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对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论完全人格 阅读答案
孔丘有的时候用仁规定礼,有的时候用礼规定仁。这是因为在他的思想中,一个完全的道德品质,是仁和礼的统一。仁是属于个人的自由,礼是属于社会的约束;仁是属于自然的礼物,礼是属于人为的艺术。自然的礼物和人为的艺术是对立的。对立必然相反,相反就是矛盾。但是相反而又相成,矛盾而又统一。没有真情实感为内容的礼,就是一个空架子,严格地说,就不成其为礼。没有礼的节制的真情实感,严格地说,也不成其为仁。所以真正的礼,必包含有仁;完全的仁,也必包含有礼。这就是两个对立面的互相渗透。所以一个完全的道德品质,就是礼和仁的统一。一个完全的人格,就是这个统一的体现。孔丘有许多赞美完全人格的话,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素材,文是加工。真性情、真情实感,是属于前者,礼是属于后者,二者都不能偏胜。如果有所偏胜,那就破坏了统一。具体地说,只有真性情、真情实感,而又能合礼地流露出来,这就是文、质的统一。这样的人,才是君子。
孔丘虽然把仁和礼并称,但是就一个完全的人格说,仁还是比较根本的。子夏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在这一段记载里,主要的一句话是礼后乎。后于什么呢?就是后于仁。子夏悟到礼后,人必须有真性情、真情实感才可以行礼。仁先礼后,孔丘对于子夏的这一理解,大加赞赏。
仁者,人也。这句话确实说明了一个很深奥的道理。《中庸》里说,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这几句话,就是仁者,人也的注解。仁是修身所要达到的最高标准。仁的主要内容是爱。这个爱是从亲子之爱扩充出来的。所以为仁必须从事亲开始,也就是说,修身必须从事亲开始。要想把事亲做到完全的地步,那就必须先了解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就叫知人。这个知人是对人之所以为人这个道理的理解和体会。人之所以为人是和天连在一起的。所以要想对人有所了解和体会,不可以对于天没有了解和体会。这就是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孔子的知人,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反思。由这种反思而了解、体会到人之所以为人的总的特点仁。
孔丘往往把仁作为人的完全人格的代名词,有完全人格的人,他称为仁人。他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又说: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丘在这些话中所说的仁,就是完全人格的意思。
孔丘告诉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对别人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为仁之方。说孔丘的中心思想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说,仁是他的中心思想。
(节选自《孔子对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论完全人格》)
1.下列关于仁与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一个完全的道德品质,是仁和礼的统一,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有时用仁规定礼,有时用礼规定仁。
B.仁是属于个人的自由,礼是属于社会的约束;礼是属于自然的礼物,仁是属于人为的艺术。二者矛盾而又统一。
C.礼应该以真情实感为内容,否则就难成为真正的礼;真情实感应该有礼的节制,否则,也难成为真正的仁。
D.真正的礼,必包含有仁;完全的仁,也必包含有礼两个对立面的互相渗透,是形成完全的道德品质的前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完全人格,要求具有真性情、真情实感,又能合礼地流露出来,达到文与质的统一。
B.质文任何一方的偏胜,都会破坏二者的统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处于野与史层次的人,算不上君子。
C.孔子将仁与礼并称,可是,他听到子夏关于仁先礼后的理解后大加赞赏,说明他认识到自己原来的提法是错误的。
D.孔子强调仁和礼二者统一性的同时,认为在完全人格方面,仁更为重要一些,因此,他对子夏礼后乎理解大加赞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仁是修身所要达到的最高标准,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中庸》认为修身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即事亲、知人、知天。
B.仁的主要内容是爱,这个爱是从亲子之爱扩充出来的,因此,修身不可以不事亲,事亲是为仁的体现。
C.把事亲做到完全的地步,是知人的前提,知人是对人之所以为人这个道理的理解和体会,知人才能善任。
D.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两句话,表现了孔子对仁这种完全人格的倡导与追求。
参考答案
1、B2、C3、C
2、《城市草地对资源浪费的反思》阅读答案
城市草地对资源浪费的反思
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精耕细作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心里长草”、“满地是草”、“斩草除根”,在人们心目中,草成了贬义词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如今,在我们的城市小区、公园,草成了宠儿,从大都市到小城镇, “满地是草”,不是“斩草除根”,而是在大力的“栽草固根”。
我国人口密度大,特别是城市人均占有可活动空间小。但现在全国城市的新开垦区,新建公园占地面积都很大,有的几百亩,甚至上千亩、数千亩,平原做成人工丘陵,耕地做成人工草场。这些草场公园除人行道外,到处是“小草在成长,不要踩踏我”的标牌,不准游人进入。面对空旷的公园,游人只能望洋兴叹,“大饱眼福”。数以万计的城市居住小区,大片的空旷地,也是草场占据。以铺草为主的绿化导致了“有绿无荫”的后果,有的城市绿地草坪比例过大,在炎炎烈日之下,行人却找不到遮阳的树木。
城市绿化,其实种植树种、蔬菜等经济作物立体功能更强,同样面积可以比种草释放更多的氧气、水分,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植树和种草为例,在吸收颗粒物方面树木是草坪的3倍以上;种树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功能是草坪的5倍多。每公顷树木每年可滞尘量10.9吨,吸收二氧化碳16吨,吸收二氧化硫300公斤,产生氧气12吨。夏季树林中的气温比空旷地低3--5℃,冬季则高2--4℃。一棵大树昼夜的调温效果相当于10台空调机工作20小时。二者的投资比例为1∶10,而产生的生态效益比为30∶1。
据测算,每平方米草坪“喝”一次水需要1.2吨。草坪的修剪、除草、浇灌、病虫害防治等,每年每平方米要5元左右,这也大大超出以树木为主的绿地管理。这都有悖于“节约型绿化”的指导思想。
中国人均耕地很少,包括绿化在内都应该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都应该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树木“占天不占地”,在提高市区绿化覆盖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都比种草有优势。公园可以搞成干果、水果采摘园,冬天搞成蔬菜园大棚园。中国太阳谷绿化就栽植了大量的蛋白桑和甜高粱。蛋白桑可以吃叶、泡茶。甜高粱结籽、秸秆含糖量高,增加甜高粱内容使市民不出城也可以享受到田园生活。
城市绿化植树种菜,少种草坪,并不是说完全拒绝草坪。比如,我国草坪发源地大连,气候干热,土层薄,种树难度大,只能先铺草坪后逐步增加乔木。更主要的是大连市内多山林地段,辅以草坪,能形成较好的绿地景观和生态效果。问题在于不能盲目地追求大草坪,更不能追求欧式大草坪。许多城市为让绿化速成,不顾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盲目种植大面积的草坪以取代栽树。且多是从国外引进的冷季型草坪,不耐旱、浪费水,缺一点水就发黄,管理费用高。暖季型乡土草坪具有节水耐旱、耐践踏、不用修剪优势。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已经认识到冷季型草坪的问题,每年从我国进口暖季型乡土草坪的比重逐渐增加。虽然这些乡土草坪一到10月份就变枯黄,但综合效益要优于冷季型草坪。(全国人大代表黄鸣 2012.03.07 新浪微博)
7.下列关于“城市草地”资源浪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国城市的新开垦区滥用资源,平原做成人工丘陵,耕地做成人工草场。
B.有的城市草地比例过大,在炎炎烈日之下,行人却找不到遮阳的树木。
C.全国人口密度大,加上城市草地绿化,导致城市人均占有可活动空间小。
D.城市草地的管理成本大大超出以树木为主的绿地管理成本。
8.下列关于推广城市绿化植树种菜的倡议,筛选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城市绿化植树种菜立体功能更强,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B.城市绿化铺植草皮有悖于“节约型绿化”的指导思想。
C.城市绿化植树种菜更符合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原则。
D.城市绿化植树种菜,其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都比种草有优势。
9.下列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城市草地将在城市绿化过程中逐渐淡化。
B.城市绿化可以栽植大量的蛋白桑和甜高粱。
C.城市绿化植树种菜能节省物业管理费用,降低社区管理成本。
D.城市草地对资源的浪费引起了人们反思,城市绿化植树种菜开拓了全新的思路。
参考答案:
7、C. (谈的不是资源浪费的问题,与题干无关。)
8、B.(与题干无关。)
9、D. (A项,推断无原文依据;B项,原文只是举例,不能作为推断依据;C项,推断无原文依据。)
3、孔子对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论完全人格 阅读答案
孔丘有的时候用仁规定礼,有的时候用礼规定仁。这是因为在他的思想中,一个完全的道德品质,是仁和礼的统一。仁是属于个人的自由,礼是属于社会的约束;仁是属于自然的礼物,礼是属于人为的艺术。自然的礼物和人为的艺术是对立的。对立必然相反,相反就是矛盾。但是相反而又相成,矛盾而又统一。没有真情实感为内容的礼,就是一个空架子,严格地说,就不成其为礼。没有礼的节制的真情实感,严格地说,也不成其为仁。所以真正的礼,必包含有仁;完全的仁,也必包含有礼。这就是两个对立面的互相渗透。所以一个完全的道德品质,就是礼和仁的统一。一个完全的人格,就是这个统一的体现。孔丘有许多赞美完全人格的话,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素材,文是加工。真性情、真情实感,是属于前者,礼是属于后者,二者都不能偏胜。如果有所偏胜,那就破坏了统一。具体地说,只有真性情、真情实感,而又能合礼地流露出来,这就是文、质的统一。这样的人,才是君子。
孔丘虽然把仁和礼并称,但是就一个完全的人格说,仁还是比较根本的。子夏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在这一段记载里,主要的一句话是礼后乎。后于什么呢?就是后于仁。子夏悟到礼后,人必须有真性情、真情实感才可以行礼。仁先礼后,孔丘对于子夏的这一理解,大加赞赏。
仁者,人也。这句话确实说明了一个很深奥的道理。《中庸》里说,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这几句话,就是仁者,人也的注解。仁是修身所要达到的最高标准。仁的主要内容是爱。这个爱是从亲子之爱扩充出来的。所以为仁必须从事亲开始,也就是说,修身必须从事亲开始。要想把事亲做到完全的地步,那就必须先了解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就叫知人。这个知人是对人之所以为人这个道理的理解和体会。人之所以为人是和天连在一起的。所以要想对人有所了解和体会,不可以对于天没有了解和体会。这就是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孔子的知人,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反思。由这种反思而了解、体会到人之所以为人的总的特点仁。
孔丘往往把仁作为人的完全人格的代名词,有完全人格的人,他称为仁人。他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又说: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丘在这些话中所说的仁,就是完全人格的意思。
孔丘告诉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对别人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为仁之方。说孔丘的中心思想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说,仁是他的中心思想。
(节选自《孔子对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论完全人格》)
1.下列关于仁与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一个完全的道德品质,是仁和礼的统一,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有时用仁规定礼,有时用礼规定仁。
B.仁是属于个人的自由,礼是属于社会的约束;礼是属于自然的礼物,仁是属于人为的艺术。二者矛盾而又统一。
C.礼应该以真情实感为内容,否则就难成为真正的礼;真情实感应该有礼的节制,否则,也难成为真正的仁。
D.真正的礼,必包含有仁;完全的仁,也必包含有礼两个对立面的互相渗透,是形成完全的道德品质的前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完全人格,要求具有真性情、真情实感,又能合礼地流露出来,达到文与质的统一。
B.质文任何一方的偏胜,都会破坏二者的统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处于野与史层次的人,算不上君子。
C.孔子将仁与礼并称,可是,他听到子夏关于仁先礼后的理解后大加赞赏,说明他认识到自己原来的提法是错误的。
D.孔子强调仁和礼二者统一性的同时,认为在完全人格方面,仁更为重要一些,因此,他对子夏礼后乎理解大加赞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仁是修身所要达到的最高标准,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中庸》认为修身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即事亲、知人、知天。
B.仁的主要内容是爱,这个爱是从亲子之爱扩充出来的,因此,修身不可以不事亲,事亲是为仁的体现。
C.把事亲做到完全的地步,是知人的前提,知人是对人之所以为人这个道理的理解和体会,知人才能善任。
D.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两句话,表现了孔子对仁这种完全人格的倡导与追求。
参考答案
1、B2、C3、C
4、“对影视教育的反思”阅读试题及答案
对影视教育的反思
①今天,当我们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观来规划和实施人才战略时,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与反思影视这一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从而从根本上确立影视教育的价值。
②影视教育的人本功能与价值是多方面的,对影视教育的定位,我们虽一贯偏重于审美教育,但更多的是关注其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的教化,而对其谐和知识、完善人格的意义却认识不够。
③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达到尽可能的和谐,人的完整与否取决于这种和谐能力。所有的艺术,都必须诉诸接受者的审美情感。影视与其他艺术相比,具有更为强烈和直接的特点,它以其特有的传播方式、逼真的内蕴震撼力、强烈的视听综合感官冲击力,深入人的心灵。因此,影视艺术情感教育通过对影像的感知,让人在艺术的审美境界中身心情操得到滋润和感化的同时,实现知识结构的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融合统一,从而成就全面发展的人。
④不同的技术方式和不同的媒介手段所产生的文化形式,必定促使其接受者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形成。自人类文化产生以来,其媒体形式的变化使人类的思维中介系统发生了从行为思维到语言符号思维进而到数字化思维的变革。早期的人类文化是以图像文化形式而存在的,语言文字的产生则使思维变成了线性的、连续的、规则的和逻辑的,这一变化使印刷媒介将具体情景置换成非情景、非具象、非对话语境的文字符号。读者在沿着语义的逻辑对文本进行解读时,总处于线性的逻辑思维中。而照相艺术、电影和影视的发明使得图像文化再度兴起,它以声形并至、时空兼备的视听语言体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模式。影视作品中不仅声响、构图、摄编等多套语言系统使观众在变幻莫测的声电光影和扣人心弦的情节欣赏中处于非线性的思维状态,而且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类不仅占有一个现实的世界,而且拥有了虚拟的世界。影像生产的复杂因素,决定了影视的图像文化语言的多义性、网络性和立体性,这一媒介文化势必在强化受众的非线性思维时对人类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方式产生根本的影响。
⑤然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感官的偏见,导致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忽视非线性思维的培养。在对思维方式的认识上,孟子将心灵视为“大体”,即重要的;而将耳目感官视为“小体”,也即“次要”的。显然,在古代哲学家眼中,耳朵与眼睛这类感官不会思考,只能用“心”去思考。感性与理性、艺术与科学的分裂,造成了现代人的“大脑右半球功能缺乏症”,改变这一状况,坚持人文与科学的统一是我们今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⑥今天,休闲已成为一种体现生命价值、实现创造性生活的行为。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认识到休闲与教育的关系,因为休闲方式与休闲内容的选择是对休闲主体素质的检验,为自我完善创造条件。
⑦在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休闲文化中,影视已经成为当代人首选的审美休闲文化形式。然而,今天的影视更多的是因休闲而存在,而其作为审美性休闲文化的价值,却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审美休闲文化的影视,不仅有欣赏和解读的价值,也是休闲文化中审美创造最好的现代方式,需要我们在休闲教育中提高受众的视觉素养。
6.下列不属于使影视教育具备自身特有的价值的条件和原因的一项是 ( )
A.影视的技术方式和媒介手段所产生的图像文化形式促使接受者处于非线性的思维状态。
B.影视的技术方式和媒介手段使人的思维中介系统发生从行为思维到语言符号思维进而到数字化思维的变革。
C.影视的图像文化语言的多义性、网络性和立体性在强化受众的非线性思维时影响着人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方式。
D.影视的图像文化形式以声形并至、时空兼备的视听语言体系使人的思维处于非线性状态。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对影视教育,我们关注其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的教化,却完全忽视了其谐和知识、完善人格的意义。
B.影视使观众在声电光影和情节欣赏中处于非线性的思维状态,更重要的是其数字化使人在占有现实世界的同时还拥有虚拟的世界。
C.影视艺术以其特有的传播方式、逼真的内蕴震撼力和强烈的视听综合感官冲击力而深入人的心灵。
D.孟子在思维方面的“大体”“小体”说体现了中国古代重感性、轻理性,艺术与科学分裂、人文与科学不统一这些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接受者通过对影像的感知,在影视艺术的审美境界中身心情操得到滋润和感化,那么影视艺术就能实现其情感教育的目的。
B.作为审美休闲文化的影视,如果能充分发挥其文化价值,它不仅能使人通过自由和谐的休闲过程改善生活质量,还可能成为人自我完善的条件。
C.虽然总处于线性的逻辑思维中有一定的弊端,但这并不代表线性思维就应该完全被非线性思维取代。
D.影视的技术方式和媒介手段所产生的图像文化形式,使它必然与早期的人类文化的图像文化形式所产生的接受者的思维方式有着根本的不同。
参考答案:
6.B 7.C 8.D
5、“全球史观”——反思“西方中心论”的一个代表阅读答案
“全球史观”——反思“西方中心论”的一个代表
改革开放初期,“西方中心论”在学术界有相当市场,它也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中国流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基础。但是,随着西方经济不断爆发危机,世界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不断深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也日渐深刻。“全球史观”正是这种反思潮流的一个代表。
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明确提出了“全球史观”。他认为,主要从西欧观点来解释历史已经不够了,史学家应该“从欧洲和西方跳出,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这样才能“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此后,欧美多位历史学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
“全球史观”对“西方中心论”、“洋教条”崇拜的破除在当代中国具有更重要和更深远的意义。当然,“全球史观”尤其是其中的“中国中心观”也存在相当的问题,无须讳言,任何学者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诸如时代、文化甚至是个人因素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在西方国家的眼中一直是一个弱小国家.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最近30年的发展颠覆了这个形象。正因为如此,一些西方学者开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现实和历史。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提出研究中国历史应该“走向以中国为中心”,亦即“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着手来研究中国历史,并尽量采取内部的(即中国的)而不是外部的(即西方的)准绳来决定中国历史哪些现象具有历史重要性”。而由于中华复兴导致的自信心的恢复(有些表现为过度膨胀),也使一些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并推动了这个潮流。
自“后现代”思潮兴起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危机已经充分地暴露出来,一些西方学者对西方文明的前途丧失了信心,因而认为“西方的没落”如同其他文明的衰落一样都是历史的“宿命”。《西方的没落》的作者斯宾格勒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对未来世界的构建和想象只能指向西方之外的世界,尤其是中华文明。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推崇中华文明,并不是现代西方学者的专利,甚至也不完全是对西方文明丧失信心后的偶然现象,而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些西方学者的传统。17-18世纪,西方世界流行着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从神秘的哲学、严肃的政治、精致的艺术到社会的经济和生活风格,中国形象在欧洲社会面前展现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这种泛中国崇www.拜既建立在当时西方与东方实力的对比上,也建立在东方文化的神秘以及历史文化失衡的心理上,因此并不完全以物质实力为限。“全球史观”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文化的解释范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这种心理。
以史鉴今,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反思与批判多半来自外部力量的推动,这反映出了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两方面都受到西方压制与影响的事实。物质落后,并不是挨打的充分条件,缺乏历史文化自信,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大阻碍。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 西方经济危机不断爆发,导致世界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不断深入,因此,学术界开始对“西方中心论”展开全面的批判。
B. 按照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的观点,“西方中心论”未能“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C. “中国中心观”是“全球史观”的一部分,因学者受到时代、文化甚至是个人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其观点也存在着相当的问题。
D. 柯文提出研究中国历史应该“以中国为中心”,由于中华复兴导致的中国人自信心的恢复,使一些中国人迎合并推动了这个潮流。
E. 斯宾格勒认为对未来世界的构建和想象应该指向西方之外的世界,尤其是中华文明,其作品《西方的没落》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13. 下列说法,不能证明“推崇中华文明,并不是现代西方学者的专利”的一项是 (3分)
A. 17-18世纪,西方世界流行着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
B. 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一些西方学者继承着推崇中华文明的传统。
C. 推崇中华文明不完全是现代西方学者对西方文明丧失信心后的偶然现象。
D. 中国形象在欧洲社会面前展现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
14.依据文章,概括“西方中心论”的内容要点。(4分)
15.“全球史观”在当代中国具有哪些“更重要和更深远的意义”? (4分)
参考答案: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
12. A E (A项强加因果,“因此,学术界开始对“西方中心论”展开全面的批判”与原文不符;E项张冠李戴,斯宾格勒认为的是“‘西方的没落’如同其他文明的衰落一样都是历史的‘宿命”;“其作品《西方的没落》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属于无中生有。)(5分)
13. C (C项表述“不完全是”作为论据不够确凿,无法证明观点;从上下文看,本句讲的是“推崇中华文明并非偶然”,与前句 “推崇中华文明并非现代学者专利” 句意并列,共同引出下面的结论,二者不是证明关系。)(3分)www.
14. ① “西方中心论”主张自由经济;②主张从欧洲和西方的观点解释历史,采取西方的准绳来决定历史中哪些现象具有重要性;③对西方文明充满信心。(答对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4分)
15. ① “全球史观” 破除了对“西方中心论”、“洋教条” 的崇拜,一些西方学者开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现实和历史。
②一些西方学者因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危机而对西方文明丧失了信心,他们把对未来世界的构建和想象指向了西方之外的世界,尤其是中华文明。
③“全球史观”对“西方中心论”批判的范式的变化,启示我们物质落后,并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大阻碍(或:拥有历史文化自信,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答对第①②点各给1分,答对第③点给2分,共4分)
6、孔乙己的悲剧令我们反思封建科举教育的弊病......阅读答案
孔乙己的悲剧令我们反思封建科举教育的弊病,下面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怀揣高中和大专文凭,却被视为文盲,其间所传达的教育理念同样耐人寻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虎挺幸运,一到广州就找到了“工作”。
应聘那天,人家问他:“什么学历?”
“高中毕业,”说着他掏出毕业证给人家看,“我这有证件。”
“毕业两年啦?又学过什么吗?”人家又问。
“在家呆着,没学什么。”
人家抓起印章,“嘭”,就往表格里砍了个“文盲”的字样。大虎急啦,说:“我真是高中毕业呀,您瞧这照片,这钢印!哪有假?”人家也不急,笑道:“不会自学的人,不是文盲是什么?”于是给了他一个扫地板的活儿。
大虎垂头丧气地对自己说:“什么世道!我爷才是文盲呢!”他说的可没错,村里人都知道那档子事儿。他爷年轻时一个人进城办事,找见了厕所却不知道进哪家的门儿。于是想道:左边的这个字(男)像是“男”字,剃了个平头嘛;右边的那个字(女)像是 “女”字,扎了个小揪揪儿。就这样让他蒙对了。回来逢人便说:“文盲咋啦?不照样找对厕所么?”
大虎越想越窝囊,好端端的高中毕业生,怎么就成“文盲”了呢?哎,没文凭还是吃不开呀!于是就打定了回乡复习的念头。
大虎将拖地板的活儿辞了,回到家乡又进了复习班。还真争气,三年后,一张撂地上“当当”响的大专文凭到手了。
大虎挺幸运,一到深圳就找到了“工作”。
应聘那天,人家问他:“什么学历?”
“大学毕业,”说着他掏出毕业证给人家看,“学的哲学专业。”
“按哲学原理分析,现在咱们两个是什么关系?” 人家又问。
“这个……书上没说。”
人家抓起印章,“嘭”,就往表格里砍了个“文盲” 的字样。大虎急啦,说:“我真是大专毕业呀,您瞧这照片,这钢印!哪有假?”人家也不急,笑道:“学了不会应用的人,不是文盲是什么?”于是给了他一个扫地板的活儿。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可变来变去,大虎的工作还是老活儿。你说这是为什么?
1.这是一篇很有现实意义的微型小说,它叙述了主人公大虎的什么遭遇?(用一句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答题。
(1)作者在文中采用了一处插叙,请指出并说说这段插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插叙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通过什么手法塑造了大虎这一新时代下怎样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极力塑造大虎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用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你的理解给小说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并谈谈读此文后有何感悟?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叙述了主人公大虎两次求职两次失败的遭遇。
2.(1)小说第七自然段运用了插叙(或大虎爷爷年轻进城一事是插叙),插叙这个情节意在说明大虎爷爷是个典型的文盲,同时增添了小说的生动性、趣味性。
(2)该处插叙如果删去,并不影响文章的主旨的表达。(或:该处插叙不能删去,它对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鲜明地表达主题均有作用。)(言之有理即可)
3.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刻画,在两次求职的特定环境中,塑造了大虎这一新时代下“新文盲”的人物形象。
4.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意在告诉我们:
(1)知识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否则就会成为“新文盲”;
(2)从反面证明了自学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性。(意近即可)
5.题目示例:大虎求职记(或“求职”“文盲”等)(合理即可)
7、《“全球史观”——反思“西方中心论”的一个代表》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全球史观”——反思“西方中心论”的一个代表
改革开放初期,“西方中心论”在学术界有相当市场,它也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中国流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基础。但是,随着西方经济不断爆发危机,世界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不断深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也日渐深刻。“全球史观”正是这种反思潮流的一个代表。
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明确提出了“全球史观”。他认为,主要从西欧观点来解释历史已经不够了,史学家应该“从欧洲和西方跳出,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这样才能“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此后,欧美多位历史学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
“全球史观”对“西方中心论”、“洋教条”崇拜的破除在当代中国具有更重要和更深远的意义。当然,“全球史观”尤其是其中的“中国中心观”也存在相当的问题,无须讳言,任何学者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诸如时代、文化甚至是个人因素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在西方国家的眼中一直是一个弱小国家.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最近30年的发展颠覆了这个形象。正因为如此,一些西方学者开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现实和历史。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提出研究中国历史应该“走向以中国为中心”,亦即“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着手来研究中国历史,并尽量采取内部的(即中国的)而不是外部的(即西方的)准绳来决定中国历史哪些现象具有历史重要性”。而由于中华复兴导致的自信心的回复(有些表现为过度膨胀),也使一些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并推动了这个潮流。
自“后现代”思潮兴起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危机已经充分地暴露出来,一些西方学者对西方文明的前途丧失了信心,因而认为“西方的没落”如同其他文明的衰落一样都是历史的“宿命”。《西方的没落》的作者斯宾格勒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对未来世界的构建和想象只能指向西方之外的世界,尤其是中华文明。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推崇中华文明,并不是现代西方学者的专利,甚至也不完全是对西方文明丧失信心后的偶然现象,而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些西方学者的传统。17-18世纪,西方世界流行着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从神秘的哲学、严肃的政治、精致的艺术到社会的经济和生活风格,中国形象在欧洲社会面前展现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这种泛中国崇拜既建立在当时西方与东方实力的对比上,也建立在东方文化的神秘以及历史文化失衡的心理上,因此并不完全以物质实力为限。“全球史观”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文化的解释范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这种心理。
以史鉴今,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反思与批判多半来自外部力量的推动,这反映出了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两方面都受到西方压制与影响的事实。物质落后,并不是挨打的充分条件,缺乏历史文化自信,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大阻碍。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曾经在中国流行,它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就是“西方中心论”。B.“西方中心论”关注的只是西方的现实和历史,而“全球史观”则侧重于关注东方尤其是中国的现实和历史。C.“全球史观”认为,“西方中心论”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历史成就。D.“全球史观”有助于破除中国人崇洋媚外的思想痼疾,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全球史观”也存在相当的问题,因为任何学者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诸如时代、文化或个人因素的影响。B.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华文明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以“全球史观”的视角重新观察和审视中国就代表着对“西方中心论”的反思和批判。C.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30年的发展令西方人刮目相看,所以一些西方学者开始以中国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的现实和历史。D.西方人普遍认为西方文明走向没落是历史的宿命,只有依托中华文明才能构建和想象未来的世界。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客观公正地评价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某个时代的历史,应聚焦这一国家或地区本身,考察它的哪些历史现象具有历史重要性。B.以斯宾格勒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西方文明已走向没落,因此,应该去关注西方之外的世界,尤其是中华文明。C.早在17—18世纪,西方世界流行着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因为那时中国非常繁盛。如今中国崛起,中华文明再次为世人所推崇。可见,经济实力决定文化地位。D.中国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更要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自信力。
答案:
1.B
2.D
3.C 答案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考点。能力层次为C,考查考生最基础的“分析综合”能力。 “全球史观”关注的是全球,关注的是人类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考点。能力层次为C,考查考生最基础的“分析综合”能力。只是一部分西方学者如此认为,并非西方人普遍认为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考点。能力层次为C,考查考生最基础的“分析综合”能力。与文章第六段“因此并不完全以物质实力为限”不符
8、反思华为阅读答案
1.(4分)【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C。】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一是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冷酷做法。答对一点给2分。
2.(5分)【此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三点鉴赏评价F。】“出人意料之外”意思是说,华为对港湾的打压正体现了冷酷无情的狼性,而收购违背了这种狼性,因而出人意料;(2分)“在情理之中”意思是说,作者认为华为对港湾的收购表明,华为的企业文化正在从冷酷无情的狼性逐步向宽容公平的人性回归。(3分)
3.(6分)【此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对应大纲对传记阅读要求的第三点:探究F。】答案示例:同意。(1分)我认为华为应该摒弃狼性文化。(1分)狼的本性是残忍的,作为一个现代企业(如华为),假如一直使用狼文化到市场去竞争,它可能在市场攻略的初期得到巨大的成功,但当企业进入平稳发展期的时候,就必然会受到制度的制约和道德的谴责。华为在国际市场上的扩张所遇到的困难正体现了这一点。所以,一个现代企业要想真正成功,就必须引进“牛”文化,一种时刻为人类奉献的物种所代表的文化。(4分)
9、《城市草地对资源浪费的反思》语文阅读答案
城市草地对资源浪费的反思
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精耕细作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心里长草”、“满地是草”、“斩草除根”,在人们心目中,草成了贬义词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如今,在我们的城市小区、公园,草成了宠儿,从大都市到小城镇, “满地是草”,不是“斩草除根”,而是在大力的“栽草固根”。
我国人口密度大,特别是城市人均占有可活动空间小。但现在全国城市的新开垦区,新建公园占地面积都很大,有的几百亩,甚至上千亩、数千亩,平原做成人工丘陵,耕地做成人工草场。这些草场公园除人行道外,到处是“小草在成长,不要踩踏我”的标牌,不准游人进入。面对空旷的公园,游人只能望洋兴叹,“大饱眼福”。数以万计的城市居住小区,大片的空旷地,也是草场占据。以铺草为主的绿化导致了“有绿无荫”的后果,有的城市绿地草坪比例过大,在炎炎烈日之下,行人却找不到遮阳的树木。
城市绿化,其实种植树种、蔬菜等经济作物立体功能更强,同样面积可以比种草释放更多的氧气、水分,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植树和种草为例,在吸收颗粒物方面树木是草坪的3倍以上;种树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功能是草坪的5倍多。每公顷树木每年可滞尘量10.9吨,吸收二氧化碳16吨,吸收二氧化硫300公斤,产生氧气12吨。夏季树林中的气温比空旷地低3--5℃,冬季则高2--4℃。一棵大树昼夜的调温效果相当于10台空调机工作20小时。二者的投资比例为1∶10,而产生的生态效益比为30∶1。
据测算,每平方米草坪“喝”一次水需要1.2吨。草坪的修剪、除草、浇灌、病虫害防治等,每年每平方米要5元左右,这也大大超出以树木为主的绿地管理。这都有悖于“节约型绿化”的指导思想。
中国人均耕地很少,包括绿化在内都应该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都应该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树木“占天不占地”,在提高市区绿化覆盖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都比种草有优势。公园可以搞成干果、水果采摘园,冬天搞成蔬菜园大棚园。中国太阳谷绿化就栽植了大量的蛋白桑和甜高粱。蛋白桑可以吃叶、泡茶。甜高粱结籽、秸秆含糖量高,增加甜高粱内容使市民不出城也可以享受到田园生活。
城市绿化植树种菜,少种草坪,并不是说完全拒绝草坪。比如,我国草坪发源地大连,气候干热,土层薄,种树难度大,只能先铺草坪后逐步增加乔木。更主要的是大连市内多山林地段,辅以草坪,能形成较好的绿地景观和生态效果。问题在于不能盲目地追求大草坪,更不能追求欧式大草坪。许多城市为让绿化速成,不顾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盲目种植大面积的草坪以取代栽树。且多是从国外引进的冷季型草坪,不耐旱、浪费水,缺一点水就发黄,管理费用高。暖季型乡土草坪具有节水耐旱、耐践踏、不用修剪优势。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已经认识到冷季型草坪的问题,每年从我国进口暖季型乡土草坪的比重逐渐增加。虽然这些乡土草坪一到10月份就变枯黄,但综合效益要优于冷季型草坪。(全国人大代表黄鸣 2012.03.07 新浪微博)
7.下列关于“城市草地”资源浪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国城市的新开垦区滥用资源,平原做成人工丘陵,耕地做成人工草场。
B.有的城市草地比例过大,在炎炎烈日之下,行人却找不到遮阳的树木。
C.全国人口密度大,加上城市草地绿化,导致城市人均占有可活动空间小。
D.城市草地的管理成本大大超出以树木为主的绿地管理成本。
8.下列关于推广城市绿化植树种菜的倡议,筛选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城市绿化植树种菜立体功能更强,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B.城市绿化铺植草皮有悖于“节约型绿化”的指导思想。
C.城市绿化植树种菜更符合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原则。
D.城市绿化植树种菜,其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都比种草有优势。
9.下列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城市草地将在城市绿化过程中逐渐淡化。
B.城市绿化可以栽植大量的蛋白桑和甜高粱。
C.城市绿化植树种菜能节省物业管理费用,降低社区管理成本。
D.城市草地对资源的浪费引起了人们反思,城市绿化植树种菜开拓了全新的思路。
参考答案:
7、C. (谈的不是资源浪费的问题,与题干无关。)
8、B.(与题干无关。)
9、D. (A项,推断无原文依据;B项,原文只是举例,不能作为推断依据;C项,推断无原文依据。)
10、“城市草地对资源浪费的反思”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下面论述类文本,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城市草地对资源浪费的反思
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精耕细作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心里长草”、“满地是草”、“斩草除根”,在人们心目中,草成了贬义词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如今,在我们的城市小区、公园,草成了宠儿,从大都市到小城镇,“满地是草”,不是“斩草除根”,而是在大力的“栽草固根”。
我国人口密度大,特别是城市人均占有可活动空间小。但现在全国城市的新开垦区,新建公园占地面积都很大,有的几百亩,甚至上千亩、数千亩,平原做成人工丘陵,耕地做成人工草场。这些草场公园除人行道外,到处是“小草在成长,不要踩踏我”的标牌,不准游人进入。面对空旷的公园,游人只能望洋兴叹,“大饱眼福”。数以万计的城市居住小区,大片的空旷地,也是草场占据。以铺草为主的绿化导致了“有绿无荫”的后果,有的城市绿地草坪比例过大,在炎炎烈日之下,行人却找不到遮阳的树木。
城市绿化,其实种植树种、蔬菜等经济作物立体功能更强,同样面积可以比种草释放更多的氧气、水分,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植树和种草为例,在吸收颗粒物方面树木是草坪的3倍以上;种树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功能是草坪的5倍多。每公顷树木每年可滞尘量10.9吨,吸收二氧化碳16吨,吸收二氧化硫300公斤,产生氧气12吨。夏季树林中的气温比空旷地低3--5℃,冬季则高2--4℃。一棵大树昼夜的调温效果相当于10台空调机工作20小时。二者的投资比例为1∶10,而产生的生态效益比为30∶1。
据测算,每平方米草坪“喝”一次水需要1.2吨。草坪的修剪、除草、浇灌、病虫害防治等,每年每平方米要5元左右,这也大大超出以树木为主的绿地管理。这都有悖于“节约型绿化”的指导思想。
中国人均耕地很少,包括绿化在内都应该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都应该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树木“占天不占地”,在提高市区绿化覆盖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都比种草有优势。公园可以搞成干果、水果采摘园,冬天搞成蔬菜园大棚园。中国太阳谷绿化就栽植了大量的蛋白桑和甜高粱。蛋白桑可以吃叶、泡茶。甜高粱结籽、秸秆含糖量高,增加甜高粱内容使市民不出城也可以享受到田园生活。
城市绿化植树种菜,少种草坪,并不是说完全拒绝草坪。比如,我国草坪发源地大连,气候干热,土层薄,种树难度大,只能先铺草坪后逐步增加乔木。更主要的是大连市内多山林地段,辅以草坪,能形成较好的绿地景观和生态效果。问题在于不能盲目地追求大草坪,更不能追求欧式大草坪。许多城市为让绿化速成,不顾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盲目种植大面积的草坪以取代栽树。且多是从国外引进的冷季型草坪,不耐旱、浪费水,缺一点水就发黄,管理费用高。暖季型乡土草坪具有节水耐旱、耐践踏、不用修剪优势。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已经认识到冷季型草坪的问题,每年从我国进口暖季型乡土草坪的比重逐渐增加。虽然这些乡土草坪一到10月份就变枯黄,但综合效益要优于冷季型草坪。(全国人大代表黄鸣 2012.03.07 新浪微博)
1.下列关于“城市草地”资源浪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国城市的新开垦区滥用资源,平原做成人工丘陵,耕地做成人工草场。
B.有的城市草地比例过大,在炎炎烈日之下,行人却找不到遮阳的树木。
C.全国人口密度大,加上城市草地绿化,导致城市人均占有可活动空间小。
D.城市草地的管理成本大大超出以树木为主的绿地管理成本。
2.下列关于推广城市绿化植树种菜的倡议,筛选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城市绿化植树种菜立体功能更强,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B.城市绿化铺植草皮有悖于“节约型绿化”的指导思想。
C.城市绿化植树种菜更符合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原则。
D.城市绿化植树种菜,其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都比种草有优势。
3.下列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城市草地将在城市绿化过程中逐渐淡化。
B.城市绿化可以栽植大量的蛋白桑和甜高粱。
C.城市绿化植树种菜能节省物业管理费用,降低社区管理成本。
D.城市草地对资源的浪费引起了人们反思,城市绿化植树种菜开拓了全新的思路。
答案:
1.C.
1.B.
1.D. 答案解析: 1.谈的不是资源浪费的问题,与题干无关。
1.与题干无关
1.A项,推断无原文依据;B项,原文只是举例,不能作为推断依据;C项,推断无原文依据