑菇该奖给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黑兔和小白兔参加跑步比赛,告诉学生有勇气敢和高手竞争,虽败犹荣。全文以对话的形式叙述,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表演。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对话,从中体会小黑兔和小白兔的心情。我让学生自由组合上台分角色朗读并配以动作。当学生读到小黑兔回答妈妈的问话时,我让他停了下来,并让学生评价他读得好不好。学生纷纷举手说读得不好,我问他们哪里读得不好,学生说没有读出得意的语气。我追问为什么?学生说因为他比赛得了第一名,会很高兴,要读得高兴,可是他没有读出来。我让学生试着再读一读,接着追问现在又感觉如何?“不好!”一声清脆的答声。接着我的问话响了起来。我马上让他说说哪里不好,他大声说小黑兔比赛得了第一名,它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它很骄傲。一语点燃了学生思想的火花。学生纷纷说小黑兔就是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很骄傲,要读出骄傲的语气。望着他们兴奋的小脸,我微笑着问:知道“得意”的意思了吗?谁能读好这一句?体会一下小黑兔的心情。在学生充满感情的读书声中,我又让他们站起来,配上动作,表情来读一读。看哪个小朋友读得最得意。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站起,得意洋洋地读着这句话。语文教学要着力于语言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使之形成语言能力,让学生反复品读,有层次有深度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尤其是让学生自己站起来,发挥自己的表演潜力,使他们的头脑,眼睛,嘴巴,双手并用,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创造性。
教学时,我深刻的感觉到我在课堂上对于学生朗读的训练还不够到位,而且对于最后一段中的重点句:“因为他敢和高手比呀!”的教学设计不够理想,造成了学生对于“敢”和“高手比”一词的理解不够深入,没有很好的达到教学预想的效果。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蘑菇该奖给谁》教学反思之一,希望对你有帮助!
6、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精品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精品,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秋天的图画》全文洋溢着浓浓的秋意,词美、句美、文本美!因此我想努力把美的意境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这种美感。我主要通过课件图片和分析重点句型让学生感知。本课自我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两点:
一、重视学生的词语复习和积累。课上有两词针对词语的提问——你能用哪些词来形容秋天和你还能说出哪些表示颜色的好词,学生的积极回应达到了我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参与朗读积极,情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激发。当然,在课堂的扎实和细致上还需进一步改进:一、重点句型分析不够透彻,比喻用法未提到。二、字词拼读上操练不够,以致读词出现错误。三、课堂上还需努力精简教师语言,做到紧凑明快。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秋天的图画,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精品,希望对你有帮助!
7、花的勇气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花的勇气教学反思_教后感_课堂实录_案例_教学反思_课文_教学实录,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花的勇气》选自冯冀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生动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话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教学的难点是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
我在教学中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然后画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和句子,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失望 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
遗憾 花藏在草下
惊奇 冷风冷雨中冒出来
震撼 花的勇气
在讨论的过程中,我还配上了画面,在情景互动中,完成了课文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抓住了句子的理解,如;“我的心怦然一动,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这是全文的中心句。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我们以后如果遇到困难和挫折也要勇敢的面对。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受到教育。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花的勇气》教学反思,花的勇气,希望对你有帮助!
8、蘑菇该奖给谁教学反思
读好“对话” 理解内容
——《蘑菇该奖给谁》教学反思
《蘑菇该奖给谁》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黑兔和小白兔参加跑步比赛的故事,告诉孩子有勇气和高手比赛,虽败犹荣。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通过对文中“对话”的朗读指导,引导孩子们能根据“嘱咐”“得意”“难为情”“不服气”等词语揣摩、体会文中兔妈妈、小白兔、小黑兔的心情,理解课文内涵,增强语感。
围绕此教学重点,展开了教学——
一、整体感知童话主要内容。
让孩子们通过听范读、借助拼音读、自读三遍、同桌比试读等几关后,通过几个问题引导孩子读懂课文:看看这个故事中都有谁?(兔妈妈、小黑兔、小白兔、乌龟、骏马)兔妈妈把蘑菇奖给谁了?(小白兔)为什么?(因为他敢和高手比呀!)文中的高手是指谁啊?(骏马)你们看小白兔敢和骏马比,它多勇敢啊!那它为什么要和骏马比呢?(因为这样进步才更快。)能不能根据板书说说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兔妈妈出门前让孩子们练习跑步,小黑兔跟乌龟赛跑,胜利了;小白兔跟骏马赛跑,失败了。兔妈妈把最大的蘑菇奖给了小白兔,因为小白兔“敢和高手比赛。
二、品读课文
1.抓住关键词“嘱咐”“得意”“难为情”“不服气”,读好人物对话,
结合生活实际或者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带上动作表情演一演。
教学片断:
师:小黑兔回答妈妈的问话时心情怎样?同学们读一读小黑兔的话,体会体会。
师:老师当兔妈妈,请一个同学当小黑兔,大家试试看,能不能从这个同学中的朗读中体会出小黑兔的心情。
(师生分角色朗读)
师:这个同学读得怎么样?能让我们体会出小黑兔的心情吗?
生:“所有的”还没有读好,应该读得重一点。
师:(追问)为什么?
生:因为小黑兔看见乌龟都比不过它,心里非常高兴。
师:对呀!得了冠军,谁不高兴呢?
生:不是一只、两只乌龟跑不过它 ,而是所有的乌龟都跑不过它,所以“所有的”应该强调。
师:你真会动脑筋。
生:“都”也应该读重音。
师 :说得很好!
师:小朋友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体会体会小黑兔的心情,想一想它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生读,评议,再读、体会)
师;小朋友们通过朗读,体会到小黑兔的心情,大家能不能加上动作和表情,来朗读这句话?
生:(试着表演朗读。)
师:请小朋友们站起来,配上你认为合适的动作,再把这一段课文读一读,看看小朋友读得最高兴,动作配得最好!
2.分角色朗读。
小组内分角色读,班级内比赛。
通过反复地品读、有层次、有深度地对孩子进行了语感的训练,尤其让孩子们站起来,自由地比画自己认为合适的动作,使他们的头脑、眼睛、双臂、嘴、双手并用,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9、跳水教学反思课后反思最新 跳水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
跳水讲述了一位船长用枪逼儿子跳海,拯救孩子生命的故事,表现出船长的当机立断、沉着冷静的性格特征。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跳水教学反思课后反思最新,供大家参考。
教学反思1
《跳水》一文是一篇富含深刻哲理的小说,故事的情节是相互联系,在变化中发生、发展、结束的。因为课文大量篇幅在讲孩、猴子、和水手的关系,最后出现船长。课文描写较少。这样,学生在理解上往往就会停留在故事的表面,不能正确体会故事要告诉人们的深刻道理。
在教材处理上,我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因此我在让学生初读课文时就思考:文章里面共有几个角色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样学生把全文贯穿了起来。
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深入学习课文内容。第一个问题“猴子为什么拿孩子的帽子”上,我带着孩子们学习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勾画出重点句:“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理解关键词“取乐“和”“放肆”后追问:“水手为什么拿猴子取乐?”,回读“这一天,风平浪静……”弄清天气好,水手们心情好,所以拿猴子取乐,再有感情地读:“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最后总结问题:“猴子为什么拿孩子的帽子”。
在处理好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我让孩子总结出学习方法:1、抓住重点句,理解关键词。2、联系前后文分析问题。3、有感情地读一读。4、总结问题。接下来在处理第二、三个问题:“水手为什么不救孩子?”“船长为什么拿枪逼着孩子跳水”上请孩子们分学习小组用处理第一个问题的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汇报;老师适时地引导感情朗读。最后总结全文,讨论“为什么以《跳水》为题?课文主要人物是谁,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当《跳水》一课的教学接近尾声时,学生们都认为船长的做法正确,这时一个学生的发言却引发了一段议论:有的学生认为船长的做法不一定行得通,因为课文图上画的横木,它并不在船的边上,如果孩子跳下去,没有跳到水里,而是跳到甲板上,那么高,不摔死也得摔成重伤。有学生说:“对呀,孩子又没有经过训练,怎能保证他一定会跳到不里呢”
我没有想到学生会从这个角度考虑,一时不知从何着手引导学生理解舰长的做法的正确性。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这种训练应该如何与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呢?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捕捉时机,创造性地把握教材。
学生在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时,我最初的想法是跳过去,留作课后作业,让学生想一想还有什么好的办法帮助孩子脱险。可进而又想,这不正是一个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好时机吗?所以我抓住教学时机,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围绕这个论题各抒己见。学生说出可能的或不大可能的解救方法就是创造训练的一个过程。接着通过讨论,排除那些不合理或不可能的解救办法之后,“船长强逼儿子跳水”这一办法才显出其现实的可行性,这是思维的集中,即符合思维,由此进一步理解船长的果敢精神。这时,再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孩子千钧一发之际,其他人束手无策,船长却这样沉着,能及时想出“跳水”的办法来?这样的分析综合,使学生的认识深化了一步,思维得到了发展,使他们初步意识到船长身上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
教学反思2
《跳水》一课情节起伏跌宕,学生乐于学习。这节课从开始设计到正式上课,在我们教研组老师的共同探讨下,几易其稿,最终完成比较满意的教学设计。在进行两次试讲,修改之后,第三次上课,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首先由体育比赛中的跳水项目谈话引入后,出示课题,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入手,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抓住重点段落精讲,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拓展练习,培养创新能力。
一、在朗读,感悟,体验中突破重难点。在课堂上,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对于孩子处境危险那部分,引导学生读书,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同时让学生做一些动作,进行想象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在真切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体会到船长的机智、果断、了不起。
二、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讨论想办法使孩子脱险一部分时,首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你有什么解救孩子的办法?”让学生都去思考,然后探讨这个办法是不是可行,真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最后引导学生得出船长让孩子跳水的方法最好,使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当孩子被救上来之后,引导学生想象船上的人们都会互相说些什么?你学了课文之后,想对谁说些什么?学生展开大胆想象,对课文的学习理解从想象的人物对话中用清晰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节课也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找学生朗读孩子处境危险时,虽然也找了几个同学读,但是有的地方读的感情不到位,没有充分表达出作者所描写的那种情况紧急处境危险。主要原因是指导朗读时引导语言单一,如果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去引导一下,如当一个学生读得不到位,根据学生回答出的感受,教师可以引导:水手们真紧张(学生接着读书);孩子害怕了(学生紧接着读)一定就会有不同的效果。让学生自己想救孩子的办法时,还应该给他们充分的发言机会,而且在回答是否可行时,要让学生多围绕文本来答。允许有自己的想法,但是还应该以文本为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刻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意思。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跳水教学反思课后反思最新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想要了解更多语文知识,请多多关注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