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和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握重点字词,了解时代背景。
2、读课文,把握文章结构。
【预习自测】
1、加粗字注音,标调:
衰微( )赫然( )迭起( )弥高( )校补( )漂白( )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 沥尽心血( )心会神凝( )迥乎不同( ) 一反既往( )慷慨淋漓( )目不窥园( )望闻问切( )群蚁排衙( ) 炯炯目光( )诗兴不作( ) 潜心贯注( )无暇及此()
2、释词义:
(1)衰微:: (2)赫然:
(3)迭起:(4)高标:
(5)锲而不舍 :(6)兀兀穷年:
(7)沥尽心血:(8)潜心贯注:
(9)心会神凝:(10)迥乎不同:
(11)一反既往:(12)慷慨淋漓:
(13)气冲斗牛:
3、读课文,了解时代背景
【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2、介绍作者及闻一多先生
臧克家:
闻一多:
【解难答疑】
1、作者是从哪两种身份介绍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2、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找出结构上起衔接作用的段落。
【反馈拓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学习结果,概括各部分内容。
2、填空(1)本文所记叙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位_____、_____、____,该文的作者是_____
(2)人家说了再做,我是________。
(3)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________,越坚,________。
(4)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________,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________,并指着这群败类说:___________________
(5)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________,气冲斗牛,________!
(6)他,是的巨人。他,是的高标。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2、品析语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预习自测】
1、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做了什么?从哪些行为可以看出他做了也不说?
(方法提示:关注具体行为,关注提示性关联词,结合具体语句回答。)
2、为什么闻一多先生只做不说,从中可见他怎样的品行?
【合作探究】
1、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2、为什么此时的他不仅做了,还说了?从中可见他怎样的品行?
【解难答疑】
1、用词具有表现力: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这句话中的“钻探”改为“钻研”或“研究”行不行呢?
2、语言典雅: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方法提示:体会四字短语连用的效果)
3、修辞形象生动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方法提示:体会排比段的采用对感情表达的效果)
【反馈拓展】
1、细节描写精彩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方法提示:关注描写角度)
2、文本中划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喜欢它的理由。(可从内容、手法、情感等方面品析)
用词典雅:
修辞句:
描写句:
【反思】
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导学案(第一课时)
班级:主备教师:秦金平备课组长:秦金平领导批阅:上课时间:2013年月日
教师寄语:自己的权益自己要维护,一个崭新的中国不会由一群奴才来建设——胡适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大意,感知主旨。
2.体会文中形象描写的作用,理解成语的含义。
3.把握本文精心选材、重点突出的写法。
重(难)点预见: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流程:
一、情境导入
二、目标展示
三、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赫然()心会神凝()慷慨()
一反既往()迥乎不同()锲而不舍()
2.解词:
赫然:弥高:
心会神凝:锲而不舍:
一反既往:迥乎不同:
四、自学指导(听课文录音,完成下列问题)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2.从文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3、说说本文多用古词、文言词的作用是什么?
五、合作释疑
1.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3.怎么理解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六、当堂训练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他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二次备课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导学案(第二课时)
班级:主备教师:秦金平备课组长:秦金平领导批阅:上课时间:2013年月日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1.第①②段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
2.第③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闻一多钻研文化史和从事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七、拓展延移
最后一次讲演(节选)
闻一多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1.选段中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观点的是哪句话?
2.为了证明观点,闻一多先生从正、反两方面举了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是什么?
3.“现在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有何含义?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秦金平
3、《孙权劝学》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5孙权劝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
3、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预习自测】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记载了从到共1362年间的史事。
2、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
三、解释加黑词。
1、当涂掌事()2、蒙辞以军中多务()
3、治经为博士邪()4、但当涉猎()
5、见往事耳()6、蒙乃使就学()
7、卿今者才略()8、即更刮目相看()
【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标清句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解难答疑】
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安排的?
【反馈拓展】
1.依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当涂掌事:②涉猎:
③才略:④大兄: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⑵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用成语写一段文字。
(1)比喻人学识尚浅。()(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预习自测】
一、本文有何教育意义?
【合作探究】
一、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1、“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解难答疑】
一、“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二、“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反馈拓展】
一、阅读《孙权劝学》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朗读文章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读读下列句子,写出句子中加粗虚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答:
2、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卿今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对“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正确翻译是:_____________。
4、在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请再写一个古今义现象的词语。
“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________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反思】
雷真民
4、《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预习自测】
1、《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体裁)。
2、给画线词注音。
夸父()颛顼()()水潦()
【合作探究】
(一)读一读原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2)学生反复朗读。要求读顺句子。
(3)展示朗读
(二)嚼一嚼字词
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三)说一说译文
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解难答疑】
1、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
2、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3、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
【反馈拓展】
课内语段阅读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解释加线字词
(1)逐日()(2)逐走()
(3)入日()(4)、欲得饮()()
2、翻译重点语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3、作为成语典故,“夸父追日”常比喻。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3、感知共工形象
【预习自测】
(一)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把握好节奏)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3)看谁读的好,指名学生读(读-听-评)
(4)学生齐读课文。
(5)全班释疑词句,提出需要注意的字词。
(二)说译文
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合作探究】
析句段
(1)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
(2)经过:
(3)结果:
(4)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解难答疑】
讨论: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3)作想象
请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反馈拓展】
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解释加线字词
(1)昔者()(2)怒而触不周山()
(3)地维绝()()(4)故日月星辰移焉()()
(5)地不满东南()(6)故水潦尘埃归焉()()
2、翻译重点语句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反思】
5、《说和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握重点字词,了解时代背景。
2、读课文,把握文章结构。
【预习自测】
1、加粗字注音,标调:
衰微( )赫然( )迭起( )弥高( )校补( )漂白( )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 沥尽心血( )心会神凝( )迥乎不同( ) 一反既往( )慷慨淋漓( )目不窥园( )望闻问切( )群蚁排衙( ) 炯炯目光( )诗兴不作( ) 潜心贯注( )无暇及此()
2、释词义:
(1)衰微:: (2)赫然:
(3)迭起:(4)高标:
(5)锲而不舍 :(6)兀兀穷年:
(7)沥尽心血:(8)潜心贯注:
(9)心会神凝:(10)迥乎不同:
(11)一反既往:(12)慷慨淋漓:
(13)气冲斗牛:
3、读课文,了解时代背景
【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2、介绍作者及闻一多先生
臧克家:
闻一多:
【解难答疑】
1、作者是从哪两种身份介绍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2、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找出结构上起衔接作用的段落。
【反馈拓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学习结果,概括各部分内容。
2、填空(1)本文所记叙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位_____、_____、____,该文的作者是_____
(2)人家说了再做,我是________。
(3)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________,越坚,________。
(4)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________,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________,并指着这群败类说:___________________
(5)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________,气冲斗牛,________!
(6)他,是的巨人。他,是的高标。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2、品析语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预习自测】
1、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做了什么?从哪些行为可以看出他做了也不说?
(方法提示:关注具体行为,关注提示性关联词,结合具体语句回答。)
2、为什么闻一多先生只做不说,从中可见他怎样的品行?
【合作探究】
1、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2、为什么此时的他不仅做了,还说了?从中可见他怎样的品行?
【解难答疑】
1、用词具有表现力: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这句话中的“钻探”改为“钻研”或“研究”行不行呢?
2、语言典雅: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方法提示:体会四字短语连用的效果)
3、修辞形象生动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方法提示:体会排比段的采用对感情表达的效果)
【反馈拓展】
1、细节描写精彩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方法提示:关注描写角度)
2、文本中划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喜欢它的理由。(可从内容、手法、情感等方面品析)
用词典雅:
修辞句:
描写句:
【反思】
6、说和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堂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解题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我们先来看题目。从题目里面,你能读到反映这篇文章的关键词吗?
生:从标题来看,我认为文章的关键词应该是“说”和“做”。
师:很准确!但是有一个人名不能忽视---------
生齐:闻一多先生!
(屏幕显示闻一多和作者臧克家简介。)
师:上世纪80年代,为纪念他的老师闻一多,臧克家先生创作了这篇文章。在学生的眼中,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一起来学习。
二、读清结构
1.读准四字短语。
师: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在预习时找出四字短语。同学们都找了哪些?
生:我找到的是慷慨淋漓、气冲斗牛、迥乎不同和锲而不舍。
师:找得很准确!
生:诗性不作、炯炯目光、望闻问切、沥尽心血。
生:我找到的四字短语有不动不响、无声无闻、群蚁排衙、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
生:我找到的是警报迭起、形势紧张、一反既往、凶多吉少和迥乎不同。
生:我找的有声震天地、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师:这篇文章的四字短语还真不少!同学们找得都很好!老师也对这篇文章的四字短语作了一个梳理,并挑出了一些比较关键的四字短语。
(屏显。)
锲而不舍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群蚁排衙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慷慨淋漓气冲斗牛
声震天地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四字短语。一个词读两遍,开始—
(生齐读,读得大声、整齐、吐字清楚。)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
2.读清课文结构。
师:刚刚大家己经提炼出反映这篇课文的关键词是—
生(齐):“说”和“做”。
师:其实投影出来的这些四字短语,也都分别修饰了“说”和“做”。现在,我们不妨将它们一一归类。
师:“锲而不舍”是修饰—
生(齐)::做的。
师:目不窥园—
生(齐)::做的。
师:足不下楼—
生(齐)::做的。
师:兀兀穷年—
生(齐):做的。
师:沥尽心血—
生(齐)::做的。
师:群蚁排衙—
生(齐):做的。
师:潜心贯注—
生(齐):做的。
师:心会神凝—
生(齐):做的。
师:慷慨淋漓—
生(齐):说的。
师:气冲斗牛—
生(齐)::说的。
师:声震天地—
生(齐):说的。
师:昂首挺胸—
生(齐):做的。
师:长须飘飘—
生(齐):做的。
师:这些词语中,对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修饰还有一些区别,我们来作个梳理。
(分三组归类屏显。)
师:前面6个四字短语是修饰闻一多先生的“说”还是“做”?
生(齐)::做。
师(齐):学者方面。
师:在这方面,没有出现对于“说”的修饰的词。可见,在这方面他注重于“做”。这正好对应课文中哪一句关键句?
生(齐):“做了冉说,做了不说。”
师:这就是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说”和“做”的特点。按照这样的思路,下面这些短语应该是用来形容闻一多先生哪个方面的“说”和“做”?
生(齐):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师:这样的“说”和“做”有什么特点?课文中也有关键句作了归纳。
生(齐):他“说”了就“做”。
师:好,这些就是“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主要内容。对这些主要内容的连缀,作者也相当善于运用关键句,诸如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你们能找到吗?找找看。
(生自主活动。)
师:都找到了吧?谁来先说?
生:第7--9自然段是过渡段。第7自然段总结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说和做”的特点: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接着第8和第9自然段,领起引出作为革命家方面的内容。
师:过渡段,承上启卜。说得太好了!找得准还能加以分析!
生:我也找到了一处过渡的句子,首先是第5自然段的第一句“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这一句总结了上文闻一多先生埋头研究的内容。接着是第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这一句引出了闻一多先生做“校补”和“古典新义”的这些成绩。
师:这是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这一部分内容中的过渡句。
生:我找到的是总结句,第19和第20自然段。这两段总结了上文,并对闻一多先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师:对!这两段就是总结段,你们找对了吗?还有总起段,哪位同学找到了?
生:总起句是第1,2自然段。“人家说了冉做,我是做了冉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卜下面就是围绕这两段展开的。
师:准确!同学们刚刚都找到了文章中的关键句。开头有总起句,总领全文;结尾有总结段,总结全文;中问不乏过渡段,第7--9自然段就是全文的过渡段。而在小部分中,也有衔接上下文内容的过渡句。你们看,前后呼应,中间内容层层衔接,环环相扣,这样的结构就是一种非常严谨的内容结构。这种严谨的行文特点很值得同学们借鉴学习!
三、感悟形象
师: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己经知道课文主要是从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叙述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作为学者,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在这一部分中,最细致地描述闻一多先生怎样研究学问的当属第—
生(齐):第3自然段。
师:咱们就来精读第3自然段。我们先齐读这一段。
(生齐读。)
师:这一段的开头有这么一句话:“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从课前预习到刚刚的认真朗读,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是否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同学们就带着屏幕上的问题认真研读第3自然段。先细读,冉把想法写在课文空白的地方。
(屏显。生研读。)
这一段中哪一个词或者哪一个句子让你对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印象?
师:同学们手脑并用细致研读了第3自然段。现在咱们就一起来分享阅读的体验和成果吧!
生:“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闻一多先生对新知的渴望和钻研还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他对自己极其苛刻的要求。
师:渴望新知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让你印象深刻。
生:“他从唐诗卜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这一句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这一句运用大量的四字短语把闻一多先生从研究态度的认真到生活上的习惯淋漓尽致而又简洁明了地表现了出来。闻一多先生为了研究所付出的精神是多么的可贵和伟大呀!作研究的闻一多先生,他的形象在我心目中是严谨的、坚持不懈的,也是专心致志的。
师:你是透过这个句子中的词语来感悟的,表达特别清楚流畅!
生:我找的是这一句:“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问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句子中“贪”和“惜”两个词体现出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如饥似渴。从中,我感受到他对于知识的渴望以及拯救国家的决心!我觉得他是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主义情
感的人!
师:正是这样的爱国热情,驱使着他积极作研究,努力作研究,争分夺秒作研究!
生:我找的是这一句:“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厂”这里的“想吃尽、消化尽”有点夸张,但是却极其准确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则写出了他高瞻远瞩的爱国情怀!
师:抓住了关键词和修辞手法来感悟形象。
生:“他贪的是精神食粮”这一句让我对闻一多先生留卜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为作研究而如痴如醉的学者形象。
师:这样的学者形象深入你的内心。好,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我似乎感觉到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己经依稀在眼前了。卜面,让我们冉通过想象与还原让他的形象鲜活起来。请根据老师出示的情境,合理发挥想象,还原一次闻一多先生作研究时的情景。
(屏显。生自主写作。)
夜,已经深了,可闻一多先生的书房里却还亮着光,只见他……
要求:尽量遵从文本,合理想象,并尝试运用文中的四字短语来表达。
师:差不多了吧?来,你写得很好,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夜,己经深了,可闻一多先生的书房里却还亮着光,只见他全神贯注地伏在案桌上,不动不响,无声无闻,灯光闪烁着,把闻一多先生高大的身影投射在了墙壁上。汗早己经湿透了他的衣衫,额头上那一颗颗豆大的汗珠不时顺着脸颊滑落卜来,滴在纸上,他也无暇及此。
师:语言优美!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她在文字里,放大了一个细节—
生(齐):汗珠滑落。
师:对,这里她还运用了课文中的一个四字短语—
生(齐):无暇及此。
师:是的,除此之外,她在前面也运用了课文中的四字短语。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齐):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师:看来,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你看,好的文字的确富有吸引力!
生:夜,己经深了,可闻一多先生的书房里却还亮着光,只见他坐在一把破旧的椅子上,头发凌乱,桌子上堆放着一擦书,手里拿着一支笔,聚精会神地看着,时而用笔在书上写,时而掩卷长叹或拍手叫绝,时而还望向墙壁,凝神静思,就这样,兀兀穷年。
师:同学们注意到她用到的“时而……时而……时而……”这个句式了吧?这是什么句式?
生(齐):排比。
师:对,尝试运用修辞,语言就生动优美了!这里还用到了课文中的四字短语—
生(齐):兀兀穷年。
生:夜,己经深了,可闻一多先生的书房里却还亮着光,只见他坐在书桌前如饥似渴地翻阅着古代典籍,认真地思考着。桌上的红烛发出微弱的光芒,把他伟大的形象映在了墙壁上。
师:你很动情地把你的文字读出来了。同学们觉得他写得好不好?
生(齐):好。
师:但是,好像有一个要求他没有完成。
生:没有用到文中的四字短语。
师:那下面的同学一定要尝试着运用文中的词语来表达。好,接着说。
生:夜,己经深了,可闻一多先生的书房里却还亮着光,只见他头发凌乱地坐在桌前,一手拿着一本唐诗,一手不停地写着什么。他时而埋头沉思,时而低头写字:时而脸放异彩,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兴高采烈,时而抓耳挠腮。闻一多先生目不窥园,足不卜楼,就这样坐
到天边微微泛红才知道自己又过了一宿。
师:通过你的文字,我不仅看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闻一多,而且更感受到了治学中他的喜怒哀乐。好,下面,请同学们用一两个词来归纳。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学者形象?
生:闻一多先生是一个废寝忘食的学者形象。
生:我觉得闻一多先生是一个为研究而沥尽心血的学者形象。
生:我认为闻一多先生是一个一丝不荀的学者形象。
生:闻一多先生是一个勤奋刻苦的学者形象。
师:还有谁继续补充?
生:我认为闻一多先生是一个心怀国家的学者形象。
师:是呀,他作研究就是为了拯救我们的国家,拯救我们的民族呀!老师也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形象特点作了一个归纳:闻一多先生是一个勤奋刻苦的、废寝忘食的、作风低调的、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作研究是为谋救国之路的、有深沉爱国情感的、争分夺秒研究的学者形象。刚刚我们主要做的事情就是感悟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形象。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是运用什么方法来感悟形象的?
生(杂):词语、句子、想象……
师:嗯,通过揣摩词句和合理想象的办法来感悟和把握形象。好,下面,就让我们运用这种方法来感悟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
形象。一起来继续精读第16-18自然段,说说闻一多是一个怎样的革命家形象。
(生齐读第16--18自然段。)
师:同学们的语感不错,把排比段的气势都读出来了。好,现在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静心细读。
(生自主活动。)
生:我从第16--18自然段中的“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和“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冉跨进大门”以及“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等词句看出了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师:大勇的、大无畏的、言行一致的、爱国的闻一多!对待这样的闻一多,你怀有什么情感?
生:敬佩。
师:可是,从你刚刚的话里,我还感受不到这种情感。要不,你带着这种情感,读一卜这三段?
(生朗读,感情平淡。)
师:她读得怎样?
生:我觉得她读得还是比较流畅的。但是,感情好像比较平缓,还是没有把敬佩的情感读出来。我觉得有些字词,特别是第is自然段中的,要读得}hl慨激昂一点!
师:哪些字词?
生:生死关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师:要不你来试读一下?
(生朗读得抑扬顿挫。)
师:这里我们要读出糠慨激昂之感,但是像“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还要读出一种大义凛然的味道。
(师范读。“昂首挺胸”重读,“长须飘飘”中“飘飘”延长。)
生:我从第16自然段的“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中读出了闻一多先生作为一位革命者面对危险时从容不迫、大无畏的形象厂还有,我从第17自然段中“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冉跨进大门”中,读出了闻一多先生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
师:这种决心是非常坚定的。你能否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这一段?
(生读。)
师:他读得怎样?
(生轻笑不语。)
师:那我们一起试读一遍,把决心的坚定读出来。
(全班朗读,读得坚定有力。)
师:有点味道了!好,对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形象,还有没有不一样的理解?
生:“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我从这个句子里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精神。
师:哦,你也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精神呀?看来,英雄所见略同。同学们都深切地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那种大勇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好,下面,老师来作个小结:这是一个有杰出的演说能力的革命家形象;这是一个大勇的、大无畏的、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家形象;这是一个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的革命家形象。综合全文,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对待“说”和“做”是迥乎不同的,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言和行都—
生(齐):一致。
师:言行一致。而且在他的内心自始至终都激荡着一种情感,那就是—
生(齐):爱国情感。
师:澎湃的爱国热情。好,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冉读一遍第16--18自然段。第16自然段要读出气势,第17自然段要读出坚定,第18自然段要读出大无畏、大义凛然。
(生朗读,读得语势铿锵有力。)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己经感受到你们真正读懂了闻一多。我们再找个同学来演读一下好吗?好,班长,你来!
(生演读得铿锵有力。师生鼓掌。)
四、课堂检测
师: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读清了一种严谨的结构;同时,也感悟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闻一多形象。那么,留在同学们脑海中的还有没有一些雅词美句呢?合上书,回忆一下。
生:诗性不作、群蚁排衙、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师:四个,希望你在以后能够把它们用起来。
生: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迥乎不同、}hl慨淋漓、锲而不舍、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师:嗯,你记住了好多个!
生:一反既往、警报迭起。
师:两个词。好,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以后的写作中,能将从这篇课文中学到的四字短语运用起来,丰富和美化我们的表达。除了词,你还记住了哪个句子?
生:“他,是曰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师:这两句从形式上看是—
生(齐):对称句。
师:从内容上看,它是臧克家对闻一多先生的高度评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既要读懂这样的闻一多形象,更要学会感悟形象的方法。这样,我们在读同类的文章时,才能很快地读懂、读好!好,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7、说与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体会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学习文章选材精当、剪裁得当、组材恰当的写作方法。
3、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
教学重点:
1、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
2、学习文章选材精当、剪裁得当、组材恰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
教学方法:
文献法;朗读法;研讨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开学时我们了解了一位为中国的强大做出巨大贡献却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他是谁(学生回答)?他在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中做出巨大贡献。上第三课时主人公一改给我们留下的“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勇猛的斗士形象,我们认识了一位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慈祥智慧的长者,他是谁(学生答)?鲁迅先生用手中的笔为在黑暗中的国人点燃一盏明灯。无论是邓稼先还是鲁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爱国之情。而我们今天要了解的主人公,在民族危难时刻,面对白色恐怖暗杀,他又是怎样用自己的言行表达着他的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的呢?(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
1、请学生简介闻一多、臧克家。
2、多媒体展示补充部分及其写作背景。
3、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多媒体出示字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带着三个问题听课文朗读
1、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各写了闻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
2、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时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什么好处?
3、从全文看,闻一多先生时怎样的人?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自由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课文的第一部分,闻一多先生具体做了什么?这些事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怎样?
2、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哪些语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闻先生潜心研究学术?
3、“一个又一个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怎样理解“群蚁排衙”?这句话表现出闻先生怎样的治学态度?
4、用一句话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学者形象。
研读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1、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他说了,是怎么说的?
2、他说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3、作为革命家,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他做了什么?
4、多媒体播放《最后一次讲演》视频片段
5、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具有怎样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
多媒体播放闻一多的《一句话》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思乡情感。然后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感受。
六、教师总结:
总结完毕,让学生起立顿脚、伸舌头,大声呼喊“咱们的中国”!
七、布置作业
课下收集一些爱国诗歌或事迹。
8、《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
4、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学习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一、自主学习(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你会有独到见解!)
1、注音
衰微赫然迭起典籍弥高卓越校补函寄漂白
锲而不舍气冲斗牛警报迭起迥乎不同
2、解释词语
锲而不舍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目不窥园
2、了解闻一多、臧可家
闻一多
臧克家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
三、理清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以此为脉络,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3)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四、小结
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文章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五、作业
收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
2、学习本文选材典型,详略得当,语言精练的特点。
3、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的作用。
4、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探究研读课文(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一)、探究学者方面,学习优秀品质
1、学生有感情朗读(1)——(7)段
2`、自由组合探究质凝:
(1)学者方面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材料?
(2)重点详写的材料是什么?
(3)表现了闻一多作为学者有哪些优秀品质?并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来。
(4)在“说和做”上闻一多先生是怎样做?
(二)探究革命家方面,学习爱国精神
1、革命家方面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件?
2、这些事件体现了闻一多哪些精神?
3、在“说和做”上闻一多先生是怎样做的?
(三)探究作品选材
1.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了这六件?
2.归纳本文语言特点:
三.小结
闻一多既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让我们沿着闻一多先生的足迹,让理想在奋斗中闪光。
四、课外拓展
1.学习完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受到什么启迪?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
2.我们都知道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
五.作业
课后赏析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感悟闻一多先生作为卓越学者的精彩语言和作为大勇的革命家风范。
9、七年级语文有效互动课堂预习探究———《黄河颂》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导学目标:
1.把握诗文基调,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2.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
导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气魄(pò)哺育(bǔ)山巅(diān)澎湃(péngpài)浊(zhuó)流宛转
狂lán(澜)屏zhàng(障)hào(浩)荡一xiè(泻)万丈bì(臂)膀
2、解释词语:屏障:遮挡。
澎湃:指声势、气势等浩大雄伟。狂澜:巨大而汹涌的波浪。
九曲连环:黄河指黄河的流势盘旋往复。现在是形容很曲折、复杂的情况,也可以形容河流弯曲。
3、相关文学常识填空:
《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作者光未然,由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
一、课堂学习与研讨
(一)、导入新课。有谁知道关于黄河的古诗句?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二)、朗读诗歌。要求用普通话有节奏、充满感情地朗读。
(三)、诗歌内容研讨:
1、本课题目是《黄河颂》,那个词是关键?那一节是文章的主题部分,其内容是什么?
答:“颂”字,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
2、课文的第一节诗说出了“歌颂黄河”的主题,请同学归纳歌颂黄河的什么?
答:歌颂黄河的“伟大坚强”。
3、第一节诗中作者称读者为“朋友”,有什么作用
答:更加亲切,自然的使读者融入诗人的感情中.
4、这首歌词主体部分中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他所统领的内容是什么?
答:“望”字,.“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这一句。“望”的内容分别从以下四方面对黄河进行了描绘:先是近镜头特写,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流向,最后是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
5、“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答:“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6、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来写的。
7、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答: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
8、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答:(1)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2)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9、《黄河颂》运用第二人称写有何作用?
答:用第二人称的作用是为了拉近人物之间的关系,让人感觉作者是接
与黄河对话,这样对黄河的赞颂更有说服力。而用“她”或“黄河”
都无此作用
10、总结这首诗歌是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有什么历史和现实意义?
答:诗是从歌颂黄河、赞美中华儿女的角度来表达爱国之情的。因为黄河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象征。这首诗歌曾激发着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在今天它仍能激起中华儿女建设强盛祖国的豪情。
三、巩固延伸练习
一、词语填空。
不屈不挠惊涛骇浪一泻千里浊流宛转九曲连环
万丈狂澜浩浩荡荡奔腾不息惊涛澎湃发扬滋长
二、写出下列诗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⑴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比喻 )
⑵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拟人 )
⑶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反复 )
三、查阅资料补充下列写黄河的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